首页 2005《阅卷纵横》文稿

2005《阅卷纵横》文稿

举报
开通vip

2005《阅卷纵横》文稿2005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论评(代序)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相武每年语文高考过后,总有对于试题不满的意见。它们发生在高中教师和考生中间,也会出现在家长和社会关注者当中。今年相对反响不太强烈。部分直接参与复习指导的高中语文教师似乎意见大一些。我们可能不能简单地将这个情况归结为语文题目命题好,也不能一般地让这个现象滑过我们回顾总结的视野。这里有一些文化现象值得思考,有一定规律可供总结。高考试题年年出,年年辩。但是,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稳”和“变”、&ldquo...

2005《阅卷纵横》文稿
2005年北京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语文阅卷论评(代序)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相武每年语文高考过后,总有对于试题不满的意见。它们发生在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教师和考生中间,也会出现在家长和社会关注者当中。今年相对反响不太强烈。部分直接参与复习指导的高中语文教师似乎意见大一些。我们可能不能简单地将这个情况归结为语文题目命题好,也不能一般地让这个现象滑过我们回顾总结的视野。这里有一些文化现象值得思考,有一定规律可供总结。高考试题年年出,年年辩。但是,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稳”和“变”、“易”和“难”、“正”和“奇”、“课本”和“课外”、“小语文”和“大语文”这几种关系。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的立场来看,主要是希望高考完全符合复习实际。而从命题方来看,似乎复杂一些。考虑既要回避高考复习中的投机行为,又要引导教学方向,还要考虑大学和社会所需,甚至还有阅卷工作的便利。命题的验证和总结是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和数据定量分析都是基本途径。还有社会上和网络等其他大众媒体上的信息反馈都是十分重要的验证渠道。作文题随着考生启封而引起出乎意料的心理反应,然而大家并没有激烈反对这个作文题。原因推测起来,主要一是它符合考纲,没有超范围,二是议论文确实也重要,三是这个题的作文并不难写。在高考过程中,广义猜题是广泛存在的现象。它的最大动力来自考生。它在一些高考复习专家那里和在高考文化产业那里是一根镀金魔棒。所以,现在的复习和往年不同,多了一层经济压力。这和教师有关,和一小部分教师还关系很大,而且和考生、家长也有密切关系。猜题是我们反对的,但是却无法禁止。猜题和命题相伴相生,甚至相辅相成。命题和猜题永远是应该有距离的。但是,在我看来,对于命题方来看,这个距离应该比较适当才好。太大不好,太小也不好。所谓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的确立和获得公认,其原因之一就在这里。如果完全没有距离,让高中语文教师感到他们的复习指导全部落实了,似乎皆大欢喜,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对谁都不好,也就是皆不欢喜。毕竟高考还是要有淘汰率的,而且高考的接受方毕竟是大学。但是,反差太大,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和高考完全脱离,教师的辛勤劳动不能得到高考的验证,那也是不可想象的。猜题和广义猜题可能有两种。一是建立在全面充分的复习之上的,一是建立在复习准备不全面不充分之上的。但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特别是对于有商业目的或广告性功利因素的复习活动和辅导主体来说,更是这样。猜题也不会是完全没有实效的。确实有的猜题是有一点命中率的。但是我们在反对猜题押题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实际存在的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从广义上讲,高中复习的后期,几乎难免这种做法。命题当然会尽量避免被猜中。但是,既然有广义猜题存在,就有一个复习导向中的潜在的被猜和主猜的关系存在。我以为,这个关系在试题公开后的表现或社会反应,应该是出乎意料的程度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原因就在于命题是要考虑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形,同时又要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作为中学复习和教学方面,仍需要加强全面和综合的复习,减少押题、押重点的行为或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加强反思语文教学的弱点和不足是一个提高复习和应试效率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具体分析并准确把握考生语文基础和基本能力的内在矛盾,这也是推动复习工作的基本方面。第三,就是要关注和母语应用关系密切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在这个基础上,对照这三点,再看这次的作文题目,其命题动机和理由就比较清楚了。作文题是语文试题的重心所在,也是历年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2005年作文试题属于带给考生和教师意外的类型。所谓意外主要来自大家都习惯了的无文体限制的话题作文。但是,这一意外本来就是暴露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偏向和弱点。从这个意义上,作文试题是一次成功的冒险。近年高考确实偏重记叙文和不限文体。这可能和命题倾向有关。但是今年显然有所扭转。议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忽略,这本身就是复习导向的错误。当然同时和多年命题取向的忽视也有关系。此外,多年不限文体,而今年限制文体,这本身实际上多少有点纠偏和突围的含义。限制文体不代表无法自由发挥。考生根据所给的提示、要求和材料,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一部分考生来说,会出现进入题目容易,但写好议论文不容易的情况。总体上看,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的比例并不低。这个情况同许多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文体的全面要求有关,也同议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有关。审题不难,便利进入,有话可说。高考的指挥棒不是不能使用,而是怎么使用。中学语文教学本来就应该在鼓励学生发展记叙和抒情能力的时候,强化不同文体的界限,强化议理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几种文体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议论文的写法。议论文是社会十分需要的文体。其实这已经涉及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普遍不擅长议论和发表意见。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需要在母语培训阶段就有意强化议论能力。而我们的高中学生,目前的现状就是议论文写作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从教学改进的角度,高考带来语文教学问题的暴露是一件好事情。尽管部分教师会有失落感。还有一个特定的角度,就是大学专业学科都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写作能力。议论文自然是提高科研或专业论文写作水平的基础性训练的文体。顺便提到,作文试题的文体限制也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其中更加突出了高中语文要求的多种文体的全面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本身的议论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和教学能力是一种激励。同时又是提醒考生重视主要文体的特点和界限,也是刺激考生提高特定文体的把握能力。其次,高考作文试题在文体要求上应该是不时变换的。长期固定一种文体,或长期不限定文体都是错误的指向。究竟是一般地掌握各种文体还是充分地适度深入地、具体地把握特定文体?高中教学提高的合理的发展动力显然来自后者。我们需要破除一种理解,以为提倡写议论文就会使学生滋长空洞议论的文风、“坐而论道”的人格。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理解。真正写好议论文,恰恰需要学生既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运用水平,也同时提高对于社会、文化、人生等等方面的许多思想观点和命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要改善思想方法和文风、学风。当高考在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弊端中继续演进的时候,我估计,每年语文试题包括作文试题在启封之后还会在考生和教师中、在社会上出现适度意外。至少最近几年还会是这样。通过连续的适度变化来强调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当然也是在体现对于中学教学和复习的引导。这是命题主体的策略,也是命题动机的根源,当然也是命题意志的表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作文的变是必然的,如同“写出诗文原句”这样的要求会相对稳定一样。原因就在于北京的中学生相当一部分不愿意熟读或背诵那规定的“28篇”。从去年的4分增加到6分,实际上是在这个考试基本点上的呼唤的强度加大了。换句话说,仍然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对于目前高中语文教育这方面情况的不满。命题人很明显是在告诉众考生:只要背熟28篇,这6分就是你的。每年保持比较固定稳态的默写填充题型,就是在等待命题人忧虑的这个问题的及时解决。加2分是为了进一步刺激这方面的神经中枢。好让考生感受到不去背诵规定名篇所带来的痛。这样看来,高中语文教学者和高考复习指导者就应该把关注力更多地转移到适应高考试题的这一变化趋势上来。题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总的来说,题量已经在适度减少,命题总字数也在减少。这个趋势在全国卷和北京卷都有适当体现。这个和最近一、二年高考命题开始删除汉语拼音题、同义词辨析和文言文实词等做法有一定关系。毕竟要放弃一点东西。即所谓有得必有失。来年题量还有适度减少的空间。但是基本上不可能大幅度减少。原因可能有宏观因素的制约。实际上,题量减少不见得对于考生就降低了要求,也不见得试卷就会更受欢迎。因为题量减少意味着题目平均难度的提高。这当然和科目考试单位时间的长度并没有改变有一定内在关系。2005年大幅度扩大招生,保持大量招生的状态,显然已经成为最近几年的高考政策。随着一般地方院校或非重点大学招生数量明显提高,总体平均生源质量会有所下降。而重点大学的生源情况在稳定规模的前提下反倒会有所提高。重点大学的招生规模毕竟是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题目的平均难度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相关之下,语文试卷的题量不至于大幅度减少。还有,北京卷将会保持适度难度的品相。而由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独立命题,全国卷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主要面向在国内不能或不愿自我命题的地区。它们中的一部分属于深入内陆的若干省区。实际上是欠发达的地区。这样,我们或许更能相信这样的全国卷难以一下子减少许多题量。题量的减少还会迫使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指导更多地关注高分值题型的解题能力上。而这实际上是欠发达地区高中教育的薄弱环节。因为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这些地区的教育界受制于软件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这也会反馈到高考命题的环节。北京卷看起来和全国卷在这方面的情况和要求会很不一样。但是实际上在命题的难度上也会有一定的制约。高中语文教师的呐喊自不必多说。就是在目前的生源总量下扩大招生这一限定,就会迫使试题的命题既要适当减少题量,又不能随着题量减少而大幅度增加试题难度。所以,对于北京卷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可能太大,只能逐渐进行。具体说来,就是在适当减少题量的同时,只能在少数高分值题型中适当加大难度。再具体到今年的试题上,主要是怎么体现这样的难度的呢?我以为,适当加大试题的理性内容和要求是最主要的方法。“说‘安’”的议论文作文自不必多言。还有23题,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涵的理趣作简要说明。24题,在一段话后续写。12分的大阅读也是强调知识性和分析性。18分的大阅读建立在史铁生合欢树一文上。看起来是感人怀人,实际上又是要求考生迅速从体悟和感动中升华出来,进行十分理智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命题从感性和理性的层面上区分,也是很清楚的。叙事、抒情和议理,其实分别属于感性和理性层面。命题显然侧重于普遍薄弱的理性层面上多提要求。仅这几个比较集中体现理性分析议论要求的题目的总分已经达到100分。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比例。总的来说,试题的难度稍有增加。估计今年的语文试卷因此平均得分会略低于去年。少数中学教师对于命题有一定意见,可能和这个结果有一定关系。至于一些小题在命题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基础知识等方面的问题,似乎尚无定论。但是,发生争议还是有意义的,也值得继续探究。我们从中学教学的角度,可以把上面的主旨的强调看做是所谓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也可以从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出发,看做是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要。命题要考虑阅卷。这已经成了一条命题原则。今年的作文试题是写说安的议论文,相对来说,由于有文体限制,也就给阅卷带来了一定的标准化的便利。今年阅卷判题没有出现大的困扰。显然命题接受了去年的教训。即关于北京方言俗语(北京话)的测试带来了许多阅卷上的麻烦,虽然命题的动机和目的十分良好。实际上首先是让考试隐伏忧患。不要说外地移居者棘手,就是地道北京人也未必清楚所谓方言是北京特有的还是同外地共有的,以及某个方言用法是先出现于外地还是先出现于北京。阅卷教师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外地的移居者,他们和作为地道的北京人的教师都很难判别所谓北京方言是否正宗。去年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深远的,它对于今年的命题和阅卷避开困扰显然是有益的。由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北京卷向来以大气和正气形成特有的命题风格。只是在坚持这一路线的时候切不可过头。一味走本土路线,可能反而作茧自缚。今年的试题22题有一点北京地域性,不算过分。总起来看,北京卷有一种走向由语文素养、文学审美、综合能力、人文风范诸要素诸指向组合形成的命题趋势或原则路线。这实际上显示了大语文观。从宏观上讲,所谓大语文观同中学教学开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是比较契合的。其实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从特定的教学创新体系对高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大语文观又在“小”字上体现了出来。有的地方是语文界或各地命题的共识,比如都开始重视从成语向熟语和常用语的转换和扩展。都重视汉语中一些活性特别强的字的理解、发挥和综合运用。小到作为语词和段落的展开,大到作为议论文的题目。大语文观落实在作文上,十分明显地体现出突出作文思维的灵活性和主体性,题材构思的生活性、时代性、实践性、日常性和个人性。行走在路上——2005年夏季高考语文学科北京卷整体评价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执笔人:周京昱一年一度的高考业已落下帷幕。在这场决定着北京考生命运的战斗中,艰苦奋战的不只是广大考生,一线教师、命题人员、评阅人员亦将接受严峻的考验。我们能否不辱使命,无愧于首都近十万智慧的头脑与渴求的目光,炎炎夏日,便是见证。2005年高考语文学科北京卷的评阅工作已接近尾声,对于2005年北京语文命题的认识也日渐清晰与理性,让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今年夏季试题做出客观的评价。“真善美”的境界——对优秀语文试题品格的体认一套优秀语文试题的标准是什么?明乎此,命题,我们才能出手公道;评议,我们才能出口公允。在此,我们不想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只想从大众能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标准上来谈一套优秀语文试题应具备的品格。借鉴人们对客观世界不懈追求的三个层次,我们不妨说,一套优秀的语文试题,亦有其“求真”“求善”“求美”的三重境界。所谓“求真”,有两重含义:一是命题当以科学性为生命,在是非对错等问题上不容商榷;二是命题当以对语文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恰当映现为内在的精神,在能力构成等问题上把握准确。所谓“求善”,亦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千万人参加的大规模书面考试,命题应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真正实现公平选拔,优胜劣汰;二是作为国家级的学科大考,命题应能够指引语文教学向着清明、通达的前程作良性的发展。所谓“求美”,同样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精神产品,命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感与艺术性,能够体现出命题者的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二是作为地区产物,命题能够反映出各地教学改革的成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命题风格。上述三重境界,知易行难。若三者不可得兼,可暂不求“美”,但必须求“真”与求“善”。其实,对语文命题而言,“真”与“善”已是很高的标准,而人人都神往的“美”也唯有在“真”与“善”兼具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纵然我们有再大的勇气,也难免会使高考语文命题步入歧途。“天子跬步,皆关民命”,作为掌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命题者,此中况味,不可不察。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真、善、美”的标准将是我们对2005年北京夏季高考语文命题作出评价与思考的可行依据。“新青年”的姿态——对2005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的评价2005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㈠批判地继承,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从整份试卷来看,2005年语文试题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在内容选择、能力要求、结构安排、分值权重等方面,尽其可能地体现了北京《考试说明》的原则精神。与往年试题相比,这份试卷的稳定性与变化性表现得较为分明。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考点稳定。对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辨析集中在“易混、易错、易忽视”的问题上。不过多地牵涉名词术语,以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为重。涉及字音、字形识记,词语(包括成语)运用,语病辨析,语言表达连贯,仿写,续写,名句名篇默写等能力要点。识记类题目以最基本的汉语知识积累为立意,对考生规范使用母语进行文字处理的能力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这一部分试题的变化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点呈现方面的变化,如第23题考查仿写,则须带有理趣;二是考查倾向方面的变化,如第4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则兼顾到成语的次常用义或后起意义。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内容稳定。古文阅读客观试题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式的辨析,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文章内容的分析,考查要点清晰;文言断句,以说明和叙事性文句为取材对象,较为朴素,便于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古诗阅读鉴赏,以陆游记梦词为考查文本,取材大方,考点涉及内容理解、手法分析等方面,比较阅读的考查方式,既保持了与往年试题的继承关系、与中学教材的密切联系,又体现了综合考查、选拔测试的命题立意。这一部分试题的变化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文阅读测试,文本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人物传记,而是选取了叙议结合的阅读文本;二是古诗鉴赏中对比较阅读的考查,集中在对重要诗句的“对读”上,考查较为细腻。现代文阅读部分,题型稳定。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信息阅读的指向性、确切性,对阅读者的知识背景不作过多要求,重点考查对语言信息的精确读取,试题颇为平易。文学作品阅读仍以散文为考查文本,取材与中学教材形成关联,以考查形象思维能力为立意,强调阅读理解的整体感知与局部确认,对阅读者的生活阅历不作过多要求,重在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写作思路、表现手法作出理解、分析与评价。这一部分试题的变化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类文章阅读,以文艺学知识短文为测试文本(《什么是戏曲》);二是与往年相比,散文阅读测试中文学赏析的意味有所增强。写作部分,直面现实的思想稳定。以“说‘安’”为题,限定文体,在论题正当的前提下,加强对考生写作自由度的关照,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注重赋予试题一定的开放空间。这个命题,并未损害试题的选拔功能,同时为抄袭之作树立了一道“防火墙”,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意义。当然,议论文文体的限定,可能会给未来的写作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经过多日评阅工作我们发现,今年考场高分作文、满分作文都不低于往年。作文阅卷的结果清楚地告诉我们,优秀考生是经得住任何严峻考验的;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才艺不该也不曾被“文体限定”所限定。㈡理性地构建,知识性与能力性的统一。从整份试卷来看,2005年语文试题更加注重知识因素、知识含量,并力求在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中有所作为。在对知识积累的考查中,命题除了适当对常见成语次常用义的考查之外,增加了古诗文名句默写的分值;在对仿写的考查中,增加了对常用语积累的考查。这些考查尽管可以再简约、合理一些,但它们无疑使这份试卷的文化感更为厚重。在对知能迁移的考查中,命题者的探索也有目共睹。例如在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中,命题者在一个极不常用的实词(第6题“扌豕崔杼之子”的“扌豕”)上设题,实际上是在强化对古文阅读中推断能力的考查。对于阅读者来说,能够整合文中相关信息对文意做出合理的判断,比脑海中装一本词典更符合阅读实际。记忆与推断相结合,准确地理解词义、句意、文意,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过去我们较为注重的是前者,而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则要求我们的教学由一元走向多元,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㈢个性地创新,进步性与局限性的统一。命题与备考永远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命题一方面要符合教学实际,也应发挥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我们之所以将2005年北京卷语文命题评价为“‘新青年’的姿态”,意谓个性、创新、活力甚至叛逆等青春色彩均可在命题中寻到影像。个性,指北京卷必须有别于全国卷与其他省市卷,呈现出独立的姿态;创新,指北京卷必须有别于以往,呈现出发展的态势;活力,指北京卷必须与套路较量,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叛逆,指北京卷必须与惯性较量,呈现出引领中学教学的风度……“新青年的姿态”,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命题者与应试者共同的挑战。这种“姿态”,决不是“稳中求变”4个轻描淡写的字可以简述的,它面临许多方向、技术,学术、非学术的问题。下列所析的进步或局限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浮现的。1.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命题注重对社会语言现象的分析,例如第23题,让考生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说明其中蕴含的理趣。又如第24题,让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命题带有青年人的朝气,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2.为了较好地引导中学作文教学,作文命题以“说‘安’”为题,并限制了文体。这不仅是对抄袭作文的遏制,更是对考生认识、说理、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对“语文人”而并非单纯“文学人”的呼唤,体现了高校招生的能力、价值取向。3.这份语文试题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商榷处之一,是某些试题的命制,能否严格遵循《考试说明》。例如第7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所考查的4个词中有2个(“更”“相”)不属于《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畴。其中“更”的意义和用法,在不同的工具书中解说不一。在不同版本的《吕氏春秋》中,对相关文句的翻译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命题者将这两个“更”的意义视为相同决非头脑发热,而持不同看法者的质疑也并非有意刁难,甚至问题的核心也不在于哪一本工具书的解释是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学的文言词语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尺度?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命题者与中学教师不能达成共识,恐怕今后的命题还会出现类似的争论。4.商榷处之二,是某些试题的命制,能否更加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例如第3小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迷醉”“沉湎”在一般语境中,很多时候带有贬义色彩或消沉格调,而在文学语境中是可以带有“沉醉”“痴迷”意味的。问题不在于它们能否这样用,而在于这道题到底考什么。是考查“规范使用”还是考查“创造性地使用”?这是个观念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命题者与中学教师不能达成共识,恐怕今后的命题还会出现类似的争论。5.商榷处之三,是某些题干的表述,能否更加严谨。例如第20小题问“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这“二十岁以后”是否包括“三十岁以后”?从逻辑上是包括的,但从答题的阅读区间上又是不包括的。再如第24小题的两个要求“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这是一个表意不明的题干,它包含着下面两种意思:①所有考生都要摆出自己不认同“影星教授”这一看法,然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认为影星不能胜任教授;②考生可任选一个认同或不认同“影星教授”的看法,以这个看法为反驳对象,说一说自己为什么不认同这个看法。命题者的意思显然是后者,而不是“规定”大家都不认同这件事,但命题者自己没说清楚。每每审读一些指令性不甚清晰的题干,都会使为数不少的考生无所措手足,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命题是永远遗憾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是,对任何人都是。很多问题,可以摆到桌面上讨论,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并不能就此武断地说,某题是一道错题,这恐怕失之公允。可以讨论的,是怎样更合适、更好,而不是怎样不再犯错。学术论争应以学术的方式进行,这是原则。在此,我们以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的名义严正申明,2005年高考北京卷的语文试题不存在错题,连续多日的阅卷工作进展顺利,答案无误,评判合理,成绩有效,不容置疑!世上本无路。以一种“新青年”的姿态命题,是有思想、有性格、有活力的,当然,也会有一些局限——毕竟高考命题要背负着许多使命。而这些完成这些使命,不仅要靠命题组,还要靠评阅组、广大一线教师及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千万人参与其间的国家级大考,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命题出得稳妥,考生答得从容,阅卷判得公道。真如此,老师教得自然扎实。北京卷命题历经四年的探索与磨练,终于形成自己的面貌与性格,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而今的人们已不止满足于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像四年前那样能拿出一份试题,还寄希望于她在四年后的今天能拿出一份具有“真”“善”“美”等品格的优秀试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卷语文命题理应在更高的层次上赢得广大一线师生乃至全社会的敬意。明乎此,才发现,我们还行走在路上,任重而道远。2005年6月16日草于北大阅卷现场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解析人:北京十五中王霈霖]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C.静谧狝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解析】答案:D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容易读错的字,主要是形声字(兼及多音字)的读音。A项的“舷、弦、娴”都读为xián,“悬”读xuán。B项的“捺、纳”都读为nà,“讷”读nè,“枘”读ruì。C项的“谧”读mì,“猕、弥”都读mí,“所向披靡”中的“靡”读mǐ。D项的4个加点的字都读为jiǎo,为本题答案。本题16个词语中加点的字重在考查形声字的读音。由于语音的演变,现代汉语形声字的读音大多数已不能按声符“读半边”,如“舷、弦、捺、纳、讷、枘、矫”等,只有“娴”字的读音能与其声符完全一致。尤其是对一些俗读字的字音北京人是读不准的,如“舷、弦”常读为xuán。一些考生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现代汉语既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那自己的读音就是正确的。也有些考生知道这些字的准确读音,但存有抵触情绪,觉得误读并不影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认为考这些字是多此一举。其实,应该认识到,汉语是联合国5种工作语言之一,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随着开放的扩大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升温,读音的规范将直接影响现代汉语的声誉。本题的多音字,如“靡”在“奢靡”“靡费”中读mí,“缴”又读为zhuó(系在箭上的绳)也需注意。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辍学既便耳濡目染不孚众望B.海涵连锁截长补短美轮美奂C.切身特聘专程谒见义气相投D.申说回馈禁止赌搏征稿启事【解析】答案:B本题考查现代汉语词语的识记,4个选项共16个词语。A项“既便”应为“即便”。B项正确。C项“义气相投”应为“意气相投”。D项“赌搏”应为“赌博”。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它不同于近几年词语辨析题的每项3个词,而是4个。但后两个词是关联词,需整体考虑;因此先从前两个词中词义区别最显明的一组切入作答较快捷。不止:继续不停或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按原句意应填“不止”,故选A、D两项,而排除B、C。再看原句句意,“沉湎于自己的园地”、与“音乐、绘画”以及“书籍”之间是现实存在的并无假设的“如果”意,而是“不管”……“还是”的条件关系。此时已基本确定应选A。至于“迷醉”与“陶醉”是优劣的比较,“陶醉”意为“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和思想活动中”,而“迷醉”在陶醉之外更有“迷恋、沉迷”的意思,用于句中更丰满、传神。故确定A为正确选项。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会计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B.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D.“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达175厘米,鲜为人知。经专家鉴定,其树龄已在900年以上。【解析】答案:D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需要结合语境辨析作答。A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词义符合本句“有实力的集团向国外市场渗透”时,“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的句意。B项,偃旗息鼓:指停止战斗、批评或攻击,现已扩大为“停止”“结束”之意,与句意相符。C项,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使用正确。D项,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树围达175厘米”与“鲜为人知”不搭配;“千年杜鹃王”是刚被发现的,是“未为人知”。这里宜用“世所罕见”一类的说法。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B.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C.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家图书馆的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古典文献方面,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D.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一个”与“群山深处”、“一条”与“河流”都不能搭配。B项,结构混乱。“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什么,并未说完,后半句就将话题转移到“互惠措施的落实”上。C项,正确。(提取主干,图书馆形成格局;本句说的是把数字技术引入图书资料的管理服务,“加工、存储”即可表明这一点)D项,不合逻辑。“整体进步”与“可喜一步”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里若用“不仅……而且……”,应先局部后整体才恰当。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解析人:㈠矿院附中刘玉贤,㈡清华附中王武镝]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注释: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参考译文一·矿院附中刘玉贤]崔杼与庆封密谋杀害了齐庄公。齐庄公被杀害后,他们又立了景公,由崔杼担任国相。庆封又打算杀掉崔杼来取代他的相位,于是唆使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继承权,崔杼的儿子们果然彼此争斗,内讧不休,崔杼去见庆封并把这件事告诉他。庆封对崔杼说:“你请少等,我派兵去收拾他们。”于是庆封命令卢满嫳带兵去惩处崔杼的儿子们,崔杼的妻妾子女及族人全部被杀死,卢满嫳又让士兵放火烧毁了崔杼家的所有房屋,然后庆封告诉崔杼说:“我已经派人收拾了他们。”崔杼返回后,已无家可归,就上吊自杀了。庆封于是成为景公的国相,景公怨恨他。有一次趁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联合起来讨伐庆封。庆封仅率领随从的亲信抵抗,无法取胜,只好逃往鲁国。齐国责备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只好又从鲁国逃往吴国,吴王把朱方城封给庆封。楚灵王听说后,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攻打吴国,包围并攻占了朱方城,活捉了庆封,让他背负砍头的刀斧刑具,在诸侯国军队面前示众,并让他自己高喊:“做人不得再像齐国的庆封,作为人臣谋害自己的国君,并欺辱国君的遗孤,并以此来与大夫结盟。”然后就处死他。黄帝那么尊贵,但还是死了;尧舜那么贤能,也还是会死去;孟贲那么勇敢,最终也死了;人注定都要死去。但像庆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死有余辜,自身被杀戳,连尸首都不能保全,这是因为他为人处事太凶恶了。凡是作乱的小人在一起共事,他们开始互相勾结利用,后来必然反目成仇。主诗正义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协作,时间长了彼此信任,最终相亲相敬,后世可把这作为了解人的一条规律。[参考译文二·清华附中王武镝]崔杼和庆封合谋杀了齐庄公。庄公死后,又改立景公,崔杼担任相国。庆封又想杀掉崔杼,取代他做相国。于是挑拨崔杼的儿子,让他们争夺继承权。崔杼的儿子私下相互争斗,崔杼前去见庆封,并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杼说:“你暂且等一下,我将派兵去杀掉他们。”于是派卢满嫳调动军队去讨伐他们。把崔杼的妻子儿女及宗族全都杀了,烧了他们的房子,回来报告崔杼说:“我已经杀掉他们了。”崔杼回去,无家可归,于是上吊自杀了。庆封当了景公的相国,景公感到非常痛苦。一次,庆封出去打猎,景公联合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去讨伐庆封。庆封率领他的部下进行抵抗,不能取胜,逃到了鲁国。齐国人用这件事作理由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到了吴国。武王送给他朱方作为封地。楚灵王听说了这件事,率领诸侯攻打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那里。楚王俘虏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这样的刑具在诸侯军中示众,又命令他喊叫道:“不要像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他的国君,欺凌君王的遗孤,来(逼迫)齐国的大夫和他结盟。”于是杀掉了他。黄帝这样尊贵,但还是死了;尧舜这样贤明,也还是死了;孟贲这样勇敢,也还是死了,人本来都是要死的。像庆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该死两次了。自身被杀戮,家族不能保全,这都是由于他作恶的缘故啊。大凡作乱的人的行为,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必然互相憎恶。按照大义行事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合作,时间长了就彼此相信,最后相互亲近,后世把他们作为效法的榜样。[参考译文三·北京大学许红霞]崔杼和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君,崔杼做他丞相。庆封又想杀掉崔杼而代替他做丞相,于是就挑拨崔杼的儿子们,使他们争当继承人。崔杼的儿子们私下互相争斗,崔杼去见庆封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庆封对崔杼说:“你暂且留在这儿,我将要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庆封就)命令卢满嫳带兵去诛杀他们。把崔杼的妻子、孩子以及宗族亲属全都杀死了,(并)烧毁了他们的房屋,告诉崔杼说:“我已经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了,已经无家可归,于是就上吊自杀了。庆封辅佐齐景公,景公深以为苦。(趁着)庆封外出打猎,齐景公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庆封率领他的属下和他们进行战斗,不能取胜,就逃跑到鲁国。齐国就这件事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到了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庆封。楚灵王听到这个消息,率领诸侯来攻打吴国,包围了朱方,(并)攻占了它。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他喊道:“不要像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他的君主,欺凌国君的遗孤,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了他。黄帝那样尊贵,最后也要死亡;尧舜那样贤明,最后也要死亡;孟贲那样勇武,最后也要死亡。人本来都要死亡。像庆封这样(受尽凌辱而死),可以说是死上加死了。自身被杀,宗族亲属也不能保全,是他作恶多端造成的。凡是作乱的人一起行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就会反目成仇。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开始时互相协助,时间久了就会互相信任,最后相互亲近,后人把这种做法作为准则。(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以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本为底本,见《丛书集成初编》影印《经训堂丛书》本)补充注释:1.崔杼:春秋齐大夫,谥武子。庆封:齐大夫,字子家。齐庄公:春秋齐国君,名光,公元前553—548前年在位。2.景公:齐景公,庄公弟,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3.扌豕(zhuó):挑拨。4.后:后嗣,继承人。春秋时各国实行世卿世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只有正式被立为后嗣才有资格继承爵禄。5.闂(hònɡ):同“哄”,争斗。6.甲:兵,兵士。7.卢满嫳(piè):齐大夫,庆封这党。8.枝属:宗族亲属。9.绞:勒杀,吊死。10.陈无宇:齐大夫,谥桓子。公孙灶,字子雅。公孙虿(chài):齐大夫,字子属。诛:讨伐。11.让:责备。12.朱方:春秋吴邑,在今江苏镇江市丹徒镇南。13.荆灵王:楚灵王,春秋楚国君,初名围,即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14.斧质:杀人的刑具。质,杀人时所用的椹垫。15.徇:巡行示众。16.亡:通“盟”(依刘师培说)17.孟贲:春秋时的勇士。18.重(chónɡ)死:指被戳为死,戳前受辱为死,故为“重死”。19.僇:通“戮”。20.忮(zhì):嫉妒、侵害。[文本解析]㈠2005年的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阅读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作者此论主要是针对国君的,文章的主旨是在告诫国君要善于识别君子和小人,指出那些做事情不讲道义只知道害别人的小人,实际上也是在害自己,最终可能招致家破人亡,死无葬身之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是吕不韦做秦相时,由他的门下“食客”集体撰著而成。它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类,共一百六十篇。因为它成于众家之手,又是各人颇为自由地著其所闻。兼有儒、道、墨、法、名、农、阴阳、弓纵横、兵诸家学说,历来有“杂家”之称,它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轶事,号称“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瑰玮宏博,幽怪奇艳”,在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文章条理清晰,善用寓言故事和巧妙譬喻来阐明事理,平实畅达,说理透辟,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㈡和2002年一样,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也选自《吕氏春秋》,但文本的难度比2002年要小一些。文章通过崔杼与庆封的故事,劝诫世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谨慎,要“为义”,而不要为乱。这一主旨,要读懂并不难。有个别陌生的字词,又采用了注解和正确选项加以疏通,因此,和历年的史传文相比,难度也是相差不多的。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杼相之相:辅佐B.扌豕崔杼之子扌豕:挑拨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诛:杀掉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与:结交【解析】答案:B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㈠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C句“景公与陈无宇……诛封”的“诛”作“讨伐、攻打”讲,考生只要联系下文“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就可以判断出作“杀掉”讲不通。㈡诛,在这里是“讨伐”的意思。从后面“封以其属斗”也可以推断出来;成语“口诛笔伐”用的就是这个意思。A、D选项,在课文中都曾学过。A项中的“相”当“辅佐”讲,在《训俭示康》中就出现过,“季文子相三君”;另外,《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就是这样的用法。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很容易就可判断这两项是正确的。B项是一个很生疏的字,读zhuó,当挑拨讲,这的确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一个字词,命题人把它放在选项里,考查的是结合文意推断词义的能力,从一个侧面起着帮助疏通文意的作用。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庄公死,更立景公B.得庆封,负之斧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C.后世以为法程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㈠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沿用了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更立景公”的“更”与“更上一层楼”的“更”都是副词,都可作“又、再”讲。B组中“负之斧质”的“之”是代词,作“他”讲,指庆封;“何功之有哉”的“之”是助词,无实义,仅复指前置宾语“何功”。C组中“后世以为法程”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拿、用”,后边省掉了宾语“之”;“夫夷以近”的“以”是介词,相当于“而”。D组中的两个“相”虽都是代词,但“后必相恶”的“相”指互相、彼此之间,而“拔刀相助”的“相”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㈡两个“更”都是副词,再。其他三项,两个“之”字,前一个是代词,代庆封;后一个是助词,起一个提宾的作用。两个“以”字,前一个是介词,把;后一个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两个“相”字都是副词,但前一个表示互相,后一个有指代一方的意思。本题还是和往年一样,从文本中选一句话,再从课本里选一句,要求考生比较、辨别二者的异同。这一类题,可以从课内句子入手,先弄清楚课内句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再根据文段内容,判断文中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然后对二者加以比较。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B.齐人以为让(鲁)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D.(庆封)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㈠此题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C句中的“得庆封”的主语是荆灵王率领的诸侯军,而不是齐人。㈡和去年一样,着眼点还是落在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A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楚灵王而不是“齐人”。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①吾已诛之矣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⑤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解析】答案:B本题考查信息筛选。㈠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崔杼自绞正应验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名话,完全是咎由自取,此项表达了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侯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庆封是文中不义之人的典型代表。像他这样的人,可以说的是死有余辜,这样的议论当然表达的是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⑤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庆封自身被杀戮,连尸首都不能保全,这是因为他为人处事太凶恶了,这清楚地表达了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联系上文,“其”指代作乱的小人,如崔杼、庆封之流,他们在一
本文档为【2005《阅卷纵横》文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663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1KB
软件:Word
页数:75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27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