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操作八项护理》PPT课件

《中医操作八项护理》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中医操作八项护理》PPT课件中医护理八项常规操作常见中医护理操作耳穴埋籽拔罐中药熏洗穴位按摩湿敷涂药艾条灸刮痧耳穴埋籽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耳穴埋籽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

《中医操作八项护理》PPT课件
中医 护理 卵巢癌的护理查房优质护理服务内容doc优质护理服务内容肺癌的护理常规消毒供应室优质护理 八项常规操作常见中医护理操作耳穴埋籽拔罐中药熏洗穴位按摩湿敷涂药艾条灸刮痧耳穴埋籽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耳穴埋籽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耳穴埋籽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耳穴埋籽拔罐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拔罐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1.3心理状况。 2目标   2.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禁忌证   3.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3.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4.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4.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5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拔罐6操作程序   6.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6.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6.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6.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6.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7.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7.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7.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7.6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拔罐中药熏洗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中药熏洗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2.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2.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3禁忌证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4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中药熏洗6操作程序   6.1遵医嘱配制药液。   6.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6.3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6.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7.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7.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7.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7.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剌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穴位按摩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1.3心理状况。   2目标   2.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3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4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5物品准备   治疗巾。   穴位按摩6操作程序   6.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6.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6.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6.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6.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7.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穴位按摩湿敷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湿敷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心理状况。   2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3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4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湿敷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6.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6.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6.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7.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7.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湿敷涂药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涂药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3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4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5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涂药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6.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6.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6.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7.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7.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7.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7.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7.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涂药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艾条灸2.1.1评估      2.1.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1.1.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1.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1.1.4心理状况。   2.1.2目标      2.1.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1.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2.1.3禁忌证      2.1.3.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1.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2.1.4告知      2.1.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1.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1.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2.1.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2.1.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艾条灸2.1.6操作程序      2.1.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1.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1.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1.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2.1.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2.1.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2.1.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2.1.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2.1.7护理及注意事项      2.1.7.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1.7.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艾条灸刮痧法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刮痧法 5.1评估   5.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5.1.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5.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1.4心理状况。   5.2目标   5.2.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5.2.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3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5.4告知   5.4.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5.4.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5.5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刮痧法5.6操作程序   5.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5.6.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5.6.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5.6.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6.5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5.6.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5.6.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5.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5.7护理及注意事项   5.7.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5.7.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5.7.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7.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7.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刮痧法
本文档为【《中医操作八项护理》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希望图文
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专注课件、范文、教案设计制作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34
分类:医学
上传时间:2022-05-1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