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举报
开通vip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洛阳龙门石窟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公元25隋朝公元58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及民族融会一、历史线索二、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品,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洛阳龙门石窟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公元25隋朝公元58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及民族融会一、历史线索二、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1、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2、特点: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三、民族融合3、内容:①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②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③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条件: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但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2、历史趋势: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士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条件:2、历史趋势:3、社会因素:4、个人作用: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起义不断发生;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出发点。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孝文帝具有良好教育、远大的政治抱负。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改革。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总之,面对动荡局势,冯太后和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适应民族融合、缓和矛盾、促进北魏发展(基础)(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可能性)(必要性)(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二、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直接);②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③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④巩固北魏政权(根本)。时间:471—490——499年三、主要内容:孝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三、主要内容:1、经济:推行均田制——缓和矛盾、巩固统治⑴背景:①北魏历史上曾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②由于战乱,北魏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国)有制。(桑田:农民土地所有制)⑸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和官吏,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兵税。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保障统治阶级利益)。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露田40亩,妇人20亩。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受田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获得使用土地权益的同时,要承担义务,从而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地主来说,他们的土地占有不受任何影响。对农民来说,由于有了小块土地耕种,徭役赋税相对较轻,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均田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主要的土地形式战国出现、东汉起形成田庄(兼并引起动荡)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土地私有制三、主要内容:1、经济:推行均田制——缓和矛盾、巩固统治2、政治:整顿吏治——缓和矛盾、巩固统治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恢复发展北方经济具有积极意义。三、主要内容:1、经济:推行均田制——缓和矛盾、巩固统治2、政治:整顿吏治——缓和矛盾、巩固统治3、迁都洛阳——以利于汉化、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⑴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控制中原地区困难。⑵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⑶措施:①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宣布定都洛阳。②既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③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⑷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行;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发展;推动洛阳的繁盛。⑴措施:①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②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③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④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⑥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三、主要内容:1、经济:推行均田制——缓和矛盾、巩固统治2、政治:整顿吏治——缓和矛盾、巩固统治3、迁都洛阳——以利于汉化、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4、实行汉制、革除旧俗——以利于汉化、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四.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影响深远的汉化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五、历史作用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1、缓和了社会矛盾,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六、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七、认识:1、先进(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请阅读下列两幅图片:请回答:左边的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一历史现象有何影响?答:(1)反映了鲜卑族服饰、生活方式逐渐汉化;(2)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08江苏单科)阅读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文档为【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希望图文
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专注课件、范文、教案设计制作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2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22-05-0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