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案例——滚动

案例——滚动

举报
开通vip

案例——滚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信息(3)滚动─科技教育叙事研究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叙事,就是讲教育的故事(或者过程),一个是边讲故事边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就是研究,就是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解释故事中的人、事、情、境。本期“课题信息”给大家介绍这个科技教育叙事研究,是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科技教学活动即时记录下来,认真地做一点理解层面的分析,如果既能叙事又能研究,日积月累,是一会有收获的。教育叙事研究也是我们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研究的一种成果。叙事研究没有统一的协作格...

案例——滚动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信息(3)滚动─科技教育叙事研究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叙事,就是讲教育的故事(或者过程),一个是边讲故事边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就是研究,就是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解释故事中的人、事、情、境。本期“课题信息”给大家介绍这个科技教育叙事研究,是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科技教学活动即时记录下来,认真地做一点理解层面的分析,如果既能叙事又能研究,日积月累,是一会有收获的。教育叙事研究也是我们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研究的一种成果。叙事研究没有统一的协作格式,最重要的是把故事(事实与过程)写得完整而又具体;把理解写得比较深刻而又贴近事实。总来说之,事实要融于教学过程,理解要融于教学事实。幼儿在平时的游戏中,很喜欢把各种玩具放在地上滚着玩。为了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世界的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水平,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话题,我们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技术学习活动——滚动。“滚动”除了对幼儿实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外,还试图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相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和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滚动”预设的幼儿学习目标有三方面:第一,引导幼儿在玩各种物体的过程中,觉察到物体有“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两类,懂得“能‘滚动’和‘不能滚动’”是对物体的一种分类方法;第二,通过尝试、操作、探索,让幼儿发现原来不能滚动的物体,通过改变外形是可能变成“滚动”的,而能滚动的物体,通过想办法,是能够变成“不能滚动”的;第三,滚动的物体是能够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滚动速度的。“滚动”预设的教师专业培养要求是:通过观察幼儿的全部活动生成一些与之相关的技术问题,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滚动”开始前,教师与幼儿共同准备了“能滚动”和“不能滚动”的各种材料或物品,如:球,装薯片的纸筒,各种大小、材料不同的纸、纸盒、铁罐(易拉罐)、轮子,以及报纸、书、扁木片、橡皮筋、细绳子、装有黄沙、小石子、泥土的箱子等等。(准备的材料当然越多越好);能“滚动”“不能滚动”的标志卡各一个;大筐两个(分别插上标志卡)以及各种不同表面的板条和其它材料。“滚动”学习开始了。幼儿进动活动室后,看见地上乱七八糟的放着一大堆物品。老师说:小朋友们,地上放着那么多东西,我们来玩一玩,好吗?说后,老师独自拿着一个球滚来滚去地玩起来。小朋友们也各自玩起来了。“我们来玩一玩好吗?”这几乎成了老师指导幼儿学习的通用语言,但是“玩什么?”“怎么玩?”教师往往没有交代清楚。这就使原本是为教学服务的“玩”成了盲目的玩。这里,教师虽然没有用语言交代“玩什么?”“怎么玩?”,但以自身的行为、动作做出了样子,这就对幼儿的“玩”起到了“无声的引导”的作用。过几分钟后,老师问边上的几个幼儿:林林,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呢?宾宾,你呢?……。林林说:我发现了有的东西硬,有的东西软;宾宾说:我发现了有的东西能滚,有的东西不能滚;……。当老师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时,幼儿能够有各种回答,老师没有加以阻止,但当宾宾回答到本次活动的话题(有的物体能滚动,有的物体不能滚动)时,老师能即时抓住。引出话题。有的小朋友回答时涉及到关于分类问题,老师立即表扬,并引发开去,让小朋友说说放在地上的物品能够有多少种分类方法,但时间很紧凑且点到为止。因为,这虽是本次学习活动的内容,但不是重点。教学活动在继续。老师说:宾宾说得真好,放在地上的东西,有些是能够滚动的,有些是不能滚动的,那么,请小朋友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一个有标记的筐里,把不能滚动的东西放在另一个有标记的筐里,好不好?小朋友们来来回回,很快就放好了。这不是难事,但老师仍然邀请小朋友仔细检查两个筐里的物品有没有放错,这是一种“作业习惯”的培养。幼儿在分类摆放时很积极,有的拼命想多拿点,有的持续挣抢,活动室里有点乱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往往“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如果老师在分类摆放前与幼儿共同建立几条规则,幼儿摆放的秩序就会更好些。活动,活动,既要“动”又要“活”,只有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和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活动才能既“动”又“活”。教学活动继续下去。老师:小朋友们做得很好,都把“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对了。现在,我有个问题请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梢停顿,用眼光扫描全体幼儿)请你们听清楚:我们能够用什么办法,把“不能滚动”的东西变成“能滚动”的呢?又用什么办法把“能滚动”的东西变成“不能滚动”的呢?你们再去试一下。能够一个人试,也能够找好朋友一起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多。注意,要多用脑子,不用嘴巴,与好朋友商量时也要轻轻的,两个人,三个人听见就能够了。此时,幼儿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实行尝试活动,个个积极地动手、动脑,有的单独干,有的与同伴合作干。他们的神态是那么投入。他们一心一意想通过操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在玩,在操作,因为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活动室里也比较安静了。这时老师仔细观察了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即时给予肯定,并做到心中有数,为讨论、展示这个问题的结论找例子、找人选,另一方面,也协助了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稍加点拨,即时引导,使他们也能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在处理幼儿的学习困难上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或替代他们做。一会儿,老师击掌三下,请小朋友们“向我靠拢”。老师、小朋友一起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老师:刚才,全体小朋友都做了试验,老师看到有很多小朋友都想出了很多“让不能滚动的东西滚起来”“让能滚动的东西滚不起来”的好办法,现在,谁愿意先讲讲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幼儿纷纷演示他们的解决办法。成成:我的木头本来是不会滚的,我拿了几张报纸,卷成一个长筒,把木块放进去,它就能滚了;仕仕:我是把报纸裹在能滚动的物体外面,裹得圆圆的,报纸滚动起来了;月月:我把报纸捏成团,使它滚动起来了;亮亮:我这张硬纸原来是不会滚的,我把它卷成了一个圆筒,用橡皮筋绑牢,它就会滚了;婷婷:我这块方木头,本来是不会滚的,我用很多纸把它捆成圆圆的,它就能滚了;凌凌:我把四个轮子放在纸盒的下面,使盒子滚动了;瑶谣:我把不能滚动的物体装进能滚动的“薯片筒”里,使它们跟着滚动起来;聪聪:我把纸都卷起来,变成圆棍那样,纸就滚动起来了;骏驰和华展:我们两个人一起,把扁平的木片用橡皮筋捆在圆的积木上,积木带动木片滚动了……。我把三个易拉罐用橡皮筋绑在一起,易拉罐就不能滚动了;我在薯条筒上粘上了一大块橡皮泥,橡皮泥上还粘上了垫板,它就不能滚动了;……。一个个幼儿边做边说。老师则要求幼儿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在解决使“不能滚动”的物体“能滚动起来”“能滚动”的物体“不能滚动”时,幼儿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并水平求使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凡有这种创造精神的孩子,老师都即时用赞许的口气,轻轻地对他们提出表扬。在操作时,幼儿都很专注,很投入,在用橡皮筋捆绑各种纸或筒的时候,因为橡皮筋有弹性,较难操作,有的孩子们觉得自己一个人不行,就与小伙伴一起干,大家合作,终于完成,没有向老师请求协助,老师从旁观察到了这些,在问题讨论中特意对此提出了表扬。这个方面,反映了幼儿参与尝试活动时的专心和用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老师观察幼儿尝试活动时的细心。同时,也自然地教育了幼儿,对自己,在遇到困难时要大胆向别人求助,对别人,要协助,有合作精神。在讨论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我们的启示是:用心启发、耐心倾听以及面向全体(幼儿),十分重要。教师不但要把有创造意义的思路、方法展示在幼儿面前,使全体幼儿得到启发,而且要让每个幼儿有成功的体验。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幼儿通过尝试活动顺利地解决了关于物体的分类和能与不能“滚动”的问题。于是老师接着提出了一个关于“滚动”的新话题。老师:刚才我们把地上的一堆乱七八糟的物品分了“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两类,又让“不能滚动的东西”滚动起来,让“能滚动的东西不能滚动”了。现在,老师想看看哪个小朋友更聪明,让能滚动的东西滚动得更快一点或者更慢一点。这是一个新的、具有比较丰富的探索内涵和思维空间的问题,幼儿又一次被吸引了。老师的话刚一出口,幼儿们就纷纷分散活动开了。因为有了先前尝试、探索的基础,他们有的独自、有的合作,边找材料,边尝试,边操作,边议论。他们一心一意想通过操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信心似乎比上一次的尝试、探索活动更足了。活动室里摆弄各种物品的声音与幼儿议论的声音夹杂在一起。老师还是围着幼儿走动,不停地观察,不时地弯着腰,蹲下来,面对幼儿轻声说几句。这次,老师给幼儿的操作时间较长。过了七、八分钟,老师又击掌三下,请小朋友们过来,一起围成圆圈,席地而坐,把部分操作的材料放在圆圈中间。老师:刚才,全体小朋友又做了个试验,老师看到有更多的小朋友在积极想办法,“让会滚动的东西滚得快起来或者滚得慢一些”,现在,谁愿意讲讲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幼儿们抢着演示他们的解决办法,边做边说。老师仍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如幼儿介绍得不够流利,或操作中有些困难,老师耐心地给他们以第二次机会,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操作做得更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羽羽:我发现,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地上用力推,它就能滚动得快些;我也是,我也是,……。劲劲:我发现球滚动后我把垫板挡了它一下,它就滚得慢了;我也是,我也是,……。尝试开始时,老师发现,比较多的幼儿仅仅用手去加力,用丢、推、拉、击等等办法,让会滚动的东西滚得更快;或者用手和其他物品去阻挡,让会滚动的东西滚得慢些,而没有使用老师有意提供的、很多表面光滑水准不同的木板去尝试、探索。这说明幼儿尝试、探索的思路比较狭窄。于是老师提醒道:小朋友,老师注意到还有一样材料你们没有用过,能够试用一下么,与此同时,老师蹲下来启发身边的几个幼儿,鼓励他们选用几块木板做进一步的试验。全体幼儿很快兴奋起来,懂得了尝试把物体放在高低不一的木板上,观察怎样才能使物体滚动得快一些,更快一些,慢些,更慢些的研究方法。老师此时完全能够用语言和动作将研究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幼儿:“请小朋友把几块木板这样放或者那样放,看看能不能使物体滚动得快一些,慢一些……”,显然,这样能节约很多教学时间。但教会幼儿研究(教会)和让幼儿学会研究(学会),两者毕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传授,后者则是领悟。幼儿学有所得要靠自己的劳动,特别是相关方法的学习,更要靠自身探究,这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所以,心理学把学习称之谓“习得”。我们摒弃传授而提倡习得。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的幼儿把小木块放在几块木板上试验并拉着老师看。小木块多数是滑下木板,也有极少数时候是滚下木板。老师发现几个幼儿将“滚动”和“滑动”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就临时“紧急集合”让一个幼儿操作给大家看,结果,大家的意见很快一致了:“小木块是不会滚动的,所以,不能把它放在木板上做试验。”幼儿之所以能很快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是因为活动一开始就解决了什么东西能滚动,什么东西不能滚动,绝绝大部分幼儿有了这个理解基础。当幼儿发现把木板的位置相对地抬高,会滚动的东西比在平面上滚动得快,木板抬得越高,球滚动得越快时,他们不由自主地、高兴得跳来。于是,又有了很多新的发现:把木板相对地放低,会滚动的东西就滚得慢;放高,球的滚动越快;……。这样,就引出了下面的讨论。欣欣:老师,我不是用手推的。我是把会滚的纸球放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一头放在地上,一头搁在在两个小药瓶上,我的纸球就滚得快了;我也是的……;劲劲:老师,我放了两次,一次,垫板的一头低,我的小瓶子就滚得慢,一次,垫板的一头高,我的小瓶子就滚得快;我也是的,我也是的……”;沁沁:老师,我的木板一头放得比他(琴琴)高,我的小罐子就比他的滚得快;我也是的,我也是的,……。幼儿越说越起劲,老师立即问,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怎样才能使物体滚动得更快呢?琳琳:把木板的一头垫得越高,会滚的东西就滚得越快。老师:(指着斜放的木板)对,木板的一头放得越高,物体就滚得越快。信不信?小朋友能够再去试试。不过,小朋友在试时还能够想想,怎样使一头同样高低的木板上,滚得快的东西滚得慢呢?上一个问题解决了,老师马上提出下一个问题,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对滚动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地实行下去,这说明:“问题→尝试、探索→交流(师生对话)→习得→新的问题→继续尝试、探索→继续交流→新的习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成为科学教育的通式,幼儿在老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探索的主题的内涵深入发展。在这里,“问题”激发了幼儿的尝试、探索兴趣,激励着幼儿主动活动;“尝试、探索”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使幼儿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对尝试、探索的理解更加准确、完整;“习得”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又有长进。这回,幼儿似乎都开了窍,他们三三两两,又开始了尝试,而且在抓住问题的要害思考,在选材、操作、比较等方面,显得比上两个环节老练得多。对上面这个问题,老师能够根据教学时间灵活掌握。尝试、探索水平较强的班,能够在本次活动中实行。尝试、探索水平较弱的班,因为前两个环节所花的时间较长,能够放在分区活动中,或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幼儿,改天再讨论。尝试、探索的问题是“没完没了”的,但教学活动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靠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灵活掌握了。从本次活动看,在解决“使能滚动的物体滚得慢一点”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幼儿有了更多的办法,反映出他们“尝试、探索、发现”滚动这个“奥秘”的、思维的“阀门”已经打开。很快,小朋友们就有了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没等老师击掌,就议论开了。熙熙:我把能滚的物体(小瓶子)放在凹凸不平的纸板上,发现小瓶子滚得慢了。我想,在不光滑的地方滚,能使东西滚动得慢一些;祺祺:我在轮子上缠上布,使它滚得慢了;忆忆:我在地上撒上沙子,发现球能滚得慢;……。老师:好!熙熙、祺祺、忆忆都有了发现,现在,让我们把他们想的办法改变一下。请你们去找三块木板,把熙熙、祺祺、忆忆说的办法用到木板上去,看看木板的表面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它们放成三个同样高的斜坡,再找三个同样大小、轻重的小球,把它们放到斜坡上滚一滚,看看它们滚动的快慢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带着任务又一次尝试、探索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很自然地渗透了一个“比赛”规则——三个球放在三块板上,要同时往下滚,才能有所比较并发现它们滚动的快慢有什么不一样,这就要幼儿开动小脑筋——怎样同时滚下去;同时,也很自然地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因为,三个球放在三块板上,同时往下滚,一个幼儿是不可能完成的。孩子们很聪明,他们自己分成三个人一组玩起来,又很自然地叫起了“一、二、三”,然后松手使球往下滚,……。终于,结论得出来了。本次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到此为之,教师一连向幼儿提了6个问题,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尝试、探索,这6个问题是:问题1:给物体分类,把能滚动的东西和不能滚动的东西分开;问题2:把“不能滚动”的东西变成“能滚动”的,把“能滚动”的东西变成“不能滚动”的;问题3:让能滚动的东西滚动得更快一点或者更慢一点;问题4:把物体放在高低不一的木板上,观察怎样才能使物体滚动得快些,慢些;问题5:怎样使一头同样高低的木板上,滚得快的东西滚得慢;问题6:把三块表面光滑程度不一样的木板放成三个同样高的斜坡,再找三个同样大小、轻重的小球,把它们放到斜坡上滚一滚,看看它们滚动的快慢有什么不一样。这6个问题是相互关联且顺流而下的。这说明,有些教学活动,我们在提倡幼儿主动活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的、有目的、有顺序的指导。我们既不能“替代”也不能“放任”,这两者都是违背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突然,有一个幼儿叫起来:“东东你赖皮,没有数到‘三’,你就把球放掉了。”东东不承认,说:“我没有!”,于是,两个人争论不休。老师:好了,今天,我们在一点点时间里学了那么多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小朋友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去玩一玩,做一做,想一想,然后,说一说。整个活动,弟弟小朋友和妹妹小朋友都能积极投入,都很专心,并能与同伴合作,表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在“尝试”中又能做到轻声讨论,“尝试”后,能动作迅速地收拾好玩具。所以,我们成功了!我为大家高兴(鼓掌)。希望小朋友在倾听别人的介绍、观察别人的操作时,注意力更集中一点,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尝试”上。还想“尝试”的小朋友,可以到兴趣角中继续试,想出更多滚动的玩法来。刚才,林林和东东争的是什么问题呀?哦,原来林林说东东赖皮,没有数到“三”,就把球放掉了。可是东东不承认,说:“我没有!”。请全体小朋友为他们想想办法。怎么解决更好呢?你们有谁能帮助林林和东东想出“让球同时滚下去”的办法?想出办法的小朋友可以相互交流。想不出办法也不要紧,可以回去请教一下爸爸妈妈或者叔叔阿姨。我们下一个活动再来讨论。这个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技教育中应当培养“尝试”精神的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一轮问题→再尝试→再发现……”这一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的、对科学事物和现象的认知规律。本次活动涉及分类、斜面和摩擦力等几个概念,这些概念对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对幼儿园教育来说,也是不必过于拘泥的。在整个活动中,老师虽然没有出现这些概念,但通过尝试活动,幼儿对这些概念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达到了概念的表象性水平,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是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劳动得到的。本次活动体现了分层递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四个步骤都比较分明,每个教学环节的重点也比较突出,在时间的分配上又比较得当。除了对整个活动的小结外,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语言不多,要说,就只说一两句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话,这是尊重“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表现。在本次活动结束前,教师以她的教育机智,抓住幼儿林林和东东的争论,生成了一个“让球同时滚下去”的问题,使下一次活动,幼儿能从科学学习向技术学习递进一步,这就为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为科学活动中自然生成技术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预设”和“生成”的经验。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在几次尝试活动中的“个人占地面积”都太小,都喜欢挤在一起,使尝试活动摆不开,而且,老师多次提醒,仍然如此,这就使自由操作活动受到了一些影响,有时,幼儿之间还会发生磕磕碰碰的现象,干扰了尝试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并非因为活动室太小,是什么原因,需要研究。在今后的活动中,要经常提醒幼儿“自己找一块地方,不要都挤在一起”。本次活动也反映了幼儿学习差异的存在,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分类指导,因为,只有分类指导,才能分层递进。本次活动后,本园老师与幼儿共同制作了一个用六边型立柱做成的、可以自由升降的,用六种不同材料制成的斜面,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再玩一玩。同时也与幼儿共同制作了一个可以“翻动”的装置,解决了“球同时滚下去”的问题。老师们通过“滚动”教学,认为:“滚动”是个非常丰富的课题,她们正在继续尝试,使这个专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幼儿在科学和技术素养上提高一步。
本文档为【案例——滚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唐伯虎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2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4-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