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 书 的 注 解.doc

古 书 的 注 解.doc

举报
开通vip

古 书 的 注 解.doc古 书 的 注 解.doc 古 書 的 注 解 一、古注對於閱讀古書的作用 1、古注是閱讀古文的階梯和橋樑 2、古人的注釋接近實際,较為可靠 例如:《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的作者杜預 ,“《左傳》癖 ”,“杜武庫” 。 3、古注是今注的源頭,是今注的重要依據 二、古注的產生和發展 1、註釋的萌芽時期——先秦 此時的註釋多是零散的,個別的。例如: 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下》 2、註釋的興盛時期——兩漢 • 西漢時注解的範圍主要是經書,如《易》、《書》、《詩》、《左傳》、...

古 书 的 注 解.doc
古 书 的 注 解.doc 古 書 的 注 解 一、古注對於閱讀古書的作用 1、古注是閱讀古文的階梯和橋樑 2、古人的注釋接近實際,较為可靠 例如:《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的作者杜預 ,“《左傳》癖 ”,“杜武庫” 。 3、古注是今注的源頭,是今注的重要依據 二、古注的產生和發展 1、註釋的萌芽時期——先秦 此時的註釋多是零散的,個別的。例如: 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下》 2、註釋的興盛時期——兩漢 • 西漢時注解的範圍主要是經書,如《易》、《書》、《詩》、《左傳》、《谷梁傳》、《公羊 傳》、《禮記》、《論語》、《孟子》都有了很多家的注解。 • 東漢時期又進一步從儒家經典擴大到了諸子。其中著名的注釋家和重要著作有: 毛亨《毛詩故訓傳》 鄭玄《毛詩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注》 高誘《淮南子注》《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 王逸《楚辭章句》 3、註釋的發展時期——魏晉至隋唐 • 這一時期注解的範圍逐漸擴大,由經、史擴大到子、集。流傳至今的注本,較著名 的有: 王 弼、韓康伯《易注》 杜 預《春秋經傳集解》 何 晏《論語集解》 裴 駰《史記集解》 皇 侃《論語義疏》 裴松之《三國志注》 王 弼《老子注》 郭 象《莊子注》 张 湛《列子注》 刘孝標《世說新語注》 郦道元《水經注》 4、註釋的中落時期——宋、元、明 • 宋代理學盛行,但有的學者能夠不受理學的局限,從語言實際出發去注解古書,提 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如朱熹的《四書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其他如邢昺 《論語註疏》、《爾雅疏》、孫奭《孟子疏》等 • 元明時期是學術的低落期,此時缺乏高水平的注解著作,比較突出的是胡三省《资 治通鉴音注》與吴師道《战國策校注》。 5、註釋的復興時期——清 • 清代是古書注解的高峰期,不僅清代古書注解的范圍廣,無論前人是否已經有過注 解,清人都要重新注解,而且清人的注解質量高。清代學者充分利用古音研究的成 果,以聲音通訓詁,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提高了注解的水平 • 中國古書注解的代表性著作是由清人阮元校刻的、收集漢、唐、宋人注解的《十三 經注疏》,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宁)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三、古注的種類 • 古書的註解由於作注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體式和名稱,大致可 以分為: 傳注體 章句體 義疏體 集解體 補注體 音義體 (一)傳注體 • 是一種以解釋詞義為主的古注類型,多用於解釋古書正文。屬於傳注體的註釋,名 稱繁多,最常見的有詁、訓、傳、注、箋等。 1、詁 訓 • 詁、訓,籠統說來沒有什麽區別,凡側重於字、詞和名物解釋的,一般稱做“詁”、 “訓”。 • 古人對詁、訓之別作過解釋。唐孔穎達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 在注書過程中,古人對訓、詁往往不做嚴格區分,還常連用作書名,如漢張衡有《周 官訓詁》,南宋錢子文有《詩訓詁》等。 2、傳 • 傳的本義是古代傳遞公文信件的馬車和驛馬,因為“傳”是由此達彼,所以引申為 凡由此達彼者都為傳,又引申為以言語遞達者也叫做傳。 • 傳,原本指解釋儒家六經的書,如《左傳》、《谷梁傳》、《公羊傳》被認為是對《春 秋》的解說,所以都稱為“傳”。 • 到後代,傳也做一般的註釋名稱,如朱熹《詩集傳》,就與集注相似 3、注 • 《說文》:“注,灌也。”用在註釋古書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暢通明曉。大約從 東漢開始,對古書的注解一般不稱“傳”,而稱“注”。但“注”可以是對古書注解 的通稱,如《十三經注疏》的“注”,就包括毛傳,鄭箋 4、箋 • 注書叫“箋”,是從東漢鄭玄開始的。鄭玄在《毛傳》的基礎上,對《詩經》又做了 進一步的解釋,他的注解稱為“箋”。鄭玄“箋”的意思本來是說對《毛詩》作的闡 發和補充,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之處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傳的見解提 出,以利識別。後代人使用“箋”往往只是“注”的意思。 二)章句體 •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省稱,意思是分析章節句讀。作為一種注疏,章句不像傳注類 註釋那樣以解釋詞義為主,而著重於逐句逐章串講、分析大意。漢代一些儒者治學, 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體興於漢。自漢以後,章句日漸亡佚。今僅存東漢趙歧的 《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章句》。 章句體雖虽不以解釋詞義為主,但它在對句意的串講、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對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詞義的解釋,這是應該注意的。 (三)義疏體 • 義疏,是疏通其義的意思。這是一種既釋經文,又兼釋注文的註釋。 • “義疏”在唐代又稱為“正義”,也稱作“疏”。 • “疏”是相對“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注。 • 對經文的解釋稱“注”,如已灌注,仍不明暢,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對經文和注文的 注釋稱為“疏”。 • “正義”的意思是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但正義有時也不一定是疏,如張守節的 《史記正義》就是注而不是疏。 義疏類註釋常常旁徵博引,羅列大量材料,證明闡發經注,這是它的長處;但有時不免繁瑣冗长。宋代以前,疏和經注是單行成書的。宋代以後,為方便閱讀,纔將疏和相應的經注合刊在一起。所以義疏體注本都包含經傳原文、注、疏等幾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則,有明顯的標記相隔。 • 現在最通行的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經注疏》就是將傳、箋、疏三者合編在一起。 例如其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四)集解體 • 是彙集眾說並加上編者意見的一種註釋。它包括集注、集傳、集釋等,如魏時何晏 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集解類注釋也有體例問题。清人注如果同時 引了幾家之說,這幾家就按時代先後排列。對集解類注釋的體例,我們應該瞭解。 •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晉代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名為“集解”,但它只是將《春秋 經》和《左氏傳》聚集在一起進行注解,與上面所說的彙集眾說的“集解”名同而 實異。這裡“集解”的意思是集經、傳為一書而為之作“解”。 五)補注體 • 補注體注釋有補、補疏、補釋、補義、補正等名稱,這是一种種對前人注釋作補充、 訂正的註釋,如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補注往往能為理解 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見解,值得參考。 六)音義體 • 是兼釋字音和字義的一種古注,以注音為主。 • 六朝以後,一些學者特別重視對古書的注音,而且將注音與釋義聯繫起來。在給多 音多義的詞注音時,注音本身即暗含著釋義,這是應該注意的。 • 音義體的代表是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由《毛詩正義》、《周易音義》、《尚書音義》 等十四部典籍的音義組成。 古注試讀 •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曰顓臾伏羲之後風姓之國本 魯之附庸當時臣屬魯季氏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冉有與季路為季氏臣來告孔子孔子曰 求無乃爾是過與孔曰冉求為季氏宰相其室為之聚斂故孔子獨疑求教之 四、古注的內容 • 古書的注解內容非常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 • 主要指對字詞句及篇章文意等內容的注解 (二)非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 • 主要指對名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成語典故等內容的詮釋 (一)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 1、解釋詞義 • 解釋詞義是古書注解最基本的內容。明確詞的意義是了解句義、讀懂古書的基本前 提,所以對古書進行注解首先要解決詞義的問題。 例如: 《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曓,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杨倞注:“輮,屈;槁,枯曓,乾;挺,直也。” 2、注明讀音 • 注明讀音也是注解中常見的內容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種: (1)讀若法(2)直音法(3)反切法 (1)讀若法 • 意思是讀得像××音,也就是用一個同音而較常見的字來打比方。例如: ?《儀禮•士喪禮》:幎(mì,同“冪”,覆蓋)目用緇。鄭玄注:幎,讀若《詩》曰“葛藟(lěi,藤)萦之”之萦。 ?《禮記•玉藻》:君羔幦(mì,車上的覆蓋物)虎犆。鄭玄注:讀如直道而行之直。 (2)直音法 • 用一個同音字來注明另一個字的讀音。例如: 《大學?傳之十章》: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朱熹章句:樂,音洛;只,音紙;好、惡,並去聲。 • 直音法一般寫作“某,音某。”有時不注字音,只標聲調。 (3)反切法 • 用兩個漢字注出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例如: 《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楊倞注:參,三也,曾子曰:“日三省吾身。”行,下孟反。 3、串講文意 • 除了解釋詞義之外,古書的注解往往還包括了對句、章、段、篇的意義分析。注解 的形式中“章句體”就比較側重這方面的解釋 。 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敬吾之老,亦敬人之老;愛我之幼,亦愛人之幼。推此心以恵民,天下可轉之掌上,言其易也。 4、分析句讀 • “句”是指在一個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的最後一個字下加一個圓圈,表示一句話完了;“讀”指在一 句話中間需要臨時停頓的字下加一點。分析句讀就是給古書斷句。 • 中國的古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分析句讀是注解古書的第一道工序。古注分析句讀, 主要出現於對文意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分析句讀的用語有“句”、“絕句”、“某字 屬(從)上讀”、“某字嚮下讀”、“斷某为句”等。例如: • 《左傳•昭公三年》: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 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杜預注:不知其他,唯知齊將為陳氏。唐陸德明音义: 吾弗知,絕句。 5、闡明語法 •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完整的語法著作,但並不缺少語法觀念,只是某些對語法的分析 散見于古書的注解裡,比較零散,不成系統,需要仔細發掘。對語法的注解分為詞 法、句法,詞法又包括虛詞和實詞。例如: ?《左傳?隱公元年》: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杜預注:繄,語助。 句?是對虛詞的注解。 ?《呂氏春秋?長攻》:有功於此,而無其失,雖王可也。高誘注:此三君有功名,假令無其缺失,雖為王可也。 高注以“為王”對譯“王”,說明原文“王”用作動詞。這是對實詞的注解。 ?《詩•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孔穎達疏:“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眾矣。” 句?是對語序的注解。 6、說明修辭手段 • 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沒有修辭學這樣一個獨立的分科,說明修辭手段、闡述古 • 代特殊的表達方式,也屬于古書注解的一個內容。例如: 《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毛傳:興也。臯,澤也。言身隱而名著也。錯,石也,可以琢玉。舉賢用滯,則可以治國。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事的修辭手段,毛亨在這裡特意標明。 這就是說,詩人用“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來比喻賢人隱居荒野,他的名聲仍然傳聞到很遠的地方去。詩人又用“它山之石,可以為錯”,來比喻任用賢者和那些沉淪下層的才士可以治理國家。很顯然,毛亨的這些解釋,都是想使讀者懂得詩人所運用的這種修辭手段,以加深他們對詩意的理解。 7、校勘文字 • 古代的典籍在流傳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文字上的錯誤,古書的注解也經常把這些問題 指出來。例如: ? 《左傳?文公十六年》:齊侯伐我西鄙。杜預注:西當為北,蓋經誤。 ? 《左傳?隱公五年》:五年春,公矢魚于棠。杜預注:矢當作觀,三傳皆曰觀棠,即唐也。今濟寜路濟州魚臺縣有觀魚臺。 (二)非語言文字方面的註釋 1、詮釋成語典故 • 古代作家寫文章喜歡引經據典,尤其是東漢以後,引經用典成了一種重要的修辭手 段,有的文章幾乎句句用典。於是解釋詞語和典故也就成了注解這些文學作品的一 個重要內容。 • 唐代李善《文選注》在這方面是一個典型。 ?《文選?獄中上書自明(漢?鄒陽)》: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善注:《韓子》曰:“楚人和氏得璞玉於楚山之下,奉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刖和左足。武王薨,成王即位,和又獻之。玉人又曰:‘石也。’刖其右足。” ?《文選?獄中上書自明》: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李善注:《漢書音義》:“王奢,齊臣也。自齊之魏。齊伐魏,奢登城謂齊將曰:‘今君之來,不過以奢故也,義不茍生,以為魏累。’遂自剄。” 2、考史敘事,說明典章制度 • 由於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行政區劃的變化等原因,後人在讀古書時,最容易 在人名、地名、典章制度、歷史事實等方面提出問題或產生誤解,因此考史敘事就 成了古書注解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趙岐注:新鑄鐘,殺牲以血涂其釁郄(xì,釁郄,縫隙)因以祭之,曰釁。 五、注解的術語 (一)釋義的術語 1、曰 為 謂之 • 用來解釋詞義。或單用以釋義,或連用并舉,用以辨析同義詞。被釋詞語放在“曰”、 “為”、“謂之”的後面。例如: ?《詩經?國風?魏風》:胡瞻爾庭有懸特兮。毛傳:獸三歲曰特。 ? 《詩?召南?甘棠》蔽芾(fèi,蔽芾,形容樹幹及樹葉小)甘棠,勿翦勿伐。孔疏:其白者為棠,其赤者為杜。 ?枚乘《上書重諫吳王》:譬猶蠅蚋之附羣牛。李善注:《說文》曰:“秦謂之蚋,楚謂之蚊。” 2、謂 • 用來說明被釋詞語的特定意義、所指的範圍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被解釋的詞語放 在“謂”的前面。例如: ?《詩經?魯頌?閟宮》:周公之孫,莊公之子。毛傳:周公之孫、莊公之子,謂僖公也。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趙岐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楚辭?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王逸注:美人謂懷王也。 • “謂”有時也用於串講句意。例如: 《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鄭箋:謂鄉時之鳥出從深谷,今移處高木。 3、貌,之貌,意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使被解釋的詞具有形容詞的某種性狀或狀態,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樣子”。例如: ?《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毛傳: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 ?《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毛傳:蚩蚩,敦厚之貌。 ?《詩經?王風?黍離》: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毛傳:悠悠,遠意。 4、猶 被釋詞語置於 “猶”的前面。 (1)用來表示註釋詞和被釋詞是同義或近義關係。例如: 《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不平謂何,鄭箋:謂何,猶云何。 (2)被釋詞和用於解釋的詞語意義並不相同,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釋詞可以這樣理解。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焦循正義:老無敬訓,幼無愛訓,故云“猶敬”、“猶愛”。 (3)用後世通行的詞來解釋古語。例如: 司馬遷《報任安書》: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李善注:誰為猶為誰也。 5、辭 詞 語助 表示被釋詞是虛詞,不表示實際意義。例如: ?《詩經?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毛傳:思,辭也。 ?《楚辭•九歌•雲中君》:蹇將憺(dàn,安)兮壽宮。王逸注:蹇,詞也。 ?《左傳?隱公元年》: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杜預注:繄,語助。 • 古注除將虛詞明確指出外,有時還講解其语氣,這對我們理解文意很有幫助。例如: 《史記•張儀列傳》: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引辱乎,”索隱:鄭玄曰:“嘻,悲恨之聲。” 6、言 • 一般用來串講大意,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也就是說”。例如: 《詩經•秦風•黄鳥》:交交黄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鄭箋:防猶當也。言此一人當百夫。 • “言”有時也可以用來解釋詞語,指明一個詞語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義。例如: 《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杞。毛傳:折,言傷害也。 7、渾言 析言 • 用來辨析同義詞,說明詞義的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渾言”是指對事物的統稱, “析言”是對同類事物細加分別,辨析異同。例如: 《說文解字?疒部》:疾,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二)注音的術語 1、讀若 讀如 用同音或音近字注音。例如: ?《楚辭?九歌?國殤》:霾两輪兮縶四馬。洪興祖注:霾讀若埋。 ?《呂氏春秋?季冬紀》:是月也,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高誘注:漁讀如論語之語。 “讀如”有時也用來說明通假字,即用本字來說明通假字。例如: ?《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禮記?中庸》: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鄭玄注:示讀如寘諸河干之寘。寘,置也。 2、如字 • 用於註釋多音多義字,依本音讀叫做“如字”。例如: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陸德明釋文: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 • 有時對某個字既注了“如字”又注了別的直音或反切,表面這個字在特定的上下文 中歷來有不同的讀法。例如: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好,毛如字,鄭呼報反 (三)釋義兼注音的術語 1、之言 之為言 • 除了解釋詞義以外,還表示被釋詞和解釋詞之間有時是同音關係,有時是雙聲或疊 韻關係。例如: ?《禮記?內則》:子婦未敬未孝,勿庸怨疾,姑教之。鄭玄注:庸之言用。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朱熹集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2、讀為 讀曰 用本字說明通假字。通假字在前,本字在後。本字和通假字之間都是同音或雙聲、疊韻的關係。例如: ?《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玄箋:泮讀為畔。畔,涯也。 ?《尚書?堯典》:播時百榖。鄭玄注:時讀曰蒔(shì,種植)。 (四)校勘的術語 1、當為 當作 • 用來改正錯字,意思是“某字應當是某字”。其中由於字形相近而寫錯的,就說明 是“字之誤(字之訛)”;由於字音相同或相近而寫錯的,就說明是“聲之誤”。例 如: ?《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鄭玄注:反當為及,字之誤也。及商,謂至紂都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索隱:則莫當作幕,字之訛耳。 ?《禮記?緇衣》:故君子寡言而行。鄭玄注: 寡當為顧,聲之誤也。 2、衍文 脫文 • 用來說明文字的增衍或脫落。“衍文”簡稱“衍”,也叫“衍字”,用來說明古書中多 出的文字。“脫文”簡稱“脫”(或叫“奪”),也叫“脫字”,用來說明古書中脫落的 文字。例如: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王先慎集解:自親二字涉下文而衍。 ? 《荀子?天論》: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楊倞注:或曰:當為“夫是之謂天功”,脱“功”字耳。 六、閱讀古注應注意的問題 1、堅持批判繼承、去粗取精的原則 ?揚雄《方言》:美心曰窈,美狀曰窕。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杜預注:寤寐而莊公已生。(按,“寤”通“啎”,逆。) 2、克服以今律古、不辨古今的弊病 • 古人注書有自身的條例,今人不能用現代漢語的觀念去理解古書的注解,否則就會 犯以今律古的毛病。例如: 《禮記?中庸》: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鄭玄注:憾,恨也。 練習:閱讀下面的古注 《春秋經傳集解》,晉杜預注,附唐陸德明音義。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祭仲鄭大夫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墻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〇過古臥反後不音者皆同堵丁古反長直亮反又如字高古報反又如字徑古定反 ?徑:直徑,這裡指城牆每面的長度。
本文档为【古 书 的 注 解.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6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