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举报
开通vip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 摘 要:古之伤心人秦观的《踏莎行》有着双重审美意蕴。一用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词人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达到忘却自身,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使他的词写得新颖、神妙,情景交融,自然感人。二用曲尽人意,动摇人心之情抒写生活痛感之美,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而其含泪泣血的词格与个体生命气质,又给人留下无穷启示:面对困难与挫折,莫作失路之悲,应当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 摘 要:古之伤心人秦观的《踏莎行》有着双重审美意蕴。一用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词人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达到忘却自身,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使他的词写得新颖、神妙,情景交融,自然感人。二用曲尽人意,动摇人心之情抒写生活痛感之美,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而其含泪泣血的词格与个体生命气质,又给人留下无穷启示:面对困难与挫折,莫作失路之悲,应当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 关键词:秦观 《踏莎行》 审美意蕴 人生启示 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秦观所作的《踏莎行》(雾失楼台)[10]是其天赋敏锐之心性与平生苦难经历、高超作词艺术修养的结晶。古往今来,不知引起多少名家的赏识,产生过良多感慨。该词词旨凄婉,音调低沉,反映出封建士大夫遭贬失意时的脆弱性格,而且全词以写实与象喻相结合,开拓了高远、深沉、凄凉的词的意境,包含着无穷的审美意蕴和诸多的人生启示。 一 《踏莎行》写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是秦观由之前的贬所处州(今浙江丽水)被再贬到郴州(今湖北郴县)时所作。此时他因旧党关系受到当政者排斥,官职被削,一再远徙,心情悲苦,于是缘情写景,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唏嘘词句。 对《踏莎行》一词的欣赏,深谙秦观禀性的词作大家苏轼最欣赏末两句,据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云:坡翁绝爱此词尾二句,自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1]而词评名家王国维却欣赏上片末两句,他认为: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2]二人有此分歧,我们认为,这恰好道出了《踏莎行》的双重审美意蕴。 (一)用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 细读全词,不难看出词人当时仕途遭遇挫折,孤苦待罪他乡,思念故土那种极其深重的悲苦。 上片写悲苦绝望之情境。楼台本是高大的,此时已被白茫茫的重雾完全淹没无存,津渡本可以带给人指引和济渡出路的希望,却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见,桃源仙境望不见,到哪里去寻访呢,此三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词人极痛苦时一种幻觉的抒写,是以自然之物喻心灵中的一种感觉。秦观被贬郴州,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哀叹,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是整个美好理想的破灭。一切无望,他便回到惨淡的现实中来,发出凄厉的哀叹:我怎么忍受得了形单影 只被困春寒料峭的孤馆中的痛苦呢,夕阳西下,杜鹃催暮,啼声凄切,如在唤我不如归去。正因为有前三句对绝望悲苦心情的象征性描写,高楼既失,津渡已迷,桃源在人间无寻,才有对孤馆春寒鹃啼归去、斜阳日暮的实景描绘,至此词人便更不可堪了。这两句写实之景,写出了一个流落迁贬之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一种深情绵渺的叹息。其实,何止一首《踏莎行》,纵观一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总能让人触摸到这种深情的美文,它总是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有情,给读者直接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以孤馆写人孤苦无依,春寒写心寒,在杜鹃鸟声声呼唤着归去但又不能归去的从早到晚的痛苦煎熬……譬如他的《浣溪沙》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飞花拟梦,以丝雨状愁,以有形喻无形,以物境绘心境;再如他的《减字木兰花》之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诗意与情感比作具体的物象,等等。 从深层意蕴看,本词上片的后两句是以杜鹃之啼,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春光之消逝,又与本句的孤馆闭春寒斜阳暮相溶,本是春天,却只感其孤苦凄凉之寒意,大好韶华就在声声的唉叹中走向斜阳暮境。这是正面叙写贬谪之情景,写得情景交融,自然感人。这与王氏的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之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2]等鉴赏标准相吻合,而词的其他地方多为用典或象喻之语,为王氏所不赞赏,故只称美此二句。 苏轼在《祭张子野文》中说: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婉转,盖诗之裔。(《东坡集》卷三十五)其中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一语,可用来概括该词以自然及人文的物质世界为审美对象的特点,这也是秦观词之基本风格:绘写物态,又以物态寄寓感情,让情感在物态、物境的掩映下汩汩流淌,动人心魄。这要求作家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达到忘却自身,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观察的如此深入,便使他的作品能出得如此新颖、神妙,这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高情远识。但与东坡不同,秦观写江山之胜时,少有东坡的清新俊迈之笔,多显柔弱婉约之词格,东坡就曾以山抹微云秦学士句戏秦观词的气格之病。有人说,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胡寅《酒边词话》);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成了词人之词。什么叫词人之词,这是指秦观词中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一种感受,极尽词幽柔之宗风,他的词是词林里真正的当行本色之作。他总是将这种弱附丽于自然景物中,从他心底流出的,是以婉约之笔抒写的幽邃情怀,故极感人肺腑,充溢着凄美的 生命意蕴。这可以说是大中见小地传递物态,移注入情,发其未逮。以见幽微,是审美的深化。[3] (二)用曲尽人意,动摇人心之情抒写生活痛感之美 在中国传统诗论中,自《毛诗大序》就曾有过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说法。而就引起情动的因素而言,则《礼记·乐记》中就有过人心之动,物使然也的说法。其后钟嵘在其《诗品·序》中,对于使人感动的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自然界的现象,另一类是属于人事界的现象。前者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夏雨,冬月祈寒,后者如楚臣占意,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前者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后者也同样是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秦观的《踏莎行》是一首很能令人情动的佳作。如果说词的上片是借自然物象摇荡人之性情,则下片就是着重写人事界之景象,以使人感荡心灵。 下片极写远谪之恨。友人把梅花送给我,又寄书信来慰问我,或是词人说我怀念我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但不管是谁寄谁传,结果都是因为远迁荒远之地,关山阻隔,音信难传,于是便只有砌成此恨无重数了,要多少日才能收到一封家书,诉说家人与我的长相忆。他要说沉重的悲恨,就用一个砌字来叙写,是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无消歇。然后,再举目远望,发出无理之问:郴江水呵,你本有幸绕着郴山轻快流淌,却要为谁流到潇湘,奔向远方,词人那深重的冤谪飘零之苦,思乡感旧之悲充斥字里行间,使人如闻其悲苦哀绝之声。末两句,是无理问天之语,其用意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这在表面所写情景之外更增加了一种神秘而无理性的气氛,更具吸引力和感人的力量。郴江水绕郴江流,东向注入湘江,本是自然现象,无感情可言,但敏感多情的词人在历尽远谪思乡之苦后,竟以自己的心想象为郴江水之心,加入有情字眼幸自为谁,平添了一种象喻意义。无情的山水顿时化作有情之物,而使那郴水流出郴山直下潇湘不返的造物之天地,成为冷酷无情。这种深隐幽微、哭怨无理的情意是极难以理性去解说的。苏轼也是一个亲历远贬迁谪之苦的人,尽管写得隐曲无理,但他读时会引起一种直觉的感动,这便是人生经验通感所致。由于他与秦观有类似的经历,读此二句,便诱发出一种联想,并引起深深的共鸣,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他们心灵相通的最良导体就是人生经验通感,因之参与欣赏品味,苏轼便觉得词人所写是和谐、完美的,代他说出来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苏轼绝爱二句的原因。王国维崇尚自然写实,又不完全理解苏轼欣赏二句的心情,故谓之皮相。其实,王国维既不懂苏轼,也没体会出秦观内心真正的悲 哀。 有时候,在诗词之中,无理之语就是至情之辞。秦观所问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令人想起屈原《楚辞·天问》中对天地宇宙的提问,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商隐的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西溪》),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这些都是无理之语,也是至情之辞。正是那些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观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东流之水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这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而至于曲尽人意,动摇人心,这是他过人的成就,是宋词里的一个进展。没有秦观这样深悲沉恨的人,写不出这样一个深悲沉恨的句子;没有那种心灵上想象,不能跟假想形象结合的人,就赏不出下片的象征意味。这里与上片的桃源杜鹃相承应,由对快乐之处与美好岁月的悼念和怀思,到此恨无重数的惨切及最后的流泪追问,笔力沉挚,又余音袅袅,令人深思,展示缘情之作与心绪文学特有的审美意蕴——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 《踏莎行》全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创造了一个凄婉和绝妙的意境。前人说诗无达诂,词亦宜然,不同的人欣赏便各有所得,我们无须强求评判划一,只要能感物怀人,怡情养性,使人生更富诗意与美感,足矣~ 二 词人已矣,但他的《踏莎行》却代代相传,不管如何星移斗换,如何物是人非,此词都能让读者有光景常新之感。宋时事,少游情,似历历宛在,不曾淡去,让人无法淡忘的还有词人与词作留下的人生启示。 (一)莫学秦观作失路之悲 在诸多的人生追求中,常人所看重的往往是个人的名利,对于士大夫文人来说,则主要是仕途和功业,秦观便是此中人,他少年豪俊,胸怀大志,好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力致,而天下无难事[4](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三十七岁才中进士,到四十三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随苏轼等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处州、郴州、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雷州)。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 失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他被贬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五十二岁。一首《踏莎行》,写尽这位古之伤心人[5]的伤心事,词中所浸透的泪水和充斥的揪心愁恨都在诉说着词人的失路之悲。 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彝德叟》诗),在人的一生中,一般都难逃困境。面对失意,似秦观作失路之悲的人,十有八九亦为早逝之人。唐代的王勃少年得意,六岁能文词,十四岁就应举及第,当上沛王李贤府的修撰,可后来连遭挫折,自称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后在渡南海省亲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年仅二十七岁。唐代诗人李贺,因父名犯了皇帝的名讳,入仕无门,一生沉郁不得志,二十六岁便抑郁而逝。南宋词人刘过,关心时政,力主抗金,可谓有理想、有才能,但可惜屡试不第,求仕不成,在失意落魄中只活了四十二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今之读者,在掩卷长思时,莫学秦观作失路之悲。明代洪应明写了一本《菜根谭》,教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此乃人生之至理。我们当学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旷达、刚毅、坚强之辈。在苏门词人中最聪明和最令人不可企及的人,当推苏轼本人。他一生遭遇大起大落,但不管得意失意,他都能以灵活圆通的处世态度来坦然面对。苏轼一生,被一贬再贬,最后一次被贬逐到当时最荒远艰苦的生理半人禽的海南儋耳去,且时年已过六十余岁。在他准备辞别亲人去海南时,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昌化军谢表》)。儋州生活,果然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与程秀才书》)[6],但他竟逐渐安居下来,且一住就是三年。不但未死,还对这蛮荒艰苦的地方产生了感情,留下慰人诗句:垂天雌霓去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五谪海南儋耳》)。[6]建中靖国元年(1101),他回到镇江,在游金山寺时,又像给自己一生作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似的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未,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7]这便是苏轼对人生的觉悟与旷达。在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的浩叹中,唯有苏轼最懂得进退:人不是什么时候都那样执著于在人生大舞台上扮演一个认真的角色,有时应情愿退出舞台,做一个袖手旁观的闲人或观众。与秦观一样被贬至穷山恶水的黄庭坚表现出相当坚强与不屈。元符三年(1100)他被贬至戎州(今四川宜宾),与友人史应之相叙,作《鹧鸪天》三首,其中第二首写道: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 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观。黄花自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他始终保持精神不被挫败,留下健康的身体和政敌们走着瞧,这般坚毅的意志使他的词中出现少见的狂者形象:词人虽五十六岁,却面对风雨横吹笛,又醉里簪花倒戴帽子,一副活脱脱的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的模样~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素来是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们所共有的政治理想,但辛弃疾却是一个带有典型意义的材大难为用的悲剧性人物:报国无门,不得已成为隐居乡间的闲人;可谓苦不堪言。他在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的《永遇乐》中写道:……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莫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但纵是如此,辛弃疾还会任运随缘,乐天知命,通过自我安慰来调整和平衡心态: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瑞鹧鸪》)。可知他不类秦观,故未早逝。 (二)应当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 一首《踏莎行》,写出了秦观的悲苦与迷离,面对惨淡人生,秦观的无理之问,成了哀告无门的凄厉与沉沦。他在孤馆独宿,在背井离乡的寒颤中走向自己的末路。虽然词人也在寻找楼台津渡,眺望桃源,也曾叹惜春去斜阳暮,但词人无力抵抗现实的凄凉,绻缩孤馆,任由寒风肆意吹袭,听声声的杜鹃啼叫,泪流满面。现实已彻底失望,还望亲朋戚友一念,有书信传递温暖,怎奈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只能遗下此恨无重数堆砌心头,故一面追问郴江水为谁流下潇湘去,一面亦有意随水流逝去了。词中隐隐包含着的生命意蕴,乃为自我放弃,并无珍惜之意。所以,此词写于1097年,三年后北行至广西藤州时,秦观便溘然长逝于光华亭。其实,早在绍圣三年丙子(1096),秦观南迁至衡州时,衡阳守孔毅甫一见其人,再见其《秋千岁》词,就大为惊讶:盛年之人,为愁苦之言悲怆太甚~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人世矣。[8]此时秦观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失灵宝,……[5]说得很中肯,也很凄惨。 秦观如此,一方面固然与封建社会压抑人才有关,另一方面亦反映出词人未能参透生命的真谛的现状。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生命所容纳和负载的人生内容并不全是幸福和快乐,而另有无法逃避的烦恼和痛苦。而且,这些烦恼和痛苦又往往是因为追求幸福和快乐所反弹而生的,所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欲念越多就烦恼越深几乎成了生活中的一条通例。缘此,过分地看重个人的幸福和利 益,就会陷入患得患失,烦恼丛生的情感圈子中,人生反而会失去宁静与快乐。这样,为求自我解脱,词人势必要用另一种看淡人生的思想去冲淡其人生的愁怨。惟其如此,才算是珍惜生命。但我们知道,秦观是做不到的。且看他在生命后期写的几首词: 在绍圣二年(1095)被贬处州时写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谁今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在绍圣三年(1096)自处州贬徙郴州、途经潇湘时所作的《阮郎归》: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躇,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珍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在雷州贬所与苏轼重逢时作的《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在这些词作中,除了凄凉、凄苦、凄迷、凄厉外,还有什么,这正是受尽肉体与精神摧残的词人油尽灯灭的预兆~据《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统计,秦观词77首,含泪字和含哭泣语句的共19首,使用频率为24.7%,为宋人之最。[9]诚如明人杨慎批《草堂诗余》所说:此等情绪,煞甚伤心。秦七太深刻矣。 众所周知,苏轼能自我解脱,超越荣辱得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辛弃疾亦能自我解脱,他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中劈头就说: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既然个人在无穷的宇宙中,渺如太仓一粟,短暂如白驹过隙,那么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时一事的悲观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他长叹一声:悟人世,正类春蚕,自相缠缚。(《贺新郎·和吴明可给事安抚》)此二公乃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之楷模,吾辈当师之。
本文档为【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