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铃薯的沉浮

马铃薯的沉浮

举报
开通vip

马铃薯的沉浮马铃薯的沉浮 ????? 马铃薯的沉浮 执教:包小莉 教学内容:新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差异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掌握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马铃薯的沉浮
马铃薯的沉浮 ????? 马铃薯的沉浮 执教:包小莉 教学内容:新科教版五年级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第七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差异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掌握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马铃薯,1号水槽(清水),2号水槽(盐水)、毛巾、白糖、、味精、漏斗装置等。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2个水杯(分别编号:1号烧杯、2号烧杯)、一根筷子、酒精灯、铁片、火柴;清水、食盐、白糖等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一猜 教师用矿泉水瓶装一瓶糖水,让生猜。 师:猜一猜,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液体,(生猜) 师小结:我们不要迷信眼睛所看到。对事物的判断,更不要轻易下结论,重证据,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 一、直观演示,引入探究 1、出示一个马铃薯、两盆水(1号水槽装清水,2号水槽装盐水) 师:这是什么,还叫什么,(生答) 师: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马铃薯。(板书:马铃薯),这儿还有两盆一样多的水。 2. 生猜测,师演示操作, (1)师:如果把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中,猜一猜,你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猜测,师演示,生观察(生说),师板书:沉 (2)师:如果把马铃薯放入2号水槽中,你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再次猜测,师演示(用毛巾把马铃薯擦拭干净,再放入水中),生观察(说),师板书: 浮 3.师设疑。 师:同一个马铃薯,在一号水槽中沉,在2号水槽中浮,想一想,问什么会这样呢,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生可能猜测如下:(师把生的猜测都板书下来,一一排除) (1)这两种液体是否不一样。 (2)如果学生猜测是盐。 师:你问什么会这样,(生说想法,师给予肯定)那1号水槽里溶解了盐吗, 师小结: 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两种液体,看它们到底有没有这些区别。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比较出这两种液体的性质,把你们的方法写在记录单(一)上。 二、师生探究,解决疑问 。 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实验记录单一)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方法 1号水槽的水 2号水槽的水 1.小组讨论、写方法。 2.小组汇报方法,师引导。(并相机板书:„„) 预设: 看、闻 尝------(师:当不知道液体是什么时,不能轻易用嘴尝,因为既不不安全也不卫生) 摸------(师:如果是不明液体时,也不要轻易用手去摸,也不安全) 放在太阳底下晒(用火烧)---- 师处理策略: (1)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生说想法) .师:能把水放在太阳底下,等它蒸发非常好。但是时间太长了。能不能使它干的快一点,(引导生:用火加热) 师:用火加热是个好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观察桌上的材料,你能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这个实验,使水快点蒸发完进行观察吗, (出示课件:实验提示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到讲台处取水,用1号烧杯取1号水槽的水,用2号烧杯取2号水槽的水。并进行观察,做好记录。 ?做“加热”实验时,要用滴管把1号水槽的水滴在一号铁片上; 把二号水槽的水滴在二号铁片上。用木夹夹住铁片,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比较液体变干后留下后的痕迹,把实验现象填写在记录表上。 3.每组派代表上台去水槽的水,学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4.小组汇报。 预设:可能出现: ?学生会说:有白色的颗粒状的物体。 ?学生会说:2号水槽里盐。这白色的颗粒就是盐。 师追问:你们怎么知道这白色颗粒就是一定是盐, (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生说:猜的。 师:就凭这颜色是白色的,样子颗粒状的,就断定它一定是盐。这种判断不具有说服力。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也有这个特点,比如:白糖,味精等【师相机出示这两种物质给学生看】。现在,你还认为它们一定是盐吗, 二种,生说:我尝了的。 师:对不知道的物体,为了我们的安全,不要轻易去尝。你为了探究科学知识,居然敢以身涉险,具有科学家的无畏精神,老师佩服你~不过,老师还是不希望你这样做,太危险了。 4.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实验和分析中得知,在清水中,马铃薯是沉下去的;因为在水里溶解了其他物质,改变了液体的性质,所以马铃薯就浮起来了。 (当学生没有想到“在太阳底下晒”或者“烧”的方法时。教师的另一种处理:) 4.师:科学书上还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好方法,我们一起去学学。打开书17页。把你学到的给我们大家说说。 5.生自主学习。 6.生交流。师出示课件(同上):液滴加热实验要求。生齐读一遍。 7.生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8.小组汇报。(同上) 9.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实验和分析中得知,在清水中,马铃薯是沉下去的;因为在水里溶解了其他物质,改变了液体的性质,所以马铃薯就浮起来了。(师相机板书) 三、参与实验: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师:同学们,是不是我们只要在水里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要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看法, 生交流发言。 2.师:就在100毫升水里(师举起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需要加入多少这样的物质,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指名生说。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猜想写在记录单(二)上。(出示课件) 实验记录(二) 水量 猜测 1袋 2袋 3袋 4袋 5袋 6袋 7袋 8袋 9袋 „„ 100毫升 马铃薯的沉 浮情况 我们发现 2.生猜,指名小组的生说。 3.师:那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需要加入多少袋这样的食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先看看我们的“温馨小提示”(出示课件) 课件内容: ? 每次往杯子里加一小袋盐。每次加盐时,要先把马铃薯取出来,等食盐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铃薯;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投放马铃薯,一人负责加盐,一人负责搅拌,一人负责记录,其余的人负责观察。最后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你们的发现。 4.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完成分析表 分析数据 组数 猜 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袋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论 6.分析数据: (1)反馈学生的猜想。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师:从我们的实验数据来看,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袋数都在( )至( )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答。 (如果学生不能得出结论,师引导如下:) 师:为什么一袋这样的物质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需要2袋或者3袋呢,这说明了什么,(生答) 师小结:这就说明,并不是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浮起来,而是要使溶解的物质达到一定的量,也就是液体到达一定浓度后,才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一句话,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出示课件 ,板书:一定量) 四、拓展,继续探究 1. 师:关于物体的沉浮现象,你还想探究点什么,(生自由发言) 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白糖、味精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3.生做实验 4.生汇报实验情况。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了3种物质溶解在水里,使马铃薯浮起来。那还有哪些物质溶解在水里,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看 清水中 沉 闻 溶解了 其他物质的液体 浮 改变了水的性质 用火烧 „„ 反思: 从备课到上课结束,我一直都在想:让学生学会点什么,在两次试讲中,了解到了学生的起点已经超出教材预设: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特别是关于死海的了解;也能感知“并不是在水里溶解了溶解了物质,马铃薯不一定能浮起来”,虽不能肯定,但学生心中是有这方面的意识的。那到底要让学生学什么,我想,是不是要给学生一点能促使他们持续发展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一些诸如思想、方法等。 我尝试这样做了,但不是很成功。第一,我打算在以学生“质疑、解疑”为教学主线,来贯穿整个课堂,给学生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思想的渗透。但这是达标课,我没有这个自信能驾驭这种学生会“突发奇想”的教学,所以在试讲前就被“枪毙了”。现在想来,就是把老师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由老师的要我“探究”到自己的“我想探究”的过程,问题一:同一个马铃薯在1号水槽中沉,在2号水槽中浮,这是为什么,而改成:看到刚才的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探究什么吗,问题二:是不是只要在水里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会浮起来呢,改成:做完刚才的液滴加热实验,你又发现什么问题吗,第二,想在整节课中渗透“要用充分的证据才能判断一种物质的性质”的辩证思想。也就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判断里面一定溶解力盐,这只是推测;当液滴加热实验后,出现了白色颗粒的物质,学生再次判断2号水槽中溶解了盐,这也是证据不充分的,“2号水槽里是不是溶解了盐,”这个问题将贯穿整节课的始终,直到课末,要想知道2号水槽里面到底是什么,在告诉学生这种液体是安全的,也很卫生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去“尝”,这才以充分的理由说明的物质的性质,才能给予正确的判断。但是在三次讲课中,第二次做得最好。第一次试讲没有想到要这样做,第三次达标课的时候出现“生成的意外”,没有预设好如何把这个“生成”与“思想”融汇在一起,所以错失了这个机会。课堂中,一个学生违背常规,用“尝”的方法知道这个物体是盐,而且很肯定。当时的处理是和预设处理一样的:对,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并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评价。现在想来,我这样的处理太仓促了,如果老师抓住这个机会问全班学生:如果没有用尝的方法,不知道是“咸”的情况下,你还能不能肯定的说:这就是盐,把对物质的判断继续延伸到“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说明才行”的思考上,那就跟我的教学设计殊途同归了。 在三次试讲中,一直都出现了一个相同情景: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出两种液体的不同,并记在实验记录单(一)上。小组讨论的时候,在我们的方法这一列上不知道怎么写。反思这个现象,可能的原因的有两个:一是自己的语速太快,学生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但反过来想:如果老师的语速真的快得学生都听不清楚老师在说什么的话,那 为什么偏偏就在这个环节会出现“听不清楚”呢,其他环节却又听清楚了。我想语速不是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二是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为学生会明白这个表怎么写,却没有稍作指导。如果要避免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否可以这样处理: 师:怎样比较这两种液体,有哪些方法, 指一名学生说。 老师趁机指导:我们就把这个方法写在记录单(二)上(并在实物展示平台上写给学生看)。 接着,师:下面小组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小组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这两种液体,把这些方法写在记录单(二)上。学生再讨论,填写方法。 当我再次审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反思:我们还有没有这个必要像上面所说的这样做。我们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液滴加热的技能”,“液滴加热实验”才应是我们关注的,让学生讨论、设计相关的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的完成的学习任务;至于学生能不能想到用“看、尝、闻”等这些方法来观察,还重要吗,我个人理解:这些方法的出现,只是不局限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也是老师在达成目标时,不把“液滴加热实验”这个方法生硬的搬套给学生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毕竟,我们这节课的目标不是“用多种方法观察物体”,不是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至始至终,对这个环节的教学理解,有主次颠倒的处理,忽略了教学目标,而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远离目标的事情,而对“液滴加热”实验的设计确简略了许多。 真正让学生惊喜的是:学生在实验前是不相信白糖或味精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当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了,“浮起来了~浮起来了~”学生的惊叫,学生的“不敢相信”,这才是科学课的魅力~这才是我们科学老师要追求的课堂教学内在~ 这是一节不算成功的课,也是在失败了之后才有所醒悟,而且是在数次做失败的事情之后。因为我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教者”,而没有把自己当作“引者”。
本文档为【马铃薯的沉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7-18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