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

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

举报
开通vip

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 尉迟淦 壹、临终关怀的重现 过去,我们对于殡葬服务一直有个印象,认为殡葬服务 就是以服务亡者为主。因此,如果家中的人还没有死亡之前, 那么千万不能让殡葬服务的人进入家中。否则,家中的人将 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这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的作为, 彷佛是将死亡引进家中。所以,为了避免不孝的指控,一般 人宁可等到家人死亡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也不愿意 让家人在临终时就见到了殡葬服务人员。但是,这种做法对 于临终的家人而言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是蛮值得重 新思考的。因为,在殡葬服务开始交由外...

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
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 尉迟淦 壹、临终关怀的重现 过去,我们对于殡葬服务一直有个印象,认为殡葬服务 就是以服务亡者为主。因此,如果家中的人还没有死亡之前, 那么千万不能让殡葬服务的人进入家中。否则,家中的人将 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这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的作为, 彷佛是将死亡引进家中。所以,为了避免不孝的指控,一般 人宁可等到家人死亡才让殡葬服务人员进入家中,也不愿意 让家人在临终时就见到了殡葬服务人员。但是,这种做法对 于临终的家人而言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是蛮值得重 新思考的。因为,在殡葬服务开始交由外人处理之前,我们 的殡葬服务基本上是由自家人处理的。在自家人处理的那个 年代,临终关怀是属于整个殡葬服务的一环。所以,在传统 殡葬礼俗中,我们发现临终是属于殡葬礼俗的一部分 1。由 此可知,殡葬服务是无法脱离临终关怀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关殡葬服务的部份逐渐脱 离家族的掌控,使得殡葬服务局限于殓、殡、葬、祭的死 亡处理部份。关于临终关怀的部分,则不再隶属于殡葬服 务的内容。我们社会之所以有这样的演变,一方面来自于 1 临终关怀被认为是属于私人的家务事,不太适合身为外人 的殡葬服务人员的介入;一方面来自于社会上的死亡禁忌, 认为殡葬服务人员的进入会将死亡带进家中。因此,临终 关怀在殡葬服务中不但受到了忽略,还被认为是不可能存 在的事情。 今天,在西方安宁缓和医疗(即大陆所谓的临终关怀)与生前契约的影响下,临终关怀开始为我们所接受。因为, 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希望在临终时能够临终得好一点,死 亡时能够死得好一点,那么没有临终关怀的介入是不可能 的。唯有在临终关怀的介入下,我们才能知道怎样的临终 叫做善终,怎样的死亡叫做善死。对我们而言,这种善终、 善死境界的达成是我们这一生能否圆满的关键。 现在,我们进一步具体论述临终关怀重现于殡葬服务的契机。在西方,过去虽然也有所谓的临终关怀,但是这 种临终关怀是属于宗教式的临终关怀。由于宗教式的临终 关怀是以信仰作为核心,因此以人如何坚定信仰、重返上 帝怀抱作为临终关怀的重点。不过,当这种以信仰为导向 的临终关怀遇到了癌症的时候,宗教式的临终关怀突然间 失去了效力。因为,癌症所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 更是精神上的折磨。关于肉体痛苦的部份,虽然我们可以 用上帝的考验来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对于承受不了的病人 而言更是一种羞辱,使他们觉得自己似乎离上帝越来越遥 远。至于精神折磨的部份,一般是把癌症看成是上帝对于 2 我们罪恶的惩罚,也使我们远离上帝。这种远离的结果, 让癌症病人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弃民。固然在癌症病人临终 时,宗教式的临终关怀可以借着赦免我们的罪,让我们重 返上帝的怀抱。可是,这种重返不但让我们失去了对上帝 的信心,认为上帝根本就不要我们了,也让我们怀疑上帝 是否真的愿意救赎我们,还是只是开开我们的玩笑而已。 因此,我们必须另寻途径让这些癌症病人了解自己并不是 被上帝遗弃的子民。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桑德丝女士于公 元1967年创设了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机构2。 对桑德丝女士而言,癌症病人最大的困扰在于疼痛的控 制问题。因此,为了让他们觉得上帝没有遗弃他们,我们的 首要任务就是帮他们解除肉体上的痛苦。在她从医学院毕业 以后,她就着手于止痛剂的开发。后来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 的。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遭受病痛的折磨时,他会认 为自己比较有生存的勇气,也比较能肯定生命的意义与价 值。其次,她认为帮癌症病人化解死亡恐惧也是一个很重要 的任务。当一个人认为死亡是上帝对于癌症病人的惩罚时, 他会对死亡产生无比的恐惧感,觉得死亡的来临就证实了我 们确实是犯了罪。因此,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下去远离死亡, 那就表示我们的罪尚未被证实暂时获得了自己的清白。所 以,我们需要让他们了解癌症是与罪无关的。为了达成这个 目的,她开发了一套照顾的模式,从生理、心理、灵性与社 2 尉迟淦主编:《生死学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页92-93。 3 会四个层面协助化解癌症病人的临终问题。在这套医疗照顾 系统的临终关怀模式启发下,我们发现一般人在临终时也会 有一些相关的临终问题需要解决。就这样,我们重现了传统 的临终关怀,使一般人在临终时也可以拥有相关的临终关 怀,让他们可以临终得善终、死亡得善死。 除此之外,临终关怀的重现也要归功于生前契约的出现。为何我们会如此论断呢?这是因为生前契约的出现, 让我们有机会在人死亡之前就与之有所接触。透过这样的 接触,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就有机会提供临终关怀。虽 然如此,这并不表示生前契约必然会带来临终关怀。因为, 有生前契约是一回事,有临终关怀则是另一回事。在此, 关键点在于从事生前契约的殡葬销售人员是否懂得如何提 供临终关怀?如果殡葬销售人员根本就不知道生前契约可 以提供临终关怀,那么生前契约对于临终关怀就没有太大 意义。如果殡葬销售人员知道如何借着生前契约提供临终 关怀,那么生前契约就成为提供临终关怀的最佳管道。所 以,如何连结生前契约与临终关怀是我们很重要的课题。 那么,我们如何连结生前契约与临终关怀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美国的生前契约起源谈起。对美国人 而言,生前契约的出现不是一件偶然的事。随着社会的变 迁,家庭结构的改变,美国老年人必须为他们的后事作准 备。如果他们没有在生前为自己的后事作准备,那么死了 以后可能会面临没有后人帮他们办丧事的困扰。因此,为 4 了避免自己死后没人办丧事,他们只好在生前先规划好自 己的丧事。关于这种生前帮自己规划丧事的作法有两种: 3一种是生前预约,一种是生前契约。所谓的生前预约,指 的就是在生前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好丧事的处理方式交由 殡葬业者加以处理的作法。至于所谓的生前契约,指的就 是在生前按照殡葬业者规划好的丧事处理方式安排自己后 事的作法。这两种做法虽然都是由当事人生前自己决定自 己的丧事,但是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按照自己的意 愿,后者则是根据社会现有的处理方式。所以,这两种殡 葬自主的方式是不同的:一个是实质自主,一个是形式自 主。不过,不管怎么说,这种事先安排自己后事的作法, 让生前契约与临终关怀有机会接上轨。因为,关心自己身 后事如何处理的问题就是一个临终关怀的问题。一个人如 果身后事没有办法得到如己意的妥善处理,那么他在临终 时就会忧心挂虑。如果一个人的身后事可以得到如己意的 妥善处理,那么他在临终时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由此 可见,身后事的处理是否如己意也会影响到临终的状态。 这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问题之一。 综合上述两点说法,我们发现临终关怀的重现是有理 由的。只是这种重现要如何才能满足殡葬服务的要求,其 实是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因为,无论是传统式的临终关怀, 还是医疗照顾系统式的临终关怀,他们原先的目的都不在 3 同注1,页109-116。 5 于殡葬服务上面。现在,为了殡葬服务的需要,我们有必 要从上述这两种临终关怀模式借镜,以便建构符合殡葬服 务要求的临终关怀模式。以下,我们先从传统临终关怀的 模式谈起。 贰、传统临终关怀的模式 根据传统殡葬礼俗的说法,一般人在面对临终的问题 时不是任意的面对,而是有一定目的的面对。对他们而言, 人虽然都会死,但是临终的面对却不是一件本能的事。如 果一个人希望能够好好面对临终,那么他必须经过一段学 习的过程。这一段学习的过程,就是透过亲人的临终学会 如何来面对。那么,要怎么来面对才是恰当的呢?在此, 我们发现这个标准不是由个人来提供。对过去的社会而言, 个人是没有能力提供这样的标准。因为,个人对于临终不 仅没有经验,也没有知识。因此,这个标准只能来自于社 会。所以,一般人对于临终的认识与依循,是依据社会的 标准。对一般人而言,一个人面对临终能够满足这样的社 会标准,那就算是善终了。 那么,在传统的殡葬礼俗中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算是 善终呢?就传统的殡葬礼俗而言,所谓的善终指的就是寿 终正寝 4。表面看来,这样的解释似乎已经很清楚了。不过, 只要我们深究就会发现其中有些部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 4 林素英:《古代生命礼仪中的生死观-以【礼记】为主的生死诠释》(台北: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页78-79。 6 的。例如寿终是否专指自然终止?还是非自然终止亦可?这样的寿终有没有一定的岁数?是由谁来决定的?除了岁数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潜在的涵义?另外,所谓的正寝是否意味着卧室就不行?为什么一定要在正厅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分两部分来看。 首先,我们讨论寿终的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寿 终指的是生命的自然终止。对古代的人而言,一个人如果可以活到生命自然终止,那就表示他的生命是受到上天的祝福。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活到生命自然终止,那就表示他的生命是受到上天的诅咒。因此,自然寿终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就第二个问题而言,寿终有没有一定的岁数?对古代的人而言,寿终是有一定的岁数。这个岁数,一般都是以一甲子为准,认为六十岁是人的基本寿命。不过,只活这样的寿命是不够的。如果可以,人的寿命是越长越好。因为,一甲子的寿命代表的祇是上天的基本肯定。一个人能够活得比一甲子更长,那就表示这样的寿命更为上天所祝福。就第三个问题而言,古人为什么要把人的寿命定为一甲子呢?对他们而言,一甲子反映的是天地的循环。当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像天地一样循环一周,那就表示他与天地看齐。对于上天所赋予的这样生命,我们还能再奢求什么呢?!就第四个问题而言,上天为什么要赋予我们一甲子以上的生命呢?对古代的人而言,上天的这种赋予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有机会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因为,如 7 果没有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整个家族就会趋于灭亡。对古 代的人而言,这种绝后是一种无法想象的事情,也是违背 天地的生生大德。所以,一个人如果想要善终,他不仅要 自然地活到一甲子以上,还要有子嗣传承才可以。否则, 他绝对无法善终。 其次,我们讨论正寝的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为 什么我们不能死于卧室呢?表面看来,人生在世睡于卧室 死于卧室,似乎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因为,卧室不仅是 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们最安心的地方。那么,古人 为什么不让我们死于这样的地方呢?对于他们而言,最主 要的理由在于卧室是用来休息用的。如果有人死于卧室, 除了会让其它的使用者害怕以外,也会让人对于卧室的功 能产生怀疑。为了避免人们混杂睡眠与死亡,因此古人不 把私领域的卧室当成死亡的适当场所。就第二个问题而言, 如果卧室不适合作为死亡的场所,那么正寝为什么就可以 呢?对古代的人而言,正寝是一个正式的场所。它不仅是 一个公开的场所,还是一个决策重大事件的场所。一个人 的死亡,对于家族而言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因此,它的处 理也应该在这样的场所。唯有在这样的场所当中,一个人 才能拥有光明正大的死亡 5。 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要得到善终,那么他不只是要 死得其时,还要死得其所。这种对于死亡的要求,其实不 5 尉迟淦:《试论儒家的灵性关怀》(郑晓江‧钮则诚主编:解读生死)(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页191。 8 是一种自然的要求,而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因为,对于中 国人而言,一个人如果死得很自然,充其量他也只是死得 像个动物。如果他想以人的身分死亡,那么他就必须死得 很道德。这种道德的要求,使我们的临终变得非常重要。 虽然善终的说法好像只是强调死亡的这一段,不过善终的 完成却需要一个道德的临终。所以,道德的临终实质上决 定了善终的可能性。那么,传统的殡葬礼俗是怎么完成道 德上的临终呢? 对古代的人而言,要完成道德上的临终,首先需要懂得如何判断临终的时机?因为,如果我们无法准确掌握临 终的时机,那么当事人可能就会死于卧室。这时,他就无 法得到善终。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判断临终的来临。 根据传统殡葬礼俗的说法,一个人在进入临终的阶段时, 他会表现出一些迹象来。这些迹象有许多方面,我们可以 分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来看。 就生理的部份而言,当一个人进入临终的状态时,我们发现他的生理会产生一些变化。以下,我们逐一叙述。 第一、他的脸色不再像一般人那样红润,开始从红转黑, 慢慢变成黯青色。第二、他的眼神不再像一般人那样炯炯 有神,逐渐进入空洞无神的状态,甚至于慢慢变成死鱼眼, 对外界不再有反应。第三、他的呼吸不再像一般人那样的 正常,慢慢地从规律的呼吸变成不规律的呼吸,最后甚至 于进入若有似无的呼吸境地。第四、他的双腿不再像一般 9 人那样正常,慢慢进入肿胀的地步,彷佛双腿又加穿了一双靴子似的。第五、他的生理状态在最后会出现回光返照的现象,就是从虚弱无力的状态突然变得活力十足。通过上述这些生理的迹象,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进入临终的阶段。不过,由于这样的判断是一种经验性的判断,因此我们无法保证它的必然性。所以,当例外发生时,我们自然应该用平常心看待。但是,这种反应是现代人的反应。对古代的人而言,这种例外是一种奇迹,不是表示当事人命不该绝,就是表示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不是一种人为判断的错误。 就心理的部份而言,当一个人进入临终的状态时,我 们发现他的心理也会产生一些变化。以下,我们逐一叙述。第一、他可能会有幻觉的现象出现,好比他会看到去世的亲人要来接他,但是旁边的家人却一无所见。对于这种心理现象,古人认为是一种临终的征兆。第二、他可能会有幻听的现象出现,好比他会听到一些来自另一世界的声音,要他赶快前往,可是他的家人却什么也听不到。对于这种心理现象,古人也认为是一种临终的征兆。第三、他可能会突然间有所预感,觉得死亡即将来临,要求家人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对于这种第六感的预知反应,古人认为也是一种临终的征兆。第四、他可能突然间开始无意识地交代遗言,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交代,彷佛遗言无法忠实地被实践。这种回光返照式的交代,古人也认为是一种 10 临终的征兆。透过以上这些心理征兆,我们可以判断一个 人是否已经进入临终的状态。虽然如此,这样的判断并非 没有例外。主要是这样的判断是一种经验性的判断,它缺 乏科学的严格性。不过,由于古代人对此不了解,因此他 们将这样的例外看成是命不该绝或上天恩赐的结果,绝对 不是个人判断错误的问题。 在清楚临终现象出现的时机以后,古人就根据这样的 判断将临终者移铺到正厅。从传统殡葬礼俗的角度来看, 这种移铺的动作是有意义的。首先,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这种移铺的目的在于让临终者能够顺利投胎转世。如果临 终者没有完成这种移铺的动作,那么临终者将受困于卧室 的床母而永世不得超生。因为,对于床母而言,卧室的床 是用来让人休息成长的,而不是让人死亡的。一旦让人死 在床上,就表示床母没有善尽职责。这时,床母为了证明 自己没有玩忽职守,一定要借着惩罚来表示错在当事人。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种移铺的目的在于证明临终 者死得很道德。如果临终者没有完成这种移铺的动作,那 么临终者将死于非礼的情境。因为,根据曾子的说法,人 死的时候是要死于合乎自己身份的地方。如此,人才能死 得合礼。否则,人死得不合礼时,就无法给自己一个道德 的交代。因此,无论从宗教或道德的角度来看,传统殡葬 礼俗的移铺动作目的都在让临终者能够有个善终。也就是 说,让临终者能够死得其所。 11 当临终者移铺到正厅以后,临终者还有一些道德的任 务要完成。首先,他要在正厅与家人见最后一面。其次, 他还要利用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交代遗言。最后,家人还要 在临终者咽下最后一口气以后招魂。就而言,见最 后一面的用意在于让临终者与家人做最后的团聚。借着这 样的团聚,一方面让临终者死而无憾,表示他是在家人的 守护中离去;一方面重新凝聚家人的情感,表示他们这个 家是一个精诚团结的家。就而言,交代遗言的用意, 除了表达临终者交棒的心意以外,还表达家人愿意接棒的 心意。在此,这种传承的内容包括几个主要的项目:一、 有关家族主权的传承,二、有关家产的继承,三、有关家 训的传承,四、有关家规的传承,五、有关临终者对家人 的期许 6。这些传承的作为,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来说就是承先启后、光宗 耀祖。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以需要上述五个项目的配合。 如果没有上述的配套措施,那么上述目标就很难实现。就 而言,招魂的用意在于让临终者清楚,他的家人在 他死亡之后并不会遗弃他。相反地,他们还会衷心地希望 他继续存活下去,一直活到永远。所以,当临终者死亡之 后,家人就会带着临终者的衣服,到屋顶上、屋子的四周 到处呼唤临终者,希望他的魂魄能够重回他的身体。借着 这种衷心的呼唤,让临终者感受到家人的不舍。 综合上述探讨的结果,我们发现传统临终关怀的重点 6 同注1,页31。 12 在于道德任务的完成。首先,传统临终关怀借着移铺的动 作告知当事人临终的时机,使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死亡将至, 也让家人心里有数,开始张罗亲人的丧事。其次,经由移 铺到正厅,与家人做最后的团聚,并利用交代遗言的动作 完成自己的道德任务。最后,透过招魂的动作,印证亡者 与家人的感情永远一体。借着这样的过程,临终者获得了 自己的善终。 参、医疗照顾系统的临终关怀模式 从上述的临终关怀模式来看,我们发现这种关怀模式 基本上只适用在健康的老人身上。对于不是健康的老人或 是其它生病的临终者,上述的临终关怀都不太容易派上用 场。从正面肯定的角度来看,这种临终关怀是希望所有的 人都可以活到这样的年纪且自然死亡。但是,如果我们从 负面否定的角度来看,那么这种临终关怀是很偏狭的。尤 其是,人在不健康的情形下临终,最是需要关怀。因此, 在公元1967年开始,英国的桑德丝医生就开发出另外一套专门针对临终病人需求的关怀模式。 对桑德丝医生而言,传统临终关怀的最大缺失在于忽 视了临终者的生理病痛。虽然传统临终关怀确实照顾了临 终者的精神需求,但是这种关怀基本上不是针对临终的每 一个人,而是普遍地就临终者而言的。因此,为了让每一 个临终的病人都可以安然地逝去,桑德丝医生提出了她著 13 名的全人照顾模式。在这个照顾的模式中,桑德丝医生不 只完整地照顾了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灵性与社会四个 层面,还从生到死地全程照顾临终病人,以及包含家人在 7内的全家照顾。经由这种方式,癌末的临终病人终于脱离被遗弃的状态,开始拥有自己的身分与尊严。以下,我们 分从生理、心理、灵性与社会四个层面论述桑德丝医生的 8临终关怀模式。 首先,我们从生理的角度论述桑德丝医生的临终关怀。 对桑德丝医生而言,癌末临终病人的最大困扰不是别的, 就是疼痛控制的问题。当癌末病人无法解决自己疼痛的问 题时,他根本就无法脱离疼痛的控制。这时,他的全部心 力都会为疼痛所吸引,以至于无法获得良好的临终质量。 因此,为了让癌末病人真正拥有良好的临终质量,疼痛控 制是首要的问题。所以,当桑德丝医生从医学院毕业以后, 她就卯足全力研发止痛剂,使癌末病人不再受到生理病痛 的困扰。除了疼痛控制的问题以外,桑德丝医生发现舒适 安全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对桑德丝医生而言,过去医院 的环境是为了治愈疾病而设的。因此,医院的环境是以短 期居住为主。但是,对于癌末病人而言,他们的住院不是 为了治愈出院,而是希望能够在医院临终。所以,他们对 7 杨克平主编:《安宁与缓和疗护学-概念与实务》(台北:伟华书局有限公 司,1999年),页61。 8 同注2,页103-104。并请参见黄瑜:《癌症善终服务》(香港:明窗出版社,1993年),页36-138。 14 医院环境的要求就是比照住家办理。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让癌末病人能够临终得有如在家中一样地有质量,桑德丝医生要求医院的环境要设计得有如家中一样。就是这种家的感觉,使人不至于认为癌末病人是被遗弃的一群。另外,对于身体的照顾,桑德丝医生亦有其特殊的看法。对她而言,癌末病人的身体是很脆弱的,我们需要对这样的身体进行全面性的照顾。只有当我们妥善地照顾了他的身体的营养、卫生、安全、舒适,癌末病人才能真正拥有良好的临终质量。至于面对死亡的急救问题,桑德丝医生也采取不同于以往的放弃急救的作法。就过去的作法而言,他们认为只要活着就够了,有没有质量并不重要。但是,对桑德丝医生而言,她认为只有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活得有质量。当生命不再有质量时,我们不能为了延长生命而急救,应该为了质量而不急救。唯有如此,癌末病人才能活得安乐死得有尊严。 其次,我们从心理的角度论述桑德丝医生的临终关怀。 对桑德丝医生而言,癌末病人之所以恐惧死亡,不愿意接受死亡,有一大部分理由在于临终过程太过痛苦。例如一个病人在他临终时,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帮他解除病痛,那么他将带着病痛一直到死亡。对于病人而言,这样的临终太过痛苦了。因此,只要可以选择,那么他宁可选择逃避。问题是,死亡不可免。所以,他只能在恐惧中接受。现在,在桑德丝医生开发出止痛剂的情形下,病人可以避免临终 15 之际的痛苦,无形中也解除了癌末病人恐惧死亡的心理。除了病痛所导致的死亡恐惧之外,桑德丝医生还发现癌末病人不愿意接受死亡的另外一种心理,那就是心愿未了的问题。对癌末病人而言,他像一般人一样会有一些心愿想要实现。但是,他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剩时间无几,不见得会有机会实现心愿。如果他没有机会实现心愿,那么他可能会死得不甘心或有所遗憾。例如癌末病人是位爸爸,他的小孩还很小,他希望能够陪伴他们长大,可是他所剩时间已知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人会说有妈妈陪伴亦同,但是这种陪伴并不能取代爸爸的陪伴。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协助爸爸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将会觉得遗憾而无法坦然接受死亡。因此,为了让他在临终时不至于太过遗憾,我们可以建议他在死亡之前录下他自己的影像以及他想告诉孩子们的话。这样子,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会感受到爸爸的关怀,就好像爸爸还活着一样。透过这样的建议,我们帮癌末病人实现了他们的心愿。桑德丝医生认为这种帮忙实现未了心愿的作法,就是一种临终关怀的作法。 接着,我们从灵性的角度论述桑德丝医生的临终关怀。 对桑德丝医生而言,癌末病人在临终时还有灵性的问题需要处理。其中,最重要的灵性问题包括两个:一个是生命意义的问题,一个是死后生命归宿的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生命意义的问题是属于现世的问题。对一位癌末病人而言, 16 此生生命有无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此生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他就很难接受死亡的来临。因为,对他而言,他是否要对这样的生命的负责?如果他不需要对这样的生命负责,那么他就不需要担心惩罚的问题。可是,这种不负责任的结果,使得当事人彷佛这一辈子不曾活过。对于癌末病人而言,这种说法恐怕很难被接受。如果他需要对这样的生命负责,那么他就要担心惩罚的问题。在惩罚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癌末病人是很难接受死亡的。因此,生命意义问题的解决是很重要的。对桑德丝医生而言,一个人如果要解决生命意义的问题,那么他就必须从肯定生命本身的价值着手。即使这个人这一生当中都没有太大的成就,只要他有一些正面的作为,那么我们就可以协助他去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旦我们做到这一点,那么病人在临终时就不会否定自己的生命,也才能让他自己坦然地接受死亡的来临。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死后生命归宿的问题是属于来世的问题。对桑德丝医生而言,来世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在西方国家当中,宗教信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一生当中,无论他是怎么过的,当死亡来临时,如果他根本就没有宗教信仰,那么他死后可能就没有归宿。对西方人而言,一个人死后没有归宿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甚至于是很难理解的事情。通常,如果有人说人死后化为虚无,那么这种人不是被惩罚就是下地狱成为撒旦的信徒。所以,人在临终时是需要有宗教信仰的。在宗教信仰的引领下,一个人在临 17 终时就不需要担心自己死后没有去处。他唯一要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的信仰到底够不够虔诚?如果他的信仰不够虔诚,那么他死后的生命要有好的归宿恐怕就会有问题。如果他的信仰确实很虔诚,那么他死后的生命一定会有好的归宿。例如基督徒在临死前能够坚定他的信仰,即使他还需要等待最后的审判,我们都可以预期天国一定会有他的位置的。 最后,我们从社会的角度论述桑德丝医生的临终关怀。 对桑德丝医生而言,癌末病人的社会层面也是临终阶段需要关怀的课题。一个人如果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那么他就很难获得善终。一个人如果社会层面的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那么他就有机会获得善终。为了让癌末病人可以得到善终,桑德丝医生认为下列问题是我们应该给予协助的:第一、经济问题的解决,第二、社会资源的提供,第三、信息交流的维系,第四、人际关系的维持,第五、个人事务的处理,第六、病人家属的照顾,第七、志工服务的安排。就第一点而言,有的癌末病人本身经济就不充裕。一旦遇到了癌症的冲击,家中的经济可能立刻就陷入困境。这时如果没有外在的协助,他们通常很难度过这样的难关。因此,如果我们可以提供这样的协助,帮忙寻找相关的经济资源,那么他们会比较没有后顾之忧。就第二点而言,当癌末病人进入死亡境界时,我们需要提供家属相关的丧葬资源。如果我们没有提供这些资源,那么家属在混乱之中将无法妥善处理亲人的丧事,最 18 终将造成家属更大的困扰。所以,为了让癌末病人可以安然死亡,家属可以安心送终,我们需要提供相关的丧葬资源。不过,由于这些资源的提供一般都以现有的作法为主,因此癌末病人及家属只能根据现有的殡葬做法来处理丧事,无法顾及癌末病人与家属较为个人的需求。就第三点而言,如果癌末病人不再有能力与外界接触,那么我们有义务充当他的眼睛与耳朵,让他了解外在世界的变化。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做,那么他可能就会陷于被遗弃的状态,使他觉得自己虽然尚未死亡,但是别人已经把他当成死人来看。关于这种遗弃感觉的形成,是我们提供临终关怀的人需要避免的。就第四点而言,为了避免癌末病人觉得自己已经与世隔绝,我们需要协助他与外界沟通,让他意识到过去的人际关系还在正常运作。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主动询问病人的人际往来情况,并加以连络,以维系病人的人际关系。就第五点而言,在癌末病人已经无法完全处理个人的事务时,我们需要协助处理,避免病人误以为所有的人都离他而去。因为,病人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他会陷于绝望当中。所以,这种个人事务的协助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却能够让病人觉得活着还有意义。就第六点而言,为了让癌末病人可以安心临终,我们需要帮忙照顾家属。如果我们不帮忙照顾家属,那么家属不仅会干扰到病人的临终,也会让我们的照顾事倍功半。如果我们照顾好家属,那么家属不但不会干扰病人,还会成为我们照 19 顾病人的好帮手。由此可见,病人与家属的照顾是不能截 然分开的。就第七点而言,当癌末病人的家人无法提供充 分的照顾时,这时志工的服务就很重要。因为,他一方面 可以补充家属照顾上的人力不足,一方面可以提供较为专 业的服务,不至于让病人与家属陷于盲目无知当中。所以, 对于癌末病人与家属而言,志工服务的安排是一件有助于 临终关怀实现的事情。 综合上述的论述,我们发现医疗照顾系统的临终关怀 模式是一个很完整的照顾模式。它的照顾涵盖了人的各个 层面,从生理、心理、灵性到社会,让病人的人性得到了 充分的关怀。这一点,在过去医疗的照顾模式中是见不到 的。不仅如此,它还将照顾的长度从临终延伸到死后,使 被照顾者不仅不用担心个人死后处理的问题,也不用担心 家属在自己死后的照顾问题。这一点,也是过去医疗照顾 模式所忽略的。由此可见,桑德丝医生所开发出来的临终 关怀照顾模式的确是一个能够让癌末病人得到善终的人性 化照顾模式。 肆、殡葬服务下的临终关怀模式 在了解了传统的临终关怀模式与医疗照顾系统的临终 关怀模式以后,我们发现这两种关怀模式都有一个重点, 那就是善终的要求。虽然在此我们发现两者的善终内容有 所不同:前者是以儒家的道德要求做为善终的内容,后者 20 是以基督宗教的信仰要求做为善终的内容,不过这种不同 并不会妨碍临终者心安的需求。换句话说,无论临终者所 达成的善终内容为何,只要能够满足临终者的心安需求, 那么这样的善终都是可以接受的。除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性以外,我们还发现这两种临终关怀的模式所针对的对象 不同。前者针对的主要是老年人,而后者主要针对的是癌 末病人。虽然前者也可以从老年人扩大到其它年龄层的人, 从自然死亡扩大到非自然死亡,后者也可以从癌末病人扩 大到其它的病人,甚至于没病的人,可是这种扩大毕竟不 是该模式的最初意思。何况,这种模式的扩大使用常常会 伴随着其它负面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需要综合上述的 两种模式重新建构适合于殡葬服务使用的模式。 就殡葬服务的需求而言,我们发现每一个人的需求都 是不同的。他们之所以有相同的处理,并不是因为他们需 要做相同的处理,而是他们不知如何自觉自己的需求。因 此,为了满足殡葬服务的个人需求,我们在提供临终关怀 时就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状况唤醒个人自己的需求。为 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第一、社 会经济面,第二、生理医疗面,第三、心理意愿面,第四、 精神意义面,第五、生前契约面 9。 就而言,社会经济面可以分成四个部份来谈:一个是保险面,一个是遗产面,一个是社会关系面,一个 9 同注1,页43-50。 21 是社会救助面。首先,从保险面来看。现代家庭几乎都有保险,只是这样的保险作法有没有考虑到未来的需求?一般而言,许多人的考虑主要只考虑到生病的问题、养老的问题。对于死亡的问题、死后家人经济需求的问题,会考虑到的人则较少。现在,殡葬服务如果可以提供类似的建议案作为服务项目,那么一般人在有需要的时候就能够借着网络找到这样的管道,寻求相关的协助。其次,从遗产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很少有写遗嘱的习惯,一旦发生了意外,家人不是不清楚死者的遗产有多少,就是不清楚死者要如何分配遗产。因此,在家人当中极易形成纷扰。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也为了让家人了解当事人分配的心意,我们有必要将预立遗嘱的作法纳入临终关怀项目之中。再次,从社会关系面来看,我们发现有的家庭对于个人关系经营的成果很少与家人分享。等到有一天死亡突然降临时,这时不但没有机会与家人共享这些人际关系,也无法将这些关系转移给家人。为了避免这样的情事发生,我们有必要将人际关系的共享列入临终关怀项目之一,让当事人不至于死得有憾。最后,从社会救助面来看。我们发现有的人碰巧是家中的经济主要供应者,一旦遭遇变故,家中的经济立刻就陷入困境。这时,如果我们对于社会相关救助资源有所认识,那么不仅可以让当事人安心,也可以让家人暂时得到安顿。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临终关怀项目。 22 就而言,生理医疗面一样可以分成四个部份来 谈:一个是生理感受面,一个是安宁疗护面,一个是临终急救面,一个是器官捐赠面。首先,从生理感受面来看。我们发现一个人对于他人生理反应的了解,原则上是参考自己的生理感受。问题是,我们平常的生理反应是一回事,临终时的生理反应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我们没有清楚说明自己的生理感受,那么别人就会误用平日的感受。所以,为了正确了解临终者的生理感受,我们除了要提醒临终者的家人外,还要提醒临终者本人。唯有如此,临终者在照顾上才能受到较合宜的对待。其次,从安宁疗护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对于自己在医疗方面究竟可以有怎样的选择,其实不见得清楚。因此,当临终者有这个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供这一方面的信息,让他了解在医疗上他可以有什么样的选择。例如在癌末时,他可以选择是否住进安宁病房?是否继续接受侵入性的治疗?是否要使用维生仪器?这些都是临终时在医疗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再次,从急救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并不清楚自己在临终时是否一定要急救?通常在过去生命至上观念的影响下,人人误以为临终时非急救不可,却忘了急救与否要看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急救的必要,我们实在没有需要受制于传统的孝道,否则临终者的生命将会受到严重的摧残,以至于失去临终的质量。因此,在可能的情形下,我们可以提供急救与否的相关作法与理由给临终者与家属。这样,他们在作法上就 23 会有较合宜的判断,临终者也较能维持自己的尊严。最后,从器官捐赠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之所以拒绝器官捐赠,主要理由有二:一个是误以为器官是在将死之时就加以摘除,一个是认为器官被摘除之后就没有了全尸。其实,这两个理由都是一种误解。就前者而言,器官摘除一定是在死后才摘除。所以,不会有痛苦的问题产生。就后者而言,全尸的有无不在于生理层面的完整与否,而在于道德人格的完整与否。所以,如果一个人在临终时愿意捐出个人的器官或遗体,那么他就算是对社会做了很好的回馈。经由这种回馈的行为,他的道德人格臻于完整的全尸阶段,不再需要担心个人生命是否有意义或价值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可以协助临终者肯定生命意义的一个做法。 就而言,心理意愿面也可以分成两个部份来看: 一个是生理面,一个是意愿面。首先,从生理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害怕的心理,尤其是临终者更是恐惧死亡的来临。如果这时我们可以协助临终者找出恐惧的理由,甚至于是解决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那么临终者对于死亡可能就不会那么害怕。例如临终者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他担心自己死后一无所有。如果我们可以让他了解这种死后一无所有的想法是有问题的,可以透过许多方式解决,像后人的继承、留名于后世、带念往生、死后生命的肯定等等,那么他可能就不再那么恐惧死亡。其次,从意愿面来看。我们发现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未了的心愿,平常 24 这些心愿可以利用时间找到实现的机会。可是,在死亡来临时这些心愿可能就没有实现的机会。如果这些心愿不是太重要的心愿,那么就算没有实现也不会对当事人带来太大的困扰。然而,如果这些心愿是很重要的心愿,当事人认为没有实现会觉得很遗憾,那么没有实现的结果将会影响到当事人死得是否善终。因此,我们除了需要提醒当事人在平常就尽量实现这些重要的心愿,万一在无法自己实现时也让家人知道该如何实现较好,甚至于懂得如何自己放下。例如有人想要出国旅游,但是一直苦无机会。等到想要出去时,身体已经无法再承受这样的负荷。这时,我们可以怎么协助他呢?以下有一些参考的作法,像是放旅游节目的带子,让临终者神游一番。或是在临终者死后,烧个纸扎的飞机给他,让他可以前往旅游。或是在临终者死后,带着他的部分骨灰出国旅游。或是在临终者死后,提醒亡者自身的处境,让他知道他已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的到处旅游,念头想到那儿人就到那儿。 就而言,精神意义面亦可以分成三个部份来看: 一个是现世面,一个是死亡过程面,一个是来世面。首先,从现世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平常生活在忙碌当中,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省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看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可是,一旦遭遇了死亡,这时可能就没有机会对自己的生命做一个总体的评价。然而,人与动物不同。如果生命本身没有得到适当的评价,那么人将无法处于善终 25 的状态。因为,人的善终条件之一就是对于生命的肯定。所以,为了避免这种遗憾的产生,我们除了提醒当事人随时要对自己的生命做一个总体的评价以外,还要懂得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发现值得肯定的价值。否则,在传统文化的误导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了自己细微的生命价值。例如一位身为妈妈的家庭主妇,她的一生可能都局限在家庭当中没有太大的成就。那么,她的生命是否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的一生是否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只能依附于先生或儿女的成就之中?其实不然。因为,她虽然没有社会上所标榜的那些价值,却有持家的价值。她把家中整理得一尘不染、有条不纹,不因刮风下雨就有所不同。这种对于家务的坚持就是一种很值得肯定的价值,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其次,从死亡过程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对于死亡的过程总有一些想象,尤其是宗教的痛苦说法更是让我们畏惧死亡。但是,死亡过程是否像他们所说那样的痛苦?是否没有解决的办法?其实很难说。根据科学的说法,人死的过程确实有点艰辛。不过,这种艰辛不是不能解决。只要我们善用止痛剂,其实这种艰辛是可以控制的。至于宗教上的说法,虽然止痛剂不一定有实际的效用,却也有安慰剂的效果。再配合宗教上的精神超脱法,不让自己深陷在痛苦的意念中,那么这种死亡过程的痛苦还是有超越的可能。所以,我们不但要先了解临终者对于死亡过程的看法,还要协助他们化解整个过程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最 26 后,从来世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对于这个问题通常没有太严肃的想法,他们大多数只是从众从俗。可是,这种从众从俗的想法,在遭遇死亡的考验时可能就难以坚持。问题是,不坚持的结果可能就很难达成个人所希望的归宿。因此,我们必须提醒他们,如果他们真的相信有来世,那么不祇要虔诚相信,还要坚持到底,无论过程中遭遇任何考验都要无怨无悔,在这种无条件的情况下,才有抵达彼岸的可能。否则,想要前往理想的国度是不可能的。 就而言,生前契约面也可以分成几个部份来谈: 一个是经济面,一个是法律面,一个是自主面,一个是丧礼面。首先,从经济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的经济状况虽然不虞匮乏,但是不见得有能力直接支应殡葬开销。因为,殡葬开销不是一笔小数目。更重要的是,一般人没有为了办丧事而存钱的习惯。因此,为了解决自己丧事费用的问题,也为了不增加自己家人负担的考虑,我们可以建议当事人透过生前契约的分期付款方式解决丧葬费用经济负担的问题。其次,从法律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对于人死后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法律文件,其实没有什么概念。如果我们可以事先透过生前契约或生前预约的方式与殡葬公司接洽好,那么在死亡来临时就不用担心这一方面的问题。再次,从自主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通常抱持着由家人处理的态度,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自己不满意,也可能为家人带来不少的困扰。所以,为了避免这些 27 困扰的产生,也为了让自己满意,我们需要提醒当事人有 关殡葬自主权的事情,让他清楚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得 以善终的条件之一。经由这种自我决定的过程,他不但可 以安排自己的丧礼,也可以让家人了解他对自己一生的想 法。最后,从丧礼面来看。我们发现一般人在安排丧礼时, 他们原则上都依据现有的殡葬礼俗或宗教的仪式,彷佛不 依据这些现有的作法就会死得不安全。这种想法的产生, 在于他们没有自觉到每个人对于死亡与善终要求的差异 性。只要我们加以点醒,他们就会觉察到死得自己是很重 要的。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依据自己对于死亡与 善终的需求开发出适合自己的丧礼,并要求殡葬业的礼仪 师配合我们办理。这么一来,我们不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 离开人间,也可以为家人留下一个值得取法的对象。这可 谓是临终关怀特有的生命意义传承方式。 伍、临终关怀在殡葬服务中的应用 经过上述漫长的讨论,我们发现临终关怀不仅存在于 传统的临终关怀模式中,也存在于医疗照顾系统的临终关 怀模式中,亦存在于殡葬服务的临终关怀模式中。现在, 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临终关怀模式要如何应用在殡葬服 务上?如果这样的临终关怀模式没有办法在殡葬服务上产 生实质的应用效果,那么这样的临终关怀模式只是虚有其 表,重看不重用。如果这样的临终关怀模式确实可以用在 28 殡葬服务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证实这样的临终关怀确实有 用,也值得我们去用。以下,我们了解临终关怀在殡葬服 务中的可能应用。 ,我们发现临终关怀要在殡葬服务中应用可以透 过网络的方式。对于现代人而言,如果他们希望对某一个 事物有所了解时,通常他们会利用网络的方式去了解。因 为,现在在呈现信息时常常是在网络当中呈现。因此,他 们若想了解有关殡葬的信息,就会透过网络上网来了解。 经由这种了解的管道,我们就可以提供临终关怀的初步信 息与做法给需要的人。一旦他们认为这种信息有进一步了 解的需要,就会直接接洽殡葬公司。目前,台湾的殡葬公 司就利用这样的管道提供一些简单的临终咨询服务 10。 ,我们发现临终关怀要在殡葬服务中应用可以透 过生命教育的方式。对一般人而言,平常要他们去接触殡 葬方面的课题其实并不容易。不过,由于现代人对于天灾 的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他们也知道死亡是人生必然的归宿。 只是如果要他们直接去接触临终关怀的事务,他们可能会 抱持拒绝的态度。但是,如果使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他们 可能就会接受。因为,对他们而言,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 让我们了解生命的意义,而不是赤裸裸地接触死亡。即使 生命教育当中触及了死亡的课题,这种触及也是为了让我 们更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临终关怀与 10 同注1,页33-38。 29 生命教育的这种相似性,让一般人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了 临终关怀的知识与作法。 ,我们发现临终关怀要在殡葬服务中应用可以透过安宁疗护的方式。对癌末病人与家属而言,虽然死亡目 前还没有降临人间,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死亡还是会来 临的。因此,对大多数的癌末病人与家属,他们内心早已 有所准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如何让临终 者善终的知识与作法会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 会,将临终关怀的知识与作法传达给他们。 ,我们发现临终关怀要在殡葬服务中应用可以透过生前契约的方式。对一般人而言,他们虽然不喜欢接触 殡葬的事务,但是却可以接受生前契约的产品。他们之所 以会如此,不是因为生前契约与死亡无关,而是因为生前 契约不但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死亡的问题,也可以为他们带 来资产上的增值效果。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购入生 前契约的时机,提供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那么,我们要 如何提供这种服务呢?最直接的作法就是,借着提供信息 服务的型态,将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与作法转换为企划案, 由当事人自行判断抉择。 30 31
本文档为【殡葬服务中的临终关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