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绪论部分重点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记忆标示:“↑”。)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部分重点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记忆标示:“↑”。)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艺术接受者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实际上不可能体验到作品里的艺术生命内容观众和接收者是艺术家愿体验的二度体验着,他们接受艺术的过程是对艺术家愿体验的升华。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核心心理——审美心理。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有普遍性。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 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二是审美加强原则。 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五是清晰性原则。 六是审美联想原则。 七是审美比较原则。 1 八是审美序列原则。 九是审美调和原则。 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 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 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 十三是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 十四是审美的适中原则。 十五是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 十六是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二、吉布森。实验艺术心理的当代代表。他在图形后效、深度知觉,尤以创立生态光学理论而知名。吉布森认为,人的第一经验来自于直接的知觉活动,而第二经验来自于间接性的知觉活动。 三、贝里尼。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主要贡献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他在60年代提出“唤醒理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移之以论人的审美,其愉悦是由于这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 与此相应,艺术中有三种特征可以和唤醒有关。这三种特征是: 1、心理物理特征,包括光亮度、饱和度、大小、响度和色调等。 2、生态学特征,和有利于或有害于生存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诸如战争,饮食,性和死亡等。 3、影响唤醒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而实现的。包括惊异和惊奇,期待性的受挫等。 四、泽基。《内存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是目前探讨艺术和脑神经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他认为,大脑与艺术的创造、接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阐释的心理学家。定神分析学派渐成气候是《梦的解释》。精神分析派又称深层艺术心理学。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详细阐述了精神结构理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组成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悦原则。自我代表理智,以社会 的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一方面,自我需要驾驭本我,另一方面又要舒缓本我的紧张,当然这种舒缓需要协调于现实。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色彩。 一、主要的理论观念。 1、潜意识:这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贡献。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欲望。 2、泛性论。 3、本能说。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 4、人格结构。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5、论梦。首先,梦问题有巨大的压缩作用。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侧卧身。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其次,梦问题呈现视觉的形象,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问题与记忆相关的情结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三,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老是处在一种调试紧张的“戏剧性”中,四是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 二、有关艺术的论述。 关于审美动力,弗洛伊德第一次明确地把它纳入潜意识范畴,与潜意识的关系最紧要的是力比多。正是力比多的转移这一点出发,弗洛伊德形成了以下三种观念: 1、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因而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艺术家能够找到一条绕过现实性挫折的道路,并且对挫折压抑等有替代性补偿,艺术家不会永久驻留在虚幻性的状态中,他们有能力返回现实,避免了沦为精神病患者的命运。 2、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体会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 3、任何形式都透露或掩饰着变形了的欲念。 三、必要的批评。 好处:首先,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的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其次,弗洛伊德是几乎接触了艺术理论的所有方面。第三,他作为第一个对艺术问题表现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影响很深远。 不足:第一,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学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地方引申得有点离奇。二是,是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然地和潜意识领域中的童年情意综有关,或者更进一步说,假如力比多的转移、升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那么这种转移抑或升华在艺术的形式之上是否才有确定的价值?三是,正因为弗洛伊德在阐述艺术心理学的问题时,基本上采取“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因而他所解释的作品都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从而他的有关演说在解释其他原艺术作品时就往往是南辕北辙,缺乏普遍的适用性。四是,弗洛伊德对于艺术的社会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 第三节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的艺术心理学的两种发展走向:一是个体创作动力学说,其中有不少学者试图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所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实际上都不放弃对弗洛伊德的基本原则;二是群体创作动力说,试图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究创作的原初动力和集体无意识的渊源。 一、荣格与文艺心理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主干所在,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与心理类型等方面。 1、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惜玉怜香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进化了证实了所有不同种族的人脑都有类似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无意识(个人的和集体的)具有普遍存在的意义;在一些宗教中总有一些类似的图像是相通的;某些精神病患者发病时与原始的神话有相似之处;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似乎有时以一种祖先的方式去思考等等。 2、原型说,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各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各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原本祖先当时布景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原型归属于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贡献:第一,他是头一个极力高扬集体无意识在人类心理中的地位的人。他大胆区分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把两者沟通的可能性寄托在原型之上。其次,荣格的原型假说一旦涉及到个体的初评分析,那种可厌的先验论的气息毕竟大大地减少了。 二、阿德勒与文艺心理学。他创立个体心理学派。 自卑情结,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兼指各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艺术创造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对生活物概念: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出生顺序、最初的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 1、出生顺序。从家庭中长子和次子的关系以及后来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得出结论。 2、最初的记忆。这对孩子的将来发展有重要影响。 3、梦的分析。梦不仅仅归结为性,通过分析人在梦中如何应对筹划等,可以深刻地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拉康与文艺心理学。拉康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他认为,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初次同化也意味着“自我疏异”,这时的我是一种具有逆反结构的、处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第一次的镜像影响人将来的一切心理发展,包括俄狄浦斯情结。镜像说可以更加充分地凸现绘画观者、绘画和作者以及绘画本身的序列化意味,把隐藏于现象之后的复杂体验关系透明化。 2、心理功能的三个概念:一是想像,镜像阶段形成的,其中只有我是中心。二是符号,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就转向更为复杂的现实。三是现实。大略而言,想象对应弗洛伊德的自我,符号对应超我,而现实则与欲望色彩十足的本我相接近。 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开创一种太深入细致的完整文艺心理,主要代表人是: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哲学基础是——康德关于此岸世界的现象的观点、人类知识构成的观点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关于知识来源于对现象的自然观察和马赫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观点。 两条重要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榙。格式榙作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这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二是同形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考夫卡与阿恩海姆,艺术观点如下: 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就已经对艺术家存在着一种反作用力,它引导艺术家沿着某种方向去创作。例如《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基本得到人们的认可,就是因为他的情节和结局基本符合原著的要求,符合了作品的倾向性。 2、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的意蕴。例如,一棵垂柳之所以被人看上去是悲哀的,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悲哀心理与下垂的柳枝有相似的结构。艺术作品的表现性: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性和内在意蕴。 3、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历来反对将知觉与思维截然分开。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研究绘画时,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这一原则完全是以知觉的抽象性为基础的。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什么是衡量作品是达到简化原则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呢?归根结底是作品的形式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意义的结构之关系。 4、视觉艺术的运动。第一,作品的运动性取决于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第二,倾斜也能够造成整个形状的运动感。第三,变形、频闪等手段所造成的运动效果。 5、视觉艺术中的平衡。视知觉的平衡来自于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页达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状态时心理上的感受。 对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富于哲学意味又同时具有实验精神的心理学流派。尽管它的某些论点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但确实是言之成理的。作为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解释,这些假设常常是深刻的、具有启发性的。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在探讨问题时处处注意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人手,将人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外在对象视为彼此关联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结构上的相似性来阐释三者之间的复杂联系,从而揭示出知觉的整体性特征。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元素主义、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缺陷。但是也必须承认,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来解释人的知觉活动看来是颇为有效的,而对于其他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也有着重要价值。 第五节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探求人的意识的隐蔽之处,也不像行为主义的心理学那样注重刺激与反应的模式,而是倾心于人的“高级意识心理”,从而耀眼地成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即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声音。 一、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 1、生理需要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和各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指人希望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的保障,喜欢处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的环境中,并愿意选择熟悉和已知的工作。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人希望归属于某一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有知心朋友,和同事保持的关系;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 4、尊重需要指的是希望尊重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种需要。 5、认识需要是人们渴望了解外在与内存世界的要求。 6、审美需要指的是人对于美的事物的观照、口味与享受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乃是是各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的需要。 移之于艺术家的需要:首先,看一看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能从事艺术活动。其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方面,艺术家像常人一样有这一需要,但是,别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归属感与爱是艺术家建立其博大的情感世界的支柱。再次,是尊重需要。艺术家所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其劳动成果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同时也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创造力的确证、普遍的认可以及艺术生命的未来延伸。四是认识需要。艺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成果。五是审美需要。艺术家的审美已经是非常内在化了。最后,是自我实现需要。一个人必须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踏实于自己的本性,这正是艺术家实现其自我的真实情形。 二、自我实现理论。这个理论与戈尔茨坦有关,后者用“自我实现”这种廉洁来描述每个有机体实现自己潜能的内在需求。马斯洛却改变了它原来的含义,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的典范,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他们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自己、他人和自然的能力;2、建立深厚、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洞穴现实,保持知觉与现实的和谐关系;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鉴赏的不断更新;6、自主性;7、创造性;8、民主型的性格结构;9、高峰体验;10、返璞归真;11、不文化和环境的目的的能力;15、超然独立、离群独处的需要。 三、高峰体验理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各欢乐到极的体验。它的特征是瞬间产生,转眼即逝,因而往往逃过人们的注意。一个内心矛盾重重、精神处于混乱状态的人很可能因为达不到高峰体验而失去理智。心绪烦乱怕人不会有高峰体验,只有情感健康的人都会有高峰体验。高原体验则是一种相对持续的高峰体验,它并不是忽来忽去,而是要维持一段时间。 四、存在性世界的描述。人类的终极价值就是自我实现。在超越性体验的时刻,人们直接了解了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例如完善,正义等,把它们称之为“存在性价值”。 第六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 一、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一般指的是心理学中的苏联学派,这一学派继承了俄国心理学的传统,同时又自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他们认为人的是受人的社会实践制约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力求把心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维戈蒋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他们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一是决定论的原则。这一学派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的心理和人的意识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二是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这是这一学派突出的贡献。针对西方一些心理学派割裂意识和活动关系的理论,他们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形式。正是在活动中,实现着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被反映的东西转化为主观映象、转化为观念的东西,同时,也正是在活动中,观念的东西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他们认识人的活动有外部的,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的活动,而且二者是统一的。 三是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又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二、维戈茨基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他的重要著作《艺术心理学》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揭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在维戈茨基看来,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特殊功能。他认为“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以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他指出:“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这种净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脱离心理学就无法解释文学,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的特殊功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梅拉赫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从略) 梅拉赫是苏联文艺心理学派的代表,主要著作有《俄国作家论文学创作》。其主要研究理论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是综合研究方法。 艺术创作综合研究是梅拉赫所倡导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它为苏联文艺 学研究揭示了新的前景。所谓艺术创作综合研究,就是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的各种专家以及作家和各种艺术家共同研究艺术创作问题,它的课题相当广 泛,其核心问题是文艺心理学所研究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艺术创作过程的心理机制和艺术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问题。这就要求综合研究必须遵循十分明确的原则。梅拉赫在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运用综合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要有共同的终极曰标,要制定共同的研究大纲; 其次,要明确各学科在综合研究中的可能性和界限, 第三,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艺术的审美特性,艺术创作的特性,不能偷换学科的对象。如果背离了这条重要原则,综合研究就有可能走上机械套用和简单类比的庸俗社会学者路,其结果将会葬送整个艺术创作综合研究。 梅拉赫所阐明的艺术创作综合研究的原则对文艺心理学研究有重要的方法 论意义. 80年代在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刚刚恢复时,很快碰到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文艺心理学研究多半是由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研究者进行的,他们在研究实践中大胆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结合文艺创作的实践,研究文艺心理学问题。对此,有人不予理会,认为那不是文艺心理学。我们并不否认文艺心 理学研究者在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缺点,然而必须看 到,文艺心理学毕竟不同于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研究必须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的成果,但不能机械搬用,而需要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文艺心理学学 科本身的审美特性。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正如梅拉赫所指出 的,实际上纯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也只有从心理学本身的对象来看才是完全合 理的。文艺心理学研究者毫无疑问需要十分认真地学习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 史,汲取心理学昀理论、概念和方法,同时也需要从文艺创作心理和文艺接受 ,凸理的实际出发,根据本学科对象的特点加以改造,创造出一套符合艺术创作审美本性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建立文艺心理学本身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次是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作家的创作过程,从中找出创作过程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二,系统方法可以运用于研究创作过程的艺术思维。梅拉赫指出,每个 作家的创作意识中存在不同的思维因素;概念的和形象的因素,直觉的和幻想 的因素,语言逻辑的、视觉的和情感记忆的因素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作家那 里按照不同的方式连结起来,形成独特的联系,并且具有系统性。正是这种独 特的系统性决定了每个作家创作过程独特的个性特征,并且体现在创作过程之 中。他认为,可以根据作家、艺术家的艺术思维中是理性逻辑思维占优势还是 具体感性思维占优势,将艺术思维划为三种类型:理性型,理性逻辑思维较之 具体感性思维占相对优势,具有思想压倒形象的特点;主观表达型,描写的感 情和激情色彩浓重,分析和概括的倾向相对薄弱一些;艺术分析型,创作具体 感情因素和分析因素相结合,思想和形象相结合。当然这种分类不是十分严格 的,仅仅是指占优势的倾向而言,而不是对它质的特点的完整说明,同时还存 在中间型和过渡型。 第三,系统方法的运用使得我们有可能按照新的方式来阐明幻想、直觉、 下意识、联想和其他一些艺术思维因素,也就是不把艺术思维的各种因素同一 化、简卑化,而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指出不同作家在不同创作方法、流派、 体裁和创作个性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表现形式。 除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外,梅拉赫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另一个值得重视的 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也就是抽象理论层次和具体描述文学创作过 程的经验层次的结合。他认为这两个过程如果是彼此孤立进行,那是无法深人 揭示艺术创作心理的规律的。因为文艺心理学研究中任何理论概括都来自作家 的创作实践,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十分重视掌握材料,特别 是掌握系统的材料。由于他的分析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性,因此能够比较深刻地揭示出作家艺术思维体系中各自的特点和同类作家的共同特点。 对梅拉赫研究的评价 梅拉赫所提出的和所实践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富有启示性的,它为文 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然而方法并不能代替一切,在研究实践中要创 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梅拉赫讲过这么一段话:“把艺 术创作的痛苦同创作奥秘和创作之谜的研究者所遇到的困难直接比较未必恰 当”,然而“为了深入艺术家非常隐秘的、旁人看不到的内心世界,深入到 他的创作实验室,确实需要顽强的毅力和繁重的劳动,需要真正的热情和灵 感”。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 第一节艺术体验 一、经验与体验的区别经验: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的技能,统称为经验。体验:是生活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名词解释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体验的特牲:一是纯经历性的,指经历了这件事。二是不但有这个经验,还在这个经验中见出生命意义,深刻、动人的诗意。 体验有生命性、情感性、“忘我”、“反刍”等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意蕴性、“移情”和“诗意”等特性是同构对应的。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凝结了个体体验的诸种特性。艺术体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 二、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个体体验的生命性、情感性、“移情”和“反刍”等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意蕴性、“忘我”和“诗意”竺特性,是同构关系。 三、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层意思是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第二层意思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经验与体验的关系 总起来说,体验与经验是有密切联系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但体验则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科学与人的经验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科学是知识的体系,艺术则与人的体验有更密切的联系,因为艺术是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是价值的体系。这说明,有同样经验的人,为什么有的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来,而有的则与艺术无缘,因为前者在经验的基础上有体验,后者则停留在一般的经验上面。 二、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包含以下三点内容) L,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命就不是纯生物性的存在。 人的生命是与社会关系以及文化、历史紧密相关的。这样,个体的人的感觉、记忆、联想、欢乐、希望、憧憬以及失望、痛苦、无奈等内心活动和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分不开。所以人的体验首先面对的是社会存在、文化历史。体验是具有社会性的。 2,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三,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层意思是获得对对象的超越。第二层意思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既定的成规陋习和成见的超越。 第二节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一、名词解释体验生成:指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它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及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 体验生成性特征: 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虽然艺术家的作品有对以前的追思回忆,但绝不是复制,而是被重塑了有所创造,有所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先前的体验对经验生成的方式不是单向的、线性的,而是可逆的,模糊的,互渗的。 2、体验生成的意向性;艺术家所写的并不是原样的生活,而是有自己体验的。意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固定的心理图式,它使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容易做出某种事情或得到某种感受。 3、回忆:体验生成的重要形式。 总之,艺术家的体验是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心理之流。二、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作用: (1)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童年经验有艺术家的个性铸造上有重要意义。 (3)痛苦的童年经验常常能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析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5)童年经验包蕴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6)童年经验之可贵在于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因而,童年经验作为建构艺术家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比其他体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一、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体验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缺失状态有时是物质方面的,有时上受到疾病的折磨,有时是在艺术事业上挫折)。 缺失性体验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缺失即未满足,此时主体为确缺失,求得满足,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缺失激发着认知活力。缺失使艺术家深感痛苦,同时往往也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和创造的冲动,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去努力重新建设一个世界。也就是说,他们的缺乏性体验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 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是的内心感受。丰富性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它使艺术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的心灵的美好。 二、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相互转化的机制: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主要是通过成就动机形成的。 成就动机,是人在某种强烈的企图发挥自我优势能力的欲望支配下,希望倾其一生,实现自我价值,尽力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的动机。成就动机的萌生,往往是从社会和自然给艺术家以种种难以忍受的刺激开始的。成就动机萌生后,艺术家在直觉中所品咂到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感悟成果,及其随之而来的一切心理能量,都可能倾注进去。成就动机实现以前或难以达到时,艺术家的崇高体验往往体现为极度的焦虑。不管征服自然还是面对社会斗争,人类的崇高体验往往以悲剧形式出现,而以成就动机的受挫或毁灭来达成。 优美体验:是带有欢悦成分的相对幽雅的平和的体验(即美感)。 崇高体验的特征: ①崇高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高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 ②崇高体验是遭受挫折的异常体验。 ③崇高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 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的异同:它们都是心灵深处的狂喜和激情,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都有“来自内部的信号,和内部喊出的声音”也都有外在触媒的机缘。不同的是,高峰体验是宁静温婉的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高体验则是骚动不安的激情瀚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 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 一是夺口而出,势不能遏; 二是通过某一韵味深长的叙述,将崇高体验隐蔽在背后。 三、艺术家的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超越体验:是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 艺术家总要符合一定的现实,同时也要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否则便很难做到创新。艺术家的超越,还包括世俗艺术的超越乃至对文化环境的突破。艺术家的超越体验,还包括对个体存在的超越,即他们在感受社会时,将自己的感受和社会民众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唐代大诗人杜甫即是如此。 名词解释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的各种心理反应。 四、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孤独体验:是超前意识而引起的十分寂寞,知音难寻的心境体验。是指内在的情感,而不是外在生活方式(孤单)。 五、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神秘体验: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而产生一种迷狂的同一性体验。 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 1、在神秘体验中必定有一个超越日常经验与智性逻辑的对象,主体在它面前充满了敬畏、震惊、信赖、臣服、归依之感。 2、神秘体验作为通向这个对象的超常心理能力,既不是普通经验或日常感觉,也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理性。 3、一旦通过顿悟,启示等超常心理能力与最高的美(即终极的现实)契合为一,主体将会体验一种心醉神迷的同一性体验。 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宗教体验的异同: 1、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尽管在形式上与宗教神秘体验相似,但艺术家神秘体验仅仅指它具有超普通感官和逻辑理性的特点,对本质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反映。艺术是对人的本质的肯定,而宗教则正好相反,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否定。 2、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实际上只是集中表现了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宗教的不可知论是对人的感受力和认识能力的彻底否定,也就是在人与“上帝”之间划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艺术家的体验只表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并没有否定美感经验正确反映世界的可能性。 最后应当指出,神秘体验与不可知论是有本质的不同的。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把宇宙看成是无规律的,不可捉摸的,否定了人的认识性。 名词解释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艺术家归依体验的三种类型:(向宗教归依、向自然归依、向童年归依)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对艺术创作的意义:艺术家的文学艺术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艺术家如果过于讲究实际,在艺术上就很难真正有所创造。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理想,常常需要做出牺牲,这即是对实用功利的一种超越。只有超越了实用功利才能达到艺术创作成就高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 第一节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名词解释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有二, (1)驱动性。被一种强大的力量驱动着,作者往往是身不由己的。 (2)潜在性(即无意识性)。从表现来说,这种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往往是作者所难以觉察到的。 潜意识分为三类: 一是集体潜意识。它是人在长期的自然和社会演化中逐渐积累并通过跗机制保留下来的心理形成物。 二是本能潜意识。它指个体心理潜在的饥、渴、性、死等本能欲望。 三是遗忘或创伤性潜意识,它指个体将知觉,学习成果转换为记忆痕迹,但因时间久远难以回忆或遭受某种创伤经验冲击,被迫压入意识阈限之下的东西。 集体潜意识向潜动机转换的三个关节点:原型意象、自主性、梦幻形式。 本能潜意识转换潜动机,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作用,(有较明显和较隐晦两种)。二是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指艺术家的追求似乎与潜动机相反,而实际上不过是潜动机的某种变态或曲折表现。 潜动机的内在机制:直觉、表象,外在机缘,情绪情感,解构、重构。 潜动机的品格和内在机制:潜动机有某些羞于启齿的成分。由于不符合意识自我的价值观念,难以获得认同。潜动机只能隐藏在阈限之下,客观存在是真正的动力源。潜动机的内在机制表现为直觉表象;外在机缘;情绪情感;解构重构等,创作潜动机十分复杂,千万不能把它简单化。 二、创作显动机 名词解释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宣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便是显动机的主要内容。 显动机不等于意图,它有指向性但相对模糊。如果能明确觉察冲动的内容、本质,并借助意志为之服务,它就不是动机而是意图。 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 答:齐白石从小家贫,一直被生活重负所压迫。一方面要保证艺术良心不被金钱玷污;另一方面又不愿趋炎附势,为宫廷作画。两种负价值迫使他处于焦虑之中。既要避开铜臭,又要避开官府,怎么办?被逼无奈,他只能选择第三条道路,过“自食其力的平凡生活“——卖画。既有饭吃,又可以保全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良心。鲁迅的《不周山》意欲用女娲造人和弗洛伊德主义解释艺术起源,但中途读了道学家之文,动机转化,在女娲两腿之间添加了“古衣冠的小丈夫”,由此导致“油滑”,且“破坏”(鲁迅语)了宏大结构。 显动机的内在机制。内在机制是某种由需要导致艺术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在外部刺激(即触媒)作用下突发的,带有极强的行动力量,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念。它含8个关节点:需要、失衡、易感点、外部刺激、突发性、行为动力、行为意念、对起支配作用等。 显动机主要特征:(意象情感创造性) 创造性包含二重涵义:首创、创伤。 首创:是利用媒介或已有材料,创造出全新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东西。由生命体验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圆融而成的神思,像一道点石成金的阳光,是首创性得以实现的枢纽。 创伤:指创伤性经验作为潜在因素对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深层影响。创伤性经验指某人在生命某一阶段,突然受到心灵无法承受的某种刺激。引起极度失衡并留下伤痕。 三、创作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其来源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它们汇能于同一创作活动。便构成既矛盾又趋同的创作动机。)动机簇的触发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作为基本需要强迫下必须完成的活动,具有必然性;在万事俱备只欠触媒之时,它又被潜伏在触媒之下的,所以又有偶然性。 名词解释动机冲突: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丛簇现象。它有四种表现形式: 双趋式动机冲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因子都作家有利,但囿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而不能同时满足,使作家陷入痛苦之中,在作出取舍之前,作家需要克服难以逾越的矛盾。 双避式动机冲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因子对作家有负面性影响,需要作家去面对或取舍。和双趋式大致相对。 趋避式动机冲突,是指有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动机因子对作家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双方的矛盾冲突及解决方式。 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是动机簇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动机冲突方式和表现形式。往往是双趋式和双避式叠加起来的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式相互纠结在一起的。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一、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其心理特征:一、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一方面是自身条件的适宜刺激,另一方面是环境的适宜刺激。 二,无意识创作的突发。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体的“情结”)。 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 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暂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但是精神病患者就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回归本位的迷幻状态,他们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二、沉思状态 名词解释艺术沉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艺术沉思的心里内涵: 首先,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揭示了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其次,平静的心境中,被压抑的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步生成。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组合与逻辑的沟通。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 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其次,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象时,会产生新的特性,也就是审美特征,它产生于人心理之中,是在观照之中产生的,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也就是对艺术沉思的心里内涵进行解析) 三、名词解释内觉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水平之下的深层心理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现象。对那些深层心理内容的捕捉和体验深沉是创作主体最艰难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心理活动,我们称之为内觉体验。 名词解释隐在感知模式:是指那种由各种欲望、观念、情感、经验沉积于无意识领域,经过长期碰撞、组合而构成的能够赋予人的感受、体验、认知活动以指向性的潜在心理结构。 艺术形式可归为三类:生活型、象征型、幻象型。 这三种艺术类型分别与三种不同的心理模式相对应。即经验复现模式、情感宣泄模式、无意识呈现模式。 生活型是指那些写实的绘画和雕塑、模仿的音乐的音乐和舞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文学等。 象征型艺术不是生活经验的重新组合与复现,这种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心理上是非程序化的。形形色色认知经验的复现欲求让位于强烈的情感表现冲动。情感意象不是经验的再现,而是全新的心理创造物。 幻象型艺术一般说来可视为某种现代派艺术的别名。这种艺术的特点是,它既不再现具体的生活画面,又不借助自然景物来完成情感冲动的宣泄与升华,它呈现于人们面前的乃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象世界。荒诞派和现代派的某些表现就是幻想型的。 第三节艺术品内外形式的生成 一、体验与艺术品内在形式的生成。 内在形式指在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用美学上常用的术语表示就是审美意象。 普通心理学的表象和审美意象的区别: 表象是指外在事物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知觉形象,审美意象(简称意象)则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完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首先,就其与外在相关物的关系而言,意象并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表象则有具体的固定所指。(专指性) 其次,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而表象则只是关于某一事物外部形态的记忆。例如: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月亮意象是一个清冷、纯净、孤寂、静穆的形象,而日常生活中关于月亮的表象形态则是一个圆形的,银白色的发光体。就是说,审美意象不仅关涉着事物的外部,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投射,它本质上不是“反映”,而是体验。(形象复合性) 第三,从心理功能上来看,审美意象将主体心灵引向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表象则使人逼迫现实事物。审美意象指向主观体验,表象则指向认知活动。 审美意象分为“思想的图式“与”象征性图式”两大类。(引导性) 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它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 审美意象的多维结构:包含着感觉、知觉、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 审美意象的联结:在抒情性艺术和视觉艺术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意境。意境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不同审美意象联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韵味。 A、意境使审美意象所呈示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凸现与强化。 B、意境还可以使单个审美意象难以传达的内涵呈示出来。 C、在整体意境中,单独审美意象为一些非意象因素所连缀、修饰、从而呈现特定的生命体验。 名词解释形象范式:它是具有表象的抽象性、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的范式形态。一般说来,它主要与人的无意识作用相关,通过无意识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但又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 试分析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的内在联系。 答:内觉的构成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与人的生理结构相联系的尚未形成的心理活动的冲动,一方面是人的意识乃至精神层次心理现象的复沉,而人作为幻象型艺术就同时蕴含着心命冲动与社会人生体验,因此它也折射出社会生活面貌,尽管它是以内在结构的相似隆而不以表层现象的真确性来显现的。而幻象型艺术家可视为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善于体验到内觉状态,善于从心灵深处挖掘艺术材料,可以说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是紧密相关的。 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主体之生命体验与某种知觉表象的结合,它的一般特征:首先意象并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其次,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第三,审美意象指向主观体验。审美意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首先说,审美意象绝不是一般的心理构成,它只有在特殊的心理条件即审美心境下才能产生,而审美心境的形成有赖于一种被称为“预备情绪”的心理因素的出现。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各类情绪情感,感觉知觉,想象联想以及判断理解融为一体而呈现为某种具象性形式。各种心理要素的交汇融合过程即是体验过程,而那种最深刻的联系到人的生命存在的体验则可称为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寻求感性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可以说审美意象就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 二、体验与艺术品外在形式的生成 名词解释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 审美相似律的类型:(因果相似律、结构相似律)。 名词解释因果相似律:表现为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循环转换的过程。在开始寻找艺术形式之前,艺术家与外物接触,并因此引发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个体性体验,而产生外化这种体验的冲动。这是由外而内 的阶段,创作者开始寻找艺术形式时,曾激发艺术家体验的外在事物就成为这一形式的胚胎。艺术家对它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就得到一个凝聚了自己生命体验的感性形式。这是由内而外的阶段。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外物渐渐被剥离了其所固有的种种特性,只保留并强化了它呈现生命体验的那种特性。 结构相似律是创作主体依据心物间的共同结构样式,使客体主观化、主体客观化的一种创作心理规律。 三、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 自我体验:是体验的自我意识,是人将自己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自我观照、审视、谛听时产生的深沉情绪。 角色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境遇、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和原则。 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冲突? 答:人既是一个个性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一分子这个事实,导致了艺术作品既包含着个体价值,又包含着社会价值的复杂性,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反复体验、观照着自己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之体”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这样一来,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便构成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既相互排斥又彼此渗透的内驱力。 第四节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 如何理解形象范式是“形象的抽象框架”的说法? 答:根据各种对原型的即形象范式的解释,可以发生任何一个呈现于作品中的原型,实际上都会存在着三个不同层面上可供解释的原型侧面,最具体(第一层)的是原型像,其中包含了第一、二层面说明的东西;其次是原型式,它是在一定程度上剥落了原型像的具体性后留下形象的抽象框架,再就是剥落了一切具体性后余下的绝对抽象的原型义。原型像是一种已分予成的实体,本身不再具有分予的能力。原型义因其绝对的抽象性,只能是包含在原型式中的意义内涵,它也无法直接分予出艺术化的具象。 因此,具有分予能力的便是处于具象与抽象间作为中介者的原型式,就集体表象而言,只有原型式才是最准确意义上的形象范式。同时,它也量作为心理形式而非外在形式而存在的,即只有作为主体的构成才有可能以主动的方式,自生自发地去分予摹本,由此而可将原型首先作为一种心理事实来看待。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第一节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所表述或暗示的人的心理体验状态。 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我们这里说的文学语言实际上应是“文学中的语言”而不同于语言学所谓的“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法则: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系统(包括心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规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 语言的层面:是指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四个层面。 第二节叙述的心理蕴含 叙述行为—言词建构的迷宫 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当人们将言词用于叙述时,言词的功能就改变了,言词暂时退出了实用交际领域,成为叙述的媒介和材料。) 情节—渐进的唤起功能 心理唤起:实验审美心理理论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地调动起来的,无论是从作家创作角度讲,还是从读者接受的一方来看,都有一个心理唤起过程,即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由缓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第三节技巧的心理蕴含 艺术技巧的心理蕴含:主要是指的艺术的发生以及作家、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的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原因,动机及其一般规律。 技巧的发生:艺术技巧的发生与人类的原始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节奏的发生;二是人类的模仿;三是“拟人”。 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物。 动作思维:是与行动未完全分化的意识活动,它不能在头脑中进行预想,而是在行动中思维,用动作来表达,是一种主要受本能支配但又不同于本能的心理反应。 表象:是指人们所曾感到过的事物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未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效仿性模仿:是一种低层次的模仿,人类独具的模仿是一种高层次的“延迟模仿”。所谓延迟,是指一种位移。即对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的事物作出反应。这种超越了给定对象的模仿行为的发生,便使人类从单纯的感知运动水平向心理表象(想象表象)阶段演进,而这正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前提。这种模仿即使被模仿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也能发生。 仿效性模仿和延迟模仿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从仿效性模仿到延迟模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无论是作为艺术先导的舞蹈,还是造型艺术的雕刻、绘画,抑或是文字的发端,都始于直观形象的摹写。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艺术美的创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模仿的促进了手的进化和技能的提高。 其次,模仿的活动培养了原始人捕捉形象和鉴察形式美的眼睛。 第三,模仿的操作锻炼了人类祖先的审美心理素质。因此无论从时间发生的先后来说,还是到审美心理的形成的影响以及所达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而言,模仿都具有一种“启蒙”性的意义。 第四节母题的心理蕴含 名词解释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母题与主题的区别:主题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中心观念或支配性观念,这个中心观念可以直接说出,也可以不直接说出。所以凡文学作品都有主题却不一定都有母题。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有两点值得特别强调: 1、原型所对应的是人的无意识心理,而不是有意识心理。 2、依据荣格观点,原型是集体无意识而不是个体无意识的表现,因而从原型意象中解读出来的应当是集体无意识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或者是集体心理借个体心理而表现出来的。 惯用语:是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如在中国文学史中,表现时间之流逝常常用“逝者如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惯用语与原型意象的区别是:前者常常是一个陈述式词组或短句,而后者则是一个名词性的词或词组。 形式征服题材----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题材与形式对立、冲突,不是形式消极适应题材,而是形式征服题材,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 题材情感:指由题材本身所引发的情绪感受。 形式情感:指由形式本身所引起的情绪感受。 对立原理:指达尔文提出的,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动作,都遵循着“对立的原理”,即某种表情动作是以与之相反的表情动作为条件的。 思考题集中解答 思考题一:叙述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答:叙述行为简言之是运用言词的行为,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那它为什么要借助于言词,它的心理依据就是因为言词是原初社会的人类最容易,也最便利就能获得的材料。它同时又是最实在最方便的交际工具。叙述行为运用的言词材料来自人类自身,垂手可得,又很容易进行创作和改造,因此它必然会被选中,承当起这一任务。 思考题二: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所谓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当是源于节奏这个命脉; 而所谓“三位一体”,是指诗歌、音乐都存于舞蹈这一母体。“三位一体”艺术现象深刻而又充分地表明,节奏这种艺术技巧,对人类艺术的生成及其样式的产生了多么独特而又巨大的作用。节奏是从人的生命情绪里流溢出来,而非外在的人工技巧,所以,它本身就是艺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正是节奏不同于其他一般艺术技巧的地方。因此,任何艺术都不可没有节奏。节奏失当,艺术的生命整体将遭到严重的损害。 思考题三: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法则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答:文学语言法则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四个方面。下面谈谈内指性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例如有人问你:“黄河水从哪里来?”这边小孩子也会回答:“黄河水从山上来”,或“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来”,更具体而准确地可说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但是,诗人却可以不顾这一“地理学事实”而说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看起来,李白的这一诗意语言是“失真”的,因为它竟违背了一般地理常识;但是,这一有意“失真”的描述却一句千钧地突现出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并使这一描述本身成为有关黄河描述的千古绝响。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正是这句不顾“地理学事实”的极尽夸张和虚构能事的描述,才尽情地展现出黄河在诗人和其他世人心中留下的真实的震撼性体验。同理,说“白发三千丈”也不符合生活事实,但这样的语言却更能传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这表明,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的,是内在的自足的。换言之,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文学语言的美正源于此。这正表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 音乐性,可以从文学的押韵,故意打乱结构以取得声韵效果为例来解释。 陌生化,是从读者方面来说的,主要是文学语言的新奇性和反常性等特性。可以举例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反复咏唱火和凤凰的诗句来说明。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诗歌应该表现诗人的本来面目。本色化有两种,一是本色化描述,二是本色化对话。 思考题四: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层面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答:文学语言层面包括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 如语音层面中的押韵,可以使诗读来琅琅上口,铿锵可诵,悦耳动听,使人受到一种和谐的音乐美。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心理状态。例如选择韵脚字就是颇有讲究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悉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里的韵脚字“裳”、“狂”、“乡”和“阳”全属阳韵字,读起来十分响亮、开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文法通常有三类,语法,句法和篇法。这三者都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为显示丰富的心理蕴含服务的。 辞各就是修辞,包括比喻、夸张、反复等。 语体层面的心理蕴含,语体层面是文学语言的语言体式方面,指在一部文中为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而综合选用两种或以上的文类和体式呈现的语言现象。语体层面的设置往往指向丰富的心理蕴含,可以举例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风格来解释。 思考题五:模仿对原始艺术的写实特征有什么影响? 答:模仿给人快感,是模仿成为艺术创造技巧的内在原因,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模仿对于原始人来说,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技巧,它决定了早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基本特色和属性——写实主义。越是接近艺术发生的日子,写实的风格就是突出鲜明。 思考题六: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 答:是具有同一性的。“拟人”作为一种艺术技巧,直接脱胎于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它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最典型的“原始——儿童”意识。甚至可以说,“拟人”最初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思考题七:母题同民族文化的心理有什么关系? 答: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包括人生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模式、审美体验方式等)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和把握方式。 思考题八:为什么说不能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理解母题。 答: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是离不开语言形式的,更准确地说,它本身就是一套形式——语言的惯例与程式——抒情作品中的意象模式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模式。它是外于作品的,也就是说业已形式化了的,所以说不能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理解母题。 思考题九:艺术形式是如何征服题材的。 答:作家通过强调这一点和忽视那一点等艺术形式的深度加工,便形式征服题材,让题材归顺形式。 思考题十:形式情感是如何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的?(回答它的流程) 答:形式情感通过下列三个阶段来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的: 第一阶段,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兴奋。 第二阶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感与题材反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正是艺术形式的征服作用和分隔作用,使视点由有功利目的视点转换为超功利目的的视点。正是艺术形式的作用消解了直接的功利目的,而形成了无关功利的审美聚焦,使夹带着泥沙的不可控制的自然情感之流注入深潭,得到控制、回旋与缓解,进而变成审美情感的清流悠然倾泻出来。 第三阶段,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 通过上述说明了形式情感征服、消融题材情感,导致了我们的情感沿着兴奋--缓解,阻滞——舒泄、升华的路线前进,而这条路线的终点就是人们渴望的,能够给我们心灵以安慰的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思考题十一:自然情感怎样转化为审美情感? 答,一,形式情感控制题材情感。多数情况下,题材情感往往与形式情感是相反的,例如秋天给人以荒凉萧瑟的感觉,但是作家却要借此抒发积极进取和豪迈的感情,于是就以乐观的心态来写,就会处于一种无障碍的心理效应,个人的写作就会达到一个高度自由的状态,审美情感随之产生。 二,形式征服自然情感通过三个流程来完成。具体步骤参见思考题十。 第五章艺术接受心理 第一节体验的二度阐释者 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的阐释者,接受主体便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接受主体的心理图式、自性定向、心理时空、惯性经验对艺术接受过程产生积极的能动的作用。艺术接受反应充满常态和变态等一系列复杂多彩的现象。 名词解释接受图式:接受的全部奥秘都根源于接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时业已存在一种独特的,先在的对于艺术的反应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预备状态的而又是通过反应发展的基本的而得以具体体现的心理式。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 人格:指的是在可比拟的情境中所表明的“那些使一个人的行为时时一致,并有别于他人的多多少少有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有稳定性、内在性、一致性、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心理时空: 康德认为客体所提供的感觉材料与主体所具有的直观形式(时空)相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即经验的感性直观。它有超越性、有机性、互渗性的特征。(教材作者表述: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认知心理时空的时空现象,是美感活动的直观形式,是审美主体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内化而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具有主动整合对象的感性材料与主体的心理内容的作用。) 超越性:是主体可以超越和突破时空的束缚,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恍然动容,视通万里。 有机性:即由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以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复合时空表象。 互渗性:时间感和空间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可分为两种情境,其一是空间感向时间感的生成,其二是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换。空间感向时间感的渗透主要在于美的创造,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化,则属于美的欣赏,审美心理时空中的通感现象则是其突出表现。 第二节接受效应 惯例:是“每一个门类系统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 心理常态:是动态的,一种不断顺应和发展进化的过程。是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对象从而可以理想地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 异态:好多无以计数的思想深刻的艺术作品,都可能不被充分地承认,有时接受甚至走向极端的反面。 娱乐:哪里有艺术,哪里就有快乐,在欢乐的下面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对个体而言,文艺能够移化心灵;其次,宏观看,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建。总而言之,艺术作为趋于快乐的积极情感活动,是对抗不同压制情感方式的力量,也是将人们从焦虑和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性等到重建的力量。 艺术能够给人以莫大的幸福感在于接受者和对象之间所创造的情感的自律性。艺术有益于人的心理卫生在于它能创造宏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一方面又培养人对有限的力量的超越。 接受主体的适应方式与调节水平 对于接受者来说,要能在不同的接受场合灵活定向的适应方式,取决于诸多条件(主体的社会参与,认知结构,鉴赏经验等),但最为关键的是情感需要的理想框架的建构。这一架构应该是健全性、三维性、多样性和平衡性的联合网络。 利柏把人类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类解决了生存之道。第二个是科技发达时代,人们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价值上,教会了人们在客观事实和事物思考中忘掉自己。 历史上对人情感的压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为地压制,二是物质的压抑。前者表现在宗教里或封建社会,后者则在工业革命之后。 焦虑有三种类型: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心理治疗:是以设定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心理反馈”调动主体在系统发育中所具备的特定反应潜能,从而调节其神经系统以趋向比较稳定而舒展的心境状态。 第三节批评家:特殊的接受者 批评意识:是批评家持特定态度实现其还原欲望的心理现象。特定的意识即批评的立场,着眼点,出发点等。 强烈的还原欲望就是解析欲望,因此批评意识这一活动的主要特质就是知性活分析。知性分析可以描述为整体性的分析方式。 批评家的心理特征: 一,攻击性气质。 二,想象力。 三,强化和简化。 四,直觉敏锐。 问答题集中解答 1、怎样理解心理图式选择性? 答:因为接受者的图式是一种先存的心理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它总是呈现出一种趋向有个体的选择性反应的内在倾向。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定向性质是相当普通的事实,所以不同方式,不同特征,不同素质的情感主体具有千差万别的不相类同的需要和态度,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扶择不同的体验对象,以适应相应的情感条件。 同时,图式的选择倾向也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势能,随着接受经验的递增,这一势能得到强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而从受动方面看,选择功能也毕竟暗含着主体图式的现实的不完善性,甚至其有限的反应敏度有可能偏离某些艺术的审美内涵,尤其在情感未能充分地对应于特定艺术时,情形更是如此。 2、如何分析文学艺术对于人的内在方面的积极影响? 答:艺术总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使接受者既掩饰了那些源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种种幻想又从中得到愿望的满足。艺术有助于提高自性的意识。尽管艺术无力使人充分地意识到自性中受压抑的冲动,但是却可以神秘而无意识地解放这种冲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极其有力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合得接受主体的投射和内摄活动更加活跃而又充满了变化。在艺术的天地里,人不仅仅获得即时的、别样的心绪,而且也在历时的意义上延伸着一种内存的变异。 3、心理时空的特征有哪些? 答:①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性:“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心游万仞,精鹜八极”即是这种写照。 ②审美心理时空的“有机性”:日常认知心理时空是作为理性思维载体的纯粹认知性的单一时空表象,而审美心理时空则是由记忆,想象,情绪,情感以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复合时空表象。 ③审美心理时空的互渗性:这里的“互渗性”指的是在审美心理时空的统一结构中,时间感和空间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境。其一是空间感向时间感的生成,其二是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换。 4、怎样认识惯例经验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答:几乎在每一种艺术接受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追踪到接受主体对于特定样式的艺术对象的经验反应痕迹。同样,各种艺术也不可能没有自身特殊的惯例形式,两者是互相呼应的。惯例经验在接受活动中并非偶然性的心理现象,主体对艺术惯例的了解程度和破译水平构成了接受的一种心理基础。在艺术接受中主体的惯例经验固然有无可否认的意义,然而在其背后也可能潜伏着导向非“具体化”或非审美化的因素。特定的艺术惯例总是引发、塑造着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以至于使继起体验常常成为一种心心相印式的痴述和沉醉,而这样的峰巅体验对于没有相应惯例经验的所谓“零度接受者”来说,几乎就是不可奢望的审美享受。惯例经验进化有渐变特性,事实上,艺术寻求对自身惯例的某种充实与超越几乎是从未停息过。惯例与审美的丰富多样倾向是不矛盾的,艺术接受优越于人对一般对象的经验把握恰恰就在于它促使人能动去获取新鲜的感受。 5、艺术接受中的异态的重要表现有哪些? 答:1,幻觉与现实的界限的合一; 2,“虚假的社会化”; 3,“认知失调”; 4,情绪变态; 5,趣味紊乱; 6,理性化防卫等。 6、娱乐与情感的关系如何把握? 答:1.对个体而言,文艺能移化心灵; 2.宏观看,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建。总而言之,艺术作为趋于快乐的积极情感活动,是对抗不同压制情感方式的力量,也是将人们从焦虑和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性得到重建的力量。 7、艺术的心理治疗的最根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艺术的心理治疗满足人类的本质需要,这些需要往往更明显地表现在患者身上,也同样明显地从患者通过艺术接受获得的各种益处上反映出来。 8、具体描绘批评家的心理特征。 答:批评家在天性上或者说先天的心理素质上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攻击性,概念想象力,面对庞杂对象具有强化和简化的能力等等,下面分别描绘。 (1)攻击型气质。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不安分的批剔者,一个读者日后是否成长为批评家,其初始与其说取决于他鉴赏力的高低,毋宁说取决于他是否是一个富有挑剔个性的人物,是否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物,举凡大批评家,没有几个不以挑剔性批评、攻击性批评为能事。 (2)想象力。优秀的批评家同优秀的艺术家一样,依靠其超人一筹的想象力征服别人。不过想象力的方向和体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并不一致,艺术家的想象力是形象想象力、意象想象力、情感想象力。批评家的想象力是范畴想象力、概念想象力、建筑理论框架的想象力。批评家要把握或要表现自我都离不开这种能力,无论是艺术世界还是内在世界,其内部是多维度的、丰富多姿而又杂乱不堪。批评家若要对此作理智而清晰的描述,作细密周到而令人信服的解析,或者把艺术创造的信息以理论形态来扩散和传播就得借助概念,借助范畴,借助于理论框架。 (3)强化和简化。面对庞杂纷繁的艺术现象,批评家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选择、留取或淘汰、阐释或缄口不言,批评总要指到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话题来发挥。有自知之明的批评家知道他们并不能总是在任何题目上作出成绩的,也不是每一个题目都有批评效应和批评价值的,但他们必须在某一些问题上显示出自己的才能来,有所不言而有所言,他们相信自己涉足的批评题目要比他们忽略的题目更有意义,促使批评家这么行动的是强化和简化的心理能力。这是两种相反的能力,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当批评的意识之光照耀到它该照耀的地方时,同时也就略过了某些领域处于黑暗之中。 (4)知觉敏锐。批评家是理性精神极强的人,然而,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在感知上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似乎他们的全部优长都显现在理性思考方面。事情恰恰相反,批评家的知觉较为敏锐,他们以很细微的辨别力来把握对象。长期的职业性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直观敏锐性。所谓从一粒米看大千世界,从一滴水以观沧海。这是既有批评意向的强化,也绝对有知觉上的细察。 鸣谢 原有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共享网络资源下载。 梳理增补:徐万琪 2010-8-14(农历二〇一〇年七月初五)于板栗树
本文档为【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8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8-09-07
浏览量: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