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

举报
开通vip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盘点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于1930年12月1日至5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作区,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的一段河谷地带,分布着许多重型工厂。1930年12月1日开始,整个比利时由于气候反常变化被大雾笼罩。在马斯河谷还出现逆温层。到了第3天,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 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盘点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于1930年12月1日至5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作区,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的一段河谷地带,分布着许多重型工厂。1930年12月1日开始,整个比利时由于气候反常变化被大雾笼罩。在马斯河谷还出现逆温层。到了第3天,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倍。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尸检结果证实: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原因。 最后,人们认定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物质。 1943年洛杉矶烟雾事件 洛杉矶西面临海,三面环山。石油开采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由于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不完全燃烧和尾气排放,每天有1000多吨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烟排入洛杉矶上空。另外,还有炼油厂、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在强烈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由于地势和特殊气象因素,烟雾久久不散,洛杉矶逐渐变成了“美国的烟雾城”。此后,烟雾更加肆虐,连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不过,前后经过七八年,人们才发现该事件是由汽车排放物造成的。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多诺拉小镇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居民1.4万多人,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1948年的10月26日至10月31日,多诺拉镇持续大雾,无风,出现逆温现象。 在这种状态下,工厂的烟囱继续向外排放污染物,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中,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情况和当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相似。最后,小镇“沐浴”在一场酸雨中。 这次烟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镇的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毒有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 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在逆温层天气下的不断积累发酵。可悲的是,10年后,伦敦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 雾都摘帽:伦敦花了半世纪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图为1954年,洛杉矶市民集会要求政府改善空气质量。 强推立法关掉污染大户私车进城收拥堵费 伦敦和洛杉矶这些英美国家的大都市,也曾深受空气污染的毒害。这两座昔日的污染城市的经验是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民众监督„„一个都不能少。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伦敦和洛杉矶几乎都用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基本实现“云开雾散”。城市大气污染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建筑高度集聚的结果。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难题,必须结合地形、气象、能源结构、绿 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筑布局、交通管理、人口密度等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考虑,采用综合性的办法加以解决。 伦敦篇 治理空气污染利器: 一.立法提高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 二.科学规划公共交通,减少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三.控制汽车尾气、减少污染物排放; 四.科学地建设城市绿化带。 本报讯伦敦曾以“雾都”闻名于世。在上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一百年后的英国伦敦尝到了工业化的恶果。 当年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为“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在1952年12月4日,变成了震惊世界的杀手: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浓雾整整有五天不散。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是20世纪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出台世界首部 空气污染防治法 痛定思痛的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如今的伦敦,虽然仍被欧盟视为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但伦敦的雾霾天逐年降低,蓝天白云也越来越常见,伦敦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雾都了。 能大幅缓解令很多国家头疼的空气污染,英国动用的利器有四招:一是立法提高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二是科学规划公共交通,减少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三是控制汽车尾气、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科学地建设城市绿化带。 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依法治理污染已成为英国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政府发布的各种相应的法律、通告,为成功控制大气污染奠定了基础。 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法律还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污染没有真正远离 针对目前的汽车排污问题,伦敦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短期内削减污染最严重的机动车的排放;提高新型、清洁机动车和技术的使用率;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率;长期内,提高 零排放”模式的使用率(氢气燃料电池和电动车)。 交通“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在车辆年检中,严格检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的排放是否达标;在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控制汽车尾气排放,2003年2月,伦敦市政府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开始对周一至周五早7点至晚6点半进入市中心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征收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提高到目前的8英镑。 迄今为止,交通拥堵费政策取得了成功。目前,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60000辆,废气排放降低12,。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开车上班,而是纷纷选择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 不过,污染并未真正远离英国首都。根据欧盟委员会最近几年所作的报告,伦敦城的空气污染指标既不符合欧盟指标,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相去甚远。 2010年,一份由伦敦市政府主导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4267名伦敦居民因长期暴露在伦敦糟糕的空气中导致死亡。“糟糕”的空气质量还曾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媒体的主要话题。 背景资料: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雾都伦敦的蜕变 ?经过这么多年的空气污染治理~伦敦的空气情况已经大有改善。天气好的时候~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很让人心旷神怡。 ?大雾笼罩伦敦~早高峰期~街上交通接近瘫痪。 ?在市中心的皮卡迪利广场~能见度不到10米。 ?伦敦塔桥在大雾中若隐若现。 ?每天要出门上班的女工不得不戴上厚厚的口罩。 ?在这次大雾之前~伦敦早就以雾多而闻名全世界。 ?这场大灾难已经过去了~但街上依然张贴了许多提醒市 民注意烟雾的警示海报。 事件回顾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整治措施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治理工业污染出台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防治交通污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11条线路,全城270多个站点,每天3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 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 英国除对汽车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种种规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 ,伦敦针对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2008年2月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30%。伦敦正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高科技来帮忙新型胶水“粘”住污染物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至不到10天,如今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 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洛杉矶篇 治理空气污染利器: 一.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 二.增加停车费,鼓励多人合乘一辆汽车; 三.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鼓励人们尝试使用清洁燃料的汽车。 美国于1970年颁布《洁净空气法》,此后,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洛杉矶市采取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和控制办法。首先,在洛杉矶市出售的汽车必须是“清洁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即时监测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让超标车辆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而且,加州通过了严于联邦的《污染防治法》,引导并促使美国和外国汽车生产厂商改进汽车的排放性能。 在洛杉矶,虽然多数人仍然使用私人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公共交通只处于次要地位,但洛杉矶市采取了包括增加停车 收费等多种方式,鼓励多人合乘一辆汽车,减少公路上的实际行驶量和尾气排放。政府还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尝试使用清洁燃料的汽车。 从曾经的烟雾污染到如今的碧蓝天空,洛杉矶已经基本打 。但是美国肺健康协会最近发表年赢了这场“蓝天保卫战” 度报告称,洛杉矶地区的臭氧水平常年超标,仍是美国最严重的臭氧污染区。 附:洛杉矶50年颗粒物大气污染治理历程 一、背景情况 洛杉矶市: 位于美国西岸加州南部,洛杉矶市人口380万,大洛杉矶地区人口约1,777.6万。按照人口排名,是美国的第二大城,仅次于纽约。洛杉矶市区面积4,319.9平方公里,洛杉矶地区(下辖洛杉矶市和其他45个小城市)陆地面积1,214.9平方公里。 洛杉矶市西临太平洋,东、南、北三面为群山环抱,处于气象学中所称西海岸气候盆地之中,大气状态以下沉气流为主,极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而且常年高温、少雨,日照强烈,给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加利福尼亚州,特别是洛杉矶浓缩了美国空气污染控制的历程。由于经济成功带来的过度消费,造成了洛杉矶市严重的空气污染。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使洛杉矶成为了美国的“雾 。 都” 二、空气污染治理过程 (一)工业污染治理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洛杉矶地区的空气污染已经一发不可收拾。1903年的某天,当地的空气污染遮天蔽日,不明真相的民众还以为出现了日食。尽管从1905年开始,洛杉矶开展了不少的污染治理活动,洛杉矶的空气污染状况依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愈演愈烈。 1943年7月26日,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2年,美国洛杉矶这个远离炮火的地区,竟意外遭受了光化学烟雾污染的袭击。这次著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使洛杉矶举世皆知。污染事件发生时累积的污染物浓度也高得惊人,洛杉矶市O3的小时平均浓度经常超过500 ppb,甚至高达600 PPB。 系列的严重光化学污染事件给洛杉矶人敲响了警钟,洛杉矶地区于1947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地方空气质量部门,并在当地建立了排污许可证制度。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受到震惊的洛杉矶人很快于第二年颁发了系列污染控制措施:1、通过设施改造,减少炼油厂和加油系统的碳氢化合物(臭氧前体物)的排放;2、建立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3、柴油卡车和公共汽车燃料更换为丙烷;4、减缓重污染企业的发展速度;5、禁止开放式燃烧垃圾;6、建立一个快速物流系统。 1950至1960年代,洛杉矶地区空气质量管理人员采取了大量的污染源治理措施,包括含碳氢化合物的石油产品管理,对垃圾填埋场排放的毒气进行管理,对电厂排放的氮氧化物进行管理,甚至是对动物粪便处理厂都进行了管理。这些措施的减排效果都十分显著,但臭氧小时平均浓度峰值仍然很高,超过400ppb。这时,空气质量管理者开始关注机动车污染。 (二)机动车污染治理 机动车管理措施:1959年,加州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局,负责尾气监测和污染减排设施认证。1960年代,加州要求新车加装设施减少曲轴箱的泄露,但后来受到置疑,项目暂停了。1975年,要求汽车加装催化转化器,减排效果十分显著。1970年代末期,洛杉矶市及加州要求车辆检查时,必须确保加装的减排设施正常工作。 燃油管理措施。1960年代,加州管理人员要求减少燃油中的石蜡(光化学反应活性高)。19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禁止使用含铅汽油。基于该项措施,美国南加州地区1982年以后,未出现铅超标现象。1970至1980年代,加州环保局鼓励使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石油。尽管甲醇始终未变成一种主流能源,但这种替代能源的出现却给整个石油行业带来很大的压力。石油行业很快在1980年代就研发并提供更清洁的燃油。 车、油共管措施。1990年,加州空气资源局发布了车、油共管的标志性措施,并大力鼓励研发低排放/零排放汽车。 此外,洛杉矶市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即时监测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让超标车辆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 经过上述大量措施,洛杉矶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臭氧浓度超过1级警报值(200ppb)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降至1996年的7天,并于1999年完全消失。 (三)现状 现行颗粒物标准:洛杉矶地区执行加州空气质量标准。加州于2002年6月修订了颗粒物标准:PM10年均值标准为 20μg/m3 ,日均值为50μg/m3 ;PM2.5年均值标准为12μg/m3,日均值为35μg/m3 现状:目前,洛杉矶市的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其中44%的VOCs、55%的NOx、77%的CO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而全城70%的地区经常浸泡在高浓度的尾气中。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洛杉矶地区洛杉矶港口市为例介绍洛杉矶地区颗粒物污染水平。2005-2010年期间,洛杉矶港口市PM10年均浓度范围为20-29μg/m3,超过加州标准;PM2.5年均浓度范围为6-15μg/m3,部分社区站超过加州年均标准,但达到美国国家年均标准。 德黑兰篇 治理空气污染利器: 一.汽车单双号限行; 二.污染型企业和工厂暂时停工; 三.制定人口迁出计划,计划迁出500万人口,既防地震又解决拥堵和污染。 伊朗首都德黑兰近年来也饱受空气污染的侵害,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德黑兰的天气污染状况有了恶化趋势。德黑兰政府不得不在30个工作日内给全体市民放假两次,“污染假”在全世界可谓独一无二。 德黑兰政府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首先是放假,然后是准备进行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以此限制车辆数量,降低污染。另外德黑兰周边的一些污染型企业和工厂都暂时停工,但目前的措施总的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 比如德黑兰中心城区实现进出许可证制,单双号限行、加大强制报废力度等。一般情况下这些措施执行得并不严,交警对有些违规通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污染严重时,才会加强查处。 由于空气污染,德黑兰每年有4000到5000人因病死亡。德黑兰还处在地震活跃带上,伊朗政府三年前就宣布制订了德黑兰人口迁出计划,号称要迁出500万人口,既为预防地震,又可解决拥堵和污染。但这一计划至今还停留在口头上。 明清时北京频发雾霾 皇帝禁屠宰“以期感动上苍” 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 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1千米至10千米之间称为轻雾或霭,小于10千米是霾;第三,雾比较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达1千米至3千米。 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它们都可能给人体带来消极影响。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干燥,距沙漠较近,从历史上看,霾灾比较频繁,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 据《元史》记载,1329年阴历三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导致“雨土,霾”。 明代相关记载更多,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饥民涌入京城求食,城内经常狂风大作,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上称“风霾累日”。1493年,“京师雨霾”,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师风霾连日不止”。1504年,通州区出现了“春二月,常风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雾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来,风霾屡作”。1516年,海淀区“冬无瑞雪,春有风霾”。1548年,“正月,京师大风霾”„„ 类似的记录连篇累牍,数不胜数。总之,每隔几年,大霾便会光临京城一次,虽然春天成灾较多,但冬季亦不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相关记载并不全面,由于缺乏科学的观测手段,所以对霾的大小、浓度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成灾的,对没有造成灾害的雾霾,往往忽略。单看文献,会觉得古代的霾只与旱相关,其实,这是记录粗疏造成的错觉:旱是灾害,与旱俱来的霾必须记录在案,却遗漏了那些不与旱俱来的霾。 那么,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霾,在明清两代却成了北京的常客呢, 原因不外有三:首先,元代以前北京地处边关,虽是重要城市,但并非全国政治中心,所以其气候、环境、商业等细节,史书往往阙载;其次,元代以前北京城市规模较小,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建筑物增加了,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第三,明代后期正逢小冰河期,北方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古人对雾霾灾害只能束手无策,明清两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减少雾霾要靠科学, 应从约束人类自身行为入手,搞好绿化,注重节能减排,是 积极的解决之道。
本文档为【世界重大空气污染事件与英德美国治理雾霾历程与经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