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大临七医学心理学

苏大临七医学心理学

举报
开通vip

苏大临七医学心理学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1. 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 研究心身相互关系及其机制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5) 研究医疗过程中医...

苏大临七医学心理学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1. 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 研究心身相互关系及其机制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5) 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6)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4. 医学心理学有哪些分支、相关学科? 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异常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护理心理学等 第二节 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2..生物医学模式:采用物理的和化学的研究手段,探索人体的奥秘,从整体到系统、器官,直至现今的分子水平,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和疾病的预防。 3.biopsychosocial 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疾病谱、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医疗体制、历史文化背景 5.医学心理学的思想对医学模式的转变有何影响? 1) 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应激和心理行为障碍增加,促进了医学模式的改变。 2) 医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在医学工作者中的普及,推动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6.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主要认识是什么?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始终坚持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待疾病和健康关系,坚持整体观和系统论的观点,把人看成是一个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1)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自然人+社会人 4)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7.常用的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有: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    认知过程 1.Cognitive process,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忆象思维语。 2.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可分为5外(视听嗅味肤)3内(运动平衡内脏) 3.感觉的特征:简答 ①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把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称为绝对感觉阈限,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成为差别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②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弱持-增强。 ③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左冷右热,先苦后甜。 ④感觉的相互作用,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红色,暖和+空间变小。 ⑤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补偿是指当人的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的提高的现象。发展是指人的感受器在长期锻炼中可以大大提高和发展。 ⑥联觉,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甜蜜的笑容。 4.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5.知觉的基本特征简答题: 1) 知觉的选择性,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给人的知觉也是不同的。 2)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 3) 知觉的理解性,感知当前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 4) 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知觉的形象保持恒定不变。 6.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7.Memory,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8.记忆的分类 1) 按内容分,形象、逻辑、情绪、运动记忆。 2) 按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分, 感觉记忆,指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0.25~2s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保持的记忆5s~2min信息储存量有限,7+-2个chunk;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深入加工在头脑中长期储存,时间长容量大。 9.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错误的再认或再现)。 遗忘的规律:快慢、材料的性长、个体心理状态、个体学习程式 1)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 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 3) 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 4) 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10.thinking,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思维的分类: 1) 思维方式(动作+形象+抽象思维) 2) 思维的指向性(聚合+发散/求同+求异) 3) 思维的独立程度(常规+创造思维) 11.Attention,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分类: 1)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2) 有意注意(有目的,一定的意志努力) 3)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注意的品质:1)    注意的广度;单位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    注意的稳定性;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3)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 4)    注意的转移,个体有目的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 1.emotion&affection,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绪侧重于外部表现,情感侧重于内部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联系:①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②情绪的变化反应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蕴含着情感。 区别: ①情绪,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表现为外显性;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 ②情感,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表现为内隐性;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3.情绪的功能简答: 1)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是生物进化的条件,情绪的适应功能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条件。 2) 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情绪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体现在人的生理活动和认识活动中。 3) 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活动规律,对其他心理活动和人的行为具有组织作用, 4) 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情绪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的功能。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 4.情绪状态的分类: 1) Mood,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 Intense emotion,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激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是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3) Stress,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5.举例说明情感的分类。 1) 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 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中所产生的情感。 3)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动力性(增减力)、激动性(激动平静)、强度(强弱)、紧张度(紧张轻松) ~表情,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特征,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特征。 6.情绪的基本理论。 1) 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 2) 坎农-巴德情绪丘脑理论; 3) 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 4) 沙赫特-辛格情绪三因素学说。 第四节    意志过程(略) 第五节    人格 1.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与个性:个性着重强调人的独特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格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是一个复杂的内在组织,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人生哲理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 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 3.人格特质理论。 1)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35+16 2)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人格是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外向内向维度E+情绪稳定不稳定维度N,第三维度精神质维度。 3) 大五人格理论,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OECAN. 4.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起源(生理性+社会性)、对象(物质+精神)。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 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 2) 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 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后面的三个层次的需要才能依次出现并得到满足。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4) 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但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忽视了人的多种需要往往是同时存在、互相制约的。 6.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7.Frustration,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只是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影响因素,个体挫折承受能力、实际结果、挫折=主观期望值/实际结果。 8.Ability,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实际能力+潜在能力 9.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论述题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1) 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 营养状况,严重营养不良将影响脑细胞的发育,影响心理功能的发展。 3) 教育,包含早期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4) 社会实践,不同职业的劳动实践因其特殊要求不同制约着人的能力发展的方向。 10.Intelligence常考,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主要集中于人的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上。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其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记忆、理解能力。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教育文化有关,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11.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天赋性、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Hippocrates气质体液学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12.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家庭作用、学校教育、社会信息的作用。 1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气质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受先天遗传素质影响,更具有稳定性 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晚,比气质变化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概述 1.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类种族在地球生物种系发生中的有关过程;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生理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生命阶段。 2.Life cycle,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生理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生命阶段。即从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 3.Mental healthy,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第二节    儿童心理健康 1.胎儿期心理健康,孕期营养及保健、孕妇的情绪。 2.婴儿期心理健康, 1) 母乳喂养。有人把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称为婴儿期的三大营养。 2) 增进母爱。母亲的爱抚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3) 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时保证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4) 促进运动与智力的发展。适宜的信息刺激能…… 5) 增加游戏活动。增强体力,促进大脑发育,利于创造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幼儿期的心理健康, 1) 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2) 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 3) 玩耍与游戏、 4) 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失、 5) 父母言谈举止的表率作用。 4.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独立的愿望,无所不问,常要自行其事,表现不听话,学会了不论对粗都说不。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有积极的意义,应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节    青少年与青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 1) 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 保持情绪稳定、 3) 预防性意识困扰、 4) 消除心理代沟。 第四节    中年期心理健康 围绝经期:是生命周期中从中年向老年过度的阶段,是生育能力由旺盛走向衰退的时期。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指出产生症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1) Conscious,在任何时刻都能被知觉到的心理要素。 2) Unconscious,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意识不到的,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3) 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得到的那些心理要素。警戒作用。 2.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rendered心理发展是由两种本能的内驱力推动的,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在本能内驱力的推动下,各个发展阶段将经历不同的心理冲突并形成心理结构及其特征。 1) 口欲期,信赖感、安全感的形成期。 2) 肛欲期,洁癖刻板、施虐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权力欲强。 3) 性器期, 4) 潜伏期、 5) 生殖期 2.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1) Id,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潜意识的包括了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遵循快乐原则。 2) Ego,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自我是本我的执行者、现实生活的承担着。遵循现实原则。试图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的快乐原则。 3) Superego,是从自我发展出来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按照至善原则行事,追求完美。 ~理解自我与本我、超我及现实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4.Anxiety,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并伴有迫近危险的生理反应。 Reality anxiety,面对一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时所经历的一种没有特定指向的不愉快的情感。 Neurotic anxiety,是一种对未知危险的担心,产生在自我内部,当本我的冲动进入到意识时、自我就会感到神经症性的焦虑。 Moral anxiety,源自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也称超我焦虑,可因我们的行为与道德标准不一致而产生。 5.Ego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具体包括:压抑、抵消和隔离、反向作用、置换作用、固着、退行、投射、内射、升华。 Projection,投射,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不受欢迎的冲动归之于某个外部对象。是指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情感或倾向。 6.神经症的病理心理学说/形成的原因 1)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里的神经症性冲突是导致神经症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 潜意识冲突主要指童年时形成以及没有得到解放的冲突。 3) 根本上这种冲突体现在自我与本我之间,自我不断地投入能量力图阻止本我欲望进入意识和产生行动。 4) 当本能的冲动不得不以伪装的和歪曲的形式释放时,就是以神经症的症状表现出来。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克莱因、科胡特的主要观点是:客体关系理论与自我心理学 ~自我(ego)、自体(self),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科胡特认为,自我是心理学家设想的描述性概念;自体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空间上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时间上是持久的、是创始的中心和印象的容器,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1行为与心理的有何差异。 行为,狭义,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个体内在的核外在的个体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主要内容,原理,可解释哪些现象 1) 主要内容:一个中性刺激和一个无条件刺激配对,最终能引起只有原来的无条件刺激才能诱发的反应。 2) 原理:通过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进行系统地配对呈现从而将中性刺激变为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应。 3) 可解释的现象:刺激泛化、刺激分化、味觉厌恶。 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主要内容,原理,可解释哪些现象 1) 主要内容:有机体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无论这个行为导致外界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对有机体继后的反应有影响。 2) 原理: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正惩罚、负惩罚) 3) 有机体通过行为的结果进行学习。 4.比较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相同 有机体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神经反射 反应类型 S-R R-S 强化的性质 强化伴随着条件刺激,不是奖赏 强化伴随着反应,强化是奖赏 反应的主动性 被动 主动 学得了什么 刺激间信号关系 特定的反应 适用于解释 信号学习 情绪学习 5.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形成的。包括四个具体过程,注意、记忆保持、行为再现、动机。 第3节 认知理论 1.什么是认知心理学?举例说明对埃利斯“ABC情绪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广义上,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狭义上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在ABC 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指信念,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这件事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1.马斯洛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观 1) 马斯洛认为精神疾患可以看作是病人没有能力认识并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能力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精神疾患是一种匮乏性疾病。他指出,神经症是由于患者得不到安全感所致,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得不到尊重和承认,没有归属感。 2) 马斯洛认为满足基本需要对成功的治疗或者减轻神经症具有重要的作用马斯洛认为心理治疗要去的疗效需满足以下条件:①患者基本需要的满足;②患者自我意识的改善;③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2.罗杰斯的人性观 罗杰斯的理论是从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罗杰斯对人的理解持现象学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都存在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 3.举例说明对现象场的理解? 人的主观意识状态或体验被称为现象场、经验域。 4.自我概念与心理失调的关系 自我概念包括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经验方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罗杰斯认为人是一种处于实现其自我概念中的人,心理失调与无效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有效的自我概念允许人们真是地感知其经验或体验,而当经验或体验遭到歪曲或否认是,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就不一致了。潜识是本体体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一个有机体的防御性中介过程,它负责对自我概念构成威胁的那些经验或体验做出反应,心理失调是潜识失灵的结果。 5.价值条件化 不正确的评价不是建立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的,这就被称之为价值条件。过多的采取价值条件化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并被吸收到自我概念中,从而在自我意识层面歪曲自我的实现倾向。 ~根据自己的发展经历谈谈对罗杰斯理论的理解。 罗杰斯的理论: 1) 人的主观性和人生观(人性本善) 2) 自我与自我实现倾向 3) 自我概念和心理失调(心理失调与无效的自我概念有关) 4) 罗杰斯的自能力治疗(以人为中心) ~尝试将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与精神分析及行为主义理论的治疗观做比较(参考马斯洛部分) 第五章 心理评估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1.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2.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 3.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确定评估目的、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了解特殊问题、结果描述与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4.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简答题 1) 施测条件:噪音、温度、测量标准、时间、测验程序等 2) 主试者因素:偏好、预期、情绪、疲劳等 3) 受试者因素:应试动机、测验焦虑、生理状态; 4) 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validity,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5.应用心理测验的原则简答 1) 标准化原则:选择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测验;国外测验尽量选择国内修订版本;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操作; 2) 保密原则:对测验内容及评分原则的保密要求; 3) 客观性原则:对测验结果需要进行科学解释;防止滥用。 6.心理测验的类型。 心理测验,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根据测验功能分类简答: 1) 智力测验,常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DDST 2) 人格测验,常用MMPI、TAT、洛夏墨迹测验、EPQ 3) 神经心理学测验,主要包括一些个别能力测验,记忆测验,联想思维测验 4) 评定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认知功能量表。 根据测验方法分类: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第二节    智力测验 1.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的量化单位,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以便于理解和比较。IQ=(MA/CA)*100 第三节    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常用4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 效度量表:    Q,被试者不能回答的问题数             掩饰L,测量被试者对该调查的态度             效度F,测量任意回答倾向             效正分K,测量过分防御和不现实倾向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由3个人格维度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 1) 神经质维度N,测查情绪稳定性 2) 内外向维度E,测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 3) 精神质维度P,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 4) 掩饰量表L,测查朴实、遵从社会习俗及道德规范等特征。 2.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 第四节    神经心理测验 神经心理筛选实验 1) 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查抽象思维能力,即根据以往经验进行分类、概括、工作记忆和认知转移能力。 2) Benton视觉保持测验BVRT,主要用于脑损伤后视知觉、视觉记忆、视觉空间结构能力的评估。 3) 快速神经学甄别实验QNST,测量与学习有关的综合神经功能。 4) 皮肤电反应、stroop测验、线段中分试验 第六章 心理应激 第一节    总论 1.psychological stress,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所作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2.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当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肾上腺皮质增生,胸腺、脾脏、淋巴结明显萎缩,嗜酸性粒细胞显著下降,胃黏膜浅层溃疡等变化,上述反应与应激源的种类无关,塞里将这种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 分为三期,警觉期--抵抗期或耐受期--衰竭期 3.应激系统模型的特征 1) 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 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 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与否决定个体的健康与否 4) 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 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4.应激的过程模型 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该过程强调,应激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原因是生活事件,结果是适应和不适应,并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 第二节    应激源 1.stressor,是引起应激的刺激,通常指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物。 2.应激源的分类 1) 性质;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应激源 2) 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经济社会和环境、个人健康自尊、喜庆。 3)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 4) 按生活事件的主客观属性; 第三节    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 1.Coping,一般指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2.Coping & defense mechanism 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 应对,应激理论的概念,是意识和行为的。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3.Stress system,应激综合征的效应器,包括促皮质素释放激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它们的外周效应器。 ~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 第四节    应激反应 1.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应。 2.应激的心理反应 1) 情绪性应激反应;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2) 认知性应激反应;认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力想象力减退 3) 行为性应激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第五节    应激的医学后果 按发生长短分;急性应激、慢性应激 根据应激的后果,三种转归:适应、不适应、亚适应 1.应激引发的精神心理障碍: (一) ASD,指遭遇强烈的精神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出现短暂应激反应,大多历时短暂,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特点为分离、再现、回避和过度警觉。 症状特点: 1) 核心症状,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 2) 分离症状,为常见症状,表现为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不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 3) 一般表现,早期常表现为茫然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4) 精神病性症状,表现为激越、兴奋话多或无目的漫游—幻觉妄想—木僵 (二) PTSD,指个体受到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无助、恐惧、焦虑或厌恶等心理反应,常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 症状特点简答题: 1) 反复体验,不需刺激和相关引发物,PTSD患者即可再次生动体验创伤情境,表现为意识中创伤性事件反复闯入性,伴痛苦记忆,被称为侵入性回忆或闪回。 2) 回避与麻木,PTSD的核心症状,个体试图在生理与情感上远离伤痛,为了避免创伤引起的负性情绪,个体表现为情感体验受限,并不断强化此行为。不愿与人交往,并出现选择性遗忘。 3) 过度警觉,创伤事件发生后早期出现普遍,个体出现过分警觉,易激惹、坐立不安等。 4) 延迟出现,症状常在创伤事件后数日至数月发病,症状持续出现,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三)适应障碍 表现形式多样,指个体经历应激事件后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可同时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及躯体不适。 ~心理应激案例分析。 第七章 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 1.Psychosomatic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心身疾病的特点简答题 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生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医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的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3.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 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1) 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 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生学变化 3) 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二)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行为检查、综合分析 4.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 心理干预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 2) 心身同治, 第二节    常见的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负性情绪 健康行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负性情绪 原发性高血压 CHD 糖尿病 哮喘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行为、童年应激、慢性应激、负性情绪、人格特征、精神障碍 不良健康行为、A型行为模式、负性情绪、生活事件、 应激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和精神障碍、个性特征 亲子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 健康行为、心理社会干预 松弛训练、运动疗法、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改变生活习惯、生物反馈 患者教育、危险行为的矫正、改变不良行为方式、焦虑抑郁治疗 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 对患儿给予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谐家庭关系,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加外部活动,帮助患儿成长;促进行为方式的改变。 ~举例说明个性特征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 第八章    异常心理 1.Abnormal psychology,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2.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条原则 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1) 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二是从观察者而言 2) 统计学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 3) 生物学标准,主要是对大脑的生理功能和结构进行检查 4) 社会适应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4.异常心理的分类 1) 轻度心理障碍 2) 严重心理障碍 3) 心理生理障碍 4) 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5) 人格障碍 6) 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7) 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第二节    常见的异常心理 1.Anxiety neurosis,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的疾病。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引起,或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 2.somatoform disorder,是一类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或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3.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 1) 躯体化障碍 2)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3) 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或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4)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5)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4.Personality disorder,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认知方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5.人格障碍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2) 分裂样,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3) 反社会性,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4) 冲动性,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 5) 表演性,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的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6) 强迫性,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点。 7) 焦虑性,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 8) 依赖性,以过分依赖为特征。 9) 其他,如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抑郁性人格障碍、自恋性人格障碍等。 6.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 7.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及暴力饮食,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第九章 健康行为 第一节    健康行为与行为转变 1.Health behavior,是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涵盖健康相关行为和蒋抗保护行为。 2.行为转变理论 (一) 自我效能理论 Self efficacy,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有的信念。来源于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导、生理状态。 (二) 健康信念模式 HBM,建立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基础上,关注人对健康的态度和信念,重视影响信念的内外因素。是第一个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理论。 理论要点: 1) 知觉疾病易感性,个体对行为会危害自己健康或患病可能性的敏感程度。 2) 知觉疾病威胁,个体对疾病会给自己身心和他人造成多大程度危险的认识。 3) 知觉益处,个体对将采取的减少患病危险行为好处的预期。 4) 知觉阻碍,个体对将采取行动的代价和障碍的认识。 5) 行动线索,实现行为改变的行动策略。 6) 自我效能,给他对自己采取行动能力、取得期望结果的信心。 优点是,激励个体采取行动,提出明确的接受成本的行动路径,增强采取行为的能力感。 (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行为理论 TPB, 理论要点: 1) 行为意向,是理论结构的核心元素,决定了是否采取行动,受行为信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他人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的综合影响。 2) 行为态度和行为信念,对行为结果好坏程度的评估,行为信念影响行为态度。 3) 主观规范和规范信念,反映其他人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受规范信念和遵从动机影响。 4) 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类似于自我效能,受控制信念影响。 第二节    烟酒、网络成瘾 1. 药物滥用的原因 1) 心理原因:好奇心、模仿、逆反;缓解戒指、回避现实。 2) 社会文化因素:成瘾药物易获得性。我国新疆、云南 3) 家庭因素:家庭矛盾、离婚家庭、家庭成员滥用药物 4) 同伴影响 第十章 病人心理 第一节    病人心理概述 1.病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包括生理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个体,不论其求医与否统称为病人。 2.Patient role,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四个基本要素: 1) 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或义务。 2) 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 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 4) 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3.病人的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符合,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的从病人角色再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 4.病人角色适应不良,是指病人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理解、选择: 1) 角色行为缺如,病人未能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病人。 2) 角色行为冲突,当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时,在其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3) 角色行为减退,个体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责任,放弃了病人角色去承担其他角色的活动。 4) 角色行为强化,病人角色转化为正常角色发生阻碍,个体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角色的行为与其躯体症状不相吻合,过分的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失望和忧虑,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退缩和依赖性。 5) 角色行为异常,病人无法承受患病或不治之症的挫折和压力,对病人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望,由此而导致的行为异常。 5.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在感到某种躯体不适或产生病感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是人类进行防病治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行为。可分为主动、被动、强制性。 求医行为的原因:生理、心理、社会。 6.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年龄、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个性因素、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经济状况。 7.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从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和遵照遗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8.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1) 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有关 2) 与疾病种类严重程度及病人的就医方式有关 3) 与病人的主观愿望和医生治疗措施的吻合程度有关 4) 与病人对医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及治疗方式的复杂程度有关。 9.病人的心理需要(马斯洛) 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 第二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基本干预方法 1.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 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2) 情绪特征;焦虑、抑郁、愤怒 3) 意志行为特点;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加,多数有行为退化现象 4) 个性改变;部分病人会出现个性改变,独立性降低、依赖性增加、被动顺从、缺乏自尊。 2.病人心理问题的基本干预方法。 支持疗法, 认知疗法, 行为治疗技术, 健康教育和咨询, 第三节    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 1.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急性期,焦虑、恐惧、行为退化 慢性病,主观感觉异常、否认、抑郁、病人角色强化、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 康复期,错误认知、不良情绪、不健康人格。 2.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 3.临终关怀,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临终关怀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医护人员用科学的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平静而有尊严的离开人世。 第十一章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1.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2.医患关系的四个基本成分: 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忠诚和互相尊重。 3.医患关系的特点。 目的指向性、职业性、时限性、动态性 4.医患关系的类型。 1) 主动-被动型,是一种受传统医学模式影响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婴儿。适用于某些特殊病人,如意识严重障碍、婴幼儿、危重或休克病人、智力低下…… 2) 指导-合作型,是一种以主要以疾病治疗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儿童。适用于急性病人的医疗过程。 3) 共同参与型,是一种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的原型是成人-成人。适用于慢性病人且具有一定知识的病人。 5.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1) 医生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沟通技巧、医生个人应激性事件、医生对患者的反移情、医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 2) 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疾病因素、患者对医生的移情、患者人格、患者文化因素 3) 就医过程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就医时间、患者对就医过程的体验 4) 社会传媒导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6.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1) 医患关系应建立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基础上 2) 医患关系应该保持职业关系 3) 处理好移情与反移情的问题 4) 良好的医患沟通 7.医患沟通,是医生在解决患者的疾病与健康问题上,与患者之间的专业性的信息交流方式。 8.医患沟通的基本方法。 1) 选择正确的沟通形式 2) 选择恰当的沟通场所 3) 沟通技巧:尊重与接纳患者、聆听与共情能力、明确沟通目标、控制沟通中的信息、把握沟通的语言语速语调、尽可能符合患者的文化背景、确认彼此是否信任真诚。 第12章 心理干预概述 1.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心理干预在普通人群的健康与疾病预防方面有何重要思想与方法?如健康促进与预防性干预。 1) 健康促进,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适应良好的行为、思维和生活方式,也称为一级干预。 2) 预防性干预,是指有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预防性干预可以起到拮抗危险因素的作用,并促进保护性因素的形成,从而阻断心理障碍形成和爆发的过程。预防性干预有三种方式:普遍性干预、选择性干预、指导性预防干预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何异同 相同 不同 心理咨询 1.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都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3.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的人; 4.都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的; 5.目的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为,增强身心健康。 1.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 2.针对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 3.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指导 4.社会哲学倾向 心理治疗 1.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 3.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 4.医学倾向 4.谈对心理治疗的认识 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心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5.现代心理治疗有何新发展 目前,心理治疗呈现出折中、整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6.心理治疗的范围 1) 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 急性疾病的病人、慢性疾病病人、心身疾病病人 2) 精神心理科及相关的患者 3) 各类行为问题 4) 社会适应不良 7.心理治疗的过程与原则 基本过程: 1) 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治疗关系、收集信息。 2) 中期阶段,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 3) 结束阶段,处理结束治疗所产生的问题及帮助迁移和巩固治疗所获得的成果。 基本原则:信赖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中立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第十三章 心理干预各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与心理动力学治疗 1.Psychoanalytic therapy,是指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治疗者运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于反移情分析、阐释等技术,发现病人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使病人领悟到心理问题的潜意识症结,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其能以现实的方式处理和适应各种情况。 2.如何做精神分析治疗? 1) 先向病人介绍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程序和目的 2) 节制和自由联想 3) 解释阻抗 4) 解释移情 5) 处理反移情 6) 释梦; 7) 结束治疗 3.如何处理阻抗? 弗洛伊德提出“先于内容解释阻抗”或“表面解释”的原则。治疗者先要让病人认识和体验阻抗。治疗的关键是在适当的时机治疗者要探索病人采取阻抗的原因,以及病人想防御的是什么。 4.移情与反移情现象? 移情,就是病人将过去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情绪在与治疗者的关系里重现出来,自身没有意识到。表现为病人对治疗者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对治疗者产生依恋、钦佩、爱慕甚至和性有关的冲动,这种情况称为正移情;有的对治疗者表现出失望、不满、愤恨、攻击等,这种情况称为负移情。 反移情,是治疗者对病人活动和治疗环境的情绪的、心理的和认知的反应,而且还包括病人投射性认同机制所产生的效应,反移情在许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 5.梦在精神分析中有何价值 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手段。治疗者可以让病人对梦的内容进行自由联想,发现梦中象征的真实含义,从而理解自己的潜意识冲突、症结及被压抑的愿望。 1)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治疗者可以通过梦观察病人是如何思考、感受、防御和阻抗的,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内心的活动。 2) 梦是潜意识冲突的表现;在治疗中,由于防御作用而使梦变得模糊不清,当防御和阻抗被理解和抛弃之后,梦就变得清晰起来。治疗者可以把梦当作落标去发现潜意识的愿望和冲突。 6.了解客体关系取向的心理治疗 凯瑟尔认为来访者是遭受“联系困扰”之苦,而不是遭受“症状之苦”。客体关系取向的心理治疗将重点放在内部客体关系在建立和维持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上。 治疗方法分为四个阶段:允诺参与、投射性认同、面质和结束治疗。 第二节    行为疗法 1.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总称。 2.行为治疗前为什么要做行为功能分析?如何做行为功能分析? 行为功能分析,指在行为疗法前对环境中和行为者本身的影响或控制问题行为的因素作一系统的分析。目的在于消除患者的问题行为本身。 采用行为分析ABC来记录,即对于时间有关的行为进行详细检查的方式。A,何时出现症状和行为类型即情境事件;B问题行为反应,包括外显言行、内在认知、情绪体验和症状感受等;C会出现和种后果及可能的强化因素。采用记日记或用评定量表的方式来记录。 3.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及治疗方法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基本思想是: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治疗方法: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评定主观不适等级表、松弛训练、系统脱敏。 4.冲击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有何异同 冲击疗法flooding therapy又称满灌疗法,其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 以治疗恐怖症为例,冲击疗法是让病人一下子面对最高等级惧怕的情况,甚至过分地与惧怕的情况接触,而系统脱敏法则是使病人按轻重程序逐渐面对所惧怕的情况。 5.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一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依据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6.行为塑造法behavior modeling,是一种通过强化而产生某种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的行为疗法技术。根据的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7.松弛疗法relaxation therapy,是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使人体验到身心的舒适以调节因紧张反应所造成的紊乱的心理生理功能的一种行为疗法。 8.生物反馈疗法biological feedback therapy,是指在电子仪器帮助下,将身体内部的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或听觉形式呈现出来,使患者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第三节    认知疗法 1.理性情绪疗法的ABCDE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疗法有人本主义倾向,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总是把认知矫正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给予优先考虑。 A:activating,指发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指劝导干预; 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 F:new 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 2.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不能找到,那便是无法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责任要比正视他们容易的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3.贝克认知疗法的重要概念: 功能失调性假设;是人们看待世界的重要信念和假设。分三类:成就、接纳、控制。 负性自动思维;在特定情境下自动呈现在意识中的想法,常常不经逻辑推理突然出现,稍纵即逝。特征:自动出现、内容消极、随时随地而变、貌似真实、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 第四节    以人为中心疗法 1.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思想 人基本上是生活在自己主观世界中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成长倾向。个体的心理问题是因为成长受阻造成的。因此,治疗要以来访者为中心,创造一个使来访者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2.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条件和氛围 1) 真诚一致,治疗者是一个真诚一致的人。 2) 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治疗者要毫无保留的接受来访者,完全接受来访者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 3) 共情,是指治疗者能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正确地体验到来访者的情绪感受并能与来访者交流,使来访者知道另外一个人不带成见偏见、评价地进入他的感情世界中来。 3.共情是重要的心理治疗要素,谈谈你对共情的理解 1) 共情,是指治疗者能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正确地体验到来访者的情绪感受并能与来访者交流,使来访者知道另外一个人不带成见偏见、评价地进入他的感情世界中来。 2) 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共情是一个不断回应来访者,不断深入并产生治疗效果的过程。 第五节    森田疗法 1.试述森田疗法的主要理论观点 1) 神经质,分为三种:普通神经质(神经衰弱)、强迫观念症(包括恐怖症)、发作性神经症(焦虑症) 2) 疑病性素质,神经症发生的基础是疑病素质,是指对自己的心身过分担心,特别敏感。 3) 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神经质的人生的欲望过分强烈,导致死的恐怖也非常强烈。 4) 精神交互作用与思想矛盾;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使得这种感觉变得敏锐起来,而敏锐的感觉又更加吸引注意力,进一步固着于这种感觉,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进,致使感觉越发强大,这种精神活动过程称为精神交互作用。 思想矛盾,主要指应该如此和事实如此之间的矛盾。 2.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1) 顺其自然,指病人要老老实实的接受症状的存在及与之相伴的苦恼焦虑,认识到对它的抵制都是徒劳的。 2) 为所当为,指病人不把症状当作身心的异物,对它不加排除和压抑。 治疗方法: 1) 住院式森田疗法,分四期,绝对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生活训练期。 2) 门诊式森田疗法 第六节    暗示和催眠疗法 1.暗示疗法suggestion therapy,是指治疗师有意识的使用暗示去影响或改变个体的行为,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方法。 2.催眠疗法hypnosis therapy,是运用暗示的方法使患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控制患者的心身活动,从而解除和治疗患者的心身问题的心理疗法。 第七节    家庭疗法 1.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是以家庭为干预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技术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系统功能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2.团体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是指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多个当事人集中起来进行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第九节    危机干预 1.危机crisis,是指超越个体或者群体承受力的事件或境遇,导致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 2.什么是危机干预,如何实施危机干预 Crisis intervention,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给予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 1) 明确危机问题、 2) 确保当事人的安全、 3) 提供支持、 4) 诊察可供选择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5) 制定计划、 6) 获取承诺 第十节    临床心理会诊 1.临床心理会诊clinic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是指各科医生要随时注意预防和发现临床各科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即使程度未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也要自然的把心理服务融入医患沟通,医患关系及本专科的日常诊疗流程中。 2.常见的临床心身问题有哪些 1) 生理心理性障碍或心身障碍 2) 精神障碍 3) 轻型精神障碍 3.临床心理会诊的治疗策略 以多维诊断为基础,强调对所有患者的治疗都必然是心理、生理兼顾的综合性治疗,其医嘱一般包括,躯体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工作。 小伙伴们注意啦: “~”是延展题目,答案多样,不予作答。 波浪线条是老师说的重点内容。 部分空栏留给小伙伴们补充的。 傅老师讲述章节是根据提供的重点整理的。
本文档为【苏大临七医学心理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29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9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