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什么是“有效教学”, 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5.“有效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什么, 答:(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答:(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形成;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不等于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答: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 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如何理解“教育与生活”, 答:(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哪两个基本的观点, 答:(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答:(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什么, 答:(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 (2)知识与技能 (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 (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5)学生的需要 (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17、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答: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 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第四,结合教学实践。 19、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 的学习方式转变。 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0、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3)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5)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1、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人; 4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22、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23、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答: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5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答: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27、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28、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29、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 答: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3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答: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1、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的重建。 32、教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 答: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33、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 的状况。 3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5、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36、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37、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答: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共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38、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 39、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40、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培养智力因素。 2、培养非智力因素。 3、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 4、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 5、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41、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答: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42、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3、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答: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4、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1、注意成员搭配;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把握恰当时机; 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4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 ?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49、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答: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50、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51、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答: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54、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答: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 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55、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56、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57、什么是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58、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59、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什么是学习方法, 60 答:学习方式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61、如何理解“学生是独特的人”, 答: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62、“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3、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64、请你谈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答: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65、什么是成长记录袋,谈谈应该如何运用, 答:成长记录袋,也被翻译成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依次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6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1、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7、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68、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请你说说课程资源包括哪两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1、课内资源:教科书、教具、教参等; 2、课外资源:网络、图书、社区、参观、访问等。 69、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请你说说是哪三级。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70、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71 答: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流程5、教学反思 72、我国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课程改革,我区是从哪一年大面积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第八次改革。大面积启动是2002年秋天。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3、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74、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你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答:1、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压力。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 3、经常锻炼身体。 4、和朋友谈心。 75、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有效措施, 答: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7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答:1、组织多样性活动; 2、在提问上下功夫; 3、利用小组进行学习; 4、适当表扬; 5、让学生参加活动; 6、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77、气质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答: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78、说说你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请你举例说明。 答: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校为本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形式。 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等。 79、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8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教书育人”,我们应该理解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能理解为教书和育人,更不能理解为教师的主业就是教书。我的这一观点,作为成年人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当过学生,在学生时期也都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书本知识能长留在我们大脑中并发挥作用呢,而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生存的意识、处事的能力、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根本的应该是学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在学校里我们把学生训练成知识的奴隶,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只能做奴隶”的道理。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第一”的思想,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育人上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人、发展人而进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教师反对,“我们质量怎么办呢,我们的升学率怎么办呢,”等等。老师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唱高调,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是我自己多年工作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事实上,把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质量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你想,育人的工作到位了,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世的态度,有理想了,有目标了,你还担心我们的教学不能落实吗,你还有必要天天监督学生吗,相反,那些不顾学生的感受,天天向学生要分数,逼学生做作业的教师又有多少成了优秀教师呢,有多少学生尊敬你呢, 如果我们的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都会有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2006年试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2007年试题)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 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 (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 (2)知识与技能 (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 (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5)学生的需要 (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 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4、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1、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2、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3、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4、体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5、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6、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 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6、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基本理念: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3、强调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4、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5、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本能力的训练;6、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真实性;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信息技术教育54--56;研究性学习44--4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9--52;劳动与技术教育53--54; 8、教学大纲的弊端: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2、束缚教师的创造性;3、不得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4、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9、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7、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10、课程标准的性质: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课标编制的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 11、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话建议。84—91 12、课程内容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91--92 1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14、课程内容组织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15、学习方式的含义: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6、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 17、自主性学习包括:基本品质是主动性;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自主性。102—109 18、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小组的组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19、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状况: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 20、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4、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对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全面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我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学习)。 23、基本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按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24、教材的涵义:1、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和各个领域,并以计划主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2、从教学论的视角看,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和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25、旧版教材的弊端: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难、繁、偏、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编写质量不高;教材不还做不到择优选用。 26、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27、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原理;面向全体学生原理;教材心理化原理;统整性原理;衔接性原理; 28、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动机;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 29、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30、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 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1、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 (缺乏融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B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26、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29、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一、 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 B. ??? C. ?? D. ??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环境意识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 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7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档为【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