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疫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疫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举报
开通vip

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疫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疫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重点畜禽疫病防控知识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 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很快,往往造成 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也将本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

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疫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疫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重点畜禽疫病防控知识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 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很快,往往造成 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也将本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病毒粒子直径为23~25nm,呈圆形或六角形。核酸类型为单股 正链RNA,全长8.5kb。病毒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周围的蛋白壳体所组成,无囊膜,成 熟病毒粒子约含30%的RNA,其余70%为蛋白质。其RNA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遗传性, 病毒蛋白质决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并保护中央的RNA不受外界核糖核酸酶等的破坏。FMDV的外壳蛋白质包括4种结构多肽(VP1~VP4)。VPl、VP2和VP3组成衣壳蛋白亚单位,VP4与RNA紧密结合,是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VPl全长213个氨基酸,是序列依赖型表位的主要结构基础,分离的VP1,可诱生中和抗体,是近年来免疫、诊 断制剂研究的重点。 口蹄疫病毒FMDV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目前有A、O、C、SAT、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 以及Asia 1型(亚洲1型)共7个主型,每一主型又有若干亚型, 至今已发现80多个亚型。 根据7个血清型的同源性将其分为两群,即O、A、C和Asia?型为一群,SATl、SAT2、SAT3为一群,两群之间的血清型同源性仅为25%~40%,群内同源性可达60%~70 %。 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感染了一型口蹄疫的动物仍可感染另一型口蹄疫病毒而 发病。同一型病毒株之间,抗原性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O、A、C型FMDV的毒力和抗原性均易发生变异,几乎遍布亚、非、拉、欧各洲;SATl、SAT2、SAT3主要分布在非洲,Asia?型主要分布在亚洲。 口蹄疫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经常出现变异毒株,甚至还会出现新的亚型乃至主型。 在感染了FMDV的细胞培养液中,有大小不同的4种粒子。最大的粒子为完整病毒, 其直径为23?2nm,沉降系数为146S,具有感染性;第2种为不含有RNA的空衣壳,其直径为21nm,沉降系数为75S,没有感染性,有型特异性和免疫原性;第3种为衣壳蛋白亚单位,其直径为7nm,沉降系数为12S,无RNA,无感染性,有抗原性;第4种为病毒感染相关抗原(Virus infection associated antigen,VIA抗原),沉降系数为4.5 s,是一种不具有活性的RNA聚合酶,能诱发动物产生群特异抗体,但无型特异性,因此可以应用VIA抗原检测各型口蹄疫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清抗体。 口蹄疫病毒易培养,能在多种细胞培养内增殖,并产生致细胞病变。常用的有牛舌上皮 细胞、牛甲状腺细胞、猪和羊胎肾细胞、乳仓鼠肾细胞等,仓鼠和猪的传代细胞系,如BHK21、PK15和IB-RS-2等细胞,常用于本病毒的增殖。 此外,乳鼠、豚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培养病毒良好的实验动物。其它如仓鼠、大鼠、 家兔和鸡胚等也可培养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 饲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病毒在-30?~-70?或冻干保存可达数年;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在5?能存活1年以上。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因此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或5%次氯酸钠、5%氨水等均为FMDV良好的消毒剂。食盐对病毒无杀灭作用,酚类、酒精、乙醚、氯仿及一些 去污剂对病毒作用不大。肉品在10?~12?经24h,或在4?~8?经24h~48h,由于产生乳酸使pH下降至5.3~5.7,能使其中病毒灭活,但骨髓、淋巴结内不易产酸,病毒能存活 1年以上。水疱液中的病毒在60?经5~15min 可灭活,80?~100?很快死亡,在37?温箱中12~24h 即死亡。鲜牛奶中的病毒在37?可生存12h,18?生存6d,酸奶中的病毒迅速死亡。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口蹄疫病毒可侵害多种动物,多达33种以上,但主要为偶蹄兽。家畜以 牛最为易感,其次是猪,绵羊、山羊和骆驼。野生动物黄羊、鹿、麝和野猪也可感染发病; 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等都易感,人也有一定的易感性。马属动物不感染本病。 幼龄动物较老龄者易感性高,幼龄动物感染A型口蹄疫,病死率可高达60~70%,而成年动物感染A型口蹄疫,病死率一般低于5%左右。 2.传染源 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以水疱液、水疱皮内含毒量最高,病畜的粪、尿及 呼出的气体具有传染性。在症状出现前,即可从病畜体排出大量病毒,发病期排毒量最多。 在病的恢复期排毒量逐步减少。病毒随分泌物和排泄物同时排出。 带毒动物也是危险的传染源。主要包括潜伏期带毒、恢复期带毒和免疫带毒。病愈动物 的带毒期长短不一,一般不超过2~3个月。带毒的牛与猪同居常呈不显性症状,但有些猪 的血液中产生抗体。以病愈带毒牛的咽喉、食道处刮取物接种健康牛和猪可发生明显的症状。 康复牛的咽喉带毒可达24~27个月。这些病毒可藏于牛肾,从尿排出,羊可带毒达7个月。 牧区的病羊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值得重视。由于患病期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因此在羊 群中成为长期的传染源。病猪的排毒量远远超过牛、羊,因此认为猪对本病的传播起着相当 重要的作用。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指示器”。 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猪不能长期带毒。据试验,非洲野生水牛群 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研究表明,FMDV在有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 毒演化,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持续感染病毒在感染动物体内局部(牛食道/咽部和软腭背 部上皮细胞、奶牛乳腺、羊扁桃体上皮)可长期存活。FMDV持续带毒的毒力较低,与流行 期病毒的性质有所不同。持续感染带毒者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传染源,如各种应激因素使带 毒者免疫力降低,或由于病毒变异增强了毒力。 FMDV可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在感染动物体内局部(如牛食道/咽部)可长期存活。 3.传播途经 口蹄疫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损伤与未损伤的皮肤传播。消化道是最 常见的感染门户。近年来证明呼吸道感染更易发生,感染量为口服1万至10万分之一, 畜产品(皮毛、肉晶、奶制品)、饲料、草场、饮水和水源、交通运输工具、饲养管理用 具,一旦污染病毒,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空气也是口蹄疫的重要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传播到10~100km以外的地方,如大气稳定,气温低,湿度高,病毒毒力强,本病可发生远距离气源性传播。 4.流行特点 (1)口蹄疫可感染多种动物(牛、羊、猪、驼、鹿等),呈现多种动物相互传染,共 同发生。但有时则只有牛、羊发生,而猪不发生,或者反之。 (2)口蹄疫的传染性极强,流行迅速。 (3)口蹄疫多呈现大流行的方式。 (4)口蹄疫的传播方式有扩散式和跳跃式。 (5)本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其流行却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般冬、春季较 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或平息。但在大群饲养的猪舍,本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 (6)口蹄疫的流行具有周期性,3~5年流行一次。 (三)临床症状 牛 潜伏期2~7天。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出现蚕豆至核桃大的 水疱,经1周后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此后迅速愈合形成瘢痕。在出现水疱之前及过程中, 病牛表现闭口、流涎、采食咀嚼困难等症。 有时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病畜跛行,如继发细菌感染, 向深部形成溃疡,有时可导致蹄匣脱落。 有时乳头皮肤出现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经1周即可痊愈,如蹄部出现病患,可延至2~3周。病死率一般不超3%。 个别病牛在水疱逐渐痊愈的过程中,突然恶化,全身虚弱,肌肉发抖,心跳紊乱,站立 不稳,最后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为恶性口蹄疫,其病死率高达20%~50%。 哺乳期犊牛的水疱不明显,主要表现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症状,病死率很高。其实质 也是恶性口蹄疫。 病愈牛可获得1年左右的坚强免疫力。 羊 潜伏期1周左右。症状基本同牛。绵羊多见于蹄部、山羊多见于口腔出现水疱。 猪 潜伏期1~2天。病性基本同牛。多见于蹄部出现病患,有时在鼻盘出现水疱。 (四)病理变化 口、蹄及乳房出现水疱和烂斑,如症状中所述。 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可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 有时可见真胃和小肠黏膜的出血性炎症。 恶性口蹄疫 心包膜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即所谓“虎斑心”。 (五)诊断 1.临诊诊断 根据病的急性经过,传播迅速,流行性发生,主要侵害偶蹄兽,一般为良性转归以及特 征性的临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畜水疱皮或水疱液接种乳鼠、BHK21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做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病毒鉴定。 (2) 病毒抗原检测 a 中和试验 采取水疱皮处理后接种乳鼠并用阳性血清作乳鼠中和试验。可用于型和亚 型鉴定。 b 补体结合试验 取水疱液、水疱皮混悬液作与阳性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可进行定型 鉴定。 c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取水疱液、水疱皮混悬液作抗原与阳性血清作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检测病毒抗原,可鉴定病毒主型。 d RT-PCR 根据口蹄疫病毒核酸序列设计引物,从水疱液、水疱皮混悬液提取病毒 RNA,进行RT-PCR扩增口蹄疫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特点, 可在4小时作出诊断。 (3) 血清学试验 a 间接血凝试验 采取患病动物或康复动物血清,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口蹄疫病毒的 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 b 免疫琼脂扩散试验 采取患病动物或康复动物血清,应用VIA抗原作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进行诊断。 c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采取患病动物或康复动物血清,应用ELISA试验进行检测,该法具有灵敏、特异且操作快捷的优点。并且经过特殊设计的ELISA试验能够鉴别免疫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 3.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猪水泡病、水泡性口膜炎、水泡疹、粘膜病和蓝舌病等病相鉴别。 (六)防制措施 无病国家一旦暴发本病采取屠宰病畜、消灭疫源的措施;已消灭了本病的国家通常采取 禁止从有病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杜绝疫源传入。 我国防制口蹄疫的办法,在发现口蹄疫后,应迅速报告疫情,划定疫点、疫区,严格封 锁,病畜及同群畜急宰,对病畜舍及污染的场所和用具等彻底消毒,对受威胁区的易感畜进 行紧急预防接种,在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屠宰后90天内,未出现新病例,经最后终末消毒 后解除封锁。 1.平时的防疫措施 (1)加强检疫 无病地区禁止从有病地区输入活畜及动物产品,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 (2)免疫 用与流行毒同型的疫苗进行免疫。 a弱毒疫苗 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主要用于牛羊,弱毒疫苗有毒力反强的危险,不 安全。世界各国已基本不用。 b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安全,免疫效果不如弱毒疫苗,免疫期短,并有一定的副作用(免疫动物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局部肿胀疼痛,奶牛产奶量下降,孕畜流产甚至免疫动物 死亡)。 2.发病后的扑灭措施 (1)迅速诊断、上报疫情、封锁疫区 发生口蹄疫时,应迅速诊断,报告疫情,同时通 知邻近地区做好预防工作。根据发病情况划定疫点、疫区,按“早、快、严、小”的原则, 及时严格封锁疫区。 (2)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a病畜扑杀,病死畜尸体要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或化制),对污染环境、用具进行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畜舍、场地和用具以1%~2%NaOH或10%石灰乳喷洒消毒。 b暂停集市和畜禽集散活动,禁止从疫区输出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和污染的饲料。 c疫区的易感动物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带。 d在最后一头病畜消失后(痊愈、急宰、扑杀),经一定的封锁期(3个月),再无疫情发生,进行终末消毒,解除封锁。 (3)疫区外应采取的措施 a易感动物应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带。 b禁止易感动物出入疫区,不饮疫区流过来的水。 c禁止从疫区购买牲畜,草料和畜产品,对解除封锁后购买的畜禽要隔离观察。 3.治疗 我国防制口蹄疫办法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口蹄疫病畜及同群畜应急宰,禁止治疗。 治疗时,可采用消毒防腐药清洗口腔、蹄部和乳房糜烂面涂以1%~2%明矾或碘酊甘油,也可用冰硼散。 蹄部和乳房可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防腐软膏,同时加强护理。恶性口蹄疫可用强心、 补液,对症治疗。 (七)公共卫生 人可感染口蹄疫并发病,主要因饮食带毒动物产品或与病畜接触而感染,人的病例比较 少见,只有在大量感染病毒的情况下才发生本病。潜伏期2~18天,一般为3~8天。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2~3天后,口腔有干燥和灼热 感,唇、齿龈、舌面、舌根及咽喉部发生水疱。皮肤上的水疱多见于指尖、指甲基部,有时 也见于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或溃疡,但多逐渐愈合。有的病人有 咽喉痛、吞咽困难、腹泻、虚弱等症状。一般病程约1周,预后良好。重症者可并发胃肠炎、 神经炎和心肌炎等。因此,在口蹄疫流行时,应特别注意公共卫生安全,非专业人员不许与 病畜接触。一旦发病,应及时冶疗。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 病,简称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Fowl plague)、欧洲鸡瘟。本病传播迅速,常呈流行性或 大流行性发生。可有急性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至隐性经过等多种临诊表现。禽流感是所有 禽病中最致命的,而且常常引起家禽几乎100%的损失。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一 种传染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我国规定该病为A类烈性传染病。 1878年在意大利的鸡群中首次发现禽流感,此后,在欧洲、亚洲、非洲、北美以及南 美等多个国家都有过本病的发生。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本病。1994年证实禽流感在我国鸡群中已有发生。 (一)病原 禽流感的病原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分类属于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流感病毒分为A(甲)、B (乙)、C(丙)三型,A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动物和禽类发生流感,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在动物中广泛存在,能 引起动物大批死亡;B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人发生流感;C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人和猪发生 流感。 流感病毒呈多形性丝状或球状,直径80~120nm,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其RNA链由8个节段构成。病毒粒子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辐射状排列的两种纤突,一是血凝素 (HA),另一是神经氨酸酶(NA)。是流感病毒主要的表面抗原。 AIV基因组为单股、分节段的负链RNA,共有8个独立的RNA片段。病毒基因编码10种蛋白,分别是聚合酶(PB2、PB1、PA)、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核蛋白(NP)、基质蛋白(M1、M2)、非结构蛋白(NS1、NS2),血凝素(HA)是由vRNA片段4编码的表面糖蛋白。可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HA可以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神经氨酸 酶(NA)是由vRNA片段6编码的表面糖蛋白,是病毒粒子表面的另一种重要的抗原。 A型流感病毒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结构不同分成许多亚型,血凝素(H)有15个亚型(H1~H15),神经氨酸酶(N)有9个亚型(N1~N9)。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使A型流感病毒有许多亚型(如H1N1、H2N2、H2N1、H1N2…等),理论上可产生不同的135种病毒亚型,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禽流感病毒不同亚型,其毒力有很大差异。根据OIE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病毒对鸡静脉接种致病指 数(IVPI)在1.2以上定为高致病性,在0.5~1.2之间为低致病性,在0.5以下为无致病性。 高致病性病毒可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病毒传播快,可引起高达100%的死亡。一般认为H5、H7亚型的一些毒株为高致病性病毒株。 低致病性病毒引起低致病性禽流感,引起包括温和的呼吸道疾病、沉郁和产蛋禽类的产 蛋下降问题。 无致病性病毒感染后,不出现任何症状 我国已分离的禽流感病毒株亚型有H9N2、H9N3、H5N1、H7N1、H7N3、H4N5和H14N5等,其ICPI为0.48~3.00,高、低、无致病性病毒株在我国均有存在。 流感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RNA片段分节段构成,不同的流感 病毒混合感染时就会发生基因重组。当二个不同的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时,子代病毒可继承 来自两个亲本病毒的RNA片段组成新的RNA片段组合。理论上可产生256 (28)种遗传学不同的重组子病毒亚型。而且多种不同的抗原变异株或重组子病毒亚型可同时在禽类中循环存 在,通过基因重组、交换和功能互补,使其致病力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新的高致病力流行毒 株的出现。 HA和NA这两种表面抗原可独立或同时发生变异,HA的变异性很强,是AIV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如:H1N1和H2N2两株病毒相遇,可能出现四种重组病毒(H1N1,H2N2,H1N2和H2N1) 此外,流感病毒的致病力也容易发生变异,不断出现新的高致病力毒株,并且可能感染 新的宿主(鸭、鹅、人,猫科动物、迁徙性水鸟和野禽等)。 流感病毒能凝集马、驴、猪、羊、牛、鸡、鸽、豚鼠和人的红细胞,不凝集兔红细胞。 流感病毒很容易培养,能适应雪貂、小鼠、仓鼠、发育鸡胚以及许多组织培养细胞。常 用鸡胚培养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但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其感染性在22?时可存活4天、在0~4?能存活数月,在-70?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在冰冻的肉和骨髓中分别于287天和303天后仍保持感染力。对热、酸和有机溶剂敏感。56?30分钟、60?1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日光直接照射下很易灭活,对紫外线非常敏感。一般消毒剂对病毒均有作用,对碘 蒸气和碘溶液特别敏感。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A型流感病毒可自然感染猪、马、禽类和人,貂、海豹、鲸等动物也可感 染。 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以鸡和火鸡最为易感,鸭、鹅、野鸡、鹌鹑、鸽、鹦鹉、喜 鹊、鸵鸟、池鷺、游隼、蒼鷺、斑头雁、棕头鸥、鸬鹚、鱼鸥、天鹅、鹧鸪、迁徙水鸟、海 鸟、宠物鸟等也可感染,已发现可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 此外,禽流感病毒还可引起人和其它动物(猪、豹、虎、猫和海洋哺乳动物)的感染发病。 2.传染源 病禽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禽类和隐性感染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带毒排毒。 禽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禽类。水禽(鸭、鹅)亦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外观健康的禽 类,可携带病毒并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引起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口、结膜、呼吸道途径传播,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以空气 飞沫传播为主。当病禽喷嚏、咳嗽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易感动物吸入后即可感染。 常见的传播因素有:感染禽类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鸡蛋,污染的设备、蛋盘、运 输工具、人员的衣服和鞋子,感染禽类的移动,接触感染的水禽、野鸟,接触污染物的蚊虫 等。 4.流行特点 禽流感可由所有HA和NA不同组合的型引起,其中大多数对鸡的致病性低,只有H5和H7中的少数亚型在世界各地可引发高致病性的禽流感。 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但鸡受 到强毒(高致病性)感染时,则病死率很高。 本病多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季。阴雨、潮湿、寒冷、运输、拥挤、 营养不良和水鸟的迁徙等均可促进病的发生和流行。(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 人工感染为1~2天,自然感染通常为3~5天,最长21天。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突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达41.5?以上),食欲废绝,极度精神沉郁,呆立、闭目昏睡,冠与肉髯水肿、发绀,并常有淡色的皮肤坏死区。鼻有黏液性分泌物。 呼吸困难,病鸡流泪、咳嗽、打喷嚏,口流黏液。头、颈常出现水肿。腿部皮下水肿、出血。 腹泻,粪便呈黄白色或绿色。产蛋急骤下降或停止。病程往往很短(2~3天),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死亡。死前不久,体温常降到常温以下。病死率有时接近100%。 低致病性的禽流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病鸡咳嗽、打喷嚏, 头、颈常出现水肿,产蛋下降,出现软壳蛋和畸形蛋。病死率很低或不出现死亡。 (四)病理变化 1.高致病性的禽流感 表现为皮下、浆膜下、黏膜、肌肉及各内脏器官的广泛性出血。 喉头、气管出血,心外膜出血,肌胃、腺胃黏膜面有出血、溃疡,胰腺出血、坏死,肝脏肿 大、有灰黄色坏死点,肠道淋巴滤泡出血、坏死,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肾脏肿大、有尿 酸盐沉积,输卵管严重充血或出血,输卵管内有大量黄白色黏液,卵巢变形,卵泡充血、出 血,常引起腹膜炎,某些病例的心包裹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 2.低致病性的禽流感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及生殖道有较多的黏液或干酪样物,有时可见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 (五)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诊断。 2.病毒分离鉴定 在发热初期采取呼吸道分泌物,或取口鼻、泄殖腔棉拭,发病动物的 实质脏器,经尿囊腔接种9~11天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3.血清抗体检测 可用琼脂扩散法、血凝抑制试验、ELISA、斑点法ELISA、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禽流感病毒抗体。琼脂扩散法、补体结合试验、ELISA、斑点法ELISA为群特异性抗体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为型特异性抗体检测法。 4.病毒抗原检测 取病鸡组织制成切片或涂片,用荧光抗体法或酶标组化法检测病料组 织中的病毒抗原。 5.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可用RT-PCR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4小时检出结果。也可用核酸探针技术检测禽流感病毒。 6. 应注意与鸡新城疫、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病作鉴别诊断。 (六)防制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 (1)无病地区,应加强检疫,禁止从发病地区输入可能成为病毒潜在来源的禽类及未经 无害化处理的禽产品。 (2)避免鸡群与野鸟、水禽、海鸟接触,建立鸡场应远离迁徙性水禽、海鸟的水源地。 (3)无关人员不得进出养禽场,工作人员进出养禽场应消毒。 (4)应用疫苗预防,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因根据当地流 行的毒株制成多价疫苗才能起到保护作用。如果病毒亚型相同,免疫效果良好。 2.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1)加强禽类疫情监测 发生本病时,及时发现,上报疫情,封锁疫区,并通知邻近地 区做好防疫工作。 (2)消灭传染源 扑杀疫区内所有易感动物,焚烧或掩埋禽类尸体及污染物。 (3)切断传播途经 彻底消毒污染的禽舍、环境和用具。禁止易感动物进出疫区,其他 人员、车辆进出疫区要严格消毒。 (4)紧急免疫接种 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带。 3.治疗 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不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普通禽流感可用解热镇痛等对症疗法,以减 轻症状,促进恢复,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控制继发感染。 抗病毒药物治疗 禽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敏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与预防。 (七)公共卫生 用药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此外,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至今证实只有H5N1亚型、H9N2亚型、H7N2亚型、H7N3亚型和H7N7亚型可以感染人。 尚未证实禽流感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在禽与人类之间,给人类带来威胁的主要是鸡、鸭等家禽。可通过接触病禽以及病禽分 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箱、垫草、种蛋、鸡胚等,经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给人。 被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粪便是重要的传染物。 成人与儿童均可感染发病,无性别差异,抵抗力低者(儿童、老年人)发病严重。 潜伏期一般为1~7天,主要发病急,出现发热、可达39?以上,持续1~7天,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肌痛,有些病人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结膜 炎以及肺部干、湿性罗音。部分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口腔黏膜、四肢、胸腹部皮肤出现出血 点。肺部炎症加重,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 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发生并发症者预后凶险,病死率高,可达 60%或更高。 人的防护 1.相关工作人员(与禽类密切接触人员,如:饲养管理人员、禽类屠宰、加工人员及兽 医等),应尽量减少与发病禽类接触,必须接触时应带手套和口罩,穿隔离衣,接触后做好 消毒工作。用过的医疗器械应消毒处理。必要时服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如发现有禽类急性、大批死亡,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其他人员 注意饮食安全,不食用未煮熟的禽蛋制品。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减少与活 禽、鸟类接触。饲养的宠物鸟、鸽要避免与其他鸟类接触。注意不要接触、食用原因不明的 病死禽类。接触病禽的人员有感冒类似症状者要及时就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 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儿;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现本病,其后在加拿大、德、法、荷兰、英、西班牙、比利时、 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发生。又称为“猪神秘病”(Swine mystery disease,SMD)、“猪蓝耳病”(Blue-ear disease)、猪不孕与呼吸综合征(SIRS)。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该病几乎已传播到世界上所有养猪的国家,给世界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1 在欧洲首次从感染猪体内分离到病毒,命名为Lelystadvirus(LV)。随后,德国、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也分离到了该病毒,其中,1992 年美国分离到病毒,命名为VR2332 毒株。目前世界上流行的PRRSV 主要有两个基因型,即以LV 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 为代表的美洲型。 我国郭宝清等1996 年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到PRRSV,从而首次证实我国存在该病。 2006年6月以来,“无名高热”开始发生我国的南方部分省份,后逐渐扩散和蔓延到我 国大部分养猪省份和地区。发病猪临床上以体温升高、皮肤发红为特征,而且发病率高和死 亡率高。此次疫病的流行和发生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据估计疫病的流行造成 病死及淘汰猪数量达数千万头。 此次疫情有以下流行特点: 1.流行范围广,波及地区多,并有逐渐蔓延和扩散的趋势。 2.疫情传播速度快。出现疫情后,3~5天波及整个猪群,1~2 周扩散到整个猪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 3.病猪以体温升高(41~42?)特点,病程1~3周。 4.各种猪均可感染发病,且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猪群的发病率50%~100%,病死率20%~100%,哺乳仔猪病死率可达100%,保育猪病死率可达70%,妊娠母猪感染的流产率可达40%, 产死胎,母猪病死率可达20%~30%。 5.不论大、小猪场均有发生。 6.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而且还可加速发病猪的死亡,特别是乱用药的猪场死亡率 更高。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的成员。病毒粒子呈卵圆形,直径50~65nm,有囊膜,为单股RNA病毒。 本病病毒分为两个亚群,A亚群为欧洲型,B亚群为美洲型。目前我国分离的猪繁殖与 呼吸综合征病毒均为美洲型。 病毒存在广泛变异。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PRRSV 划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以 LV 型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 为代表的北美洲型,两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0%。这两个病毒的分叉时间大约在1980 年左右。 与其他目前所发现的RNA 病毒相比,PRRSV 具有最高的进化速率。PRRSV 是大约在1980 年从另外一种宿主转移给猪,并且通过改变跨膜区而适应于猪的。在2006年我国出现毒力(致病性)大幅度提高的病毒株。 欧洲型毒株间变异明显小于美洲型毒株间。E蛋白是变异程度最高的蛋白。而 M 蛋白最为保守。 同一基因型不同分离株间氨基酸的同源性超过96%。不同基因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也 达78~81%。 PRRS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型和繁殖型,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有所差异。目前已证实 PRRSV 不同基因型间,甚至同一基因型间存在抗原变异。美洲株之间的抗原性也差异较大。 由于抗原变异的存在,一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可能对不同毒株的感染不能起到良好的免疫保护 作用。 PRRSV 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有亚种或病毒亚群的出现。近年来在许多使用 PRRSV 弱毒疫苗的猪场暴发了该病,对分离的PRRSV 及疫苗毒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发 现疫苗毒在选择性压力作用下会发生返强突变。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或Marc-145细胞进行培养。 病毒抵抗力不强,热稳定性差,56?经45分钟完全失去致病性;低温下有较好稳定性, -70?下可长期保存,4?保存11个月,37?48小时,56?45分钟完全失去感染力。干燥条 件下也可使病毒迅速失去感染性。PRRSV 对酸碱敏感,pH>7或pH<5可使病毒感染力迅速丧失。常用消毒药均有效。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侵害猪,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以繁殖母猪和仔猪发病最 为严重。 2.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原。感染母猪可通过鼻分泌物、粪便、尿等 排出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 4.流行特点 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的流行。本病有一 定周期性,5~6年一个周期。本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四季均发,夏秋多见。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 人工感染4~7天,自然感染为14天。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采食停止,饮水减少,喜卧扎堆或卧地不起。 患猪耳部、腹下、臀部和四肢末梢等皮肤呈紫红色。呼吸困难、喘气、咳嗽;便秘、下 痢;病猪后肢无力,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发病猪病程一般为1~3周。 妊娠不同阶段的母猪均可感染发病,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儿。 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达80%,早产仔猪在出生后当时或几天 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 有的仔猪耳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 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四)病理变化 病死猪皮肤充血、出血,呈典型的败血症变化。 肺脏水肿,呈现严重的实变,呈紫红色、斑驳状病变,特别是心叶、尖叶和隔叶,肺间 质增宽。 喉头黏膜充血、出血,气管内充满泡沫状液体。 全身淋巴结明显水肿。 心冠状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肾脏肿大、淤血,皮质、髓质以及肾盂出血。 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 肝脏变硬,呈土黄色,质脆,肝脏有坏死灶或白斑。 (五)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怀孕猪流产,死胎,木乃伊化胎儿,病猪皮肤淤血、蓝耳,呼吸困难,剖检时可见肺脏 出现间质性肺炎。 2.病毒分离与鉴定 将病猪的肺、死胎儿的肠和腹水、胎儿血清、母猪血液、鼻拭子和 粪便等病料进行病毒分离。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或Marc-145细胞培养,分离鉴定病毒。 3.血清学试验 间接ELISA法用于检测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好。 4.RT-PCR法 能直接检测出病料的PRRSV核酸。 5.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等病相鉴别。 (六)防制措施 1.平时的防疫措施 (1)加强检疫和监测 在引进猪时,应进行严格检疫。严防本病传入。 (2)做好猪场平时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环境的定期消毒,限制人员的进出和流动, 禁止非场人员进入猪场,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来源;加强饲养管理。 (3)加强生猪及其产品的收购、运输和市场检疫。 (4)不用未经充分煮熟残羹剩饭、以及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喂猪。 (5)免疫接种 在受污染猪场使用,目前已研制成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一般认为弱毒苗 效果较佳,但是,使用弱毒疫苗时要慎重。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 2.发病后的扑灭措施 (1)确诊后应对病猪实行隔离、扑杀。 (2)严格消毒污染及可能污染的环境、用具等。病猪尸体应实行深埋,焚烧或化制处理。 (3)对疫区内尚未发病的猪和疫区周围的猪进行紧急疫苗接种。 (4)加强市场检疫,严禁贩卖、屠宰、加工和销售病死猪。 3.治疗 要慎重,早期大量用药进行治疗可能增加病猪的死亡,如有血清,及时应用有 较好的疗效,其它可使用对证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好。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Hog Cholera,HC)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 热性和高度传染性的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 泛发性出血,脾梗死。急性呈败血症,慢性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先天性感染则表现迟发 性病症。 猪瘟在世界养猪国家有不同程度流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均将本病列入A类动物传染病,并为国际上的重要检疫对象。猪瘟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分类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 的成员,病毒粒子大小40~50nm,核酸类型为单股RNA,有囊膜。 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死亡率很高的急性猪瘟,而温和毒株仅引起轻微的症 状。 本病毒和同属的牛黏膜病病毒、羊边界病病毒有共同抗原,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 交叉保护作用。并在很多生物学特性方面相似。 本病毒可感染家兔,强毒在兔体内连续传代,可使其对猪的毒力降低,而对兔的毒力增 强,使家兔出现定型热反应。 本病毒可在牛、猪的原代细胞及猪的传代细胞上培养。 本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在猪粪便中HCV于20?可存活2周,4?可存活6周以上,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很快使病毒失活。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 月后仍有传染性,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2%氢氧化钠和10%漂白粉等消毒药消毒效果很 好。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猪(包括野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不分年龄和性别均可感染。 2.传染源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经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 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不表现症状的持续性先天感染仔 猪可以长时间地排毒,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结膜、损伤皮肤、生殖道传染。感染 母猪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猪,引起流产。病毒最初的复制部位(侵入门户)主要是扁桃体。 4.流行特点 本病传染性很强,强毒株在易感猪群中往往造成流行。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均可达90%以上。但在免疫猪群中,主要表现非典型猪瘟,发病数不多,临床症状轻或不 明显,死亡率低,病理变化无特征。 (三)临床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 潜伏期一般7~10d,最短2d,最长可达21d。根据病程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亚 急性、慢性和迟发性4种病型。 1.急性猪瘟 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 两眼有多量黏性-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 鼻端、耳、四肢、腹下、会阴等部皮肤有充血、淤血和出血点。可视黏膜出血。 先便秘,后下痢,便中常带血,有的发生呕吐。 最后衰竭而死,病程1~3周。 2.亚急性猪瘟 症状性质基本同急性,但病症较轻缓,病程30d。 3.慢性猪瘟 消瘦、衰弱、食欲不振,有时轻热。便秘和下痢交替。有时皮肤的某些部 位出血,并进一步形成坏死痂。常继发猪副伤寒、猪肺疫等细菌性疾病。 病程1个月以上,部分猪最终衰竭而死,部分猪不死,但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成为 僵猪。 4.迟发性(Late-onset)猪瘟 是先天性感染(胚胎期感染)的结果。可导致流产、死产。也可产出病仔猪,最常见的是有震颤症状的仔猪(先天性震颤)。有时产出无症状的貌似正常的猪,但这些仔猪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猪瘟抗体,呈现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这种猪在出生后几个月表现出症状,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结膜炎、皮炎、下痢、运动失调 等,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死亡。 5.“温和型猪瘟”(非典型猪瘟) 症状轻不典型,体温一般在40~41?左右。有的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发育停滞,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跗关节肿大,妊娠猪 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 健康的感染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死亡率高。 (四)病理变化 1.急性和亚急性猪瘟 全身浆膜、黏膜、肺、膀胱、胆囊等出血。 扁桃体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淋巴结水肿、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 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 肾脏表面、皮质、及肾盂出血。 胃肠黏膜充血、小点出血,回盲办附近淋巴滤泡有出血和坏死。 2.慢性猪瘟 回肠末端、盲肠、结肠黏膜有特殊性的轮层状钮扣样溃疡,其实质为纤维素性溃疡灶。 断奶仔猪的肋骨末端和肋软骨交界处常出现黄色骨化线。 3.迟发性猪瘟 先天性HCV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产和畸形现象,死产仔猪最显著的病变是全 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胎儿畸形包括头和四肢变形,小脑肺和肌肉发育不良。 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子宫内感染仔猪,皮肤和内脏常有出血点。 (五)诊断 1.对于典型的急性和慢性猪瘟,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情况,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甚至确诊。对于非典型病例和迟发性猪瘟则很难做出诊断。必须采用实验室检查,才能诊断。 2.用免疫学方法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猪瘟抗原,可以做出快速确诊。常用的方法是采取扁 桃体、脾、肾、回肠末端等病料,冰冻切片后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 3.病原分离鉴定是确诊的有效方法,但耗时较长。病料主要采取扁桃体、脾脏等。 4.动物接种试验如兔体交互免疫试验,本动物接种试验,对猪瘟诊断确实可靠,但所需 时间较长,仅用于其他诊断方法难于确诊时使用。 5.检测抗体的血清学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和ELISA等。 6.RT-PCR法 可直接检测出病料的猪瘟病毒核酸。 (六)防制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 (1)免疫接种:是关键性的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主要是猪瘟兔化弱毒苗,接种后1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持续1年以上。该苗安全可靠,免疫原性好,是驰名国内外的良好疫 苗。对于非疫区和农村散养户,可在断乳后进行免疫,以后1年免疫1次即可;对于疫区和大型养猪场,可对3周龄乳猪进行接种,断乳后再加强免疫1次,以后1年免疫1次。也可采取超前免疫程序,即给新生仔猪在吃乳前就接种1头份疫苗,2 h 后再哺乳,50~60 日龄时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 (2)加强饲养管理、兽医卫生消毒及检疫工作。 2.发病后的扑灭措施 (1)确诊后应对发病猪场或地区实行封锁。 (2)病猪隔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能使用高免血清,效果更好),可疑感染猪隔离观察。 (3)随时消毒污染的环境、用具等。病猪尸体应实行深埋,焚烧或化制处理。 (4)对疫区内尚未发病的猪和疫区周围的猪进行紧急疫苗接种。疫区内以注射2头份猪瘟兔化弱毒苗为好。 五、新 城 疫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 染病,也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 黏膜和浆膜出血。 本病1926年首次发现于印尼,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据此命名为新城疫。本病分布于 世界各地,1928年我国已有本病的记载。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将本病列为A(一)类动物传染病之一。新城疫是危害我国养鸡业最严重的传染病。 (一)病原 本病病原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的成员。完整病毒粒子近圆形,直径为120~300nm,有囊膜,多形性。病毒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 目前认为新城疫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NDV的致病性有差异。分为几种致病型: ?速发型,引起易感鸡急性致死性感染;根据病毒对组织的嗜性,将其分为嗜内脏型及 嗜神经型。极强毒力的嗜内脏型也称为嗜内脏速发型新城疫(VVND)。 ?中发型,仅在易感雏鸡造成致死性感染; ?缓发型,仅在易感的幼龄鸡造成轻微的呼吸道感染或无症状肠道感染。 区分毒型的常用标准是: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 ;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的致病指数(ICPI) ;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区分三种病毒型的致病指数见下表: MDT ICPI IVPI 缓发型 >96 0.0~0.4 0.0 中发型 44~70 0.4~1.9 0.0~0.5 速发型 40~70 >1.6 0.5~2.8 新城疫病毒容易培养,可在鸡胚中生长繁殖,以尿囊腔接种于9~10日龄鸡胚,强毒株在30~60小时死亡,弱毒株3~6天死亡。死亡鸡胚,以尿囊液含毒量最高,胚胎全身出血, 以头部、足趾、翅膀出血明显。 NDV还可在多种细胞培养上生长,并引起细胞病变。如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猪 牛的肾细胞、睾丸细胞,以及多种传代细胞(BHK、Vero细胞等)。 新城疫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吸附于鸡、火鸡、鸭、鹅及某些哺乳动物(人、豚鼠)的红细胞表面,并引起红细胞凝集(HA)。血凝现象能被抗NDV的抗体所抑制(HI),因此,可用HA和HI来鉴定病毒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新城疫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NDV对乙醚、氯仿敏感。不耐热,病毒在60?30分钟失去活力,真空冻干病毒在30?,可保存30天,在直射阳光下,病毒经30分钟死亡。对低温抵抗力强,在-10?可存活1年以上。病毒在冷冻的尸体可存活6个月以上。病毒对pH稳定,pH3~10不被破坏。常用的消毒药均有效,如2%氢氧化钠、5%漂白粉、70%酒精在20分钟即可将NDV杀死。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鸡、火鸡、珠鸡、野鸡、鹌鹑、鸽和鸵鸟等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 为易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以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 水禽(鸭、鹅)和其他禽类对本病有抵抗力,不发病,但可携带并传播新城疫病毒,近年 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对鹅也有致病力的NDV。 哺乳动物对本病有抵抗力,但人可感染,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症状。 2.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毒存在于病鸡所有器官、体液、 分泌物和排泄物,以脑、脾和肺含毒量最高,骨髓含毒时间最长。 此外,带毒鸟类的传染源作用也不可忽视。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创伤及交配也可引起传染,非 易感的野禽、外寄生虫、人畜均可机械地传播病原。 4.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两季多见。散养鸡多发典型性新城疫,以 流行性为主;群养鸡多发非典型性新城疫。 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呈现非典型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略低。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 自然感染3~5天,人工感染2~5天,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三 型。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常无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鸡。 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3~44?,食欲减退或废绝,垂头缩颈或翅膀下垂,冠及髯暗红 色或暗紫色。母鸡产蛋停止或产软壳蛋。 病鸡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呼吸,并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尖锐的叫声。 嗉囊内充满液体内容物,常甩头,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内流出。 腹泻 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 后期病鸡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翅腿麻痹、头颈歪斜等,最后在昏迷中死亡。病程约2~ 5天。 亚急性或慢性:出现神经症状,患鸡翅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 扭转,常伏地旋转,动作失调,反复发作,终于瘫痪或半瘫痪,一般经10~20天死亡。 康复鸡有后遗症,表现腿翅麻痹或头颈歪斜。有的鸡状似健康,但受到惊扰或抢食时, 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就地旋转,数分钟后又复正常。 非典型新城疫: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仅表现呼吸道和神经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四)病理变化 低,有时在产蛋鸡群仅表现产蛋下降。即非典型新城疫。 本病的主要病变是全身浆黏膜出血,淋巴系统肿胀、出血和坏死,尤其以消化道和呼 吸道为明显。 嗉囊充满酸臭味的稀薄液体和气体。 气管出血或坏死,肺瘀血或水肿。 心冠脂肪出血点。 腺胃黏膜水肿,其乳头或乳头间出血、溃疡和坏死,肌胃角质层下也有出血。 肠黏膜(淋巴滤泡)出血、坏死,有的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形成溃疡。 盲肠扁桃体常见肿大、出血和坏死。 (五)诊断 1.临诊诊断 典型新城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表现突 然发病,传播迅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腹泻,神经症状,死亡率高,剖检时可见呼吸道、 消化道和其他器官出血。 非典型新城疫,很难做出临床诊断。应详细调查流行过程,仔细观察发病猪群,多解 剖一些病鸡。并且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 病毒分离鉴定 采取脾、脑病料接种敏感鸡胚分离病毒的,然后应用血凝(HA)和血 凝抑制( HI )试验进行鉴定。 但应注意,从鸡分离出NDV不一定是强毒,不能证明该鸡群流行ND。分离出NDV 还得结合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需对分离的毒株作毒力测定后, 才能作出确诊。 (2)血清学试验 可用血凝抑制( HI )试验对病鸡进行抗体检测,对发病初期和发病 末期分别采血测定抗体,如发病末期血清抗体滴度较发病初期的抗体滴度高4倍或2个滴度, 可确诊。此外, HI 试验可用于免疫抗体监测。 3.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禽流感、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产蛋 下降综合症相区别。 (六)防制 1.平时的防疫措施 (1) 加强检疫 无病地区禁止从疫区引进种蛋和苗鸡,加强检疫。新购进的鸡须隔离观 察两周以上证明健康者,方可合群。 (2) 做好平时的综合性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防止NDV强毒进人家禽群,必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日常的隔离、卫生、消毒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防止一切带毒动物(特别是鸟类、鼠类和昆虫)和污染物进入禽群;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及用具消毒处理;饲料和饮水来源安全;全进 全出。 (3) 免疫 按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新城疫疫苗 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 弱毒疫苗 接种后,疫苗毒在体内增殖复制,刺激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局部黏 膜免疫。多采用滴鼻、点眼、饮水方法,气雾免疫在鸡群存在支原体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 时易诱发呼吸病疾病,使用时应注意。同一种疫苗用不同途经接种免疫,产生的免疫效果不 同,一般认为气雾比口服或眼、鼻途径免疫力坚强,持续期也长。而眼、鼻途径比饮水免疫 保护力好。 ? B1株(Hitchner和Johnson,1948) 天然弱毒株,不能完全致死鸡胚。ICPI为0.20,MDT为117~120小时。 ? F株(Asplin,1952) 天然弱毒株,不能完全致死鸡胚。ICPl为0.25,MDT为119~153小时。 ? LaSota株 天然弱毒株,比B1株的毒力稍强。ICPI为0.40,MDT为103小时。 ? V4株 在澳大利亚从外表正常鸡的消化道分离的,毒力很弱,ICPI为0~0.16,MDT>150小时。V4弱毒苗具有耐热和嗜肠道的特点,适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村养鸡。 弱毒疫苗,大小鸡均可使用,免疫效果好,免疫后7~10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4月。可经点眼、滴鼻、饮水、气雾或喷雾等多种途径接种免疫。 此外,有人对利用空斑克隆化技术,选择比原毒株免疫效力好或免疫反应小的克隆株。 如荷兰Intervet公司的克隆30,毒力比原LaSota株低,但仍保持原株的免疫原性。美国的 N-79株。哈兽研曾报道,从l系疫苗毒株选出的克隆83株,比原毒株的毒力大为减低,仍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Mukteswar株 是Haddow和Idnani(1946)用强毒株通过鸡胚获得。其ICPI值为l.44, MDT为46.4小时,IVPI为0.00~0.08。曾广泛应用于南亚、东南亚地区,主要用于8周龄以上鸡的加强免疫。是中发型弱毒株中毒力最强者。是我国的?系疫苗的原始毒株,中发型 毒株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期较长,一般在接种后24~48小时即可抵抗强毒攻击, 很适于在疫区应用。 I系苗是中毒疫苗,免疫效果好,注射后3天即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1年以上,具有一定的毒力(ICPI为1.4 ),不用于1月龄以下雏鸡和产蛋鸡,绝大多数国家已禁止使 用,我国家禽及家禽产品出口基地应禁用。 灭活疫苗(油乳剂灭活苗) 灭活疫苗接种后,在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为主,对细胞免 疫和局部免疫无多大作用,其抗原含量大,受体内抗体影响小,免疫效果好,但其价格高, 并且只能用注射方法免疫。 此外,油乳剂苗保存性能良好,室温可保存8个月到1年,适用交通不便,尤其是没 有冷藏条件的地方使用。 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鸡接种疫苗或感染ND后,其体液内的抗体可通过卵黄传递给雏 鸡。母源抗体,一方面可保护雏鸡抵抗鸡新城疫强度的感染,另一方面可中和活疫苗中的病 毒和灭活苗中的抗原,从而影响雏鸡主动免疫力的产生。 雏鸡在3~5日龄抗体滴度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每日大约下降13%。在鸡群免疫之前, 应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依照各地区和鸡群的不同抗体水平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免疫程序,这 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获得良好免疫效果。 免疫监测 可用血凝抑制(HI)试验对鸡群进行抗体水平检测,根据抗体监测的结果确定 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时间。免疫临界限25~26。免疫监测可以了解免疫接种的效果,也 为制定或修改免疫程序提供可靠依据。 免疫程序 一般养鸡可参考如下免疫程序:10~14日龄,新城疫弱毒疫苗首免,28~35日龄,弱毒疫苗加强免疫,110~120日龄,油乳剂灭活苗三免。集约化养鸡场应在免疫 监测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引起免疫失败的原因有: ?鸡新城疫病毒环境污染严重; ?过度依赖疫苗接种,忽视综合性防疫措施; ?没有严格按要求进行疫苗的保存、运输和使用; ?疫苗质量有问题; ?免疫间隔期长; ?其他疾病的影响。发生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 织增殖病等时,均可影响新城疫的疫苗免疫。 按免疫程序免疫后仍然出现免疫失败。可在首免时采取油乳剂灭活苗和弱毒活苗同时 接种免疫。该法可加快母源抗体的消失,产生坚强免疫力。 2.发病时采取的措施 (1)病鸡群隔离,病死鸡要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或化制)。 (2)对污染环境、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3)疫区内外的易感动物应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3.治疗 (1)特异性疗法 应用抗新城疫血清或高免卵黄液对病鸡群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2)防止继发感染 应用抗菌药物 六、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多种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 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发生麻痹而死。本病俗称疯狗病。 世界大多数国家仍有本病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世界重点流行地区仍在亚洲,以东南 亚国家为主,近年世界流行趋势还有所上升,严重地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病原 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的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病 毒粒子直径为75~80nm,长140~180nm,一端钝圆,另端平凹,呈子弹形或试管状外观。 病毒的核酸为单股RNA,病毒含有1种糖蛋白(GP),1种核蛋白(NP)和2种膜蛋白(M1和 M2)。 在自然情况下分离的狂犬病流行毒株为“街毒”(Street virus),街毒经过在家兔脑和脊髓内的一系列传代,其对家兔的潜伏期缩短,但对原宿主(犬)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性的狂犬病病毒则称为“固定毒”(Fixed virus)。固定毒的弱毒特性和免疫原性已被充分肯 定,通过动物试验,进而证明由街毒变异为固定毒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中枢神经组织和唾液腺及唾液内。在中枢神经和唾液腺细 胞胞浆内形成特异性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氏(Negri’s bodies)小体。 狂犬病病毒容易培养,病毒可在大鼠、小鼠、鸡胚或家兔脑组织及地鼠肾、猪肾及人的 二倍体细胞上培养。 病毒抵抗力不强,可被各种理化因素灭活,不耐湿热,56?15~30分钟 或100? 2分 钟均可使之灭活,但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在50%甘油缓冲溶液保存的感染脑组织中病毒至少存活1个月,在4?以下低温可保存数月之久。病毒能抵抗自溶及腐败, 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保持活力达7~10天。常用消毒药均有效。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可感染多种畜禽和人,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蝙蝠)均有易感性,其中以肉食目的动物易感性较强,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最为易感,犬最易感,人和家畜的易 感性中等。 蝙蝠是本病病毒的重要储主之一,除了拉丁美洲的吸血蝙蝠外,欧美一些国家还发现多 种食虫蝙蝠、食果蝙蝠和杂食蝙蝠等体内带有狂犬病病毒。我国的蝙蝠是否带毒尚无人进行 调查研究。 2.传染源 患病的及无症状的感染犬和其他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经唾液 排出。已证明潜伏期的病畜可排毒。患狂犬病的犬是使人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也 有外貌健康而携带病毒的动物可起传染源的作用。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咬伤而感染,人和动物都有经由呼吸道、消化道和胎盘感染的 病例,值得注意。 (三)临床症状 4.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呈链锁性散发。 潜伏期一般2~8周,最短8d ,最长可达1年以上。 狗 前躯期(沉郁期):此期约0.5~2d 。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 不听主人呼唤,性情反常,有异嗜现象,喉头轻度麻痹,唾液分泌增多, 性欲亢进,咬伤处发痒,后期吞咽困难。 兴奋期(狂暴期):此期约2~4d 。高度兴奋,攻击人畜,狂暴不安,或沉郁,斜视、惶 恐,自咬四肢、尾及阴部,常在野外游荡。随着病势发展,意识障碍,反射紊乱,显著消瘦, 叫声嘶哑,下颌麻痹,流涎,吞咽困难。 麻痹期:此期约1~2d 。麻痹急剧加重,下颌下垂,舌脱于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四 肢和后躯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和衰竭而死。 整个病程一般为6~8d ,一旦出现症状,病死率100%。 少数病例兴奋期很短,很快转入麻痹期,病程2~4天,称为麻痹型狂犬病。 2.其他动物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行为异常。兴奋,狂暴不安,冲击人畜,碰撞墙壁, 嚎叫磨牙,流涎,叫声嘶哑,咬伤部奇痒,肢体麻痹,卧地不起,很快全身衰竭而死,病程 3~4天。 (四)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不明显,尸体消瘦,有咬伤及外伤,胃内空虚或有异物,胃肠黏膜充血出血, 大脑及脑膜充血出血。组织学病变具有特征性,即中枢神经细胞(特别是海马角)和唾液腺细胞,脑浆内有典型的内基氏小体。 (五)诊断 1.根据症状和肉眼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或怀疑性诊断。 2.采取病犬或可疑犬的大脑海马角或唾液腺作触片或切片,染色镜检,如检查到典型的 内基氏小体,结合症状等情况可做出确诊。 3.采取以上病料采用荧光抗体检测病毒,可以快速做出诊断。常用的方法还有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交叉保护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以及间接免疫酶试验(HRP-SPA)等。 4.将病料脑内接种于30日龄的小鼠,如有狂犬病病毒,则接种后1~2周内出现麻痹症状和脑膜炎病变,或者于接种后3d 捕杀小鼠,以荧光抗体检测脑组织,可以确诊。 5.病毒分离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所需时间较久。取脑或唾液腺等做为病料。 (六)防制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 (1)加强犬的管理 不养、少养、栓养。扑杀无主犬。 (2)养犬必须进行免疫接种。我国目前应用的原代仓鼠肾细胞培养人用狂犬病疫苗,现 从国外引进Flury株弱毒冻干苗,1次肌肉注射,免疫期1年以上。 2.发病后的紧急防制措施 (1)及时发现并扑杀发病动物。 (2)消毒污染环境,扑杀及死病动物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 (3)其它动物紧急免疫接种。 3. 咬伤后处理 当被病犬和可疑病犬咬伤后,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先让伤口 充分流血,然后用浓肥皂水或碘酊消毒伤口,同时立即接种疫苗。 (七)公共卫生 人的狂犬病多数是由于被病犬或带毒犬咬伤后所致。表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咬 伤处发痒并有蚁走感。瞳孔散大,多泪,流涎、出汗。见到水表现恐惧,故名“恐水症”。 时而表现恐怖和忧虑,时而出现狂燥,失去自制。常在发病后3~4天因全身麻痹而死。 对接触病犬机会多的人员应接种疫苗。一旦被犬咬伤。应迅速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5%碘酊处理伤口,之后及早接种疫苗。如有条件还可应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 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围绕伤口局部作浸润注射,效果更可靠。 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引起牛、羊、猪发 病,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变。人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又称布氏杆菌病, 简称布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 来严重危害。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布鲁氏菌,为细小,两端钝圆的球杆菌或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 不运动,不形成芽胞。 布鲁氏菌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又称羊型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Br.abortus,又称牛型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Br.suis,又称猪型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Br.ovis)、狗(犬)布鲁氏菌(Br.canis)和林鼠布鲁氏菌(Br.neotomae)。其中马耳他布鲁氏菌有3个生物型, 流产布鲁氏菌有8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有4个生物型。这6个种及其生物型在形态染色特性上无明显差别,均为革兰氏阳性的细小短杆状菌,但在抗原及某 些生物学特性方面有差异。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较差,在培养基中加入甘油、葡萄糖、胰 蛋白眎、肝汤及血清等,有助于本菌生长。初次分离时,生长缓慢,在10%CO2环境下才能生长,以后传代无CO2也可生长。 布氏杆菌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0~120天,水中可存活75~150天,在乳、肉类食品中可存活2个月,对干燥和寒冷抵抗力较强,但对湿热敏感,60?3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常用消毒药,如3%石炭酸、来苏水、3%石灰乳均能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多种动物对布氏杆菌均易感,自然感染主要见于羊、牛和猪,各型布氏杆 菌主要引起该种动物的布氏杆菌病,也可发生交叉感染。 三型布氏杆菌对人均能引起感染,但以羊型布氏杆菌感染后发病最重,猪型次之,牛型 最轻。 通常母畜较公畜易感,成畜较幼畜易感。 实验动物,豚鼠和小白鼠最易感,家兔次之。 2.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传染源。最危险的是流产母畜,其流产胎儿、胎衣、 胎水中带有大量病原菌。本病的隐性感染带菌现象比较普遍。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感染也较重要,已证明可经无损伤的皮肤感染。 此外,也可经结膜、交配、吸血昆虫叮咬传播本病。 4.流行特点 新疫区呈暴发形式流行,表现所有怀孕动物均发生流产,而老疫区为散发, 仅在头胎或二胎动物发生流产。 (三)临床症状 饲养管理不良,畜群拥挤,寒冷潮湿,饲料不足,营养不良,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牛 潜伏期2~6个月。 孕母牛流产是最常见的症状,常发生在怀孕的第6~8个月时。流产前数日表现分娩预兆象征(阴唇乳房肿大、荐部胁部下陷,乳汁呈初乳状)和生殖道炎症(阴道黏膜发生粟粒大红色结节,阴道流出灰白色黏性分泌物)。流产时胎水多清朗,有时含有脓样絮片。常见胎衣 滞留。如在早期流产,胎牛多死亡,如流产较晚,则可产出弱犊,但不久便死亡。流产后常 继续排出污秽不洁的分泌物,经1~2周后消失。如胎衣滞留,则可发生慢性子宫内膜炎, 严重者导致长期不育。大多数母牛经1次流产后不再流产。 公牛可见睾丸炎和附睾炎,表现红肿热痛,后期变硬。有时可见阴茎红肿。 有时还可出现关节炎、腱鞘炎、滑液囊炎和乳房炎等症状。 羊 主要症状也是孕母羊流产,多发生于妊娠的第3~4个月时,其他症状也基本同牛。 猪 主要症状也是流产,多发生于妊娠的4~12周。如流产较晚,可能同时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胎,有近于正常的仔猪。公猪可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其他症状有皮下脓肿、 关节炎、腱鞘炎等。 (四)病理变化 牛 胎衣胶样浸润,有些部位覆有纤维素絮片和脓液,绒毛叶覆有纤维素性絮状物或脓 性物。胎牛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内含絮状物的黏液,肠胃黏膜出血,胸膜腔积有微红色液体, 皮下出血性浆液性浸润。公牛精囊内可能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内可能有坏死灶和 化脓灶。 羊猪 性质基本同牛。如胎猪在流产前很久死亡,可见其干尸化。 (五)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变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2.分离鉴定病原是确诊本病的根本方法,病料应采取流产胎儿、胎衣、胎水,以及局部 病变组织。 3.免疫学检查方法 (1)血清凝集试验 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常用的方法有试管凝集反应,平板 凝集反应和虎红平板凝集反应。 (2)补体结合反应 本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其操作复杂,现在很少使用。 (3)全乳环状试验 此法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可用于混合牛乳的普查。 (4)变态反应 可用于检查犊牛、羊和猪,在牛尾根皮内注入0.2毫升流产布氏杆菌菌素,阳性者24小时内出现红肿,阴性者无任何变化。 (六)防制措施 1.未感染畜群(清净畜群)的预防措施 (1)坚持自养自繁,必须引进家畜时,应严格进行检疫,即隔离饲养2个月,其间进行2 次免疫生物学检查,全部为阴性则可与原畜群混养。 (2)对所有牲畜每年至少进行1次免疫生物学检疫。 2.感染畜群(污染畜群)的控制措施 (1)反复检疫净化畜群:采用免疫生物学方法,对所有牲畜每年至少进行2次检疫,阳 性者淘汰或隔离利用,阴性者续继检疫。经1年以上检疫未出现阳性的畜群,即认为是净化 畜群。 (2)培养健康幼畜群:这是一种从阳性母畜的后代中培养选择健康畜的方法。其基本方 法是:将阳性畜产的幼仔立即隔离,人工挤喂母畜初乳5~10天,以后喂健康乳或消毒后的乳。之后在一定时期内(牛在5月龄和9月龄时;羊在1月龄以内;猪在2月龄和4月龄时)进行两次免疫学检查,均为阴性者即视为健康幼畜。 (3)严格执行消毒等兽医卫生工作:对畜舍的环境要定期进行严格消毒,一旦发现流产, 则必须对流产物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同时对污染的环境要严格消毒。牛奶必须经专门消 毒后方可食用或出售。 (4)疫苗接种:在没有严格隔离条件的牧场,可以考虑采用疫苗免疫措施。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活疫苗,如牛流产布鲁氏菌19号苗、马耳他布鲁氏菌Rev I苗,也有使用灭活苗的,如牛流产布鲁氏菌45/20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3H38苗等。 在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 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简称S2苗)是我国选育的一种优良布鲁氏菌苗。过去我国普 遍采用流产19号苗给家畜预防接种,但对猪无效,对山羊效力不好,不能解决主要家畜布 鲁氏菌病的预防接种问题。而猪2号苗对山羊、绵羊、猪和牛都有较好的免疫效力,可供预 防羊、猪、牛布鲁氏菌病之用。猪2号苗的毒力稳定,使用安全,免疫力好,在生产上使用 已经收到良好效果。 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简称M5苗)是我国选育的一种布鲁氏菌苗,可用于绵羊、 山羊、牛和鹿的免疫。 在疫苗接种方法上,我国使用猪2号苗给山羊和绵羊饮水、喂服和气雾免疫获得成功, 使用羊5号苗气雾免疫也已成功。 疫苗本应只给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牲畜接种,但牧区受实际条件限制,检查后再行免疫 接种,在工作中存在很多困难,通过实验,在羊群中不检验即行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已 收到较好的效果。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弱毒活苗,仍是有一定的剩余毒力,因此,在使用中应做好工作人 员的自身保护。 (七)公共卫生 人可感染布氏杆菌,主要是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 由于接触病畜及其产品,特别是在助产时接触胎儿、胎衣、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引起感 染,也可通过食入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 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体温升高,波浪热,多汗,关节和肌肉疼痛以及全身乏力,肝、脾肿 大等表现,一般无流产的发生。 在与病畜接触时应注意自身的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畜的胎儿、羊水、胎衣、阴道分 泌物等物,注意消毒工作,对相关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发病应及时治疗并调离工作岗位等。 八、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 染病。又称为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综合征等。临床上以高热、坏死性口 炎、胃肠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可高达100%和90%。对羊,尤其是山羊危害严重,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对小反刍动物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小反刍兽疫属 于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和扑灭的动物疫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 织 (OIE) 及我国均将本病定为A 类(一类)烈性动物传染病。 此病1942 年首先在非洲的象牙海岸发生,1972 年正式确认病原并定名为小反刍兽疫。 目前此病广泛发生于非洲国家,尤其是位于撒哈拉和赤道之间地带的国家。近年来此病有向 近东阿拉伯地区传播的趋势,包扩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也门、叙利亚和土耳其也有此病的存在。2003年以来,我国周边的 老挝、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俄罗斯、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家爆发大规模的小反刍兽。(一)病原 王志亮等2007年7月首次证实我国西藏地区发生小反刍兽疫。 本病的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为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的成员,与牛瘟病毒、犬瘟热病毒、海豹 瘟病毒、海豚瘟病毒、麻疹病毒、鲸麻疹病毒同属。病毒粒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 130~390nm,有囊膜,囊膜上有8~15 nm 的纤突,纤突含血凝素而无神经氨酸酶,核衣壳 呈螺旋对称,PPRV基因组为单股负链无节段RNA,长15948bp,是麻疹病毒属中基因组最长的病毒。 该病毒只有1 个血清型,病毒分为4 群,其中3 群源于非洲, 一群源于亚洲。 病毒可在绵羊或山羊胎肾、BHK21、Vero等细胞上培养,一般在接种后6~15d出现细胞病变,其特点是出现多核巨细胞。 病毒抵抗力不强,在50?30分钟可丧失感染力,在pH4~10范围内稳定,在pH 4.0 以下或pH 11.0 以上很快就失活。对乙醚、酒精及一些去垢剂敏感,2%的NaOH作用24小时可灭活病毒。常用消毒药均有效。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不同品种的羊易感性不同。山羊比绵羊易感,欧洲品系山羊易感性更高, 山羊中小型品种更易感。幼龄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但哺乳期的幼畜抵抗力强。野生动物(如瞪羚、南非大羚羊、努比亚野山羊、美洲白色长尾鹿等)也可感染,骆驼、牛和猪也可感染 此病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 2.传染源 病畜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在潜伏期即可向外排出病毒。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以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病畜可通过眼、鼻和口腔分泌物以及粪 均排出病毒,通过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精液 及胎盘传播。 4.流行特点 该病一般在雨季和干燥季节多发,发病率100 %,死亡率20 %~90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 %。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2~6 d,最长可达21 d。 病畜表现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有时可达42 ?。病畜精神沉郁,感觉迟钝, 不食,被毛竖立。眼睛、鼻子和口腔分泌大量黏液。如继发细菌感染,上述部位分泌出稀薄 的黄色脓性液体,干燥后使眼睑黏连,堵塞鼻孔,导致呼吸困难。发烧1~2 d 后,口黏膜和眼结膜潮红,齿龈、上腭、嘴唇、面颊内面和舌面上部因黏膜坏死而出现针尖大小的灰色 区域,呈弥漫性分布。进而口腔和面颊黏膜广泛出血,流涎,继而发生大面积的坏死,口腔 苍白,被死亡的细胞覆盖,以至口腔黏膜完全被厚的干酪样物质附着,嘴唇肿胀、破裂坏死。 在鼻黏膜、阴道黏膜也可见到相似的变化。病的后期发生腹泻,开始时粪便变软,然后水便, 有难闻恶臭气味,有时腹泻粪便中含有坏死碎片和血迹。病畜呼吸困难,鼻孔开张,舌伸出, 咳嗽,表现出肺炎症状。病的晚期在鼻、口周围有小结节形成。最终脱水而死。有些动物经 过一段较长时间可恢复。 肺呈暗红色或紫色区域,触摸坚硬,主要见于肺的尖叶和心叶,呈支气管肺炎病变,这 种病变多是继发巴氏杆菌引起的。淋巴结肿胀。结膜炎,侵袭性口炎,下唇邻近的齿龈、颊 和舌经常发生损伤,严重时这种病变发生于上腭、咽和食道的上1/3。口腔黏膜和胃肠道大(四)病理变化 面积坏死。皱胃呈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脾肿大、坏死。小肠呈现有限的 出血条纹。大肠皱褶有小的红色出血点,时间稍长汇合在一起,呈“斑马纹”样特征。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性,一般能在上皮细胞和形成的多 核巨细胞中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嗜伊红胞浆包涵体。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坏死,这具有诊断价 值。 (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变化可怀疑为该病。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病毒的分离鉴定 采取病料(口、鼻、直肠绵拭,抗凝全血,淋巴结,脾和肺脏)接种原代羊肾细胞或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2)血清学试验 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相对简单、快速和廉价的方法,但不能区别小反刍兽疫和牛瘟。 病毒中和试验(VN) ELISA试验,有竞争ELISA、间接ELISA等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的优点,且可区别 小反刍兽疫和牛瘟。 (3)病毒抗原检测 可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夹心ELISA、免疫琼脂扩散和对流免疫电 泳等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抗原。 (4)RT-PCR试验 设计特异性引物用于扩增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该法具有高度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其它还可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检测 3.鉴别诊断 此病巴氏杆菌性肺炎(羊出败)、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蓝舌病、牛瘟 等病有相似的症状,容易混淆,应注意进行鉴别。 (六)防制措施 1.无病地区 禁止从有病地区引入动物及其产品,必须引入时,应加强检疫。 2.免疫预防 牛瘟疫苗可预防此病。非洲国家多用牛瘟疫苗进行本病的预防。也可用感 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同源的小反刍兽疫灭活疫苗,免疫山羊后血清抗体持续8 个月。 3.发病时 及时诊断,上报疫情,封锁疫区,扑杀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严格消毒污染 环境,病死畜及扑杀动物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 4.治疗 针对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应用抗生素(土霉素、四环素) 和磺胺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八、马流行性感冒 马流行性感冒(Equine influenza,EI)是由马A型流感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传 染性疾病,简称马流感。该病的特征为体温升高、结膜潮红、咳嗽、流浆液性、粘液性、脓 性鼻液、怀孕马流产等为主要症状。 该病广泛存在世界许多国家,很早就有报道,但在1955年以前,由于缺乏对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的研究,当时报道的马流感,还包括马传染性鼻肺炎、马病毒性动脉炎、马传染性支 气管炎和鼻病毒感染等在内的一类疾病。随着病原学和免疫学研究进展,1956年Sovinova等在布拉格从流感病马体内分离到甲型流感病毒,命名为A/马/1/布拉格/1/56(马甲1型), 1963年Waddell等在美国的迈阿密州从马体分离出的一株在抗原性上与马甲1型流感病毒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命名为A/马/2/迈阿密/1/63(马甲2型)。由这两株病毒引起的马流性感 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马流感在我国早已存在,建国以来,我国有三次马流感大流行。1974年马流感大流行,首先从新疆开始,很快蔓延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北、河南、吉林、辽宁、 黑龙江、天津、山东、四川、西藏、贵州、福建等17个省( 市)、自治区,分离的毒株以 A/马/京防74-1为代表,经鉴定属于马甲1型,此后,马甲1病毒已有近20年未再分离到。其次,1989~1990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暴发马流感,分离毒株为H3N8 型马流感病毒A/马/吉林/1/89,A/马/黑龙江/2/89,病毒的6个基因与禽流感病毒有密切关系。最后,1992~1994,在我国西部、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暴发马流感,分离出A/马/青海/1/94毒株,经鉴定为H3N8型。 近年来,我国西北、东北等地区马流感发生间隔时间缩短,危害愈趋严重,给我国养马 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病原 马流感病毒(Equine influenza virus,EIV)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A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 A)的A型流感病毒,典型的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多为球型,直径约为80~120nm。马流感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具有脂质双层囊膜。其表面有致密排列的纤 突,其中90%为血凝素(Haemagglutinin,H),其余10%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 马流感病毒核酸由8个节段组成。分别至少编码10种蛋白质。其中聚合酶蛋白PB2、PB1、PA分别由RNA节段1、2、3编码。血凝素(HA)由RNA节段4编码。核蛋白(NP) 是由RNA节段5编码,神经氨酸酶(NA)由RNA节段6编码,是马流感病毒另一个主要表面抗原。基 质蛋白(M1) 由RNA节段7编码。非结构蛋白(NS1、NS2) 是由病毒RNA节段8编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是马流感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 病毒变异 马流感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相比,相对比较保守,但也易发生变异。流感病 毒通过两种机制即抗原性的漂移和抗原性的转换改变其抗原性,抗原性的漂移是病毒全部基 因片段变化的积蓄,此变化对经常受到宿主防御机制选择压力的表面糖蛋白尤为重要。自80年代以来,H7N7型马流感病毒在世界各国均未分离到,而近年来H3N8型马流感病毒频繁暴发,这恰恰说明马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转换作用。 国际上根据流感病毒的H和N的不同,将H分成15个型,N有9个亚型。马甲1型和马甲2型分别属于H7N7和H3N8亚型。 目前已知的马流感病毒只有马甲1型(H7N7)和马甲2型(H3N8) 2个血清型,其中马甲1型(H7N7)主要流行于欧洲,毒力较低;而马甲2型(H3N8) 主要流行于美洲,毒力较强。到目 前为止,马流感病毒只有这两个在抗原性上不同的亚型,这两个亚型病毒具有甲型流感病毒 共有的补体结合性抗原,但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能够区别两个亚型病毒。 马流感病毒可在鸡胚中繁殖,也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仓鼠肾细胞、猴肾细胞、犬肾细 胞、牛肾细胞、仓鼠肺传代细胞等细胞生长。 马流感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56?数分钟即可使其丧失感染力。对紫外线、甲醛、 稀酸等敏感,脂溶剂、肥皂、氧化剂等一般的消毒剂均可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条件下,只有马属动物(马、骡、驴)具易感性,没有性别和品种差 别,幼龄动物易感性更强,发病后病死率高于成年动物。 2.传染源 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染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方式。此病可通过空气感染,也可通过污 染的饲料、饮水经口感染。因为病毒在康复马匹的精液中存在很久,配种,尤其是本交也是 此病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 4.流行特点 本病传播极为迅速,呈暴发性流行。由于病马感染以后能获得的长时间的 免疫,因此,3岁以上的马匹都带有大量的抗体,所以在流行时发病的多是2岁以下的幼龄马。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北方地区以春秋多发。有些地区则多发生于冬末春初,而(三)临床症状 另一些地区则流行于夏季。 本病的潜伏期为2~10d,多为3~4d。 病马体温升高,38~40?,稽留1~2d或4~5d,然后降至常温。病马精神萎顿,食欲降 低,脉搏频数,呼吸加速,肺部听诊有罗音。咳嗽,病初期呈现干咳,以后逐渐变为湿咳。 眼结膜潮红、水肿,大量流泪。鼻粘膜潮红,流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鼻液。有时出现腹泻, 粪便粥样,严重时混有肠粘膜、血液,味腥臭。病马在发热期中常表现肌肉震颤,病马因肌 肉酸痛而不愿活动。 有些病畜在胸部、腹下和四肢发生水肿,有时发生腱炎和腱鞘炎,行走慢而不稳或跛行。 发病初期通常呈轻度贫血和白细胞减少。血检时可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左移,大单核细胞 稍增多。如并发细菌性感染则白细胞增多。 本病常取良性经过,如无并发症的经一周恢复正常。死亡的多是幼驹或有继发性感染的 病例。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 (四)病理变化 结膜潮红、水肿、外翻,呈砖红色或淡黄色,角膜浑浊。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渗 出,上皮细胞脱落与局灶性糜烂。头、颈部淋巴结肿大。肺脏充血、出血、水肿,扩张不全。 肝脏一般无明显眼观病变。若病畜继发细菌感染时,则见喉头周围、胸部、腹下,肢体皮下 呈胶样浸润与全身淋巴结肿大。胸腔经常充满液体与并发胸膜炎,偶见腹腔积液。肺尖叶、 心叶、隔叶下部可见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灰褐色实变区,支气管内有粘膜,脓性渗出物。肠 粘膜附着粘稠渗出物,粘膜潮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五)诊断 1.根据流行情况和典型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 取口鼻绵拭、肺、脾等脏器研磨处理,接种鸡胚分离病毒,用血凝及其 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病毒鉴定。 (2)血凝抑制试验 测定病马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如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 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即可诊断为流感病毒感染。 (3)电镜观察 取病料处理后,差速离心,置电镜下观察,可见典型流感病毒颗粒。 (六)防制措施 由于马流感呈暴发流行,传播迅速,加之抗原变异程度较大。由于病毒的抗原漂移或变 异,原有疫苗往往不能提供良好的保护力。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马流感病毒灭活苗进 行免疫预防。上世纪70年代,我国研制马的流感灭活疫苗有3种,即采用的京防-74株制备的马甲1型单苗、采用美国迈阿密63株制备的马甲2型疫苗和将马甲1型与马甲2型原苗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豆油佐剂制成的联合苗。但没有大面积应用。 目前针对马流感主要采取以下综合性防疫措施。 1.平时要加强检疫,不从有病地区购入马匹,必要时进行检疫。 2.发病后及时发现,迅速诊断,隔离病马,严格消毒污染环境,病死畜无害化处理。 3.病马隔离治疗,可用西药、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应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免疫接种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将 疫苗或菌苗接种动物,从而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疫苗的种类 预防动物疫病的疫苗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灭活疫苗,是把病毒或细菌灭活后制成的。 一类是活毒疫苗或弱毒疫苗,一般是用毒力较弱,不会引起动物发病的活病毒或细菌制 成的。弱毒疫苗按生产过程不同,又分为湿苗及冻干苗两种。一般来说湿苗使用方便,免疫 效果好,但不能长期保存,而冻干苗保存期长。 二、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就是预防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它包括预防疾病的种类、疫苗的选择、免疫次数、免疫时间、 免疫方法、联合用苗等内容。没有任何一个免疫程序能适用所有地区或不同类型的养殖场。 因此,每一个养殖场都应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场特点的免疫程序。只有这样才能 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免疫程序的制订,至少考虑以下8个方面的因素: (1)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2)母源抗体的水平; (3)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 (4)畜禽的免疫应答能力; (5)疫苗的种类; (6)免疫接种方法; (7)各种疫苗接种的配合; (8)对动物全身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这8个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考虑。 一般来说,免疫程序的制订首先要考虑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据此才能决定 需要接种什么种类的疫苗,达到什么样的免疫水平。首次免疫接种时间的确定,除了考虑疾 病的流行情况外,主要取决于母源抗体的水平。母源抗体滴度低的要早接种;母源抗体滴度 高的推迟接种效果更好。 三、疫苗的选择 疫苗的种类很多,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可乱用,否则不但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 用,反而会影响动物的健康,甚至会把本来没有的疾病带入养殖场。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情 况,慎重选用疫苗。 一般来说,需要接种哪些种类的疫苗,主要取决于当地流行的或可能流行的疾病种类, 经过调查和了解,当地有该种疾病的流行或可能受到威胁时,才进行该种疫苗的接种,尤其 是当该疫苗是毒力强的活毒苗或活菌苗,更不应当轻率地引入从没有该病发生的地区进行免 疫接种。 对于已有该病流行或威胁的地区,选用什么类型的疫苗,主要是根据疾病流行的严重程 度。一般流行较轻的,可选用比较温和的疫苗。而疾病严重流行的地区,则要选用效力较强 的疫苗。要使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抵抗力与疾病流行的情况相适应,使动物有坚强的免疫力。 有些疫苗往往有几个品系,一般来说,初次接种应该选择毒力弱的品系,而重复接种(又 称强化接种)则应选用毒力较强的品系,例如新城疫疫苗,作为初次接种,可选用?系、? 系,而重复接种,可选用?系或?系苗。 在选用疫苗时,还应考虑该疫苗对动物接种后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系疫苗如果 用于产卵鸡,会引起产卵量短期下降;如果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甚至会引起死亡。此外, 新城疫疫苗的接种,可能诱发败血支原体病,因此当鸡群中有败血支原体病潜伏存在的情况 下,又要进行上述疫苗接种时,应该考虑提前或同时给要免疫接种的鸡服用药物,以减轻或 防止疾病的暴发。 四、免疫接种的途径和方法 在选择疫苗时,必须注意疫苗的质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对家畜(禽)进行免疫接种的常用方法有:注射免疫法、经口免疫法、气雾免疫法、滴 鼻、滴口、点眼、翼下刺种免疫法等。采用哪一种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既要考虑工 作方便及经济核算,更要考虑疫苗的特性及免疫效果。 1.注射免疫法中可分为皮下接种、皮内接种、肌肉接种和静脉接种等四种。灭活苗必须 采用注射法免疫,不能口服,也不能用于滴眼、滴鼻。 (1)皮下接种法 对马、牛等大家畜皮下接种时,一律采用颈侧部位,猪在耳根后方, 家禽在胸部、大腿内侧。 皮下接种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吸收较皮内接种为快,缺点是使用剂量多。而且同一疫苗, 应用皮下接种时,其反应较皮内接种为大。大部分常用的疫苗和免疫血清采用皮下接种。 (2)皮内接种法 马的皮内接种采用颈侧、眼睑部位。牛及羊除颈侧外,可在尾根或肩 胛中央部位。猪大多在耳根后。鸡在肉髯部位。 现用兽医生物制品用作皮内接种的,仅有羊痘弱毒菌苗、猪瘟结晶紫疫苗等少数制品, 其他均属于诊断液方面。 皮内接种的优点是使用药液少,同样的疫苗皮内注射较之于皮下注射反应小。同时,真 皮层的组织比较致密,神经末梢分布广泛,特别是猪的耳根皮内比其他部位容易保持清洁。 同量药液皮内注射时所产生的免疫力较皮下注射为高。皮内接种的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 (3)肌肉接种法 将疫苗直接注射于肌肉内,此法作用迅速,剂量准确,效果确实。 马、牛、猪、羊的肌肉接种,采用臀部和颈部肌肉接种。鸡在胸部或腿部肌肉接种。 肌肉接种的优点是药液吸收快,注射方法也较简便。其缺点是在一个部位不能大量注射。 同时臀部接种如部位不当,易引起跛行。 (4)静脉接种法 马、牛、羊的静脉接种,在颈静脉部位,猪在耳静脉部位。鸡在翼下 静脉部位。 现用兽医生物制品中的免疫血清,除了皮下或肌肉接种外,亦可采用静脉接种,特别在 急于治疗传染病患畜时。疫苗、菌苗、诊断液一般不作静脉注射。 静脉接种的优点是可使用大剂量,见效快,可以及时抢救病畜。 2.经口免疫法 分饮水免疫和喂食免疫两种。 饮水免疫是将可供口服的疫苗混于水中,畜、禽通过饮水而获得免疫,后者是将可供口 服的疫苗用冷的清水稀释后拌入饲料,畜、禽通过吃食而获得免疫。 疫苗经口免疫时,应按畜、禽头数和每头畜、禽平均饮水量或吃食量,准确计算需用的 疫(菌)苗剂量。免疫前,应停水或停料半天,夏季停水或停料时间可以缩短,以保证饮喂疫 (菌)苗时,每头畜、禽都能饮入一定量的水或吃入一定量的料。饮水免疫时,一定要增加饮 水器,让每头畜、禽同时都能饮到足够量的水。 本法具有省时、省力的优点,适用规模化养畜、禽场的免疫,但由于畜、禽的饮水量或 吃食量有多有少,因此进入每头畜、禽体内的疫(菌)苗量不同,出现免疫后畜、禽的抗体水 平不均匀,较离散,免疫效果参差不齐。很多研究者证实,饮水法引起的免疫反应最弱,往 往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不能抵抗较强毒力的毒株引起的疾病流行。 为使饮水法免疫达到一定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用于饮水法的疫苗必须是高效价的,且疫苗剂量加大2~3倍。 (2)稀释疫苗的饮水必须不含有任何使疫苗灭活的物质,例如:氯、锌、铁等离子, 必要时要用蒸馏水。 (3)饮水器具要充足,以保证所有禽只能在短时间内饮到足够的免疫量,饮水器具要 干净,饮水前必须彻底清除铁锈、脏物等,以免降低疫苗效价。 (4)饮疫苗前停止饮水2~4小时(视天气及饲料等情况而定),以便使禽只能尽快而 又一致地饮用疫苗。第二天再以同样剂量和方法重复饮水免疫一次。 (5)饮水中最好能加入0.1%的脱脂奶粉。 3.气雾免疫法 此法是用压缩空气通过气雾发生器,使稀释疫苗形成直径1~10微米的雾化粒子,均匀地浮游于空气之中,随呼吸而进入畜禽体内,以达到免疫目的。 气雾免疫对某些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效果最好,例如新城疫各系疫苗,传染性支气管 炎弱毒疫苗等。 气雾免疫时,如雾化粒子过大或过小,温度过高,湿度过高或过低,野外免疫时风力过 大、风速过急,均可影响免疫效果。本法具有省时、省力的优点,适于大群动物的免疫,缺 点是需要的疫(菌)苗数量较多。 气雾免疫时,操作者更应注意自身防护,要穿工作衣裤和胶靴,戴大而厚的口罩,如出 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气雾免疫就应注意的问题是: (1)疫苗必须是高效价的,而且通常应使用加倍的剂量。 (2)稀释疫苗应该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最好加入0.1%的脱脂奶料或明胶。 (3)雾粒大小要适中,一般以喷出的雾粒中直径在1~10微米占70%以上为最好,雾粒过大,停留于空气中的时间短,也易被粘膜阻止,不能吸入呼吸道;雾粒过小,则吸入后 易被呼气时又排出。 (4)气雾免疫房舍应密闭,减少空气流动,并应无直射阳光,保证舍内有适宜的温度 与湿度。夜间气雾免疫最好,此时鸡群密集而安静,喷雾20分钟后打开门窗即可。 4.滴鼻、滴口、点眼免疫法:主要用于禽类的免疫接种,应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疫苗 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并能诱导粘膜免疫,有良好的免疫效果。滴眼、滴鼻法是逐只进行接 种,能保证每只禽都得到免疫,并且剂量一致,免疫效果确实。 5.翼下刺种:此法适用于鸡痘疫苗、新城疫?系疫苗等的接种。 五、紧急接种 当一个养禽场已经发生疫病,威胁到禽舍或禽场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来疫病的流行, 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疫区及受威胁的畜禽进行紧急接种。紧急接种可以用免疫血清或疫苗。 实践证明,在疫区内使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不但可以防止疫病向周围地区蔓延,而且对某 些疫病,如新城疫及鸭瘟,还可以减少已发病禽群的死亡损失。这主要是利用疫苗产生免疫 力快的特点,使未受感染的家禽获得抵抗力,但是对正处在潜伏期或尚未明显发病的家禽, 有可能促使发病和死亡,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病及死亡数就会迅速下降,使疫病得到控制。 紧急接种应该包括养禽场内所有禽只,以使畜(禽)群一致地获得免疫力,而不留下易 感禽。为了保证接种效果,疫苗剂量可加倍,但必须注意不是所有疫苗均可用于紧急接种, 只有被证明紧急接种确实有效的疫苗才能使用。另外,一般先接种健康的或无明显症状者, 然后再接种可疑感染者或发病者,以防人为地将病原体由病禽传给健康禽只,扩大疫情。 六、免疫接种的一般注意事项 1.接种前应对畜(禽)群进行详细了解和检查,注意营养状况和有无疫病。一般畜群健 康,可保证接种安全,而对于老、弱、幼、孕、泌乳、病畜等进行免疫接种,可能出现明显 的接种反应,甚至发病,而且产生的免疫效果差。因此免疫接种应于畜禽群健康状况良好时 进行为宜。 2.接种前应考虑畜(禽)的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接种时间。母源抗体,一方面 可以抵抗病原的传染,另一方面又能妨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母源抗体受母畜(禽)抗 体的影响。由于母畜(禽)免疫接种时间的不同,或者孵化的种蛋来源不同,后代的母源抗 体水平就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就很难规定一个统一免疫程序而适用于各养禽场。应根据母 源抗体的检测结果,对于母源抗体水平低而个体差异又较小的雏鸡,首次接种应在早期进行; 对于母源抗体水平高的雏鸡,应推迟疫苗接种时间。对于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差别很大, 而该地区又存在有新城疫威胁时,应早用疫苗,以提高母源抗体水平低的雏鸡的免疫力,然 后再接种一次,使本来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雏鸡,也能对疫苗接种有良好的反应。 3.接种弱毒活菌苗前后10天,畜禽群应停止使用对疫苗菌株敏感的药物,以免影响免 疫效果。此外,抗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的常加入某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如果与 弱毒活菌苗混合使用,则会降低疫苗的活菌数,从而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4.一个养禽场往往不只进行一种疫苗的接种。因此必须考虑到各种疫苗的互相配合,以 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作用,保证免疫的效果。例如一日龄雏鸡同时进行马立克氏病疫苗和新 城疫疫苗接种时,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抑制,新城疫疫苗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同时 接种时,一般无不良影响,但如果分别接种,则认为支气管炎疫苗接种14天内不应接种新城疫疫苗,否则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下降。 为了保证免疫效果,对当地流行最严重的传染病,最好能单独进行接种,以便产生坚强 的免疫力。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任何疫苗都以单使用时效果最好,并已被实践证明。 5.使用各种疫苗,一定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做,才能确保免疫效果。要做好免疫接种的详 细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记录内容至少应包括:接种日期、畜禽的品种、日龄、数量、使用疫苗的名称、厂 名、批号、生产日期及有效期、稀释剂及稀释倍数、疫苗接种方法、操作人员等。 6.免疫接种后,要注意观察禽群接种疫苗后正常的异常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或发病等 情况,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疫苗接种经过一定时间(10~20天)后,应检查免疫效果。尤其是改用新的免疫程序及疫苗种类时更应检查。 7.免疫接种时,工作人员需穿着工作服及胶鞋,必要时戴口罩,工作前后均应洗手消毒, 工作中不准吸烟和吃食;注射器、针头、镊子等,临用时煮沸消毒至少l5分钟,注射时每头家畜须调换一个针头,如针头不足,也应每吸液一次调换一个针头。 七、疫苗的保存、运送和使用 疫苗的使用必须严格按各疫苗的要求,进行保管、运输和使用。 1.保存 不同类型的疫苗,要求的保存条件是不一样的。必须按说明书规定的条件保存, 才能保证疫苗质量不会显著下降,一般来说,灭活苗要保存于2~15?的阴暗环境中,活菌苗应保存于4~8?的冰箱中,这两种疫苗都不应冻结保存。但对于冻干的弱毒活毒(菌)苗,除了个别的有不同要求之外,一般都要求低温保存。保存温度要稳定,尤其不能反复冻融。 2.保存期 使用前检查疫苗瓶签上的截止有效期,在有效期内使用。 3.运输过程 疫苗运输时,应包装完善,尽快运送,运送途中避免日光直射和高温。运 输时间越长,疫苗中的病毒(或细菌)死亡越多,如果中途转运多次,影响就更大。致弱的病 毒性疫苗应放在装有冰块的广口瓶或冷藏箱内运送。 4.冷藏设备 使用单位应设置必要的冷藏设备,疫苗运到应立即清点,尽快放到规定的 韫度下保存,并没专人负责保管。如发现包装不合规格,或者货、单不符,批号不清等异常 现象时,应及时与生物制品厂联系解决。 5.疫苗的使用 使用疫苗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及瓶签上的各项规定,不得任意改变。并 应进行详细的登记,注明制品的名称、批号;畜主、畜别、体重、性别、年龄(或月、日龄), 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以及使用人等。 6.用前检查 在使用疫苗前,需详细检查,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没有瓶签 或瓶签模糊不清,没有经过合格检查的;过期失效的;制品的质量与说明书不符,如色泽、 沉淀有变化,制品内有异物、发霉和有臭味的;瓶塞不紧或玻璃破裂的;没有按规定方法保 存的。不能使用的疫(菌)苗应立即废弃,致弱的活苗应煮沸消毒或予以深埋。 7.疫苗的稀释:各种疫苗所用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方法,都有一定的规定,必须 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否则,疫苗的滴度会下降,影响免疫效果。例如,用于饮水的疫苗 稀释剂,最好是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不能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的消毒剂会把疫苗毒(菌) 杀死。又如用于气雾的疫苗稀释剂,应该是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如果稀释水中含有盐,雾 滴喷出后,由于水分蒸发,盐类浓度提高,会引起疫苗病毒死亡。如果能在饮水或气雾的稀 释剂中加入0.1%的脱脂奶粉,会有助于对疫苗病毒的保护。 疫苗在临用前由冰箱取出稀释后应尽快使用,活毒疫苗一般应在4小时内用完。当天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不要隔天再用。疫苗无论在稀释前后都不应受热或晒太阳,更不许接 触消毒药,稀释疫苗的一切用具,必须洗涤干净,煮沸消毒。饮苗的容器也要洗干净,无消 毒药残留。 8.使用单位应注意生物制品的使用效果。使用中如发现问题,应保留原样并和有关生物 制品厂联系。 八、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分析 畜(禽)群经免疫接种后,不能预防特定疫病的流行或者免疫效力检查不合格(例如鸡 新城疫疫苗接种后,血凝抑制抗体滴度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或抽检攻毒保护率低于标准要 求)。均认为免疫接种失败。 分析免疫接种失败原因,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周密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切忌主观武 断。事实上,每次免疫接种失败,都有其特殊的原因。现将可能的原因归纳如下: 1.雏禽在免疫接种时,存在有母源抗体。 2.疫苗选择不当,在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仅选用安全性好,但免疫效果较低的疫苗品 系,例如,在有速发嗜内脏型新城疫流行的地区选用?系苗。 3.免疫接种途径错误,例如,1周龄内的雏鸡,采用饮水法接种新城疫疫苗;强化免疫 时,把新城疫?系疫苗用于点眼、滴鼻。把灭活苗用于饮水等。 4.疫苗质量差。 5.疫苗运输、保管不当,造成疫苗失效或减效。 6.使用超过有效期的疫苗。 7.免疫接种工作不认真,例如采用饮水法免疫时饮水器不足,进行疫苗稀释时计算错误 或稀释不均匀,没有把应该接种的禽只全部接种等。 8.鸡群中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 9.不同种类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 10.服用抗菌药物或免疫抑制性药物。 11.接种时畜群内已潜伏有强毒病原微生物,或由接种人员及接种工具带入强毒病原。 九、在临床疾病(传染病病畜)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 传染病病畜具有传染性,对于传染病病畜的治疗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无法治疗、治疗费用太高、治疗价值不大、对人有严重威胁以及当地从未发生 过的传染病病畜要淘汰处理。 传染病的治疗,要考虑针对病原体,消除其致病作用;又要帮助动物机体增强抗病能力 和调整、恢复生理机能,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 1.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1).特异性疗法 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高免卵黄液等特异性生物制品 (抗体性制剂)进行治疗。 (2)抗菌药物疗法 抗菌药物是细菌性急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具有显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发挥.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前提,不合理应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往往引起种种不良后果,一方面可使敏感病原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另一方面可能对机体引起 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中毒。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注意: ? 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抗菌药物各有其主要适应症,应根据诊断结果,确定致病 菌种,选用药物,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应用.抗菌药物。如革兰氏阳性菌选用磺胺类、 青霉素、红霉素类,革兰氏阴性菌选链霉素和氯霉素,支原体选用四环素族。 ? 要考虑用量、疗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经济价值等。 ? 不要滥用,尽量不用,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抗生素,避免产生耐药性菌株,食用动物 在屠宰前一定时间不使用抗生素并有停药期。 ?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结合经验使用,有些药有协同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而有 些药有拮抗作用。抗生素与磺胺药物或抗菌增效剂的联合应用。 (3)抗病毒感染的药物 有吗啉双胍(病毒灵)、三氮唑核苷(病毒唑)、金刚烷等用于治疗流感、副流感 (4)微生态制剂疗法 (5)中药疗法 (6)其它 如黄连素、大蒜素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多用于畜禽肠道感染;914、606等胂制剂对牛传染性胸膜肺炎、•914对放线菌肿;异烟肼(雷米封)等对结核病有一定疗效。 2.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1)加强护理 护理是治疗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冬季防寒保暧,夏季防暑降温,给充 分的饮水,饲料要求新鲜而易消化,少喂勤添,根据病情的需要可注射葡萄糖,维生素和其 它营养物以维持生命。 (2)对症疗法 在传染病治疗中,为缓解或消除某些严重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内 外科疗法,称对症疗法, 如使用退热、止痛、止血、镇静、兴奋、强心、利尿、清泻、止泻、防止酸中毒和碱中 毒,调节电解质平衡等药物,以及某些急救手术和局部治疗,都属于对症治疗的范畴。
本文档为【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疫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5KB
软件:Word
页数:8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6
浏览量: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