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观禅修的探讨林崇安

内观禅修的探讨林崇安

举报
开通vip

内观禅修的探讨林崇安内观禅修的探讨林崇安 内观禅修的探讨 林崇安(2000) 一,前言 梵语 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 「观」;近年来译为「内观」,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 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不同内观禅修技巧.最后,略加评比. 二,北传的内观禅修 北传汉地,藏地以及韩日各国的佛法中,止观法门中的「观」 就是内观禅修.其禅修方法,可以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关毗钵舍那的记述作为代表.今引述论文如下:云何四种毗钵舍那 谓有苾刍依...

内观禅修的探讨林崇安
内观禅修的探讨林崇安 内观禅修的探讨 林崇安(2000) 一,前言 梵语 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 「观」;近年来译为「内观」,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 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不同内观禅修技巧.最后,略加评比. 二,北传的内观禅修 北传汉地,藏地以及韩日各国的佛法中,止观法门中的「观」 就是内观禅修.其禅修方法,可以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关毗钵舍那的记述作为代表.今引述论文如下:云何四种毗钵舍那 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於法中, 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 (1)云何名为能正思择 谓於净所缘境界,或於善巧所缘境界,或於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2)云何名为最极思择 谓即於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 性. (3)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於彼所缘境界,由慧俱有分别作 意,取彼相周遍寻思. (4)云何名为周遍伺察 谓即於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T30,p451b) 以上指出,有四种内观(毗钵舍那),对所缘境界(1)能正思择,(2) 最极思择,(3)周遍寻思,(4)周遍伺察.而所缘境界有净行所缘(分成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五种),善巧所缘 (分成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五种), 净惑所缘(分成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这些所缘可以说是以自 己的身心五蕴作为主要的对象,观察 时以慧俱行的有分别心,观察对象的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和相状. 上述引文开始更指出,要「依止内心奢摩他」来修习毗钵舍 那,因此,在修习内观禅修时,离不开奢摩他(寂止).然而,此奢摩他是何种程度的定 是否要达到四种禅那的根本定 今仍由 《声闻地》的论文来判断:1.於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2.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 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 是名为九种心住.… 3.云何心一境性谓随同分所缘,注,无罪适悦相 应,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善心一境性. 4.何等名为随 谓於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故,其定地相现前,缘此为境,注,无罪适悦相 应,所有正随转安住. 5.云何名为同分所缘 谓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 ,缘此为境,心正,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 6.由彼於所缘境无散,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适悦 相应而转,故名「注适悦相应」. 7.又由彼於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稳住,熟道适悦相应而 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T30,p450c) 以上七点指出,於九种心住达到心一境性,就是奢摩他品,此处的 心一境性必须正念於所缘达到具有流注与无罪二种适悦相应.因此,这儿的定不须达到四种禅那(静虑)的根本定,只须是初禅之 前的「近分定」(又称未至定)就可以了. 再回到内观禅修的类别,〈声闻地〉中提出三门毗钵舍那如下: 云何三门毗钵舍那 一唯随相毗钵舍那,二随寻思毗钵舍 那,三随伺察毗钵舍那. 1.云何名为唯随相毗钵舍那谓於所闻,所受持法,或於教 授教诫法,由等引地如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未推 未察,如是名为「唯随相毗钵舍那. 2.於彼思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毗钵舍那」. 3.於彼既推察已, 如所安审观察,如是名为「随伺察 毗钵舍那」.(T30,p451b) 此处所列出的三种内观法门,是依「等引地」来暂尔思惟或寻思, 伺察来修内观.而此处的等引地(三摩呬多),就是九种心住中的「等持」,而不是限於高层次的四禅八定或灭尽定,这在下文将会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因此,这三门只要修成初禅近分定后即可修习内观. 〈声闻地〉又列举「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如下: 云何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谓寻思时,寻思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既寻思已,审伺察. 1.云何名为寻思於义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 2.云何名为寻思於事谓正寻思内外二事. 3.云何名为寻思於相 谓正寻思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 相. 4.云何名为寻思於品谓正寻思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 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 5.云何名为寻思於时 谓正寻思过去,未,现在三时. 6.云何名为寻思於 谓正寻思四种道:一观待道,二作 用道,三证成道,四法尔道.(T30,p451c) 以上几点,指出内观禅修时所应寻思及伺察的内涵,依次是: 义,事,相,品,时,理.〈声闻地〉中,以「界差别观」说明如 下: 1.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故,能正解一界 义,谓种性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如是名为 「寻思界义」. 2.又正寻思地等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 事」. 3.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为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寻思界自相」.又正 寻思此一界,以要言之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寻思 界共相」. 4.又正寻思於一合相,界差别性知者,由界差别所合成 身,发起高慢,为颠倒,黑品所摄…….与上相违,无颠倒,白品所摄.……如是名为「寻思界品」. 5.又正寻思去今世,界为缘,得入母胎, 如是名为「寻思 界时」. 6.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名为「舍」; 如是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假想,等想,施设言,名为「身」;由宿世业烦恼及自种子以 为因缘,如是名「依观待道寻思界差别道」.又正寻思:於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 又正寻思:如是道,有至教,有内证智,有比法,有成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证成道 ,法尔道寻思界差别道」.(T30,p454c) 以上扼要地说明如何修习「界差别观」,经由六事的正寻思与伺 察,有层次地修习内观,至於「不净观」,「慈愍观」,「缘性缘起观」,「阿那波那念」等也都仿此观察六事.修习这些,便是修 习内观,因此,〈声闻地〉说: 如是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及前三门毗钵舍那,摄一毗 钵舍那.(T30,p452a) 接著来探讨:如何才是止观双运〈声闻地〉说: 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 双运转道 答: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於法观中修增上慧.彼於尔时,由法观 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由加,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 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T30,p458b) 此处明显示出,运用第九相心住(等持,等引)即可以达成止观双 运.在〈摄事分〉中,也记载著: 次,有苾刍具净尸,住别解脱清净仪,增上心学增上 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故,得法住智及涅盘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心解脱一烦恼,得 阿汉,成慧解脱.(T30,p835c) 由上可知,初禅(静虑)的近 分定(未至定)可以用来修习内 观并得解脱,但是缺少八解脱,因此证得「慧解脱阿罗汉」的果位.若能具足八解脱,就成为「俱分解脱阿罗汉」.〈声闻地〉 说: 云何慧解脱补特伽 谓有补特伽,已能证得永尽,於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脱补特伽. 云何俱分解脱补特伽 谓有补特伽已能证得永尽,於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於烦恼障分及解脱障分,心俱解 脱,是名俱分解脱补特伽. 慧解脱阿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俱分解脱阿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及已解脱定障,是故名俱分解脱. 如是名为由障差别建补特伽.(T30,p427a) 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知道在达成诸漏永尽的道上,有二种基本 方式,一种是只依止初禅近分定(未至定)来修内观而断除烦恼, 并未具有四禅八定,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慧解脱补特伽罗.另一种是依止四禅八定而后修行内观以断除烦恼障,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 俱分解脱补特伽罗.以上二种补特伽罗,在南传佛法上又分别称为「纯观行者」与「止行者」.在北传的〈声闻地〉内,虽有内观的 禅修方法,可惜今日难找到能依此论典来指导的禅修老师. 三,南传的内观禅修方法 在今日泰国,缅甸,寮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中,有许多有名的 禅修大师传授著内观禅修的方法,其修行方式可归纳为下列二类: (1)纯观行者的方式,(2)止行者的方式.虽然归为二类,但各家的禅 修技巧仍有很大的差别,今说明如下(引用书目,页次皆见内观教育版,1999). (一)纯观行者的方式 又分二种:不用入出息念及采用入出息念作准备的工夫. 甲,用入 出息 缅甸的帕奥禅师於《观呼吸与观四界》中指出: 1. 纯观者修习四界分别观所达到的最高定称为近定,这 是比照於禅那前的近定(即近分定),疏钞也称此种最高 定为刹那定.(页 83) 2. 在帕奥禅修中心所教导的是辨全身(十二特相):(1)地界:硬,粗,重,软,,轻.(2)水界:动,黏结.(3)火 界:热,.(4)风界:支持,推动.(页 20) 3. 辨「推动」:藉著接触的感觉,你先觉知在呼吸时头部中 央的推动.当你能辨到这推动的特相时,应专注於它直到非常清晰於心,而后把注意移到身体邻近的其它部位,注意那 儿的推动.以这个方式,你慢慢地从头部辨推动,而后颈部,身躯,手,脚乃至足部.要再三地重复这麼做很多次,直 到你把注意放在身上,很容到推动(页 21).(其他特相仿此,最后要辨清地,水,火,风四界). 4. 你还未辨出极微前,要经由辨地,水,火,风四界培 养专注,直到近定.(页 58)5. 当你能够辨极微时,分析它们,辨每极微所有的色 法,如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命根与眼净 色.(页 58) 6. 然后辨一根所有的色法,身体一个部分所有的色法, 所有根所有的色法,所有四十二身分所有的色法.(页 58) 7. 他要进而分析这些极微并且辨每一极微的四界,以及依 据各自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辨所造色.能够辨这些东西的智慧称为「色分别智」.这时,他将亲自以正 体证并色法的究竟实相.(页 85) 8. 接著,他要继续辨同种的心以及在每一刹那心中与心 同时生起的每个心所.在每一刹那心中一起生起的心与心所合称为「心的极微」(名聚).当他能够依据相,味,现 起,足处,辨呈现在每一名聚的心与各别心所,那麼,这就是「名分别智」.这时,他将亲自以正体证并 名法的究竟实相.(页 85) 以上是由观察自己身体的四界下手,而 不先经由入出息念.这儿所 依据的经典,是《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比丘从界审察此身置於何处,任何姿势,知:此身 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基本佛经选集一》页 3) 泰国隆波田禅师的方法,则是由正念於自己的肢体动作下手, 在《自觉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中说: 1.要静坐动;一直要规地动作.要闭上眼睛.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或躺下.(页 8) 2.当往返经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没有必要自语「右脚动」,「左脚动」.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页 9) 3.当头生起时,要觉知.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要静坐动.这就是培养自觉的方法.(页 10)4.如果我们一直观察头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当头生起 时,我们很容「进入」头.因此,觉知身体的动作是必要的.头生起时,我们能看,知道.(页 16) 5.有种静:第一种是静而没有觉知,好像是砖石一样, 就叫做「无慧的静」或「无明的静」.第二种是带著觉知 的静,它也许该叫静而应称为「觉」.(页 22) 以上训练对自己动作的觉知,以培养出持续的正念正知,是依 据《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比丘於时,知:我在.於住时,知:我在住.於坐时,知:我在坐.於卧时,知:我在卧.此身置 於如何之态,亦如其态而知之. 比丘!比丘往归,正知而作;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毕,正知而作;彼 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彼大小,正知而作;彼 ,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基本佛经选 集一》页 4) 泰国阿姜念的内观方法也大致如此,在《身念住内观法》中, 记述著: 1.修毗婆奢那(内观)时,我们必须用刹那定的原因是,因 为刹那定还是维持在根之中.改变所缘时,如:从坐的色身变到心在听,刹那定可以跟著改变.所以刹那定是可以引发 实相般的基本工具. 就是以这种变换所缘的方式才能使修 者到断生灭的心.(页 36) 2.这种修法是要住於各种姿势:,住,坐,卧.譬如坐的 时候,三心(进,正,正知)要觉照坐姿,也要认知它是 坐的色身.(页 70) 3.具足「如作意」,我们就可以注意到是疼痛的觉受迫使身 体从坐姿变换到另一个姿势的.(页 71)4.除观照四种姿势之外,修者做其他事情时,如做家事等 等,也要用如作意观照做这些事只是为要治苦而已.(页 75) 5.使住於身体的各种姿势,保持在当下,我们就是在修戒, 定,慧,这就是八圣道或道谛.(页 82) 缅甸马哈希法师的内观方法也同样注重对身体动作的觉知,并 注意腹部的升降,在《实用内观练习》中说: 1.每次呼吸时,腹部就会上升及下,这种运动一直很明显, 这就是物质的性质,称作风大(或风界).(页 2) 2.当走得快时,就注意「右步,左步」;慢时就注意「提起, 下」;当静坐时,只要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躺著时,如果没有特别的东西可注意,也一样去注意腹部的升.当注意 时,如果东想西想,就注意心活动的生起,然后回到注意腹部的升.当紧,痛和痒的感受生起时,就注意这些感觉,然 后回到腹部的升.当肢体弯曲,伸展和移动,头低下,抬起,身体摇动,伸直时,需注意,然后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 和下.(页 14) 3.风大的作用是运动.当它强时,就从一处运动到另一处.风大使身体弯曲,伸展,坐,起,去或.(页 35) 由此可知,马哈希法师对气息的入出,是以风大的作用作为重 点,而不是注意鼻端的入出息. 泰国阿姜达磨多罗的内观法,是在行住坐卧中不断觉知感受的 生灭,《内观禅修手册》中记述著: 1.只有跟随正之道的刹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 心固定於一个动的对象,而是正於变化的身受,心受,心 和心的对象 (法).(页 25) 2.四住的内观修习,应从身住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觉知 手心的感受,将手和前臂往上举起,每次三至英吋,移近肩端后再往下移.觉知每次移动时,手中生起和灭去的微细感 受.(页 32) 3.修习的要点是,禅修者在所有姿势中,保持感受的持续觉知.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 在法观法.感受,接触和透过心基(心所依处)发展刹那的觉 知,是关键之所在.(页 34) 此处对感受的特别重视,是依据《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如是,或於内受,观受而住;於外受,观受而住;又於内外受,观受而住.或於受,观生法而住;於受,观灭法而住;又 於受,观生灭法而住.(《基本佛经选集一》页 14) 乙,用入出息缅甸的孙伦法师采用强烈的入出息法做为内观的前行,在《禅 修者与内观》中记述著: 1.由吸气开始,你会注意到气息碰触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锐地 住於气息的接触.在警觉地住下,维持强,猛重而快速 的呼吸.(页 27) 2.呼吸应在入息时完全突然地停止,身体应该静止动,聚 会,严密地观照整个身体.疲,紧绷,酸痛,麻木或热的感觉会在身体内生起.住於最显著的感觉上,要放过 它.……知道的多也少,只是如实地知道它.管生起 麼实相,只是如实地知道它的生起.(页 30) 3.心深入感觉之后,禅修者就再分别他的手,脚或是身体的形;他再感觉有一个「我」在受苦.这些「我」的概, 被一个对感觉清楚观照的醒觉所取代.(页 33) 4.禅修者应该屏息观照苦受,这样能让他发挥强的觉醒和严密的住.(页 37) 5.先决条件是醒觉:醒觉於接触或感觉.然后以住盯,看 紧这种醒觉.以住守护於这种醒觉时,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形成各种概,想像或观.因此能直接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如实地观照它 们,而受任 何杂的扭曲,这才是真正内观的修法.(页 9) 以上强调出对接触或感受的醒觉(awareness),才是禅修的重点.传承自缅甸而在印度推展内观的葛印卡老师,其方法也是先以入出息念为前行,而后观察身上的感受,《生活的艺术》中说: 1.要刻意控制呼吸,而是有意地去观察呼吸的如实面目: 长或短,重或轻,深或浅.尽可能地将注意放在呼吸上, 要分心而中断觉知.(页 105) 2.在习内观时,我们只要去观察身上的感受即可.我们对全 身有系统地移动注意,先从头到脚,然后从脚到头,从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个过程中,要刻意寻找或避免某种感 受,而是如实地去观察,去觉知全身所出现的感受.(页 133) 3.每次习内观,我们会一再经到愉快和愉快的感受. 以平等心观察每一个感受,我们得以逐渐削弱并且除去贪爱, 瞋恨的习气.(页 157) 泰国阿姜查及阿姜摩诃布瓦的内观方法则将观察全身的感受与 呼吸做为禅修的前行部分,用以获得宁静的心而后观察内心的感觉与念头,并重视在一切姿势中要保持正念,《正确的修行》中记述 著: 1.真正的修是,管,住,坐或卧,你要有意继续平稳地修,使你的正在一姿势中前后一贯.(页 7) 2.何时,在心中生起麼,管你喜欢与否,管它看 似对或错,只要以「这是一定的事」截断它.(页 13) 3.我们要用「近定」.於此,我们进入静,而后,当心 足够静时,我们出观察较外层的心活动.以一颗静的 心观看外层会生起智慧.(页 26) 4.可以用「扫描身体」,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预备习之后, 注意於呼吸培养正.(页 33)5.禅修也可以进一步没有「禅修的对象」,而处在一种纯粹审察的态,或「没有选择的觉知」.(页 39) 6.在日常生活的变动中,能够走到一个静的觉醒中心,就是一个成熟习的徵兆,因为 内观已经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经验 中.(页 44) 7.在禅和坐禅时,如果没有正和智慧伴随并保护我们的心,那麼,我们所做的与一般人平常的和坐就没有差别. (页 63) 以上几家以入出息念作为训练专注的工具,使心宁静而后观察自身的感受,念头等现象以修习内观. (二)止行者的方式 又分二种:在入出息念中,透过禅相及不经过禅相. 甲,透过禅相 缅甸的帕奥禅师於《观呼吸与观四界》中,教导出如何在入出息念中利用禅相以进入禅那,而后再修内观: 1.当呼吸微细时,要刻意改变呼吸使它明显,因为由於过多的努会产生安.如果你这麼做就无法培养专注.(页 5) 2.在大多的情况下,像棉花般纯白色的禅相是「取相」,因为取相一般是清晰及明的.当禅相明得像晨星,灿 和明晰时,它就是「似相」.(页 7) 3.你要下决心并习使心系於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 习到成功.在这阶段,你将到达「近定」或「安止定」. (页 8) 4.当信,进,,定,慧五根得到充分培养,专注就会超 越近定而达到安止定.当你以这方式达到禅那时,你的心将 间断地知道「似相」.(页 15) 5.当禅修者用入出息达到第四禅,并已培养五自在,那麼,一旦由定所产生的光是明,灿而炽放时,如果他想 要,他可以移向培养「内观禅修」.(页 18)6.内观禅修的对象是名法,色法,因法与果法.这些也称为「法」.看一法为无常,苦及无我的智慧称为「内 观」.(页 82) 7.习内观时,禅修者必须觉察三相(无常,苦,无我),一时於内五蕴,一时於外五蕴,一时於色法,一时於名 法.(页 82) 此处修习入出息念所依据的经典,是《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彼正而入息,正而出息. 彼长入息,知:我长入息.或长出 息,知:我长出息. 或短入息,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知:我短出息. 我学觉全身而入息.我学觉全身而出息. 我学寂止身而入息.我学学止身而出息.(《基本佛经选 集一》页 2) 在修习内观时,先观内五蕴而后外五蕴等,也是依据《大念住经》 中所说的: 如是,或於内身,观身而住;於外身,观身而住;又於内外身,观身而住.或於身,观生法而住;於身,观灭法而住;又 於身,观生灭法而住.(《基本佛经选集一》页 3) 对受,心,法也仿此观察.此中,身属色法.受,心,法则属名 法. 乙,经过禅相 斯里兰卡的毗玛拉兰希法师,在《定慧禅修法》中,教导出如何在入出息念中不经由禅相直接进入禅那并达到出世涅盘的目标: 1.当你习定慧禅修,在觉知入息的同时,放松头部和心中的紧张.也在觉知出息的同时,放松头部和心中的紧张.(页 66)2.当你习定慧禅修时,呼吸会变得太细而难以察觉.如果这现象发生,那麼禅修者是太专注在呼吸上,同时,在头部的紧张并没有足够松弛.如果发生呼吸似乎消失时,则禅修者正专心於专注而没有足够静自己的心.当内心平静而安详 时,禅那会自然地发生,禅修者需要催促,强迫或以一个固定的心专注.(页 67) 3.当一个感受生起,要开放心胸,放下控制的期盼,喜悦地接受感受存在那儿的事实,并且准许它自己在那儿存在.要抵 抗或推走,要轻柔,这是拥有一颗接受而开放的心的要点,这导致平等心的增长.任何一丝一毫的抵抗或紧张,意味著仍有 一些自我认同对它执著.(页 70) 此处由於不走「专注式」的禅修方法,而走「觉知式」的方法,因而没有禅相的生起,透过开敞的心胸直接进入四禅八定,最 后体证顺逆十二缘起而获得出世涅盘. 以上将南传的内观禅修方法依纯观行者与止行者二种 途径作一扼要的分类与说明.这些禅修方法今日仍有专长者教导著,众生依各自的根器可去学习.最重要的是,不要执著於任何一种禅修方法,否则会变成自己修行上的障碍.因为众生根器之不同,同样虽 以「身念住」下手,其中或注重入出息,或注重肢体动作,或注重身内四界,而后兼及受,心,法,其目的不外是洞见自己身心的实 相,以上南传诸师的方法都不超出此范围. 四,略评南北传的内观 1.就经典而言,北传的《阿含经》与南传的《尼柯耶》有相同 的内涵,都是内观禅修的根本依据. 2.在论典方面,北传的《瑜伽师地论》,南传的《清净道论》 等,都有详尽的内观禅修的指导,其内容各有所发挥.例如,北传的「界差别观」谈及分析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南传则 只是地,水,火,风四界.北传重视四种毗钵舍那,三门及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以及七种作意(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论题.而南传则重视七清净,十六 阶智等论题,这些在原论典中有详细的分析,今不引述. 3.在实修的指导方面,今日能依北传论典来指导的老师不易寻 得,能依南传论典来指导的老师则尚可找到.毕竟教证两全的大师 是不易出世的. 4.在内观禅修技巧方面,有慧解脱与俱分解脱二方向,在南传大师的传授中也呈现这二种区分,前者以正念与智慧为要点,后者 则先修禅那作为根基.但各家仍有所专长而各有不同之处. 5. 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是深入比较内观相关经论的研究,一方 面是各家内观方法的实践,使不同根器的人都能受用到佛法的益处— —灭除痛苦。 (中华佛学学报第 13 期,2000)
本文档为【内观禅修的探讨林崇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4-05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