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亭送别说课稿及教案

长亭送别说课稿及教案

举报
开通vip

长亭送别说课稿及教案长亭送别说课稿及教案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登县中川中学的老师葛向祖,今天我说的课是 《长亭送别》。 一、关于教材 《长亭送别》这篇课文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重点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通过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的节选,原题为“哭宴”。曲词优美,情文并茂。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根据内容和学生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要求,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

长亭送别说课稿及教案
长亭送别说课稿及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登县中川中学的老师葛向祖,今天我说的课是 《长亭送别》。 一、关于教材 《长亭送别》这篇课文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重点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通过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的节选,原题为“哭宴”。曲词优美,情文并茂。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根据内容和学生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要求,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 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品味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学习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我将把握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文特点,尤其考虑到农村学生情况,我确定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迁移法—— 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5比较分析法——观察分析、对比交流。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学法上,我的想法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动笔就增分”作准备训练。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自主实践,学以致用。 4悬念法——设疑问难,巩固提高。 5诵读法——咬文嚼字,把握角色。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导入新课,以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 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因为,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也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以“问”展开,采用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材料;B、个人尝试;C、小组交流。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文中最精彩的语段,分析他写得好在哪里,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讲析时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先默读在再分组讨论。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菜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欣赏越剧片段。(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1、背诵文中优美曲词;2、选一出地方戏(秦腔)进行欣赏。 结语:《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一定要多看,多读。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 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 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 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 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景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怨恨) 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 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理解其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四、教学设想: 1、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2、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有关知识,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疏理剧情。第二课时重点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第3课时重点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反封建的社会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有关知识,朗诵课文,疏通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来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共五本21折: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超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四、理清剧情结构,明确: 1、《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 2、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四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和分别之后。 3、作者刻意安排了四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 五、指出有关化用的诗词典故。 [端正好]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满庭芳]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一、四部分的几支曲子。 2、欣赏戏剧“淡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诗”的艺术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间最令人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第一、四部分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我称它是: 板书:浅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诗 二、回顾《长亭送别》四境 1、途中之境 长亭送别 2、宴中之境 3、话别之境 4、目送之境 三、听京剧《哭 宴》 (崔唱反二黄散板)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原板)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千行。成就迟,分别早,叫人惆怅,系不住骏马儿空有这柳丝长。七星车快与我把马儿赶上,那疏林也与我挂住了斜阳,好让我与张郎把知心话讲,远望那十里亭痛断人肠! 四、赏读“途中之境”、“目送之境” (一)、赏读“途中之境” 1、赏读曲词《端正好》。(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提问: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有哪些意象组成, 明确: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还有一个哀怨的泪人儿。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提问:这幅图画有无人的主观感情,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感情, 明确: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体现了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 提问: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 明确:“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是什么染的,又是谁染的,”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二)、赏读“目送之境”(学生齐读课文 ) 提问:《一煞》《收尾》写了那些景, 明确:【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提问:在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明确:1、极目而不见:“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 2、欲语又无人:“夕阳古道无人语”,“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3、闻声人无迹:“禾黍秋风听马嘶”,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 4、见马不见人:“一鞭残照里”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 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讨论:课堂练习第一题 比较分析以下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江水,秦观又将愁说成比江水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课堂练习二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 现代诗 歌颂民主的现代诗中国现代诗派现代诗写作常见病现代诗诗句修辞例子大全现代诗歌复习课 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清山啊,你不要挡住我的视线/树林啊,你不要遮住我的眼睛/淡烟暮霭啊,也请你快快散开/让我再送一送我的张郎//夕阳古道啊,你见过多少离人泪/可如今,只剩我无数话儿无人说/秋风禾黍啊,是你送来我张郎的骏马鸣嘶嘶/声声马鸣,撕着我的心儿痛/说什么门当户对媒约之言,我只道今生今世与张郎心相连/说什么功名和仕途,我只问何年何月何日是归期//山重水复情难断,水断山崩思绵绵/我的离愁啊,山一样重水一样长/象这般大的车儿如何载得起,向前行 (三)、小结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伤感悲凉、惆怅眷恋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课堂练习 阅读[正宫?端正好] [一煞] [收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五、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主要特点为:1、意象的选用;2、情与景的交融;3、特定情态的描写;4、容古誓词典故入戏;5、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 六、课后作业 1(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改写成现代散文;将《一煞》《收尾》改写成现代诗。 2(诵读其余曲子,重点赏读《幺篇》、《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体会莺莺的心理活动与其反封建的性格。 板书设计 淡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 景 —— 情 (碧云、黄花、西风、北雁、离人) 途中之境 :暮秋霜林图 伤感悲凉?情由景生 长亭送别 宴中之境 境由情现 话别之境 目送之境:古道烟霭图 惆怅眷恋?景随人远 (疏林、暮霭、古道、秋风、断肠人) 情随境长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宴中之境”与“话别之境”,体会莺莺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重点赏读“幺篇”“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几支曲子。 三、检查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的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 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莺莺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长亭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心有万语千言,却又无从说起。只见南飞的大雁,划过眼前。它是否在为离别的人儿传来平安的消息呢, 四、自读“宴中之境”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赏读“话别之境”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5、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此境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 (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 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2(《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4、方法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六、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明代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为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道理的。 板书设计 一、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满 二、方法: 直抒胸臆 借景言情 以景衬情 妙用修辞 三、莺莺:追求真挚自主美好的爱情,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四、主题:反封建礼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文档为【长亭送别说课稿及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1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