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举报
开通vip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PAGE/NUMPAGES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知识导航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②循环:无机环境。③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系统指。(2)特点: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循环。②反复循环。2.碳循环(1)过程: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PAGE/NUMPAGES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知识导航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②循环:无机环境。③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系统指。(2)特点: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循环。②反复循环。2.碳循环(1)过程: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碳在生物群落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碳在生物群落传递的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中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时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2)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①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②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③影响: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3)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④缓解措施:1);2);3)开发清洁能源。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1)区别: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_________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_________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_______形式传递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XXX: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②物质是能量的_________,使能量能沿着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不断地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③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XXX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如图所示:课堂训练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一般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A.各种化合物B.各种有机物C.各种无机物D.各种元素2.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碳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碳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绿色植物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4.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C.植物固定的有机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温室气体B.需要能量驱动C.不依赖于水D.具有全球性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A、B、C体内储存的能量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5.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D.E每增加l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6.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二、填空题7.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4)除化石燃料的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8.下图为碳在无机环境、植物、动物体内循环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1)完成a,c两过程,生物体需要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非生物的物质或能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CO2返回无机环境中,除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生命活动中,能生成[H]物质的部位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炎热的夏季中午12~14点,绿色植物体内有机物生成量减少,主要是因为______,此时叶肉细胞内C3,C5化合物和ATP含量变化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所谓“温室效应”是由于CO2过多造成的,你认为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课堂训练1-4DDAC课时作业1-6BACCDD7.(1)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2)化能自养的细菌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ca和b(4)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8.(1)太阳光能氧气(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类囊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4)气孔关闭,二氧化碳进入减少;减少增多增多(5)开发新能源,增加绿化面积等
本文档为【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笑一笑就好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5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1-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