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

举报
开通vip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概述一、概念1、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的反映。由感觉器官、传入途径及大脑皮层三部分功能共同完成。2、感受器:指能接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将刺激能量转化神经冲动而发生兴奋的一些特殊结构。外感受器内感受器3、感觉的分类结合刺激物和它们所引起的感觉或效应的性质分:特殊感觉躯体感觉内脏感觉二、感受器的生理特征1、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把感受到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成在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上可传导的AP或锋电位,称为换能作用。2、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AP时,不仅仅是发生于能量形式的...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概述一、概念1、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的反映。由感觉器官、传入途径及大脑皮层三部分功能共同完成。2、感受器:指能接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将刺激能量转化神经冲动而发生兴奋的一些特殊结构。外感受器内感受器3、感觉的分类结合刺激物和它们所引起的感觉或效应的性质分:特殊感觉躯体感觉内脏感觉二、感受器的生理特征1、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把感受到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成在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上可传导的AP或锋电位,称为换能作用。2、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AP时,不仅仅是发生于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条件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AP的序列和组合之中,这一过程称感受器的编码作用。3、适宜刺激特定刺激形式一定的刺激强度眼感光细胞:300-800nm光波耳听觉细胞:16-20000Hz(赫兹)的声波4、适应现象感受器在持续地接受刺激时,将逐渐减弱对适宜刺激的兴奋反应,甚至完全不发生兴奋,称适应现象。意义:(1)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接受新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对生理功能进行经常性调节。 三、感觉的传导(一)脊髓对感觉的传导脊髓后角传导方式浅感觉路径痛、温觉、轻触觉先交叉再上行深感觉路径肌肉本体感觉、深压觉先上行再交叉皮肤触觉、辨识觉(二)丘脑及其投射系统1、丘脑功能可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除嗅觉处)2、投射分类(1)特异性投射系统特点:①点对点投射关系②能产生明确的感觉③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④有专一通路(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上行激动系统)特异性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网状结构的N元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更换N元后到达丘脑内侧部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异性感觉,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点:①一对多投射(弥散)②不产生特定感觉③维持大脑层兴奋状态④无专一通路四、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1、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感觉中央后回(第一感觉区)特点:(1)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投射是交叉的(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2)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投射是倒置的(除头面部是直立外)(3)大脑皮层投射区大小与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2、肌肉本体感觉:中央前回3、视觉:枕叶距状裂两侧4、听觉和前庭感觉:颞横回、颞上回5、内脏感觉:第一、第二体表感觉区(三)视网膜的感光功能1、感光细胞分类及功能感光特征分布视锥C感强光、分辨颜色、物体细微结构视网膜中部视杆C感弱光视网膜周边部2、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含有能吸收光能的光敏物质(感光色素),在光线作用下能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视锥细胞外段中含有感光色素,称视锥色素。视杆细胞内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缺乏VitA→夜盲症二、视觉功能的评定生理指标1、视力(视敏度)指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的精细分辨能力,以视角大小来表示。2、视野单眼注视前方不动,此时该眼能看到整个空间范围称为视野。白色>黄蓝>红色>绿色3、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双眼同时视物进的视觉,称双眼视觉,其不仅可以产生立体视觉,还可以增加对物体大小和距离判断的准确性。4、眼肌平衡眼外肌:六条上下直肌,内外直肌,上下斜肌5、融合现象第三节位觉位觉是在身体进行各种变速(包括正负加速度)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一、位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中枢机制(一)位觉感受器束斑或壶腹嵴的感受性毛细胞椭圆束、球束—束斑—感受性毛C—前庭N末梢前、后、水平半规管—壶腹嵴—感受性毛C(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束斑—位置感觉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壶腹嵴—旋转运动的加速减速变化(三)前庭反射1.眼球震颤2.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四)前庭器官的稳定性训练1.主动训练法2.被动训练法3.综合训练法第四节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一、神经系统概述(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形状细胞体膜结构质:N元纤维、尼氏小体N元核:合成、贮存pvo树突:接受刺激突起轴突:即Nf、传导兴奋(二)Nf的活动特征1、Nf传导冲动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9~12h,始终保持传导功能2、Nf传导的速度与直径、髓鞘的厚度及温度有关直径越粗6×直径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快温度越高(三)突触的传递过程及机理突触传递信息是通过化学递质转变为电变化实现的。1、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局部去极反应。产生机理:神经突轴的兴奋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质→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弥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对一切小离子的通透性升高(NA+、K+),产生局部兴奋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N元之始段转化成锋电位,爆发扩布性兴奋→兴奋传至整个N元2、抑制性突触IPSP——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局部超极反应。产生机制:突触前一抑制性中间N元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K+、CL-,主要是CL-的通透性↑→CL-内流→突触后膜局部超极化→IPSP.IPSP使突触后N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表现为抑制。(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反射中枢反射——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回答性反应反射中枢——指CNS内对某一特定性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N细胞群,它是反射弧的中枢部分*不同反射中枢的N元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和影响,共同协调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而非局限的孤立区域。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传入N元为传出N元的1~3倍中间N元最多传出N元数10万主要有三种:⑴聚合式:同一N元的细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称……作用:①多个N元兴奋的总和②多个不同N元作用的整合,传出通路多见。⑵辐射式:一个N元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许多N元建立突触联系。作用:一个N元的兴奋可引起多个N元的兴奋或抑制传入通路多见。⑶链锁状与环状联系:辐散与聚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时存在。作用:①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②正、负反馈作用3、中枢抑制兴奋和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两者相互对立统一,使神经系统能协调地完成其功能。有两种类型:(1)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N元引起的一种抑制,由突触后膜形成IPSP造成。A传入侧支性抑制屈肌反射B回返性抑制负反馈(2)突触前抑制A定义:是中间N元的活动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不容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N元的兴奋,由于其抑制原因发生突触前末梢所以称……B发生机制:一兴奋性中间N元兴奋,释放递质经轴一轴突触联系,使突触前轴突末梢部分去极化,RP↓,使突触后N元产生的EPSP↓,即不易或不能产生兴奋。C部位及意义CNS内广泛存在,以感觉传入通路多见,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有重要意义。4、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1)单向传布:传入N元→传出N元,由突触结构决定(2)中枢延搁:主要由突触传递形成,兴奋通过一个突触耗时约0.3~0.5ms(3)总和:时间总和空间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综合传入N元传入冲动节律传出N元本身功能状态多突触反射中中间N元的功能状态及联系方式传出N元传出冲动节律(5)后放反射活动中,当传入刺激停止后,传出N仍可发放N冲动,使反射活动持续一断时间,些现象称后放。产生原因:A中间N元的环状联系B效应器内感觉器刺激兴奋,反馈性调节维持原反射活动(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二、脊髓神经元的活动(一)传入脊髓后角感觉N元(二)中间神经元(三)传出脊髓前角运动N元脊髓前角运动N元:大a快肌a梭外肌,使肌张力↑小a慢肌运动N元Y1核带纤维(快牵)Y梭内肌,使敏感性↑Y2核链纤维(慢牵)运动单位——一个运动N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肌梭和腱梭1.肌梭:⑴肌梭的结构:⑵肌梭的传入纤维Ia类较粗12~20mmII类较细4~12mm2.腱器官:⑴分布:肌腱胶原纤维之间⑵传入纤维:Ib类纤维直径12mm±⑶与肌梭功能比较梭外肌肌梭腱器官等长收缩冲动频率不变频率↑等张收缩↓不变被动牵拉↑↑结论: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抑制a运动N元肌梭是长度感受器,兴奋a运动N元三、牵张反射正常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引起该肌的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1.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经常保持一种持续轻微的收缩状态,即紧张性收缩。牵拉维持:A重力B骨骼意义:是保持机体正常姿势和进行其它复杂运动的基础(包括腱反射,姿势反射,屈肌反射)2.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股四头肌反射3.牵张反射的传导过程牵张R→传入纤维→神经中枢(脊髓)→传出f→效应器(被牵拉肌肉收缩)4.肌紧张的维持与调节①脊髓Y运动N元的传出活动,使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维持传入冲动→肌梭兴奋性↑→肌冲动→中间N元→a↑→梭外肌收缩。②脑干网状结构a.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背外侧部特点:范围大、活动强、占优势作用:加快肌收缩b.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特点:范围小、活动弱作用:抑制肌紧张③其它中枢部分四、姿势反射通过CNS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变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类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一)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包括:1、迷路紧张反射(机理)前庭N头部位置变动(刺激)→耳石器官(感受器)兴奋延髓的前庭N核(中枢)脊髓前角a运动N元前庭脊髓束传出N伸肌紧张性增强(效应器)2、颈紧张反射:⑴是指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受到刺激后,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⑵规律:头向左(右)→左(右)侧伸肌紧张性增强头后仰→上(前)肢伸肌紧张性↑,下(后)肢↓,背伸肌↑头前俯→下(后)肢伸肌紧张性↑,上(前)肢↓(3)生物学意义:a:状态反射是维持身体平衡、正常姿势的先天性反射活动;b:状态反射活动有利于使身体向头部位置改变的方向活动;(4)体育运动用的应用(二)翻正反射1、当动物受到扰乱,如被推倒或由空中仰着下落时,能迅速翻身起立而恢复其正常姿势,这类反射总称……2、反射途径:头部位置变支→视觉、耳石器官兴奋→头部翻正→头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颈部关节韧带肌肉受刺激→躯干翻正。3、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运动员翻正反射是在先天翻正反射的基础上和后天训练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更为复杂的运动调节反射,是整个中枢系统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三)旋转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1)概念及生物意义指人体在被动或主动发生旋转(角加速度)运动时,身体向前、后、左、右、倾倒时,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和保持正常体位,而产生的反射活动。维持旋转运动时正常姿势。(2)产生机理身体或头部发生加减速旋转时身体向前、后、左、右倾倒时迷路感受器产生兴奋冲动→传入神经→中脑、延髓→传出神经→头、躯干、四肢、眼肌张力改变。(四)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发生加速度运动中突然加速或减速时,即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这种反射称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包括:1.升降反射:内耳耳石器官感受刺激2.着地反射:⑴概念:指猫从空中抛下地时,它在着地的一刹那,前肢伸直,前肢脚趾分开,后肢变曲以身体保持重心,减少震动,称着地反射⑵感受器:内耳耳石器官⑶体育运动中应用与完善第五节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一、基底N节和小脑对肌肉活动的控制(一)基底N节1、控制肌紧张并使运动动作适度2、与随意运动有关3、与运动程序有关(二)小脑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易化抑制双重作用)3、管理姿势和动作(三)小脑损伤对躯体运动的影响(1)肌张力减退,肌群张力分布不协调,身体平衡失调;(2)感觉共济失调,随意运动失去准确性,出现震颤“定位不能”。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一)主要运动区(中骨前回4区、6区)(二)皮层运动区机能特征1、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呈倒立分布)2、除头面部多数肌肉外,对躯干运动的调节支配具交叉性3、身体不同部位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4、刺激运动区引起简单的肌肉运动,主要为少数个别肌肉收缩,甚至只引起一块肌肉中的一部分收缩,因此不能产生肌肉的协同收缩。(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1、锥体系锥体系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束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路(包括皮层脑干束)。支配运动精细的肌肉,有利于对肌肉活动的精细调节。2、锥体外系(1)不经过延髓锥体,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2)其下行传导作用需经一系列N元接替(3)具有对大脑皮层呈现反馈作用的环路联系作用: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许多肌群的随意运动,与人体各项技巧性动作密切相关。
本文档为【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wwlaoba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1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37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21-11-21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