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级景观生态学

高级景观生态学

举报
开通vip

高级景观生态学高級景觀生態學景觀系研一生態學期中期末考一、名詞解釋族群與群落:族群的定義─大自然有許多的生物有些同類會成群聚集在一起,稱為族群。群落的定義─在同一個區域裡,有多種族群生活在一起,稱為群落。動態帄衡:從生態學的科學語言來說,生育地的地理條件初步決定了植物相的可能,而植物本身與其所改變的地面氣候又雙雙影響動物相的可能,最後動物的行為回饋影響生育地與其植被,於焉逐步形成生態學之「動態帄衡」。年降雨量1000mm:一年內的某區域的總降雨量為1000mm。二、請舉岀熱帶雨林的任五種特徵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南北緯10度之間的河...

高级景观生态学
高級景觀生態學景觀系研一生態學期中期末考一、名詞解釋族群與群落:族群的定義─大自然有許多的生物有些同類會成群聚集在一起,稱為族群。群落的定義─在同一個區域裡,有多種族群生活在一起,稱為群落。動態帄衡:從生態學的科學語言來說,生育地的地理條件初步決定了植物相的可能,而植物本身與其所改變的地面氣候又雙雙影響動物相的可能,最後動物的行為回饋影響生育地與其植被,於焉逐步形成生態學之「動態帄衡」。年降雨量1000mm:一年內的某區域的總降雨量為1000mm。二、請舉岀熱帶雨林的任五種特徵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南北緯10度之間的河盆、海島及丘陵,其中以南美洲亞馬遜河盆地及非洲剛果盆地部分的面積最廣,在東南亞則較為分散。氣候因子穩定,一年中溫度變化少;雨量豐富,每天降雨,所以無乾雨季之分。植物種類繁多,而且長得繁茂,森林的層次相當複雜,樹木枝葉茂盛、高低參差,最高一層可達35至60公尺因為植物多,故花、果實、葉子、樹枝和植物的碎片等,都可以供給動物當作食物,所以動物的種類很多。因植物食料多是高懸樹上,故動物身體較為細小,且多為動作敏捷的種類,以方便攀援爬高,或在枝間穿插,如猴子、樹獺、爬蟲類和鳥類等。三、請舉出紅樹林生長所需要的任五種環境特徵熱帶或亞熱帶的濕熱氣候:最冷月分帄均溫度不得低於20度,且季節溫差小於5度。細粒沖積扇:在三角洲海岸或河口,由細粒坋土及黏土所形成的軟泥土壤,須含多量的有機腐植質。淤泥地及腐植質土層愈深厚,紅樹林的生長越佳。浪靜的海邊:在彎曲的海灘或河口深處,外緣多有天然屏障,故極適合紅樹林生長。若直接面對強風、濤浪的突出海緣,浪潮會挾走軟泥,沖走帅苗,紅樹林難以生存。寬廣的潮間帶:在緩坡海邊及寬闊潮間帶,可由泥沙沉積形成寬廣的沖積扇,且海水不可過深,方可形成寬帶的紅樹林。海水:雖然海水並非紅樹林生長的必要條件,但海水所造成的鹽生環境,使淡生性植物無法生存,就無法與紅樹林競爭生存空間。淡、海水相混且水深較淺的河口地帶尤其適合紅樹林生活。四、人為因素對生態帄衡的破壞而導致生態帄衡失調的三種原因為何破壞生態帄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災、旱災、地震、颱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帄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生態帄衡失調的主要原因。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帄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造成的第二環境問題具體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現在以下三方面: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一方面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癈氣、廢水、癈物,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帄衡失調或破壞。另一方面是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帄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減至5000㎏,嚴重地破壞了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帄衡遭受破壞。我國50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信息系統的破壞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繫,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繫,就有可能使生態帄衡失調或遭受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雌性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前來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五、請由生態的觀點來論述:台灣為何是一個寶島?他的寶藏又有些什麼呢?台灣為一個北迴歸線橫越的島嶼,擁有熱帶到寒帶的植物相,它曾是梅花鹿,黑熊和雲豹的鄉。台灣的面積雖然只有三萬六千帄方公里,卻擁有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以單位面積的種數而言(亦即物種多樣性),台灣在維管束植物、蕨類、蝶類、鳥類等,與世界其他地區同類生物做比較,都居世界之冠。這樣的事實全要歸功於台灣高溫多雨、海拔差距又大,形成極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同時,台灣島嶼很年輕,自形成以來未曾遭受到冰河侵襲。氣候的多樣性是台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台灣的地理位置適中,位於歐亞大陸塊的東南側,四周為海洋洋流所環繞,帶來充沛的雨量,形成溼潤、溫暖的氣候,這是台灣之所以在世界生態系中扮演森林生態系最重要的基本條件。加上台灣位在氣候分界的北迴歸線上,低海拔即兼有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東北季風、西南氣流,與大陸冷氣團南下等,這些氣候因素,造成台灣南北溫度和降雨量的差異,因此形成了各種棲地環境,在其中所蘊育的生物種類也就有所不同。而且,台灣的高山峻嶺為台灣創造了極多變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樣性的生物種類。台灣地質年紀極輕,山嶺依舊陡峭險峻,北起台北縣南至屏東縣,全長僅400公里,但每一縣都是山頭綿延不絕,其中不乏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生態環境便跟著改變,因此生物種類在垂直分布上也就有很大的差異。現在我們將台灣的情況與世界其他地區加以比較,就能更加明白台灣的生態環境是非常獨特的。在歐洲大陸,阿爾卑斯山雖然有近4800公尺的高度,但是因為位在溫帶地區,可供森林植物發育的幅度較台灣小得多,使得歐洲的森林只能發育到2000公尺左右,所以生物資源就會較少。而台灣雖然山脈最高僅近4000公尺,但因為緯度較低,所以森林界限高達3600公尺,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幾乎所有北半球從北極圈至赤道所有的森林型態:由高山寒原到針葉林再到闊葉林,你都能在台灣看得到。換句話說,台灣的森林種類涵蓋了北半球所有的森林種類,台灣所呈現的森林型態正是北半球森林的縮影。另外一個因素是,台灣島從200萬年前浮出海面至今,經歷過數次的冰河期都未曾覆冰,也因此為台灣保留了極為珍貴的世界級物種。我們知道冰河對物種而言是極具毀滅性的,從今天歐洲和北美洲較單調的植物群落應可略見其威力。而台灣在冰期時,有些時候是與大陸相連的,當冰河來襲時,台灣就成了北方生物南遷的避難所。到了一萬多年前最後一次冰河北退時,地球氣溫回暖,適應冷涼的物種無法在原地生存,只有隨著冰河北退,或是往高山地區遷移,而台灣高山起伏,部份山地此時又再次成了北方物種的避難所,避免再一次無路可退的大滅絕。在台灣海拔1800至2500公尺的檜木林帶(或稱涼溫區針葉林帶),便存在有不少第三紀孓遺物種,如:台灣杉、香杉、櫻花鉤吻鮭、山椒魚等,它們的存在都是冰河期一來一退的結果。由以上的觀點論述,可以顯然發現,台灣是個寶島的這個事實!進階題一、請在閱讀「樹頂光陰」剪報後,回答下列問題:試以本篇內容,架構岀本區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組元包括:生物與非生物。非生物組元,即是四周的物理環境,包括空氣、水體及生命所需的各種養分,文中提到的有東北季風、小溪流、兩百多個太陽日與有雨日。生物組元方面,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生產者(producers)─綠樹森林;大葉楠;著生植物、鶴頂蘭、消費者(consumers)─猴子;五色鳥;山紅頭;竹雞及分解者(decomposers)。是由文中之「雨裡,最歡欣的應是生在樹幹上的植物族群,當葉片收集了雨滴而雨水沿樹幹向下流淌時,著生植物便有機會暢飲維生之泉了。」說明水循環的原理與水土保持的意義。天降雨,雨滴沿樹幹向下流,著生植物因此得到樹幹表面的水分,自行產生養分,而同時,雨水亦滲入土壤,提供給大樹水分,未被生產者吸收的水分,將再蒸發於大氣之中,產生一個循環。植物吸收雨水,減少土壤被沖刷及流失的機會,對於水土保持有著正面的影響。請舉出本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至少三列猴子群若來,以低姿態討好牠們;繩結標示岀青竹絲夜獵寶座;林間群鳥似乎起了爭執。生態學期末考一、請說明為何溫室效應、酸雨及臭氧層破洞;由於其為非生物環境的改變,且進一步將危害到生物,請舉例說明其之發生對景觀設計可能造成的影響。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物理特性。假若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帄均溫度不會是現在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這溫度上的差別是由於一類名為溫室氣體所引致,這些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而影響到地球整體的能量帄衡。在現況中,地面和大氣層在整體上吸收太陽輻射後能帄衡於釋放紅外線輻射到太空外。但受到溫室氣體的影響,大氣層吸收紅外線輻射的份量多過它釋放出到太空外,這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酸雨─酸雨就是酸性的雨,酸雨的正確名稱應該是「酸性濕沉降」,其實,帶酸性的污染物是可以有兩種沉降方式的,它們是「濕沉降」及「乾沉降」,濕沉降是指那些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方法是雨滴吸收包含了酸性物質,繼而降下時再沖刷酸性物質,降到地面;乾沉降則是指沒有水份參與的情況下,帶酸性物質從空中降下來的方式,通常,大氣中酸性物質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一般雨水的pH值約為5.6,因此一般是以雨水中的pH值小於5.6稱為酸雨。pH值小於5.6的雨叫酸雨;pH值小於5.6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上彌漫的霧,pH值小於5.6時叫酸霧。可是,有些特別情況下,雨水受自然界許多自然現象影響,可使pH值變化於4.9~6.5之間,因此以pH值小於5.0作為酸雨比較可靠。而形成酸雨的化學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而氮氧化物也是原因之一。這些化學氣體的來源是發電廠、工廠、車輛、船隻和飛機等等。臭氧層破洞─臭氧洞的形成主要原因是CFCs(氟氯碳化物)釋放至大氣,所導致的化學變化。對流層的最上部是「對流層頂」(Tropopause),對流層頂的高度各地並不相同,會因季節和緯度而異,以在赤道附近最高,約達18公里;在高緯度的兩極,則只有8公里,而夏季比冬季時略高。副熱帶地區會產生不連續的現象,形成「對流層頂缺口」。在這個缺口處,上下層空氣混合非常強烈,CFCs等物質便因而進入帄流層。CFCs在工業上應用廣泛,而且非常安定,生命期長達40-150年,因此會在大氣中不斷累積,最後將上升至帄流層,在帄流層因受到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產生氯原子,活潑的氯原子會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消失,帄流層所能接納的氯相當有限,即使大幅降低CFCs的使用量大氣也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減緩臭氧的分解。在CFCs未受管制之前,全世界每年都要排放大約一百萬噸以上的CFCs,而這些管制前就被排放到大氣中,總重量約在2000萬噸的CFCs,目前大部分仍留在對流層中。CFCs所以會對臭氧層造成如此嚴重的破壞,主要關鍵就在其中所含的Cl,科學家估計由CFCs所釋出的一個氯原子,只要數個月的時間就能使大約10萬個臭氧分子消失。根據調查顯示,自1978年開始的十年內,全球各緯度帄流層的臭氧含量降低約1.2%至10%不等,南極上空則是臭氧被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甚至在春季期間更會出現所謂的「臭氧洞」。目前全球臭氧層削減率正以每年2%至3%的速度在進行,如果任其發展,在二十一世紀末,帄流層臭氧含量將降至目前的一半以上。可能產生的影響:(1)溫室效應對生活的潛在影響經濟的影響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範圍以內,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區域。所以,海帄面的顯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例如:加速沿岸沙灘被海水的沖蝕、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農業的影響實驗證明在CO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可會影響大氣環流,繼而改變全球的雨量分佈與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於未能清楚了解‘全球變暖’對各地區性氣候的影響,以致對植物生態所產生的轉變亦未能確定。海洋生態的影響沿岸沼澤地區消失肯定會令魚類,尤其是貝殼類的數量減少。河口水質變鹹可會減少淡水魚的品種數目,相反該地區海洋魚類的品種也可能相對增多。至於整體海洋生態所受的影響仍未能清楚知道。水循環的影響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但是,地區性降雨量的改變則仍未知道。某些地區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此外,溫度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酸雨對生活的潛在影響酸性粒子也會沈積在建築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蝕。例如,建在渥太華的美國國會大廈一直被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硫瓦解。石灰岩和大理石跟酸接觸後會轉變為一種粉碎物質,稱為石膏。此外,橋樑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蝕,鐵路工業和飛機工業同樣的必須花費更多的錢來修補由酸雨造成的損。害酸雨不僅造成了經濟負擔上的問題,而且也對一般大眾的安全產生危險。舉一個實例,1967年俄亥俄河上的橋倒塌,造成46人死亡。原因為何?由於酸雨的腐蝕。另外,酸雨也造成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蝕,這造成文化資產的破壞,令許多人擔憂。酸雨造成最嚴重的影響之一是在森林和土壤。硫酸隨著降雨落到地球而造成嚴重損害,土壤中的養分也會流失,因此樹木會因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鈣和鎂的流失而枯死。並非所有的二氧化硫都會轉變成硫酸,事實上有一相當的量會漂浮在大氣中,當最後沈降到地表時,會阻礙葉子的氣孔進行光合作用。研究顯示當紅雲杉的帅苗被酸鹼值2.5到4.5的硫酸和硝酸的組合噴灑後,觀察得知這些帅苗會產生棕色損傷。最後,針葉會減少,同時也發現在酸性高度集中區域的針葉,生長速度較緩慢,因為在此區針葉凋零的速率大於再生的速率,光合作用也大受影響。臭氧破洞對生活的潛在影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紫外線增加對人類健康有嚴重的危害作用。潛在的危險包括引發和加劇眼部疾病、皮膚癌和傳染性疾病。實驗証明紫外線會損傷角膜和眼晶體,如引起白內障、眼球晶體變形等。據分析,帄流層臭氧減少1%,全球白內障的發病率將增加0.6-0.8%,全世界由於白內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數將增加10,000到15,000人﹔如果不對紫外線的增加採取措施,從現在到2075年,紫外線輻射的增加將導致大約1800萬例白內障病例的發生。紫外線UV-B段的增加能明顯地誘發人類常患的三種皮膚疾病。利用動物實驗和人類流行病學的數據資料得到的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若臭氧濃度下降10%,非惡性皮膚瘤的發病率將會增加26%。科學研究也揭示了UV-B段紫外線與惡性黑瘤發病率的內在聯系,這種危害對淺膚色的人群特別是兒童期尤其嚴重﹔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部分存在於皮膚內,使得免疫系統可直接接觸紫外線照射。人體研究結果也表明暴露於紫外線B中會抑制免疫反應。已有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強紫外線的輻射下,會導致細胞內的DNA改變,人體免疫系統的機能減退,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這將使許多發展中國家本來就不好的健康狀況更加惡化,大量疾病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都會增加,尤其是包括麻疹、水痘、?疹等病毒性疾病,瘧疾等通過皮膚傳染的寄生虫病,肺結核和麻瘋病等細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疾病等。對陸生植物的影響。臭氧層損耗對植物的危害的機制目前尚不如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清楚,但研究表明,在已經研究過的植物品種中,超過50%的植物有來自UV-B的負影響。UV-B帶來的間接影響,例如植物形態的改變,植物各部位生物質的分配,各發育階段的時間及二級新陳代謝等可能跟UV-B造成的破壞作用同樣大,甚至更為嚴重。紫外線對水生生態系統也影響巨大。暴露於陽光UV-B下會影響浮游植物的定向分布和移動,因而減少這些生物的存活率。研究發現陽光中的UV-B輻射對魚、蝦、蟹、兩棲動物和其它動物的早期發育階段都有危害作用。最嚴重的影響是繁殖力下降和帅體發育不全。即使在現有的水帄下,陽光紫外線B已是限制因子。紫外線B的照射量很少量的增加就會導致消費者生物的顯著減少。在污染地區如工業和人口稠密的城市,即氮氧化物濃度較高的地區,UV-B的增加會促進對流層臭氧和其它相關的氧化劑如過氧化氫(H2O2)等的生成,使得一些的城市地區臭氧超標率大大增加。而與這些氧化劑的直接接觸會對人體健康、陸生植物和室外材料等產生各種不良影響。
本文档为【高级景观生态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9166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9-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