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举报
开通vip

媒介环境学媒介环境学李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ljfish0565@sina.com研究生课程提问:如何看待技术对于社会结构变迁、文化形态演化、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作用? 马镫、骑士阶级、西欧封建社会的性质改变(小林‧怀特)非洲部落、火柴、性习俗、道德价值观(德‧弗里斯)中世纪欧洲三大发明机械时钟——时间观念印刷机——口头传统的认识论望远镜——基督教神学根本命题每一种发明都产生了全新的社会观念、文化关系、生活方式、价值体系、认知模式、社会结构&hellip...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李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ljfish0565@sina.com研究生课程提问:如何看待技术对于社会结构变迁、文化形态演化、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作用? 马镫、骑士阶级、西欧封建社会的性质改变(小林‧怀特)非洲部落、火柴、性习俗、道德价值观(德‧弗里斯)中世纪欧洲三大发明机械时钟——时间观念印刷机——口头传统的认识论望远镜——基督教神学根本命题每一种发明都产生了全新的社会观念、文化关系、生活方式、价值体系、认知模式、社会结构………………20世纪50年代以前,媒介环境学尚在萌芽,该学科的先驱和奠基人有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Geddes)、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等人。50年代以后,媒介环境学渐趋成熟,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埃里克·哈弗洛克、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到70年代以后日趋活跃,他们有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詹姆斯·凯利。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有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兹、兰斯·斯特雷特、林文刚、埃里克·麦克卢汉、德里克·德克霍夫,他们多半在90年代以后登场,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第一代多伦多学派的学者,以麦克卢汉的思想圈子为核心,以麦克卢汉研究所为组织保障,以《探索:文化与传播研究》杂志和《预警线通讯》为宣传阵地。4位最杰出的学者是:埃里克·哈弗洛克,伊尼斯,麦克卢汉和埃德蒙·卡彭特。他们执教于多伦多大学,同时又是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的桥梁,因为他们长期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几所大学工作。英尼斯的媒介研究:传播的偏向时间偏向倚重时间的媒介性质耐久,能够保证持续性和思想的传承,有利于非集中化,比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空间偏向倚重空间的媒介质地轻巧、便于传输却不耐久,适合广袤领土的治理和贸易,适于中央集权,比如莎草纸、纸张、印刷品等。英尼斯把西方历代文明的典型特征都归结于那个时代的主导性传播方式。例如:古埃及石头——莎草纸王权——宗教教士英尼斯总是按照“媒介——权力组织——知识垄断”这样一个演进模式来展现传播的偏向及文明的偏向:某一种类型的权力及其代理集团的强盛和主导权必然引起处于边缘地位的对立阶层、组织的竞争,因此,新偏向的媒介一出现,会立即被位于边缘地位的组织纳为己用,成为他们打破现有知识垄断、发起新的权力博弈和进行社会阶层重组的重要工具。在英尼斯那里,时间和空间不仅用以区分媒介的物理特性,更深层次上指的是与媒介相关的各种权力组织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以及由此而建立的该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特性。宗教组织倚重时间,往往采纳和利用时间偏向的媒介,形成一种去中心化、多元的社会力量结构和文明形态空间偏向的媒介则往往带来集中化的效应,多受到倚重空间的政治组织把持,孕育出的是一元化行政体制和文化形态。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在空间偏向和时间偏向中不断循环。英尼斯理想中的人类社会: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维持恰当的平衡,社会系统内的人能够积极地进行思想,自主的进行思维生活,平等的相互交流,参与到共同生活中来;共同体所创造和共享的思想、历史、价值观、信念等能够在地理领域上得到传播和反馈,实现了参与、互动和共享。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先知”“媒介即讯息”TheMediumisthemessage媒介控制和塑造了人类社会交往、行为的规模和形态,改变人际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媒介就是第二自然,是我们千百年来所生存的人造环境。“媒介即讯息”,“社会受到更加深刻影响的,是人们借以交流的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交流的内容。”媒介形成了我们感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形成我们和其他个体行动的方式——这就是所谓传播媒介的变化塑造文化形态。电子媒介带来的变化,不是人们所谈的“内容”的变化,而是人们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媒介使人类文化传统的时空观念完全过时。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下的线性和理性思维方式受到挑战,受到思维方式、审视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挑战:这是多媒体的、直觉的方式。思考:问题一:技术的全球化VS.文化的本土化问题二:电子乌托邦VS.电子殖民主义媒介(技术)帝国主义多伦多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特沃尔(Donald Theall)、罗伯特·洛根(RobertLogan)。特沃尔是麦克卢汉的第一位博士生,曾任特伦特大学(TrentUniversity)校长,著有两部麦克卢汉传记:《媒介是后视镜:理解麦克卢汉》和《虚拟麦克卢汉》。罗伯特·洛根是物理学教授,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的活跃人物,著有《拼音字母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有麦克卢汉的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和现任麦克卢汉研究所所长德里克·德克霍夫(DerrickdeKerckhove)。德克霍夫继承了麦克卢汉跨学科研究的才干,他的著作涵盖传播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代表作有:《字母与大脑》、《文化肌肤》、《连接智能》、《智能建筑》、《经理们的麦克卢汉》等。纽约学派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1970年,尼尔·波斯曼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扛起了媒介环境学的大旗,直至他2003年去世。波斯曼创建的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发挥了成熟学派的3大功能: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制度构建。于是,这个博士点的三驾马车波斯曼、特伦斯·莫兰(TerenceMoran)、克里斯琴·尼斯特洛姆(ChristianNystrom)就成为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的核心人物。除了这些纽约地区的学者之外,纽约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还有与他们若即若离的詹姆斯·凯瑞。凯瑞是著名的传播学家和传播教育学家,代表作有《作为文化的传播》。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它“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新的媒介形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内容的方式,从而推动了一种新的组织思想的方式”,或者说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交流对话的方式。电子技术制造出大量冗余和无关的信息,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行动比”,造成人们信息过剩,“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信息与行动、个人与他人、人与事物都陷入了一种抽象、疏远的相互关系,意义的联系不再紧密甚至不再重要,电子技术尤其是电视把一切信息和社会事务都卷入了娱乐化的运作模式之中,人们逐渐以为,电视的表现模式就是我们的社会应该的组织方式。当信息过剩消解了意义和行动的目的性之后,技术已经改造了政治、宗教、教育等人类最严肃、最理性的社会活动的话语结构和实施方式,这就是波兹曼所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的“媒介即隐喻”。对于印刷术和电子技术这两类媒介,波兹曼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偏向与麦克卢汉却截然相反,他强调,印刷术虽然粉碎了口语传统、宗教团结、共同体意识,造就了扼杀人性的工业化社会,但是“西方文明中的一些人道价值依然完好无缺的保存了下来,并且还能创造出一些新的价值。”波兹曼担忧当代电子媒介在吞噬着读写文化、印刷术时代的思想价值和理性传统,批判电子技术造成传统品德瓦解,凝聚力丧失。纽约学派里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有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兹、兰斯·斯特雷特和林文刚。莱文森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他的传播学名著均已在国内翻译出版。梅罗维兹的《地域感的消失》(1985)也在中国问世。这本书嫁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手法,提出情景理论,成为媒介环境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媒介环境学三个层次的概念: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作为社会环境的媒介“媒介即环境”“环境即媒介”媒介环境学三个理论命题媒介环境学假设——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无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渠道。相反,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媒介的物质结构指的是承载编码的技术所具有的特征,又指编码、传输、储存、检索、解码和流通信息的物质设备。理论命题一每一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征和符号特征都带有一套偏向:1、不同的媒介给信息编码的符号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偏向2、不同媒介给信息编码、储存、传输的物质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感知偏向3、给信息编码的符号形式在被人获取的可能性上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偏向4、物质形式决定着人亲临现场的条件差异,所以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社会偏向5、不同媒介组织时间、空间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形而上的偏向6、不同媒介在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上不一样,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偏向7、不同媒介在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上不一样,因而产生的思想、情感、时间、空间、政治、社会、抽象和内容上的偏向就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认识论偏向理论命题二媒介环境学假设——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理论命题三软决定论虽然媒介使事件发生,但事件的形态和媒介的冲击却是其他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正在使用之中的信息技术的结果文化/技术共生论人类文化是人与技术或者媒介不间断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硬决定论技术是必然的社会变革的首要决定因素,或者更加广义的说,技术是必然的历史变化的首要决定因素“技术决定论”VS.“文化决定论”技术决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化决定论案例一:阿拉伯天文学家对照相机技术的先导性作用,然而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制作活人的真实图像,因此他们被禁止做进一步成像技术的探索。案例二:中国的印刷术分析:彩色胶卷为何不容易拍出黑人的肤色?大体上说,媒介生态学关心媒体的经营管理、媒体之间的关系、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媒体如何健康发展、如何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媒介环境学派主张泛媒介论,其关注点涵盖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和平衡,既有微观的媒介媒体研究,也有宏观的文明演进研究,它非常注重广义技术的发生、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讯息系统,环境调节我们的感觉和行为,环境给我们耳闻目睹的东西提供结构,所以,环境就构成我们耳闻目睹的事物的结构。“媒介环境学的兴趣在于:在界定人类传播的性质、结构、内容和结果方面,媒介发挥什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媒介继承和体现了不同的形式—传播结构,因此可以说,既然媒介是人与人关系的中介,不同的媒介就会给人的传播提供不同的结构,就促使人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在这个层次上,媒介环境学把社会环境当做没借来研究,或者比较宽泛的说,他们研究媒介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或媒介与文化的共生关系。”“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1996年,波斯曼对媒介环境学的10个总结命题:(1)一切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利弊同在,都是浮士德式的交易;(2)新技术的利弊使有些人获利,有些人受害;(3)每一种技术都有一种哲学理念,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4)一种新技术往往挑战一种旧技术,在时间、注意力、金钱、威望和“世界观”上向旧技术发起攻击;(5)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一种新技术并非仅仅是追加什么东西,而是改变一切;(6)因为信息的编码是符号的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偏向;(7)因为技术信息容易获取的程度和速度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政治偏向;(8)因为有不同的物质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感知偏向;(9)因为我们注意技术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社会偏向;(10)因为技术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结构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内容偏向。媒介环境学的人文主义立场(波兹曼)1、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对理性思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对民主进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新媒介在多大程度上使人能够获取更多有意义的信息?4、新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或有损我们的道德感以及我们向善的能力?《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切特罗姆“闪电式传播路线”与现代通讯的诞生(1838-1900)电报,这个“时空超越者”,为思想、政治、商业、报刊,以及精神生活等各方能够带来什么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同电报系统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公司等集团势力、垄断、政府法规等等——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而且常常相互纠结在一起。莫尔斯发明电报技术及其为政府、社会采纳投入使用的历程:冷遇,社会复杂反映(恐惧、怀疑、热情),19世纪其他科技奇迹,报界报道,备受推崇,公众狂欢通讯本身的涵义“传播”的词义全球性传播,共享宗教梦想尘世的政治和商业希望关于电报意义的文化争论焦点转移到新闻业:电报改变了新闻界,增强了现代新闻观念,改善了现行的新闻采集方式电报与便士报之间的互相促进对电报、新闻变革的质疑:海量信息与碎片化传播,文化衰退从政党报转变为现代信息传播者,新闻报道取代评论;记者地位上升“电报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是一种平等化的影响”电报使全国报界有系统合作采集新闻成为可能和必要通讯社与电报互相促进;电报通讯员美联社; 西部电报联合公司对电报的垄断,与美联社和勾结 美国国会与政府的失策 人类共同财富的电报变为私营的垄断企业 公共信息传播者而非真正的大众通讯工具 通讯网民主化、社会各阶层力所能及的使用这一梦想宣告失败 并开美国传播事业体制尤其是广播的体制先例《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飞线苦驰万里天》,孙藜著本书以最早的电子传播媒介——电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的历史演进。通过这一个案探究了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新传播技术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深入描述了这一进程中政治与经济、国际与国内、沿海与内地等诸种社会力量的交锋,批判地阐释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传播话语及实践,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从传播技术和传播观念切入的解读方式。_飞线_苦驰_万里天_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_1860_1911__1_5.caj参考书目一、理论:《媒介环境学》,林文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2003二、研究案例:《传播的偏向》,英尼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手机:挡不住的呼唤》,莱文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切特罗姆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本文档为【媒介环境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张喜伟
本人对教育工作充满激情,平时热爱写作,曾在河南日报发表文章。在教学方面曾获得优秀辅导奖,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格式:ppt
大小:42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09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