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选]第五章生态经济效益

[精选]第五章生态经济效益

举报
开通vip

[精选]第五章生态经济效益第五章生态经济效益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含义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评议,理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了解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经济效益的评议第一节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一、生态效益的概念1.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效率或积累量。生态效益属于自然生产力的范畴。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物质、能量的积累、循环、转化的能力。生态效益不是劳动的产物,并不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反映出来的,因此,它一...

[精选]第五章生态经济效益
第五章生态经济效益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含义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评议,理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了解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经济效益的评议第一节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一、生态效益的概念1.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效率或积累量。生态效益属于自然生产力的范畴。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物质、能量的积累、循环、转化的能力。生态效益不是劳动的产物,并不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反映出来的,因此,它一般不用现实市场和劳动价格。但是它仍然可以用价值形态的指标来度量——采用机会成本、影子价格等。例如,森林可更新氧气,其生态效益可以用更新的氧气量表示,于是就可能用人工制造氧气的成本作为其“机会价格”,计算其象征性的价值。机会成本是指资源利用的一项选择,所必须放弃的其他选择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影子价格是成本收益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不能用市场价格来反映的东西,如本身没有价格的自然资源,就通过机会成本的方式来估算,就是属于影子价格的分析方法。2.生态效益的类型生态效益按是否有人参与,可分为自然生态效益和人工生态效益。如原始森林的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人工林的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效益按是否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影响生态效益划分,可分为内涵型生态效益和外延型生态效益。内涵型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群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率或物质、能量的积累量。如动物捕食是沿食物链进行的物质、能量的循环、转化“率”或“量”;以及植物在利用环境汲取物质和能量的效率。如人工饲养的家畜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后一种情况是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是指生物直接以有机环境或无机环境要素为营养或动力时的效率。如良种的培育。外延型生态效益是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其他生态要素或影响社会经济过程。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总之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和积累量,从而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经济效益。如修水渠可以提高单位土地的作物生长量。3.不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效益不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效益是个很重要的概念,通常是针对矿物资源而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状态,一般用品位来衡量。矿物资源的品位高,意味着生态效益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可能某种矿物资源的品位虽然高,但储量极小,仍然没有太大的生态效益。不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效益呈递减趋势。不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效益仍然属于自然生产力的范畴。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比较。一切活动总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这些所耗费、使用的资源费用就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所获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就是产出。三、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满足社会对物质和精神财富(使用价值)需求的程度及其满足需求后的后续社会的后果。社会效益一般采用使用价值指标来衡量。如某种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的发展速度。社会效益也用来表示满足某种程度需求的后果。这是一种质量标准,是一种更重要的社会效益。如某种物品是否危害人的生命、生活和生产过程;是否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是否有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精神文明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区别是:生态效益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有用性”度量标准;社会效益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社会有用性及其后果的度量标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评价标准不同。很多生态效益也包含在社会效益中。如城市园林建设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这种赏心悦目的环境、清醒的空气同样具有社会效益。但也可能具有生态效益却没有社会效益,如水葫芦具有很高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所以其生长非常迅速。然而它影响航运,抑制其他生物生长等不利于社会的需要和后续发展。因此,我们说它的社会效益是低下的。四、生态经济效益的涵义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通过技术手段的强化、组合和开发作用所产生的投入产出效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既会产出一定的对人有用的经济成果,又会引起生态平衡状况的变化,从而对人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影响。这是一种对投入产出的影响,是属于经济效益的外延,是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经济效益变化。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统一。由于生态效益往往是和人们的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相联系,因此,强调生态经济效益,有助于人们从长期、整体甚至全人类的角度考虑和规划人们的行为。生态经济效益是经济效益有机体的一部分,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集合。第二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一.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潜在基础当一个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生产力,生态效益高,无疑也就具有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它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二.生态负反馈机制与经济、技术要素的因果偶合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强调经济行为要符合生态规律)当一块农田中某种害虫大量繁殖,于是就促使以这种害虫为食的动物(鸟类)加速生长,进而抑制这种害虫。根据这种生态负反馈机制,人们采用生物治虫害,不仅具有经济效益,同时也具有生态效益。三.经济资本的复利变动规律是导致短期行为和生态破坏根源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会增殖;而且经济运动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这就是复利变动规律。资本的逐利性,并不考虑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越快,对资源的消耗就难免越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起来之前,在探索这一模式过程中,总是要一定的代价的,会影响短期内经济增长或经济效益。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动规律的不同,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矛盾的根源首先,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并不是一致的。譬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产量的决定条件,也可以看作是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点。但这种组合并不一定是生态效益的最高组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本身就反映了这一矛盾,边际收益(产量)在递减,但总产量在递增,经济效益可能仍然在递增过程中(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但此时,生态效益已经递减了。经济运动中,产量决策一般不是在边际产量最高时,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使边际产量递减了,继续生产仍然具有经济效益的。但从生态系统来说,生态效益已经递减了。其次,经济效益往往要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的。在农业生产中最为典型。生态系统以多样性为稳定的条件,但这多样的物种并不都是人们经济生活所需要的。农业生产(包括林业)都是以单一物种生产来提高经济效益,但结果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降低了生态效益。(虽然农作物自身的生态效益是可能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一品种具有规模效益和良种优势,但也导致了生态系统和生态效益的不稳定。最后,一些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并没有激发生态效益的潜力。譬如使用化肥催生农作物,导致生态系统的低投入,高产出(短期内属于外延生态效益的提高),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构成,于是产生土壤结构破坏,生态生产力下降。(从长期看,这种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使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物生长条件恶化,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降低)经济系统的低投入高产出,也就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受阻,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最典型的是掠夺式的农业经营。这些矛盾说到底就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五.“不可逆”过程是经济效益降低的自然根源人类的经济行为,改变了环境,一方面使不可更新资源减少,另一方面使污染物进入了环境。这些变化使生态系统不可能自动回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因为不可更新资源再生是漫长的地质年代计算;污染超过系统的净化能力,都将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所有这些都要求人们增加投入来生产替代品和改善或回复环境,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投入。第三节生态经济效益种类与评议一、生态经济效益的种类1.种群优势效益由于某些生物种群对于物质能量的自然转化率较高,因而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就可得到较多的产出。如速生树,高产作物。当然,这一分析是建立在不会对生态系统的其他产生降低上效益的影响为前提的。2.环境优势效益由生态环境质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的收益叫做环境优势效益。环境质量,在农业中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纬度等。如平时所说的风调雨顺可以带来年景,就是这种生态经济效益。在工业中,环境质量主要指污染程度,当然也包括影响劳动者工作状态的其他环境因素。显然,没有污染、或污染程度低,所需要的治理费用就少,这就是环境优势效益。地理位置,主要是影响经济效益。但地理位置是自然因素,也可以属于生态系统的因素,所以这种经济效益也就是生态经济效益了。譬如与大河流近的地方可以采用水运降低运输成本。3.品位优势效益这是特指矿物资源的品质、品位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中东国家石油资源丰富,但石油的开采仍然需要劳动量的投入,所以也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4.立体优势效益又叫立体配置效益。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各要素在系统空间的不同层次和位置上的配置(组合)不同产生的效益。这种情况最能说明系统的特征——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草鱼吃草,它的排泄物为浮游动物提供条件,其他鱼类就有了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各类鱼的排泄物又为水草生长提供资源。生态农业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展起来的。二、生态经济效益的量纲原理能量单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等值量纲量纲就是比较生态经济效益的一个基本衡量单位。由于不同物质的形式各不相同,难以统一比较。尤其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比较,其差异更大。但是对生态经济学来说,研究的是生态经济系统,又必须比较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创造出一个能统一反映它们运动的衡量单位。能量单位是一个能较好反映生态系统运动和经济系统运动的指标。因为任何物质运动过程一定也是个能量流动过程,无论自然生态系统的运动还是人工生态系统的运动,都不例外。不仅物质本身包含能量,物质运动也需要消耗能量。更何况能量单位还具有一个优越性,即它可以折算为价值形态的指标。例如某种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光能转换量为X焦耳,这就是它的生态效益;而在人工栽培下光能转换量为(X+ΔX)焦耳,其中ΔX焦耳可作为经济效益的参考量,而(X+ΔX)焦耳为生态经济效益的参考量。譬如利用暖棚技术生产,它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以及利用暖棚技术多消耗的物资,如塑料薄膜等生产时所耗费的能量都是属于ΔX焦耳。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二者的生态经济效益。三、生态经济效益阈限原理生态经济效益阈限原理是指生态效益指标值的上限与下限,它决定经济效益的变动趋势,从而寻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适结合。这一原理反映了生态效益变动的有限性与经济效益变动无限性之间的协调。经济效益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人们总是追求用尽可能小的投入来获取尽可能大的产出。因为这反映的是人的主观追求。然而生态效益却具有阈值区间,不可能不断提高,这反映的是客观趋势。因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是不切实际的。以一定的生态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或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代价换取生态效益,都是可能的。但是生态效益有阈值,只能在其阈值范围内进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替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很多情况下生态效益已经接近阈值,已经不能再以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例如作物的种植,必然要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降低生态效益,但带来了大量人们所需要的农作物,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为了涵养地力,实行轮作制无疑就是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生态效益即使在有限的生态效益区间内,经济效益的变动也是有阈值的。这不仅可以替代的生态效益是有限度的,而且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是呈递减趋势。生态效益阈值决定着经济阈,是经济阈的基础。第四节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微观途径1.微观途径通过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改进生态结构,提高生态功能。如合理的轮作、密植。2.技术途径包括用物理(翻耕整地,兴修水渠)、化学(化肥,农药)、生物(生物固氮,遗传控制)的方法来调控系统结果和功能。3.农户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的途径从农业技术系统的理化技术改革起步;从农业技术系统的生物技术的改革起步;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改造和优化起步;从农业经济系统的改进和优化起步。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宏观途径1.加强国民经济和部门内部的计划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管理工作。2.加强各种经济杠杆的配合作用。3.对农村环境实行生态经济综合治理。4.加强立法工作。5.对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要逐步进行改革。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2、如何理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3、如何评议生态经济效益?
本文档为【[精选]第五章生态经济效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言言无悔一生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0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3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2-01-2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