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资料中心 通讯

戏曲资料中心 通讯

举报
开通vip

戏曲资料中心 通讯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出版 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二十六及二十七期(合訂本)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戲曲資料中心於二零零零年三月一日在香 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下正式成立,主要為公 眾人士提供戲曲資料查詢及閱覽服務,並 定期出版《香港戲曲通訊》,藉以推動 本地及海外戲曲訊息交流。 中心藏有大量戲曲資料,包括劇本、 曲本、書籍、剪報、場刊、資料 單張、海報、錄影帶、卡式錄音 帶、鐳射唱片、相片及幻燈片 等。藏品以粵劇資料為主, 亦包括京劇、崑劇、潮 劇、福佬戲及其他 地方戲曲。 1 2 今...

戏曲资料中心 通讯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出版 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二十六及二十七期(合訂本)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戲曲資料中心於二零零零年三月一日在香 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下正式成立,主要為公 眾人士提供戲曲資料查詢及閱覽服務,並 定期出版《香港戲曲通訊》,藉以推動 本地及海外戲曲訊息交流。 中心藏有大量戲曲資料,包括劇本、 曲本、書籍、剪報、場刊、資料 單張、海報、錄影帶、卡式錄音 帶、鐳射唱片、相片及幻燈片 等。藏品以粵劇資料為主, 亦包括京劇、崑劇、潮 劇、福佬戲及其他 地方戲曲。 1 2 今年正逢中心成立十周年,而自前主任陳守仁教授退休後接掌中大 戲曲資料中心至今,已匆匆過了兩年,今年也是我個人從臺渡海來 港的第一個三年,這個農曆虎年對我而言也是華人所謂的本命年。 無論東西文明,以不同單位為計算依據的週期循環及相關的紀念活 動,總是伴隨著對無知未來的期盼與因應對策的規劃。在這十周年 紀念日子裡,我們少了熱鬧的慶祝活動,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重新 對中心存在思考新的價值與定位;如何更有效的服務對粵劇/曲歷 史檔案資料有需求的不同對象,如粵劇/曲迷、學生、學者及從業 人員,成為首要的重點。在逐漸摸索的過程中,音樂系同事、中心 的成員以及我個人將中心未來的發展,定位在數位化的典藏工作 上。我們深信唯有將這批漸漸敗壞的香港文物資產妥善的收藏保存 與便捷使用,這批傳載著香港粵劇輝煌的歷史記憶,方得以和下一 代人共享。亦企盼各位讀者對中心未來的種種活動及發展給予繼續 的支持! 蔡燦煌 戲曲資料中心 主任 誌戲曲資料中心成立十週年 戲曲資料中心成立至今已經十年,藏品已十分豐碩。「中心」並非單純 收藏戲曲文物的機構,未來應加強推廣,讓更多公眾人士知悉其館藏及 服務,及了解查詢和使用資料的渠道。除了學生及學者,亦應為公眾人 士、戲迷及有志於研究粵劇的人士和機構提供協助。此外,「中心」可 考慮主催正規化的學術組織,聚集及聯繫香港及海外研究戲曲的學者, 促進戲曲教研工作;同時可與其他文化機構,如公共圖書館和香港文化 博物館協作,為公眾人士提供多元化的資料搜尋渠道。 戲曲屬於民間大眾,同時可登殿堂;戲曲的本質是文化教育,其根本則 是普羅群眾。故此「中心」進行數碼化工作保存史料真本外,也應製作 複製本讓公眾人士閱覽及使用。戲迷是延續粵劇生命的力量,他們對戲 曲的熱情可能影響下一代,使他們也同樣喜愛戲曲,所以「中心」藏品 應該盡量公開讓市民知悉、瀏覽和使用,以延續民眾對戲曲的熱情及戲 曲文化的生命力。 中 心 主 任 的 話 阮兆輝 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組 主席 香港八和會館 副主席 訪問整理:張文珊 3 戲曲資料中心自2000年創辦至今,一直以搜集、整理戲曲資料及服 務大眾為宗旨,轉眼十年已過。由2000年至2007年底,我在多位 副主任、顧問、行政統籌、研究助理及義務工作者的協助下擔任了 七年多的領導工作,最感興奮的是見到資料的豐富累積及接觸到不 少本地和海外的戲迷、研究者、資料捐贈者、經費資助者、老師、 中、小、大學生及其他各方人士。在執行中心的日常工作中,我一 向緊張及主觀的作風也許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露無遺,今天回顧起來,想必曾對多位 同事以至到訪者構成不少壓力,正好藉此機會致歉。固然時光一逝 不返,天下盛筵無有不散,但此際幻想若能從頭開始,我自必努力 放下自我,代之以耐心、愛心及原諒心處事,並加多一點笑容,想 我們周圍自會倍添暖流。過去我不能達致的,今天只能祝福中心同 寅互勉共赴。謹盼望香港戲曲圈裏暖流縱橫、愛心洋溢。 筆者簡介 陳守仁博士為前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及戲曲資料中 心主任,進行中國戲曲資料整存及教研工作。 陳守仁十 載 感 言 中大師生於河上鄉觀看神功粵劇,實地考察之資料現存「中心」。文化及宗教 研究系陳澤蕾老師(左一)、中心研究助理鄭寧恩小姐(左四)、中心副主任 戴淑茵女士(左五)、中心主任陳守仁教授(左六)、潘琬琪女士(左七)、 博士研究生李少恩先生(右四)、中心研究助理張文珊小姐(右三)及中心行 政統籌黃穎文女士(右一)等合照。(2006年3月) 與前香港大學中文系黃兆漢教授合照(2006年) 4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十周年誌慶有感 盧譚飛燕女士於香港藝術節主辦、「粵劇研究計劃」協辦之南音活動後與(左起) 盧偉國博士、杜泳先生、唐小燕女士及羅啟基先生等演出嘉賓合照。(2010年2月12 日於利希慎音樂廳) 二零零三年陳守仁教授邀請本人作戲曲通訊編 輯,當時本人正飽受本身工作單位裁員之苦,陳教授此 舉,真如雪中送炭,編輯雖是義務性質,卻使本人不能不盡綿 力,以報知遇之恩,並把陳教授推薦本人替香港藝術發展局服務的酬 金,捐贈粵劇研究計劃(資助崑曲班),作為小小的回報。稍後本人全靠 同事之助,得以繼續留任中大,惜陳教授即將移居英國,人生聚散無常,不 免令人唏噓。 說綿力,一點不差,蓋電腦及公關均非吾之所長,當時亦已向陳教授言明,幸賴中 心行政統籌總管其事,本人則在文字出版方面,竭盡所能,提供協助。 本人曾隨王粵生老師研習粵曲,近日一批有心人(其中不乏中大校友)擬替王老師 編纂作品集。王老師是名作曲家,作品繁多,傳誦一時,若無結集成書,亦誠一憾 事,希望該項工程可於王老師逝世廿五周年時完成,其間中心會全力支援。 近年本人隨張麗真老師研習崑曲。有感於崑曲於文化及戲曲之傳承之重要, 本人曾向有關當局呼籲把崑曲的曲唱列為大學選修科,惜暫未成功。幸中 心主辦的崑曲興趣班,參加者非常踴躍,亦稍感欣慰。 盧譚飛燕 戲曲資料中心副主任 二零一零年一月 5 1990-1994年在中文大學渡過的四年大學生活,讀的專業雖 是工商管理,精神卻大多放在學習戲曲、關心戲曲上,以致 現在從事的工作及結交的朋友,多半是圍繞戲曲而來。因緣 就起於大一時看的三場崑曲演出。 1991年2月邵逸夫堂請來浙江崑劇團5位成員(巾生汪世 瑜、閨門旦王奉梅、武生林為林、笛師韓建林、司鼓張金 魁)演出兩場折子戲,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崑曲,從此一發 不可收拾,成了崑曲及後來接觸的很多戲曲劇種的忠實擁 躉。三位演員、一支笛、一架鼓,連演兩天戲,印象裏除了 《獅吼記˙跪池》,大多是如<題曲>、<拾畫叫畫>、 <夜奔>等獨腳戲,演員功力實非一般所能應付。當時看戲 的觀眾大多連「崑曲」的名字也從未聽過,估計應該是崑曲 專業劇團走進香港學府推廣的第一炮。 同年暑假,我隨音樂系崑曲課(由原上海崑劇團旦角演員樂 漪萍任教)的學員(92工管黃淑娟、94社工楊薇、93中文 彭淑賢)往杭州向浙江崑劇團王奉梅老師及傳字輩的張嫻老 師學戲。崑曲的唱和做實在太講究,一個月下來我們只能說 是又長了見識。但兩位老師的愛護之情,視我們如同兒女 一般,那份情誼卻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也就是因為這份恩 情,促使我們開始為推廣戲曲効力。 新學年,我們組織了一班戲迷同學創立“中國戲曲學會”。 除了上述的三位和我,幹事會還加入了94社工江苹飛和楊 漫綺、94中文陳肇臻、94新聞王荔茵、94中文區雯、94歷 史黃寶仙。顧問為音樂系陳守仁博士、崑曲班樂漪萍老師、 中文系梁沛錦教授及京劇四小名旦陳永玲老師。雖然招收的 會員少得可憐,但我們還是興致勃勃的舉辦了迎新會、陳永 玲身段班、張寶慈粵曲班、張靜嫻崑曲講座、戲曲電影播放 等活動。中大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及戲曲音像公司美琪行 還捐贈了一批盒帶、錄影帶以示支持。樂民書店的葉桂好小 姐幫助我們辦書展籌經費。 接下來的三年大學生活,最期待的就是每星期一次到音樂系 的三層老房子(現利希慎音樂廳址),跟樂漪萍老師學習崑 曲。樂老師教學嚴格,唱不好上一句,絕不往下教第二句。 班裡的平均成績是C級以下,課目中就數這一學分成績最丟 人。不過上課卻是最享受的,因沒有世俗的功名可取,單純 就是為了對古典藝術的追求。後來樂老師移民美國,我又轉 到中大校外課程隨鄧宛霞老師學習。工作後,偶有大陸專業 筆者簡介 199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在校期間,創辦 「中國戲曲學會」。多年來業餘向多位老師學習中國戲 曲。2001年創辦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統籌過京、 崑、婺、紹、柳子、梨園等戲曲演出,以及侗族大歌、 納西樂舞、泉州南音、福州十番、古琴、崑曲詩詞等音 樂會。 楊葵 筆者攝於北京(2009年10月) 筆者演出《遊園》之劇照(2003年) 因 崑 曲 而 生 的 戲 曲 緣 劇團的老師受邀來港演出講學,也例必抽空參與。近年跟隨 原浙江崑劇團的邢金沙女士學習,更大膽登臺演出了《牡丹 亭‧鬧學及遊園》裏的春香。 我很幸運,學戲的過程中又把興趣變成了我的職業,參與了 京劇、崑劇、婺劇、紹劇、柳子戲、梨園戲等劇種的演出策 劃製作。只覺戲曲知識學之不盡,其藝術境界深不可測。晃 眼20年過去,當年在中大看戲的一班摯友都已各奔前程, 最近一次崑曲盛會,在劇場碰面,才道相知當年。 期望接下來的20年工齡可以繼續參與戲曲的推廣工作,無 他,就像《牡丹亭》中杜麗娘「一生兒愛好是天然」,人生 對美的追求是很自然的事情。 謹以此小文記中文大學戲曲路上相知相遇的各位老師、同 學,並賀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成立十周年誌慶,以茲 互勉。 6 筆者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士、教育碩士。香港教育學 院退休高級講師,曾參與《中國音樂》(1980)編 寫。編著作品有《姹紫嫣紅開遍—良辰美景仙鳳鳴》 (1995)(資料整理及編務)、《武生王靚次伯—千 斤力萬縷情》(2006)(主編)、《辛苦種成花錦 繡—品味唐滌生帝女花》(2009)(著作)、《粵 劇曲藝月刊》(2008年至今)及《信報》(2009年至 今)劇評專欄作者。 香港一向對戲曲資料保存不重視,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成 立,標誌著一個學術機構能先人之先,認識承傳戲曲藝術,特別是粵劇歷史文 化的重要性。 「戲曲資料中心」蒐集的劇本曲本、文物圖像,主辦的講座、導賞、活動,以 及出版與通訊,對保護、研究、推廣、發展傳統戲曲藝術,切實做了有系統的 整存工作。這個戲曲及粵劇資料庫,不只是向業內人士提供珍貴文獻、藏品, 它還負有吸納更多業外人士關注、研習的職責。戲曲文化的發展及提升,不局 限在業界人才、創作人才,也需要一代代社會人士及觀眾的關注及投入。戲曲 要實現現代化,融和與整合多元的文化,必須奠基在舊傳統舊事物之上,懂得 「承」才能「傳」,「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正好擔當了最理想的戲曲 文化保存、利用、供應和研究的平台。 十年不短,「資料中心」累積的戲曲文字資料及影音資料,為研究者及愛好者 提供不可多得的專業及學術支援,讓戲曲(尤其是粵劇)除了娛樂民眾之外, 更提升到本土舞台表演藝術的學術研究層面。希望「資料中心」不斷充實館 藏,獲得更多資源,成為本港最具歷史和實力的大學戲曲(粵劇)研究室。 張敏慧 二零一零年二月 誌「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成立十周年紀念 7 恭賀戲曲資料中心踏進十周年,中心提供的豐富藏品實在令無數研究粵劇人士受惠。我希望借這篇文章, 感謝中心過去一些人物。 回想起二零零三年,我正籌備撰寫拙作《烽火梨園—1938至1949年香港粵劇》。在互聯網得知中心藏 有薛覺先大量特刊、戲橋和相關文物,於是特別預約周六的時段,由將軍澳遠赴中大。記得那時當值人員 是嚴小慧小姐和鄭廣源先生,他們給我相當大程度的幫忙,在此衷心感謝。只要是他們能力範圍所及的地 方,都盡力替我尋找相關資料。例如薛氏的《銀燈照玉人》、《嫣然一笑》、《荀灌娘》、《司馬相如》 等劇本,還有《覺先集》、《覺先聲劇團特刊》等,如果不是他們的熱心和誠懇,可能會冷卻我長途跋涉 入中大的決心。 由於每次到訪都有新發現,特別是翻閱不同年代泥印劇本,使我可以引證一些劇團的開山戲,好像錦添花 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醋娥傳》,碧雲天的《紅菱血》、《彩鸞燈》,大龍鳳的《艷陽丹鳳》、《一 彎眉月伴寒衾》,新艷陽的《六月雪》、《王寶釧》,麗聲的《香羅塚》、《雙仙拜月亭》等等。這些蛛 絲馬跡令我撰寫拙作《錦繡梨園—1950至1959年香港粵劇》時非常順利。 及後數年,認識過不同中心人員,如陳守仁教授、戴淑茵女士、黃穎文小姐、鄭寧恩小姐、張文珊小姐和 周仕深先生,他們的細心協助和專業意見,令我在編寫其他著作時獲益良多。在此誠心祝願中心業務蒸蒸 日上,廣受愛好戲曲人士好評! 岳清 二零一零年一月 和 戲 曲 資 料 中 心 結 緣 筆者簡介 1980年代開始寫作,曾出版《烽火梨園—1938至 1949年香港粵劇》、《錦繡梨園—1950至1959 年香港粵劇》、《粵劇文武生梁漢威—如此人生 如此戲台》及《新艷陽傳奇》等戲曲書籍。 8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Loretta Ling Yeung(凌小玲) My first contact with Chinese Opera Information Center (COIC) dated back to the summer 2004. I was delighted to visit the center after a few research sources pointed me to this venue for obtaining more information. After many years’ living overseas, I have becom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Cantonese Opera because my concentration in music studies is in voice, and Cantonese is my native language. I returned to the center several times that summer while I was staying in Hong Kong. The staff was very helpful to my research and I was given some CD’s to bring back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gift samples. The symposium hosted by the center in 2007, “200 Years Footprint of Cantonese Opera”, has been most beneficial to my research on “The Red Boat Troupes and Cantonese Opera” . Not only had I obtained many facts on detail of this almost lost history, but also got acquaintance with experts who became my advisors on my research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knowledge I gained from Dr Sau Y. Chan and from the information center in 2007 has been very informative and made my extended stay very worthwhile. I also received tremendous support from members of the staff at the center at the cultural exchange concert I hosted for Cantonese and Western Opera singers from overseas, “Operas of Two Worlds”; even friends and relatives of the staff members from the information center came to help prepare the concert hall. In the last few months, on many occasions, I have been receiving help from Ms Manshan Cheung for information concerning my thesis. She has provided me with many pieces of information by scanning pages of work, and answering to my e-mails and calls from overseas. In addition, I owe special thanks to the board members’ hard work, and the diligent staff members at the Opera Information Center, who have served to maintain, preserve, and develop Chinese operas. At the 10th anniversary, I wish all board members and members of the Opera Information Center a prosperous Year of the Tiger. Ten th Anniv ersary Celebration of COIC Ms Loretta Ling is a Western opera soprano. She was a two-time winner of voice competition sponsored by NATS (Nation Association for Teachers) at the university senior level at the state of Georgia in the United States. Ms Ling earned her first degree in Food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in Canada and another bachelor’s degree in music with concentration in voice at the Augusta State University in Georgia, U.S.A. She will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 Athens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Ethnomusicology in May 2010. The title of her thesis is “Red Boat Troupes and Cantonese Opera”. Ms Ling has taught vocal music at the Community Music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nd in Hong Kong, and she had been a teacher in the Hong Kong school system.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as the systematic and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in Western opera, has been her passion and eminent future goal, an eminent goal for Chinese people before many facts disappears. 9 誌「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成立十周年紀念  筆者簡介 雅好中國文學,自2005年起參與戲曲資料中心義工活動。 周潔萍 2005年秋夏之間,我有幾個月賦閒的日子,偶然從網站上 得知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招納義工,於是我欣 然報名,由那時開始,我跟「中大戲曲資料中心」便結下 了一段緣。 對粵劇自小已感興趣的我來說,「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 心」的名字我並不陌生;亦因為經常瀏覽網站的關係,那 裡的藏品,尤其是有關「任白」的資料,早已深深地吸引 了我的注意,只是自己從沒有親身到過中心去參觀看看。 當我第一次踏足中心的時侯,老實說有些失望。中心的位 處、路徑的指示並不明顯;即使門面亦非顯眼。不過,這 卻無損中心的內涵,因為那兒收藏著非常可觀的戲曲資 料、舊照片和珍貴的曲本、劇本等等。當義工之餘,自己 亦大開眼界,獲益良多。 Congratulations on 1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Opera Information Centre. Since I have come to Hong Kong, not only the staff, but also visitors always help me a lot and make me feel happy. I think that information in this centre also have been based on everyone’s passion and love for Chinese Opera. Best wishes for your future endeavors! 設立10周年、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昨年6月に香港に来 て以来、戸惑うことも多いですが、スタッフの皆様に助け ていただき、充実した日々を過ごすことができています。 利用者の方々との距離もとても近く、声をかけてくださる のが楽しみです。そして、ここに収蔵されているたくさん の資料もまた、関係者の方々の中国戲曲に対する情熱や愛 情に支えられているのだろうと感じます。センターの今後 益々の発展をお祈り申し上げます。 Congratulations on the COIC’s 10th Anniversary Tsujimoto Kyoko (辻本香子) 筆者簡介 辻本香子正攻讀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後期課程,現 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研究助理(榮譽)。 到中心當義工,有兩趟活動使我印象難忘。一次是有關「 尹飛燕從藝四十年」的講座;另一次是由葉紹德先生、周 振基博士主講有關香港粵劇發展的座談會。前者讓我知悉 不少粵劇藝人背後的辛酸、以及他們的趣聞逸事;後者促 使我報讀了由八和粵劇學院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 研究中心合辦的「粵劇編劇班」。 與中心的緣,亦使我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時在一些 場合裡,我們還會聚首聊天。當然,我很希望這份緣還會 一直延續下去,不僅為了興趣,亦盼能為香港的戲曲界盡 一點力。 辻本香子(中)及戲曲資料中心工作人員攝於中大音樂系(2009年11月) 10 中大的戲曲整存 「中心」的奠基期可追溯至1990年代初,當時在陳守仁 教授的帶領下,「粵劇研究計劃」開始蒐集戲曲資料的原 材料,諸如戲曲剪報、曲本、劇本、戲橋、卡式帶及唱碟 等,劇種涵蓋粵劇、潮劇、福佬戲、京劇、崑劇及上海越劇 等,為日後的「中心」藏品奠定基礎。1993年,任白慈善 基金會慷慨捐贈研究經費,並將大量任白藏品交予中大託 管;加上後來獲朱秀英女士、潘一帆先生家屬、許釗文先 生等梨園前輩,及廣大戲迷及學者慷慨捐贈,進一步豐富 「中心」館藏。 「中心」現存歷史最久的館藏為已故容寶鈿女士(1910- 1997)捐贈之「薛覺先藏品」及「麥嘯霞藏品」。他們多 為1930年代的戲橋及劇本,我們對這段既近且遠的年代之 認知及其相關研究成果,無論在質及量上,其實仍見匱乏, 大量原始材料尚待梳理、驗證、深化分析及延伸閱讀。近幾 年間,筆者經歷數位梨園前輩相繼離世,目睹大量歷史遺痕 被歲月淹沒,深感資料搜集和整存的刻不容緩和重要性。雖 然戲曲資訊的增長速度和數量遠遠超越「中心」可處理的 能力2,但「中心」肩負「拯救」資料的角色,亦是責無旁 貸。現時歷史久遠的資料都以掃描和攝影的方法複製記錄下 來,為日後研究如年表整存、史料彙編或辭典編纂作準備工 夫,以補充戲曲歷史文獻的斷簡殘篇、刺激和啟發更多學術 研究及討論。 「中心」多年來在研究助理、義工和學生助理的協助下,進 行勞工密集式的人手剪報、藏品命名及分類工作。2008年 起則與中文大學圖書館合作,進行戲曲藏品數碼化工程,最 終希望訪客可以利用電腦快速查詢及閱覽戲曲資料。 香港戲曲資料中心 十載回顧隨筆 (2000-2010) 張文珊 資料的再運用:中大戲曲研究和推廣 「中心」並非純粹一個單向性的資料庫,將資料活化,推廣 戲曲文化,亦為歷年的重要任務。2000年成立以來,「中 心」支援校內外的戲曲傳習活動。從「中心」資料顯示,到 訪的大專學生大部份都修讀了相關的戲曲課程3,他們主要 在「中心」搜尋名伶名劇、臉譜、穿戴及戲曲歷史等所需的 資料。 為普及戲曲文化,「中心」自2004年開始至今舉辦「粵曲 班」及「崑曲班」,又曾舉辦數次粵曲演唱會,演出者包 括專業唱家及中大學生,同時經常舉辦戲曲身段或鑼鼓工作 坊,由中心職員或專業導師為公眾人士作導賞,介紹「中 心」館藏及戲曲文化。此外,透過一系列推廣式活動,如 「粵劇、粵曲研討會」(2001)、「梁祝與文化解構講座 及演唱會」(2002)、「蘇翁的粵劇、粵曲創作專題講 座」(2003)、「上海越劇欣賞專題講座」(2004)、 「細說香港偶戲示範講座」(2005)、「梨園新星說粵劇 分享講座」(2006)、「香港神功粵劇講座」(2007)、 「戲曲文學與美學示範講座」(2009)、「經典現代化: 談《牡丹亭》(青春版)」(2008)、「王粵生逝世紀念 講座」(2004、2006及2009)等,公眾人士可由淺入深地 認識不同地方和種類的戲曲文化,講座內容則以影音或文字 記錄,復成為「中心」的館藏,供有興趣者參考使用。 「中心」積極為本地及海外學者提供學術支援,每年均有 不少學者和研究員到臨查詢資料。「計劃」亦替「中心」 大量原始戲曲資料作研究工作。其中豐碩的任白館藏促使 有關唐滌生的劇作研究得以展開;「計劃」自2005年進行 「創作自由及香港粵劇風格的建立:1950年代唐滌生劇 作研究」;及後出版《香港粵劇劇目初探(任白卷)》 (2005)及《香港粵劇劇目概說:1900-2002》(2007) 等書籍及舉辦多個有關唐劇的講座。其他館藏如「王粵生藏 品」、神功戲實地考查等資料亦先後整存及出版,如《粵曲 的學和唱:王粵生粵曲教程(第三版)》(2007)、《粵 劇六十年》(2007)及《儀式、信仰、演劇:神功粵劇在 香港》(2008)等。 戲曲資料中心(下簡稱「中心」)是本港首個公共戲曲資料庫,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下,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 研究計劃1(下簡稱「計劃」)於千禧年正式成立。「中心」一直致力探索戲曲資料整存及共享的可能性及發展空間,同時 參與和見證著香港戲曲的發展與變化。本文嘗試以「中心」十年間的發展作為主線,對這階段香港戲曲資料整存和中大在 戲曲方面的教研情況作一個簡略的報告和省思。 戲曲資料中心標誌由義工亞魚用心設計,特此鳴謝。 11 中心的社會責任 2007年是「中心」轉捩的一年。得靠以往積累的行政 經驗和建立的社會網絡,「中心」這年積極推動戲曲學 術交流及支援本地業界發展,忠實地反映本地戲曲藝文 政策的脈搏。2007年4月,「中心」協辦「粵劇論壇」 及撰寫「新世紀粵劇發展建議書」。同年9月,協辦 「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及籌演《帝女 花》(青年版),反映「中心」由單純的資料庫兼任為 籌組國際性戲曲學術活動、促進業界演出和政策發展的 協作研究單位。翌年年初,陳守仁教授正式離任「中 心」,意味需有新一代的研究人員接棒進行本土戲曲的 教研工作4。近年「中心」多與社會機構協作進行戲曲研 究計劃,如2008年開始協助香港八和會館進行「粵劇老 藝人口述歷史計劃」;2010年,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及香港八和會館合編《戲曲年鑑2009》, 進一步整編台期表及戲曲行業的其他資料,讓後學可鑒古知 今,從而促進史料研究及戲曲發展。 1. 前身為「中國戲曲研究計劃」。成員包括陳守仁教授、余少華教授、梁森兒女 士及譚仲芝女士等。 2. 面對各種新媒體和文化的湧現和挑戰,粵劇慢慢在承傳方式、演出製作、觀眾 拓展等方面進行自我調整和對位,也慢慢與其他媒體(如電視、電影、網絡)出 現共生(symbiosis)現象,致使呈現戲曲資訊的媒體變得極其多元化、零散,其 整存工作亦相對複雜化。 3. 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戲曲課程主要附設於學系的選修課程。其中音樂系、文 化及宗教研究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及通識教育課程都設有學分制本科生及研 究生課程,包括「中國戲曲音樂」、「戲曲與文化」及「粵曲演唱」等。 4. 陳守仁博士於《粵曲的學和唱:王粵生粵曲教程》序言表示「2007年是交接 的一年,粵劇研究計劃的年輕成員將接班繼續研究及出版的工作。」(陳守 仁,2007:xiv) 核心價值與挑戰 2000年至今,藝發局一直支持「中心」營運,對「中心」 運作也賦予很高的自由度和包容度,反映局方希望透過文化 保存和研究以推動本土戲曲藝術發展的願景,以及對承辦機 構的尊重、信任和肯定。「中心」接受公帑資助營運戲曲 資料庫,向公眾提供戲曲服務,支援本地戲曲發展,責無旁 貸;另一方面,作為高等學府的附屬機構,亦需履行教研責 任,作學術層面的教育和研究。故此「中心」需於「普及」 與「學術」、「推廣」與「教研」、「資料庫」與「推廣機 構」之間作出平衡和適當取捨。基於資源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限制, 「中心」以往未能進行長遠及具策略性的人才培訓及研究計 劃,這也是我們急需正視的議題。 「資料」是「中心」最重要的資產,「中心」則是現時香港 戲曲界獨一的公共資料庫。昔日一張棄如敝屣的戲橋,今天 可成極其珍貴的研究素材。收集數據可成資料,累積資料形 成訊息,連繫訊息成為知識,融合知識則達智慧。「中心」 現在的工作看似杯水車薪,然而若將零散的數據梳理分析, 可達道理、成智慧,長遠方能支撐和促進戲曲自我完善的持 續發展。十年轉眼過去,活在歷史中,總不覺其變化。每一 個「平凡人」都影響著歷史,我們認為極其微小的事情原來 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小變天。縱然現在所做的只是鳳毛麟 角,但是我們應十分慶幸,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終年演戲 不輟;在各界努力支持下,建有一個資料中心,整存著本土 戲曲演出的痕跡和歷史。「中心」乃大眾同心建立而成,一 磚一瓦、一點一滴,都需政府及各界人士支持。誠切希望, 「中心」未來可以得到社會更大的支援和認同,繼續為戲曲 傳承作出貢獻。 12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2000年 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戲曲資料中心成立。三月 2003年 與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香港文化研究中 心」合辦「香港粵劇粵曲口述史」研討會,講者包括 王勝泉先生、王勝焜先生、陳守仁教授、李少恩先 生、余少華教授、區文鳳女士、容世誠教授及鄭燕虹 女士。 三月 舉辦「蘇翁的粵劇、粵曲創作」專題講座,講者包括 蘇翁先生、陳守仁教授、黃綺雯女士及李少恩先生。 六月 與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香港文化研究中 心」合辦《帝女花》專題研討會,講者包括阮兆輝先 生、葉紹德先生、朱慶祥先生及陳守仁教授。 七月 2001年 「粵劇、粵曲研討會」舉行,講者包括容世誠教授、 余少華教授及陳守仁教授。 六月 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及人文學科研究所合辦學術講 座,講題包括「社會發展與音樂探討:二十世紀六十 年代的香港粵曲」(李少恩先生)、「《妝台秋思》 的來源」(余少華教授)、「《妝台秋思》在粵劇 《帝女花.香夭》裏的運用」(陳守仁教授)、「酷 異的戲曲」(李小良教授)及「從幻燈看新加坡的中 國戲曲:1887-1997」(容世誠教授) 十二月 2002年 協辦「講座、演唱會:粵曲、梁祝與文化解構」,講 者包括陳守仁教授、王建元教授、余少華教授。示範 嘉賓包括杜增祥先生、黃麗芳女士、陳澤蕾小姐、王 潔玲小姐、區寶儀小姐及鄭華安先生。 二月 與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合辦「粵劇、粵曲講 座」,講題為「從近年粵劇新作到《熙寧變法》」 (梁漢威先生、陳守仁教授主講)及「粵曲教學的反 思」(阮兆輝先生、黃綺雯女士主講)。 七月 三月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中大音樂系暨大學圖書 館合辦「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金禧校慶展覽— 香港粵劇八十年:1930-2000」 2005年 舉辦「尹飛燕從藝四十年」講座,講者為尹飛燕女士 及阮兆輝先生。 十一月 舉辦「潮劇在香港」示範講座,講者為劉福光先生、 許雲波先生及楊美華女士。 四月 白雪仙女士到訪戲曲資料中心,中大音樂系主任陳永 華教授(左一)親自接待。 三月 舉辦「細說香港偶戲」示範講座,講者為黃暉先生及 鄭珠先生。 七月 六月 「中大同學粵曲唱聚」後攝,粵曲班導師為黃綺雯女 士(第二排左四)。演唱的中大同學包括(前排左 起)陳澤蕾小姐、徐尚譽先生、周仕深先生、(第二 排右一起)戴淑茵女士、李嘉珮小姐、余幗芝小姐及 (第二排右五)張文珊小姐。 十月 舉辦「粵劇子喉教學講座」,講者包括黃綺雯女士(左 二)、劉艷華女士(右二)及曾林燕嫺女士(右一)。 舉行「唐滌生逝世四十五周年」紀念講座。九月 2004年 舉辦《鳳閣恩仇未了情》專題講座。一月 舉行「粵曲教學講座及粵曲演唱實習」,講者為陳守 仁教授及黃綺雯女士,亦設有同學實習演唱。 三月 舉行「在中小學音樂科裏的粵劇教學」講座,講者包 括梁森兒女士、李慧詩老師及黎佩娟女士。 五月 舉行「上海越劇欣賞」講座,講者為史濟華老師。六月 舉行「王粵生逝世十五周年」專題展覽及紀念講座, 講者為葉紹德先生及陳守仁教授。 十二月 「唐滌生作品欣賞」粵曲演唱會假香港文化中心劇院 舉行,演唱嘉賓有(左起)陳澤蕾小姐、梁笑微小姐、 謝慧湖小姐、劉榮佳先生、黃綺雯女士、衛駿英女士、 歐靜美女士、龍貫天先生、李龍先生及阮兆輝先生。 13 活動簡報 (2000-2009) 張文珊整理 三月 協辦「新世紀香港粵劇發展建議書」發佈及交流會。 2007年 協辦「香港粵劇界爭取永久專用演出場地論壇」。四月 舉辦「戲曲角色的塑造」講座,講者為胡芝風教授。十一月 舉辦「香港傳統表演藝術:神功粵劇」講座,講者為 戴淑茵女士及張文珊小姐。 六月 協辦「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及《帝女 花》(青年版)之演出。 九月 2009年 二月 協辦「唐滌生電影放映暨座談會」,余少華教授主持。 三月 白雪仙女士、陳培偉醫生、盧瑋鑾教授及張敏慧老師 到訪中大圖書館善本書庫,了解任白粵劇藏品數碼化 的進展。 舉辦「經典現代化:談青春版《牡丹亭》的創作」講 座,講者為華瑋教授。 王粵生夫人(後排左六)、王粵生老師千金(前排左 一及右二、後排左五)及王勝焜老師(後排左七)於 王粵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講座後攝。 十二月 2008年 協辦《未央歌》 試映會暨地水南音演唱。四月 舉辦「說戲品藝講人生‧戲曲藝術示範講座:京劇 《拾玉鐲》花旦、小生、彩旦三行戲藝」,講者為楊 明老師。 舉辦「懸絲傀儡顯奇技:傳統提線木偶示範演出」, 演出團體為飛鵬木偶團。 三月 「戲曲文學與美學藝術示範講座」講座後合照,左 起:張雙慶教授(聯合書院通識教育主任)、蔡燦煌 教授(戲曲資料中心主任)、馮國培教授(聯合書院 院長)、胡芝風教授(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及李 曄小姐(天馬菁莪粵劇團)。 十一月 中大校友、香港天馬菁莪粵劇團馮靈音小姐於香港中 文大學邵逸夫堂演出《英台哭墳》。其他演出劇目有 《尋夢描真》(折子戲)及《夢蝶劈棺》(全本戲)。 協辦「一代歌王李向榮與其豉味腔粵曲」講座,主講 者為沈秉和先生;演唱嘉賓包括阮兆輝先生、區均祥 先生、伍志強先生及潘珮璇女士。 九月 舉辦「薛覺先逝世五十周年紀念講座暨展覽」,講者 為李嶧先生。 四月 舉辦「王粵生紀念講座:王粵生作品欣賞」,講者為 王勝焜先生。 十二月 六月 舉辦「香港粵劇前瞻」座談會,講者包括阮兆輝先 生、周振基博士及葉紹德先生。 十一月 舉辦「梨園新星說粵劇」講座,講者為(前排左起) 廖康華小姐、御玲瓏小姐、御東昇小姐,(後排左起) 歐劍英先生、歐劍麟先生、陳守仁教授及黎耀威先生。 十月 芳艷芬女士(左三)及許釗文先生(右一)到訪中心。 2006年 14 已於2010年2月3日下午假香港中文大學利 希慎音樂廳舉行。活動由艷陽天粵劇坊廖儒 安先生主持,年青演員康華、劍麟及劍英示 範折子戲《三岔口》及《貴妃醉夢》(新 編),並示範戲曲基本功及作互動交流。活 動吸引約100人參加。 戲曲簡訊 劍麟及劍英演出《三岔口》。 觀眾試試戲曲旦角演員踩蹻,一嘗 古代婦女「三寸金蓮」的滋味。 於2010年2月12日傍晚假香港中文大學利希慎音樂廳舉行。南 音演唱者唐小燕女士及高胡演奏家杜泳先生即場示範及講解南 音演唱風格和技巧。活動由香港藝術節主辦,粵劇研究計劃協 辦,共吸引72人參加,包括海外及本地人士。 崑曲班 於2010年2月10日開課,導師為張麗真老師及蘇思 棣老師,教授曲目《牡丹亭‧尋夢》的「玉交枝」 和「三月海棠」,歡迎初學者參加。 每周二下午均於許讓成樓舉行,導師為黃綺雯老 師,教授曲目《潯陽江上月》及《潞安州》等,歡 迎初學者參加。 粵曲班 《蓮池雅詠唱南音》示範講座 「戲夢舞台」 示範戲曲講座 捐贈者 捐贈日期 獲捐藏品 盧譚飛燕女士 02/11/2009 《三聯生活周刊》(越劇百年特輯)乙本、 《玉簪記》(顧鐵華、華文漪主演)、 《紅樓夢》(徐玉蘭、王文娟主演)DVD各乙隻 25/11/2009 《白兔會》(任劍輝、吳君麗、阮兆輝主演)VCD及 《一枝紅艷露凝香》(任劍輝、芳艷芬主演)DVD各乙隻 28/12/2009 《昆劇傳統經典折子戲:沈傳芷專輯》乙套 25/01/2010 《張充和演唱專輯:昆曲十六首》唱碟乙隻 《我的昆曲世界:梁谷音畫傳》乙本 《計鎮華的表演藝術》乙本 01/03/2010 《還我山河還我妻》(任劍輝、鳳凰女及陸飛鴻主演) 張文珊小姐 20/11/2009 《藝海帆風》乙本 28/12/2009 《范蠡與西施》(顧鐵華、華文漪主演)、 《中華地方戲曲經典大觀‧崑曲》VCD各乙隻 陳秀麗小姐 07/12/2009 《傳說的皮影戲 湖南皮影戲篇》乙本 范錦平先生* 12/12/2009 王粵生文字資料三份 張群顯教授 12/12/2009 粵曲音名粵拼輸入法資料乙份 蕭啟南先生 12/12/2009 戲曲光碟45隻、及錄影帶1盒 李先生 04/01/2010 Fascinating Stage Arts 乙本 黎星先生 18/01/2010 《秋夜賦》簡譜乙份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 25/01/2010 《紫釵記教室》、《帝女花教室》各乙本 胡芝風教授 25/02/2010 《中國演員》乙本 譚綺玲小姐 01/03/2010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DVD乙隻 15 戲 曲 資 料 中 心 捐 贈 名 單 *補遺: 《香港戲曲通訊》第二十五期「記首寫王粵生老師生平」作者介紹 范錦平〔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BBS, JP)〕 戲曲資料中心使用情況 * 總使用時間包括到訪、電話查詢、網上查詢及委託服務時間。 二零零九年 二零一零年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開放日數 21天 22.5天 21天 18.5天 每日平均訪客 3人次 3人次 3人次 4人次 總開放時間 11,280分鐘 12,120分鐘 11,280分鐘 9,960分鐘 總使用時間* 10,494分鐘 12,645分鐘 18,020分鐘 10,241分鐘 使用率 93% 104% 160% 102.82%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戲 曲 資 料 中 心 查詢 地  址:香港中文大學許讓成樓G06室 電  話:(852)2603 5098 傳  真:(852)2603 5273 電  郵:corp@cuhk.edu.hk 中心網址:http://corp.mus.cuhk.edu.hk/corp 通訊出版小組 編  輯: 盧譚飛燕 執行編輯: 張文珊 出版助理: 彭淑賢 戲曲資料中心職員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 主  任 : 蔡燦煌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 副 主 任 : 盧譚飛燕(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戴淑茵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 顧  問 : 王建元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張學明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張燦輝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陳國賁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 余少華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 黃綺雯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 陳澤蕾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行政統籌 : 張文珊 研究助理 : 彭淑賢 特稿中的觀點及見解乃作者或被訪者之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立場。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印刷數量:3,000份 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籌辦 藝發局邀約計劃 This project is commissioned by the ADC.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五 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 星期六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 (逢第二及第四個週六開放)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團體或使用特別藏品需另行預約) 《朱慶祥的藝術與生活》 著者:王勝泉 出版社: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粵劇音樂名家朱慶祥師傅出生於馬來西亞,與其兄長朱毅剛、朱兆祥享譽梨園,號稱 「朱氏三雄」,此書論及他對粵劇拍和的跨世紀影響。 作者於九十年代初成為朱慶祥的入室弟子,隨朱氏深造粵劇粵曲拍和藝術,並經常在戲 曲雜誌及學術研討會中發表評論文章。 The Flower Princess : A Cantonese Opera by Tong Dik Sang Translated,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Bell Yung Assisted in translation by Sonia Ng and Katherine Carlitz Publisher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Date : March 2010 The Flower Princess (Dae Neui Fa or Dinühua in Mandarin) has become the most renowned Cantonese Opera since its 1957 premier in Hong Kong. The opera is a serious political drama played out between the Han and non-Han following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lot pits romantic love against the lofty Confucian ideals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moral rectitude. This is the first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opera, featuring text, song titles, speech types, and choreographic and stage setting. It also contains a foreword by Pak Suet Sin (Bai Xuexian), the celebrated Cantonese Opera actress who created the role of the Princess in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書 籍 介 紹
本文档为【戏曲资料中心 通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42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27
浏览量: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