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选修2-1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选修2-1

举报
开通vip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选修2-1 选修2—1教案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选修2-1
选修2—1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 函数 excel方差函数excelsd函数已知函数     2 f x m x mx m      2 1 4 2拉格朗日函数pdf函数公式下载 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6.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7.练习、深化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8.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9.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10.练习、深化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 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11、课堂练习:P4  2、3 12.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个构成部分,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13.作业:P9:习题1.1A组第1题 课后反思: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3.归纳总结 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4.抽象概括 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 定义2: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 定义3: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 小结: (1) 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 (2) 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 (3) 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否命题. 强调: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相对的。 5.四种命题的形式 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思考: 若原命题为“若P,则q”的形式,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如下: 原命题:若P,则q.则: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说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p”表示p的否定;即不是p;非p) 逆否命题:若¬q,则¬P. 6.练习巩固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2) 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0,则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3) 若x2=1,则x=1; (4) 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7.思考、分析 结合以上练习思考:原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通过此问,学生将发现: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假时类似。 结合以上练习完成下列表格: 原 命 题 逆 命 题 否 命 题 逆 否 命 题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由表格学生可以发现: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 由此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 让学生结合所做练习分析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分析,将发现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8.总结归纳 若P,则q. 若q,则P. 原命题 互 逆 逆命题 互 否 互 为 否 逆 互 否 为 互 逆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互 逆 若¬P,则¬q. 若¬q,则¬P. 由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如下: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由于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有相同的真假性,所以在直接证明某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通过证明它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来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 9.例题分析 例4: 证明:若p2 + q2 =2,则p + q ≤ 2. 分析:如果直接证明这个命题比较困难,可考虑转化为对它的逆否命题的证明。 将“若p2 + q2 =2,则p + q ≤ 2”视为原命题,要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可以考虑证明它的逆否命题“若p + q >2,则p2 + q2 ≠2”为真命题,从而达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的目的. 证明:若p + q >2,则   p2 + q2  = [(p -q)2+(p +q)2]≥ (p +q)2> ×22=2 所以p2 + q2≠2. 这表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从而原命题为真命题。 练习巩固:证明:若a2-b2+2a-4b-3≠0,则a-b≠1. 10:课堂总结 (1)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 (2)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3)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4)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 11:作业  P9:习题1.1A组第2、3、4题 课后反思: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三)教学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 a2 + b2,则x > 2ab, (2)若ab = 0,则a = 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 a2 + b2 ( x > 2ab, 所以“x > a2 + b2 ”是“x > 2ab”的充分条件,“x > 2ab”是“x > a2 + b2” "的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 =1,则x2 - 4x + 3 = 0; (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 若x = y,则x2 = y2; (2)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 若a >b,则ac>bc. 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4.练习巩固:P12 练习 第1、2、3、4题 5.课堂总结 充分、必要的定义. 在“若p,则q”中,若p(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 6.作业 P1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 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 p是q的充要条件; ④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课后反思: 1.2.2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 (2) 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 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 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 (三)教学过程 1.思考、分析 已知p:整数a是2的倍数;q:整数a是偶数. 请判断: 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要判断p是否是q的必要条件,就要看q能否推出p. 易知:p(q,故p是q的充分条件; 又q ( p,故p是q的必要条件. 此时,我们说, 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2.类比归纳 一般地,如果既有p(q ,又有q(p 就记作 p ( q. 此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 概括地说,如果p ( q,那么p 与 q互为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 p:b=0,q:函数f(x)=ax2+bx+c是偶函数; (2) p:x > 0,y > 0,q: xy> 0; (3) p: a > b ,q: a + c > b + c; (4) p:x > 5, ,q: x > 10 (5) p: a > b ,q: a2 > b2 分析:要判断p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并且看q能否推出p. 解:命题(1)和(3)中,p(q ,且q(p,即p ( q,故p 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2)中,p(q ,但q (( p,故p 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4)中,p((q ,但q(p,故p 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5)中,p((q ,且q((p,故p 不是q的充要条件; 4.类比定义 一般地, 若p(q ,但q (( p,则称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若p((q,但q ( p,则称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若p((q,且q (( 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在讨论p是q的什么条件时,就是指以下四种之一:   ①若p(q ,但q (( p,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q(p,但p (( q,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④若p (( q,且q ((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练习巩固:P14 练习第 1、2题 说明:要求学生回答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或 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或p是q的充要条件、或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例题分析 例2: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求证: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 分析:设p:d=r,q:直线l与⊙O相切.要证p是q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分别证明充分性(p(q)和必要性(q(p)即可. 证明过程略. 例3、设p是r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q是r的充分条件,r成立,则s成立.s是q的充分条件,问(1)s是r的什么条件?(2)p是q的什么条件? 7.课堂总结: 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如果“若p,则q”与“ 若p则q”都是真命题,那么p就是q的充要条件,否则不是. 8.作业:P14:习题1.2A组第1(3)(2),2(3),3题 课后反思: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3.1且 1.3.2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 (2) 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解决问题 (3) 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难点: 1、正确理解命题“P∧q”“P∨q”真假的规定和判定. 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P∨q”.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 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别)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①12能被3整除; ②12能被4整除; 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2)①27是7的倍数; ②27是9的倍数; ③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 学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在第(2)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或”联结得到的新命题,。 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或“或”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例如:命题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命题q: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或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归纳定义 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 p∧q 读作“p且q”。 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命题“p∧q”与命题“p∨q”即,命题“p且q”与命题“p或q”中的“且”字与“或” 字与下面两个命题中的“且” 字与“或” 字的含义相同吗? (1)若 x∈A且x∈B,则x∈A∩B。 (2)若 x∈A或x∈B,则x∈A∪B。 定义中的“且”字与“或” 字与两个命题中的“且” 字与“或” 字的含义是类似。但这里的逻辑联结词“且”与日常语言中的“和”,“并且”,“以及”,“既…又…”等相当,表明前后两者同时兼有,同时满足, 逻辑联结词“或”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说明: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下,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上。 注意:“p或q”,“p且q”,命题中的“p”、“q”是两个命题,而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的“p”,“q”是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个部分. 4、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的规定 你能确定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吗?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和命题p,q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①②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③是真命题。 第(2)组命题中,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但命题③是真命题。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即一假则假) (即一真则真) 一般地,我们规定: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5、例题 例1:将下列命题分别用“且”与“或” 联结成新命题“p∧q” 与“p∨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 解:(1)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也可简写成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p∨q: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也可简写成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相等. 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p∨q也是真命题. (2)p∧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p∨q: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平分. 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p∨q也是真命题. (3)p∧q:35是15的倍数且35是7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 35是15的倍数且是7的倍数. p∨q: 35是15的倍数或35是7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 35是15的倍数或是7的倍数. 由于p是假命题, q是真命题,所以p∧q是假命题, p∨q是真命题. 说明,在用"且"或"或"联结新命题时,如果简写,应注意保持命题的意思不变. 例2:选择适当的逻辑联结词“且”或“或”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 (2)2是素数且3是素数; (3)2≤2. 解略. 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 (2)(是A的子集且是A的真子集; (3)集合A是A∩B的子集或是A∪B的子集; (4)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略. 6.练习 P20 练习第1 , 2题 7.课堂总结 (1) 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 (2) 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解决问题 (3) 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 p q P∧q P∨q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8.作业: P20:习题1.3A组第1、2题 课后反思: 1.3.3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 (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非”解决问题 (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中严密性品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难点: 1、正确理解命题 “¬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 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 “¬P”. (三)教学过程: 1、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的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 ①35能被5整除; ②35不能被5整除; (2) ①方程x2+x+1=0有实数根。 ②方程x2+x+1=0无实数根。 学生很容易看到,在每组命题中,命题②是命题①的否定。 2、归纳定义 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 ¬p 读作“非p”或“p的否定”。 3、命题“¬p”与命题p的真假间的关系 命题“¬p”与命题p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与命题¬p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两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命题①是真命题,而命题②是假命题。 第(2)组命题中,命题①是假命题,而命题②是真命题。 由此可以看出,既然命题¬P是命题P的否定,那么¬P与P不能同时为真命题,也不能同时为假命题,也就是说, 若p是真命题,则¬p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p必是真命题; p ¬P 真 假 假 真 4、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让学生思考: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否命题有什么区别? 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因此在解题时应分请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例:如果命题p:5是15的约数,那么 命题¬p:5不是15的约数; p的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5,则这个数不是15的约数。 显然,命题p为真命题,而命题p的否定¬p与否命题均为假命题。 5.例题分析  例1  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 若给定语为 等于 大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语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 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p:y = sinx 是周期函数; (2)p:3<2; (3)p:空集是集合A的子集。 解略. 6.练习巩固:P20 练习第3题 7.小结 (1)正确理解命题 “¬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 (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 “¬P”. 8.作业  P20:习题1.3A组第3题 课后反思: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4.1全称量词1.4.2存在量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熟悉常见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2)了解含有量词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含义,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含有量词的命题及 判断其命题的真假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难点: 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 (三)教学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 (1)2x+1是整数; (2) x>3; (3)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6)所有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 (7)对所有的x∈R, x>3; (8)对任意一个x∈Z,2x+1是整数。 1. 推理、判断 (让学生自己表述) (1)、(2)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3)、(4)是命题且是真命题。 (5)-(8)如果是假,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 注:对于(5)-(8)最好是引导学生将反例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因为这些命题的反例涉及到“存在量词”“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这些后续内容。 (5)的真假就看命题:海师附中今年存在个别(部分)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这个命题的真假,该命题为真,所以命题(5)为假; 命题(6)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命题(7)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如x=2), x<3. (至少有一个x∈R, x≤3) 命题(8)是真命题。事实上不存在某个x∈Z,使2x+1不是整数。也可以说命题:存在某个x∈Z使2x+1不是整数,是假命题. 3.发现、归纳 命题(5)-(8)跟命题(3)、(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 “所有的”“任意一个” 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那么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 p(x),读做“对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 刚才在判断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些命题: (5),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6),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7), 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x(如x=2),使x≤3.(至少有一个x∈R, x≤3) (8),不存在某个x∈Z使2x+1不是整数. 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词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5),-(8),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中一个x,使p(x)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 。读做“存在一个x属于M,使p(x)成立”.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等. 4.练习、感悟 (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 A. 所有的素数是奇数; B. ; C. D. (2)下列特称命题中,假命题是: A. B.至少有一个 能被2和3整除 C. 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 D. x2是有理数. (3)已知:对 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 变式:已知:对 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 (4)求函数 的值域; 变式:已知:对 方程 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5.作业、探究 (1)作业:P29习题1.4A组1、2题: 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①末位是o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 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④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 ①有些实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②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③有些菱形是正方形。 (3)探究: ①请课后探究命题(5),-(8),跟命题(5)-(8)分别有什么关系? ②请你自己写出几个全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写出几个特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 课后反思: 1.4.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数学中一些实例,使学生归纳总结出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 (2)通过例题和习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了解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会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教学难点: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三)教学过程 1.回顾 我们在上一节中学习过逻辑联结词“非”.对给定的命题p ,如何得到命题p 的否定(或非p ),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何联系? 2.思考、分析 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你能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吗? (1)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 (3)(x∈R, x2-2x+1≥0。 (4)有些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 (5)某些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 x∈R, x2+1<0。 3.推理、判断 你能发现这些命题和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自己表述) 前三个命题都是全称命题,即具有形式“ ”。 其中命题(1)的否定是“并非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 存在一个矩形不都是平行四边形; 命题(2)的否定是“并非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也就是说, 存在一个素数不是奇数; 命题(3)的否定是“并非(x∈R, x2-2x+1≥0”,也就是说, (x∈R, x2-2x+1<0; 后三个命题都是特称命题,即具有形式“ ”。 其中命题(4)的否定是“不存在一个实数,它的绝对值是正数”,也就是说, 所有实数的绝对值都不是正数; 命题(5)的否定是“没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也就是说, 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菱形; 命题(6)的否定是“不存在x∈R, x2+1<0”,也就是说, (x∈R, x2+1≥0; 4.发现、归纳 从命题的形式上看,前三个全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特称命题。后三个特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全称命题。 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 全称命题P: 它的否定¬P 特称命题P: 它的否定¬P: (x∈M,¬P(x) 全称命题和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5.练习、感悟 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并写出它们的否定: (1) p:所有能被3整除的整数都是奇数; (2) p: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3) p:对(x∈Z,x2个位数字不等于3; (4) p:( x∈R, x2+2x+2≤0; (5) p: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 p:有一个素数含三个正因数。 6.小结与作业 (1)小结:如何写出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原先的命题与它的否定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2)作业:P29习题1.4A组第3题:B组(1)(2)(3)(4) 课后反思: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曲线与方程 2.1.1曲线与方程2.1.2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解方法、演板、小测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则OM⊥AM. ∵kOM·kAM=-1, 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 ∴|PQ|=|PA|. 又P在半径OQ上. ∴|PO|+|PQ|=R,即|PO|+|PA|=R. 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 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 解:连接PA ∵l⊥PQ,∴|PA|=|PQ|. 又P在半径OQ上. ∴|PO|+|PQ|=2. 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 3.相关点法 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y表示,则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法). 例3  已知抛物线y2=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系. 解:设点P(x,y),且设点B(x0,y0) ∵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 4.待定系数法 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 例4  已知抛物线y2=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 曲线方程. 分析: 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 ax2-4b2x+a2b2=0 ∵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程ax2-4b2x+a2b2=0应有等根. ∴△=1664-4Q4b2=0,即a2=2b. (以下由学生完成) 由弦长公式得: 即a2b2=4b2-a2. (三)巩固练习 用十多分钟时间作一个小测验,检查一下教学效果. 练习题 用券下载整式乘法计算练习题幼小衔接专项练习题下载拼音练习题下载凑十法练习题下载幼升小练习题下载免费 用一小黑板给出. 1.△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斜率的 2.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3.求抛物线y2=2px(p>0)上各点与焦点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 义法)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四)小结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一般地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待定系数法,还有参数法、复数法也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方法,这等到讲了参数方程、复数以后再作介绍. 五、布置作业 1.两定点的距离为6,点M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求点M的轨迹方程. 2.动点P到点F1(1,0)的距离比它到F2(3,0)的距离少2,求P点的轨迹. 3.已知圆x2+y2=4上有定点A(2,0),过定点A作弦AB,并延长到点P,使3|AB|=2|AB|,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作业答案: 1.以两定点A、B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点M的轨迹方程x2+y2=4 2.∵|PF2|-|PF|=2,且|F1F2|∴P点只能在x轴上且x<1,轨迹是一条射线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2 椭 圆 2.2.1椭圆及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方程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 时,椭圆即为点集 EMBED Equation.DSMT4 . (ii)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 (iii)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 , ,并且经过点 ,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 .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因点 在椭圆上, 则 . 例2 如图,在圆 上任取一点 ,过点 作 轴的垂线段 , 为垂足.当点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 的中点 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点 在圆 上运动,由点 移动引起点 的运动,则称点 是点 的伴随点,因点 为线段 的中点,则点 的坐标可由点 来表示,从而能求点 的轨迹方程. 引申:设定点 , 是椭圆 上动点,求线段 中点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 , ;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 为线段 的中点,∴ ;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 ,∴点 的轨迹方程为 ;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 例3如图,设 , 的坐标分别为 , .直线 , 相交于点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 ,则直线 ,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 , 的斜率之积是 ,因此,可以求出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 ,则 , ; 代入点 的集合有 ,化简即可得点 的轨迹方程. 引申:如图,设△ 的两个顶点 , ,顶点 在移动,且 ,且 ,试求动点 的轨迹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 值在变化时,线段 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同: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是圆锥曲线,是因它们都是平面与圆锥曲面相截而得其名;必须让学生认同与体会:椭圆的定义
本文档为【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选修2-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1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80
分类:高中数学
上传时间:2012-07-27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