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举报
开通vip

古汉语词典null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ProfXUChaodongnull一、尔雅 《尔雅》大约成书於秦、汉之际,作者不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辞书编纂史的开始。尔,近;雅,正,指雅正之言,《尔雅》就是近正之言的意思。在《尔雅》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雅学著作,都以此书为蓝本。故此书一直得到学者的重视,三国魏张揖称之为“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nullnullnull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太和中博士张揖...

古汉语词典
null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ProfXUChaodongnull一、尔雅 《尔雅》大约成书於秦、汉之际,作者不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辞书编纂史的开始。尔,近;雅,正,指雅正之言,《尔雅》就是近正之言的意思。在《尔雅》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雅学著作,都以此书为蓝本。故此书一直得到学者的重视,三国魏张揖称之为“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nullnullnull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太和中博士张揖《上广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又以为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后人大都以为是秦汉间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null“尔雅”是近正的意思。汉末刘熙﹑《释名》说:“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也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尔雅》在东汉时就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魏时又有乐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现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3卷。郭璞又有《尔雅音义》2卷﹐今已不存。郭璞精究训诂﹐荟萃旧说﹐又补其疏略﹐以成一家言﹐所以流传不废﹐一直为人所重视﹐北宋真宗时邢昺(932~1012)根据郭注作《尔雅疏》10卷﹐与注别行。郭璞注《尔雅》﹐一方面用经传文句证明雅训﹐另一方面用今义释古义﹐又用晋代方言以释古语。邢昺疏﹐则又疏解郭注﹐对《尔雅》条例又多所发明﹐并非奉旨虚应故事之作。null《尔雅》19篇的名称是: 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 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 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 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 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 释乐——对乐器的解释 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 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 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 释山——对山脉的解释 释水——对河流的解释 释草——对植物的解释 释木——对植物的解释 释虫——对动物的解释 释鱼——对动物的解释 释鸟——对动物的解释 释兽——对动物的解释 释畜——对动物的解释null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null“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 “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 “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null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释器) 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释乐)null“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例如: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 坟莫大于河坟。(释地)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null“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虫) 鲲,鱼子。(释鱼) 舒雁,鹅。舒凫(fú),鹜(wù)。(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null《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null历史地位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null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 晋朝郭璞《尔雅注》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 今人周祖谟《尔雅校笺》 null郭璞注《尔雅》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历任宣城、丹阳参军。晋元帝时期,升至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324年,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时年49岁。事后,郭璞被追赐为“弘农太守”。晋明帝在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之子敦骜被封为临贺太守。null郭璞曾注释《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典籍。 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而郭璞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也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 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擅长诸多奇异的方术。 郭璞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晋书·郭璞传》称“词赋为中兴之冠”。其中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现仅存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相传着有《葬书》,是风水堪舆名著。王祎《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于晋郭璞。”null郭璞注《尔雅》﹐一方面用经传文句证明雅训﹐另一方面用今义释古义﹐又用晋代方言以释古语。邢昺疏﹐则又疏解郭注﹐对《尔雅》条例又多所发明﹐并非奉旨虚应故事之作。null郭璞《尔雅注》,前人的评价很高,如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序》认为:“魏晋以降,崇尚虚无,说经者务为凿空凭臆,违离道本,《尔雅》之学殆将废坠。唯郭景纯明於古文,研覈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择撢群艺,博综旧闻,为《尔雅》作注。援据经传,以明故训之隐滞,旁采谣谚,以通古今之异言。……盖旧时诸家之注,未能或先之也。”就汉晋时期的注释水平来说,郭注的确是比较出色的。null就“取证之丰”而言,郭注徵引的范围确实是很广泛的,如《释诂》“林、烝、天、帝、皇、后、辟、公、侯,君也”条下,郭氏在引《诗》注了“林”、“烝”後说,“其余义皆通见《诗》、《书》”。又“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和“揫、敛、屈、收、戢、蒐、裒、鸠、楼,聚也”两条下,郭氏就分别徵引《诗》、《礼记》、《榖梁传》、《左传》等典籍为证。null就“说义之慎”而言,《尔雅·释天》有“岁阳”、“岁名”、“月阳”、“月名”四组名称,郭氏在“月名”後注曰:“自岁阳至此,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宁缺勿滥,表明了注者审慎的态度。 就“旁证《方言》”而言,《方言》和《尔雅》在不少地方都相通,可取以互证。郭璞既注《尔雅》,也注《方言》,那么,在《尔雅注》中引《方言》为证,就是很自然的了。如:“如、适、之、嫁、徂、逝,王也”(《释诂》)、“隲、假、格、陟、跻、登,陞也”(《释诂》)和“餥、餱,食也”(《释言》)等条下,郭氏都引《方言》来印证。null就“多引今语”而言,这是郭氏《尔雅注》的一大特色。具体来看,有引晋代通语的:《释诂》:“楼,聚也。”郭注:“楼,犹今言拘楼,聚也。”《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郭注:“犹今言新妇是也。”有引晋代俗语的:《释诂》:“貉、缩,纶也。”郭注:“纶者,绳也;谓牵缚缩貉之。今俗语亦然。”《释草》:“傅,横目。”郭注:“一名结缕。俗谓之鼓筝草。”有引晋代方言的:《释诂》:“契,绝也。”郭注:“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释言》:“剂、翦,齐也。”郭注:“南方人呼翦刀为剂刀。”又:“粲,餐也。”郭注:“今河北人呼食为餐。” 就“阙疑不妄”而言,全书中“未详”“未闻”等语随处可见,据《尔雅说略》统计,有一百八十条,这也反映了注者审慎求实的态度。null除此之外,郭璞《尔雅注》还有几点值得肯定。 一是对《尔雅》体例以及某些理论问题作出了阐释。例如: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释诂》“初、哉……始也”条) 所以广异训,各随事为义。(《释言》“济,渡也”、“济,成也”、“济,益也”条) 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条) 展转相解,广异语。(《释器》“繴谓之罿,罿,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条) 对《尔雅》体例作了解释。 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释诂》“徂、在,存也”条) 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释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条) 都对反训现象作出了解释。郭璞是最早注意到词有相反为义现象的,他的话对后世影响很大。null二是除了采取直训等方法外,还采用了多种方法释义。 有徵引古训作释的。在体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等许多方面,和《尔雅》最接近的是《广雅》了。郭氏深明这一点,在注中多次引《广雅》为证,据粗略统计,不下十馀处,在引用次数上要超过《方言》。 有通过串讲作释的。如:《释言》:“諈諉,累也。”郭注:“以事相属累为諈諉。”又:“基,经也。”郭注:“基业所以自经营。”又:“慄,慼也。”郭注:“战慄者忧慼。” 有通过描写作释的。《释鱼》:“鲵,大者谓之鰕。”郭注:“今鲵鱼似鲶,四脚,前似猕猴,後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释鸟》:“鶭,泽虞。”郭注:“今婟泽鸟。似水鴞,苍黑色。常在泽中,见人则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为护田鸟。”分别对俗称娃娃鱼的鲵和泽虞鸟作了细致的描写。null三是在注释中运用了一些训诂术语。有“方俗语”(《释言》“律、遹,述也”条)、“方俗语有轻重”(《释诂》“陨、……落也”条)、“语之(变)转”(《释诂》“卬,我也”、《释亲》“夫之兄为兄公”、《释器》“不律谓之笔”、《释草》“红,蘢古,其大者蘬”等条)、“发语辞”(《释诂》“伊,维也”、《释言》“憯,曾也”、《释训》“谁昔,昔也”等条),等等。null郭氏也有缺点,《尔雅略说》指出两条,一是袭旧不明举,郭注多用孙炎之说,但称举者不过数处;有时又公开指斥其说,好像孙注全无可采之处,不够实事求是。二是不得其义而望文生训。如《释诂》:“载、谟、食、诈,伪也。”郭注:“载者,言而不信;谟者,谋而不忠。”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指出:“古者为、伪二字通用,……盖因有所作为,遂生诈巧,其声相近,其义相通。後世字别为义,则‘载’‘谟’训作为之为,‘食’‘诈’为虚伪之伪也。”本条也属于二义同条的例子,郭璞不察,遂有此失。null二、广雅 《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 例如:“释诂”的前6条是“始也”、“君也”、“大也”、“有也”、“至也”、“往也”,与《尔雅》完全相同。 所不同的是,《广雅》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null《广雅》的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张揖。张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在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年)任博士。他是一个博学多闻,精通文字训诂的学者。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西汉初到三国,已经400多年,由于主产和文化的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语言文字著作。张揖编著《广雅》正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此外他还著有《埤仓》和《古今字诂》等书,但是都未能流传至今。null《广雅》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词语。“释诂”多数条目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编为一组,然后用一个常用的、词义宽泛的词来解释。 例如:涝(táo)、汰(tài)、淅、涤、潒(dàng)、澡、沐、浴、湔(jiān)、濯、沫(huì),洒(xǐ,洗)也。null“释言”的条目都很短,被释词有的仅一个。例如:徇,营也。韪,是也。购,偿也。 将,扶也。“徇”是曲从的意思,“营”是谋求的意思,“徇”和“营”意义相近,所以“徇”释为“营”。 “韪”即“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韪”,“韪”和“是”同义,意思是认为正确。 “购”是悬赏征求的意思,“偿”是酬报的意思,所以“购”释为“偿”。 “将”有扶助的意思,例如《木兰辞》“出郭相扶将”,“扶”和“将”同义词连用。null“释训”解释的是叠音词和联绵词。 例如:孜孜、彶彶(jíjí)、惶惶、俇俇(guàngguàng),剧也。拳拳、区区、款款,爱也。踌躇,犹疑也。般桓(pánhuán),不进也。“孜孜”形容勤勉不知疲倦。“彶彶”同“汲汲”,形容急切追求。“惶惶”形容匆忙仓促。“俇俇”形容心神不定匆匆忙忙。这4个词的共同点都是形容程度深、用力甚,而“剧”有极、甚的意思,所以用“剧”做训释词。“拳拳”形容恳切、忠谨。“区区”形容诚挚、爱慕。“款款”形容忠实、诚恳。这3个词都是形容感情好,所以用“爱”来做训释词。“踌躇”意思是徘徊不前,用“犹疑”解释“踌躇”是用词来释词。“般桓”又作“盘桓”,是滞留、徘徊的意思,用“不进也”解释“般桓”是用短语来释词。null“释亲”以下的16篇解释百科名词。 其中“释亲”解释亲属称谓以及人的形体的名称。“释宫”解释的是关于房舍建筑方面的词汇。“释器”除了解释器用,还解释了一些有关骨骼、肌肤、脏腑、饮食等方面的词语。“释乐”解释的是音乐的名称、乐器的名称、形制和礼乐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例如:翁、公、叟、爸,父也。(释亲) 埤堄(pìnì),堞(dié),女墙也。(释宫)兜鍪谓之胄。(释器) 埙(xūn),象秤锤,以土为之,有六孔。(释乐)null“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主要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 例如:夜光谓之月。(释天) 湖、薮(sǒu)、陂(bēi)、塘、都、(hàng)斥(chǐ)、泽、埏(yán)、衍、皋、沼,池也。(释地) 小陵曰丘。(释丘) 岱宗谓之泰山。(释山) 濆泉,直泉也。直泉,涌泉也。(释水)null“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例如:菅(jiān),茅也。(释草) 楚,荆也。(释木) 孑孓,蜎(yuān)也。(释虫) 鲢,鱮也。(释鱼) 野鸡,雉(zhì)也。(释鸟) 豨(xī)、豠(cú)、豭(jiā)、彘,豕也。(释兽) 白马里脊,驙(zhān)。(释畜)null《广雅》原书分为上中下3卷,总计18150字。拿《广雅》和《尔雅》相比,多出7000多字。从条目来看,前3篇中“释诂”篇幅最长,计有809条,比《尔雅·释诂》多出600多条。后16篇中“释器”篇幅最长,计有359条,比《尔雅·释器》多出200多条。《广雅》是在《尔雅》后出现的“雅”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训诂词典。《广雅》书中收录了不见于《尔雅》的许多词语,其中包括汉魏以前经传子史的笺注,以及《三苍》、《方言》、《说文》等字书当中的训诂,为后人考证周秦两汉的古词古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评论《广雅》说:“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借以闚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于训诂也大矣。”null《广雅》在隋代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隋代秘书学士曹宪为《广雅》作音释,自称所著为《博雅音》。null三、王念孙《广雅疏证》 null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null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父安国,官吏部尚书,谥文肃,自有传。八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銮,献文册,赐举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嘉庆四年,仁宗亲政,时川、楚教匪猖獗,念孙陈剿贼六事,首劾大学士和珅,疏语援据经义,大契圣心。是年授直隶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罢,特旨留督办河工。工竣,赏主事衔。河南衡家楼河决,命往查勘,又命驰赴台庄治河务。寻授山东运河道,在任六年,调永定河道。会东河总督与山东巡抚以引黄利运异议,召入都决其是非。念孙奏引黄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暂行无害,诏许之。已而永定河水复异涨,如六年之隘,念孙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鸣,卒,年八十有九。null念孙故精熟水利书,官工部,著导河议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纪略,议者或误指河源所出,念孙力辨其譌,议乃定,纪略中辨譌一门,念孙所撰也。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分逸周书、战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汉书、汉隶拾遗,都八十二卷。於古义之晦,於钞之误写,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如此。null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於经,熟於汉学之门户,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亦见及此,其分至、祭、盍、辑为四部,则段书所未及也。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於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null尝语子引之曰:“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因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结夋不通矣。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说经者,期得经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引之因推广庭训,成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辞十卷,周秦古字解诂,字典考证。论者谓有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 引之,字伯申。嘉庆四年一甲进士,授编修。大考一等,擢侍讲。历官至工部尚书。福建署龙溪令朱履中诬布政使李赓芸受赇,总督汪志伊、巡抚王绍兰劾之。对簿无佐证,而持之愈急。赓芸不堪,遂自经。命引之谳之,平反其狱,罢督抚官。为礼部侍郎时,有议为生祖母承重丁忧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会奉使去,持议者遽奏行之。引之还,疏陈庶祖母非祖敌体,不得以承重论。缘情,即终身持服不足以报罔极;制礼,则承重之义,不能加於支庶。请复治丧一年旧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谥文简。null其子王引子也是一位语言学家,人称“高邮二王”,又与戴震、段玉裁称为“段戴二王之学”。阮元称:“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null作为徽派朴学的嫡系真传大师,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从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参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态度,从事训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王念孙针对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时间,采取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详加考证,就古声以求古义,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遂写成《广雅疏证》,该书颇具创见,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自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经也,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熟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者也。”null王念孙除精通训诂外,对于校勘,最擅专门,对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创见。对《淮南子.内篇》订正字句错误九百余条,用归纳法从这些误例中得出古书“致误之由”,凡得六十二例。这六十二例,总结出古书误例的规律性,是王念孙校勘古书字句错误的经验总结,被后人用作校勘其他古书的通例,具有广泛意义和深远影响。其子引之“述所闻于父”而撰成的《经义述闻》一书,也有不少校勘内容,书末卷三十一、三十二所载“通说”五十三条,更为精粹所在。又有《经传释词》一书,专为解释经传中的语词而作,自九经、三传以及周秦两汉之书,凡有虚词的文句,都一一搜讨,诠释虚词凡一百六十个。做到“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为后来研究虚词开辟了一条门径,影响极大。在校勘方面,他还提出三个勇改和三个不改的主张,非常精当,为古籍校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null《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张揖误采」、「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的训释」、「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宪音释」。《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富。二是实事求是,态度严谨。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点,一是体例不尽完善,二是使用术语不尽精确,三是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null經部二。廣雅疏證序 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周官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形也。轉注假借二者。馭形也。音與義也。三代小學之書不傳。今之存者。形書。說文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書。廣韻為之首。集韻以下次之。義書。爾雅為之首。方言釋名廣雅以下次之。爾雅方言釋名廣雅者。轉注假借之條目也。義屬於形。是為轉注。義屬於聲。是為假借。稚讓為魏博士。作廣雅。蓋魏以前經傳。謠俗之形。音義彚綷。於是。不孰於古形古音古義。則其說之存者。無由甄綜。其說之已兦者。無由比例推測。形失。則謂說文之外。字皆可廢。音失。則惑於字母七音。猶治絲棼之。義失。則梏說文所說之本義。而廢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無與於小學者也。懷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又能以古音得經義。蓋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廣雅以證其所得。其注之精粹。有子雲必能知之以是質於懷祖氏。竝質諸天下後世言小學者。乾隆辛亥八月。金壇段玉裁序。null王氏疏证《广雅》最大的特点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打破了文字形体的束缚,以声音通训诂,从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关系上去研究词义、探求词源,揭示出了语词之间“声近义同”“声转达义近”的原理,纠正了前代错误的解说,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也为训诂研究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途径。同时,王念孙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还包括一些对草木虫鱼兽亲自观察的结果,所以对很多古词古义作出了准确可信的解释。nullnull四、方言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西汉官吏、学者。字子云,汉族,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null《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典性著作。null“方言”一词首见于文献且以此称书名皆始于应劭。(鲁国尧)后世传本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方言之“方”,非以中原为中心的“四方”之“方”。“方”,邦也。商周有称周边为“土方”、“鬼方”者。“方言”即邦言,“别国方言”即指不同邦国之特色语词。刘歆《遗扬雄书》:言“属闻子云独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扬雄《答刘歆书》自称:其书为《殊言》,“知绝遐异俗之语”。“殊”亦“别”也,“殊言”与刘歆称其“异国殊语”义同。 张清常认为:“按照中国古代的概念,方言包括外族语言。扬雄《方言》里面东齐青徐方言包括夷语,南楚方言包括蛮语,西秦方言包括氐羌语,秦晋北方言包括狄语,燕代朝鲜归为一起更不必说。” 李敬忠研究,《方言》中几乎每卷都有见于现代南方民族语的非汉词语。 null公元前后,虽然大汉帝国已经建立,但在汉语使用区域仍是以中原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北边河套草原是胡狄即阿尔泰语,南边江淮湖海是夷越—苗蛮即南亚—南岛语,西边甘川地带是氐羌即藏缅语。因此记录着汉语及其周边民族“汉字记音式”词语的《方言》,不是一本西方或现代方言学意义上的Dialectology专著,而是一部搜罗并比较多种语言的同义词语的历史比较词汇学或“中国古典方言学”著作。 郭璞赞其:“考九服之逸语,标六代之绝语”,像扬雄这样恣意汪洋、肆心广意的学者,撰著《方言》的旨趣正于此。 null方言调查的做法,在周秦时代就已存在了。最早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都谈到,周秦时代的每年8月,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车輶(yóu)车的使者到中国各地调查方言、习俗、民歌民谣。扬雄和应劭称这种人叫“輶輶轩之使”,也就是“輶轩使者”的意思。周王朝的这种做法,本身虽不属于语言科学研究的范畴,它的目的正如东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所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 null所谓“輶轩使者绝代语释”,所指应当是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的“绝代语”的释义,就是古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则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汉时代各地方言的意思。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此书不只是讲“方言”的,它包含了对“绝代语”的释义和“别国方言”的释义两个方面的内容(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不过,“绝代语”和“方言”这两个概念,具体落实到某一个词儿上,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绝对的。书中明言地域区划的,当然是该地的方言;至于“绝代语”在扬雄时代也许是较易辩识的,今天则不易分辨出来了。null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利用各方人士来京的机会进行调查,用了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方言》刻本北宋有国子监本,南宋有蜀本、闽本和赣本,现存宋本是宋光宗庆元六年(1200)浔阳(今江西九江)太守李孟传的刻本。《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例如第1卷第1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 null《方言》全书十五卷,收录9000余字。今本仅十三卷,收11900多字。应劭记载,全书九千余言,但今本反而为多,大约后人有所增益。 《方言》目次编排与《尔雅》类似。其体例也大致有两种:给出一词,分列各地称谓的不同,如卷八释“猪”;再有,罗列一组同义词,给出共同解释,再分别辨析各地之不同,如释“嫁、逝、徂、适”。另外,《方言》前三卷、卷六、卷七和卷十、卷十二、十三都是语词部分,有动词、形容词和一些名词,卷四解释衣服,卷五释各种物,卷八解释动物,卷九解释车船、兵器,卷十一解释昆虫,这种内容编排模式大致与《尔雅》相近。null《方言》记录的词语地域范围广泛,东起齐地,西至凉州;北起燕赵,南至岭南;东北至朝鲜,西北至秦晋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几乎概括了汉朝时整个国土。其内容十分丰富,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 通语 — 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这是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如︰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二) 某地某地之间通语 — 或称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这是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例如︰ “覆结谓之帻巾,或谓承露,或谓之覆 。皆赵魏之间通语也。”null(三) 古今语 — 又称古雅之别语、古雅,均是指在实际语言中残存的古代方言。例如︰ “敦、丰、厖、、怃、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厖,深之大也。东齐海岱之间曰,或曰怃。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 (四) 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 — 这是不同地域的方言。 “垤、封,场也。楚郢以南蚁土谓之垤。垤,中齐语也。” (五) 转语 — 对于因方言语音差异而形成的词语,扬雄称之为“转语”,其形成原因则称为“语之转”。“转语”虽然书写形式不同,但语音上往往相近。例如︰ “庸谓之倯,转语也。”nullnull《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 《方言》一书所涉及的方言区域,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由此可以考见汉代方言分布的大致区域,绘制出大致的方言地图。《方言》还为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某些方面情况的资料。但由于它在分类上缺乏严格的界限,编排体例不够科学,难以检索,这是此书的一个缺点。 《方言》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方言》一书的价值更在于,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中国方言词汇调查后而撰成的一部书,它的编纂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种创举,收集材料和编写方法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null注疏著作 《方言》最早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常常能用晋代的方言和汉代的方言来人作比较,能通古今。清代研究《方言》的也有多家,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戴震的《方言疏证》和钱绎的《方言笺疏》,都对《方言》作了很好的整理和阐发。《方言疏证》对《方言》一书作了细致的文字校正,并逐条作了疏证,是研究《方言》的重要参考书。《方言笺疏》广片博引,材料比较丰富,而且能从声音上去解释词义,成就较高。 null《方言注》 《方言注》是《方言》的第一个注本,13卷,东晋郭璞撰(涵芬楼四部丛刊本)。郭璞继承和发扬了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传统,在为《方言》作注时,采用晋代活的语言来和扬雄所记汉代方言相比较。从《方言注》中可以看出某些词语古今的意义已发生变化。 《方言注》还指明某些方言词依旧在某地保存,或已经在某地消失转而在他处保存。 扬雄《方言》的原本虽无可查考,但因有郭注本而得以长期保存下来。现在能见到的宋以后的几种《方言》刻本,都是郭注本。《方言注·序》和扬雄跟刘歆间往来的书信都说《方言》共有15篇,但今本《方言注》仅存13卷,这大概是六朝时期的变动。至于字数,应劭《风俗通义·序》说9000字,清代戴震统计,《方言注》正文则有1.9万余字,其间变化,因时代推移,已无从查考。nullnull《方言疏证》 《方言疏证》,清代为扬雄《方言》正伪补漏,逐条疏证的第一个校本。13卷,戴震撰。扬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来有多种,经流传写刻,难免有些错漏。戴震以《永乐大典》本跟明本校勘,并进一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注》的文字来和《永乐大典》本互相参订,共改正讹字281个,补脱字27个,删衍字17个。辨析疑义,取证确凿。例如卷五:“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傧”,注:“梁州呼。”文中“梁州”为“凉州”之讹,戴氏加以改正。又如卷十三:“冢,……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言不封也。”“言不封也”下面有脱字,戴氏从《永乐大典》本补注“墓犹慕也”4个字。卷六:“怠,陁,坏也。”注:“谓坏落也,音虫豸,未晓。”戴氏认为“未晓”二字是阅读者所记,为衍文,故删。《方言疏证》还有疏漏和可以商榷之处。例如卷五:“薄,……自关而西谓之薄。”戴氏下脱“南楚谓之蓬薄”六字。卷十二:“莳、殖,立也。”戴氏误改“殖”为“植”。清代王念孙撰《方言疏证补》(高邮王氏遗书本),有不少见解可以补戴氏的不足。null《方言笺疏》 《方言笺疏》,清代为扬雄《方言》作注的著作。钱绎撰。卷首有咸丰建元辛亥(1851)自序。《方言笺疏》主要参考戴震的《方言疏证》和卢文弨(1717~1795)的《重校方言》这两种本,又用玄应《一切经音义》参校一遍。共13卷20余万字,旁征博引,资料丰富。如卷一第一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笺疏》引书有《广雅》、《荀子》、《白虎通义》、《吕氏春秋》、《礼记》、《左传》、《逸周书》、《孟子》、《庄子》、《诗经》、《楚辞》、《史记》、《释名》、《说文》、《广韵》等20多种。钱氏不理解《方言》一书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主旨,只是从史传、诸子、类书以及古佚残篇中搜集材料,加以考证,所以用力虽勤但创见较少。《方言笺疏》在清代有3种传本:一为广雅书局本,一为徐氏《积学斋丛书》本,都有脱文,一为光绪十六年仁和王文韶红蝠山房校刊本,相传以后者最为完备。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红蝠山房刊本影印发行。null五、《释名》 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著有《释名》和《孟子注》,其中《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 刘熙的《孟子注》,今已不传。null《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韦曜(即韦昭,晋人避司马昭讳,改作曜)在狱中上书称:“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韦昭入狱在孙皓凤凰二年(273年),据此可知,其书在吴末已广为流传,为学者所重视。韦昭还提到,他见刘熙《释名》内容时有得失,所谈爵位之事,亦不免或误,于是作《官职训》和《辩释名》各一卷,为刘熙纠谬补缺。 后来北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音辞》中也提到刘熙的《释名》,他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者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null《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刘熙在自序中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这段话说明了他编这部书目的在于探讨各种名称得名的由来,书名就表现了他的旨趣。null今本《释名》将27篇分为8卷,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了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 null《释名》解释事物的名称,完全从声音上去探索,它要考求语词音义之间的关系,说出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如:“日,实也”,“月,阙也”,这本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但《释名》却要说出道理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复]阙也”其它如:“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身也”;“脊,积也,积续骨节终上下也”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以音求义,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亦称音训。《释名》就音以说明事物如此称名的缘由,有些道理,如在《释水》中对“浍”字的注解是:“浍,注沟曰浍。浍,会也;小沟之所聚会也。”前四字是解释词义的。下文以“浍”的声旁“会”字说明“浍”字得名的由来;这是以声近的字来推究造这个“浍”字的缘故的。又“沦”字的注解说:“沦,水小波曰沦。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这是以“伦”释“沦”,又是用同音字来探求词源的。这两条都解释得很自然,有道理。 null但《释名》的不少解释出于主观臆断,穿凿附会,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是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释名》虽有明显的缺陷,但这部书却是我国音训词典的先河,对后代双声叠韵的词书的编撰,有不小的影响,在古汉语研究方面,也颇有用处。首先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语音和方言;其次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书中的词义和事物。另外,它也启发我们从语音方面去理解词义和探索义近的形声字之间的关系。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性质的书,这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至今而没有亡佚,既与人们想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也与它在语源学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关系。 null《释名》的传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缺误甚多。清代毕沅作《释名疏证》,纠正了其中的不少讹误,有朴尘之功;清末王先谦又作《释名疏证补》,这是一部集解性的书,已包括毕沅的《释名疏证》在内,又吸收了同时代人的成果,续有补正,可称善本,最便于研读。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本文档为【古汉语词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628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7-27
浏览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