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谈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谈

举报
开通vip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谈《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谈 更新时间:2003-05-03 12:18:32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第九章 海天出版社 1992年 深圳 友:谈洋务运动离不开李鸿章,可他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人物。真想听你吹一吹。 袁:的确,李鸿章后半生的历史就是洋务运动兴起和衰败的缩影。他生前已是毁誉参半,而近40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史家几乎众口一词,谥之为卖国残民的反面教员,直到这几年虽然骂声未断,而力求全面分析的文章却似有增加之势。要把诸多歧见理出头绪真不容易。但歧见往往蕴藏着学术发展的契机。所以,这是值得聊聊...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谈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谈 更新时间:2003-05-03 12:18:32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第九章 海天出版社 1992年 深圳 友:谈洋务运动离不开李鸿章,可他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人物。真想听你吹一吹。 袁:的确,李鸿章后半生的历史就是洋务运动兴起和衰败的缩影。他生前已是毁誉参半,而近40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史家几乎众口一词,谥之为卖国残民的反面教员,直到这几年虽然骂声未断,而力求全面分析的文章却似有增加之势。要把诸多歧见理出头绪真不容易。但歧见往往蕴藏着学术发展的契机。所以,这是值得聊聊的话题。 一.摆正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袁:我想,仍然离不开时势与人这个古老的历史之谜。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去评判历史人物。抽象地说,许多史家都同意这个原则。但在看待李鸿章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时,无意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原则。 他同曾国藩一样,都以镇压太平天国为时贤所咎。但这个结论包含着一个前提:太平天国比清王朝更先进,从而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可是,这仅是个没有成为事实的假设。而近年来不少史家已有力地证明,《天朝天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本身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太平天国政治上实行的是中世纪式的专制统治;经济上或是实行摧残生机的平均主义,或是照旧完粮纳税;先进的《资政新编》悬诸高阁,洪仁玕\实际执掌权力的时间很短。太平天国也是一个封建化的政治集团,其活动的后期尤为明显。如果无法驳倒上述结论,那么,太平天国同清政府的战争不过是两个封建集团之间的搏斗,曾国藩、李鸿章如何定位不是要重新考虑了吗?此外,如果如实地把李鸿章看作特定的社会政治势力的代表,就不能不观察他所活动的年代全部社会政治结构,就应该具体分析和对比各派代表的主张,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多年来,人们热衷于谴责洋务派“卖国”,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对这些“卖国”主张赖以出现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于是,李鸿章之流仿佛是天生的“卖国”胚子。如果慈禧别开慧眼,选择了另一爱国志士执掌实权,中国近代史似乎就将面目一新。这样的推论,能令人信服吗?友:任何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荒岛中的鲁滨逊。不过,光发牢骚还不成,还得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谈。 袁: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十年必有一次重大战争。而从 70年代起,李鸿章都是这些战争的当事人之一。我们不防透过这些战争来看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二.海防塞防之争的实质 友:70年代最大的战争莫过于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这是中华民族在19世纪唯一取得重大胜利的爱国壮举。在这次战争中左宗棠成了民族英雄,而主张放弃新疆的李鸿章被目为卖国,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袁:收复新疆无疑是正确的爱国壮举。李鸿章在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相左。但两者的分歧是不是爱国与卖国之争? 卖国是指背叛国家或为了个人及小集团的私利出让国家权益的严重罪行。它应该有严格的界说,不能随意混淆。同时,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精神,不能离开历史环境和全面情况作出简单、片面的论断。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各自的主张的呢?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本藉口台湾居民杀死琉球船民,派兵侵略台湾。一向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因学习西方而崛起,竟敢藐视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帝国,震动了朝野上下。同年九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一次上奏海防亟宜切筹,朝廷命军政大员详细筹议。李鸿章于十一月初二上《筹议海防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此摺内容丰富,稍后再作全面分析。这里先看看他关于新疆的主张: “近日财用极绌,人所共知。欲图振作,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而后定计。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尚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而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师老财□,尤虑生他变。曾国藩前有暂弃关外,专清关内之议,殆老成谋国之见。今虽命将出师,兵力饷力万不能逮。可否密谕西路各统帅,但严守现有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一面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回酋,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粤蜀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朔可矣。……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李鸿章:《筹议海防摺》,《李文忠公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奏稿卷二十四第18-19页。 朝廷既没有采纳李氏的意见,也没有赞同全力注重西征的主张,而倾向于海防塞防并重。而左宗棠在稍后的覆奏中,看似支持朝廷意见,实际是主张全力西征。因为在他看来,海防没有现实的危险:“窃维泰西诸国之协以谋我也,其志专在通商取利,非必别有奸媒……商贾计日求赢,知败约必碍生计也,非甚不得已,何敢辄发难端。自轮船开办,彼挟以傲我者,我亦能之;而我又博心抑志,方广求善事利器益为之备;谓彼犹狡焉思启,顾而他之,似亦非事理所有。”左宗棠:《覆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摺》(光绪元年三月初七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第 33-34页。既然西方各国无意侵犯,而自己也已有足够的准备,海防不足为虑,言下之意就是应该全力西征。以上是当时海防、塞防之争中双方的主要观点。 老弟看看,这像不像爱国与卖国之争?左宗棠倒认为“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见自封者也。”左宗棠:《覆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摺》(光绪元年三月初七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第32页。时贤从中挖出一条卖国路线,令人难以苟同。 第一,这是专制王朝就重大问题征询臣子的意见,不管说得对不对,都是为朝廷或国家筹谋。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某种主张出自一己或小集团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讨好敌国,就不应该科以“卖国”重罪。遵循正常途径发表意见,即使是错误的,也不是什么罪行,何况是遗臭万年的卖国罪! 第二,双方分歧的焦点是战略部署和有限的财力如何分配。 今日话当年,左宗棠令大片国土免于沦亡,确实是功垂千古的伟业。在这场争论中李鸿章的主张是错误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揭示其错误所在,方能使后人真正以史为鉴。他认为当时的主要危险来自漫长的海边,而这个地区尤其是京津和泸宁是国家的腹心所在,所以一定要以海防为重点。我想,作为战略方针来说,这个主张是正确的。雅片战争以来,侵略者主要来自大海,丧权辱国,衅端屡起,以海防为重点有什么不对?!但是,李鸿章在坚持这个正确主张的同时却陷入片面性的另一极端。他没有考虑到,在一个短时间内,西陲有事,集中人力物力先行解决也未尝不可。左宗棠的成功就是适应了后一需要,虽然他对海防形势的估计未免过于乐观。 李鸿章反复强调他所以提出这么一个主张根本原因在于财力不足,左宗棠也一再为军饷不足叫苦不迭。他们分歧的实质在于这个贫弱的国家如何分配极其有限的财力最为有利。左宗棠曾直言不讳:“饷事奇绌,实缘时论正急洋防,所有各省关常年协款均被占去。”“大抵财源只有此数,洋防不减,塞防增无可增,将来非从此着想,别无生发。”左宗棠:《致谭钟麟》(光绪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左宗棠未刊书牍》第 124页,岳麓书社1989年。李鸿章也认为:“西师不撤,断无力量兼谋东南。”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光绪元年正月初八),《全集·朋僚函稿》卷十五第3页。只要看看西征和海防费用支出的实际情况,就不能不承认他们说的都是老实话。清廷原来打算海防、塞防兼顾,但这个看似全面的主张在一个时期内不过是一纸空文。原定每年拨给海防费用四百万两,但自光绪元年(1875)七月至六年底“共出银四百八十二万六千六百十八两有奇”,李鸿章:《海防经费报销摺》(光绪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全集》奏稿卷48第40页。而其中近81万挪作他用,即平均每年不到73万两 (按五年半计)。西征军的情况又怎样呢?从光绪元年至三年,已支银2645万两,还欠下内外债务1077万两。两项合计共3722万两,平均每年1240多万两。左宗棠:《光绪元年正月初一至三年十二月底止军需款目报销摺》(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八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5第53页。如果加上赔付俄国的900万卢布(合银510多万两),则为收回新疆而付出4200余万两,其中包括两次借外债共800万两。(没计四年、七年续借的750万两。而且这些外债的利率都比正常的高一至三倍)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那些年清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力不从心,只好把能够动用的财力主要用于西征。西征军统帅是左宗棠,而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办海防也义不容辞。他们关于海防、塞防何者为重的争论说到底就是争军费。这里有谁是谁非的问题,但硬说这是爱国与卖国之争,却未免过于牵强! 第三,不能笼而统之把任何放弃某些边疆的主张都说成是卖国。 友:这可是大怪论。难道主张把国土送给人还叫爱国? 袁: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老弟稍安毋躁。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竞相推崇的历史人物。可是,1912年初,他便对日本人说:“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孙中山:《与森恪的谈话》(1912年2月3日),《孙中山集外集》16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915至1918年间又多次向包括日本陆军参谋总长在内的日本人表示:“中国新政府可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予日本。”一旦他掌握了权力,“将愉快地将满洲交给日本管理。”“日本如果援助南方派的话,可以承认日本对‘满蒙’的领有。”孙中山:《与上原勇作的谈话》、《与河上清的谈话》、《与松永安左卫门的谈话》,同上书第225、228、236页。历史已经证明,企盼日本政府援助中国革命纯属不切实际的幻想。史家们对孙中山愿意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也有种种议论。但是,全面考察孙中山的言行,上述主张尽管是错的,也是救国活动中的权宜之计。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魂当为厉,以助杀贼!裂襟啮血,言尽于斯。”《谭嗣同全集》第546、532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这是谭嗣同献出年青生命前夕的遗言,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他是无可争议的救国英雄。但甲午之战后,他在写给挚友的长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谭嗣同:《报贝元征》,同上第211页。白纸黑字,简直要把半个中国价让给英、俄!一个视死如归的烈士却如此主张,这可给史家留下了难题。于是,或闭口不谈,或点到为止,倒也没有什么人訾之为卖国。 不管出自什么动机,对前人的论著千万不可断章取义。以谭嗣同的这封长信来说,不愧为全面改革的纲领,力主既变器,又变道;广兴学校;大开议院;改革官制;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开公司、兴保险、建银行;修铁路、电报,办工厂;办报纸…… 弃夷夏之见,取人之长,去人之短。如此等等的见解,与康、梁等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之所以建议卖地,目的在于求得英、俄的金钱和保护,以为改革的条件。他清醒地看到:“夫保护之说,本不可恃,而此所谓保护……且须有十年之限制,吾暂假以为虎皮吓他国……吾得此十年闲暇,固足以自强矣。”谭嗣同:《报贝元征》,《谭嗣同全集》第211页。因此,他的出卖西北和蒙古等地的错误主张无非是基于救亡的紧迫而出现的局部性的认识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甚至一贯以主战著称的张之洞也建议:“急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如英肯助我则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张之洞:《致总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二日),《张文襄公全集》卷七十八第2页。其出发点不过是两害相权求其轻。这些都同为了私利向敌人投降和出让国家利权的卖国勾当绝对不能混淆。 李鸿章暂弃新疆的主张也属同类性质的错误。李氏不是什么民族英雄。但他主张暂弃新疆无非是基于集中力量确保核心地带的战略思想,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无关,更不是媚敌求荣求利。这个主张始作俑者是曾国藩。如果史家们没有忘记曾国藩面对的是从东南到西北烽火连绵,内外呼应的困境,也许用词就会谨慎一些了。再往前追溯,鸦片战争后弃边守本的主张发明权应属名声甚佳的魏源。他怎么说呢?“浙海岛屿林立,而舟山居其一。以险则非门户,以富则非沃壤,以大则仅弹丸。明汤和经理沿海,并未收入内地。……顺治八年,议政王大臣奏言;舟山乃本朝弃地,守亦无益,其命副都统率驻防满兵回京。此皆开国老成,瞻言百里。故康熙以前,皆弃化外……外重兵以守孤悬之岛,使外夷得以挟制,此不得地利者一。然而如之何?曰:弃定海,移其兵民于南田,严守宁波。”魏源:《筹海篇》一,议守,《海国图志》50卷本卷之一第5页,道光甲辰古微堂板。这是书生议政。用时髦话来说,这些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论其主张正确与否,均出自为国筹谋的赤诚。 友:没有想到有这么多重要历史人物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袁:这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我想,这同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他们通常是当时对中西文化和国内外局势有较深了解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敏锐地感受到了国家正岌岌可危,往往也因而提出一些偏颇的建议。 与此同时,他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特定意义上说,都是处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型人物。因此,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征:一是还没有确立完整的现代主权观念。在魏源的脑子里恐怕还没有领海的概念,所以他才从文化的角度视舟山为“化外”。新疆在曾、李心目中也有化外之感。二是华夏观念仍程度不等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现代观念仍若明若暗甚至全未确立。他们最关心的是“本部十八省”,也就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出让或出租边远地带的意念便出现了。三是知识不足。他们往往只看到边疆的荒凉,不了解那是中华各民族后代子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地。顺便要说明一下,这些是就除孙中山以外的19世纪历史人物而言。孙中山的情况比较复杂,又是政治上很敏感的人物,不宜涉及太多。 再扯得远一点,把海防与塞防的分歧判定为爱国同卖国之争,也与文化背景有关。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上,以言贾祸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不绝如缕。这是思想文化上以圣人的言论或经典为是非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政治上缺少民主和法治的必然产物。李鸿章堂堂正正给朝廷上奏章筹划如何富国强兵,怎么也不会想到百年后还会因此背上“卖国”、“投降”的黑锅。这些朋友对现实生活中乱扣帽子的歪风谅必深恶痛绝,有的还可能身受其害,在评述历史时却情不自禁也来这么一手,真令人不能不掩卷沉思!历史的真实总比戏台上的红白脸谱复杂和丰富,神化和鬼化历史人物终将戕害民族生机! 三.中法之战的是与非 友:你小子别激动!判定李鸿章“卖国”、“投降”可不是只根据他几句话,还有许多实际行动。中法之战打了胜仗,却丢了越南。丧权辱国,莫此为甚!这正是李鸿章投降卖国外交的恶果。如果按照张之洞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去办,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袁: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值得认真议论一番。 中法战争先后历时三年(1883-1885),要正确评价这次战争中的李鸿章,必须弄清几个前提。 第一,越南与中国的关系。 越南不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基本上是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军队和外交;但又是中国的藩属。它在法律上要受中国册封,定期向中国朝贡;中国则负有保护其安全的责任。 第二,法国是社会制度先进的强国,其经济和军事力量均是中越无法比拟的;但它在这次战争中又是侵略越南和中国的非正义一方。 第三,当时的越南是在腐败的专制王朝统治下,越南军民虽曾英勇反抗侵略者,但大片国土已逐渐沦亡。全境三十省中,法国通过1862年的法越《西贡条约》,割去南圻三省及康道尔群岛;1867年又强占了南圻的另外三省,南圻大部归其所有,并设总督于西贡治之。此后,法国侵略者处心积虑攫取整个越南。阮氏王朝在刘永福的黑旗军支援下同法国交锋,互有胜败。至光绪九年(1883)终于被迫同法国签订《顺化条约》,确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在整个事件中,法国的目标非常明确:把整个越南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并使之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就中国而言,前期是援助越南反对侵略,当法军侵入中国时又加入了中国保卫自己的国土的成分。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追求哪些目标? 友:在我看来,张之洞的主张是比较可取的:义正辞严,能伸张民族正气,而又有严密的部署,支持刘永福、冯子材接连打了多次胜仗。如果让他取代李鸿章掌握全局,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可耻结局。 袁:从情绪上说,许多中国人都会赞成你的意见。我自己也曾经这样想过。可是,冷静地考察全局,又不能不承认张之洞的主张从总体上说,是不可取的。 简单地说,当时李鸿章主和,张之洞主战,清廷则游移于两者之间。就让我们从主战派的意见谈起。 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树声,云贵总督刘长佑等人均主张出兵援越抗法。那些言官更大言炎炎:“历观古今战争,利害无定形,成败亦无常势,大要皆成于果毅,败于依违”张佩纶:《边情已亟宜早定宸谋摺》,中国史学会编:《中法战争》(五)第16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真是灭此朝食的气概。最具代表性的是张之洞的意见,事件初起,他便上书提出十六条建议,直截了当提出:“情势已彰,徒遣密使侦探无益,徒在法京辩论亦无益,惟有遣使带兵,赴越保护,助越之势,沮法之气,上可令退出越京,次可以代定条约,相机操纵,进退绰然……此古人所谓守四境不如守四夷之说也。”张之洞:《越南日蹙宜筹兵遣使先发豫防摺》(光绪八年四月二十日),《张文襄公全集》卷四奏议四第14页。他还认为“遣使带兵援护越南,事体重大,若有威望素高之大臣驻粤督办,尤可得力。”并建议派李鸿章到广东坐镇。两年后,中法战争爆发不久,清廷便晋升他为两广总督,直接参与战争的筹划和部署,可见朝廷对他和他的建议何其重视。战争中,他筹饷购械,支援闽台;建议起用冯子材,保护将领免受陷害,辛勤策划,对赢得镇南关和谅山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光绪十一年(1885)2月,中法和议告成,朝廷下令停战,他又一再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衡门反对撤兵:“顷北洋电,和议已画押,奉旨撤兵。窃谓停战则可,撤兵则不可,撤至边界尤不可。关外兵机方利,法人大震,中法用兵年余,未有如今日之得势者。我撤敌进,徒中狡谋,悔不可追。”张之洞:《致总署》(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同上卷七十四第6页。张之洞赤诚为国,坚决抗法,精明干练,在当时的地方大吏中确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主战显然同张佩纶之流的书生空论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如此,要是用战略的眼光考察国家的全局,张之洞的主战路线却是不足取的。 友:又是个前所未闻的大怪论,照你说来,岂不是爱国有罪? 袁:老弟再忍耐一下!听完我的意见你再想想有没有道理。 第一,这些行动能不能帮助越南维护自己的独立和推动其社会进步? 历史已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这不是偶然的。19世纪的东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建立自己的世界市场和征服世界的大潮中如果不改革早已腐朽的社会制度,就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当时的越南阮氏王朝除了严禁鸦片比清政府好一点外,其愚味、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清政府本身又是如此昏愦,又怎么可能帮助越南走上改革自强的道路?再加上越南政府对外非常软弱,光绪九年(1883)七月,在法军胁迫下“定新约十三条,尽攘其兵权、利权及用人之权,并愿将全国归法保护,越王名号土地虽存,固已阴降于法,仅刘永福所部力与相持,我滇桂各军进扎越之北宁、山西,与刘掎角援应,殊非常局。”李鸿章:《复吴筱轩军门》(光绪九年九月初三),《全集· 朋僚函稿》卷二十第44页。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能支援越南维护其独立吗? 可是,在出现了这样的非常局面后,张之洞仍一味主战。在同年十一月初一,他一天内上奏三道摺片,倡言:“今日法越之局,惟有一战……夫鄙远徼利而不止者兵必败;始祸怒邻而不悔者国必亡。彼曲我直,彼先发我后应,天道人心可以一战。”得道多助,后发制人,南皮张公真是信心十足!具体的方略安在?他提出十六条大计,其中之一是:“明谕永福,若能击退法人,绥定越土,即封以越南,世守其他。……此事宜先授以武职崇衔,使为越南监国,并资以精械巨饷,如此则民心有系,土气大振,必有奇功。从此受我卵翼,为我屏藩,利莫大焉。……此策若行,法人立将夺气,贤于十万师矣。”张之洞:《法衅已成敬陈战守事宜摺》(光绪九年十一月初一),《张文襄公全集》卷七,第9-10、12页。此策气贯斗牛。可是,刘永福最盛时麾下也只有几千人,他有没有力量外抗法寇,内抚全越呢?要刘永福承担这个力不从心的重任,实际上等于清廷宣告自己同法国进行争夺整个越南的决斗。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新问题:一是清政府果真有这样的能耐吗?二是值得为越南孤注一掷吗?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值得专门讨论。 第二,中国为这一仗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清廷没有全盘接受张之洞的主张,但也结结实实地打了几仗。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先看经济上的损失。“中法之役用三千余万两。”《清史稿》卷125,食货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0页。这是每年经常性军费开支3400万两以外的额外支出。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约七千万两左右,都已派上用场,根本无余钱剩米可以对付这笔开销,只好以外债挹注这个缺口。“法事平后,各省须还洋债近二千万。”李鸿章:《复曾劼刚袭侯》(光绪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63页。现有确实资料的外债总数为2193万5千多两,比李鸿章说的还要多一些。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015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北京。同时,这还不是唯一的经济损失。最突出的是福建马江之战,苦心经营了18年的中国主要造船基地棗福州船政局受到严重破坏,“我国被击沉之军舰计七艘,舰中军官士卒及办事人员等计一千五百余人,又艇船中士卒亦有五百余人,统计约二千余人,生还者只有十一人。”采樵山人:《中法马江战役之回忆》,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 第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被击沉者包括福建水师旗舰,此外还有两舰逃出后自行凿沉,龙槽船十余和一大批小船被毁。福建水师主力丧失殆尽。仅舰船和工厂设备的损失在二百万以上;已耗官帑六七十万的基隆煤矿也于战火中被迫炸毁。总之,损失比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全部费用大几倍,也比慈禧修颐和园的花费多。有的史家甚至说:“所蒙经济损失,估计在一万万两以上。”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下第 1089页,中华书局。 要是说左宗棠西征因保住了新疆而留名青史的话,这次中法之战既无益于越南,也无裨中国,且因沉重的经济损失而加速了中国的沉沦。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中法双方在天津会订越南新约即以一年前所订中法简明条约为底本,基本内容是一样的。虽然简明条约草签后没有迅速批准法国也有责任,但中方的游移亦是重要原因。这个期间法军还侵占了台湾和澎湖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拖延一年,中国并无所得,越南依旧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第三,正确的国策必须既有远见又符合实际情况。 张之洞等人提出和坚持自己的主战路线自有其合理的根据。越南本是中国的藩属,在这古老的体系内中越关系良好,自非残暴的法越殖民地统治可比,为之一战不是十分有理吗?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捷报频传,又为什么要议和、停战、撤军呢?而其失误在于对全局的实际情况缺乏透彻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冯子材等在越北的局部性胜利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全局,中国能否依靠自己的军力夺回台、澎失地固然有待证实,而要从越南全境驱逐法国侵略军则显然无望。面对如斯局面,主和不是更加合理吗?更进一步说,在当时的世界大格局中,中国和越南都正在经历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蜕变的熬煎,自顾不暇的中国与其背着越南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毋宁集中精力治理内部。因此,主和虽然招致当时乃至后世的訾骂,却是壮士断臂棗不得已的明智选择。战争结束后两年,著名的思想家何启、胡礼垣便指出:中国在这次事件中“力难自顾,而又兼欲顾人。”何启、胡礼垣:《曾论书后》,《胡翼南全集》卷三第20页。真是一语破的。 不妨再罗嗦几句。张之洞所以有此失误,在于他处理内政、外交的实际经验不足。正如谭嗣同说过的那样,对于洋务“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了解比较透彻的“皆由亲身阅历而得。”谭嗣同:《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228页。张之洞本乃清流派健将,前期扮演的是言官、学官一类角色, 1881年起方出任封疆大吏,没多久便遇上越南问题。按他的文化背景和经历,说些不那么切合实际的高言谠论又有什么奇怪呢?分析晚清历史人物时不应忘记,他们通常都是经验型的人物,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对世界现状的了解是在“亲身阅历”中逐步增进的。这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友:说了半天,你光说张之洞的不是,张之洞错了不等于李鸿章正确。 袁:张之洞也不是全错。最高决策人不是他,他不过是一种倾向的代表。同时,脚踏实地,赤诚为国,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嘉许的。李鸿章与张之洞也不是处处对着干,在这个事件中,他们的有些主张是相同的,但在一些基本点上却大相径庭,知张之洞之非,就不难了解李鸿章之是。 李鸿章在越南事件中主张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从越南脱身,开放通商。 越南形势如何?中国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曾在一封信中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法之图越已数十年,中朝向置不问。至上半年,形象大著,始与力争,其何能及!”“越王老悖无后,无可久存之理。河内以南断非我力所能图存。将来能照实议划存北圻近边一带,已为幸事。滇商不得不通,究之通商非病,通商而办理不得人,则祸机潜伏也。”李鸿章:《复张蒉齐副宪》(光绪九年五月二十日),《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43页。这是他的总的指导思想。在当时也是最为清醒的认识。他的话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越南内外状况决定了中国要继续把它作为自己的藩属已经不可能。这是由越南统治者的腐败,法国侵略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自身贫弱而内外政策缺乏远见所决定的。 其次,中国力所能及的现实目标仅是控制越北部分地区。这也是法国原驻华公使宾海曾与李鸿章达成的共识。 再次,应该同意法国提出的通商要求。通商的利或病全在人为。 在他看来,“此事总须参酌时势大局而后定议,未可徒逞气矜之隆。”李鸿章:《复张蒉齐署副宪》(光绪九年正月初七),同上第38页。也就是说,处理此等大事必须冷静地从实际出发。这是他能保持上述清醒认识的重要原因。而张之洞等主战派则更多地从固有的理念出发,坚持反对侵略维护正义的立场,却对客观的可能性考虑不够。 第二,慎重处理和战。 在冲突初起之际,他便向朝廷提出:“臣维中外交涉,每举一事,动关全局,是以谋画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败挫之后,又不宜轻于言和。”李鸿章:《妥筹边计摺》(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八第19页。这是他不同于主战派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起初,他力图控制冲突的规模。他赞成曾纪泽的建议:“但请边军混入越兵暗助……若号召大军声罪致讨,显露开衅之象,亦非朝廷本意。”李鸿章:《复左相》(光绪九年五月初四日),《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41页。这就使冲突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边境事件而非中法两国的大规模战争。 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与敌持久,以待机会。”同李鸿章:《妥筹边计摺》(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全集·奏稿》卷四十八第19页。也就是争取适当时机,考虑实际情况,缔结较为有利或损失较小的条约。光绪十年(1884)四月间他主持谈判缔结的中法简明条约就是这些思想的体现。这个条约从签订之日起直至现在招致不少诟骂。但只要冷静地想一想,它不过是承认了法国实际已控制了越南的现实,没有丧失更多的权利。在当时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历史已经证明,这是难于实现的爱国情怀。迄今仍有人相信,一年后所订中法新约基本上是简约的翻版,原因在于李鸿章出卖国家利益。这个结论未免过于轻率。且不说这个新约是清廷通过赫德、金登干在巴黎已同法国谈妥,李鸿章在天津同法国公使的谈判只是条文的最后敲定;最基本的事实在于越南不是在谈判桌上丢掉的,而是法国侵略者已经苦心经营二十多年,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中国既无力帮助越南驱逐侵略者成为现代的独立国家,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要是把越南说成是由于李鸿章缺少爱国反帝的精神而轻易让给别人,可同历史的真实距离太远。 根据慎重和战的思想,他主张信守条约。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简约订立后,他认为不应因枝节问题而重开战火。不幸,因北圻中国军队撤退的时候问题未能妥善处理而导致再度决裂。李鸿章对此是不满的。他说:“法事变局,实出意外。初订简约,因彼慨免军费,乘机速定……后异议蜂起,当轴摇惑……迨彼兵逼近,复请照约调回,仍不准行……中外交涉四十余年,仍蹈道咸朝令夕更覆辙。”李鸿章:《复周筱棠京兆》(光绪十年六月初九日),《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55页。他作为重要当事人对朝廷的决策的责备是值得重视的。又经过近十个月的战争,战火仍以中国承认简约而止息。而张之洞等继续反对停火撤兵,但创钜痛深的清廷已不再游移,和议终于得以实现。 第三,增军缮备,加强防御。 切莫以为李鸿章在越南问题上一味低声下气,卑躬屈膝。他没有忘记实力是和平的后盾。在这一方面,他与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并无分歧。具体说来,他所采取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有: 从烟台到旅顺北洋直接管辖地区水陆两军均作了周密部署。 在给滇桂两省增派兵力的同时,立即调拨一批枪炮弹药给桂军。整个战争期间又一再筹划增购和调拨军火。台湾被困,日用军饷无以为继,他也马上设法接济。 建议统一领导,前线作战由云贵总督岑毓英负责,军械则责成两广总督张树声转运分拨。而他自己则眼观各方,联络上下左右,为协助朝廷驾御全局处理有关军事和外交问题尽心尽力。故被称为“越事枢纽全在钧处。”《译署来电》(光绪十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1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对转折关头的一些重大危险及时发出了警报。例如简约签订后风波再起,法方准备占地为质,他曾一再提醒朝廷并建议采取补救措施。法舰驶离上海又电告当局:“若北来,津防尚可勉支,南驶则台北、福州尤可危。刘省三于昨午后由沪赴台,仓卒御敌,更无把握。”李鸿章:《寄译署》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三日),同上第165页。这是在法舰炮轰基隆前二十多天发出的警报,而离他们袭击马江船厂及水师更达四十天之久。马江之战爆发于光绪十年(1884)七月初三,而早在六月初十,李氏已分别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会办福建海疆事务、管理福州船厂的张佩纶,指出:“沪议无成,难保不即动兵,探确敌情,以马尾以上水浅,兵船难进,不遽攻夺省城,若与接战,即烧船厂,掳兵轮。我自度兵轮不敌,莫如全调他往,腾出一座空厂,彼即暂据,事定仍必原物交还,否则一经轰毁,从此海防根本埽尽,力难兴复。”李鸿章:《寄译署》(光绪十年六月初十日),同上第195页。这是非常重要而又切实易行的建议。两天后,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指示张佩纶等人:“事急莫若腾空船厂,撤全军,以顾省城根本重地为第一义。”《译署寄张会办等》(光绪十年六月十二日),同上第199页。不幸,张氏等置若罔闻,终至损军辱国。 总之,李鸿章考虑的是在持久的角逐中令“彼气衰饷耗,自愿转圜。”李鸿章:《妥筹边计摺》(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八第19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实力求和平的政策。从总体上看,不失为比较明智的主张。有些史家以李氏在谈判过程中提议赔偿法方50万两作为他妥协投降的证据,也未免牵强。出50万令战火早熄,避免闽台挫败与清廷不惜战火扩大以维护尊严的政策孰是孰非,利害大小,至今仍属可以讨论的政策选择问题。即使李氏主张毫无可取,亦是局部性的失误。 友:不能说你的意见没有一点道理,但我总感到有点别扭。一大片土地成了别人的殖民地不是罪过,而冯子材、刘永福这样的抗敌英雄实行的却是错误主张! 袁:不能把冯子材、刘永福和他领导下的抗法英雄业绩说成是错误。他们不是战略决策人,和战进退都不取决于他们,而他们痛歼侵略军既伸张了正义,也是和平的最好保障。正如李鸿章反复说过的那样,法国侵略者“所欲甚奢”,李鸿章:《妥筹北洋防务摺》(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七日),同上卷四十八第33页。如果没有冯子材领导的部队和黑旗军的胜利,战争结局大不一样,最少要被勒索一大笔赔款。 不过,你感到别扭却说明有些问题还应该多唠叨几句。 问题在于:如何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过去的藩属? 丢失一大片土地当然不是好事。但前面已经说过,这是当时中国无力自救救人的必然结果。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以史为鉴。为此应该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历史应该教会我们的人民在处理重大的国际国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审时度势,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最好地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和推动社会前进。在今天,任何国家的领导人面对外国的侵略和威胁如果只懂得硬拼,我们在赞颂其爱国热忱的同时,必将为其幼稚或僵化摇头叹息。分析19世纪中国的史事,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只能讴歌反抗,而把一切妥协和退让视作出卖国家利益的大逆不道之举。不必要的或危及人民根本利益的妥协、退让当然应该谴责,但一部好的史书不能引导人们走向极端。 以中国的藩属问题来说,这是中世纪历史的产物。时至19世纪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境地。要是中国能同他们携手共臻于现代文明之域,自然十分惬意。但当历史形成“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局面之际,能把中国主张退让以自救的政治家说成是卖国、投降吗?是不是中国应当为每一个被欺凌和侵略的藩属都同侵略者火拼一番才叫爱国呢?我看过的历史著作,都异口同声赞誉左宗棠为爱国名将。但在收复新疆后不久,他却在一封信中写道:“洋务如常,惟日本阻贡,并欲郡县琉球,又烦唇舌。实则琉球贫弱,其有无本无足重轻,似可置之不论耳。”左宗棠:《致谭钟麟》(光绪五年四月初九日),《左宗棠未刊书牍》154-155页。岳麓书社1989年。此老竟也主张放弃藩属。我想,史家们大概也会赞同:这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可耻的叛卖,越南问题虽然复杂一些,但理无二致,李鸿章恐怕也不应受到不公正的责备。 在朝鲜陷入泥潭的原因 友:想不到你小子倒有些辩才。但且慢高兴,甲午之战可无论怎么说李鸿章也难辞其咎。 袁:我只是追求历史真实,没有受李氏后人委托为其祖先辩护。我也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写历史总应该是其是,非其非,才能真正有益于人心世道。 友:那么,究竟他有哪些罪责或错误? 袁:头一个错误是没能防止中国陷入朝鲜这个泥潭。中外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论著汗牛充栋,但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世纪下半叶的朝鲜内外矛盾错综复杂。它原是中国的属国,但日、俄、英都虎视眈眈,处心积虑从衰老的中国手中攫取这块肥肉。而朝鲜内部也四分五裂,国王、闵妃及其爪牙是当权的;还有国王之父曾任摄政王的大院君李□应一派,以金玉均为首领的开化党,他们是冀图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此外,东学党则以“广济众生”、“尽灭权贵”、“逐灭洋倭”相号召,是在下层民众中有广泛追随者的政治性的宗教团体。这些内外力量互相纵横捭阖。 日本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步以支持朝鲜独立和改革为名,使它摆脱中国的控制,落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步则消灭这个国家。英、俄是能吞则吞,不然也要分一杯羹。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有多种对策可供选择: 其一,督促和推动他们的当权者改革、开放,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独立国家。这是对朝鲜、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都极为有利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当时,朝鲜国王有独立的愿望,“时以三千里山河臣服于华为耻,群小因而附和。”《袁道来电》(光绪十二年七月初七日),《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二第6 页。可是,志大才疏德弱。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是:“王素荏弱。首鼠游移。”在朝鲜人看来,他统治下“国政日非,贿赂恣行,差除官职均是闵门亲戚与有财之人,使百姓置于涂炭之中……税入尽翰于私用,内以国财罄竭,外以众心大浮,……是小国之不危,未之闻也。”《李鸣善密信》(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七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5页。主弱政秽,守成尚且难言,革新更不知从何谈起!而中国又比他们高明多少,有无引导属邦走上富强、独立和现代化的胸怀和能耐,也不待蓍龟! 其二,支持朝鲜内部的革新或比较清廉的势力,取代现有的执政者,推动这个国家逐步成为现代化的独立国家。 清廷确实考虑过更换朝鲜统治者。李鸿章、袁世凯都有过这样的建议:“连接袁世凯密电,言朝鲜奸党私送信于俄使韦贝,请俄保护……恐非诛乱党、废国君无以挽回局势……如果李□应有诛乱党之力,即属其一面正名诛除群小,一面电报北洋,由鸿章相机酌办。”李鸿章:《筹朝鲜私叛》(光绪十二年七月十二日),《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二第3-4页。但这个主意没有实行。一方面是李□应不愿扮演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清廷对由此可能引起的社会运荡不无顾忌。最后仅由国王作出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不了了之。 其三,严格遵守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静观其内部自行变化,逐步摆脱这个历史包袱。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不得已求其次的选择。 李鸿章似乎也曾动过这样的脑筋:“目下时局艰难,须先自治而后治人。”李鸿章:《论俄日窥韩》(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同上卷第14页。“第中国于属邦用人行政向不与闻。”李鸿章:《论朝鲜国政》(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李文忠公全集· 译署函稿》卷十七第27页。这些话都透露了不干涉内政的意思。 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与此背道而驰。具体情况留待下面再说。 其四,改变体制,便之成为中国直接治理的一个地区。 朝鲜就有一些重要人物提过这样的方案。李鸿章曾报告清廷:“昨朝王内戚闵泳翊来津面谒,谓朝京事势不成体段(统),请由中朝择本邦荩臣有民望者,付之以政府之事。”李鸿章:《论朝鲜国政》(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同上卷十七第27页。大院君李□应更直截了当建议改为一个省,李鸿章不敢同意。李□应提出:“必请如元朝故事,钦派大臣前往监国,办理行省,使王与妃不敢任意自行等语。查此议关系重大。元时屡派监国,事权不一,乱益滋纷。若废朝王而改为行省,举动太觉奇崛。况今日各国已与立约通商,俄日眈视其侧,必乘间从旁搅扰,欲治反乱。”李鸿章:《筹议赦还李□应》(光绪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同上第42页。道理说得非常清楚,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主意。 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了类拟的建议,鼓励中国直接控制朝鲜的内政、外交,但中国事先要同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密议”、“斟酌”。日本驻华公使转达的办法包括:“李中堂与井上伯爵密议朝鲜外务,主意办法既定之后,由李中堂饬令朝鲜照办,务使其办到。”“国王如有擢用重臣,无论如何必先与李中堂相商,再与井上伯爵斟酌。”中国驻朝大员与日本公使“遇有要事,互相商酌办理”,《日本公使□本武扬钞呈外务井上函》(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同上第29、30页。其用心非常明显,目的在于把朝鲜变为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李鸿章受托直接处理朝鲜事务,他是怎么干的呢? 首先,他劝导朝鲜打开大门和整饬内部。 直至1874年,他仍以封闭的心态看待朝鲜。他说:“高丽国小而完,熏吓不动,中国似未便劝令与法美通商。”李鸿章:《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十四第11页。但很快他的态度便起了变化。这一年日军进攻台湾,翌年日军舰侵入朝鲜及随后订立的《江华条约》,都促使李鸿章不能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态度。他讽谕朝鲜政府:“西洋英俄者国专务通商,地球从内几无不到。兹日本既导先路,诸国或思步其后尘……此中操纵机括,谅老成谋国者必能措置咸宜也。”李鸿章:《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丙子(1876年),李国杰编《李文忠公遗集》卷五第14页。此后又曾多次提出类似的建议。 他还给朝鲜国王提出忠告:“自来物腐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国必自伐而后人伐,左右嬖□之徒不可与共政,豪疆兼并之国不可与图存。”李鸿章:《复朝鲜国王》(光绪十一年六月初五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34页。督促他认真整顿内政。不过,这些忠告不外整军经武、任贤用能等古方正药,亦未触及根本。 其次,劝导他们用以敌制敌之策,处理同各国的关系。 朝鲜是俄日英中的角逐场。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特别是怎样善待日、俄两大近邻?或联日抗俄,或联俄制日,李鸿章的主意时有变化,但根本的指导思想仍是传统智慧:“以夷制夷”。70年代,他便对朝鲜政府说:“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敌制敌之策,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盖各国互峙争雄,而公法行乎其间…… 欧洲之比利时、丹马皆极小之国,自与各国立约,遂无敢妄肆侵陵者……若贵国先与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牵制日本,并可杜俄人之窥同。”李鸿章:《三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己卯(1879年),《李文忠公遗集》卷五第18、19页。以后,这个指导思想一直未变。 再次,他选择了直接控制朝鲜外交和内政的方针。 这是从1885年开始的。他在给韩王的信中说:“袁守忠亮明敏……殿下欲留为将伯之助,鸿章已据情奏闻,奉旨令驻扎汉城,襄助一切。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商榷,必于大局有裨。”李鸿章:《复朝鲜国王》(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二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第5页。从此袁世凯实际上成了中国派驻朝鲜的监国。正是在这一年五月间,日本一再怂恿中国这样干,但事事要先同他们商量。李鸿章没有答应日本的条件,而在实际运作中改变中国对外藩的管理体制,直接介入了朝鲜国务的管理。这样一来就触发和加深了一些重大矛盾。 一是中国同朝鲜统治者的矛盾。 日本的武力侵扰和中国的鼓励,促使朝鲜逐步打开大门,但在对外交往中,朝鲜的独立倾向日益加强,这同李鸿章执行的加强控制的方针正相反对,从而导致引起双方不快的许多摩擦。李鸿章向朝廷的报告中,韩王“俨欲自主”、“阴谋自主”的字样不绝于书。朝鲜则一再要求更换驻朝的袁世凯,实际是反对他推行的干预政策。其驻中国的官员甚至当面对李鸿章说:“敞邦者介在东隅罗丽之间,夷俗倔强,风雨晦暝,唐宗、元祖犹未能得志。”而要求“许存主权,靡有故寻苛刻”,拒不执行“有欠于自主之义”的指示。李鸿章:《与朝鲜驻津陪臣金明圭问答节略》(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同上卷十九第53、54页。对于衰败中的上国傅相李鸿章说来,这些话是十分刺耳的。 同时,这个矛盾也在经济上给清政府带来难于承受的负担。朝鲜是个贫穷的小国,打开国门后要求练新军、架电线、铺铁路,而国王屯同大部分专制统治者一样有享受世间一切的欲望,经常入不敷出。于是,他们一再“自主”向外借款。至1889年除欠招商局20万两外,共欠洋债50余万两,《赫总税司面递节略》,同上第37页。且还“欲中朝筹贷百数十万”。李鸿章:《论朝鲜借款》(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同上第32页。在清代统治者看来,朝鲜向外特别是向外国官方借贷,损害了中国的宗主权,而要由自己满足他们的要求又力不从心。李鸿章说:“朝鲜历年欠贷日本英德美各商款不少,今照会各国,以后不准私贷,即令各国遵允,而从前所借各债势必纷纷向中国索偿,而韩王用度不节,他无可贷,将来必仍向中朝吁求通挪,届时恐无以应。”李鸿章:《论朝鲜借款》(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同上第31页。这就是清廷进退维谷的窘态。出于政治上维护宗主权的考虑,清廷还是向各国发出了不准朝鲜私贷的照会,而宁可自己挖肉补疮,包括挪用出使经费,多次给予朝鲜贷款。 二是把中国推向同朝鲜反国王势力对立的状态。 朝鲜反国王的势力情况非常复杂,有的只是不满朝政腐败;有的则是急于要求维新,有的则对官吏的贪渎和外敌的欺凌极为愤懑。他们中有的已伸手与中国联络。如果中国操纵得宜,而又对其内政持比较超脱的态度,退则不给中国惹祸,进则有可能引导他们缓解国内矛盾,同各种可以合作的力量携手推动改革,促使朝鲜向现代社会蜕变。 不幸,中国虽然对韩王不满,却热衷于介入朝鲜内争,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不但于朝鲜无裨,且使自己一步步陷入泥潭。1882、1884、1894三次出兵,镇压大院君、开化党和东学党。头两次救了国王,与反对国王的政治势力为敌。最后一次是全国性的民众暴乱,清政府出兵,却连中国也搭上去了! 三是加速了中日矛盾的激化。 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乃是明治维新后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从中国利益出发去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作另外一些设想。 比如,最直接的矛盾发生于日本和朝鲜之间,中国如不急于直接介入,朝鲜有没有可能成为中日之间的缓冲物,令中日之战推迟若干年月呢? 又如,俄国也对朝鲜虎视眈眈,1884年韩王曾乞救俄国保护,如果中国不严加制止,真正让日俄互相牵制,是不是对中国更为有利呢? 1885年德国驻朝鲜代理公使曾向清廷建议:“朝鲜为清国后庭,亦即与俄日之边界毗连,势不相容,必至争攘,虽千万人驻防于朝鲜何所益。愚以为照泰西成法,而清俄日互相立约永保朝鲜,设或异日他国攻伐,不得借道于朝鲜国。”《驻朝鲜德国署使条议》(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到),同上卷十六第43页。日本已表示同意,俄国更不成问题。对中国说来,这是一个重大的退让,但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中国后来的损失却可能小得多。可惜,清政府一口拒绝了这个建议。 说了半天,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清政府在朝鲜选择了下策,李鸿章于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友:我听来产生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力主退出越南的李鸿章,在同一时间却不愿在朝鲜松手? 袁:这是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我想,令李鸿章不能通达时变,作出更高明决策的因素有这么几个: 一是地理因素。用时下的话是地缘政治。在他看来,朝鲜不但“为我东三省屏蔽,奚啻唇齿相依”,且与中国畿辅“疆宇相望”,李鸿章:《三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李文忠遗集》卷五第20、14页。如它能“自固藩篱,则奉吉东直皆得屏蔽之益”。李鸿章:《论维持朝鲜》(光绪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一第43页。这同越南主要与边远的滇、桂接壤情况迥异。畿辅拱卫统治中心,东三省则是所谓龙兴之地,都是北洋所辖的直接防卫地区。这恐怕是李鸿章不敢考虑从朝鲜脱身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外来侵略者在两地所居地位不同。法国实际上已占领越南大部分地区,那不过是一块鸡肋。而日本则尚未直接占领朝鲜领土,且时以维护朝鲜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相标榜。保存朝鲜似乎仍未到无望的地步。 三是以夷制夷思想的羁绊。不能说李鸿章对朝鲜面临的危险毫无警觉。他曾一再感叹:“韩政暗弱,与越缅等,尤东方根本之患。”“朝鲜政昏民弱,俄日眈视其旁,危如累卵,尤为根本切近之忧。”李鸿章:《复丁稚璜宫保》(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同上。但他幻想俄国能够牵制日本:“韩虽可虑,有俄在旁,日断不遽生心。”李鸿章:《论俄日窥韩》(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奏稿》卷二第14页。甲午战争爆发,幻想破灭,他忍不住面斥俄国公使:“从前拉署使德仁暨贵大臣巴参赞屡次来称:俄国断不许他国占踞朝鲜土地,现日已尽据韩地,俄人袖手旁观,是从前所说尽属诳我之虚谈。”李鸿章:《与俄国喀使问答节略》(光绪二十年九月十四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二十第55页。这为时已晚的醒悟,也证明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在他考虑朝鲜问题时占有非同一般的份量。 四是维护固有的名分纲纪。观察李鸿章及其他清代大员,不能忘记他们都是中世纪意识形态薰陶下成长的。在越南,他们愿意舍弃一切,费尽力气要求保留的仅是一个“属邦”的名义,以此求得不伤“体面”的心理满足。李鸿章曾对朝鲜官员大动肝火,原因是对方“乃在中朝交涉亦俨然以自主,大放厥词,是置中东数百年名分纲纪于度外矣,可乎哉!”李鸿章:《与朝鲜驻津陪臣金明圭问答节略》(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九第53页。同时,维护固有的名分纲纪,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如果李鸿章冀图从朝鲜脱身,必然饱受舆论谴责,何况他自己就难于冲破传统心理的禁锢。为什么1882、1884年要两次派兵入朝,不惜卷进旋涡?李鸿章的答复是:“天朝恪守旧章已二百余载,壬午、甲申之变全力相赴、未始言劳,名分所在,义不得不尔也!”李鸿章:《致朝鲜国王》(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三日),同上卷十八第47页。这就是他在朝鲜问题上的文化心理。 总之,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抉择,既有现实政治军事利益的考虑。又有以夷制夷、维护名分等传统文化背景。要摆脱这些因素的制约,必须有深悉世界大势,全局在胸的雄才大略,才能以退为进,引导朝野上下集中精力于系统改造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伟大事业。李鸿章不是这样的英才,其他人更等而下之。说得更彻底一些,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仍缺乏产生这样能扭转乾坤的历史人物的沃土
本文档为【《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564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18
浏览量: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