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回鹘人种考

回鹘人种考

举报
开通vip

回鹘人种考 該書得自網絡,勿做商業用途 歡迎光臨文化人類學論壇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回鹘人种考 刘宁 (辽宁省博物馆,沈阳,4670002) 摘要: 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840 年回纥汗国崩溃后,其南下部众附属唐朝,逐渐融合在汉民 族的汪洋大海中。其余西迁回纥一分为三,一支以甘州(张...

回鹘人种考
該書得自網絡,勿做商業用途 歡迎光臨文化人類學論壇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回鹘人种考 刘宁 (辽宁省博物馆,沈阳,4670002) 摘要: 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840 年回纥汗国崩溃后,其南下部众附属唐朝,逐渐融合在汉民 族的汪洋大海中。其余西迁回纥一分为三,一支以甘州(张掖)为中心,称为甘州回鹘,11 世纪初叶被西 夏征服,在漫长岁月里发展演变为裕固族。从敦煌壁画回鹘供养人及现在甘南裕固族的形象中,不难看出 这部分回鹘是蒙古人种的特征。一支西出阳关,在西州(吐鲁番)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延续到元朝中期。 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出土的高昌回鹘时期的颅骨资料,及高昌回鹘佛寺壁画的回鹘供养人形象表明,高昌 回鹘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另一支迁到中亚草原,10~12 世纪建立了哈拉汗王朝,后统治中心迁至喀什噶 尔(喀什),同塔里木河流域当地居民,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至元代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畏兀儿(维 吾尔)。 关键词:回鹘;西迁;人种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本为铁勒(从北魏到隋唐)的一部,游牧于漠北鄂尔 浑河及色楞格河流域。近现代维吾尔族真正以 Uyghur 为名,最早出现于历史文献的源头, 乃是公元 5世纪活动于蒙古草原操突厥语的高车诸部之一的“袁纥”部落。直至 8 世纪中叶, 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内九姓”,联合“外九部”,征服“二客部”(葛逻绿、拔悉蜜),创建回 纥汗国,作为古代的维吾尔民族起源的回纥(回鹘)才在漠北回鹘汗国时期(744 年—840 年)逐渐形成。[1] 唐贞元四年(788 年),回纥可汗自请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840 年回 鹘汗国彻底崩溃后,漠北回鹘汗国解体后,其各部或南下或西迁。南下史籍中对南下十三部 的情况记载较为详细,如《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记载:“于是可汗牙部十三姓,奉 乌介特勒(勤)可汗,南保错子山”。即南迁的部众立王子乌介为可汗,由漠北向南溃逃, 转移到山西、河北。乌介可汗牙帐设于大同时,纵兵四处掳掠,并向唐朝发难,843 年唐将 石维、张仲武大败乌介可汗,乌介可汗逃亡河北北部的黑车子部,后为黑车子所杀。部众又 拥可汗之弟遏捻特勤为可汗,仰食于奚大酋硕舍朗。大中(847-859 年)初为升任幽州节度使 的张仲武讨奚破之。回鹘人四散逃亡,逐渐融合在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中。 漠北回鹘汗国溃散后,由宰相驭职及其外甥庞特勤等兄弟五人率领的一部分回鹘人则踏 上了西迁的征途。有关这部分回鹘人西迁史实,《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回鹘传》及 《资治通鉴》唐开成五年俱有记载,对于回鹘西迁的具体方向和分布地点,大致为奔葛逻禄, 一支达安西,一支走吐蕃。《宋史·回鹘传》亦记:“初,回鹘西奔,族种散处。故甘州有可 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皆其后焉”。基于对文献的不同理解,对回鹘西迁 诸部的情况,学者们的认识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两种观点:[2] (一)三支说。此说又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其一支居葱岭西(葱岭西回鹘),一支居 西州(西州回鹘),一支居甘州(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与甘州回鹘的分界地为伊州、瓜州、 沙州。伊州属西州回鹘的范围,瓜、沙二州则属甘州回鹘的范围。其二认为庞特勤所投奔的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葛逻禄是“早被回纥汗国征服的‘归顺葛逻禄’”即“北庭葛逻禄”,其后,“在黠戛斯的继 续追击下,再分两支逃迁,一支投向甘州回鹘,一支则由庞特勤率领越天山至焉耆,重整旗 鼓,西取龟兹,东进高昌,先称叶护,并于 848 年初在龟兹地区建庭称汗,史称高昌回鹘”。 (二)二支说。认为西奔葛逻禄的十五部并未抵达葱岭西,而是先奔于葛逻禄,再一分为 二,一支奔安西,一支投吐蕃。 目前,三支说中的第一种观点得到更多学者的支持和赞同,几乎为我国学术界所普遍接 受。本文采用此观点,根据目前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资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回鹘的人种 问题做一初步探索。 早在公元八四 0 年回鹘人大批西迁之前,其祖先就开始逐步向南迁移,或者叫向内迁移。 以回鹘汗国为中心,沿古长城南北,东至东北,南至华北、中原,西至新疆、中亚细亚一带, 都有回鹘人及其祖先在住牧或活动。唐太宗为回鹘人设立的六府七州,大部分就在这一线上。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公元八四 0 年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不仅使甘州回鹘的人数增加,力量 增强,更重要的是直接加速了甘州回鹘汗国政权的建立。[3] 甘州回鹘,11 世纪初叶被西夏 征服,13 世纪臣服于蒙元,是河西回鹘中主要的一支。 到北宋初年,整个河西回鹘的势力,除甘、沙二州外,还分布到凉(今武威)、肃(今 酒泉)、秦(今天水)三州以及贺兰山、合罗川等地。到明代,这一部分人称为撒里畏吾尔 (黄头回鹘),一般即认为是今甘南裕固族的先民。裕固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称“尧 呼尔”,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撒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 年筹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时,经本族 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从敦 煌壁画回鹘供养人及现在甘南裕固族的形象中,不难看出这部分回鹘是蒙古人种的特征。 莫高窟第 156 窟主室东壁的大型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其中即有回鹘人的形象。 公元 907 年曹氏政权与甘州回鹘结盟,由于曹氏家族与甘州回鹘、于阗回鹘有联姻关系,曹 议金取甘州回鹘公主为妻,并将长女嫁与于阗国王李圣天为后。因此,供养人中颇多回鹘公 主像,如 61 窟东壁南侧曹议金夫人“北方大回鹘国圣天的子敕授秦国天公主陇西李氏”。[4] 宋元时代,敦煌地区的回鹘民族大多都信奉佛教(仅有少部分人在早期曾信奉过摩尼教、 景教等),所以,我们在敦煌地区的石窟中就可见到不少回鹘人所开的洞窟。时代被定在 11 世纪后半期至 12 世纪初的敦煌壁画中,在莫高窟第 409 窟,男窟主的装束完全是回鹘风 格的,头戴云镂冠,面型丰圆,眼似柳叶,高鼻,嘴角上翘,手持香炉。这些都与吐鲁番柏 孜柯里克石窟及吉木萨尔北庭西大寺中的回鹘可汗、贵族画像中的那种装饰极为相似,显然 该窟窟主当系回鹘可汗或贵族身份。在安西榆林窟第 39 窟前室甬道南壁中的第一、二身画 像中,我们也可见到与此身份差不多相当的回鹘可汗画像(图 1)。在与其相对的北壁上, 有与柏孜柯里克王后像基本相同的女供养人像。[5] 西迁回鹘的一支西出阳关,在北庭(吉木萨尔)击败吐蕃,进而攻占西州(吐鲁番), 建立高昌回鹘王国,与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延续到元朝中期。高昌回鹘先信奉摩尼教, 后以佛教为国教,留下传世瑰宝佛教文化遗存。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的回鹘供养人形象也 是典型的蒙古人种的特征。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十余公里的北庭古城之西 700 米处, 佛寺建筑的时代,约在 10 世纪中期至 13 世纪中期左右,即相当于宋初至元代初期前后,最 后废弃似在进入 14 世纪以后。该遗址是高昌回鹘在陪都北庭建造的王家寺院,规模宏伟, 塑像壁画精美,高昌王等贵族供养像栩栩如生,回鹘文题记随处可见。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S105 殿在西壁王者出行图下方,有供养人像二(图 2),人像外均有回鹘文题名,据此 知男像为长史巴尔楚克·托呼邻,女像为公主依婷盖赤。供养人像脸型方圆,腮略大,面微 侧向北。弯眉,画上眼眶,肯细长似小鱼,鱼尾略上挑。鼻高直,鼻翼较大,朱唇,髭须稀 短。女供养像脸型面相与男供养人基本相近。 正殿南踏道口出土的壁画残块右下方,画有亦都护供养像(图 3),头戴桃形贴金高冠, 身穿圆领窄袖贴金长袍,手持贴金长茎花,像旁的回鹘文题名记此像为“神圣亦都护之像”, 回鹘王脸型方圆,腮略大,面微右侧,浓眉较平直,上眼眶略与眉平行,眼似小鱼,鱼尾微 挑。鼻高拱,鼻翼较大,下有小髭。此像在高昌回鹘时期的供养人像中甚为罕见。[6] 各种回鹘供养人像,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寺,高昌故城回鹘时期佛教壁画中均可找到与之 相同或类似者。[7]柏孜克里克窟寺的开凿是与高昌回鹘王室有密切关系的,众所周知,回鹘 于公元 866 年迁至高昌,到公元 1283 年高昌王室就东迁甘肃永昌。所以与高昌回鹘王室关 系甚为密切的柏孜克里克窟寺的年代必须在这个总的时间范畴之内。第十九窟窟室中间有一 方形塔,塔正面(前)为释迦说法像,其左为男供养人像(图 4)。男供养人像高 55、宽 36 厘米,戴桃形高冠,着长袍,手持花枝,像两侧有回鹘文题记,右下侧有三行红色回鹘 文题记。红色题记大意是:统治帝国的……英雄的维凯·得凯恩公,民族的大鹫侯,如神的 雄狮之像。在说法像之右为四个女供养人像。[8] 以上回鹘人的形象均为蒙古人种的特征。 另外,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 S101 殿禅画中龙的形象,完全是一条汉族形式的龙,但举 龙者的形象却不是回鹘人(图 5),与新疆其它地区佛教壁画中出现的当地人的形象也不一 样。该形象白色卷发披肩,长脸型下颏前突,浓弯眉,大眼,高鼻梁内曲,鼻翼较大(其帝 另一像黑发披肩,面相与之相近)。其形象与拜城克孜尔石窟寺画家洞所绘画家的面相较相 似,该像下面的题名表明这位画家来自西域以外。同时,北庭高昌回鹘佛寺“供养人像各有 特点,栩栩如生。在新疆各佛教遗址壁画中,只有该窟寺的供养人像可称得上是肖像画。” [9] 这表明回鹘供养人的形象应该是写实的。 此外,从体质人类学的材料研究结果看,吐鲁番交河古城墓葬和遗址出土了成人颅骨 3 具(男 1,女 2),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其时代年代为高昌回鹘时期。形态观察和测量统计分析的 结果表明,该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具有蒙古人种的大部分特征,但也混有少量欧罗巴人 种的性状,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组颅骨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关系较为密切。[10] 迁到中亚草原的一部分回鹘,起先主要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活动,10~12 世纪 在中亚,建立了强大的哈拉汗王朝,汉文献称之为黑汗王朝,到中亚的这部分回鹘,与当地 民族(地中海东支类型)融合,后统治中心迁至塔里木河上游古城喀什噶尔(喀什),同塔 里木河流域当地居民,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至元代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畏兀儿(维吾尔)。 学术界就喀喇汗王朝的族属有所争议,有样磨说、回鹘说、葛逻禄说等多种观点。但国 内学者大多认为喀喇汗王族起源于漠北回鹘,其汗族在血统上与漠北回鹘可汗是一脉相承 的。[11] 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 吐火罗人,他们属欧罗巴人种。汉唐时期,匈奴人、汉人、羌人、高车、突厥、吐蕃人等,先后 进入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区,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民族间的同化和融合,但该地区的民族构成 和分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八九世纪及其以后,随着大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南下, 以及回鹘的西迁和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居民开始了回鹘化和伊斯 兰化的进程。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 和宗教诸方面逐渐统一,该地区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体———近代维吾尔族形成了。[12] 喀什地区,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香宝宝古墓地居民,还是晋唐时期的群艾山亚和恰木 萨克古墓地居民,欧洲人种的地中海类型一直是该地区居民的一个主要的种族类型。如果将 地域扩展到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南缘,这一结论似乎也成立。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回鹘》 中讲:“(回鹘)居四郡(甘、凉、瓜、沙)外地者,颇自为国,有君长,其人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 睫下多虬髯。”从这条文献记载中,不难看出,“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下多虬髯”应 是欧洲人种的特征,宋人洪皓生活的年代是公元 1088——1155 年,表明哈拉汗王朝对塔里 木盆地的影响已经很深了。 此外,通过对近现代一些维吾尔人的人类学研究,对探讨其先民回鹘的人种类型也有一 定的意义。如对喀什地区出土的近代维吾尔族人颅骨 19 例(男 10,女 9)的体质人类学研 究,表明近代维吾尔族的体质具有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血特征。[13]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曾对一支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居民——“克里雅人”, 进行人类线粒体 DNA(mtDNA)高可变 I 区的片段分析,结果显示克里雅人与中亚各民族的 亲缘关系很近,尤其是与新疆维吾尔和境外维吾尔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根据 Cavalli-Sforza 的三角法计算出克里雅人群的基因来源,其中亚洲成分占 64%,而欧洲成 分占 36%。[14]新疆古代人类学的材料也表明:先秦两汉时期,在哈密以西的新疆,其主要 人种成分是白种人,哈密地区是古代人种的交汇地带,有白种人和黄种人,特别是先秦的早 期阶段,三千年以前均为纯粹的白种人,到战国汉代在哈密以西才出现黄种人材料。但哈密 地区商周时期就有大批的黄种人材料。 综上所述,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整个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 两大人类群体交汇、融合的地区。早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某些具有欧罗巴人种特征的古代居 民就陆续迁徙到新疆。但随着亚洲蒙古人种的不断西渐,这些早期的欧罗巴人种因素被不断 冲淡,因而在该地区形成了许多由上述两大人种交融而生的混血族群,使得新疆各族成为了 一个基因多态性复杂的人群。这种建立在人类迁徙背景下的群体遗传学演变过程,从回鹘至 维吾尔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a) 钱伯泉,《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先民的西迁》,《西域研究》1996 年第 3 期;b)魏良,《维吾尔族起 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民族研究》1999 年第 4期。 [2] a) 李树辉,《回鹘西迁及其相关问题考辨(上) ——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五》,《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6 月第 22 卷第 2 期;b)田卫疆,《漠北回鹘汗国在西域诸地的活动及其后果》,《西 域研究》2000 年第 2期第 14 页至第 25 页。 [3]高自厚,《甘州回鹘渊源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2 年第 1期。 [4]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 年。 [5] 杨富学,《敦煌回鹘文化遗产及其重要价值》,《新疆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期。 [6] 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第一 版;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 年 12 月第一 版。 [7] a) 勒柯克:《火州》(A·V·LeCop,Chotscho,Berlin,1913)图版 11 女供养人像,图版 12 男供养人像;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图版 30a 男供养人行列,b女供养人行列;图版 38b 男供养人行列,图版 38c 男女供养人像;b)勒柯克:《中 亚与新疆古代晚期的佛教文物》(Die Buddhistche Spa〞tantike in Mittelasien. Berlin,Ⅰ~ Ⅶ,1922~1933)V 册,图版 22a、b 男女供养人组像,图版 25 女供养人像。Ⅲ册图版 13b 女供养人像,图 版 14 供养人组像,图版 15 男供养人像,图版 17、18 回鹘王像等。 [8] 孟凡人,《新疆柏孜克里克窟寺流失域外壁画述略》,《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4 期。 [9]同[6] [10]崔静,《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墓葬和遗址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 》,《解剖学杂志》1996 年第 5期,444 —448。 [11]魏良弢,《关于喀拉汗王朝起源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0 年第 4期,第 58~63 页。 [12] 苗普生,《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维吾尔族的形成与发展》,《西域研究》2005 年第 4期 [13] 崔静,王博,邵兴周,《新疆出土近代维吾尔族颅骨的初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9 年 7 月第 20 卷第 3期。 [14] 段然慧,崔银秋,周慧,朱泓,《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隔离人群线粒体 DNA 序列多态性分析》,《遗传 学报》2003 年第 5期。 Primary research on the population of Uyghur Liu Ning (Museum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467002) Abstract: Uyghur is an old population of ancient China. Since the nation of Uyghur was defeated in 840 A.C, Part of the population of Uyghur was down south submitting to Tang dynasty. They had gradually turned into Han people withou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Rest people migrated west which can be separat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of Uyghur was called Ganzhou Uyghur and eventually became the Yugur nationality. This group of Uyghur belongs to the yellow populatio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Yugur people today as well as the archaic wall paintings in Dunhuang.The second group of Uyghur established a country of Gaochang Uyghur. The residents of Gaochang Uyghur mostly appear the physical traits of yellow race mixed with the European race a little. The last group of Uyghur migrated even further west settling in the region of west of Pamri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n with the inhabitants along the Tarim River. All kinds of population integrated into a new ethnic group –Uighur during Yuan period. Key words: Uyghur ; migrate into west ; population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图 1 张大千临摹安西榆林窟第 39 窟回鹘人供养像 图 2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 S105 殿西壁回鹘供养人像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图 3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正殿南踏道口亦都护供养像 图 4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第十九窟回鹘供养人像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图 5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 S101 殿壁画 收稿日期:2006-10-29 作者简介:刘宁(1968-),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 ,辽宁省博物馆。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該書得自網絡,勿做商業用途 歡迎光臨文化人類學論壇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 http://culturalanthropology.5d6d.com/bbs.php
本文档为【回鹘人种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983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13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