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数学巧构造,妙解题

高中数学巧构造,妙解题

举报
开通vip

高中数学巧构造,妙解题巧构造 妙解题 1. 直接构造 例1. 求函数 的值域。 分析:由于 可以看作定点(2,3)与动点(-cosx,sinx)连线的斜率,故f(x)的值域即为斜率的最大、最小值。 解:令 ,则 表示单位圆 表示连接定点P(2,3)与单位圆上任一点( , )所得直线 的斜率。 显然该直线与圆相切时,k取得最值,此时,圆心(0,0)到这条直线的距离为1,即 所以 故 例2. 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 , , 共点,求 的值。 分析:由条件知 为某一元方程的根,于是想法构造出这个一元方程,然...

高中数学巧构造,妙解题
巧构造 妙解题 1. 直接构造 例1. 求函数 的值域。 分析:由于 可以看作定点(2,3)与动点(-cosx,sinx)连线的斜率,故f(x)的值域即为斜率的最大、最小值。 解:令 ,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单位圆 表示连接定点P(2,3)与单位圆上任一点( , )所得直线 的斜率。 显然该直线与圆相切时,k取得最值,此时,圆心(0,0)到这条直线的距离为1,即 所以 故 例2. 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 , , 共点,求 的值。 分析:由条件知 为某一元方程的根,于是想法构造出这个一元方程,然后用韦达定理求值。 解:设(m,n)是三条直线的交点,则可构造方程 ,即 (*) 由条件知, 均为关于 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根。 由韦达定理知 2. 由条件入手构造 例3. 已知实数x,y,z满足 ,求证: 分析:由已知得 ,以x,y为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非负证得结论。 解: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x,y为方程的两实根 所以 即 故△=0,即 3. 由结论入手构造 例4. 求证:若 , ,则 分析:待证式的左边求和的分母是三次式,为降低分母次数,构造一个恒不等式。 所以左边 故原式得证。 例5. 已知实数x,y满足 ,求证: 分析:要证原式成立,即证 即证 由三角函数线知可构造下图,此时不等式右边为图中三个矩形的面积之和 ,而 单位圆的面积为 ,所以 故结论成立。 巧用函数单调性妙解数学题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函数的单调性又是函数的重要性质。在求解某些数学问题时,若能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一个适当的单调函数,往往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获得巧解和妙解。下面举例说明。 一. 巧求代数式的值 例1. 已知 ,求 的值。 解:已知条件可化为 设 ,则 而 在R上是增函数 则有 ,即 所以 点评:本题关键是将条件转化为 ,再构造相应函数 ,利用单调性求解。 拓展练习:已知方程 的根为α,方程 的根为β,求α+β的值。(答案: ) 二. 妙解方程 例2. 解方程 解:易见x=2是方程的一个解 原方程可化为 而 (因为 ) 在R上是减函数, 同样在R上是减函数 因此 在R上是减函数 由此知:当 时, 当 时, 这说明 与 的数都不是方程的解,从而原方程仅有唯一解 。 拓展训练:解方程 。(答: ) 点评:解该类型题有两大步骤:首先通过观察找出其特解 ,然后等价转化为 的形式,最后根据 的单调性得出原方程的解的结论。 三. 妙求函数的值域 例3. 求函数 的值域。 解:令 ,则 因为 ,所以 而 在 内递增 所以 又 而 所以 为所求原函数的值域。 四. 巧解不等式 例4. 解不等式 解:设 原不等式可化为 则 ,即 设 显然 是R上的减函数,且 ,那么不等式 即 因此有 ,解得 点评:解不等式其实质是研究相应函数的零点,正负值问题。用函数观点来处理此类问题,不仅可优化解题过程,且能让我们迅速获得解题途径。 拓展训练:解不等式 。(答: ) 五. 巧证不等式 例5. 设 ,求证 。 证明:当m,n中至少有一个为0时,则有 ,结论成立。 设 因为 在 上单调递增 所以 与 必同号,或同为0(当且仅当 时) 从而 因此,原不等式成立(当且仅当 或 ,或 时取“=”号)。 点评:原不等式等价于 ,这可由幂函数 在 上递增而得到。 本题可拓展:令 ,则 。 六. 巧解恒成立问题 例6. 已知函数 对区间 上的一切x值恒有意义,求a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 对 上任意x的值恒成立 整理为 对 上任意x的值恒成立。 设 ,只需 而 在 上是增函数 则 所以 七. 巧建不等关系 例7. 给定抛物线 ,F是C的焦点,过点F的直线 与C相交于A,B两点,设 。若 ,求l在y轴上的截距的变化范围。 解:设 由 ,得 联立(1)(2)(3)(4),解得 所以 或 所以 的方程为 或 当 时, 在y轴的截距为 令 ,则 所以 在[4,9]上是减函数 故 所以直线 在y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是: 八. 巧解数列问题 例8. 已知数列 是等差数列,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 的通项 ,Sn是数列 的前n项和,试比较 与 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由 , 有 得 因此 (2) 设 (n为正整数) 所以 即 在 上是递增的 从而 即 所以当 时, 当 时, 巧用函数思想解数列题 从函数观点看,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相应的一列函数值,因此,用函数思想解数列题,思路自然,方法简捷。 1. 利用周期性解题 例1. 在数列{an}中,已知 ,则 等于( ) A. -1 B. -5 C. 1 D. 5 解:因为 所以 两式相加,得 从而有 即{an}是周期为6的数列,所以 选A 2. 利用单调性解题 例2. 设 ,且n>1,求证 证明:令 则 EMBED Equation.2 于是 所以 即an是n的单调递增函数,其中n=2,3,4,… 又 所以当n=2,3,4,…时,都有 故 3. 利用图象解题 例3.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则数列{an}的前30项中最大项与最小项分别为( ) A. a1,a10 B. a1,a9 C. a10,a30 D. a10,a9 解:因为 ,由图象,知选D。 4. 分离参数解题 例4. 已知a>0且a≠1,数列{an}是首项为a,公比为a的等比数列,设 ,若 对任意 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得 ,所以 于是 (1)当a>1时, 所以 ,故 当 时, 所以 故 综上,得 巧用判别式 在解题中,大家往往会遇到有关一元二次方程 (a、b、c ,a≠0)的问题,而利用判别式 解题,却能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如果已知条件中含有二次方程或二次函数,则可考虑直接应用判别式,点击思维,灵活运用。下面通过几例解法,说明一下自己的感悟。 例1. 已知 ,求证: EMBED Equation.2 。 证明:由已知得 构造函数 因 ,所以 故 成立。 说明:本题利用构造法,解题过程简捷、流畅,并且需要有较强的直接观察能力。 例2. 设实数x、y,且 。求 的取值范围。 解:已知 ① 设 ② ①-②整理得 ③ 由①得 ,把③式代入得 , 则有 。 ④ 在条件④下, ⑤ 由③⑤可知,x、y是方程 的根。 因为 ,所以 ,解得 综上可知, ,即 说明:若题设中含有形如 、 的项,就可考虑用韦达定理构造二次方程。解本题需要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先求x+y、xy,再构造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轻松解题。 例3. 已知 ,求证: 证明:视不等式的左边减去右边为一个关于x的二次函数,那么有 其判别式 故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 恒为非负,即对所有x、y、z,所求证的不等式成立。 说明:本题可谓“纸老虎”。通过仔细审题,巧妙构造二次函数,利用判别式使问题轻松获解。 [练一练] 在区间[1.5,3]上,函数 与函数 同时取到相同的最小值,则函数 在区间[1.5,3]上的最大值为( ) A. 8 B. 6 C. 5 D. 4 答案:D 提示: ,当且仅当 时, ,所以 ,在区间[1.5,3]上 。 求切点弦所在直线方程的多种方法 在学习平面解析几何“直线与圆的方程”一章时,我们会遇到求切点弦所在直线方程的问题,这类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让初学者感到费解,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它的求法。 为了解答的方便,先给出两个真命题: 命题1:已知圆O: 上一点M( ),则以点M为切点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 命题2:已知两相交圆 : ,圆 ,则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例:已知点P( )为圆O: 外一点,过点P作圆的切线 ,其中 为切点,求切点弦 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法1:由题意知 所以,O、 、P、 四点共圆 ,且OP为此圆的直径,即圆 : 即 又 为圆O、圆 的公共弦,由命题2知,切点弦 所在直线方程为 。 解法2:设 由命题1得, 方程为 方程为 。 由 ,可得 两点坐标都满足关于 的二元一次方程 ,而过 两点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因此,切点弦 所在直线方程为 。 解法3:如上图,设 容易证明 ,从而M为 的中点。 ,M坐标为 直线 的方程为 。 即 (*) 又由命题1得, 方程为 方程为 。 由 ,可得 代入(*)式得,切点弦 所在直线方程为 。 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摸索和思考,这对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求圆锥曲线离心率“四法” 离心率是圆锥曲线中的一个重要的几何性质,在高考中频繁出现,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常用的四种解法。 一. 直接求出a、c,求解e 已知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方程或a、c易求时,可利用离心率公式 来求解。 例1. 过双曲线M: 的左顶点A作斜率为1的直线 ,若 与双曲线M的两条渐近线分别相交于点B、C,且|AB|=|BC|,则双曲线M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分析:这里的 ,故关键是求出 ,即可利用定义求解。 解:易知A(-1,0),则直线 的方程为 。直线与两条渐近线 和 的交点分别为B 、C ,又|AB|=|BC|,可解得 ,则 故有 ,从而选A。 二. 变用公式,整体求出e 例2. 已知双曲线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分析:本题已知 EMBED Equation.3 ,不能直接求出a、c,可用整体代入套用公式。 解:由 (其中k为渐近线的斜率)。这里 ,则 ,从而选A。 三. 统一定义法 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或称第二定义)知离心率e是动点到焦点的距离与相应准线的距离比,特别适用于条件含有焦半径的圆锥曲线问题。 例3. 在给定椭圆中,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长为 ,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解:由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又称为通径,设焦点为F,则 轴,知|MF|是通径的一半,则有 。由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得离心率 ,从而选B。 四. 构造a、c的齐次式,解出e 根据题设条件,借助a、b、c之间的关系,构造出a、c的齐次式,进而得到关于e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得出离心率e的值。 例4. 已知 、 是双曲线 的两焦点,以线段F1F2为边作正 ,若边 的中点在双曲线上,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解:如图,设 的中点为P,则点P的横坐标为 ,由 ,由焦半径公式 ,即 ,得 ,有 ,解得 (舍去),故选D。 练一练 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D 三角函数求最值的归类研究 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本文对三角函数的求最值问题进行归类研究,供同学们借鉴。 一、化成 的形式 例1.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为A和B,求 的最大值。 解: 由 ,得 ,则当 时, 有最大值 。 例2. 求函数 在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由 ,得 , 得 , 则当x=0时, ;当 时, [点评]这类题目解决的思路是把问题化归为 的形式,一般而言, ,但若附加了x的取值范围,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图象加以解决。 例2中,令 ,画出 在 上的图象(如图1), 图1 不难看出 ,即 。 应注意此题容易把两个边界的函数值 和 误认为是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形如 的形式 例3.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由已知得 , 即 , 所以 因 , 即 解得 , 故 [点评]上述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转化为以函数y为主元的不等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法。虽然本题可以使用万能公式,也可以利用圆的参数方程和斜率公式去求解,但都不如上述解法简单易行。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试其他解法。 三、形如 的形式 例4.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由 ,得 , , ,即 [点评]此题是利用了分离分母的方法求解的。若用例3的解法同样可求,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下,并作解法对比。 四、形如 的形式 例5. 求 的最小值。 解:设 ,则 。 从图2中可以看到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也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来证明这一结论)。 当 时, [点评]若由 ,可得最小值 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当等号成立时, , 即 是不可能的。若把此题改为 就可以用不等式法求解了,同学们不妨琢磨一下。 五、利用 与 之间的关系 例6.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设 , 则 ,且 。 由于 , 故当t=1时, ;当 时, 。 [点评] 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是纽带,三者之间知其一,可求其二。令 换元后依题意可灵活使用配方法、重要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等方法来求函数的最值。应该注意的是求三角函数的最值方法有多种,像配方法、不等式法等,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自己探讨一下。 练一练: 1.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 已知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答案:1. (提示:由 ) 2. (提示:由 ) 3. , (提示:令 ,则 。 , 解得 。 于是 ,容易求解) 三角问题的非三角化解题策略 对待三角问题,常规思路是运用三角知识及公式顺水推舟式的解析,自然而合理。其实,三角问题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解题时,若能激活联想,发散思维,不少三角问题的解决途径是比较新奇和有趣的,正所谓三角问题的非三角化解题策略。这里剖析数例,以作欣赏。 一. 平几化策略 发挥平面图形的功能,以平面图形为载体,挖掘三角背景下的问题实质,使三角问题在平面图形的直观导引下得到解决。 例1.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适合sin2A=sinB(sinB+sinC),求证:∠A=2∠B。 证明:如图1,联想平几知识中的切割线定理求解。延长CA到D,使AD=AB=c, 则CD=b+c。 由于sin2A=sinB(sinB+sinC), 所以a2=b(b+c), 即BC2=AC·CD, 所以BC切过A、B、D的圆于点B, 所以∠ABC=∠ADB。 因为AB=AD, 所以∠ABD=∠ADB, 所以∠CAB=∠ABD+∠ADB=2∠ABC,得证。 二. 对称化策略 利用互余三角函数间的特殊关系,以问题结构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构造“相似”结构式子,建立对称关系,开避解题坦途。 例2求cos210°+cos250°-sin40°sin80°的值。 解:设x=cos210°+cos250°-sin40°sin80°, y=sin210°+sin250°-cos40°cos80°, 则x+y=2-cos40°; 。 联立解得 ,即为所求结果。 三. 线圆化策略 直线与圆是数学中的平常而重要的几何图形。从抽象的数学式子里提炼出线圆关系,使问题及字母讨论在直观的几何显示下不解自知。 例3 设方程sin2x-sin2x=2cos2x+m有实数解,试求m的取值范围。 解:原方程变形为: 3cos2x-2sin2x+2m+1=0。 观察知:点(cos2x,sin2x)在直线3x-2y+2m+1=0上,而点又在单位圆x2+y2=1上,所以这个点是直线与圆的交点。原方程有实数解,就是直线与圆有交点,所以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半径关系得: 。 整理得m2+m-3≤0, 解得 。 四. 轨迹化策略 一图值千言。依题意构点挖掘点的轨迹,发挥“区域”优势,使隐藏的“关节”得以显现,利用解析几何辅助问题获解。 例4. 设a、b>0,且变量θ满足不等式组 ,求sinθ的最大值。 解设x=cosθ,y=sinθ,则不等式组等价于 原不等式呈现出鲜明的几何意义:动点(x,y)的运动区域是单位圆与二直线所围成的阴影区域。由此得sinθ的最大值就是阴影区域中的最高点的纵坐标,即(sinθ)max=yM= 五. 曲线化策略 有些三角问题,抓住结构特征,依托曲线方程,巧妙地建构圆锥曲线模型,使问题在曲线性质的帮助下简捷求解。 例5 若α、β为锐角,且 ,求证α+β= 。 解:构造A(cos2α,sin2α),B(sin2β,cos2β)两点,则A、B两点均在椭圆 上。根据圆锥曲线的切线知识知,经过点B的切线方程为x+y=1。显然点A的坐标适合切线方程,所以点A也是切点,从而知A、B两点为同一点。 即:cos2α=sin2β,sin2α=cos2β, 所以cosα=sinβ=cos( )。 由题设条件α、β为锐角,不难得α+β= 。 一类求三角形面积的极值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问题:过点 的直线与 轴、 轴的正半轴分别相交于点 ,求 的面积最小值,以及此时所对应的直线方程。 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建立函数关系,利用有关函数的基本理论以及不等式的知识,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在研究函数的最值时,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对函数值的限制;在运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取等号的条件是否具备。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时,判别式为非负数,求最值。 解答这类问题的常用解题方法如下: 1、 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解法1:设过点 的直线方程为: ,则 ,于是可设 , 。 记 的面积为 ,则 = 因为0< ,所以: ,当 时, ,面积的最小值是: ,此时, , 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评注:若正实数 满足 ,我们可以设 , ,把二元转化为关于 的一元问题,可借助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2、 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 解法2:设过点 的直线方程为: , 直线与 轴、 轴的正半轴分别相交于点 . 由图知 记 的面积为 ,则 即 因为 ,所以, , 。 利用均值不等式得: EMBED Equation.3 。 所以 EMBED Equation.3 当且仅当 EMBED Equation.3 ,即 时 的面积有最小值,此时所对应的直线方程为: 评注: 在利用均值不等式解题时,需要对目标函数进行恒等变形。变形原则是能使产生的几个正数的积(或和)为定值。 解法3:设过点 的直线方程为: ,则 ,于是 因为直线与 轴、 轴的正半轴相交,则 。 记 的面积为 ,则 = 因为: >0, .所以 . 于是: EMBED Equation.3 。 所以: = EMBED Equation.3 。 解法4:设过点 的直线方程为: ,则 ,于是 因为直线与 轴、 轴的正半轴相交,所以 。利用均值不等式得: , ,而 ,所以 。 记 的面积为 ,则 EMBED Equation.3 当且仅当 时, 。面积有最小值 。 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评注: 此题利用均值不等式,产生一个新的不等式,解这个不等式求出 的最小值,从而获解。 三、判别式法 解法5:设过点 的直线方程为: , 直线与 轴、 轴的正半轴分别相交于点 . 由图知 记 的面积为 ,则 化简得: (1) 将上式视为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因为 ,所以, 。 即 。 面积的最小值是: ,代入(1)得: 此时所对应的直线方程为: 评注:上述方法就是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时,判别式为非负数,求解。 解法6:设过点 的直线方程为: ,则 ,于是 因为直线与 轴、 轴的正半轴相交,则 。 记 的面积为 ,则 = 化简得: (2) 将上式视为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因为 ,所以, 。 即 。因为 面积的最小值是: ,代入(2)得: ,则 = 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评注:此题还可以通过消去 ,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上述方法求解。 一类应用题的统一解法 有关应用题中最值问题,在实际条件的约束下,不能仅靠使用重要不等式求出最值,需要借助比较法,把问题转化为与端点值的大小关系问题。 例1 某种印刷品,单面印刷,其版面(如图中阴影部分)排成矩形,版面面积为A,它的左右两边都要留宽为a的空白,上下两边都要留有宽为b的空白,且印刷品左右长度不超过定值l。问:如何选择尺寸(纸张也是矩形),才能使印刷品所用纸张面积最小?从而使印刷的总用纸量最小。 图1 解:设版面左、右长为x,上、下宽为y 则有 (x>0,y>0) 设每张印刷品所用纸张面积为S 则 (1)当 时, , 当且仅当 时取“=”号,解得 即此时左右长为 ,上下宽为 (2)当 时 因为 所以 且 所以 当 时取等号,即选择左、右尺寸为l,上、下尺寸为 用纸量最小。 综上所述,当 时,选择左右尺寸为 时,上、下尺寸为2b+ ; 当 时,选择左、右尺寸为l,上、下尺寸为 所用纸量最小。 例2 一船由甲地逆水匀速行驶至乙地,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水速为常量p(千米/时),船在静水中的最大速度为q(千米/时)(q>p)。已知船每小时燃料费用(以元为单位)与船在静水中速度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 (I)把全程燃料费用y(元)表示为静水中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II)为了使全程燃料费用最小,船的实际前进速度应为多少? 解:(I)依题意知船由甲地匀速行驶至乙地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燃料费用为: ,故所求函数及其定义域为: (II)由题意知k、s、v、p、q均为正数,且v>p,故有 当且仅当 ,即 时上式取等号 若 ,则当 时,全程燃料费用y最小。 若2p>q,当 时,有 因 又 所以 当且仅当v=q时等号成立,即当v=q时,全程燃料费用最小。 综上知,为使全程燃料费用最小,当 时,船的实际前进速度为p;当2p>q时,船的实际前进速度应为 。 例3 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时。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I)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II)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解:(I)依题意知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所用时间为 ,全程运输成本为 故所求函数及其定义域为: (II)依题意知s,a,b,v都为正数,故有 当且仅当 时上式中等号成立 若 时上式中等号成立 若 时,有 因为 ,故有 所以 ,且仅当v=c时等号成立。也即当v=c时,全程运输成本y最小。 综上知,为使全程运输成本y最小,当 时行驶速度应为 ;当 时行驶速度应为v=c。 一招通解“二面角”和“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二面角”与“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而这两方面的题目又是很多学生感到头痛的。事实上,这两类问题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下面给出这两类问题的一个“统一”求解公式,让你一招通解两类问题, 定理:如下图,若锐二面角 的大小为 ,点A为平面 内一点,若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为 ,点A到平面 的距离AH=d,则有 。 说明: 中含有3个参数,已知其中任意2个可求第3个值。其中 是指二面角 的大小,d表示点A到平面 的距离,m表示点A到二面角 棱CD的距离。值得指出的是: 可用来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用于求解相关的二面角大小问题。其优点在于应用它并不强求作出经过点A的二面角 的平面角∠ABH,而只需已知点A到二面角 棱的距离,与二面角大小 ,即可求解点A到平面 的距离,或已知两种“距离”即可求二面角的大小 。这样便省去了许多作图过程与几何逻辑论证,简缩了解题过程。还要注意,当已知点A到平面 的距离d与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m求解二面角的大小时,若所求二面角为锐二面角,则有 ;若所求二面角为钝二面角,则 下面举例说明该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 (2004年全国卷I理科20题)如下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2)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如上图,作PO⊥平面ABCD,垂足为O,即PO为点P到平面ABCD距离。第(1)问要求解距离PO,只需求出点P到二面角P-AD-O的棱AD的距离,及二面角P-AD-O的大小即可。第(2)问要求解二面角A-PB-C的大小,只需求出点C到二面角A-PB-C棱PB的距离及点C到半平面APB的距离即可。 解:(1)如上图,取AD的中点E,连结PE。由题意,PE⊥AD,即 。 又二面角P-AD-O与二面角P-AD-B互补,所以二面角P-AD-O的大小为60°,即 。于是由公式 知: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 。 (2)设所求二面角A-PB-C的大小为 ,点C到平面PAB的距离为d。 连接BE,则BE⊥AD(三垂线定理),AD⊥平面PEB,因为AD∥BC,所以BC⊥平面PEB,BC⊥PB,即点C到二面角棱PB的距离为2,即m=2。 又因为PE=BE= ,∠PEB=120°,所以在ΔPEB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PB=3。 取PB的中点F,连结AF,因为PA=AB=2,则AF⊥PB, ,所以 ,即 。又易求得 ,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 。 根据等体积法 ,有 , 即 ,所以 ,代入公式 。 又由于面PBC⊥面PEB,所以所求二面角A-PB-C为钝二面角,所以 点评:对于这个高考试题,许多考生反映第(2)问求解困难,失分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能正确地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是在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时存在计算障碍。 利用公式 求解,省去了许多繁难的作图过程与逻辑论证,其优势显而易见。 例2. 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分析:欲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直接求解较困难。为此我们令平面GEF作为某二面角的一个半平面,当然二面角的另一个半平面即为平面BEF,为此我们只需找到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点B到二面角棱EF的距离即可。 解:如下图,过B作BP⊥EF,交EF的延长线于P,连结AC交EF于H,连结GH,易证∠GHC就是二面角G-EF-C的平面角。 又 ,这就是点B到二面角C-EF-G棱EF的距离 因为GC=2, ,所以 ,GH= ,在RtΔGCH中, ,于是由 得所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 。 例3. 已知斜三棱柱ABC-A1B1C1的侧面A1ACC1与底面ABC垂直,∠ABC=90°,BC=2, ,且AA1⊥A1C,AA1=A1C。求顶点C与侧面A1ABB1的距离。 分析:如下图所示,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找到底面ABC的垂线A1D,找到了底面的垂线A1D,就可根据三垂线定理,作出侧面A1ABB1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A1DE,求出二面角A1-AB-C的平面角大小,就可依据公式 找到点D到平面A1ABB1的距离d,进而根据D为AC中点,也就不难求出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 解:如上图,在侧面A1ACC1内,作A1D⊥AC,垂足为D,因为AA1=A1C,所以D为AC的中点。又因为AA1⊥A1C, ,A1D=AD= 。 因为侧面A1ACC1⊥底面ABC,其交线为AC,所以A1D⊥面ABC。 过D作DE⊥AB,垂足为E,连接A1E,则由A1D⊥面ABC,得A1E⊥AB(三垂线定理),所以∠A1ED为侧面A1ABB1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已知,AB⊥BC,得ED∥BC,又D是AC的中点,BC=2,所以DE=1, ,故∠A1ED=60°。 于是由公式 知,点D到侧面A1ABB1的距离 。 又点D为AC的中点,故而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为点D到侧面A1ABB1距离的2倍,于是知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为 。 点评:本例先通过求侧面A1ABB1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进而利用公式 求出点D到侧面A1ABB1的距离,再利用中点D的性质巧妙地求得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 隐含在不等式中的最值问题 这是求函数最值中比较复杂的一类问题,它往往与恒成立问题有联系,换元与整体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规律。 例1. 若不等式 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求实数t的最大值。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令 则 的值域为 时原不等式对 都成立,故t的最大值是 注: 恒成立,应考虑 的最小值,而 恒成立应考虑 的最大值。 例2. 已知 ,求实数m的最大值,使不等式 总能成立。 解:将m与a,b,c分离并整理得 。 要使此不等式成立,只需m不大于右边式子的最小值。 练一练 已知对任意实数x,二次函数 恒非负,且 ,求 的最小值。 答案与提示:令 用待定系数法求三角函数最值 用均值不等式求三角函数最值时,“各数相等”及“和(或积)为定值”是两个需要刻意凑出的条件,从何处入手,怎样拆项,如何凑出定值且使等号成立,又能使解答过程简捷明快,这确实既“活”又“巧”,对此问题,现利用待定系数法探析。 例1. 设x∈(0,π),求函数 的最小值。 分析:拿到此题,很容易想到下面的解法。 因为 sinx>0, 所以 。 故ymin=2。 显然,这种解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号成立的条件。由 得sinx=2,这样的x不存在,故为错解。 事实上,此题是可以用均值不等式来解答的,但需要拆项,如何拆,既能使其积为定值,又能使“=”号成立,这确实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待定系数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此,先引入一个待定系数λ(0<λ<2,使 。由均值不等式及正弦函数的有界性,得 。 当且仅当 且sinx=1,即λ= 时,上式等号成立。将λ= 代入,得ymin= 。 另解:y= 。 令sinx=t(0<t≤1=,易证 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 。 例2. 当x∈(0, )时,求函数 的最小值。 分析:因为x∈(0, ),所以sinx>0,cosx>0,引入大于零的待定系数k,则函数 可变形为 +kcos2x-k≥3 + -k=12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时成立。由sin2x+cos2x=1,。得 ,即k2=64,又k>0,所以k=8。故函数y的最小值为 ,此时x= 。 例3. 设x∈(0, ),求函数y=sinx+ 的最小值。 分析:因为x∈(0, ),所以sinx>0,y=sinx+ 可变形为 。由均值不等式得 。但 ,故上式不能取等号。下面引入待定系数k进行配凑解之。 解:因为x∈(0, ), 所以sinx>0。 因为 EMBED Equation.3 故 ≥ , 等号当且仅当 且sinx=1,即k= 时等号同时成立。从而 ,故函数y=sinx+ 的最小值为2。 例4. 求函数y=sin2x·cos2x+ 的最小值。 分析:易得 ,由均值不等式得 。 但 ,故上式不能取等号。于是引入待定正实数λ,μ,且λ+μ=4,则有 = ≥ ≥ 。 当且仅当 且sin22x=1时等号同时成立,此时 ,所以当sin22x=1时,y有最小值为 。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对照证题目标进行合情合理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在使用放缩法证题时要注意放和缩的“度”,否则就不能同向传递了,此法既可以单独用来证明不等式,也可以是其他方法证题时的一个重要步骤。下面举例谈谈运用放缩法证题的常见题型。 一. “添舍”放缩 通过对不等式的一边进行添项或减项以达到解题目的,这是常规思路。 例1. 设a,b为不相等的两正数,且a3-b3=a2-b2,求证 。 证明:由题设得a2+ab+b2=a+b,于是(a+b)2>a2+ab+b2=a+b,又a+b>0,得a+b>1,又ab< (a+b)2,而(a+b)2=a+b+ab<a+b+ (a+b)2,即 (a+b)2<a+b,所以a+b< ,故有1<a+b< 。 例2. 已知a、b、c不全为零,求证: 证明:因为 ,同理 , 。 所以 二. 分式放缩 一个分式若分子变大则分式值变大,若分母变大则分式值变小,一个真分式,分子、分母同时加上同一个正数则分式值变大,利用这些性质,可达到证题目的。 例3. 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求证: 。 证明:由于a、b、c为正数,所以 , , ,所以 ,又a,b,c为三角形的边,故b+c>a,则 为真分数,则 ,同理 , , 故 . 综合得 。 三. 裂项放缩 若欲证不等式含有与自然数n有关的n项和,可采用数列中裂项求和等方法来解题。 例4. 已知n∈N*,求 。 证明:因为 ,则 ,证毕。 例5. 已知 且 ,求证: 对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证明:因为 ,所以 , 又 , 所以 ,综合知结论成立。 四. 公式放缩 利用已知的公式或恒不等式,把欲证不等式变形后再放缩,可获简解。 例6. 已知函数 ,证明:对于 且 都有 。 证明:由题意知 ,又因为 且 ,所以只须证 ,又因为 所以 。 例7. 已知 ,求证:当 时 。 证明: 证毕。 五. 换元放缩 对于不等式的某个部分进行换元,可显露问题的本质,然后随机进行放缩,可达解题目的。 例8. 已知 ,求证 。 证明:因为 ,所以可设 , ,所以 则 ,即 。 例9. 已知a,b,c为△ABC的三条边,且有 ,当 且 时,求证: 。 证明:由于 ,可设a=csina,b=ccosa(a为锐角),因为 , ,则当 时, , , 所以 。 六. 单调函数放缩 根据题目特征,通过构造特殊的单调函数,利用其单调性质进行放缩求解。 例10. 已知a,b∈R,求证 。 证明:构造函数 ,首先判断其单调性,设 ,因为 ,所以 ,所以 在 上是增函数,取 , ,显然满足 , 所以 , 即 。证毕。 用构造局部不等式法证明不等式 有些不等式的证明,若从整体上考虑难以下手,可构造若干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局部不等式,逐一证明后,再利用同向不等式相加的性质,即可得证。 例1. 若 , ,求证: 分析:由a,b在已知条件中的对称性可知,只有当 ,即 时,等号才能成立,所以可构造局部不等式。 证明: 同理, ∴ 例2. 设 是n个正数,求证: 。 证明:题中这些正数的对称性,只有当 时,等号才成立,构造局部不等式如下: 。 将上述n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并整理得: 。 例3. 已知 均为正数,且 ,求证: 。 证明:因 均为正数,故 , 。 又∵ , ∴把以上各个同向不等式相加,整理得: 故 。 例4. 设 ,且 ,求证: EMBED Equation.2 。 (第36届IMO) 证明:由a,b,c在条件中的对称性知,只有当 时,才有可能达到最小值 ,此时刚好 。所以,可构造如下局部不等式。 ∵ , , , 例5. 设 ,且 ,求证: 。 证明:由a,b,c在条件中的对称性知,只有当 时,才可能达到最小值1,此时刚好 。所以,可构造如下局部不等式。 ∵ ∴ 即 用几何模型 解概率问题 等可能事件中的一类特殊情形——几何概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对这个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以帮助同学们了解考点变化,提升解题能力。 1. 几何概型的概念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2. 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 几何概型的计算 P(A) 例1. 某人午觉醒来,发现表停了,电台半小时报时一次,他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报时,求他等待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 分析:此问题等价于:将一个30厘米长的物体折成两部分,求其中一段长度不超过10厘米的概率是多少? 易求其概率为 P(A) 。 例2. 两人相约8点到9点在某地会面,先到者等候另一人20分钟,过时就可离去,试求这两人能会面的概率。 分析:以x,y分别表示两人的到达时刻,则两人能会面的充要条件为 。这是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可能的结果全体是边长为60的正方形里的点,能会面的点的区域用阴影标出(如图1)。所求概率为 。 图1 例3. 在单位圆的圆周上随机取三点A、B、C,求 是锐角三角形的概率。 解法1:记 的三内角分别为 , ,事件A表示“ 是锐角三角形”,则试验的全部结果组成集合 。 因为 是锐角三角形的条件是 且 所以事件A构成集合 由图2可知,所求概率为 EMBED Equation.2 。 图2 解法2:如图3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B、 、 为单位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当 为锐角三角形,记为事件A。则当C点在劣弧 上运动时, 即为锐角三角形,即事件A发生,所以 图3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构造出随机事件对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的几何度量来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优化方程巧解题 纵观近年高考解析几何试题,都要求同学们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在解析几何中,解题方法是否得当,常常导致解题的难易、繁简程度的悬殊差异。因此在平时解题时同学们要探求优化运算的方法和技巧,降低运算量,提高解题能力。下面介绍几种优化抛物线运算的方法。 一、设而不求的整体处理 在求抛物线方程时,常会遇到两曲线的交点及相关点的问题,若设而不求,整体处理,可简捷求解。 例1 过抛物线 上一点A(4,2),作倾斜角互补的两条直线AB、AC交抛物线于B、C两点,求证:直线BC的斜率为定值。 解析:设B( ),C( ),则 , , , 。 由题意,得 , ,则 。 故 为定值。 二、点差法 在抛物线中,直线与抛物线相交弦的中点问题是个重点,也是高考热点。其解法多种多样,点差法是简捷而巧妙的解题方法之一。 例2 给定抛物线 ,过点B(2,4)能否作直线l,使l与抛物线 交于两点 ,且点B是线段 的中点?这样的直线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方程;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设 ( ), (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两式相减并分解因式,得: ∵B(2,4)是 的中点, ,代入上式得,即 。 若直线l存在,则方程为 ,即 。 将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 因为其判别式△<0,故此直线与抛物线不相交,这样的直线不存在。 三、巧用韦达定理 抛物线中涉及到弦长、弦中点、曲线与直线交点以及原点为垂足的垂直问题,运用韦达定理可避免求交点坐标,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例3 直线l: 交抛物线 于A、B两点,当△AOB(O为原点)的面积为2时,求实数k的值。 分析:因直线l与y轴的交点为M(0,1),而△AOB的面积等于△AOM和△BOM的面积之和,若△AOM和△BOM都以OM为底边,这样△AOB面积就与A、B两点的坐标相联系。 解析:设A( ),B( ),则 即 把 代入 中得, 。因此, 。代入上式得 ,解得 。 四、常数代换,化成齐次方程 抛物线弦的两端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若用常规方法解决,运算量大,过程复杂,但化为齐次方程,过程简洁。 例4 抛物线 与过点M(0,-1)的直线l相交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若直线OA与OB的斜率之和为1,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用常规方法去解,相当麻烦。但若把直线方程设出来,用含有x、y的式子来表示常数项,代入到抛物线方程中,可得一个关于x、y的齐次方程,运用韦达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解析:设直线l的方程为 ,即 ,代换抛物线方程 中的系数1,得 ,整理得关于x,y的齐次方程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得 ,显然 是该方程的两根。 由条件 可知, 。故直线l的方程是 。 有关重复的排列组合问题 我们常见的排列、组合问题,其中的元素通常是不可重复的,下面我们看几类可重复的排列、组合问题。 一. 有重复排列–––分步计数原理 例1. 4个同学争夺3项竞赛冠军,冠军获得者共有几种可能情况? 解:完成这件事情可分三步:(1)第一项冠军有4种可能;(2)第二项冠军有4种可能;(3)第三项冠军有4种可能。所以可能情况有:4×4×4=64(种)。 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里取出允许重复的m个元素,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那么,第1、第2、…、第m个位置上选取元素的方法都有n种。由分步计数原理得每次从n个不同元素里取出允许重复的m个元素的排列数为: 相关练习: 用0,1,2,…,9这10个数字可组成多少个8位数字的电话号码?(108) 二. 不尽相异元素的排列–––组合法 例2. 小麦、大麦品种各1种,种在5种不同土质的试验田里,3块种小麦,2块种大麦,有多少种种法? 解:这5个不尽相异的元素有3个相同,另2个相同,所以共有: (种)种法。 一般地,在n个不尽相异的元素里,如果有m1个元素相同,又有m2个元素相同,并且m1+m2=n,那么这n个元素的不同排列种数 。 三. 相同元素分组––––隔板法 例3. 5个相同小球放到4个不同盒子里,每盒至少有1个,共有多少种放法? 解法1:每盒先放入1球,剩下1球任选1盒,共有: (种)放法。 解法2:(第一隔板法) 5个小球可形成6个空隙,由于每盒至少放1个小球,所以除去两边空隙还剩4个空,只要在这4个位置上隔进3个板,即可满足要求。所以有: (种)放法。 例4. 将5个相同小球放到4个不同盒子里(盒子可空),共有多少种放法? 解法1:(分类法) 第一类:全部放入1个盒子里,有: (种)放法; 第二类:放入2个盒子里,有: (种)放法; 第三类:放入3个盒子里,有: (种)放法; 第四类:放入4个盒子里,有4种放法。 所以,共有:4+24+24+4=56(种)放法。 解法2:(第二隔板法) 将4个盒子与5个小球看成9个相同元素,除去两边形成8个空隙,将这8个空隙隔进3个板,即有: (种)放法。 一般地,相同元素分组,可用隔板法。如果每组至少一个元素可用第一隔板法,如果没有要求可用第二隔板法。 相关练习: 1. 某校准备参加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把10个名额分给高三8个班,每班至少1人,不同的分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有几种?( ) 2. 某校准备参加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把10个名额分给高三8个班,不同的分配方案有几种?( ) 四. 平均分组问题––––平均分给几组,除以几的阶乘 例5. 将6个同学平均分成3组有多少种分法? 错解:分法有: (种) 分析:若将6个同学编号,假如分组情况如下:1、2;3、4;5、6。先挑出1、2与后挑出1、2是同一情况,没有先后顺序差别,上面的解法产生了重复。 正解:分法有: (种) 一般地,把不同的元素平均分成几组,就除以几的阶乘。 相关练习: 将5个不同礼品分成3组,则有几种分法? 再谈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求解数学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快速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那么,如何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呢?文[1]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结合实例再谈一些具体做法。 1. 紧扣定义 理解定义、掌握定义、活用定义是解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寻找解题切入点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1. 若点M(x,y)满足 ,则点M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解:由 , 得 此式可以看成是动点M(x,y)到定点(-3,1)与到定直线 距离之比为 的点的轨迹,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此轨迹为双曲线,故选C。 注:本题若移项再平方,可进行化简,但表达式中会出现xy项,对曲线的形状的判断有点难度,通过对原式的合理变形,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则能很快解决。 2. 深挖隐含 隐含条件是指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它们常常巧妙地隐藏在题目的背后,极易被解题者忽视,从而造成错解或繁解,甚至无法解决。优先考虑隐含条件往往能减少运算量,简化或避免复杂的变化与讨论,找到解题切入点,使问题简捷获解。 例2. 已知x,y是实数,且满足 , ,则 _________。 分析:按常规思路是解方程分别求出x和y,而x,y无法求出,思维受阻。若观察题目条件,发现 与 具有对称性。 若令 ,则 , 。这样使两方程联系起来。 解:令 则 又易知 在R上是奇函数,则 ,又 在R上是增函数,故 ,即 。 例3. 解方程组 分析:此题按常规方法,需要分四种情况,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然后解方程组。但我们观察(2)式可以挖掘出一个隐含条件 ,利用这个隐含条件可以避免讨论。 解:由(2)知 ,(1)式可以变形为 由(2),(3)解得 ,分别代入(2)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3. 展开联想 对于某些数学问题,从结构上的特点出发,在寻求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逻辑联系时,由此及彼地联想(联想定义、定理或解决过的类似问题等),常常能启发思维,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4. 已知 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 , , ,求 的值。 分析:由 且 , 联想到三角公式 。由 的周期为 ,猜想可能为周期函数, 是它的一个周期。 解: 因此 是以8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4. 把握转化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无处不在,它是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一个环节,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数学中最基本、最常用、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寻找解题切入点的常用方法。 例5. 两条异面直线称为“一对”,则在正方体八个顶点间的所有连线中,成异面直线的共有多少对? 分析:如果以其中一条棱进行分类的话,很难搞清“重”和“漏”,然而我们对以下两题很熟悉:①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为顶点的三棱锥有多少?②如果两条异面直线称为“一对”的话,一个三棱锥中有多少对异面直线?故可把本题分解成两个熟悉的问题,即考虑一种对应,由于①的
本文档为【高中数学巧构造,妙解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45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65
分类:高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2-06-05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