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系批判

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系批判

举报
开通vip

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系批判 � � 2010年第 6期 � 6���� � � * � 该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马克思 历史科学! 的具体化路径∀(项目编号: 10XNJ039)的阶段性成果。 � [收稿日期] 2010�02�13 � [作者简介]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关系批判*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关键词] � 意志;规律;历史二分; 历史一元论 [摘 � 要] � 关于能动原则与客观规律的关...

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系批判
� � 2010年第 6期 � 6���� � � * � 该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马克思 历史科学! 的具体化路径∀(项目编号: 10XNJ039)的阶段性成果。 � [收稿日期] 2010�02�13 � [作者简介]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关系批判*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关键词] � 意志;规律;历史二分; 历史一元论 [摘 � 要] � 关于能动原则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往往以革命意志与 历史规律的矛盾形式为定向: 时而强调这个, 时而强调另一个。它表达了两种世界观 # # # 庸俗 (机械)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 # # # 立场的张力和斗争。这一关系并不仅仅是由卢 卡奇/柯尔施反对梅林/普列汉诺夫来指证的,而更是由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身 的内部逻辑决定的。在庸俗马克思主义中,对斯宾诺莎主义的钟情,就像对费希特的行动主义 一样强烈。而马克思自始就要对此关系从矛盾的关联方面来理解。这种关联表明意志和规律 各自在社会有机体中共存而又二分。与为什么和如何遵循历史规律问题相比,意志论的证成 首先是针对解决一种社会有机体(机能障碍)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一种社会有机体理论既不能 忽略对意志唯心论的批判,也不能忽略对机械唯物论的批判。我们对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系批判,不仅是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最具穿透力的评论,同时也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能动原则在何种意义上巩固地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揭示。 [中图分类号] B0�0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0257�2826( 2010) 06�0006�08 � � 一、庸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承认 其学说是斯宾诺莎主义 � � 从大量的理论解读成果来看 , 如何在实践基础上说 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绝非 易事。这不仅因为说,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曾经 企图以不同的方式解决第二国际流传下来的历史必然性 和对它的机械论解释的问题, 却谁也没有解决它; 还因为 说,假如我们根据今天的实践要求, 说他们继承了的那个 问题,在今天我们能够解决, 那也是完全错误的。当我们 试图在这里反思这种境况时, 我们不仅想从其历史规定 方面来探讨和确定这些错误(学说)的历史流变,而且, 还 想突出这些错误思维方式上范例性的东西。 以此为目的, 我们便看到: 一方面, 我们几乎无须引 述人们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会有的一个印象, 好像两 者,亦即�能动的原则∀和�客观的规律∀是彼此外在的, 并 且至多赋予它们以某种偶然的联系; 或者同一意义上说, 人的�意志∀处在 �规律∀的�跟班位置∀上, 因为一切能动 性,不论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 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机 � 2010年第 6期 � 7���� 缘。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 人们对这一意志和规 律的疏离关系印象深刻 # # # 比如, 人们在历史变迁问题 上将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决定论与所谓列宁的意志论 对峙起来,不过是这种印象的表现之一。另一方面, 就在 何种基础上来把握能动的原则(而归根结底是把握�革命 意志∀)来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 它虽然承认实践总是由主体的意志所支配,但是, 历史每 时每刻决定或限制着最强大的主体意志这一境况, 以及历 史领域中的时间连续体分裂为不同的时代本身就足以表 明: 宏大的历史实践过程往往也是世代交替的主体�遗志∀ 传承过程,它既不是以一种主体意志的连续形式进行的, 也不是以主体�遗志∀被原封不动地放入其中而把历史运 动传递给新的实践。说到底, 历史既不能被先行地视为主 体意志之形而上学的实体运动, 也不能与自然自发的简单 发展混为一谈。在这个意义上,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谬 误决非在于它试图把意志置于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原则之 内, 而在于它把存在理解为意志,理解为阶级意识 # # # 无 产阶级意识变成了社会实在, 变成了人类(社会)新的造物 主。我认为,一种带有历史总体化形式的主体意志概念, 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找不到根据。毋宁说, 马克思哲学 的意志概念与形而上学全无关系,只是与历史科学有关。 由此来看,人们本来以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也具有 对历史总体的理解之理论品格。但是, 这种对历史总体 的理解之理论品格决不是能够通过总体性的理论方法予 以揭示的。对马克思来说, 每一种理论是与特定的群体 相适应,这一点至少在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冲突层面 上体现出来了。当卢卡奇沉醉于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方 法 # # # 总体性方法,醉心于阶级认同时, 我们却看到的只 是千变万化的有性质差异的实践活动。实际情况也正是 如此, �当年毛泽东那样振臂一呼就数千万人大炼钢铁、 大串联、大批判式的实践, 也是一种反单位化而又不能真 正克服单位性的实践∀。[ 1] ( P136)对马克思来说, 承认有一 个总体性历史实践活动的主体意志, 或者从自然和精神 因而也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待�人∀这个所谓的 �历史主 体∀并不恰当: 一方面, 这样的意志概念明显缺乏具体内 容,并存在着一些概念上的难点(比如, 人们如何把一个 寓于或内在于社会之中的意志与他在自然状态中拥有的 意志、一种个私的和特殊的意志和集体的、普遍的意志、 理论意志和实践意志或行动意志区分开来) ,而且还存在 着有一个意志居然可以操纵总体的实践性质的幻象。事 实上,下面的事实所具有的在任何程度上的反讽, 正是在 阶级意识中发现了一种天真幻想的印证: 无论卢卡奇本 人愿意否,他把阶级意识论乔装打扮成好逞强样子的革 命意志论,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极端顺从的一面。其顺从 性在于,从它缺少内在巩固的定向准则这个角度看 ,阶级 意识论必寄生于当时特定历史时刻碰巧所提供的历史选 择来奠基建立。用卢卡奇自己的话说, 关键取决于无产 阶级�对于历史发展赋予的问题是否清楚明了和有能力 加以解决∀。[ 2] ( P108)所以, 正如齐泽克所见, 卢卡奇对 �阶 级意识∀的崛起的分析, 与精神分析毫无二致。卢卡奇自 己后来也承认,他的哲学是从 (阶级)意识开始, 且以唯心 主义的道德成见告终。今天看来, 卢卡奇主张发展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能动性方面, 与我们主张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世界观的基础上来说明这种能动性 (能动性内在于基 础) , 在一般意义上显然是不同的两回事情。 对这种结论性的判断和认识最为真切的并不是来自 抽象阶级意识论, 而是来自卢卡奇之先的一个时代的主 导精神。那时,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其粗俗性登上 顶峰的庸俗唯物主义之机械论思维方式, 简直占据着第 二国际所有人的头脑;连被普列汉诺夫评价为�德国社会 民主党人中间最(几乎是唯一的 )懂哲学∀的梅林也依从 于这种思维方式, 他把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区分开来,说什么�严格按照因果性原则来解释∀,仍然 是目前为止一切科学部门的指导观点, 声称 �机械唯物主 义在自然科学范围里是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如历史唯物 主义在社会科学范围里一样∀。[ 3] ( P97- 99)由此导致的一般 结果是,第二国际理论家所理解的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 义本来就从未达到与辩证法的统一。梅林曾矫情地说: �我们对于辩证法是完全尊重的, 但我们觉得, 没有辩证 法的实际认识, 还是比没有实际认识的辩证法更可 贵。∀[ 3] ( P156)如果结合文本的语境, 这里所说的 �实际认 识∀, 乃是意指在物理学等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认识, 对 于梅林所意味的实际认识而言, 他的如上看法必使辩证 法变得不足道乃至可有可无。这就是庸俗唯物主义者无 力实现意志实在性与唯物主义基础最终统一的原因。照 理,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之后, 他们也应该厌恶这种后 果,使自己摆脱这种思维方式才对头。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在他们的言论中, 他们中 也有人想抵抗这些后果 , 但这时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精神 气质却只能在他们误认为唯物主义的最高的表达那里来 � � 2010年第 6期 � 8���� 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结果, 引出一个可怕的真相: 第二 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阐释, 只要它是立 足于庸俗唯物主义机械论思维的 , 绝无例外地就是把马 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归结为斯宾诺莎主义! 说到底, 如 果没有对斯宾诺莎热烈的爱, 梅林不会说: �站在历史唯 物主义∃∃立场上的人, 关于斯宾诺莎就会说出象莱辛 当年说过的话来: 如果我真的必须用某人的名字作自己 的名字,那我不知道还有另一个人的名字可用∀。[ 3] ( P223) 在 19 世纪末, 这一说法既不矛盾也不奇怪。下列所有关 于普列汉诺夫的著名说法, 也都仅仅同这个基本事实相 关。在我们手头的一篇文章中有他讲的如下一段话: �既 然费尔巴哈的观点是斯宾诺莎主义者的观点, 那末很明 显的,和它相同的恩格斯的哲学观点不可能是另一种观 点∃∃而现在,我怀着充分的信心断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他们的发展中的唯物主义时期从来没有抛弃过斯宾诺 莎的观点∃∃我的这一信念是以恩格斯本人的见证作依 据的∃∃有一次我们谈到哲学。恩格斯严厉地斥责施泰 恩,说他所用的 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 一词是极不精确 的。我问道 : 那末, 依您的意思, 斯宾诺莎老人把思维与 广延说成无非是同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该是对的了?! 恩 格斯 回 答 说: 当 然, 斯 宾 诺 莎 老 人 是 完 全 对 的! ∀。[ 4] ( P403- 404) 依据当时的语境,这里, 普列汉诺夫原则 上是想说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反对机械 (唯物主义 )思 维方式的优势统治, 这在身处�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关头 是错误的,如伯恩斯坦之流诉诸康德主义而不是以一种 更本原和恰当的思维同一种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 这是 不彻底的表现。在普列汉诺夫看来, 伯恩斯坦这位曾想 通过康德来改造马克思学说的人, 显示出惊人的无知。 因为,康德的原理 �所包含的一切正确的东西, 都为法国 唯物主义者在康德以前说过了∀, �而且实在说来, 现代唯 物主义只是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的斯宾诺莎主 义∀。[ 4] ( P381)在这里普列汉诺夫断言的意思是, 即使有一 些唯物主义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导源于斯宾诺莎, 但 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知道得很清楚: 他们的唯物主义是 导源于斯宾诺莎! 这样看来, 普列汉诺夫为什么连连谈 到斯宾诺莎和斯宾诺莎主义, 事情便是一目了然的。他 的这些话的关键即在于表明 , 关于对思维和存在统一的 意义之理解,斯宾诺莎事实上是起基础作用的, 斯宾诺莎 主义无非意味着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础、基地。这也意 味着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学说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 义提供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依以为基础的哲学根据! 可见,在庸俗马克思主义那儿, 斯宾诺莎和斯宾诺莎 主义已成为强烈情绪化的膜拜对象! 可是, 这个被引认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的斯宾诺莎主义究竟是什么? 我 们看到,照上面提到的说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总 是保留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 即不知在哪个时候 ,就会 提出如下问题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决定论, 还是目的 论? 如果说,今天由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已成为 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之光芒照耀着我们, 那 么,类似普列汉诺夫的论断既不可能获得我们同情的理 解,我们也不会得到同样的结论。但是, 在那时, 毕竟还 未曾经过 20 世纪的重大历史, 庸俗马克思主义与一身 18 世纪装束的机械世界观仍然相距太近。过去的理性主义 在他们的著作中仍然十分醒目。换言之, 现在的考察也 真是到了该说出我们对于斯宾诺莎, 同时比拟着说也是 说出普列汉诺夫的真正谬误的地方了。就什么是斯宾诺 莎的谬误问题来说 , 其中我们关心的, 只是他的 �神学的 谬误∀和�本体论的谬误∀的特点。真正讲来,斯宾诺莎的 谬误首先是一种� 本体论的谬误∀。�斯宾诺莎主义不识 有生命的东西, 完全不知精神东西之为存在的真正的和 或许更为始初的方式。在斯宾诺莎主义看来连 意志! 也 是一种事物( 实物! ) , 而必然性也只是事物之间这样一 种必然性,亦即机械必然性。∀[ 5] ( P134- 135)它的特点传达出 一个重要的讯息:即斯宾诺莎主义之为斯宾诺莎主义, 就 在于它对自由意志所作的那些论证完全是决定论(泛神 论)的。因此, 要拿斯宾诺莎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比, 就 得有所保留以免曲解。也就是说,当普列汉诺夫声称�科 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所接受的唯物主义∀, 正是斯宾诺莎 的�实体∀之际, 这个体系至少需要先赋予生气, 去除概念 规定之无情的僵硬性, 并应该由感性活动奠基建立。一句 话, 马克思哲学的能动性原则决不可能奠定在�实体主义∀ 的唯物主义上。无论如何,在斯宾诺莎主义之决定论的思 想中,它还远远不及唯心论者黑格尔那样断言: �要开始研 究哲学,就必须首先作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 6]( P101) 如果 这是连德国唯心主义也能赞成的主张, 难道我们还看不 出, 斯宾诺莎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 不得不通过辩证法从本质上加以改变? 如果我们因此从 哲学观点上不能同意斯宾诺莎主义把自由意志也作为一 种事物对待,那么,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根基之 理解方面,我们也决不会同意普列汉诺夫将辩证法视为完 � 2010年第 6期 � 9���� 全是从这一基础之外部挪用而来的观点。反过来讲, 当庸 俗马克思主义诉诸斯宾诺莎主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 必然要求着一种根本性的褫夺,一方面它必然地要求 着涵括物质、自然、客观性等等时, 它却不得不以消除这些 东西的本己的特性为前提, 不得不以超自然、神性的东西 来强迫和牵制这些异类的或另类的东西为前提。于是, 我 们发现, 谁是斯宾诺莎主义者呢? 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 者, 而往往就是研究、钟情、感激斯宾诺莎的人。 二、庸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与 费希特的哲学产生共鸣 诚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理论对立的溯 源和阐释并非等于对马克思哲学的意志理论的阐释。但 是,看来要忽视这笔 �遗产∀是不可能的。因为既然马克 思主义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 而且既然马克思 主义内部的一部分理论家在实际面对历史进程却无能为 力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性和革命性的方面时, 那么, 就在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另一部分理论家肯定会全身心 地投入到崇高的想像中去, 就要寻找指引它的意志之间 的佯谬统一性。在这种情况下, 就庸俗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础而言,它承认其学说的体系内容是斯宾诺莎主义 (一种泛神论的理性主义)。这意味着对于那些想像力很 强而理解力很弱的人来说, 客观规律必被看作 �神迹∀而 已。然而,斯宾诺莎主义是对笛卡儿和霍布斯所维系的现 代抽象理性主义、对一种机械的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动。在 那儿, 思维与存在成了同一个无限实在的不同属性, 特别 易于被用作调动一种创造性的能量。现在梅林觉得和斯 宾诺莎很亲近。无论如何, 梅林觉得�康德也不能望斯宾 诺莎之项背∀。[ 3] ( P230)因此,唯心主义世界观与陷入机械唯 物主义泥坑不仅有着内在的联系, 而且前者的每一个点都 能变成后者的机缘。同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 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 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 和唯物主义相反,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 发展了∀。[7] ( P54)此种情形的确是由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活动 来印证的。他们也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种意志哲学 都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而不是由行动者 (如果可以这么 称呼的话)提出来的。那种不但不否认自由意志而是要求 自由意志的体系, 正是以唯心主义的哲学为基础的。 在这方面,在梅林的著作里, 可以看到许多正确和错 误并存的评论, 其中评价叔本华意志形而上学的观点最 值得注意。他说,叔本华之所以成为统治阶级的�第一位 时髦哲学家∀, 是因为他用�意志的努力∀向机械唯物主义 宣布�不可妥协的战争∀, 并且如此确定无疑地只是由于 他的意志学说也包含着一些�明亮的闪光∀, 他才�始终不 肯屈辱到使自己的哲学适应统治阶级在当时条件下所提 出的种种需要∀, �他也是我们的最后一个伟大哲学 家∀。[ 3] ( P90)在梅林的这种解释中, 叔本华的意志学说对于 理解唯心主义来说,特别是对于理解机械唯物主义来说, 都是一种真正的贡献。这里我们所以特别着重说�真正 的∀, 乃是因为,梅林的观点可以使我们认识到, 如果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不能在哲学世界观的基础层面说明能动的 方面,那么, 在为机械唯物主义打开大门的同时也为发展 能动的唯心主义提供了入口。那种认为通过发展被唯心 主义作抽象理解的能动方面便能消解机械唯物主义的想 法,恰恰是个简单的想法。正因为如此, 梅林给予马克思 的历史科学的评价是匪夷所思的。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 斯在历史领域里否定机械唯物主义, 决不意味着否定它 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权利。否则, 那就等于要把马克思 主义从科学思维领域放逐到迷信领域中去, 把自然科学 包括在唯心主义里 , 即便是叔本华对此做法也会加以杖 责。梅林说: �马克思超过费尔巴哈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而奠定了社会科学唯物主义; 他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同 时拯救了德国唯心主义中超过法国唯物主义实际的一步 的东西。∀ [ 3] ( P122)不可否认, 这是梅林的真正看法。然而, 真正说来,梅林对马克思的这一评论并不构成本质的重 要性,因为它根本上仍然沿袭所谓马克思身上 �人文主 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矛盾。他将马克思哲学赖以为基 础的东西归结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因而, 梅林对于 历史唯物主义的维护就不具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相反, 他 将历史唯物主义导入区隔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历史领 域,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区隔理解成 为准�学科性∀的区隔, 并且将历史唯物主义的使命看作 是�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这种理论的权利以它自身为 基础,不需要与自然科学方法结合起来, 一如它本身并无 任何自然科学方面的要求∀。[ 3] ( P163) 这样一来, 马克思比 德国的全部�感性哲学∀的见识低得多了: 因为, 在梅林看 来,马克思哲学也取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 好像这是 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由此观之, 自然科学和历史科 � � 2010年第 6期 � 10��� 学的对立关系一直是西方理智思维及其特殊地说也是正 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潜藏着的一种普遍的思想姿态, 而 此一姿态的本质在于无视自然科学的感性基础, 无视马 克思那种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 # # 它消除 了自然与精神之间的分裂。所以, 梅林对马克思意志哲 学阐释无疑同对叔本华、费希特、康德等人的意志哲学的 阐释一样抽象:即没有克服抽象概念与具体存在的二元 性。他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最终, 他将他对已经成为 老人的叔本华的�寂静主义∀否决与他对欲使哲学原理成 为实践的行动指南的费希特意志哲学的感激混在一起, 交织成他对以马克思的名义提出的�革命意志∀问题的回 答。梅林的著作令人吃惊地再度表明了如下情形: 那些在 法国以极粗野方式落实的革命观念, 在德国居然也允许得 到自由表达。先前,马克思曾令人佩服地强调过这一点。 更深入地看, 梅林的错误还在于: 他是在题为%康德 和马克思&的论文中来提出如何说明�革命意志∀问题的, 因而,我们会发现他有那么多的对马克思的误解 # # # 那 么多对不适当提出问题的言不及义的回答: 梅林本应该 依从马克思就这个问题所提出的方式、所使用的方法以 及与其术语相互对应, 即用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见 解来说明之。但是, 梅林却以相反的方式把马克思和费 希特硬拉在一起,只满足于在�无产阶级的子弟费希特的 哲学∀ [ 3] ( P119) 之中寻找答案,并在此问题之外来决定它的 真理性内容。在这里, 梅林没有提到真正的马克思的观 点,只是说到康德的�盲目空虚∀, 说到费希特�从康德向 上攀登历史道路∀, 说到作为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历史遗产 的�马克思和革命无产阶级∀。总之, 梅林并不专注于他 对马克思哲学的革命一事本身的理解。至于, 他将在性 质上不同的哲学概念规定性混为一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呢? 在这方面, 人们知道, 在费希特那儿, 世界即 �非自 我∀, 成了必须加工的材料。它有待于在�绝对因果性∀和 绝对能动性中得到改造。费希特用绝对能动的自我把握 世界本质的努力, 是以先验的批判哲学为起点的。虽说 这种体系曾经有过从先前强调行动、突出实践理性优先 而后发生了询问行动的根据之保守主义的转变,但是, 一 种以观念革命的面貌出现的哲学 # # # 对于马克思来说, 它就是费希特哲学的特征。黑格尔早就认识到, 这种体 系的历史缺陷存在于自我和非自我的因果关系之中, �就 费希特的自我在他的哲学里所赢得的内容看来,其, 完全 缺乏精神, 其枯燥乏味, 简言之, 其十分笨拙, 是异常显 著∀ [ 6] ( P335) 的。与费希特哲学�笨拙∀性质相联系的施莱 尔马赫至少也觉察到�这种对世界的主宰也是机械的和 技术性的∀。[ 8] ( P84)对马克思深入根本地来说,如果这种哲 学的�纯洁性只是相对的, 即只是针对封建等级的利己主 义而 言, 那 末 就 没有 必 要 对 革 命 ! 作 新 的 探 讨! ∀。[ 9] ( P153) 而在梅林那里,费希特真实的情形就大相径 庭于马克思的洞见了。不管怎么说, 费希特对于梅林之 所以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却是不可避免的。其实 ,费希 特有什么魅力呢? 梅林的回答是, �他从头到脚是一个革 命者∀。既然他是这样一个人, 梅林觉得应该根据这样一 个人来判断他的言论。在%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 中,梅林将其基本主题 # # # 被梅林概括为�对不可动摇的 意志说来, 没有什么是不可达到的∀ [ 3] ( P237) # # # 称为 �它 给予了德意志民族现代再生以火的洗礼∀, 其中 �最漂亮 话中最漂亮的一句∀是: � 具有性格! 和 是德国的! ,无疑 是意义相同的∀。对于梅林来说, 可惜, �不只是再也没有 人读它,而且再也没有人给予应有的评价了∀。[ 3] ( P233) 梅 林对此是有痛苦体会的。这表现出在评价费希特这些言 论的政治意义时, 我们本来应当把它与德国市民阶级表 现出的大量同情心一样看待的东西, 它却经由梅林对�那 片浪漫主义思想意识的浓雾∀ [ 3] ( P236) 想入非非、而被提升 为�崇高的东西∀,可是, 如今塑造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却 将其�变为可笑∀。不但如此, �崇高的东西变为可笑的∀, 仅在转眼之间。梅林为此表现得十分愤懑! 无论如何这 意味着:假如浪漫主义就是意指它完全缺乏与某种原因 的关系,那么, 我们在这里便可看到了梅林在另一处给予 机会主义者拉萨尔以无原则吹嘘的原因: 费希特的� 自 我∀所规定的能动性, 终将导致一个发生变化的世界, 但 不是通过�自我∀心情和想像式的能动性, 而是通过拉萨 尔标榜顺应当前时机(机缘)以及在工人之间进行鼓动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而这样,就能在各种实在 (思维、存在、自我、非自 我、物质、精神)之间保持自己的立场,并通过它们之间的 相互对抗而消除它们。这属于梅林之政治浪漫主义机缘 论的本相。而无论如何, 这也就是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本 相。在这里哲学基础上的理论逻辑仍然表现为两个方 面:一方面, 就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基础而言, 庸俗马 克思主义承认其学说的体系内容是斯宾诺萨�实体唯物 主义∀的, 但这不包括费希特的那个绝对自我; 并因而在 另一方面,不得不在唯心主义的意志主义的基地上来领 会�革命意志∀和�能动原则∀。 � 2010年第 6期 � 11��� 三、扬弃历史二分之对立和历史一元论的重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为何要再度沉浸于 19 世纪 中叶以及稍稍延后的题材中去? 事情是一目了然的吗? 不, 这里没有什么清楚的东西, 但一切都是意味深长的。 今天, 我们还真的未曾切近地和实际地把握住马克思同庸 俗的唯物主义及其同整个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的脱离。 不过, 透过马克思哲学的能动性诉求不能作为其唯物主义 基础的附加成分加以理解, 这一点才更清楚地显露出来。 我们看到,庸俗马克思主义既用�历史的∀一词来掩盖自己 哲学的被动性,正如它用�历史的∀一词掩盖一切能动性的 无条件的被动性。它总是强调, 历史这一观念的实现需要 两个要素:主观与客观; 并且它首先意味着:在社会历史领 域数组对立的列表中,人们可以发现如下二分: 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自然与历史、短暂与永 恒、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与意志等等。这种历史二分法的概 念构想及其所意味着的联系是以明确的对立论为起点的, 在庸俗马克思主义那里, 说到底, 一切事物仅仅是它的反 题。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如上二分概念所蕴涵的关系是一 元的, 即都属于一个一以贯之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理 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辩证法只是针对单一历史 现象的说明,而不是针对两种或许多不同现象。实际上, 马克思反对黑格尔将逻辑矛盾看作是现实的特征, 也就 是反对历史被预先安排在逻辑里(正、反、合题)。在这个 意义上,即在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意义上, 马克思的辩证法 承认,对立的两方面存在相互依赖的可能性,却不必依赖 一种更高的因素(合题)才能实现。用经典理性主义之逻 辑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基础 , 势必表现为更高统一 体的不断发散, 从而使马克思的辩证法变得没有意义。 换言之,在马克思那儿, 上述历史二分法作为区分社会历 史现象的方法,是一个导致辩证法一元论重构的方法, 是 马克思用锤子砸碎黑格尔哲学的内核 # # # 马克思在谈论 黑格尔绝对精神瓦解的时候最充分地展示了斯宾诺萨的 �实体∀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的形而上学盛装。不用 说,马克思的二分法关心的问题是: 如何割断整个形而上 学传统的二元论,而非重申它的权利。[ 9] ( P176- 177) 不过,历史二分法作为区分方法,并不是我们将之作 为马克思哲学逻辑基础看待的最后定论。而我现在所思 考的是,这些历史二分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首先, 当人们 只记住规律和规律的普遍性观念 , 似乎为逻辑所迫只满 足于坚持规律来进行思考, 而不是认为有两种或多种不 可化约的秩序时, 无序的观念就会由秩序的重压中自动 出现。如果深入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 在马克思关于社 会有机体演进理论中,无序的概念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为,就马克思关于作为一种社会有机系统的矛盾结构 特征而言,社会运行的紊乱 (无序) 乃至社会机体的瓦解 也是属于现实可能性的或潜在的。我们因此能理解, 社会 历史规律决不能被还原为机械 # 因果论规律。换句话说, 当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生命规律在场时,机械论规律就退 场。或者我们应该说,马克思哲学的能动性诉求不能不是 哲学基础上的理论逻辑表现。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关键 是根据一个社会有机存在论 (而不是社会机械存在论)来 区分一个社会混合体, 更确切地说,应该按照性质将社会 有机体分成不同的成分。当马克思考虑他的区分方法时, 他试图把社会有机体一分为二。为此他指出: �我所得到 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 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 我 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 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10] ( P32- 33)在这里, 马 克思看到:一种社会有机体理论之所以不能忽略对意志论 的批判,是由于重要的在于认识社会历史为什么和如何遵 循规律,是由于重要的是认识生产关系何以在某一时刻 (点)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导致的机能失调。 马克思运用历史二分法说明了意志论的错误,不仅为了批 判其错误,而且为了指明意志、意愿造成的秩序与惰性、自 然秩序的二分话语的哲学性质就在于它的意识形态性质。 在这个简明的陈述中, 我们怎么会觉察不到寓于传 统马克思主义之中的难题: 我们如何可能用自然科学的 精确性指明�这一时刻∀,在�这一时刻∀, 生产关系成了生 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机械论者和唯心论者都以为自 己想到了这个答案, 机械论者说, 革命行动的引发就像仅 仅执行一下最终的技术操作, 因为其余的一切已由自动使 一切关系发生革命变化的经济发展的自发过程实现了。 在机械论视野中, 革命的需要仅仅成了一种理性主义的谵 妄, 即可以用理性方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东西。须知, 机 械论者的看法的基本依据,来自他们自以为是的时间空间 � � 2010年第 6期 � 12��� 化表象世界。问题就在于,他们由此在那个被称为社会历 史(时间)的东西的性质差异的地方, 只能看到社会发展的 程度的不同(因为它在数量上是同质的、并通过空间得以 表现的)。在这一方面,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柏格森的时间 概念, 它带有一点不自觉的马克思辩证法色彩。柏格森认 为, 初看起来, 性质的差异存在于两个事物之间, 然而, 实 际上, 它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两种不同倾向之间。时间由 于自身的缘故而 �倾向∀于接受或带有所有的性质差异。 柏格森以绵延、生命的延续的概念力图从理论上重构生活 的时间经验及其实质要素,阐明这种实质要素曾因机械 # 因果思维的抽象而被遮蔽。正如想像一种唯意志论的可 能性, 就是表明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可能存在。[ 11] ( P118) 诚哉斯言。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者来 说,历史唯物主义勾连到的是 �社会∀和�纯粹经济秩序∀, 各种�理想∀、�目的∀、�规范∀并不就是上行的、更崇高的、 具有决定性的东西, 相反, 它们仅仅是满足于各种 � 抽 象∀、�虚构∀、�幻象∀, 即� 上层建筑∀。按照这种机械论, 一种社会有机系统的矛盾结构通过简单的中介、过渡和 程度变化成另一种结构,它完满地对应着生产力、生产关 系的朴素进化论辩证法。在这种对社会有机系统内部矛 盾真正性质差异的忽视中, 使我们不可容忍的假问题及 幻觉的全部来源崭露出来: 即对源于资本主义自身内部 矛盾而导致的机能失调的忽视, 归根到底产生了驱使资 本主义永远扩张其生产,永远不停地、毫无危机地发展其 生产条件的幻觉。如果资本死亡之舞果真是如此�机械 的∀, 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就真是以循环经济的运动方式 进行的。因此,我们何时才能谈及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 发展的障碍? 严格的分析只能导致一个可能的答案: 何 时都不可能。这说明如果人们将人的意志作为一种先验 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规律 (类似一种大写的 �存在∀)的反题性质和一种必须被悬置的性质的东西, 那 么,意志、目的就溢出了简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式 规律。于是,庸俗 (机械) 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对于人类认 识自己创造的历史来说过于狭窄。相反, 这个框架对于 被特殊看待的历史主体的某种表现来说则过于宽松。因 为,无论如何, 针对� 我们何时才能谈及生产关系成了生 产力发展的障碍∀这个问题, 传统马克思主义之中的唯心 论者假设, �如果由我来决定∀,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永远胜 券在握。如果他的这种立场的选择仅仅只是唯意志论的 决定,那么, 他实质上让历史唯物主义勾连到的只是 �国 家∀和�纯粹权力政治的秩序∀, 并且也是先验地设想资本 主义自身何时机能失调。唯意志论在此意义上, 凸显为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向度, 即政治哲学向度。能 动性原则蜕变成一切政治浪漫主义的原则。 这样,机械论者和唯心论者所需要的出发点不是一 般的辩证对立概念, 而是否定性地对 �这一半∀或 �另一 半∀的根本怀疑。这些理论从总体上看也可能试图按照 二分法或者多条线对社会历史进行区分, 试图以此解释 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差异, 却急急忙忙地构造出一个 所有历史的总体观念。即使这样, 他们也没有比对方多 向马克思的辩证法走近一步。比起他们在论战中所了解 的,机械论者对人的主观需要、行动和社会秩序之间关系 的思考,更是表现出实证主义地倾向于空间性思维模式; 他们在实际应该看到社会历史决定性的转折之处所形成 的越来越分化的性质差异的地方, 却只是看到一系列社 会变化之程度差异。他们在实际应该从社会历史内部看 到形成改革障碍的事物 , 却只是从外部将其看成形成社 会量变的东西。他们将历史唯物主义勾勒为社会历史线 性进化论,同时必须将其勾勒为同质的、空洞的时间上的 观念。他们无法设想生产力一旦超出了其框架, 它需要 新的社会关系形式。反过来说, 唯心论者出于厌恶盛行 的物化意识而根据时间来思考社会历史的变化, 把这一 动态因素绝对化而把性质的差异归划于时间一边。正是 在这个被他们压制的空间前提中,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政 治逻辑:即把历史设想为�直线型的演化系列的事件。∀但 是,谁保证能产生历史事件? 对唯心论者来说, 当然是人 的意志。仔细研究起来, 唯心论者承认意志能产生历史 事件实乃掷骰子式的思想游戏。阿尔都塞发现: 历史 (大)事件不可能由人类�制造∀出来。当然, �只要有人与 人的对抗,总有可能出现什么事情, 即使任何事情也不发 生,那也是个事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无是生非! ∃∃但 绝不提供产生历史事件的可能性, 绝不提供用以区分历 史事件同人们日常遇到默默无闻的无数小事的理 由∀。[ 12 ] ( P117)在这种情形下, 伪装和理论的欺骗就发挥作 用 # # # 理论的作用显然既是一种现实认识的障碍, 又是 一种现实的愿望表达 # # # 不要失去对事件的理论控制。 然而, 马克思看到, 在最好的情况下, 这些作用也只能使 所有现实事件都被遗忘了。世界舞台则局限于 �书市∀, 局限于�批判∀、�人∀和�唯一者∀, [ 7] ( P95) 怎么有可能改造 世界呢? 其实, 唯心论者除了在政治事务的辩论时关心 � 2010年第 6期 � 13��� 意志渲染外,他们的主要观点一直是,没有一种行动能达 到预想的目的,在庸俗马克思主义中尚未表达清楚的东 西,在德国唯心主义那里已经像一种道德一样不证自明: 人类及其个体是在辩证过程中展开的理性工具。因此, 历 史事件的反题性质, 成了拯救了唯心主义的现实的、唯一 真正的功效:只要它不干扰自己沉溺于幻想, 唯心论者就 无法设想他会跟自己生活环境有什么真正的冲突。这样 看来, 庸俗马克思主义就其哲学开端而言是反马克思哲学 的。易言之,马克思的哲学包含着能动的、革命的东西, 我 们不可能将其本质从其唯物主义�基础∀中剥离开来。 参考文献: [ 1 ] � 徐长福� 走向实践智慧 # # # 探寻实践哲学的 新进路 [ M ]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009� [ 2 ] �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M ]�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1992� [ 3 ] � 梅林� 保卫马克思主义[ M ]�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82� [ 4 ] �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 [ M ]� 第 2 卷� 北 京:三联书店, 1961� [ 5 ] � 海德格尔�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M ]� 沈 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 6 ] �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M ]� 第 4 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 7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M ]� 2 版� 第 1 卷� 北 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8 ] � 卡尔∋ 施米特� 政治的浪漫派[ M ]� 上海: 上 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9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 第 2 卷�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57� [ 10]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M ]� 2 版� 第 2 卷� 北 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11] � 吉尔∋ 德勒兹�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 M ]� 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12] �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 M ]� 北京: 商务印书 馆, 2006� A Critiq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Will and Objective Laws in Traditional Marxist Philosophy ZHANG Wen�xi ( Sch 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Key words] � w ill; law ; historical dichotomy; historical monist ic [Abstract] � T he point o f v iew of t radit ional Marx ist philo sophy on the r elat ionship betw een sub� ject ive init iativ e and object ive law s w as caught in a dif f icult dilemma of revolut ionary w ill and his� torical law s� This expresses the tension and conf lict betw een the tw o wo rld view s # # # the vulgar ( mechan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subject ive idealism� T his w as evidenced by the internal log ic o f the Marx ist theorists of the Second Internat ional mor e than by Lukacs/ Kolls�s cr it icism of Mer� lin/ Plekhanov� Vulgar ( mechanical) M arxism�s lov e fo r Spino zasim w as as st rong as it�s prefer� ence to F ichte�s act ivism, and Marx had insisted that this should be understood f rom the perspec� t ive of associat ion w ithin the contradict ion� This associat ion show s that w ill and law s are coex is� t ing and dichotomous in the social o rganism� Compared w ith the quest ions of w hy and how to fol� low historical law s, voluntarism w as the response to a social organism theory, and a social org an� ism theor y should not ignore either vo luntar ism or mechanical materialism� The crit ique of rela� t ionship betw een human w ill and object ive law s in tr aditional Marx ist philosophy is both a most penetr at ing account of vulg ar M ar xism and an insight ful explanat ion of how the subject iv e init ia� t ive of M arxist philosophy is f irmly based on materialism�
本文档为【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系批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00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5-28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