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公禅师

志公禅师

举报
开通vip

志公禅师志公禅师 梁*宝志和尚*志公禅师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有故。...

志公禅师
志公禅师 梁*宝志和尚*志公禅师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被岸。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无智人前莫说。打尔色身星散。 (四) 报尔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着。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着。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七)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无著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羂。慈心一切平等。真即菩提自现。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八)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十)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奶孩儿。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堪磋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十二时颂》 梁*宝志和尚*志公禅师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著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     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禹中巳。     未了之人教不至。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只守玄,没文字。认著依前还不是。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     四大身中无价宝。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映未。     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工夫求的意。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脯时申。     学道先须不厌贫。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     虚幻声音终不久。禅悦珍羞尚不餮(tie)。谁能更饮无明酒。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     狂子兴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入定亥。     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     心住无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     一颗圆珠明己久。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不见头又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未了之人听一言。只遮如今谁动口。                                    《十四科颂》 梁*宝志和尚*志公禅师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少。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沈生老。昔时迷日未晚。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愚人贪着涅槃。智者生死实际。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人子。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二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歙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歙然。法性本无十缠。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争无喧。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了达贪嗔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     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生死不异涅槃。贪嗔如焰如影。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了达****性空。镬汤炉炭自冷。     善恶不二     我自身心快乐。歙然无善无恶。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谁厚薄。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了知诸法平等。歙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生死不二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断除不二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不着二边中道。歙然非断非常。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惘惶。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心里朊蛇蝮蝎。蛰着便即遭伤。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真俗不二     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解缚不二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不驾生死船筏。如何渡得爱河。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诃,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     境照不二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地狱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不为六尘所梁。句句独契无生。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非法非律自制。歙然直入圆成。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运用无碍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法宝喻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任性浮沈若颠。散诞纵横自在。遮莫刀剑临头。我自安然不采。     迷悟不二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颠倒至甚。如犬吠雷讧讧。 《醒世歌》 梁*宝志和尚*志公禅师    南来北往走西东 看见浮生总是空,天也空来地也空 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来月也空 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来地也空 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来银也空 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来子也空 黄泉路上不相逢    文藏经中空是色 般若经中色是空,朝走西来暮走东 人生恰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 到头辛苦一场空    夜深听得三更鼓 翻身不觉五更钟,仔细从头思想起 便是南柯一梦中     宝志和尚*志公禅师*济公:     宝志(公元418年--514年),又称“宝志”、“保志”、“保公”、“志公”。生于东晋末年,历宋、齐 、梁朝,为当时著名的释门人物。   宝志俗姓朱,金城(在今********或江苏句容)人。据《宝华山志》载:一日,当地妇女朱氏“闻古木鹰巢中儿啼,梯树得之,举为子。面方,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据此看来,宝志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其实不然。梁人陆陲在《志法师墓志铭》的开头即写道:“法师自说姓朱,名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宝志的父母在他七岁时,就送他到南京道林寺,随法俭和尚出了家,“修习禅观,坐必逾旬”。可见,这是个很循规蹈矩的好和尚。 宝志修行四五十年,但始终默默无闻,时人也“未知其异”。他于刘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常披发赤足,手执挂了刀尺之类玩意儿的锡杖,招摇过市,多与帝王、贵公交往,事颇神异,说出来的话,尤多谶语,呈预见之明。齐武帝初罪其惑众收监,但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却为其送饭。 至梁武帝时则“尤深敬事”,让他出入宫禁。据载,他曾为修《文选》的昭明太子洗眼明目,浙江东、西天目山即由此得名。梁武帝为妻郗氏创“梁皇忏”,亦由宝志助其事,以此成就了盛行的水陆法会。宝志主要神迹仍是“预言谶语”,以至形成一种僧谶风气,《志公谶》直播唐宋及后,甚至生成出一种《志公因果经》。宝志逝后,武帝“敕陆倕制铭先遣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遣像,处处存焉”。 上千年沿袭下来的寺庙撞钟习俗,也始于宝志。有一次,梁武帝询问宝志如何解救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下诏要天下寺院击钟。定志形象有本相与菩萨显身两种。手执一锡杖,杖上悬挂剪刀、尺子、拂与镜等为其本相。唐李白画赞:“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尺齐梁,扇迷陈语”。宋李纲诗:“宝公真至人,鸟扑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都是描写此形象,说其杖上悬尺为“梁”、拂为“陈”、剪为“齐”,谶南朝王庭变化。四川大足石篆山有龛南宋造像,僧形带杖刀尺等,原来以为是鲁班,经研考而判明正是志公之像。北宋时寺庙中志公院很多,如山东青州、四川剑阁。 而志公为观音菩萨所化,则见于僧传中陈御虏举家事志公笃,志公为其显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说明宝志渐为陈家显形,形相身光如菩萨。张僧繇画宝志时,大师变成十二面观音。又日本入唐僧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宝志是“十一面观音之化身”,日本学者据此持论。但《十一面观音经》虽北周有译出,但实未浒,是说恐是唐代追述。观音菩萨化现成圣僧形相,在古史屡有记载。《普门品》说观音化现中就有比丘、比丘尼身。而僧传具说曾现观音相貌,多有灵异变化事迹。民间影响很大者,莫若六朝宝志、唐代泗州大圣,以及刘萨诃、达摩等。其中,观音化现最著名者当属南朝齐梁时的宝志和尚。而民间流传甚广的那个整日摇着把破蒲扇、笑颠颠云游天下的济公,他的原型,正是这位南京的宝志和尚。   修禅定之法要——禅宗永嘉集之奢摩他颂第四 【禅宗永嘉集】 (唐)慎水沙门玄觉 撰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    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    入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戒中三应须具。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有一无二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又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圆中三应须具。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二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三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此因中三德。非果上三德。欲知果上三德。法身有断德迩。因断惑而显德。故名断德。自受用身有智德。具四智真实功德故。他化二身。有大恩德。他受用身。于十地菩萨有恩德故。三种化身。于菩萨二乘异生有恩故。三谛四智。除成所作智。为缘俗谛故。然法无浅深。而照之有明昧。心非垢净。而解之有迷悟。刱入初心。迷复何非浅。终契圆理。达始何非深。迷之失理而自差。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则同其致。故有渐次名焉。     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续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复续前。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静。串习一念初生者。多接续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别生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念。精进者有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即静一念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是五念根本。    复次若一念相应之时。须识六种料简。一识病。二识药。三识对治。四识过生。五识是非。六识正助。第一病者有二种。一缘虑。二无记。缘虑者善恶二念也。虽复差殊。俱非解脱。是故总束名为缘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种名为病。第二药者。亦有二种。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此二种名为药。第三对治者。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药。对彼二病。故名对治。第四过生者。谓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因药发病。故云过生。第五识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历。兼复寂寂。此乃还源之妙性也。此四句者。前三句非。后一句是。故云识是非也。第六正助者。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此之二事。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当惺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历历寂寂。二名一体。更不异时。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行之时。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复如是。历历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又曰。乱想是病。无记亦病。寂寂是药。惺惺亦药。寂寂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思之。    复次料简之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是故须识此五念及六种料简。愿勿嫌之。如取真金。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何忧不得。    毘婆舍那颂第五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盛。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辞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无着。有无之境双照。中观之心历落。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有。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花空。及以了眼空。非无了花眼。花空眼犹有。了花眼空眼。无花眼不了。   复次,一切诸法。悉假因缘。因缘所生。皆无自性。一法既尔。万法皆然。境智相从。于何不寂。何以故。因缘之法。性无差别。故今之三界。轮回六道。升降净秽苦乐。凡圣差殊。皆由三业四仪。六根所对。随情造业。果报不同。善则受乐。恶则受苦。故经云。善恶为因。苦乐为果。当知法无定相。随缘构集。缘非我有。故曰性空。空故非异。万法皆如。故经云。色即是空。四阴亦尔。如是则何独凡类缘生。亦乃三乘圣果。皆从缘有。是故经云。佛种从缘起。是以万机丛凑。达之者。则无非道场。色像无边。悟之者则无非般若。故经云。色无边故。当知般若亦无边。何以故。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则内智寂寂。了无所了。则外境如如。如寂无差。境智冥一。万累都泯。妙旨存焉。故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是则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 Page 1
本文档为【志公禅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25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7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