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

举报
开通vip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2009 年 9 月 頁 1-30   - 1 -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 ──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李 金 星∗  提      要  科學學術研究非常重視方法學的選擇與運用,因為研究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可以決定 學術研究的價值與成敗。筆者想要針對胡適與劉若愚二人有關詞學研究方法與文學理論 的文獻作內部的分析,並且要進一步從歷史、社會的角度,探討胡適、王國維、朱光潛、 劉若愚這些現代學者之間的學術歷史關係。因此本論文的內容將分為以下三部分:一、 討論集...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2009 年 9 月 頁 1-30   - 1 -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 ──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李 金 星∗  提      要  科學學術研究非常重視方法學的選擇與運用,因為研究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可以決定 學術研究的價值與成敗。筆者想要針對胡適與劉若愚二人有關詞學研究方法與文學理論 的文獻作內部的分析,並且要進一步從歷史、社會的角度,探討胡適、王國維、朱光潛、 劉若愚這些現代學者之間的學術歷史關係。因此本論文的內容將分為以下三部分:一、 討論集中一個詞調的研究方法。二、分別針對胡適與劉若愚二人的詞學方法作詳細具體 的分析說明,並結合二人的文學理論作比較整體性的研究。在胡適與劉若愚二人之間, 王國維與朱光潛的詞學研究方法與境界理論也發生密切的影響與聯繫,因此採取歷史的 方法一起加以討論。這樣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理解研究方法與文學理論之間橫向的結構 關係,一方面也可以深入把握前後發展縱向的歷史關係。三、提出研究的幾點心得:(1) 現代學術方法的形成建立;(2)中國文學理論的繼承發展;(3)東西文學理論的綜合匯 通;(4)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印證;(5)文學鑑賞與研究的理想境界。期望本研究結果對 文學研究領域有所貢獻。 關鍵詞:研究方法、文學理論、境界理論、中西文學理論匯通                                                         ∗  現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2 - 一、前 言 韋勒克(Rene Wellek,1903─1995)和華倫(Austin Warren,1899─1986)合著的 《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是二十世紀享有大名的文學理論專著,該書緒論韋 勒克開宗明義即指出學術研究要注重客觀性、系統化、和方法學的原則。它的中文譯本 有個副標題叫做〈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指明文學方法學和文學理論兩者之間有密切的 關係1。筆者在文學理論的教學研究過程中,對文學理論與文學方法兩者之間的關係頗 費心力加以注意;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翻檢文獻資料時,發現胡適(1891─1962)的 文學主張非常重視治學的方法,特別強調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實驗主義的 科學方法。在《胡適留學日記》、《胡適文存》2裡面保留了青年胡適的學術心路歷程。 這些資料明顯流露一些中國傳統學術的痕跡,也可以幫助理解傳統學術現代化在現代早 期學者身上生成發展的脈絡,對於文學理論和文學方法的互相關聯性也能獲得更深切的 認識。治中國傳統詩詞文學,素有名望的美籍華裔學者劉若愚(1926─1987)的《中國 詩學》、《北宋六大詞家》及《中國文學理論》3等著作中,不僅有較進步而全面的詞學 理論和方法,更可以看到中西文論綜合匯通的成績。因此根據胡適、劉若愚二人相關的 文獻為基礎,並參酌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特別對胡適以及劉若愚二人的詞學方法與文 學理論略作爬梳整理,除了可以深入體會詞學研究的現代意義和成果之外,也可以對文 學理論及文學的歷史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擬試從詞學方法與文學理論二方面下手,針對胡適與劉若愚探 討有關詞學理論與方法的文獻作內部的分析,以及自胡適、王國維(1877─1927)、朱 光潛(1897─1986)及劉若愚等現代學者的文學理論與方法做歷史性的關聯研究。在內 容方面大略分為三部分:一、逐調分讀研究方法的提出:說明專家學者逐調分讀法的主 張;二、胡適與劉若愚的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對胡適與劉若愚二人詞學的研究與 文學理論作具體實例的分析說明,並深入一層分析其方法的來源、有關的理論內容與歷 史關係;三、結語:綜合歸納本文的研究內容,提出一些文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心 得和建議。                                                         1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頁 19。 2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胡適文存》(臺北:洛陽圖書公司,不著年 月)。 3 劉若愚早期有關文學理論的著作,有《中國詩學》(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62。杜國清譯,臺北:幼獅, 1977);《中國文學理論》(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5。杜國清譯,臺北:聯經,1981)。有關傳統詩詞文 學的研究,有《中國的俠》(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67。周清霖,唐發鐃譯,上海:三聯,1991);《李商 隱的詩歌研究》(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69。尚未有譯本出版);《北宋六大詞家》(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74。王貴苓譯,臺北:幼獅,1986)等共五種。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 3 - 二、逐調分讀研究方法的提出 《胡適留學日記》對胡適早年在美國留學時期(1910─1917)有關生活與讀書心得 有詳細完整的記錄。其中 1915 年在康南耳大學的〈讀詞偶得〉說: 年來閱歷所得,以為讀詞須用逐調分讀之法。每調選讀若干首,一調讀畢,然後 再讀他調。每讀一調,須以同調各首互校,玩其變化無窮儀態萬方之旨,然後不 至為調所拘,流入死板一格4。 提出讀詞首先要運用逐調分讀之法,也就是對每一個詞調的眾多作品集中閱讀研究,經 由比較、歸納,以掌握每調文字、內容的變化與要旨。要如此才能體會儀態萬方、變化 無窮的作品風格,不至於為格調所拘,流入僵硬死板的毛病。這是胡適早年研究詞提出 的方法,也是後來他研究詞、編定詞選的基礎5。 詞的研究專家夏承燾(1900─1986)說: 我們在現研究詞調,只有拿《詞律》、《詞譜》等書作基礎,仔細揣摩它的聲情。 大概可有幾種方法:一,從聲、韻方面探索,這包括聲字平拗和韻腳疏密等等; 二,從形式結構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等等;三,排比前人許 多同調的作品,看他們用這個調子寫哪種感情的最多,怎樣寫得最好6。 認為研究詞調和揣摩聲情有密切關係,《詞律》、《詞譜》是研究詞調的基礎著作,根據 《詞律》、《詞譜》在比較分析相同詞調的作品時,要特別強調詞調的基本成分:包括聲 韻方面的字聲平仄和韻腳疏密;以及形式結構方面的分片比勘和章句安排也要深入的探 討,以便更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內容和藝術風格。 同樣專精詞學的龍沐勛(1902─1966)也說: 吾人欲確定某一曲調之為喜為悲,為婉轉纏綿,亦為激昂慷慨,果將以何為標準 乎?曰:是當取號稱知音識曲之作家,將一曲調之最初作品,凡句度之參差,語 調之疾徐輕重,協韻之疏密清濁,一一加以精密研究,推求其複雜關係,從文字                                                         4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頁 152。 5 胡適對於詞的研究發表有〈詞的起源〉、〈詞選自序〉、《詞選》等著作。〈詞的起源〉《胡適文存》(臺北: 洛陽圖書公司,不著年月),第三集,卷七,頁 637-650。〈詞選自序〉,同上,頁 630-636。《詞選》(上海: 商務印書館,1927)。臺灣修訂版改名稱作《胡適選注的詞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2007 年北 京中華書局根據各種舊版整理出校訂版。 6 夏承燾:〈填詞怎樣選調〉,《夏承燾集第二冊,唐宋詞欣賞》(浙江:古籍出版社,不著年月) ,頁 723-725。 《詞律》二十卷,清萬樹根據古人詞作分類考訂而成,收集唐、宋、金、元詞牌六百六十調,一千一百 八十體。在平仄、音律、句法上糾正補充《嘯餘譜》傳統詞律,是詞律方面的主要工具書。《欽定詞譜》 四十卷,康熙年間王奕清等奉旨編寫,係根據萬樹《詞律》增訂補充而成,共收八百二十六調,二千三 百零六體。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4 - 上領會其聲情。然後,羅列同一曲調之詞,加以推比歸納,則其間或合或否,不 難一目瞭然7。 他特別強調要深刻確定一種曲調的悲喜、婉轉纏綿,以及激昂、慷慨的藝術風格,必須 在句度、語調、協韻等方面領會聲情。同時主張在集中研究同調眾多作品之前,要選擇 研究知音識曲專家的作品,而且是最初作品,注重每一詞調的音律要領及最初作品的性 質,更要體會作品之間推比歸納方法的運用。 市面上一般指導詞的欣賞與寫作的書,也提出類似的說法: 我們這裡所要說的誦讀作品,和一般誦讀作品多少有點不同。我們除了要選擇優 美的作品來誦讀之外,我們還要選擇用同一詞牌寫的作品,因為必須如此,對詞 的寫作上才有幫助,尤其對詞牌的“悟入”上,才有顯著的效果。例如我們填一 首〈鷓鴣天〉就要一口氣選幾十首〈鷓鴣天〉來誦讀,讀熟了這幾十首〈鷓鴣天〉 之後,〈鷓鴣天〉的聲韻、句式,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和我們的意識溶合,這樣當 我們手填一首〈鷓鴣天〉的時候,就不會受到詞譜的限制,和限於一個字一個字 勉強縫合的困境。……所以填一首詞之先,搜集同一詞譜的作品來誦讀,這是非 常重要的8。 這段話在講作詞的方法,講一首詞的誕生,要先專門誦讀作品。這個誦讀方法和胡適所 說閱讀或研究詞的方法是一樣的講求要同調多首集中閱讀。詞的作品和一般文學作品不 同,因為詞的文體特徵是一種長短句的詩,和五七言體絕句律詩有不同的音韻,所以產 生不同的誦讀方法。並特別指出,在詞牌的悟入要有特別的修養,如此在聲韻、句式方 面,可以造成和“意識溶合”,產生形式內容渾成一體的精神,表現作者主體的特性,避 免不受詞譜限制的困境。 無論是海外留學的青年學者,還是對詞的創作或詞學研究享有大名的專家,對於詞 的研究或寫作,可以說是異口同聲的強調要針對同一詞調的作品作集中深入的研究。這 是一種掌握詞的文學藝術特徵、強調詞獨具的文學類型,充分顯現現代學術研究精神, 專精一種詞調深入體會研究的方法。它和一般選本或依作品類別、或按時代前後,選錄 作家少數各體代表作品提供的閱讀方法、以追求廣博見識、多元修養的目標是不同的9。 中國文學研究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除了思想觀念的轉變、史料的發現以外,研究 方法的運用也是學術界相當注重的事。無論是清末以來的梁啟超(1873─1929)、王國 維(1881─1936),或是民國初年啟蒙運動時期的魯迅(1877─1927)、胡適等,在文學 研究上有特殊成就的學者,都受外來新思想觀念和科學方法的影響,他們也都一致的主 張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王國維提出古史研究應用地下資料和典籍互相參證的“二重證 據法”,對學術研究有突破性的成就。陳寅恪(1890─1969)評論王國維的學術成就說“其                                                         7 龍沐勛:〈詞學研究的商榷〉,《詞學季刊》(臺北:學生書局,1967 年影印本),一卷,四號,頁 5。 8 本社編輯部《詞的欣賞與寫作》(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頁 91-92。 9 依作品類別編排,如南宋書坊編《草堂詩餘》。按時代前後編選,如朱疆村《宋詞三百首》。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 5 - 學術內容和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 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 證”10。 在為陳垣〈敦煌劫餘錄〉作序時陳寅恪更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 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11。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 〈紅樓夢評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以及胡適的《白 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等著作都是運用新方法、 新材料解決新問題而成功,並為大家熟悉的例子12。 傳統的詞譜、詞律,歸納詞的音律形式,標舉基本的詞調格式,及一些因不同作家 的創意發展產生的變例。這些書對於詞的平仄聲調、用韻疏密及節段分片、章句安排有 所說明,它的方法是科學的、進步的,頗合乎文學類型學區別文學的不同類型,強調文 類藝術特徵的研究方法,對促進詞體的研究有實際的幫助。只是較缺乏對語言句法結構 及作品意境風格深入的分析和整體的討論,運用說明的方式也是一種較呆板單調文體形 態的呈現,不能彰顯現代學術性分析性論文的方式。胡適、夏承燾、龍沐勛等人對詞的 鑑賞或研究,主張專門就同一詞調的作品作集中科學的研究,在聲韻方面分析平仄聲 調、用韻疏密,在結構方面注重節段分片、章句安排,並連結作品的內容情意以及藝術 風格,作整體的掌握。這個方法不僅較傳統依內容類別、或依時代編輯的作品選本有不 同特色,和詞譜、詞律傳統詞體形式的專書比較,確實是一種新穎的進步的研究方法, 對現代詞學的學術研究,也有較明顯而具體的貢獻。 三、胡適、劉若愚的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 (一)胡適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 胡適對於詞的研究除了提出逐調分讀基本原則的方法,他還更進一步舉辛棄疾〈水 調歌頭〉三十五闋為例,作具體落實的說明13。為了行文討論的方便,例句只取一例, 整理節錄其內容於下: (〈水調歌頭〉)此調凡八韻: 一. 第一韻與第四韻、第八韻,皆十字兩截,或排或不排。 (一).排者:                                                         10 陳寅恪:〈王靜庵先生遺書序〉,《陳寅恪先生文集之三‧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 北:里仁書局,1982),頁 219-220。 11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金明館叢稿二編》(臺北:里仁書局,1982),頁 236-237。 12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明倫出版社,1969);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54);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 《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27);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13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下)〈讀詞偶得〉》(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頁 152-156。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6 - 文字起騷雅,刀劍化新蠶。 (二).不排者: 落日寒塵起,胡馬獵清秋。 二. 第二韻與第六韻十一字,或上六或下五,或上四而下七。 (一).上六下五: 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 (二).上四下七: 平生丘壑,歲晚也作稻梁謀。 三. 第三韻與第七韻皆十七字,分三截:首六字,次六字,又次五字。 (一).三截一字不斷者: 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 (二).一二兩截兩讀相排,而以下截收者: 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青草;紫蓋屹東南。 (三).上兩截為對峙語詞,而以下五字為之止詞(object): 都把軒窗寫遍,更使兒童誦得,歸去來兮辭。 (四).首截敘一事,而次兩截合敘一事: 莫住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銜。 (五).首截總起,而下兩截分敘兩事: 卻怪青山能巧:政爾橫看成嶺,轉面已成峯。 四. 第五韻九字分三截: (一).九字一氣者: 為公飲須一日三百杯。 (二).九字分三伉讀: 喚雙成,歌弄玉,解綠華。 (三).上三字起,下六字分兩伉讀: 斷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四).上六字分兩住頓,而下三字收之: 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 胡適對詞的研究方法:一是先依聲韻觀念,將〈水調歌頭〉全詞按韻分為八節(所 謂的八韻);二是再逐一對每韻節分析其句法結構:或為五五句式;或為六五句式;或 為六六五句式……;三是如屬同一句式,再按語意及句法細部關係,分析句子的內部語 言組合。以第五韻的九字句為例,即有四種語言組合方式:有九字連貫一氣,如“為公 飲須一日三百杯”;有九字分三伉讀,如“喚雙成,歌弄玉,解綠華。”;有上三字起, 下六字分兩伉讀,如“斷吾生,左持蟹,右持杯。”;又有上六字分兩住頓,而下三字收 束,如“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透過詞的語法分析,讓作品的語言與情意、內容、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 7 - 風格作更密切的結合。這個方法基本上屬於詩歌語言的句法分析。對辛棄疾〈水調歌頭〉 三十五闋,屬於一人一調多首作品可以作深入的把握,對於多人一調的眾多作品也可以 用同樣的研究方法。這種以語言學知識為基礎,強調語言形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詞藝 術上的音律特徵,是一種音樂的文學,長短句的詩歌,以及因此特徵而成的藝術風格有 密切關係,這可以說是富有現代語言形式分析特色的詞學研究方法。王國維的研究《紅 樓夢》,打破傳統索隱派的舊方法,引用西方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藝術觀念、悲劇理論作為評論依據,對《紅樓夢》提出新見解,備受學術界肯定14。胡 適詞的逐調分讀研究方法,對於傳統詞學在詞譜、詞律方面的研究既有繼承又有新的突 破,樹立了現代的研究水準與成績。它的價值和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奠定中國現代學 術研究新方法、新方向的作用有相似的價值。 胡適一生的學術研究,用力最深影響最大的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他的〈清代學 者的治學方法〉(1921)、〈國學季刊發刊宣言〉(1923)、〈治學的方法與材料〉(1928)、 〈介紹我自己的思想〉(1930)15、,以及其他談文學革命運動、小說考證、中國禪宗史 以及水經注研究的文章,都強調要用杜威先生實驗主義的哲學方法,也就是歷史的方 法、實驗的方法16。余英時以為胡適自始至終把實驗主義看作一種科學方法。“胡適思想 有一種非常明顯的化約論的傾向,他把一切學術思想以至整個文化都化約為方法17。” 對於科學方法的強調,固然是中國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也來自於胡適個人受中國乾嘉考 證學、杜威實驗主義的影響。就是馬建忠(1845─1900)《馬氏文通》出版的刺激18,西 方索緒爾語言學研究方法及俄國形式主義語言學派19在本世紀初的學風感染,也有很大                                                         14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1904 年連載於《教育世界》雜誌第 8、9、10、12、13 期,次年收入《靜庵 文集》。葉嘉瑩以為“靜安先生此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實在乃是一部開山創始之作”,“在中國文學批評拓 新的途徑上佔有不朽的地位”。見《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源流,1982),頁 176。 15 〈治學的方法與材料〉,《胡適文存》(臺北:洛陽),第三集,卷二,頁 109-122。〈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胡適文存》,第四集,卷四,頁 607-624。〈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胡適文存》,第二集,卷一,頁 1-18。 〈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頁 358-412。 16 胡適〈杜威先生與中國〉說:“杜威先生只給我們一個哲學方法,使我們用這個方法去解決我 們自己 的特別問題,他的方法,總名叫做「實驗主義」,分開來可做兩說:一、歷史的方法,二、實驗的方法。” 《胡適文選》的二十二篇文章分為五組,第一組六篇泛論思想的方法,第五組四篇,代表胡適對於整理 國故問題的態度與方法,見〈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以上二文分見《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頁 380-382, 以及第四集,卷二,頁 607-624。 17 余英時:《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1987),頁 49。 18 〈馬氏文通〉是我國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中國文法的著作,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 意義。該書寫於 1898 年。胡適〈詩三百篇言字解〉說:“此為以新文法讀吾國舊籍之起點。……馬眉叔 以畢生精力著文通,引據經史,極博而精,以證中國未嘗無文法。而馬氏早世,其書雖行世,而讀之者 絕鮮。此千古絕作,遂無嗣音。其事滋可哀嘆。……今日吾國青年之通曉歐西文法者,能以西方文法施 諸吾國古籍,審思明辨,以成一成文之法,俾後之學者能以文法讀書,以文法作文,則神州之古學有昌 大之一日。”以西方文法研究古籍,以文法讀書,期待中國古學昌大,顯示胡適獨特的眼光和見解。見《胡 適文存》第一集,卷二,頁 239-242。又留美時期,胡適曾在中國學生會提出四條古文教授法。第一條: 注重講解古書,第二條:主張字源學,第三條:講求文法,第四條:講標點符號的重要。胡適稱“第三條 講求文法是崇拜《馬氏文通》的結果,也是我學習英文經驗的教訓。”見〈逼上梁山〉,《中國新文學大系‧ 建設理論集》(臺北:業強,1990),頁 6。 19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現代語言學的創始人。1878 年發表《論印歐系語言元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8 - 的可能。 〈讀詞偶得〉發表四年以前的 1911 年,胡適有〈詩三百言字解〉一文分析《詩經》 言字語法與語義。〈讀詞偶得〉發表以後,在 1916 年,有〈爾汝篇〉、〈吾我篇〉等文皆 利用語言文字的分析方法做傳統文學的研究。這也是胡適早年學術研究偏於傳統考證學 的一個主要特色20。1919 年對新詩的嘗試寫作時期,胡適發表了〈談新詩〉。在這篇研 究新詩,屬於新詩理論的重要論文裡面,主張新詩的音節,也許可以不要平仄,不要押 韻,但要特別注意新詩詩句中的頓。他說:“詩的音節全靠兩個重要分子:一是語氣的 自然節奏,二是每句內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諧。至於句末的韻腳,句中的平仄,都是不重 要的事。語氣自然,用字和諧,就是句末無韻也不要緊”21。胡適認為新詩大多數的趨勢, 朝著“自然的音節”的方向走。而所謂“自然的音節”可以分為節和音兩層來說。節就是詩 句裡面的頓挫段落,音就是詩的聲調。用內部詞句的組織來幫助音節,故讀時不覺得是 無韻詩。他的結論是:新詩“內部的組織──層次,條理,排比,章法,句法,乃是音 節最重要的方法”。胡適的主張帶領一代風氣,宣示了詩歌文體形式的創造。 〈讀詞偶得〉與〈談新詩〉二篇文章發表的時間相近22,也都強調從語句分析、注 重頓在詩句中造成的韻律效果,具有前後一貫的詩學主張和研究精神。這可能是中國現 代詩歌形式主義研究最早的示範,充分顯示胡適作為學術思想領導者的地位。詩歌研究 (包含詞學研究)採取語言形式的分析方法,可以從語法結構下手,也可以從語音要素 及修辭技巧,甚至美學風格等方面掌握;在這些方面的研究,西方形式主義文學批評提 供了我們許多可貴經驗。胡適在〈讀詞偶得〉這篇短簡的讀書筆記中提出集中在語法結 構方面的研究心得,表現獨特的眼光與價值。在現代學術研究上,這個成果雖然只是一 小步,但卻是堅定的一步,也是方向正確的一步。對未來進步的學術研究開啟了一條可 以走的大路。 必須特別提出的,胡適的文學觀念並非只偏向形式的一面,他反對無病呻吟,文勝 質的毛病,主張對文學的內容形式兩者同時並重。在 1916 年 4 月 17 日,胡適即以為: 吾國文學大病有三:一曰無病而呻;二曰模仿古人;三曰言之無物。……陳三立、 鄭孝胥,皆言之無物者也。文勝之敝,至於此極,文學之衰,此其總因矣23。 同年 10 月在〈寄陳獨秀〉書信中,更進一步以“文勝質”一語指稱舊文學的毛病。他說:                                                                                                                                                                           音的原始系統》,注重方法問題的整體性。1906-1917 的講課內容,後來由學生編成《普通語言學教程》, 於 1967 年出版,獲得很大名望與深遠影響。俄國形式主義在 1916 年列寧格勒“詩語言研究會”成立後出 現。主要目標之一是文學的科學性研究。宣稱“文學性”才是文學的科學研究對象。也主張新形式製造新 內容,而內容是受制於形式的看法。詳細主張見佛克馬(Douwe Fokkema)、蟻布思(Elrud Ibsch)《二十 世紀文學理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85),第二章〈俄國形式主義學理論〉,頁 9-42。 20 〈詩三百篇言字解〉,《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頁 239-242。〈爾汝篇〉,《胡適文存》,第一集,卷 二,頁 248-253。〈吾我篇〉,《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頁 248-253。 21 〈談新詩〉,《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一,頁 164-186。 22 〈讀詞偶得〉作於 1915 年,〈談新詩〉作於 1919 年,前後相距四年,正是新文學運動的初期,胡適主 張白話文,寫作《嘗試集》白話詩的時期。 23 〈吾國文學三大病〉,《胡適留學日記(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卷十二,頁 306。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 9 - 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文勝質者,有形式而無精神, 貌似而神虧之謂也。欲救此文勝質之弊,當注重言中之意,文中之質,軀殼內之 精神。古人云:“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應之曰:若言之無物,又何用文為乎 24? 他要求注重言中之意,文中之質,軀殼內之精神,以拯救有形式而無精神的毛病, 非常清楚的強調作品內容精神的重要。他又認為談文學革命,要從八事入手。這八事就 是:一、不用典;二、不用陳套語;三、不講對仗;四、不避俗字;五、須講求文法之 結構;六、不做無病之呻吟;七、不模仿古人;八、須言之有物。他並把一到五等五事 劃歸為形式上之革命,而把六、七、八等三事劃歸為精神上之革命。而一些懷有特殊立 場,不免於偏見、成見的人在批評胡適文學革命的主張和成績時,卻只注重形式層面, 而不提胡適對內容思想的強調,一味的對胡適進行攻擊和誣蔑,這不是昧於事實的胡說 嗎?畢竟,事實最為雄辯。 在 1917 年的〈文學改良芻議〉中,胡適經過深思熟慮後,對他的主張做了更深入 的分析與說明,他把“須言之有物”一條移到八事的第一條,說: 一曰須言之有物: 吾所謂“物”,約有二事: (一).情感。 情感者,文學之靈魂。文學而無情感,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 行尸走肉而已。 (二).思想。 吾所謂思想,蓋兼見地、識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文學如無此二 物,便如無靈魂無腦筋之美人,雖有濃密富厚之外觀,抑亦末已。近世文 人沾沾於聲調字句之間,既無高遠之思想,又無真摯之情感,文學之衰微, 此其大因矣。此文勝之害,所謂言之無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質救文。 質者何?情與思二者而已25。 文學要注重內容精神,要言之有物,這個“物”,就是情感與思想。要有高遠的思想和真 摯的感情,纔是救文勝之弊的最好方法。在討論“七曰不講對仗”一事時,他更批評文勝 之極的駢文和律詩。他說: 至於後世文學末流,言之無物,乃以文勝;文勝之極,而駢文律詩興焉,而長律                                                         24 〈寄陳獨秀〉,《胡適文存》(臺北:洛陽圖書公司,不著年月),第一集,卷一,頁 3。1933 年《四十 自述》裡面,〈逼上梁山〉一章,胡適又把這個問題做了重新說明:今日文學大病在於徒有形式而無精神, 徒有文而無質,徒有鏗鏘之韻,貌似之辭而已。今欲救此文勝之敝,宜從三事入手:第一須言之有物, 第二須講文法,第三當用“文之文字”時,不可避之。三者皆以質救文勝之敝也。又說:這時候,我已彷 彿認識了中國文學問題的性質,我認清了這問題在於“有文而無質”。〈逼上梁山〉,《中國新文學大系‧建 設理論集》(臺北:業強,1990),頁 85。 25 〈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一,頁 5-6。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10 - 興焉26。 在與錢玄同討論《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孽海花》、《二十 年目睹之怪現狀》六大有價值的小說時,更強調內容與結構的相輔相生、相得益彰。他 說: 適以為論文學者固當注重內容,然亦不當忽略其文學的結構。結構不能離內容而 存在,然內容得美好的結構乃益可貴27。 事實上,胡適的文學見解相當進步,且富有包容性。在〈什麼是文學〉28一文裡面, 他做了簡單清楚的表白。他為文學下的定義是“語言文字都是人類達意表情的工具,達 意達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學。”怎樣才是好與妙呢?胡適以為“文學有三個要件: 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動人,第三要美。”明白清楚又叫做懂得性,有力動人 又叫做逼人性,“美就是懂得性與逼人性二者加起來必然發生的結果。”從上面這些意見 看得出來,胡適強調的是文學美的觀念。在〈談新詩〉一文中談新詩的方法,他主張“詩 須要用具體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說法。以為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 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腦子裡發出一種──或許多種──明顯逼人的影像,這便是詩的 具體性。”他並把逼人的影像分為眼睛裡起的影像;聽官裡的明瞭感覺;引起讀者渾身 感覺;以及抽象材料,格外應用具體的寫法等幾方面加以說明29。具體方法、逼人性是 和詩歌意象理論有關的另外一種說法;至於詩意詩味,強調的就是詩的意味、詩的情趣, 這是屬於詩的美感的概念。這種詩的美感觀念,後來胡適編《詞選》,在詞人小傳中對 詞人做批評的時候,基本上就綜合的以風格或意境做為批評的觀念和標準,偶爾使用境 界一詞30。 綜合整理上述說明,胡適的文學理論體系約略如下:                                                         26 同上注,頁 15。 27 〈再寄陳獨秀答錢玄同〉,《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一,頁 37-40。 28 《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一,頁 215-218。 29 同上注,頁 164- 186。 30 胡適《詞選》,1927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胡適的選詞標準,偏重白話詞以外,也強調詞的意境與情感 等美感因素。本文探討胡適詞的研究方法,特別集中突顯胡適的形式分析方法以及價值。對於詞的意境 與情感等美感因素的研究,胡適以為:晏殊的詞閑雅富麗之中帶著一種悽婉的意味,風格自高。柳永的 詞纏綿細膩,但風格不高。秦觀詞的意境,稍勝於柳詞。周邦彥詞的風格高,遠非柳詞所能比。蘇、柳 的詞,風格不同。蘇軾詞往往有新意境,所以能創立一種新風格。這種風格既非細膩,又非悽怨,乃是 悲壯與飄逸,這種風格乃是學問與人格結成的。以上批評內容,見《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7), 頁 51、頁 80、頁 111、頁 137、頁 92。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 11 - 不論研究的對象是詩詞或是小說,還是在探討文學革命的問題上面,胡適的基本觀 念總是全面的注重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的思考。受到討論對象或實際行文的 需要與限制,有時或者不免偏重在內容思想、情感的探討,有時則集中在形式方面的音 節或結構的討論,他都能夠表現進步的科學精神以及專業研究的水準,開啟新時代的風 氣,成為現代學術史上一位重要的學者。 (二)劉若愚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 旅美學者劉若愚以研究傳統中國詩詞文學著名,在《北宋六大詞家》裡面提出他的 研究分析方法,他說: 基本上我認為詩是對世界及語文的雙重探索。“世界”是指實存的外界和內心經 驗的融合,而世界的探索是指詩人對自然界和他所存身的人的世界的鑽研,以及 對自己內心的探究。至於“語文”的探索,那是指詩人的繼續不斷的努力,以複 雜的文辭結構,去體現他所探討的世界,同時把它用以寫詩的那種語文的潛在詩 意表達能力,實現出來。 一首詩的世界和主題不是一回事,因為詩的主題是抽象而廣泛的,但詩的世界卻 是主題的具體化及獨特化。在研究每位詞人對詩文的探索時,將著重於形成不同 詞的風格的各種因素。例如用辭、造句、意象、典故、音律等31。 劉若愚的研究方法,強調對世界的以及對詩文的雙重探索,作為分析品評詩文作品的原 則,在研究關注的層面上較為全面而完整。對胡適〈讀詞偶得〉偏重語言形式語法結構 的方法做了修正與調整。《北宋六大詞家》實際探討北宋詞壇重要的六位大家,即晏殊、 歐陽修、柳永、秦觀、蘇軾和周邦彥的詞學成就。他選各家代表作品,一方面探討詞人 作品裡面的世界(境界);一方面就其文字、句法、聲韻、格律、意象做精細的研究。 下文擬在六位作家之中選取三位為例證,約佔全書半數的份量,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可 以了解劉若愚的研究精神;集中在北宋前期三家,也可以較清楚了解文學史發展階段性                                                         31 劉若愚: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 Prinecton, Prinecton University Press,1974。王貴苓譯:《北 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6),前言,頁 4-5。 文學  思想情感  高遠的思想  語言文字  真摯的情感 音節  結構  文學美    懂得性 (明白清楚) 逼人性 (有力動人) 美  (風格、意境) …… (表現方法)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12 - 的特色。茲就《北宋六大詞家》的晏殊(991─1055)、歐陽修(1007─1072) 及柳永 (987─1053)三家為例,具體說明劉若愚研究方法: 晏殊〈浣溪沙〉原文: 聲韻譜: 一 曲 新 詞 酒 一 杯 去 年 天 氣 舊 亭 臺 夕 陽 西 下 幾 時 迴 無 可 奈 何 花 落 去 32 似 曾 相 識 燕 歸 來 小 園 香 徑 獨 徘 徊 劉若愚首先引述晏殊〈浣溪沙〉原文並作了聲韻譜,然後分析說明晏殊詞平仄聲韻的特 色:“聲韻的特色方面用了遇部、御部、麌部三種韻通協;平仄的特色方面,第四行和 第五行的末一字,屬上聲韻,而其他韻腳皆為去聲”。評釋部分對作品內容思想認為:“這 首詞刻劃出一個有限而親切的小天地。起首二句寫賞心悅目的景物,作者自己也受到感 染而心情愉快,……因為眼前的景物潛伏著矛盾的現實:天氣與亭臺和去年一樣,然而 一年已逝,也就不可能和去年相同。……「幾時迴」加強了逝去時日不復返的事實。…… 下半首第一句暗示了,花的落去,象徵著春天和青春的消逝,作者用「無可奈何」表達 了對時間逝去的無能為力。不過再下一行,由於去年燕子的歸來,又閃耀出一線希望。 這兩句詞各自揭露了兩相衝突的情感──下半段的首句以落花象徵生命的逝去,興起惋 惜和哀傷之情,第二句由回到燕巢的燕子,使過去延展到眼前,至少塑造了永恆的幻象, 又提供了慰藉。……猶豫不決的情緒保留在最後一行,「徘徊」二字的疊韻增強了走來 走去的意象,加以字聲的重複,合起來充分表現了詩中人充滿矛盾的心情33。” 歐陽修〈生查子〉原文: 聲韻譜: 去 年 元 夜 時 花 市 燈 如 晝 月 到 柳 梢 頭 人 約 黃 昏 後                                                         32 對每首詞例,劉若愚作如下幾點說明:中文原文每句各佔一行,不用標點符號。視需要而加入注釋, 詞調平仄及用韻圖譜。平仄圖譜,用「-」表示平聲,用「+」表示仄聲,用「干」表示應做平聲,但 可以通用仄聲,「±」表示應該用仄聲,但可通用平聲。用「/」表示停頓處。用大字字母(A)表示平聲 韻,小字字母(a)表示仄聲韻。《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6),頁 7-8、頁 12。 33 劉若愚:《北宋六大詞家》,頁 16-18。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 13 - 今 年 元 夜 時 月 與 燈 依 舊 不 見 去 年 人 淚 滿 春 衫 袖 對歐陽修的研究,也是在引述歐陽修〈生查子〉原文,以及作了聲韻譜之後。對聲 韻的特殊安排再作了說明:“歐陽修這一首〈生查子〉有數處與詞譜不合:歐詞上半首 第一行作+ - /- + -,歐詞下半首第一行作- - /- + -。歐詞下半首第二行 的節奏是:+ + - /- +,不是+ + / - - +,這也說明了詞譜的音律是怎樣的 受到詞句意義的節奏的影響而被修改。”在評釋部份,對作品的內容世界及文字結構, 他認為:“這首詞修辭的簡約使人嘆為觀止。他簡單的結構主要基於重複和對比,極為 有效的描寫出充滿情意和哀嘆的小小世界。去年今年人的情況的全然不同,徹底的對照 著過去和現在客觀環境的全然一樣,完全一樣的背景。……下半首第一句僅一字不同的 重複著上半首的第一句,同時下半首的第二句在意義上綜合著上半首的第二句和第三兩 句,下半首第二句又用了首句的「去年」二字,而最後一行,在以上每一行詩句的安排 準備之後,把全詩帶到了感情的顛峰34。” 綜合歸納劉若愚對詞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聲韻的分析方面,劉若愚強調晏殊〈浣 溪沙〉裡面韻部的選擇變化和聲調平仄的安排,合乎一般規格。歐陽修〈生查子〉的音 律節奏和詞譜的規格不同,表現作家個人的風格以及對格律的創造。他對〈浣溪沙〉的 內容探討,提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描寫許多外在的景物。這些景物包含新詞、美酒、 天氣、亭臺、夕陽,還有小園香徑,以及落花與歸燕,他們造成生動寫實的環境;也因 為景物或景物之間潛藏著個別豐富的涵意和矛盾的現實,暗示了複雜隱微的感情。二、 強調時間的存在與流逝。通過去年、舊時、夕陽西下、幾時迴等概念,交代時間的存在 與變化,以及聯帶感染產生的相關心情。在時光的無窮與變遷之中,暗示物是人非,人 生無常;在小園香徑的空間之下,突顯獨立寂寞詩人的感傷。三、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 境界。無可奈何及似曾相似的語詞運用、事物的新與舊及花鳥的去與來之間的對比之 下,表示了人生悽婉徘徊的境界。對於歐陽修〈生查子〉的評論提出了:一、修辭簡約, 流露口語的流暢自然。有元夜時、今年、去年、黃昏後、柳梢頭等的時間與景物的描寫。 二、結構的重複與對比。在時間方面有去年的重複出現,與今年互相對照。元夜時的花 燈與月景作為時空背景也重複出現。除了景物與人的對照之外,也有人群與個人的對 照,人生淒涼寂寞的本質,因此蘊積而生。三、情感的含蓄,有餘不盡。作品的結尾在 重複與對照的情境之下,併發出淚滿春衫袖的強烈感傷。 劉若愚的批評方法條理清楚,有三個重點:首先從北宋眾多作家中選出六大代表作 家作為研究對象,其次舉出一些作品例子作文本的分析,說明作家的特殊風格,最後再 作整體的藝術評價。除了實際作品的分析表現批評家的批評性格特性之外,對於作家作                                                         34 《北宋六大詞家》,頁 34-37。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14 - 品的選擇也表現了劉若愚的詞學觀點,如果再和其他詞的選本,如胡適的《詞選》做比 較,更能看出兩者詞學觀念的差別。在晏殊的研究,選擇討論了〈浣溪沙〉(一曲新詞 酒一杯)、〈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清平樂〉(金風細細),及〈踏莎行〉(小徑紅 稀)四首詞;在歐陽修的研究,選擇了〈踏莎行〉(雨霽風光)、〈生查子〉(去年元夜時)、 〈蝶戀花〉(獨倚危樓風細細)、又(庭院深深深幾許)及〈浪淘沙〉(今日北地遊)五 首詞;討論柳永的作品包含了〈雨霖鈴〉(寒蟬淒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迎新春〉(嶰管變青律),及〈菊花新〉(欲掩香幃論缱綣) 五篇。劉若愚在整體評論時歸納晏殊詞的特點:一、大多數的詞,描寫個人退隱的世界, 詞中的外在環境秀雅,內在的心情嬌柔而風流蘊藉。二、文字風格方面,語詞優美不纖 弱,高雅不造作,大部分的語句精鍊。三、造句方面,和通俗的古文相近。四、充滿了 意象的運用。這些意象多數是自然界陰柔的事物,如花、樹、鳥、露、山;或是日常生 活的亭、院、簾、幕等。最好的意象,是那些把自然外物和人的情感相摻合的複合意象。 五、晏殊詞的境界是以閒雅而纖美的造句,表達豐富的情操與敏感。對歐陽修詞的整體 評價是:一、大體上和晏殊的詞風格相似,但對不同的外界有較多的探索。二、詞藻方 面、造句方面、詞調和意象的使用,大扺和晏殊相似,差異不大。至於對柳永的整體評 價,則有以下幾點結論:一、柳永詞的世界,環繞三個主題:無家的流浪、男女的歡愛 及都市生活,顯示情感的寫實主義。二、柳永的文字探索方面,成就相當可觀。對造句、 韻律及詞律方面都有改革。大量的使用口語表達情感,並將口語成功織入傳統的詞藻。 三、意象的運用,常憑藉視覺的吸引,以及數種單純印象的累積效果。常用的單純意象 包含三類,分別是大自然意象、家庭生活意象,及美貌婦女意象。四、柳永詞相對仗的 句子,時常由一個一字逗引導。一字逗作為一句詞的詞首,為柳永所創,是他對詞調句 式的貢獻之一。五、句子結構方面,串聯句使用很多,有三百多處,影響句法及節奏, 造成流動及委婉效果。六、創用新調填詞,尤其是長調。在二百一首詞中,用了一百四 十九個詞牌,其中一百二十二個屬於慢詞,是慢詞的倡導者35。綜合上面對晏殊、歐陽 修及柳永的作品實際批評來看,劉若愚的批評觀念、批評方法以及批評的寫作形式,呈 現一個客觀嚴謹而有規律的模式。 杜國清翻譯《中國詩學》成中文時,將書中的“world”譯為“境界”,而不譯為“世界”, 顯然和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的用法不同36。可知世界有時又叫做境界,是可以互 相通用的概念。在發表《北宋六大詞家》的十二年前,劉若愚在《中國詩學》中即提出 做為境界與語言之雙重探索的詩的理論。原始文獻有歷史意義,解說也較為詳細,可以 拿來參考。劉若愚認為,“詩是不同的境界和語言的探索”。所謂境界的探索,他定義為:                                                         35 劉若愚對晏殊、歐陽修及柳永詞的批評,見《北宋六大詞家》,頁 26-32,頁 45-50,頁 52-95。 36 見《中國詩學》譯者後記的說明,《中國詩學》,頁 275。旅美學者高友工以為,“人往往喜以 ‘世界’(world) 一詞譯‘境界’兩字,但我卻愛取柯勒(Jonathan Culler)所用的內境(inscape)一詞,因為此時的‘境界’ 並不是泛泛之‘境’,而是情景交融的階段,而且可以進一步反映一種價值。用柯勒的話來說是‘在意義澈 悟的瞬間,形式呈現為整體,表層表現深層。’”可以作為境界涵意的一個參照。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 問題〉,李正治,《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灣:學生書局,1988),頁 157。   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   - 15 - “生命之外面與內面的綜合;前者不只包括自然的事物和景象,而且也包括事件和行為, 後者不只包括感情,而且包括思想的記憶、感覺、幻想。換句話說,詩中的‘境界’,同 時是詩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映,也是其整個意識的表現。因為一首詩並不是過去經驗死板 記錄,而是把過去經驗與寫詩或讀詩的現在體驗融合起來的一種活的過程。”所謂語言 的探索,就是在這一個活的過程中,“詩人尋求適當的字句、適當的聲調格律和意象次 序以表現那種經驗37。”在上述基礎上,劉若愚建立自己的兩個評詩標準:一是這首詩是 否探索它獨有的境界;二是在語言的使用上,他是否開創新的局面。《北宋六大詞家》 對於詞家詞作的研究,既有境界的探索又有語言的探索,兩者之間不是彼此孤立,而是 表現了有機的聯繫,形成一個整體。《中國詩學》(1962)及《北宋六大詞家》(1974) 二書的主張前後雖然相隔十二年,中間還有〈中國式的詩論試探〉、《李商隱的詩歌研究》 的闡釋運用,但彼此之間確有內在的一慣性思維。總結來看,在 1974 年以前,包含《中 國詩學》、《李商隱的詩歌研究》以及《北宋六大詞家》等書的研究,表現的詩學理論體 系如下: 後來,在《中國文學理論》(1975)一書中,劉若愚對中西文學理論有著較為擴大 和深入的闡發。他參考亞伯拉姆斯(M.H.Abrams,1912─ )鏡與燈( The Mirror and The Lamp)的宇宙、藝術家、作品、鑑賞者四要素,以及模仿理論、表現理論、客觀理論、 實用理論四理論的觀念,並融匯了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發展成為形上理論、決定理論、 表現理論、技巧理論、審美理論和實用理論的文學理論體系38。在 1977 年,劉若愚又寫                                                         37 劉若愚:《中國詩學》下篇,朝向一個綜合的理論,第一章,〈做為境界和語言之探索的詩〉,頁 137-150。 (臺北:幼獅,1962)。《中國詩學》是劉若愚詩學理論的基礎。全書分為三篇。上篇“作為詩之表現媒介 的中文”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語言文字在詩歌創作、分析與鑑賞的功用與特色。中篇:“中國的傳統 詩觀,是對中國古代各派批評家的詩學觀念加以梳理檢討”,將中國傳統詩學理論歸納成四種頗具代表性 的詩學觀念:(一)道學主義詩觀,(二)個性主義詩觀,(三)技巧主義詩觀,(四)妙悟主義詩觀,並 加以分別闡釋。下篇:“朝向一個綜合的理論”,是作者在綜合中西詩觀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詩學觀念 和評詩方法。 38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頁 12-13。〈北宋六大詞家〉在建立明確簡要的 理論之後,做了深入詳細的作品藝術分析,包含了作品世界與作品語言兩方面。《中國文學理論》主要在 文學理論方面的建構,它的成功並且讓學界肯定的地方,很大的原因在於劉若愚有豐富深刻的實際批評 詩  語言  實有世界境界  用語  音律  經驗世界  造句  意象  典故  自然世界  (景物)  人的世界  (事件、行為)  思想 感情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七期    - 16 - 了〈中西文學理論綜合初探〉,積極探討融合匯通中西文學理論的問題,他說: 在《中國詩學》中,我略述了做為境界與語言之雙重探索的詩的理論。……後來 我在〈中國的詩論試探〉這篇論文中,對這個理論稍加澄清和發展。……在《中 國文學理論》的導言中,我表明我的目的之一是“為中西批評觀點之綜合鋪出比 向來的更為適當的途徑,以便為中國文學的實際批評提供一個妥當的基礎”。現 在我想進一步完成這個目的,試圖將中國(尤其是形上學觀的)與西方(尤其是 現象學論的)的文學理論的要素綜合起來39。 劉若愚對文學觀念的研究,從《中國詩學》、〈中國式的詩論試探〉、《中國文學理論》、〈中 國文學理論綜合初探〉一路而來的歷史發展做了清楚的說明。在長久的文學理論研究、 實踐與思考之後,他又參酌援引存在主義、現象學的文學理論,對原有《中國詩學》以 來的理論做了補充與發展,內容表現更為清楚,體系也顯得更為完整。劉若愚表明他的 研究目的有兩個:一是中西批評觀點的綜合;二是為中國文學的實際批評提供妥當的基 礎。劉若愚提供的理論內容是功用主義與結構主義的結合,亦即認為文學是一種藝
本文档为【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281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1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5-26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