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白与荆楚文化

李白与荆楚文化

举报
开通vip

李白与荆楚文化 “且兰”地考论 99 李白与荆楚文化 孟修祥 (长江大学 文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 摘 要:李白有一种特殊的荆楚文化情结,其诗文中的荆楚江山胜景、历史人物、事件、传说、风土人情 等成为诗人诗思的媒介与情感的符号以及现实生活的投影。它带着理性的激情,历史的现实感,显现出诗人独 特的心灵世界。他自称“我本楚狂人”,融汇庄子与屈原的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哲学思想与诗性智慧,从而 构成其独特的精神...

李白与荆楚文化
“且兰”地考论 99 李白与荆楚文化 孟修祥 (长江大学 文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 摘 要:李白有一种特殊的荆楚文化情结,其诗文中的荆楚江山胜景、历史人物、事件、传说、风土人情 等成为诗人诗思的媒介与情感的符号以及现实生活的投影。它带着理性的激情,历史的现实感,显现出诗人独 特的心灵世界。他自称“我本楚狂人”,融汇庄子与屈原的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哲学思想与诗性智慧,从而 构成其独特的精神创造,同时也是李白一生的精神皈依。 关键词:荆楚文化; 情结; 诗思; 庄周; 屈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1)04-0099-05 公元 725 年,即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当高山和 高原所环抱的“天府之国”限制了一位天才诗人的 文化视野,不能满足其文化兴趣的时候,就注定他 要走出四川盆地,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向往更为广 阔的世界①,他就是李白。 一、荆楚诗情与诗思 25 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满怀“奋 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答 孟少府移文书》)的美好理想与憧憬进入壮阔的楚境 时,眼界顿时为之豁然开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 客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进入荆楚门户三峡之 始,就被其壮丽江山胜景所吸引,由此就似乎注定 了他一生与荆楚之地不可开解的文化情结。 李白一生漫游过大半个中国,他的足迹更是遍 及三楚②故地,用他《与韩荆州书》中的话说:“白, 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以他《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 之东都序》之语而言:“凡江、汉、荆、襄、吴、楚⋯⋯ 亦何所不登眺”,据李白自己说,荆楚这块神奇的土 地对他充满无穷诱惑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异代同乡 司马相如《子虚赋》对楚云梦泽的生动描绘,其《上 安州裴长史书》说:“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 有七泽,遂来观焉。”无论其来荆楚的真实动机如何, 当他亲身感受到楚地神奇无比的江山胜景与风土人 情时,确实受到了深深地感动,或者说,他的荆楚 文化情结早在出蜀之前就已在孕育之中,至荆楚之 境,此情结越发不可开解。他几次亲临洞庭以及三 湘之地,追忆凭吊远古时代的娥皇、女英与大舜的 故事与传说,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 至游洞庭湖五首》其五:“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 处吊湘君”,《悲清秋赋》:“登九嶷兮望清川,见三 湘之清”,甚至在《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描绘其 壮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以至于即景生情,激动得开怀畅饮, 起舞高歌。他留下的许多写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作 如《游洞庭》、《寄王明府》等,恐怕与司马相如《子 虚赋》对云梦泽的描绘有关。他也曾因荆州贼乱③, 感怀过曾作为楚国故都的郢都与章华台的荒芜与残 破:“郢路方丘墟,章华已倾倒”(《荆州贼乱临洞庭 湖言怀作》);游应城汤池,不仅赞叹其“气浮兰芳 满,色涨桃花然”的阴阳造化的神奇,同时感慨其 “散入楚王国,分浇宋玉田”(《安州应城玉女汤 作》),造福荆楚大地的功绩;他到襄阳,既有因好 朋友孟浩然是襄阳人而产生特别的亲切感,同时也 联想到曾镇守过襄阳而以豪饮著称的西晋名将山 简,更遥想到战国时代楚襄王巫山云雨的故事与长 文 学 研 究 ———————————— 收稿日期:2011-04-18 作者简介:孟修祥(1956-)男,湖北天门人,文学硕士,长江大学文学院、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古代文学及荆楚文化。 《三峡论坛》2011 年第 4 期,总第 240 期 100 江岸边的凄凉猿声,《襄阳歌》所谓“襄王云雨今安 在?江水东流猿夜声”即是;他在《赤壁歌送别》 中绘声绘色地描写发生在荆楚大地的赤壁古战场: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昭 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追忆惊心动魄的三国 赤壁之战,以至于使李白“我欲因之壮心魄”,心情 为之振奋不已。他心情好的时候,峨峨楚山,浩浩 江汉,令他浮想联翩,感慨万端;被贬后心绪烦乱 之时,则是“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流夜郎 至西塞驿寄裴隐》),但李白毕竟是一位达观的诗人, 即使是在流放夜郎途中,也在江陵城郊慨然登上龙 山,情不自禁地留下《九日龙山饮》之类的旷达之 诗,因桓温和孟嘉在龙山留下的一段佳话,激发起 诗人盎然诗兴,第二天仍兴犹未尽,再游龙山,题 《九月十日即事》之诗。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荆楚之地有视九月十日为“小重阳”的习俗:“都城 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李白 所谓“遭此两重阳” 即言此习俗。 李白有为数甚多的诗文都与荆楚江山胜景、历 史人物、事件、传说、风土人情等无形地联系在一 起。荆楚江山胜景可以激发出李白的无限诗情,刘 勰《文心雕龙·物色》曾云:“屈平所以能洞监《风》 《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李白与屈原在 创作上有其非常一致之处,其许多诗文名世亦得南 方“江山之助”。荆楚历史人物、事件、传说组成了 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世界,江陵为楚国建都 411 年 的都城,又与襄阳在后来的汉魏六朝直至唐代均为 南方重镇,荆楚仅此两地在历史上产生的著名历史 人物与重大事件以及各种传说故事等,在诗人的无 限诗思之中,产生出极大的想象力,正如王夫之《明 诗选》卷二所说的,“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 从而成为诗人情思与情感的符号,现实生活的投影。 它带着理性的激情,历史的现实感,显现出诗人独 具特色的心灵世界。 出于一种不解的文化情结,李白对荆楚文化有 一种独特的诗情,以至于荆楚之地的风土人情、各 种歌舞均成为李白激发诗思的媒介。李白精于音乐 与舞蹈,写下了很多相关的作品,如《白纻词》、《秋 登巴陵望洞庭》、《听蜀僧浚弹琴》、《月夜听卢子顺 弹琴》、《拟古》其二、《春日行》、《凤笙篇》等就是 描写吟咏音乐之作,在众多的中国古代音乐系列中, 李白认为楚乐最为中听,楚舞更令人陶醉,他在《天 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化德政碑并序》中明确表示:“白 观乐入楚,闻韶在齐”,《书情赠蔡舍人雄》所谓: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高度赞赏楚乐楚舞的 艺术魅力。以楚乐为例,如《阳春》、《白雪》、《激 楚》、《结风》之类,特别受到李白的青睐。《阳春》、 《白雪》为众所知,李白在诗文中多次藉以抒情写 意,如《古风》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遗响飞 青天”;《激楚》、《结风》亦为楚地歌舞曲名,其音 调高亢凄清,最早记载于《楚辞·招魂》:“宫廷震 惊,发激楚些”,王逸注:“激,清声也。言吹竽击 鼓,众乐并会,宫廷之内,莫不震动惊骇,复作激 楚之清声,以发其音也。”司马相如《上林赋》亦云: “鄢郢缤纷,《激楚》《结风》。”颜师古注:“郭璞曰: ‘《激楚》,歌曲也。’”《史记索隐》曰:“《激楚》, 急风也。《结风》,回风,亦急风也。楚地风既漂疾, 然歌乐者犹复依激结之急风以为节,其乐促迅哀切 也。”这种“促迅哀切”之楚乐非常符合李白的审美 趣味。他的《白纻辞》之三有明确表白:“《激楚》 《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正是受楚乐的 影响,其中也包括楚地民歌,使他情不自禁地创作 出如《荆州歌》、《襄阳歌》、《襄阳曲》、《大堤曲》、 《阳春歌》等,以荆楚古歌名以咏荆楚之事,或感 咏世情,或感慨人生,皆别有韵味。 前人也曾探讨过李白何以对荆楚文化有深衷难 抑的情怀,以至于使他留连忘返于荆楚之地,如明 代宗臣曾有《过采石怀李白十首》,其九首可视为对 此问题的回答:“短筇踏破楚山青,日日苍梧醉洞庭。 何事淹留姑苏水,千秋风雨怨湘灵。”以青青楚山、 浩浩洞庭与湘灵的传说故事为代表的事与物,就是 李白留连忘返于荆楚的重要原因,因此,此诗亦极 能说明李白与荆楚文化的情缘。 李白于诗歌创作有其“天机俊发”的思维方式。 《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说:“⋯⋯(白) 虽长不过七尺,而心雄万夫,至于酒情中酣,天机 俊发,则笑谈满席,风云动天。”这是一种敏妙通灵 的思维艺术特点。它需要饱满的情绪,酣畅自足的 创作状态,李白往往在酒酣耳热之际,乘兴而起, 发想无端,转折无痕,正如陆机《文赋》所谓:“若 夫感应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方 天机俊发,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 与唇齿。纷葳蕤以馺沓,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征以 溢目,音泠泠以盈耳。”李白《江上吟》所谓“兴酣 李白与荆楚文化 101 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是也。在荆楚文化 史上的一些事典,对于李白来说,常常是借题发挥 或抒写情志的中介。如《古风》其二十一:“郢客吟 《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呑声何足道?叹息 空凄然。”④这显然是以宋玉《对楚王问》的故事来 借题发挥。所以萧士赟指出:“此篇感叹之诗也。高 才者知遇之难,卑污者投合之易,古犹今也。士负 才而不遇,能不读其诗而为之呑声叹息也舆?”流 放夜郎途中于巫山所作《古风》其五十八“神女去 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没,樵牧徒悲哀”,也 是以写人生之空幻感。他要表达达观的人生态度, 就借用庄子“物化”的故事:“庄周梦蝴蝶,蝴蝶为 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 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 营营何所求?”(《古风》其九)在《古风》其三十 五中一连用了《庄子》一书中的“东施效颦”、“邯 郸学步”、“运斤成风”三个成语,以批判诗坛的雕 琢之风习,倡导纯朴自然的诗风。《古风》其三十六 “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 献君”,就是用卞和三献宝玉于楚王的故事。即便是 发感叹时局之诗也用楚国历史故事,如《酬裴侍御 对雨感时见赠》:“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 哭秦庭,泣血安将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 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借用楚平王时伍子胥与 申包胥的故事,来指斥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现实境况 等,诸如此类,皆源于李白“天机俊发”的思维方 式。荆楚之地神奇的江山胜景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 涵不仅吸引了伟大诗人李白,形成了他不可开解的 文化情结,同时激发出诗人生命的活力与创作的张 力。李白以“楚狂”自诩,“酒隐安陆,磋砣十年”, 在楚地生儿育女,这是他与普通人没有差别的对生 命的创造,但他在楚地所创作的许多千古名篇,所 流传的千秋佳话,却是他对文化精神卓越的审美创 造。李白诗文既显现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记载 着他与荆楚文化的不解之缘,在很大程度上,李白 身上流淌着浓厚的荆楚文化的精神血液,积淀着荆 楚文化的艺术灵气。 二、并庄、屈以为心 在众多的荆楚历史人物中,最具有楚文化精神 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屈原,而最能引起李白精神共鸣 的人也是屈原。 自视甚高的李白以为自己“天为容,道为貌, 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代孟 少府移文书》),一心想作帝王师,一如屈原自以为 有“内美”、“修能”,即可为楚王建立“美政”理想 而“导夫先路”。于是,李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 过于理想化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 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 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 难矣。(《代孟少府移文书》) 开、天盛世确实为李白敞开了理想的大门,对 此,李阳冰《草堂集序》如此描述:“天宝中,皇祖 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 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曰:‘卿是布衣,名为朕 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入金銮殿,出入 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亦云:“论当 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遂直 翰林,专掌密命,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游之。” 当时的李白已成功地迈开了政治理想之途的第一 步。然而,李白既有“斗酒诗百篇”的才气,更有 杜甫《饮中八仙歌》所说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称臣是酒中仙”的傲气,李白也自言:“揄扬九重万 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狂傲之气溢 于言表,亦可见杜甫之言不虚。苏东坡说李白“戏 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本是对天才诗人品格 个性极高的定位,但对一位自比管、葛的人来说, 这种行为在政治上未尝不是一种极其幼稚之举。到 底是自己的族叔李阳冰能为之正名,李阳冰《草堂 集序》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 疏之。”真正的诗人总是张扬个性,循行自然,对任 何人都不设防,这正是诗人在政治漩涡中极易受到 伤害的原因。李白在长安没待上两年,即被“赐金 放还”,晚年误入永王李璘军幕又遭到第二次放逐— —长流夜郎。正是这种政治之途的不幸遭际,使他 情不自禁地想到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楚人:屈原。他 大声疾呼:“悲来乎!悲来乎!⋯⋯汉帝不忆李将军, 楚王却放屈大夫!”(《悲歌行》)他将屈原的悲怨视 为自我的不幸:“昔者屈原既放,迁于湘流,心死楚 地,魂飞长楸。听江风之袅袅,闻岭狖之啾啾。永 《三峡论坛》2011 年第 4 期,总第 240 期 102 埋于渌水,怨怀王之不收。”(《拟恨赋》),《楚辞·渔 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面目憔 悴。”李白被流放夜郎是“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 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赠别柳判官》)杜甫 在秦州听说李白被流放夜郎,十分悲愤,曾在《天 未怀李白》一诗中将李白与屈原并比:“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仇兆鳌注 云:“冤魂指屈原,投诗谓李白。”又说:“(李白) 夜郎一窜,几与汨罗同冤。”李白同屈原一样,在政 治上遭受残酷打击时,借助于诗歌将自我的一腔怨 愤倾吐出来,实现了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到发愤创作 的生命张力的转化,把生命的苦难化作抒写的动力, 又达到了以诗歌批判现实、干预现实,从而实现诗 人审美价值的目的。他的许多作品如《将进酒》、《行 路难》、《玉壶吟》、《江上吟》、《悲歌行》等,就是 诗人在与现实发生冲突,遭受不幸,把压抑在内心 的悲愤、忧虑与怨愤转化为冲击千古的创作激情一 泻而出的名作,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明 人黄文焕《楚辞听直》说“唐李白得骚之精”,也正 好印证了李白“哀怨起骚人”的论断。 李白之所以高度评价“屈平词赋悬日月”(《江 上吟》),并且在创作上“驱驰屈、宋”(李阳冰《草 堂集序》),以至于后人如屈大均《采石题太白祠》 认为李白“乐府篇篇是《楚辞》”、刘师培《南北文 学不同论》认为“(李白)乐府则出于《楚辞》”。李 白诗歌源于楚辞的审美认同,实则源于其对屈原文 化精神的心理认同。美国学者劳伦斯·A·施耐德 曾说:“每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着一个自己所 需要、所解释的屈原”,当他们试图建立与政治权力、 价值观念及文学艺术的观念系统时,他们都从屈原 的人格精神中找到答案⑥。“屈宋已逝,无与堪言!” (《夏日诸从弟登海州龙兴阁序》),李白在内心深处 对屈原的人格精神充满无限敬意,对屈原的不幸充 满感伤,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将屈原的 情志融入诗文创作之中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人们常说先秦时代的老、庄道家哲学是南楚文 化精神的代表,孔、孟儒家哲学是中原文化精神的 代表。如张正明先生在世时曾以问答形式说,如果 有人问楚国的精神文化为何,“我说,‘这是一道难 题,但我不妨试试。答案只有三个字——巫、道、 骚。依我看,这三样也是甲天下的。’⑦”道,即以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李白对儒道两家取舍分明: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⑧”(《庐山谣》),以“楚 狂”自诩,而嘲笑孔丘,虽然对诗人即兴而抒发的 感情并不能作为政治宣言来看⑨,但从李白的骨子 里对古代的孔丘,还有与李白同时代的“鲁儒”是 颇不以为然的,《嘲鲁儒》说:“鲁叟谈五经,白发 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送鲁郡刘长 史迁弘农长史》也说得非常明确:“仲尼且不敬,况 用寻常人?”他心仪的确是老、庄这两位南楚哲学 家。他自幼遍览诸子百家,熟读老、庄著作,老子 与庄子的批判意识、怀疑思想、自由精神与旷达哲 学无疑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庄身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春秋战 国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极力宣扬道家思想, 对维护奴隶主与封建主的儒家礼义进行了尖锐的批 判。《老子》第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 之薄而乱之首。”显然老子视儒家所谓“仁义”与“礼” 为社会祸乱之首。庄子更是对儒家标榜的“仁义” 采取猛烈批判的态度,《庄子·胠箧》说:“为之仁 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老、 庄的这种批判意识与怀疑思想无疑是对李白有着深 刻的启迪意义。 李白待诏翰林时,有过一年多的宫廷生活,这 使他对最高统治集团的腐朽生活与钩心斗角、相互 倾轧的内幕有比较清楚的观察与清醒的认识,他的 许多作品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如《古风 五十九首》中一些作品批判唐玄宗晚年迷信求仙追 求长生不老之药、穷兵黩武发动“西屠石堡”、攻打 南诏系列战争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批判朝 廷中一批王公贵族、奸佞小人恃宠骄横、嫉贤妒能, 痛骂他们是“蹇驴”、“苍蝇”、“鸡狗”,并且表示愤 怒之情:“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 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诸如此类之作 甚多,均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 李白批判现实是与其鄙弃权贵、蔑视功名富贵 的旷达情志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忆旧游寄谯郡 元参军》“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将 进酒》“锺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答王 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荣辱与我何有哉”,“达亦不足 贵,穷亦不足悲”,《江上吟》“富贵功名若永在,汉 水亦应西北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 李白与荆楚文化 103 事权贵”等就是这种旷达情志的直露表达。这种鄙 弃权贵,蔑视功名富贵的旷达情志因缘老、庄,《老 子》讲“不得难得之货”,“生而不恃,为而不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宁游戏污渎之 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断然拒绝楚威王厚币之 迎,为相之许,李白说:“严陵不从万乘游,归臣空 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酬 崔侍御》)由此可见,严子陵自喻不臣于天子的兀傲 形象与庄子拒绝楚威王之请的高傲形象何其相似! 旷达源于对社会的洞鉴,亦源于对生命的深刻 体悟,无论是李白“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 科”(《日出入行》)这种循行自然,与自然为一的超 然情怀,还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 下独酌》)之类人天圆融的生命境界与审美感受,都 可以从庄子那里找到哲学的依据。《庄子·齐物论》 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众人役役, 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 蕴。”李白与庄子在对待人生、生命的态度上真可谓 异代知音。当然,老、庄哲学中看透生命本质的一 面同时也影响了李白产生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 想观念。如《老子》第二十三章说:“飘风不终朝, 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人乎?”《庄子·知北游》说:“人生天地之间,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所以李白有了“处世若大 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樽”(《春 日醉起言志》)以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 对月”(《将进酒》)这种追求心灵解脱的处世哲学观 念。 龚自珍在《定庵文集补编·最录李白集》中说: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尽管由于时代与诗人身份之不同,使李白缺少庄子 的思辨力量,也缺少屈原的深沉情感与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不屈意志,以及对社会、人生、自然追问 到底的精神,但确实融汇了他们两人的批判意识、 怀疑精神、哲学思想与诗性智慧。并庄、屈以为心 既可视为李白在当时的精神创造,也可视为李白一 生的精神皈依。 注 释: ① 参见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信其诗思——李白评传》 中译本,中华书局 2001 年版,第 82-84 页。 ②《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孟康语曰:“旧名江陵为南楚, 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史记·项羽本纪》)《史 记·货殖列传》也明确说,淮河以北的沛、陈、汝南、 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的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 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从战国末期的政治格 局来看,江陵、吴、彭城乃是楚人的核心地带。楚国在 战国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受秦攻击,屡次迁都,使其 政治文化中心亦多变动。公元前 278 年(楚顷襄王二十 一年)秦将白起拔郢,顷襄王被迫东迁至陈(今河南淮 阳)为陈郢。公元前 253 年(楚考烈王十年),为避秦、 韩、魏兵锋,又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 前 241 年(楚考烈王二十一年),再迁都寿春(今安徽 寿县)。几次迁都选择在淮河流域,那么,不仅江淮地 区,就是黄淮地区的南部,也与荆楚文化有着重要的关 联。所以,“三楚”之地,以江陵、吴、彭城为核心, 包括两湖地区以及河南、山东南部地区,江苏、安徽、 浙江、江西、陕西、四川等部分地域,在自战国中至汉 初,江淮流域则为荆楚文化核心区域,当时亦称“三楚”, 近、现代从上述地区所出土的楚文物更能说明问题。 ③ 据《通鉴·唐纪》载:“干元二年八月,襄州将康楚元、 张嘉延据州作乱,楚元自称南楚霸王。九月,张延嘉袭 破荆州,有众万余人。澧、朗、郢、峡、归等州官吏, 争潜窜山谷。十一月,商州刺史韦伦发兵讨之,生擒楚 元,其众遂溃。” ④ 一名《荆州乐》,又名《江陵乐》,《乐府诗集》中属“杂 曲歌辞”,其古辞云:“纪南城里望朝云,雉飞麦熟妾 思君。” ⑤ 安旗主编:《李太白集编年注释》上册,巴蜀书社 1990 年版,第 570 页。 ⑥ [美]劳伦斯·A·施耐德:《楚国狂人屈原与中国政治神话》, 中译本,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8 页。 ⑦ 张正明:《巫道骚与艺术》,《楚文艺论集》,湖北美术出 版社 1991 年版,第 1 页。 ⑧ 自古以来,大多数人认为楚狂接舆是一位隐士,只有极 少数人认为他是一位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贤者,甚至认为 是屈原之“嚆矢”⋯⋯。见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湖 北文征》第十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5-126 页。 ⑨ 参见孟修祥:《谪仙诗魂》,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108 页。 (责任编辑:王雪丽) 149 Suona Culture of Shangzhai Tujia Minority Ethnic Township····························He Xiaohui Liu Anquan(90) Abstract: Performance of suona is the prominent ethnic cultural item of Shangzhai Tujia Minority Ethnic Township, where suona is popularly played in all the villag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ho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is specific cultural item of Shangzhai. Keywords: Tujia Nationality of Shangzhai; suona; transmission modes; cultural space An Analysis of “Ganzhang” Custom of Tujia Nationality and its Co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 ·························································································································Li Shuai Huang Tianyi Wang Pei Li Wei(95) Abstract: “Ganzhang” is a kind of collective hunting activity 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continuation of aboriginal fishing and hunting activities. With rapid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t has changed from an actual social production in the life of native Tujia people in mountainous areas into a typical type of entertainment. Deliberate arrangement of duties of the team members characterizes the custom of this social activity, and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in honor of the Deity of Mount. Mei also reveals profou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ujia nationality. This paper holds that a thorough study of it helps much to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Tujia nationality and expose its contemporary value. Keywords: Tujia nationality; “Ganzhang”;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Poet Li Po and Jingchu Culture ····································································································· Meng Xiuxiang(99) Abstract: Li Po,in his whole life, shows much complex of Jingchu Culture; exactly, in his poems he describes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Jingchu area, refers to historical events and figures and legends of this place and demonstrates its local customary elements and situation, making them the vehicles of poetic motion and affection. This paper sources to Zhuangzi and Qu Yuan’s consciousness of criticism and skepticism, philosophical and poetic wisdom to reveals Li Po’s spiritual poeticality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Jingchu Culture. Keywords: Jingchu Culture; complex; poetic motion; Zhangzi; Qu Yuan On Improper References and Stylistic Handling in New Complete Pre-Tang Essays······ Li Jianguo(1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insufficient choice of references and improper stylistic arrangement in New Complete Pre-Tang Essays edited by Zhai Kuifu, and suggests that more references recognized after Yan Kejun’s edition of the same sort should be included and some styles of texts should be excluded for sufficient academic formalness and value. Keywords: New Complete Pre-Tang Essays; source; stylistic arrangement Cultural Conventions and Temporal Expressions in Ancient Times ·········································Wu Fang(107)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mode of the Han people and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mporal expressions in the Pre-Qin peri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interference between cultural conventions and temporal expressions. Keywords: temporal expressions; succession; cultural impetus An Analysis of Usage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Hmub ·························· Yuan Yiling Liu Wenxiang(110) Abstract: Demonstrative Pronoun is a common grammatical phenomenon among pronouns.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the language of Hmo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age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Hmub (the dialect of Hmong in east Guizhou Province) with examples. Keywords: Hmub; demonstrative pronouns; characteristics of usage A Study of Confucian Thinking of “Humanity” Based an Analysis of the Analects····························· ...........................................................................................................................................................Bai Linwen Liu Shaojun(113) Abstract: “Humanity” is the core notion of Confucian thinking as a summ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nd it also serves as the framework of Confucian phylosophy. Through a general analysis of The Analect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y of “humanity” in people’s self-cultivation and handling of social affairs, and summarizes its systematic structure, practice ways, connotation, functions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vehicle of actualization, etc. Keywords: The Analects; “humanity”; thematic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of Core Value System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Hu Changgui(1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study of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suggests that its specific cultural specialties and ideological resources can be employed to construct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local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and upgrad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s well. It also probes into the approaches to conne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local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core value system A Surve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te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based o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Zhao Zhijun Shen Xianjin Zhang Fenghua(122) Abstract: The post-90s boys and girls are taking the main part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te is of many cross-generational features, which brings challenges to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Employing the sociological mode of survey and statistics, this article collects sample inform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te of the post-90s students from the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nd then offers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
本文档为【李白与荆楚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58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4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6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