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2)

论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2)

举报
开通vip

论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2)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摘要: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文就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些代表性措施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优缺点,来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看法和觉得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现有的一些不足有效地改善措施。 关键词: 有效传导 汇率改革 凯恩斯主义 挤出效应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体现出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但也凸显出了我国经济调控政策的部分不足。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诉了...

论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2)
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摘要: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文就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些代表性措施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优缺点,来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看法和觉得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现有的一些不足有效地改善措施。 关键词: 有效传导 汇率改革 凯恩斯主义 挤出效应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体现出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但也凸显出了我国经济调控政策的部分不足。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诉了利率怎样影响国民收入和货币工具,及货币政策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第二部分主要是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些实施措施,以及这些财政政策对中国社会的有效性和在实施过程中凸显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认为有利的改善措施。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这种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尽管都可以调控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从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但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不同,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间接影响。利率的改变,可以说是货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对企业而言,这种变化改变了其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了投资;也可以说,利率的改变影响了储蓄,当储蓄改变时,投资也随之变化。企业的投资发生了变化时,也就是说,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发生了变化时,总消费改变,国民收入变化,最终,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发生变化。在中国,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银行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汇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与意义就是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当中央银行买进大量债券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则减少。公开操作具有其他政策工具所没有的主动性、灵活性、可逆性和有效性。但由于央行接二连三的回购操作,央行回购力度减弱,若不采取措施,势必山穷水尽。再次态势下,灵活采用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央行票据,促使公开市场成员再次正视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确保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1996年—1999年基础货币供应渠道 单位:亿元 基础货币供应渠道 1996 1997 1998 1999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金融机构货款 3008 49 -112 -3 1661 50 1222 33 政策性银行 1647 27 2031 53 602 18 220 6 国有独资商行 1317 21 -2059 -54 814 24 -346 -9 外汇占款 2765 45 3072 81 440 13 1013 28 有价证券及投资 0 0 1133 30 875 26 -5 0 证券买卖 -12 0 0 0 702 21 1920 52 其他资产 386 6 -288 -7.5 -355 -10.7 -468 -12.7 合计 6147 100 3805 100 3323 100 3682 100 · 中央银行于1996年开始启动债券公开市场业务,在这一年里,中央银行共交易了51次,根据当时货币政策的需要,中央银行应收回基础货币。 · 1997年,中央银行停止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次年5月恢复 · 1998年,中央银行共交易了36次,累计交易量达1761亿元 · 在1999年时,中央银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交易60次,累计交易量7075亿元 存款银行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随时提款的需要,按存款一定比例留存的资金。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存款准备金发生变化时,每一个微小的调动都会引起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当法定准备金率下调时,商业银行里的法定准备金随之减少,相应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增多;反之,则减少。在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体系,这一货币工具几乎很少用到,但在中国,似乎无所禁忌,多次调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A:1984-1999年 B:2003-2006年 C:2007-7008年 D:2010-2011年 · 从84年开始,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业存款25%,储蓄存款40% · 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中央银行贷款指的是运用贷款政策、再贴现率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代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而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将持有的未到期票据、业务转让给中央银行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对于中央银行来讲,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投放现实的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讲,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临时资金周转困难。从实质上来讲,再贴现是一种票据买断关系。 ●从1981年,我国的贴现、再贴现业务开始试办,经历了从试点、推广到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发展等几个阶段,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调控机制逐步完善,已成为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工具。 ●自1986年,开始再贴现业务在人民银行部分中心城市分行试办;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安排了100亿再贴现,专项用于“五行业”(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四品种”(棉花、生猪、食糖、烟叶)的再贴现。当时再贴现利率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下浮5%—10%执行,没有体现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和作用; ●1998年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实行单一的再贴现利率(由7.94%下调至3.96%),标志着再贴现开始独立发挥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1999年6月10日再贴现利率由3.96%大幅下调至2.16%,同时放松了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利率浮动的限制,以防止通货紧缩; ●2001年9月,人民银行将再贴现率从2.16%提高至2.97%,对抑制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改变商业银行对央行再贴现资金的过度依赖和套利行为起到一定效果; ●2004年3月25日,再贷款(再贴现)实行浮息后提高至3.24%。在放宽再贴现办理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关管理规定。 但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央行信贷政策理论体系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利率政策是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实施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即定的目标。利率是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一部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存款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 利率 投资 总支出 但是,似乎利率政策如今作用并不大,在2010年10月19日时,中央人民银行宣布,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本是为了加强通胀管理,着力抑制物价上涨,却不想增加了中国面临热钱流入的压力。 汇率政策市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由于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是一部分外汇闲置。我国有有两次重要的汇率改革。从1979年到1992年的13年里,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汇率内部结算价并存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外汇双轨制时期,但多种汇率之间价差很大,催生了外汇交易黑市,导致汇率市场机制混乱。第一次改革在1994年1月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冰柜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但由于改革停止,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出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浮动,此为第二次汇率改革。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高,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被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面临上述情况,中国政府要做到以下这些:首先,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其次,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原则,避免发生像08年华尔街那样的信贷危机。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最后,稳定人民币对外汇率,以防人民币过度增值,重蹈日元覆辙。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来实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①。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1998年,为抑制经济增长下滑,我国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这种特殊的经济背景之下就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是转轨经济,也就是国民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成分又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的影响。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理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②。我们可以从凯恩斯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肯定性主张与货币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否定性意见中归纳出若干个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以使我们在制定财政政策中避免一些盲目性,增加其有效性。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国债的发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以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2002年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安排项目投资328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600亿元,各年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5、2、1.7、1.8和2个百分点。而在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中国将在2009-2010两年时间里安排4万亿元的投资资金,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时的财政投入规模,涉及灾后重建、教育、医疗、环保、基建、“三农”、住房保障、产业和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以期实现“保8”的目标。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中,投资拉动依然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但更侧重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对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关注程度较高。与1998年相比,此次财政投入的方式更加注重实现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一方面,将财政投入与改善经济结构相结合,提出了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三高”产业、增加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支持服务业发展等诸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举措,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此次出台的措施的目标是扩大投资与挖掘消费潜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看出我国实施的积极地财政政策取得了这些不错的成效:1、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为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4、丰富了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经验。同时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债务风险,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到1998年底,已累计发行国债进12600亿元,现余额为6495亿元,。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三年内又增发国债3600亿元,使国家财政的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从国际通行的衡量国债规模适度的定量指标如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来看,我国的这些指标都接近或超过国际警戒线。二是财政支出效益风险,由于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违规使用国债资金、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始终比较突出。三是“挤出效应”③风险,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从而利率升高,而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同时,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四是依赖效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投资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这主要是财政政策拉动的效果。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应仍有待提高。无疑,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五是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投资增长长期过快的需求拉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成本推动,以及农业增长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因素。近年来世界市场上石油等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程度。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主要经济大国经济增速普遍下降,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有所缓解。我国CPI涨幅虽然趋缓,但是稳定物价工作仍然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投资与消费、消费内部比例失调现象日益突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从1998年的61.12%下降到2007年的51.47%,而且消费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从1998年的1.65:1下降到2007年的1.15:1。在最终消费内部的构成中,政府消费的增长远快于居民消费,1998年居民消费是政府消费的3.17倍,2007年两者之间的比例快速下降到了2.66:1,表明在消费拉动作用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政府消费的作用正在增加。此外,国债建设投资的迅速增加以及外资带动作用的增强使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并使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依赖国内市场的内生增长潜力呈衰减之势。例如这几年的“蒜你狠”“姜你军”,以及刚刚出现的“向钱葱” 后的“樱谋诡计”又成为新的网络热词。这也从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价格侧面反映了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已不容忽视。由下面价格方程可知,价格水平的上升约有57%可由实际GDP的增加来解释。所以,现在我国的一味的追求GDP上升的而对国民需求重视度不够的政策已偏离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心。 要根本上改变这种非健康的经济状况,就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及不够富裕的群体的需要,以及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为了活跃实体经济,政府应进一步“重塑国内经济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让中小企业“休养生息”。在金融危机中,“合并同类项”式的国企重组减少了竞争,而“国进民退”是逆市场化的倒退。对民营企业“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政策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应向民企更多地真正开放以前禁入的领域。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经济积弊较深,急需进行重大的结构性调整或第二轮改革,通过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处理好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效率与公平、国富与民强、短期稳定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动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社会建设并重转变。 本文就中国的宏观政策实施的措施进行了比较基本和浅显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及认为可以改善我国一些不好现状的部分措施,但这些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对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肯定会有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造成了现在中国特有的经济现状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它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需要时间来凸显,它的一些情况并不能依个人的片面看法来判断,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保持对中国宏观政策的研究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现有的优点和不足,政府才能就中国的实际现状颁布更好的经济调控措施以及普通公民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注释: ①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之一,简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中性财政政策指国家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后果的政策。 ②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③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冠初 金雨:论中国经济货币政策 【J】. 中国学术期刊,2011,(05). 【2】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Z】.中国经济网,2011-12-01 【3】 谢多: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实践 【J】.东南学术,2000,(04).
本文档为【论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726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8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2-05-11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