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成唯识论义释卷十

10成唯识论义释卷十

举报
开通vip

10成唯识论义释卷十成唯识论义释卷十(上) 单培根 〖论文〗:此十一障二障所摄。 【注解】:以上所说十一障,即烦恼障所知障。述记说:体性宽狭,更无别异。十地所断,虽但所知。俱品不行,即通二障。此言菩萨十地所断是所知障,烦恼障与所知障俱,故亦随断。此总言,下别解释。 〖论文〗: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注解】:先言烦恼障。二障又各分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所断又分断种子与伏现行。此言烦恼障中见所断,种子于极喜地见道初即断,现行于未入地前已伏。烦恼障体性粗重,三乘共断,易可见。见道所断是分别种子。见道位体性稍...

10成唯识论义释卷十
成唯识论义释卷十(上) 单培根 〖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 【注解】:以上所说十一障,即烦恼障所知障。述记说:体性宽狭,更无别异。十地所断,虽但所知。俱品不行,即通二障。此言菩萨十地所断是所知障,烦恼障与所知障俱,故亦随断。此总言,下别解释。 〖论文〗: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注解】:先言烦恼障。二障又各分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所断又分断种子与伏现行。此言烦恼障中见所断,种子于极喜地见道初即断,现行于未入地前已伏。烦恼障体性粗重,三乘共断,易可见。见道所断是分别种子。见道位体性稍宽,乃至相见道后得智起位久时犹名见道。今说见道初断,是唯真见道,真见道中唯取无间,惑灭智生。非相见道亦能断。此障现起,地前已伏,此言直往菩萨,故前云唯能伏除分别二取。此在加行位。若资粮位,此粗现行亦能伏灭。分别细者。至加行位亦皆能伏。由此菩萨正智胜解世间道力,邪见疑等伏而不行。非以六行有所欣厌,菩萨不为,非此菩萨无此能。瑜伽五十八等说世间道唯伏俱生,若爱若恚邻近憍慢,不言能伏分别烦恼,此据异生二乘性等说。 〖论文〗:修所断种,金刚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何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 【注解】:修所断是俱生。俱生烦恼种子,在十地最后金刚喻定现前时,一切顿断。述记说:修所断种,后皆顿断,此约种子,不言粗重。粗重者十地中亦断故。此约种子,不言粗重。粗重者十地中亦断故。伏俱生现起,地前亦能,未全伏除。述记说:道力犹微不能伏尽,为烦恼制,少分自行,即我贪等有失念起,故说地前已能少伏。又说:入地已去,能顿伏尽,如阿罗汉。有菩萨不怖畏者,故起烦恼,怖者不然。又说:言暂起者,谓十地中前三地犹起我见等故。七地已前尚起贪嗔等故。又说:八地已去亦不故起,任运不行,道力胜故。此中所说见所断者,唯顿悟人,即直往菩萨。修所断者,通渐有学,小乘初果已上回小向大者同。渐无学者,二种俱无。已证阿罗汉而回小向大者,见修所断二种俱无。 〖论文〗: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注解】:次言所知障。见所断分别种,同烦恼分别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现起亦于地前已伏。述记说:菩萨加行唯欣于智。见道已前唯伏法执,其烦恼障随此而伏。然由所知加行伏故说烦恼伏,非前加行故伏烦恼。十地之中与烦恼俱所知障品多分亦尔。非此俱者地地可起。此言菩萨不故意伏烦恼,烦恼随所知障而断,以菩萨唯欣于智故。而菩萨以大悲为根本,亦决不逞烦恼以害众生。 〖论文〗: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至十地方永伏尽。 【注解】:述记说:由于地地能为障故,故十地中渐次能断。地地断一分所知障,进入一地。又说:乃至十地方永伏尽,由前道力折伏后地所知障现,令其不行,名之为伏。在前地中由道力折伏后地之所知障现起,方入后地。 〖论文〗: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 【注解】:所知障与六七五识俱者,现行之伏有不同,故各别言之。此言第六识俱者,八地以上不现行。无漏观心是二空无漏无分别智心。此果是灭定后得智等。无漏观心及果,八地以上,相续不断,能违第六识我法二执故不现行。 〖论文〗: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注解】:第七识俱所知障,八地犹行。法空智及果起位,方违法执。生空智及果,行相并粗,故不相违。第七识俱,金刚方断。于十地中,有伏有起。 〖论文〗:前至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 【注解】:转依阿赖耶识成无垢识,五根清净,所生五灭亦无漏。未转依以第六识无漏道力,亦可伏障不起,述记说:于十地中,前五转识设未转依得无漏起,以第六识胜无漏道胜势力故而伏于彼,治彼二障不令现起。此五识俱若所知障,地地分断,能障地故。以所知障能障地故,地地分断。又说:五识俱者,设是后地所能断者,于前地中亦能伏之。现行粗于种子,违于道故。此言现行先于前地伏。又八地以去,由第六识俱无漏伏故,令不现起。七地以前,犹能现起。第六识所知障,准此亦地地断,亦能伏。 〖论文〗:虽于修道十地住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住断义。 【注解】:菩萨但断所知障,不断灭烦恼障种,彼烦恼粗重亦于十地中渐断灭。由此故,二障粗重皆有三住断之说。即瑜伽四十八说。述记说:如彼论说,于极喜住,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此中意说金刚心位亦是彼成满菩萨住摄故。所知障粗重有三,一在皮,极喜住皆永断。二在肤,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永断。三在肉,如来住中皆悉永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此中意说已断处故,广如彼说。 〖论文〗:虽诸住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注解】:问:地地皆断粗重,何只说三位 ?答:述记说:三劫分齐成难位故。无漏观心初起无间圆满别故。现起二障多分少分全分无故。一切烦恼分别俱生永害不行毕竟离故。无生法忍少净多净极净别故。初舍异生分段变易有差别故。于无漏心未得有相无相满故。此举七故,一、三劫分齐,初劫满,二劫满,三劫满。二、无漏观心,一初起,二无间,三圆满。三、现起二障,一多分,二少分,三全分无。四、一切烦恼,一分别永害,二俱生不行,三毕竟离。五、无生法忍,一少净,二多净,三极净。六、初舍,一舍异生,二舍分段,三舍变易。七、无漏心,一初得有相,二无相,三满。 〖论文〗:断二障种,渐顿云何? 【注解】:述记说:虽已说断,但言菩萨,未辩二乘,亦未约识明断顿渐,故为此问。 〖论文〗: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的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 【注解】:二乘断烦恼障,大乘断二障。二乘虽不言第七识,非无第七识。非不断第七识俱烦恼障种。烦恼障三乘共断,第七识俱者,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顿断。烦恼有三界之别,第七识俱者,三界顿断。所知障唯佛断,第七识俱所知障种,将成佛时,刹那顿断。述记说:唯障无学及佛果,不同余六,所障有异,断亦有殊。此第七中障种无粗细者,八十一品并同非想第九一类品摄。如断善邪见。非无九品,故成能量。又能,所障既同,断无前后,名无粗细,非九地所摄总是一品。此中二义。第一义谓,九地各九品,摄为非想地第九品一类,如断善邪见唯第九品。然第七识俱障,非无九品,有增损故,可成能熏。第二义谓是九地九品,以所障同,顿断故,名无粗细,非总是一品。又说:有唯缘内境自地之境,境无粗细,无多品类,故名一品。非三界中总无粗细。此就所缘境言。前就所障言。 〖论文〗: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地,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 【注解】:第七识之外,其余六识俱之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同于见道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述记说:真见道断名顿者,此是正义。又虽三心九地总合以为二品,不同修道九品别断,名之为顿,五十九中有此诚说。此于见道断六识者,显此五识有分别障。修所断者,二乘与菩萨不同,二乘中亦有别,故言随其所应。此中二乘举二类,一类是八十一品别断,一类是九地合为一聚,分九品断。二类皆先证预流,前一类九十一品者,由预流,而一来,而不来,而阿罗汉。后一类合为九品断者,由预流而直证阿罗汉,不经一来不来二果位。述记说:修断有二。然此文中无先伏修后入见道一品断者,明于见后方起修故。不说超得第二三果。超得第二三果,是不经预流,即证一来或不来者。以其先用定力伏修所断惑,后入见道,故如是。又说:此中初以九地渐断,是渐次得四果者。得预流一来必依未至,其不还亦尔,然必起无漏对治道方始得果。此言渐次得四果者,所依之定是未至定,起无漏对治道断烦恼种,次第得果。其得不还,亦非依根本定。不同于超得三果者依四根本静虑。文说:顿出离者,入谛现观已,依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初果由加行心,能以三界九品同为一聚,合为九品断,故中间不经一来不来二果,直证阿罗汉果,故唯立初后二果。又说:故知依四静虑三无色,不得超中二果及次第得第二三果。超中二果是顿,次第得第二三果是渐,顿渐二类皆依未至定起无漏对治道。 〖论文〗: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注解】:六识俱之所知障种,见所断者,顿断于初地初心,即真见道初。修所断者,后于修道位诸地中渐次而断,最后至金刚喻定起时,一刹那中方皆断尽。诸地渐断不同者,以通缘内外境内身外身皆能起故,又彼境中各通粗细。非如第七识唯缘内,唯细境,三界行相唯一类。六识中者行相有九品故,品类差别有众多故,所以诸地分分别断。五识由六识引,所以通二障。 〖论文〗:二乘根顿,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说。加行胜进,或别或总。 【注解】:此辩三乘四道同异。先言二乘。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是为先后次第四道。九品别别断,每品各有四道。若一入观中随断几品,即总一加行,后一胜进。中间所断几品,各别起无间解脱。述记说:此说修道,非见道中有如是事,以其根钝,即证无为时不容断惑故。无间断惑,解脱印证。印证时不容断惑,根钝者如是,此言修道,非见道,见道断证同时。又说:设先世道伏,后入见时亦总一品与见同断,不为别道。此言见道以前,先已世间道伏者,后入见道时,其先伏之种,与见同断,不另起修道。如先已离欲得根本静虑定者,后入见道,即得不还果。 〖论文〗: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刹那刹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注解】:次言菩萨。菩萨利根,刹那刹那能断能证。如初品无间,至第二念即为解脱。 此解脱即第二品无间,亦即第三品加行。第二品解脱,即初品胜进,亦即第三品无间,第四品加行,如是排次。亦刹那刹那,前后相望,加行等四,皆容具有。述记说:由能即证及能断惑,复能容豫,复能欣求,故具四道。又说:此四道通三乘,二乘有学及无学,通有漏及无漏。遮加行智通有无漏,不遮加行道,故菩萨金刚心亦有加行道任运加行,非加行智。又云:有漏四道通上二界,十地皆有。欲界唯有加行胜进。无漏四道除中间及有顶皆通四道。二处唯有胜进。解脱道类名解脱亦有,非次无间后之解脱。亦不见许有顶有加行道。中间稍胜,有加行等无失。有顶暗昧,加行等不成。此言有漏四道,十地有,色无色界有,欲界唯加行胜进。无漏四道,中间定及有顶唯胜进,中间可有加行,余通四道。 〖论文〗: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注解】:解能证得有四,十地十胜行十重障三已明,自下明所证十真如。述记说:此中真如,约诠辩体。若不而者,且如初如,非先不遍今者方遍,亦非真如可说遍故。若不约诠,说遍何法。摄大乘论名十法界,世亲释,谓此法界遍一切行,以无少法非无我故。无性释,谓此即法空,无有少法而非空故。即此所言,无有一法非二空故。述记又说:执法有体,执法有用,二所治别也。有主宰任持行相别故,故能治道亦有别也。 〖论文〗: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注解】:由离犯戒,具无边德,故于一切法中最为殊胜。述记说:由离犯戒,证此真如德庄严故。 〖论文〗: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注解】:正法是清净法界等流,此三地所得,于余教法为胜,故菩萨舍身命求之。述记说:由得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流如。 〖论文〗: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注解】:世亲说,于此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有系属。无性说,谓契经等法爱断故,不计我所,观此非自他摄。述记说:应说此如无系属,非我执我慢我爱无明边见我所见等所依取故,但言我所,即性狭故。又说:但言我见,即不摄所。但言我所,即不摄见。今言我执通见及所。 〖论文〗:五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注解】:述记说:由生死涅盘二皆平等,故无差别。摄论云相续无别如,世亲云,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即如不同身各各有异,相续即身故,故如自他无别。无性云,非如色等相续差别。或与世亲同。或与此论同。亦得谓唯一物,非如眼等有别类故。 〖论文〗: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注解】:第六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染净因果无有一法可染可净。以真如本性无染,故亦不可说后方净。 〖论文〗: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注解】:述记说:由离生灭细相现行,故虽多教安立,真如无别。又说:由达此如,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 〖论文〗: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注解】:真如本无染,亦无净,故染法减时而无有减,净法增时而无有增,即断染不减,得净不增。由通达此,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品中,不见一法有减增故。现相自在,现土自在,谓此地中能无功用随用即成,故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论文〗: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注解】:此地所得真如为智自在所依,得四无碍辩,于一切法不随其言,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熟一切有情,受胜法乐。 〖论文〗: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注解】:神通作业自在,陀罗尼门自在,三摩地门自在,三种自在所依,此三种总名业自在,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共有四自在,一相自在,二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八地得相土二自在,九地得智自在,十地得业自在。 〖论文〗: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注解】:述记说:真如一味,何容分十。真如性实无差别,随其所证所生能证胜德,假立十种。 〖论文〗: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注解】:述记说:初地中于十真如非不了达,未圆满故后后建立,故立十种。行位有十故圆满真如名。乃至如来,十皆能了。 〖论文〗: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注解】:承上启下。如上所说,菩萨于十地中,勇猛精进,修十波罗密多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如是于菩提涅盘二转依,即可能证得。 〖论文〗: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注解】:转依所证之位,略开之,可分六种。 〖论文〗: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注解】:第一损力益能转。五位中初二位资粮住加行位,在地前,未断障给,未实证转依,何可名转。而以其渐伏现行,是转之因故,能伏故,亦名为转。由于习胜解及惭愧之故,损坏本识中染种之势力,增益本识中净种之功能,渐伏染种之现行。资粮加行二位是胜解行地,即此胜解行地有惭愧故。令诸烦恼少分现行或不现行,烦恼现行即深惭愧。惭愧者是胜解行之胜相。亦可胜解在资粮位胜,惭愧在加行位胜。 〖论文〗:二通达转,在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注解】:二障由分别力生者,见道时顿断粗重,以见道力通达真如,正见生故,邪分别破。未破俱生,故说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论文〗: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 【注解】:俱生二障,要在十地中数数修习胜行,渐次而断,渐次证得真实转依。 〖论文〗: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 【注解】:摄论以前六地为通达转,后四地为修习转,以无相观之少时长时为分。有相观通达俗,无相观通达真,间杂现前。或真现非真不现,谓入观时。或非真现真不现,谓出观时。又未能即空而观于有,有相观现真不现,无相观现非真不现。故曰令真非真现不现故。 〖论文〗: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注解】:第七地犹名为杂烦恼,非真犹有现时,但无相观长时故说多令非真不现。非八九十地非真有现时。得无相观长时种类同故,说后四地为修习转。八九十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 〖论文〗: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注解】:修集无量无边难行胜行,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最后至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本来一切粗重永断,顿证佛果,此为圆满转依,是究竟位。以后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以上四转依,约自始至终先后位次分。 〖论文〗: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注解】:转依位别,又可以二乘与大乘相对来分。二乘位是下劣转。前四位次,就大乘言。二乘亦可分四位次。二乘之与大乘不同有六。一唯自利,二有欣厌,三唯达生空,四唯断烦恼,五唯证真择灭,六无胜堪能,故相对名下劣转。 〖论文〗: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盘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盘,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注解】:大乘位为广大转,其所以较二乘为广大,相对而言有六。一不唯自利,而是为利他故趣大菩提。二非厌生死欣涅盘,以大悲般若常应起故。三非唯达生空,而是能通达生法二空真如。四非唯断烦恼,而是断所知烦恼二障种。五非唯证真择灭,而是顿证无上菩提涅盘。六有胜堪能,具一切智等。故名广大转。 〖论文〗: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注解】:颂中所取转依,是广大转,以是舍二粗重而证得故。今明十地取广大转。 〖论文〗: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注解】:转依之名所目之义,略有四种。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四种又各有二。 〖论文〗: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 【注解】:能转道有二,一能伏道,能伏现行。二能断道,能断种子。述记说:能伏道,通有漏无漏。三智中通加行根本后得三智。有漏通六行。无漏者,且如因第三地无分别智,断定法爱俱所知障势力,令俱烦恼亦不现行,名伏烦恼障,非别起道名伏烦恼。所知障可知。又如离第三静虑欲,伏四定以上惑入灭定,即是以后得智伏二障也。或加行道能渐伏,根本后得智顿伏,或根本后得亦能渐伏,无加行道能顿伏者故。 〖论文〗: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注解】:述记说:以有漏心加行智及有漏后得智有四义,一是曾习,二相执引,三未能泯灭此相故不能断惑,四或加行智是能趣求所证真如,趣永所引无分别智,未成办故不能断惑。由无分别智是加行智所引,真如是加行所趣求证。即由所引无分别智慧证所证真如成办故,能断二障,非加行智。问:若加行智不通无漏,言有漏心已摄加行,更言加行,后何所须。若加行智通无漏,不须作此问答分别。答:以三智中加行智亦无分别,此有漏道亦有加行无间解脱。前言有漏,摄彼三道。后言加行,为简三智中根本后得智别,故复重说。此言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中,有漏不能断,加行不能断,后得有断不断二说,根本能正断。有漏以是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不能断。加行以是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不能断。无相能断,故相执所引未泯相不能断。何以曾习故不能断?若曾习能断,已曾习故,先已断矣。 〖论文〗: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 【注解】:根本智慧断。后得智有二说,一说不能断,一说有能断。述记说:此中初说,唯无分别智慧断二障随眠。后得不然。设作无相观,相分境相仍有,故不能断。唯无分别智有此断能。诸经论中无说后得能断随眠。非诸菩萨见修二道前断所知用根本无分别,后断烦恼用后得智故。 〖论文〗: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 【注解】:此又一说,后得智不能断迷理随眠,亦能断迷事随眠。以后得智有相,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断迷理随眠。而以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述记说:迷理随眠行相深远,要证彼理,方能断之。迷事随眠行相浅近,虽实有相观亦能断之。 〖论文〗: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 【注解】:出世断道即根本无分别智。世出世断道即后得智。纯世间道是有漏道,不能永害随眠,以二因故,一曾习故,二相执引故。 〖论文〗: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注解】:以说迷理随眠,根本智证理故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断。修所断中有迷理随眠,亦有迷事随眠。见所断中是迷理随眠。述记说:诸见所断虽有迷事忿等十法,二见疑顿断故,迷事之随眠随理观一品断。此及修所断无明二见及此俱根本及随迷理随眠,无分别智断。余有贪恚慢无明及此俱随惑迷事者,后得智亦能断,行相浅近故。此言见道时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故,迷事忿等十法亦随断。修所断之迷理随眠是无明二见,及与此俱之根本随烦恼。迷事随眠是所余之贪恚慢无明及与此俱之随烦恼。述记说:问:有漏曾习未泯相故,不能断随眠。后得亦有相,如何断随眠。又此二智并各有相,此二何别。答:后得虽有相,非执所引,非缚所缘,又非曾得,取境相时分明亲证。有漏不尔,故不能断。如五通等异生圣者,所证有异,净与不净,明与不明,各有别故。有如是等种种理故,亦即是彼二智差别。 〖论文〗: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注解】:所转依有二,一持种依,二迷悟依。持种依谓根本识。述记说:前说依他总名转依,令取持种,故唯第八。染法种净法种皆此所持,故为染法净法所依。修圣道令舍染得净。圣道即能转道。 〖论文〗: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注解】:迷则为染,悟即为净。所迷所悟之根本,在于真如,故真如为迷悟依。转迷为悟,舍染得净,由于圣道。对法有三转依,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述记说:一心转即真如,二道转即前能转道,三粗重即阿赖耶。按:心是有为,真如是无为,粗重是种,阿赖耶是持种。真如非离心别有,粗重是阿赖耶所持,述记语略。又述记说:无性等二摄论等,但以阿赖耶为转依。此以阿赖耶可总摄所转依。又按:转依之能转在于圣道,根本识与真如是所转。根本识与真如,众生所共,若无圣道,永是凡夫,沉沦生死。转凡入圣,关键在于圣道,故曰圣道转令舍染得净。圣道是有为法。若不以圣道为重,摒弃一切有为法,而唯求无为法,则失之矣。 〖论文〗: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后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 【注解】:所转舍有二,一所断舍,二所弃舍。二障种是所断。何时舍,即无间道现在前位。此非有漏无间,亦非后得相见道等,故言真无间道。障治相违,如明与暗。由染依他种断故,不复能出现行之心妄执我法现行。有漏依他种现俱断。 〖论文〗: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 【注解】:染污之能执既断,所执之我法亦断。述记说:实我实法自性本无,但对妄情,妄计于有。今妄情断,无境对心,假说此境亦名为断。由此道理名舍所执。诸有处言断遍计所执者,义在于此。 〖论文〗: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 【注解】:第八识转成无垢识时,无有漏种,无劣无漏种,非彼所依故,皆永弃舍。述记说:谓余有漏者,即二障种余,谓有漏善三无记法种全,异熟少分,除法执一分故。劣无漏种,即十地中所生现行及此种类中下品种。由金刚道引转极圆者,异前菩萨所依未圆满故。极明者,形相分明,异前菩萨智彼不明故。或极圆简一切有学,极明简二乘无学。纯净本识者,净者无漏,纯者无杂。非如圆位七识等善净而不纯,本识纯而不净。今此第八无漏相续故名纯净。此现行识,非余有漏劣无漏种依故,皆永弃舍。 〖论文〗: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 【注解】:此言彼种舍,彼现行亦不生。毕竟不生,故说为舍,即此名舍生死劣法。 〖论文〗: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 【注解】:此说金刚喻定时,二障种舍,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亦舍。述记说:此师之意即说粗重与种无间生舍,解脱道生但为证灭。 〖论文〗: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重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会用故。 【注解】:此说金刚喻定心生犹未舍彼,犹余有漏,与无间道不相违。金刚心即劣无漏。生死法是有漏。无所熏识应名为佛,不用后解脱道。 〖论文〗: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注解】:故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以无垢识非彼所依故。劣无漏由得胜舍劣故。 〖论文〗:四所转得,此复有二。 【注解】:所转得有二,一所显得,二所生得。 〖论文〗:一所显得,谓大涅盘。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盘。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注解】:此总出体,名涅盘。次别解释,四种涅盘。述记说:言真圣道者,谓真圣所起道名圣道。妙观察智为能断道,解脱道位正证涅盘,有加行心为希求故。若非断道,即证名得,通三智品,除成所作。若言证真理之圣道,于中唯正体智,非后得。此依大位。若通三乘,随其所应。由此涅盘在缠未显,离障方显,故体一如,约显成别。按:妙观察智为能断道,此是意识相应智。若废弃意识不用而求涅盘,是取物而不用手也,谬哉。 〖论文〗:涅盘义别,略有四种。 【注解】:此举涅盘有四种。 〖论文〗: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声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 【注解】:述记说: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者,此出体也。即七真如中实相真如理。彼云二空所显,约诠所辨,涅盘依得显故以相即真如。又说:虽有客染等者,释本来自性有十种义。具功德者,以能顺生诸功德故,功德性故,名为具德。凝寂湛然,故无生灭。众生真性,故平等有。法性与法,理非一异,如前第八已解释讫。离一切相者,离所取相。离一切分别者,离能取相。寻思路绝,显唯内证,非粗心境。名眼道断者,显真自相,非假名言所安足处,非言依故,异有为法。唯真圣者自内所证者,显能证者必唯胜人。其性本寂者,释涅盘名,以圆寂义是涅盘故。按:以真如为理,理之义,谓事物之理,非可如执我执法之执实。真如如何,各宗所说,颇有诤论。其为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各宗皆如是说。然则如何得之,曰二空所显。故吾人唯后事于二空,涅盘自显。若不务二空,而求真如,则非但愈趋愈远,且恐认贼作子,入于魔道。不可不慎也。 〖论文〗:二有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盘。 【注解】:述记说:显其因尽,苦依未尽,异熟犹在,名有余依。依者,身也。就实出体故。是真如出烦恼障。此中有余,约二乘说,以言虽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以其所离显此涅盘。以大乘中难见相貌,从易处言。二乘以涅盘为解脱生死。烦恼已断,则不受后有,无复未来轮回生死。唯此果报身犹在,微苦所依未灭,故各有余依涅盘。大乘则以真如出烦恼障为言。 〖论文〗:三无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盘。 【注解】:述记说:有漏苦果所依永寂,由烦恼尽,果亦不生,名得涅盘。亦就实出体,通三乘释。身为所依,此身报尽而死,故无余依。烦恼先断,不受未来生死。此余报亦尽,众苦永寂,故名无余依涅盘。此二乘义。不言真如也。问:二乘不言真如,死后无复后世,是否同于断灭。答:先有今无,是谓断灭。众生以生者我生,死者我死,轮回生死者我轮回生死,轮回生死是苦。今知我原无有,除去错误之我执,知以我故生死轮回,枉受苦也。无我故,无生无死,是谓涅盘。本无而知其无,有何可断。问:世之不信有后世者,与阿罗汉涅盘有何不同。答:不信有后世者,有而不信也。后世之有,不以不信而可无也。后世之有,由于我见,我见不除,不能无后世。我见若无,无复有后世。有我而不信有后世,以为死后我无,是谓断见。若本来无,有何可断也,纠正错误执有而已。 〖论文〗:四无住处涅盘,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注解】:述记说:出所知障者,显唯菩萨得,非二乘,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者,出无住因,显缘此涅盘生智悲故。或由智悲缘证如故,于生死涅盘二俱不住。缘此虽起悲智二用,体性恒寂,故名涅盘。 〖论文〗: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注解】:述记说:一切有情若凡若圣者皆有初一,由此经说一切有情平等共有本来涅盘。凡夫二乘有学未证后三涅盘,二乘无学不定种性未入地者有初二,定性者有初三,直往入地菩萨有初及第四,无学回心入地菩萨有初二及第四,如来具四种,有此六位差别故。 〖论文〗: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虽无实依,而现似有。 【注解】:善逝为佛十号之一。述记说:虽无真实苦依未尽之有余涅盘,而示现为苦谛等现似有有余涅盘,此即相同二乘苦解。大乘以印度之释迦牟尼佛为应身,故作如是释。 〖论文〗: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注解】:述记说:又解,与二乘别。约苦依尽,故名佛无余依。有非苦所依身在,故名有余依,以佛世尊具有无漏所依蕴在。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论文〗: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注解】:述记说:此外人问,若二乘有无余依涅盘,如何有处说彼非有。即胜鬘经说无无余依故。彼言,世尊,二乘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等,乃至说言去涅盘界远,是故彼言无无余依。 〖论文〗:有处说彼都无涅盘,岂有余依彼亦非有。 【注解】:述记说:论主先却质也。谓胜鬘经说彼二乘都无涅盘,岂有余依涅盘彼二乘亦非有。彼经如何言彼都无涅盘。彼云,唯有如来成就一切功德,故得涅盘,阿罗汉等不成就一切功德,故言不得,言得涅盘者是佛方便语,乃至广说。彼经说二乘不得涅盘,彼经不简无何涅盘,既有余依二乘亦得,明知彼言有别意趣。 〖论文〗: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盘。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盘。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涅盘。或说二乘无涅盘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 【注解】:述记说:二解经文。此等〖论文〗,前约有余,说无说有。次约无余,说无说有。后约无住,唯说于无。总依定性者。二乘有余依涅盘,身智在时,有所知障,有苦依未尽,未是圆寂,故说无涅盘。烦恼障尽,故是有余涅盘。此时尚未圆寂,非无余涅盘。后时身智俱灭,苦依亦尽,名无余涅盘。若约无住涅盘言,二乘不断所知障,故无此涅盘。 〖论文〗: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纔证得有余涅盘,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 【注解】:述记说:下三申正义,依不定性等。不定性二乘无学,不入无余依涅盘。彼回心求大菩提,由定力与愿力,留身久住。 〖论文〗: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盘。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盘。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注解】:此言定性二乘,即前说入无余依一类。定性二乘深乐圆寂。得无我观,永灭烦恼,不复再感后生,证得涅盘。尚有余苦依在。此现苦所依,自然灭后,余有为法无所依,亦同顿舍,此为无余涅盘。无余涅盘,灰身泯智,无复有我,然此是由二乘所证,有因有果,不能说无。 以世间言说,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亦即此说为与佛无异。大菩提利乐他业,非彼所有,与佛不同。述记说:依实真如说三乘无别,依菩提说三乘有异,亦可依无住处说三乘有异。按:或名真如,或名真理,此是无我所显,不应名之为体。若名为体,于我何别。有名之为真我者,其黄叶止儿啼乎。又按:众生之思想,皆基于我,不能出有我之范围。无我与我相反。无我所显之真如,不能用有我之思想窥测。用有我之思想猜度之,无非是我。然则奈何?曰:不问真如,但明我。无我既明,真如自显。若不致力于明无我,强欲先知真如,必然徒增邪见,走入歧途。无我是三乘所共,而与外道为不共,是佛法所独具。是学佛者之中心问题,不可不深入而洞明之。 〖论文〗: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 【注解】:以下三问答所知障,一问应不得涅盘,二问应得择灭,三问菩提障。此问所知障既不能发业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涅盘,涅盘是解脱缚。 〖论文〗: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盘,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注解】:由大悲故不住涅盘,由般若故不住生死。此大悲般若由证法空真如而生。断所知障,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盘故。 〖论文〗:若所知障亦障涅盘,如何断彼不得择灭。 【注解】:第二问断所知障应得择灭,涅盘即以择灭为性故。 〖论文〗:择灭离缚,彼非缚故。 【注解】:由慧简择,断生死缚,名择灭。由所知障不缚有情招生死苦,故断彼已,不得择灭。此答。 〖论文〗:既尔,断彼宁得涅盘。 【注解】:又问,涅盘亦是解脱缚,不得择灭,宁得涅盘。 〖论文〗:非诸涅盘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涅盘。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盘。非此涅盘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注解】:此答释。述记说:涅盘性宽,择灭体狭,非诸涅盘皆择灭故。由此涅盘与彼择灭,应作四句。有是择灭非是涅盘,谓断烦恼障因中所得灭。有是涅盘非是择灭,谓本来性净及无住处,或六行得灭,是彼分涅盘,非择灭故。有俱者谓有无余依涅盘。俱非可解。故以四涅盘初后二种,谓性净无住处,即体于真如上立。中间有无余依二择灭摄,断缚得故,所依缚尽。初得果时,名为择灭,所依后无,方显涅盘。后依无时,由前择力,故对法等说恶趣果名见道断,瑜伽说是非择灭摄。无余依由前择力,故亦择灭摄,如恶趣果之由见道断。然此恶趣果非见道对治,故瑜伽说是非择灭摄。 〖论文〗: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 【注解】:此外人复难,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亦非断缚得,于四无为中是谁摄。四无为者,五蕴论说: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真如。 〖论文〗: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 【注解】:论主答,此二无为于四无为中非择灭摄。以是暂时离系,非毕竟离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永害随眠故。非择灭无为中,有永灭者,有不永灭者。瑜伽五十三说:学见圣迹,于卵湿二生、此拘庐洲、无想天、女人身,扇 半择迦、无形、二形等生,及于后有若爱若取,得非择灭一向决定。余则不定。有学见道者,不复于卵湿二生,不复生北拘庐洲无想天,不复受女人身扇 半择迦无形二形等生,不复于后有若爱若取,此非择灭是永灭。其余则不决定。 〖论文〗: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注解】:此第二解。无住处亦择灭摄,以是由真择力灭障得故。如是择灭有二。一灭缚得,即有余依无余依。二灭障得,是无住处。故初一为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无为,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摄。 〖论文〗:既所知障亦障涅盘,如何但说是菩提障。 【注解】:下第三问俱障涅盘菩提,不应但说是菩提障。 〖论文〗:说烦恼障但障涅盘,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注解】:答谓烦恼障亦障菩提,而但说障涅盘,以彼例此可知俱障。虽通障涅盘菩提二果,依胜用分说。 〖论文〗:如是所说四涅盘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注解】:涅盘虽有四,一是本有,故所显得唯后三种。按:涅盘有四,显得唯三,众生若不从事于显得,虽具本有涅盘,仍是众生,未解脱苦也。 〖论文〗: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注解】:下第二明所生得。所生得是有为法,能生种本来有,虽本来有而不生,由所知障碍。断彼所知障,令种生起,要由圣道。生起名得菩提,得菩提已,相续不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按:种虽本有,障故不生,要圣道力断障乃生。然则不修圣道,众生终是众生,有种亦不起作用,等于无有。又按:唯识学说,归于八识。四智相应心品,建立于八识,以四智由八识而分也。四智总是一智。智者菩提也。 〖论文〗:云何四智相应心品。 【注解】:此问,菩提既是四智,四智者何。 〖论文〗: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境现众色缘。 【注解】:述记说:离诸分别者,佛地云离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境及行相,二俱叵测,名为微细。不愚者,不迷暗义,由此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智。不忘者,恒现前义,由此如来成不忘失法。自性明善,名性相清净。有漏永亡,离诸杂染。纯净圆德者,纯者无杂,净者离染。圆者满义,纯简因无漏,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功德。现种依持者,现行功德之依,起功德故,种子功德之持,持功德种故。能现能生身土智影者,自心心所不缘着本质,如镜现余三智影等,名为能现。现余色根等身土等法,名能生,亲照本质故。又自身土等法亲缘之境,于识上现,名为能现。三智等法,亲缘不着,但从此生,名为能生。又自第八识上别种所生诸法,如自色心等,名能生,依第八别有种故。第八若现他身诸趣等影,名能现,无别种生,但即识种,唯于识上现名能现。以智为性,故名智影。无间就时,无断就方,一切时能现一切方能现一切处影故。如依大圆镜现众色缘故,故佛地经云如依圆镜众缘影现,依佛智境诸处境识众缘影现,平等平等,故以为喻。 〖论文〗: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盘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注解】:述记说:此据正义,七通无漏。平等性者,真如理,智缘于此故言平等。此昔因中有我执故自他差别,令我无故自他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者,此摄十平等,今举慈悲,等余八位。随诸有情所乐示现者,随十地菩萨所宜现也,谓为十地菩萨现身土影等。无住涅盘之所建立者,由缘无住涅盘故,此识恒共悲智相应,涅盘名能立,悲智是所立,名为建立。或由此悲智所显真如名无住处,即是建立无住处涅盘,佛地论云建立佛地无住涅盘。更无变易,名为一味,无间断故,名为相续。余文易了。 〖论文〗: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注解】:述记说:神用无方,称之为妙。具缘诸法自共相等,名为观察,筹量境相妙用胜故。摄观无量总持定门者,总持门者谓陀罗尼门,定门者三摩地门。虽余三智非无此德。入出诸禅,总持差别,胜余三智。此智能摄藏故名为摄。亦常观察此总持定门故名为观。功德珍宝者,谓六度道品十力不共等法。作用差别者,谓现神通等。 〖论文〗: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注解】: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论文〗: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 【注解】:心品言其是聚,其中有二十二法,此相应之二十二法,智为主要。故以智为名。述记说:二十二法者,遍行、别境、善法、并取心故。准前寻伺因通无漏、即妙观察二十四法。令说因果二位通论,故二十二是体。能变者是见分,所变者是相分。或识自体是能变,相见二分所变。或能变是种,因能变故,所变是现,果能变故。智者决断了达之义,彼位决断了达相显,故智用增。 〖论文〗: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注解】:述记说:此四智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智为主故说智用增。诸余功德,智差别故。 〖论文〗: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注解】: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智即慧心所,别境中慧通三性,今此是正智。有漏八识相应心所各有多少,无漏四智相应心品,心与心所皆是二十二。转识成智二释。述记说:所转以识为主,例所转得以智为主。又说:识是分别,有漏位强。智为决断,无漏位胜。转强得强,故言得智。按:四智之说,由八识来,故是唯识所说。彼不言阿赖耶识,但言六识者,亦无此四智之说。 〖论文〗: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 【注解】:此下说转识得智位次。大圆镜智初起有二说。一说在金刚喻定,此时极微细所知障种舍,异熟识种俱舍。尔时应有能持净种识起,,即大圆镜智。 〖论文〗: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逢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逢故。金刚喻定无所重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 【注解】:金刚喻定为无间道,成佛是解脱道,金刚喻定无间灭,尽智等生。异熟识种,与无间道不相逢。此中善无记非障之有漏法,及劣无漏法,但与佛果相逢故。金刚喻定应有所重识,若无所重识,则无漏不增,应已成佛。 〖论文〗: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注解】:第八识原为无记性,是所重体。令成佛与大圆镜智相应,有善心所等二十一心所相应,不复无记,而成净善,圆满不复受重,唯持无漏种不失,尽未来际相续不断。 〖论文〗: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注解】:述记说:真见道中此智初起,第六引生,非自力起。二障顿断,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俱起,必同时故。若渐次断,平等后起。又说:十地间起,如上数明。法云地后尽未来故,第八决定与一俱故,自力既胜,而更不藉六引方起,故得相续。 〖论文〗: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辗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注解】:述记说:此即初解生空观品。渐悟入者至解行地终。顿悟者至无学住。或至上位者谓至菩萨十地位中,顿渐皆尔。既不障法空时,明法空观必带生观。加行入心虽独法空,入必细故,必违其粗。此非有漏及无心时,通上诸位。二乘生空观品初起在见道,辗转至无学位。回心者至菩萨解行地终,菩萨见道法空观起。然以法空观必带生空观,故亦可说至上十地位。唯有漏时或无心时不起。 〖论文〗: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辗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注解】:法空观品唯菩萨起,初起在见道位。有漏时不起,唯生空智果时不起,无心时不起。述记说:若至佛位,有唯生观,或唯理非事,有唯事非理,或二俱观,皆自在故。按:生空观法空观皆云无心时不起,可见无我智与无分别智皆是有心,非无心也。 〖论文〗: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 【注解】:述记说:第一师云,菩萨修道位中第六意识后得引故,亦得初起,于净土中起五识故。佛地论等亦有此义。虽言初地即亦得起,然非见道,见道后修道后得智引方起,真相见道中不缘外事起粗识故。 〖论文〗: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注解】:第二师说,成佛方得初起。五识依根起,以根为不共依,必与根俱,与根同境。十地中异熟识是有漏,其相分所变眼根等亦有漏,有漏根发无漏识,此不应理。有漏根与无漏识, 一暗一明亦异。故要成佛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之无漏根所发,方得无漏。成佛方得,亦不常起,以作意起故。 〖论文〗: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注解】:四智种性是本有是始起,此言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佛果圆满,本来无尽。但生起现行,不复熏种。若可熏种,则前后有胜,是非圆满。述记说:地前种增,入地二增。地前用增,入地体增,现起别故。余文可知。是护法义。按:唯识学说,是对佛法事实作理论之说明,故各论师说有不同,应取其胜者。 〖论文〗: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注解】:以下明四智所缘。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二义不同。第一说以其行相所缘不可知,谓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智,非后得智。 〖论文〗: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镜识众缘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缘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何赖耶亦缘俗故。 【注解】:第二说谓缘一切法,引庄严论佛地经为证。述记说:有俗不知,非不愚故。又说:言诸处者,谓内六处,境者六镜,识者六识,此十八界。或十二处六根六识并名识故。随身及土定须缘故。会不可知言行缘微细者,行相所缘也。因既微细,果亦难知,非不缘俗。 〖论文〗: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镜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 【注解】:述记说:言二智者,体是一,用为二,何故无俱生。缘俗名后得者,了俗由证真,证真为先,缘俗智生,故名后得。佛地论又说,或似后得名后得,后得因中不证真故。或如后得因中缘俗真观后生故。下准此解。 〖论文〗: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 【注解】:此有三说。第一说第七识缘第八识,第八识佛地为无垢识。 〖论文〗: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 【注解】:第二说缘真如,以真如是一切法平等性。 〖论文〗: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注解】:第三说遍缘真俗为境。证得十种平等性,即一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二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三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四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五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六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七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十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即是十地修果,各证一平等性。示现佛影像,即现受用身。 〖论文〗: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 【注解】:通缘一切法自相共相,二智是根本智后得智。 〖论文〗: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 【注解】:此有二说。第一说,但缘现在色声等五境。 〖论文〗:有义此品亦能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抉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相违。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注解】:第二说,能缘三世诸法。述记说:同类境故说缘五境,不定唯尔,故不违也。五识皆能缘六境,不违理故。行相浅近缘事智故,但遮缘无为。如文证成。诸根互用故,五识皆缘六境,亦能
本文档为【10成唯识论义释卷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36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4KB
软件:Word
页数:5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0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