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2005年 12月 第 8卷第 6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 2005 Vol. 8 No. 6   收稿日期 : 2005 - 04 - 12 作者简介 :朱小琴 (1972 - ) ,女 ,陕西西安人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朱小琴 (西安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2005年 12月 第 8卷第 6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 2005 Vol. 8 No. 6   收稿日期 : 2005 - 04 - 12 作者简介 :朱小琴 (1972 - ) ,女 ,陕西西安人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朱小琴 (西安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 :在我国古代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丧葬制度。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 ,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有 着自己的特点 :事死如生 ;奉行儒家礼仪 ;等级森严。丧葬制度内容很多 ,既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葬礼的过程中 ,又表现在坟丘的 建筑规模上。丧葬制度直至今天还有着很广泛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 :丧葬 ;制度 ;丧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 : K207, G1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 777X (2005) 06 - 0043 - 03   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 ,是社会文化基因 之一。制约丧葬习俗的条件有自然条件、科学技术 水平、社会形态以及各民族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等等。 丧葬的功能从文化、社会等方面看都是很有影响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 ,丧葬及丧礼的传承性比 较稳定 ,无论上层统治阶级或下层的平民百姓 ,大都 冲不出这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丧葬制度在人类社会 中在某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在遥远的荒古时代 ,早期原始人没有安葬死者 的习惯。《孟子 ·滕文公 》记载 :“盖世上尝有不葬 其亲者 ,其亲死 ,则举而委之于壑。”灵魂不死观认 为 :人死灵魂仍在 ,仍能干预人事 ,祈福活人。丧葬 习俗的产生、演变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制约。丧葬来 源于灵魂不死观念 ,是灵魂崇拜的产物 ,而灵魂、鬼 魂观念在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由于历史、自然条件 的制约 ,人们对周围环境及自然界所发生的事物不 能理解 ,故此产生魂灵观念。《礼祭 ·祭法 》云 :“大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斯物死皆曰折 ,人死曰 鬼。”这种观念影响到人们对鬼者的埋葬、礼祭等方 面 ,现实中丧俗众多的繁文缛节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一、丧葬与礼   丧俗是单纯的埋葬死者 ,它与我国传统的礼制 也有密切的联系 ,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 政治秩序。《中庸 》记载 :“事死如生 ,事亡如存 ,仁 智备矣。”《大戴礼记 》云 :“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 ,不 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 , 爱故能到丧祭 ,春秋祭祀之不绝 ,致思慕之心也。夫 祭祀 ,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 ,识于生而有 乎 ? 故曰 :丧葬之礼明 ,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 , 则饰丧葬之礼也。”《大戴礼记 ·礼察 》记载 :“丧祭 之礼废 ,则臣子之恩薄 ,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即 如果没有祭礼 ,君臣、父子之义就会受到削弱 ,导致 伦理崩坏的严重后果。《荀子 ·礼论 》云 :“丧礼无 他焉 ,明死生之礼 ,道以哀敬 ,而终周藏也 ⋯⋯事生 饰死也 ,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 ,圣人之 道备矣。” 西周是古代礼仪制度的奠基时期 ,丧葬之礼亦 不例外。周人“主礼 ”之治 ,之一为“凶礼 ”,就是以 丧葬为主体的。后代传承不断 ,经过整合、提升 ,将 丧葬作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部分 ,上自真龙天子 ,下及 庶民百姓 ,社会各个阶层普遍重视 ,形成传统的“丧 葬文化 ”,丧葬虽然是“身后事 ”的礼俗 ,但却是活人 尊亲死者的表示 ,是礼教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 延展发挥 ,所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历经繁简 加固 ,终始稳固地传承下来。 ·34· 二、我国古代丧俗文化的特点    (一 )事死如事生   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 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和灵魂活动的阴曹地府 ,人 死犹如搬家 ,衣食住行不异于往昔 ,因此 ,出现随葬、 陪葬以及墓室的造型、随葬器物、墓铭等阴间世界器 物 ,以及将现实世界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灵魂世 界。“事死如生 ”是我国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    (二 )奉行儒家礼仪   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在儒家 经典《礼仪》中的《丧服 》、《土葬礼 》、《既餐礼 》、《土 虚礼 》等篇 ,都是专门记述丧葬礼仪的。《仪礼 》、 《礼记 》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秦汉以来 , 无论是朝廷典礼还是民间家礼 ,丧葬礼仪中的葬前 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基本程式 ,都 是根据《礼记 》、《仪礼 》制定的 ,从而使中国传统的 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 ”,“事死如事生 ”。所 以陪伴灵柩的时间越长 ,丧葬的安排越周到 ,便越是 尽孝。为父母或祖父母丧三年 ,服丧期间叫做丁忧 或丁艰 ,不许作官 ,不许应考 ,不许结婚 ,不许生育子 女 ,违反者都成为礼教的罪人 ,要受政府惩罚。大殓 以前 ,守灵要铺草枕土块 ,丧服期内全要穿另一种衣 服 ,不赴宴 ,不庆贺 ,不礼拜 ,要素食 ,不许形销骨立 , 却要作出营养不良状。热丧百天之内 ,理发剃须也 不许。前人形容“以毁卒 ”,就是居丧以哀毁致命。    (三 )等级森严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 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有高级贵贱之别。 古代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 了灵魂生活的阴间世界。 三、丧制内容   古代丧制名目繁多 :有葬前礼 : ①初死 , ②复 , ③ 立丧主、易服等 , ④楔齿、缀足 , ⑤报丧与奔丧 , ⑥沐 浴、饭含、穿寿衣 , ⑦为铭、设魂帛、置灵座 , ⑧小敛、 大敛 , ⑨成服 , ⑩朝夕哭奠 , λϖ筮宅、卜日 , λω殡 ;葬 礼 : ①启殡、出殡 , ②出殡途中的礼仪和禁忌 , ③下葬 礼仪 ;服丧期之礼 ,又称葬后礼仪 ,服礼。丧葬活动 并不随死者的埋葬而结束 ,之后 ,还举行一些礼仪活 动以纪念死者。如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守 孝之礼自古就形成“五服制度 ”:即斩衰、齐哀、大 功、小功、缌麻 ,合称“五服 ”。“五服 ”制度是传统丧 葬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之一 ,从形成上看 ,主要是按 照一定的血缘关系划分服丧守孝的轻重等次 ,其实 质则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制度 ,其基本原则是“尊 尊 ”、“亲亲 ”。实际上 ,这些制度并非完全照作 ,如 因军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 ,服期未满的官员亦可 强令其出仕 ,谓之“夺情“,也称 ”起复 ”,历代对夺情 起复有不同规定 ,其实质都是为了调和忠君与孝亲 的矛盾 ,力图使两者在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之下和 谐统一 ,达到公私兼顾、忠孝两全的完美境界。 春秋战国之际 ,民间开始流行扫墓 ,一般没有统 一固定的日期 ,唐代之后 ,扫墓始与节日相联系 ,至 今我国的许多民族还流行清明上坟的习俗。 我国各民族的祭祀习俗各具特色 ,差异甚大。 上层统治阶级设有宗庙 ,并进行大规模的上坟朝拜 祭祀 ,经过不同朝代的变迁战乱 ,自唐代统一以来 , 祭祀祖先的活动才完全恢复和发展起来。大家贵族 一般都设有祠堂、宗庙等 ,对祖先进行祭祀 ,祭礼之 隆重、祭品之丰富与贫苦下层相比 ,是死人夺了生人 之养 ,在一定程度上 ,祭祖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世界上任何民族、部落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和心理素质。丧葬是反映、表现、巩固和发扬民族文 化、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中来看 ,汉族丧葬 具有统一的现象和汉族地区行政统一、文化统一是 一致的 ,这是大统一民族意识的自我反映。在丧葬 与礼制关系上 ,汉族最重礼制 ,告丧、奔丧、哭丧、发 丧的形式隆重 ,墓葬的规格、大小、高低 ,棺椁的颜 色、层数、随葬品的种类、数量 ,守孝、扫墓、祭祀等都 有严格的规定 ,违反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甚至引来 灭门之灾。这些制度都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大一统意 识、儒家观念、阶级关系和等级制度等。丧俗是加强 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的强有力手段 ,同时 ,丧葬 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 ,是死者的亲属、族人、村人 围绕死者一道参加的民族礼仪、文化的演习活动。 四、丧礼的外在体现 ———陵寝、坟丘   中国古代帝王之所以重视陵寝的建设及朝拜祭 祀的礼仪 ,无非是作为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制 度的一种手段。这种陵寝制度只是为了朝拜祭祀已 故帝王而设置的 ,阴宅的起源和演变则是和当代社 会的变革、政局的变动紧密相连的。 中国殷周没有坟丘 ,中原坟丘或墓葬开始于春 秋晚期 ,最初是为了识别 ,采用各种各样的坟丘作为 墓葬的标志 ,后来随着集权的君王政权的建立 ,新的 爵位等级制度的推行 ,坟丘的大小高低和墓地上种 树的多少 ,就形成了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春秋、战 ·44· 国之际 ,民间开始流行墓祭 ,但像宗庙里那样隆重举 行的祭礼却是不在墓地举行的。以上陵朝拜祭祀为 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 ,是东汉时期开始确立的 ,此后 历代的陵寝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大和改革。 确立这样的陵寝制度 ,是和西汉后期豪强大族势力 的发展分不开的 ,东汉政权以豪强大族为基础 ,家族 重视族长的丧葬礼仪 ,重视祭祀祖先 ,同时作为巩固 大族团结的一种手段。后经战乱 ,丧葬制暂时放弃。 唐代全国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宗 族力量的加强 ,丧葬制度得以恢复和扩大 ,陵寝制度 开始确立 ,坟墓的高低大小就成为身份等级的一个 标志。古代墓葬 ,从春秋战国开始流行有地面上筑 坟 ,发展到秦汉 ,墓上构坟丘已成定制。 五、丧俗对历史文化的遗存贡献   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演 变过程中 ,随着民族间的迁移、融合 ,以文化习俗的 相融取代 ,也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少数民族 被大民族所取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 ,汉族作 为最主要的民族 ,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不断融合少数 民族 ,在文化传播、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上 体现出取代的趋势 ,丧葬习俗亦不例外 ,在两千年历 史发展长河中 ,丧俗也先后融合、统一了。 同时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 ,在几次大的战乱及少 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之期 ,也出现了少数民族习俗 部分影响汉族的现象 ,在丧葬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很 明显地体现出民族融合、影响的趋势。民族文化作 为一个民族最传统最稳定的一部分 ,在丧葬习俗中 有大量的保存和遗留。 丧葬制度作为封建关系和灵魂观念的产物 ,它 阻碍了人们科学认识的进程 ,也阻碍了社会科技的 发展 ,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 ,甚至也残酷地剥夺 了一部分人的生命。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丧俗以 “礼制 ”为基本原则 ,为维护封建制度以及人伦理教 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使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坚守“礼 教 ”的陈规陋习。另一方面 ,丧俗之下也保留了大 量的古代文明和丰富的历史史料 ,我们认识历史、探 索古代社会的渊源提供了线索 ,对于古代传统文化 也有大量的历史遗存 ,对我们现今的历史、社会、民 族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实 ,但作为封 建产物 ,其陈规陋习、繁文缛节是应该废除的。 [责任编辑  朱伟东 ] System of Anc ien t Funera l and O bsequ ies Culture ZHU Xiao - qin ( Ed iting O ffice of Journa l, X i’an U 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X i’an 710065, Ch ina) Abstract: A s a part of custom , Chinese funeral system was formed comp letely in ancient times. It, with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develop ing with the p rocessing of the society. There are many rules and regula2 tions in the system , which are mainly concerning the p rocess and p rocedure of the funeral and the building scales of the grave as well. And now it still has a wide and extensive social base in China. Key words: funeral; system; obsequies culture ·54·
本文档为【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178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5-03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