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经济学全文翻译

国际经济学全文翻译

举报
开通vip

国际经济学全文翻译第2章 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础 现代贸易理论试图回答如问题: (1)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由什么构成--即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和出口某些商品? (2)商品在世界市场按什么样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相对价格)进行交换? (3)从生产和消费方面来看,国际贸易收益(gains from internationa1 trade)是什么?本章将首先毓要回顾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然后介绍分析国际贸易影响时用到的理论工具,进而探讨这些问题。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现代贸易理论是经济思...

国际经济学全文翻译
第2章 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础 现代贸易理论试图回答如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1)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由什么构成--即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和出口某些商品? (2)商品在世界市场按什么样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相对价格)进行交换? (3)从生产和消费方面来看,国际贸易收益(gains from internationa1 trade)是什么?本章将首先毓要回顾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然后介绍分析国际贸易影响时用到的理论工具,进而探讨这些问题。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现代贸易理论是经济思想进化的产物。重商主义以及后来的亚当·斯密和人卫·李嘉图的著作都为现代贸易理论提供了框架。 重商主义 在1500-1800年间,欧洲出现了一批关注国家建设的学者。按照重商主义(mercantists)的观点,一个吲家如何管理它的国内和国际事务以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建设国家的中心问题,而拥有一个强大的对外贸易部门则是该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贸易顺差(出口超过进口的剩余),就可以得到世界其他国家支付的黄金和白银。这种收入将增加消费,提高国内的产出和就业水平。为了促成贸易顺差,重商主义学派主张政府进行贸易管制,并建议采用关税、配额和其他商业政策将进口限制在最低水平,以保护一个国家的贸易地位。 进入18世纪,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受到了强烈的攻击。根据大卫·休谟的价格流转学说(price-specie-口ow doctrine),贸易顺差只可能是短期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消除。为说明这一点,假定英国获得了贸易盈余,导致黄金和白银流入。由于这些贵金属构成了英国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它们的流入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从而使得英国的物价水平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而言比较高。物价水平的上升会激励英国居民购买外国生产的商品,同时英国的出口额会降低。结果是,该国的贸易盈余最终将自动消除。休谟的价格流转机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重商主义的政策最多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优势。 重商主义学派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世界经济,这也是他们遭到攻击的一个原因。在重商主义学派看来,如果将世界经济看做一块蛋糕的话,那么蛋糕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贸易收益来自于其贸易伙伴的牺牲,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同时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这种观点受到了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Wea1thof Nations)的挑战。根据斯密(1723~1790)的观点,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国际贸易允许各国之间进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这将提高各国国内生产率的一般水平,并增加世界产出。因此,斯密的动态贸易观点认为,通过自由贸易,贸易双方能够同时享有较高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下一部分将对斯密的贸易理论做进一步解释。 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绝对优势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free trade)(开放市场)的主要倡导者,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劳动分工。通过自由贸易,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他们能生产的成本最低的商品,并随之获得劳动分工的收益。 在肯定了国家间的商品流动取决于成本差异这一观点的同时,斯密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会存在差别。斯密认为,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是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这种生产率的基础是自然优势(natura1 advantage)和后天通过学习习得优势(acquired advantage)。前者与气候、土壤和矿产资源等因素有关,而后者则包括特殊的技能和技术。斯密证明,如果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某种自然优势或习得优势,一个国家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这种商品,并变得比他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具有竞争力。斯密对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的分析是从市场的供给方面来考虑的。 斯密的成本概念以劳动价值论(1abor theory of va1ue)为基础,该理论假定,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质量相同),而且一种商品的成本或价格只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例如,如果美国生产1码布比英国用的劳动少,美国的生产成本就会较低。 斯密的贸易理论是绝对优势原理(princip1e of abso1ute advantage):在一个由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构成的世界中,当一个国家在一种商晶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即生产单位产品使用的劳动较少),而另一个国家具有生产另一种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时,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将是有益的。为了使世界得益于国际劳动分工,每个国家必须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贸易伙伴更有效率。一个国家将进口那些处于绝对成本劣势地位的商品,并出口那些自己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 一个数字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说明绝对优势原理。如表2-1所示,假定美国工人在一小时内能生产5瓶酒或20码布,而英国工人能生产15瓶酒或10码布。显然,美国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其产布1:人的生产率(每工时的产量)高于英国,因此成本较低(生产1码布需要较少的劳动)。同样的道理,英国在生产酒方面也具有绝对优势。 根据斯密的理论,通过专门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同时进口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每个国家都能够获得好处。因为遵循绝对优势原理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世界资源的使用效率,世界产出将会增加、而增加的产出又会通过贸易在两园间分配。 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比较优势 根据斯密的理论,若要进行互利贸易,就得要求每个国家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成本最低,并因此能够向其贸易伙伴出口这种商品。但是,如果+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都比他的贸易伙伴更有效率,情况文会怎样呢?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发现了斯密理论的不严谨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原理,说明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都是绝对高效率,互利贸易也能发生。 和斯密一样,李嘉图也比较强调市场供给方,并认为两国间因自然和后天习得的优势而导致的成本差异是贸易的直接原因。斯密强调的是国家间绝对成本差异的重要性,与此不同,李嘉图强调的是比较(相对)成本差异。因此,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被称为比较优势原理(princip1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事实上,如表2-2所示,一个国家通常会由于自然优势和习得优势而形成比较优势。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成本优势,互利贸易也能够进行。低效率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低得相对较少(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高效率国家则应专门生产并出日其效率相对高得较多(绝对优势最大)的商M。 为r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下主要棒球联赛本垒打冠军马克·麦格维尔(Mark McGwire)的情况。麦格维尔不仅在打棒球上有绝对优势,在别的活动卜也可能比大多数人做得好。例如,麦格维尔割草可能比任何园艺工人都快,因此在草坪维护方面也有绝对优势。然而,仅仅因为麦格维尔割草快,他就应该去割草吗?显然,麦格维尔不应该去维护草坪,而是应该集中精力去打他最有绝对优势的本垒打。与此相似,美国生产纺织品和计算机软件的效率可能都比其他国家更高,尽管如此,美国最好还是从中国进13廉价的衬衫,帮助微软公司向全世界出口软件。 为了说明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在如下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模型: 1.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都仅使用一种投入要素生产两种商品。 2.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劳动价值论)。每个国家拥有固定的劳动禀赋,并且劳动力是充分就业的和同质的。 3.劳动町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间自由移动,但是不能在两个国家间移动。 4.两国的技术水平是固定的。不同国家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但是一个国家中生产同一种商品的所有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方法。 . 5.成本不随产量变化,并且同劳动使用量成比例。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规模大到能够影响整个市场的程度,所有经济个体都是价格接受者。不同国家的产品质量相同,意味着每类产品中的每个单位产品质量也都相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一个产业,每件产。锅的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 7.两国间进行自由贸易,即不存在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 8.运输成本为零。因此,只要两种产品在各自的国内价格相同,那么对消费者而言购买本国产品还是进口产品是无差别的。 9.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制定生产决策的目标,而消费者则通过制定消费决策来追求满意感的最大化。 10.不存在货币错觉,即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和企业制定生产决策时,均考虑到了所有的价格行为。 11.贸易是平衡的(出口必须能够补偿进11),因此两国间不存在货币流动。 美国制造业中的哪个产业比较优势最高呢?上表列出了美国各部门的比较优势,这是通过各部门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占全国进出口的比率来计算的。这个比率的取值在1(比较优势最高)到一1(比较劣势最高)之间。一个行业比较优势率的绝对值相对另一行业的越高,那么该行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比较劣势越小)。一个行业比较优势率的高低如果不同其他行业相比就没有意义。当然,保护主义壁垒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自由贸易状态下的比较优势率。 如上表所示,1998年,在按照比较优势率排列的美国制造行业中,民用飞机的比较优势率最高;能源和钢铁的比较劣势率最高。尽管这些排序町以,并且确实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牛改变。表2-3说明了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假定美国[人每小时能生产40瓶酒或40码布,而英国工人只能生产20瓶酒或10码布。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由于美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都高于英国,因此就无法进行互利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 然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关注的是,美国产布的效率是英国的4倍(40/10=4),而产酒的效率仅是英国的两倍(40/20=2)。因此,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比在酒的生产上更有绝对优势,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比在布的生产上绝对劣势更小。每个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并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美国产布,英国产酒。由专业化获得的产出收益将通过贸易在两个国家间分配。 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间的贸易模式可以看出,美国对日本的贸易出现了巨大的贸易赤字(进口超过出口)。一些宿命者似乎认为,H本几乎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比美国更有效率。一些人预言,来自日本的大量进口将降低美国的产业化程度,并使之变成一个快餐馆国家,这似乎在暗示,美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可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不可能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相对劣势。这是因为比较优势取决于相对成本。正如我们所知,一个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会发现,专门生产其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是有利的。美国没有理由让日本生产所有商品,因为如果美国资源闲置,世界产出将会下降,美国会蒙受损失,日本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商品可以提供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 货币意义上的比较优势 尽管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然而人们在买东西时一般并不关心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糖果店里的一位顾客在看到瑞士巧克力和美国巧克力时,不会说:"我想知道哪个国家生产巧克力有比较优势?"购买者在考虑质量差异的基础上,主要依靠价格来判断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从货币价格角度说明比较优势原理如何发挥作用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再来看一看表2-3中列举的有关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其中假定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并且是同质的。回想一下,(1)美国在布和酒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2)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同时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表2-4重新说明了这些信息。正如我们所知,即使英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效率都较低,但当英国的货币工资低于美国很多,从而使得在英国产酒成本更低时,英国将出口酒(它的比较优势产品)。让我们看一看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如表2-4所示,假定美国的工资率为每小时20美元。如果美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40 码布,生产1码布的平均成本就是0.5美元(20美元/40码=0.5美元/码)。与此相似,美国生产1瓶酒的平均成本也是0.5美元。由于李嘉图的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从长期看,产品的价格将等于平均生产成本。表2-4中显示了美国生产的布和酒的价格。 现在假定英国的T资率是每Jh1j,J5英镑。因此,在英国生产1码布的平均成本(价格)是0.5英镑(5英镑/10码=0.5英镑/码),生产1瓶酒的平均成本(价格)是0.25英镑。这些价格同样列在表2-4中。 是美国的布便宜还是英国的布便宜?哪个国家的酒更便宜?当美国和英国的价格分别用美元和英镑表示时,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所有的价格必须用同一种货币表示--譬如美元。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得知道,现行的美元和英镑相互交换的汇率。假定美元/英镑的汇率是1.60美元/英镑。由表2-4可以看出,在这一汇率水平上,英国的小时工资率(5英镑)为8美元(5英镑×1.60美元/英镑=8美元)。该国生产1码布的平均美元成本是0.80美元(8美元/10码=0.80美元/码),生产1瓶酒的平均美元成本是0.40美元(8美元/20瓶=0.40美元/瓶)。与美国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相比,英国产酒的成本较低,而产布的成本较高。因此在酒的生产上,英国具有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英国产洒(或布)的效率虽然没有美国高,但是英国的低工资率(按美元计算)足以补偿它的低效率。由于1:资率较低,英国产酒的平均成本(美元值)低于美国。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英国酒的价格就会低于美国,并向美国出口。 生产可能性曲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表明,当存在比较优势时,专业化和国际贸易能够使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都获得收益。但是,李嘉图的理论严格依赖于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劳动被假定为惟一的投入要素。而在实际中,劳动只是若干投入要素中的一种。 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后,现代贸易理论提出了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比较优势理论,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ties schedu1e),也称转换曲线,来解释比较优势。e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是,当所有投入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都得到有效利用时,一个国家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因此,该曲线反映了一个国家可能的最大产出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已不再像李嘉图那样假定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 图2.1(a)是假定的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给定的时间内,用可使用的最好的技术,充分利用所有可获得的投入要素,美国可以生产60蒲式耳小麦或120辆汽车,或是两种产品的某种其他组合。与此相似,加拿大能够生产160蒲式耳小麦或80辆汽车,亦或两种产晶的某种其他组合。 在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无论一个国家选择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哪一点上进行生产,以另外一种商品计价的一种商品的相对成本都是一样的。机会成本不变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线性并且供给线为水平。(a)线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b)水平的供给线仅仅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如何能够说明比较成本的概念呢?答案就在于被称为边际转换率(margina1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的该曲线的斜率。边际转换率说明,要想使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一个单位,一个国家必须牺牲的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这一牺牲率有时也被称作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由于该式也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因此,MRT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在图2-1(a)中,小麦与汽车之间的MRT给出了每多生产一辆汽车必须牺牲的小麦数量。对美国而言,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顶端移动到底端表明,额外生产120辆汽车的相对成本是牺牲60蒲式耳小麦。这意味着生产每辆汽车的相对成本是0.5蒲式耳小麦(60/120=0.5),即MRT=0.5。与此相似,加拿大生产每辆汽车的相对成本是2蒲式耳小麦,即加拿大的MRT=2。成本不变情况下的贸易模式,本节在机会成本不变(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的假定下分析比较优势原理。尽管成本不变的情况与现实世界出入很大,但作为分析国际贸易的一种教学工具还是很有用的。本节集中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贸易基础和贸易方向?第二,对于单个国家和整个世界而言,自由贸易的潜在收益是什么? 不变成本 请注意,在图2-1(a)中,美国和加拿大的生产町能性曲线被画成直线。线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不管从全部,仁产小麦转换为全部生产汽车,还是将产量组合转换为其间的任何一种,两种产品的相对成本都将保持不变。图2-1(a)说明,无论增加产量还是减少产量,美国生产每辆汽车的相对成本都为0.5蒲式耳小麦,而加拿大生产每辆汽车的相对成本都是2蒲式耳小麦。 成本不变有两个原因。首先,生产要素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其次,一种给定要素的所有单位都是同质的。一个国家把生产小麦的资源转换成生产汽车的资源,或者将生产汽车的资源转换成生产小麦的资源,资源本身不会不适合这种产品的生产。因此,无论该国已经生产了多少辆汽车,每额外生产一辆汽车都必须牺牲相同数量的小麦。 不变成本的概念也可以用供给曲线说明。回想一下,供给规律表明,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向市场提供的用以出售的商品数量就越多。这意味着供给曲线将沿数量轴向上倾斜。之所以存在供给规律,主要是因为随着产出增加,边际生产成本有增加的趋势。然而,如果生产者面对的是不变的成本呢?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的形状将会怎样? 以图2-1(a)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基础,图2-1(b)绘出了美国和加拿大丽个国家对汽车和小麦的供给曲线。请注意,在纵轴上,商品的价格是用机会成本,而不是用货币来衡量的。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美国生产一辆汽车的相对价格(成本)是0.5蒲式耳小麦,而加拿大则是2蒲式耳小麦。在不变成本的情况下,由于这些价格不随产出水平而改变,因此,汽车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对应于各自价格的水平直线。小麦生产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在成本不变的假定下,美国和加拿大生产一蒲式耳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为2辆汽车和0.5辆汽车。 贸易基础和贸易方向 现在让我们考察一~10不变成本情况下的贸易模式。如图2-2所示,假定在自给自足(autarky)的情况下(没有贸易),美国会选择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A点,生产并消费40辆汽车和40蒲式耳小麦。加拿大则选择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A r点,生产并消费40辆汽车和80蒲式耳小麦。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将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比较优势原则表明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享有生产收益和消费收益。一国的贸易三角形表明了其出口、进口和贸易条件。在一个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世界中,一个国家的贸易三角形和另一个国家的相同;一个国家的出口等于另一个国家的进口,并且有相同的贸易条件。 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了用一种产品表示的另一种产品的相对成本。美国生产一辆汽车的相对成本仅是0.5蒲式耳小麦,而加拿大却为2蒲式耳小麦。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两国的相对成本差异提供了互利贸易的基础。至于贸易方向,我们会发现,美国将专门生产并出口汽车,而加拿大则将专门生产并出口小麦。 专业化的生产收益 比较优势原理断定,在存在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将发现最为有利的方式就是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用这些商品中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图2-2(a)中,美国的产量组合从点A移动到点8,专门生产汽车。图2-2(b)中,加拿大专门生产小麦,其产量组合由点A,移动到点B r。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能够给两个国家都带来生产收益(production gains)。 观察一下图2-2(a)可以发现,在专业化之前,美国生产40辆汽车和40蒲式耳小麦,而完全专业化后,美国不生产小麦,只生产120辆汽车。至于加拿大,在没有专业化的情况下,其产量组合是40辆汽车和80蒲式耳小麦,而在完全专业化的情况下,它的产量组合则是160蒲式耳小麦和0辆汽车。通观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在完全专业化的情况下,两个国家共同获得了40辆汽车40蒲式耳小麦的净生产收益。表2-5(a)对此进行了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贸易的消费收益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美国和加拿大可以选择的消费组合只能局限于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各点。具体选择哪一点将由各个国家消费者的13味和偏好决定。但在专业分工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两个国家的消费组合将超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就是说,与无贸易时相比,他们能够消费更多的小麦和汽车。因此,贸易能够使两个国家都获得消费收益。 贸易后一国能够实现的消费组合由本国出口产品与他国出口产品的交易比率决定。这一比率被称作贸易条件(terms oftrade),它确定了两种产品在市场上交易的相对价格。在成本不变条件下,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定义的国内转换率(国内贸易条件)代表了两种商品在国内交换的相对价格。一个国家如果想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点消费,必须能够在国际上以比国内贸易条件更有利的贸易条件交换其出口商品。 假定美国和加拿大达成了一个贸易比率,该比率使得贸易双方均能够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进行消费(图2-2)。假定交易的比率是1:1,1辆汽车可以交换1蒲式耳小麦。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用线tt代表两国的国际贸易条件。这条线被称作贸易可能性线(trading possibities 1ine)(注意,该线斜率的绝对值为1)。 假定现在美国决定向加拿大出60辆汽车。在图2。2(a)中,美国将从专业化后的生产组合B点开始,沿着其贸易可能线滑动到c点。在C点上,60辆汽车将按照1:1的贸易比率交换60蒲式耳小麦。这样,C点就是美国贸易后的消费点。与A点相比,C点带给美国的净消费收益为20辆汽车和20蒲式耳小麦。三角形BCD表明了美国的出口量(沿着横轴)、进口量(沿着纵轴)和贸易条件(斜率),被称做贸易三角形(trad日riang1e)。 这种贸易是不是也有利于加拿大呢?从图2-2(b)可知,加拿大可以用60蒲式耳小麦作为代价从美国进口60辆汽车。它将从专业化后的产量组合B r点开始,沿着其贸易可能线滑动到Ct点。显然,C r点是一个比A点更有利的消费点。通过自由贸易,加拿大获得了20辆汽车和20蒲式耳小麦的净消费收益,其贸易三角形为B,C,Dt。请注意,在我们的两国模型中,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三角形是一样的。在均衡的贸易条件下交易,一个国家的出口等于另一个国家的进1:1。每个国家和整个世界从贸易中获得的消费收益的具体情况见表2.5(b)。 贸易收益的分配 我们的贸易例子假定,美国和加拿大达成的贸易条件将使双方同时获益,两个国家贸易后的消费量都将超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需要注意的是,贸易的消费收益并不总是在两国间平均分配。代表国际贸易条件的曲线位置越接近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美国由贸易中获得的消费收益就越小。如果国际贸易条件恰好与美国的国内转换率一致,在这一极端情况下,美国将无法实现任何贸易收益。这是因为贸易后的消费点将位于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当贸易条件与国内转换率一致时,美国还可能进行贸易。但如果贸易条件低于国内的转换率,美国就不会进行贸易了。同样的推理过程也适用于加拿大。 显然,美国和加拿大的国内转换率代表了国际贸易条件的下限。但是,国际贸易条件最终将落在什么位置呢?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解释的那样,实际的位置取决于两国对所讨论商品的相对需求。 完全专业化 上面例子暗含的一个假设是,美国只生产汽车而加拿大只生产小麦。为了弄明白为什么完全专业化(comp1日e specia1ization)发生在不变成本的情况下,看一下图2-3。该图在图2-2的基础上绘出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成本情况和生产点。美国被假定在汽车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而加拿大生产小麦效率更高。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完全专业化。因为生产成本不随着产出水平变化,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减少)并不会失去其比较优势(劣势)。 当美国增加汽车产量而加拿大减少汽车产量时,两国的单位生产成本仍然保持不变。 由于相对成本从未相等过,美国没有失去比较优势,加拿大的比较劣势也不曾发生变化。美国因此只生产汽车。与之相似.当加拿大生产更多的小麦和美国减少小麦生产时,两国的生产成本仍旧和原来一样。加拿大的生产并没有使其丧失相对于美国的优势。 惟一的例外是,如果其中一个国家,比如加拿大,因为太小而无法供给美国需要的所有小麦时,完全的专业化分]:将无法实现。加拿大将专门生产其出口产品小麦,美国(大国)则需要同时生产两种商品;不过美国仍将出口汽车,进口小麦。 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当一国生产率的增长落后于国外竞争者时,该国制造商在某种特定商品上形成的比较优势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许多钢铁公司的厂房设备陈旧,生产率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制造商,以致把市场份额让给了国外企业。美国的汽车、机械工具和13用电子产业也走了钢铁产业的道路。口J20世纪90年代,在包括打印机、软盘驱动器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在内的各个市场上,日本的计算机供应商已经开始成为美国生产商的有效竞争对手。这一点尤其让那些将计算机看做是美国的技术财富和竞争力象征的人们感到困惑不解。 变化的比较优势 我们的贸易模型一直假定,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是固定的,并且利用的技术组合也是不变的,因此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位置。现在让我们放宽这一假设。 如果由于技术进步,日本计算机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相对于13本而言,美国生产每台计算机的机会成本就会上升。因为日本制造商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计算机,美国的计算机在国际市场卜就会失去竞争力。 图2-4为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美国和13本生产计算机和汽车两种产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美国的汽车对计算机的边际转换率MRT为1.0,13本为2.0。因此,美国在生产计算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生产汽车上则处于比较劣势。过了一些年,假定两个国家制造计算机的生产率都提高了,但生产汽车的生产率保持不变。假定美国计算机行业的生产率提高了50%(计算机产量从100台增加到150台),而日本计算机行业的生产率提高了300%(计算机产量从40台增加到160台)。 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均向外旋转并变得更加平缓。现在使用同样的资源每个国家都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出。根据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美国生产汽车对计算机的MRT为0.67,日本为0.5。因此,13本生产计算机的相对成本已经低于美国。生产率增长的落后使得美国失去了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然而,在日本取得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后,美国仍在生产汽车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率的变化因而导致了贸易方向的变化。在研究开发、技术和设备方面落后的生产者终将发现,他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会不断下降。这是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得到的教训。 如果日本计算机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美国每生产一台计算机的机会成本相对日本而言就比较高。对于美国而言,比较优势就从生产计算机转移到了生产汽车。 在某一出口市场上丧失竞争力会给国内工人带来什么影响呢?他们不仅被外国工人抢走了工作,而且工资也会较国外同行下降。一些掌握无法转用到其他产业的专业技能的国内工人还可能会面临收入持续减少的命运。 然而应当注意的是,所有国家都在某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至于美国,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国际竞争的加剧很容易使人们忘记,美国一直是飞机、纸张、仪器、塑料和化学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但是比较优势原理往往难以运用,因为工人们通常不愿意接受再培训并到本国正在扩张的产业中去重新寻找工作。在面临进151竞争的产业中,工人们通常要求贸易保护(如关税和限额)来维持他们的工作和工资。 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很多制造企业一直遭受挫败。由于外国制造商统治了整个产业,"美国制造"的标签在这一时期几乎消失。1970年,全国机械工具的90%、汽车的88%和电视机的82%都是由美国制造商生产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们已经将汽车市场的1/3、国内机械工具市场的一半和整个电视机市场拱手让人。尽管制造业的产出占美国总产出的1/5,但这主要是由外国人在美国拥有的(移植)工厂数量增加造成的。人们普遍感觉到,美国在许多产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已经被削弱或消除了。可以得到的证据表明,美国曾经一直是制造业生产率的领导者。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凭借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成就获得的生产诀窍,美国制造商渗透到了欧洲的电子产品、飞机和计算机市场,欧洲各国和其他国家对此抱怨不已。除了科学技术之外,使美国生产率保持领先地位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美国的教育体制、高质量的管理、研究开发(R&D)支出,以及R&D同生产和市场的结合等。 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技术优势已经被严重削弱。如表2-6所示,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落后于它的许多贸易伙伴。在汽车和钢铁这样的产业中,技术优势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分析家们认为,美国的一部分问题在于它的企业没能像日本企业那样,迅速而低成本地模仿和利用竞争对手的技术成果。不过,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显示出了复苏迹象。 全球化和贸易背后的焦虑 如果全球化和作为全球化一部分的贸易自由化带来了收入增加、机会增多等福利,为什么对于全球化的主要问题还会存在争论呢?原因是任何变革,包括为社会整体提供更多好处和更多机会的变革,都是带着焦虑和挑战进行的。 首先,全球化会带来分配效应。贸易自由化产生r赢家和输家。输家们根本不关心他们的损失可能是暂时的,或者赢家的收益多于他们的损失。在一些人的思维中,全球化的过程是和边际化的概念相联系的。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充分享有全球化的好处,全球化进程自然会导致部分国家的边际化通常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假设。以美国的"二元经济"为例。从多数指标来看,国际贸易为美国经济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财富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新经济"产业,如计算机软件和生物技术。但纺织和电子等"旧经济"产业中的工人却饱受全球竞争的挤压,国外更有竞争力的国家抢走了他们的饭碗。许多其他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二元经济。随着经济的大门因全球化而敞开,数以万计的出口产业工人的收入上升。而对于在失去竞争力的进口产业工作的数百万工人,实际工资骤然降低,工作机会也消失了。在印度,作为美国劳动力资源一部分的软件编写人员的收不断上升。但是随着印度经济开放,一度受政府保护的摩托车和汽车行业的工人却正遭受着来自于日本出口行业的新的竞争。 其次,全球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可能会在无意中损害到环境。忽略环境质量和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增长和发展从长期来看将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和贸易损害了国内和国家问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是对社会的非善意入侵。一种担心是,不受约束的市场力量将迫使一些国家为r竞争而实行较低的生活标准,并用规定的许可取代合理的公共政策。这种"跑到底"的观念出现在贸易和环境的争论以及与劳动标准相关的讨论中。对这种强加的一致性的恐惧也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此外,还存在着关于主权的问题,担心全球化会弱化国家政府,使得他们在履行经济和社会责任时不那么有效。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全球化和贸易背后的这些焦虑进行考察,并提出可能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根据对数十位美国企业领导者进行的采访,分析家们得出结论,为了在21世纪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美国企业必须改变他们的管理方法。其中部分建议为:企业必须 (1)将制造过程流线化,以大幅削减生产成本、存货和原料成本; (2)削减管理层级,迫使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师、工程师、生产工人和营销人员以团队的方式协同工作; (3)运用计算机技术,以低成本生一小批量客户化产品; (4)下大力气研究能够革新整个行业的突破性技术,如超导体; 5)培养专门化程度低、能够不断学习的劳动力; (6)接受工人代表作为创新过程毫有价值的伙伴; (7)不过分关注短期利润。 贸易限制 成本不变情况下的比较优势原理表明,当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完全专业化时,贸易国将获得最大可能的贸易收益。妨碍专业化的一个因素是政府对国家间商品流动施加的限制。贸易限制由于减少了贸易总量,就会降低贸易收益。 假定出于国家安全原因,美国对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进1:1的石油数量加以限制。虽然0PEC在石油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仍希望自己生产一部分石油,而不是从OPEC全部进口。为了进一步保护国家安全,美国会选择生产部分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图2.5说明了美国君I]OPEC间的这种贸易格局。由于美国在制造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将制造业专业化将使其获利。因此,美国的产量位置将从自给自足状态下的A点移B点。在国际贸易条件下,美国进口275框原油将需要出口175件制造品。在贸易后的消费点C,美国贸易的消费总收益为125件制造品和100桶原油。 为使一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可能收益最大化,它就必须仅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限制降低了专业化的程度和贸易的数量,因此就减少了生产和消费收益。 假设美国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希望自己既生产部分原油又生产部分制造品。又假定美国位于点D,生产75桶原油矛M275件制造品。给定贸易条件(假定与贸易条件相同),美国贸易后的消费点将低于自由贸易的状态。现在美国贸易后的消费点将位于tt。上(注意ttt平行于),比如E点。显然E点次于C点。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贸易 前一部分说明了成本不变情况下的比较优势原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可能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这说明必须对比较优势原理稍加修正。 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会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呈凸状从原图向外弯曲。在图2-6中,当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从A点移到B点时,用牺牲的小麦数量计量的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变得越来越大。由于生产汽车的实际成本随汽车产量的增加而上升,汽车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只有增加的生产成本得到补偿,汽车生产商才会向市场提供更多的汽车。供给数量和产品价格的变化因而直接相关。这反映在图2-6的下半部分。 机会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从坐标原点看呈凸形。边际转换率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汽车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与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汽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端点相对应。 成本递增意味着汽车生产的越多,小麦替代汽车的MRT越高。我们还记得,MRT是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给定一点斜率的绝对值测算的。当产出由A点移动到B点时,切线变得更加陡峭--斜率的绝对值增加。小麦对汽车的MRT上升表明,每额外生产一辆汽车需要牺牲更多的小麦。 成本递增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一般情况。在整个经济中,当投入要素相互之间不能完全替代时,成本递增的情况就会出现。在图2-6中,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和小麦产量的减少,汽车生产线上投入的资源越来越不适合汽车的生产。为生产更多的汽车就需要更多地耗费这种资源,因此牺牲的小麦也越来越多。对于一种特定产品,如汽车,成本递增可用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来解释。劳动(可变投入)相对资本(固定投入)的持续增加超过某点之后,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对汽车的边际产量贡献将会下降。因此,汽车的单位生产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在成本递增情况下,凸形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随着一国位于曲线上的不同点而变化。由于国内MRT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因此曲线上各点的MRT也是不同的。除了考虑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供给因素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口味和偏好的作用(即需求因素),因为它们决定了一国会选择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哪一点消费。 成本递增情况下的贸易 图2-7描绘了成本递增情况下美国和加拿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如果不存在贸易,美国会位于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A点,生产并消费5辆汽车和18蒲式耳小麦,如图2-7(a)所示。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加拿大会选择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A r点,生产并消费17辆汽车和6蒲式耳小麦,如图2-7(b)所示。对于美国,小麦替代汽车的相对成本假定用曲线。的斜率表示,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在点A的正切值(1辆汽车=0.33蒲式耳小麦)。以同样的方式,加拿大小麦替代汽车的相对成本由曲线t。的斜率表示(1辆汽车=3蒲式耳小麦)。因为曲线。比曲线t。平缓,汽车在美国相对便宜,而小麦在加拿大价格更低。按照比较优势法则,美国将出口汽车,加拿大将出口小麦。 由于美国专门生产汽车,它会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从A点向下滑NB点,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绝对值)的增大表明汽车的相对成本(以小麦计量)上升。同时,加拿大专门生产小麦。随着加拿大沿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从A,点向上移动到B r点,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变小,汽车的相对成本(以小麦计量)下降。 两国间的专业化分工会一直持续到: (1)两国汽车的相对成本相同; (2)美国出口的汽车完全等于加拿大进口的汽车,小麦则相反。假定这种情况在两国的国内转换率(国内贸易条件)都等于直线的斜率时会出现。在这个时候,美国会在B点处生产,加拿大则在B r点处生产。直线成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国际贸易条件线,它刚好同每个国家的国内贸易条件都一致。由于直线比。陡峭,比平缓,因此国际贸易条件对两个国家都有利。 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每个国家的相对产品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决定。这与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生产不同,相对产品价格仅由供给因素决定;在成本不变情况下需求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 美国和加拿大由专业化中获得的生产收益是什么呢?比较两国在专业化前后的汽车和,妄产量,可以看到有3辆汽车和3蒲式耳小麦的收益。表2-7(a)列出了专业化的毕产收薷。 贸易给两国带来了哪些消费收益呢?通过贸易,美国可以沿着国际贸易条件线''选择一个消费点。假定美国愿意消费 与无贸易时相同的汽车,那么它将出口7辆汽车换取7蒲式耳小麦,达到贸易后的消费点C。如图2-7和表2-7(b)所示,美国从贸易中获得了3蒲式耳小麦的消费收益。图2-7(a)中的三角形BCD为美国的贸易三角形,反映7,美国的出K1量、进口量和贸易条件。 采用相似的方式,加拿大也可以选择在国际贸易条件线的某点进行消费。1限定加拿大保持不变的小麦消费量,它将出口7蒲式耳小麦换取7辆汽车,并移动到贸易后的消费点C,。它的消费收益3辆汽车也显示于表2-7(b)qh。加拿大的贸易三角形为图2一7(b)中的三角形B·C r D r。注意,加拿大的贸易三角形同美国的贸易三角形完全相同。2.6。3部分专业化 本节分析的成本递增模型的一个特征是,贸易只使得每个国家部分专业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生产。部分专业化(partia1 specia1ization)的原因是由于成本递增产生了一种机制,迫使两个贸易国家的成本最终相等。成本差异消除后,进一步专业化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图2.8假定专业化前美国在生产汽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加拿大生产小麦的相对效率更高。在专业化条件下,每个国家将生产更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减少劣势商品的生产数量。当成本递增时,随着两国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单位成本上升。最终,成本差异将被消除,在这一点上不再存在进一步专业化的基础。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的专业化一般都是部分的。这是因为每多生产一件商品,一国的单位生产成本就会上升。由于国家间的成本差异不存在了,专业化继续进行下去的基础也就消失了。 专业化的基础被消除后,两个国家极有可能会每种商品都生产一些。这是因为在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端点之前,成本的迅速上升通常会使一国失去对另一国的比较优势。在成本递增的现实世界中,自由贸易的一种可能结果就是导致部分专业化。 扩展到多种产品和多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到目前为止的讨论中,我们使用的是仅生产和消费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并且只局限于两个国家。这种简化方法虽然能够使我们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许多要点进行分析,但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涉及的远不只是两种产品和两个国家,每个国家都生产数以千计的产品并与许多国家进行贸易。为了贴近现实,必须掌握比较优势在多种产品和多个国家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在更现实的条件下,比较优势的结论仍然成立。 两种以上产品 把比较优势运用于两个国家生产多种商品的情景时,就需按照比较成本的高低把各种商品分成等级。每个国家都出自己比较优势最大的产品,而进口自己比较劣势最大的产品。 图2-9为假定的美国和日本的六种产品比较优势的排序--化工产品、喷气式飞机、计算机、汽车、钢铁和半导体。这种排序表明,相对日本而言,美国化工产品的成本最低,而喷气式飞机的成本优势却并不十分明显。相反,日本在半导体的生产上享有最大的比较优势。 当大量商品都由两个国家共同生产时,在应用比较优势原理时就必须按照相对成本对这些商品进行分类。每个国家都出口其比较优势最强的产品。每个国家都进口其比较优势最弱的产品。 图2-9中的产品排序显然表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美国将生产并出口化工品,日本则将生产并出11半导体。但是出1:1什么和进IZ1什么的分界点位于何处呢?在计算机和汽车间吗?或者日本应当生产计算机而美国只生产化工品和喷气式飞机?或者分界点会落在一种产品上而不是两种产品中间,比方说计算机可能由日本和美国共同生产? 出1:1什么和进口什么的分界点取决于各种产品的国际需求对比。我们可以把产品看 成是按照比较优势穿成的一串珠子。美国和日本生产的分界点将由需求和供给决定。例如,钢铁和半导体的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时,日本将处于有利地位,其钢铁和半导体产量就会增加。 两个以上国家 当一项贸易涉及多个国家时,美国将发现参与多边贸易关系是有好处的。图2-10说明了美国、日本$I]OPEC间的多边贸易过程。图中的箭头表示出方向。美国向0PEC出口喷气式飞机,日本从0PCE进口石油,并向美国出口半导体。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贸易关系要比这个三角形复杂得多。 当国际贸易涉及到许多国家时,本国加入到多国构成的多边贸易关系中可能是有利的。该图列举了美国、日本和OPEC间的多边贸易过程。 这个例子对于任何两个贸易伙伴都应保持双边均衡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期望个人间的贸易能够保持平衡,同样也没有理由期望国家间的贸易能够保持双边平衡。可以预见,当贸易伙伴购买了很多一国以低成本供给的东西时,该国将实现贸易盈余(出IS1商品超过进口商品)。同样,当一国大量进口贸易伙伴以低成本供应的商品时,该国将出现贸易赤字(进口商品超过出口商品)。 让我们分析一下一名喜欢滑雪的牙医的贸易"赤字"和"盈余"。在这位牙医与滑雪场、运动用品商店,以及提供修鞋、木工、收集垃圾等服务的人之间可能出现贸易赤字。为什么呢?因为牙医极有可能到别人7J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在牙医与他的病人和医疗投保者之间会发生贸易盈余。这些贸易伙伴是牙医提供服务的主要对象。而且,如果牙医的储蓄率很高,盈余将会大大超过他的赤字。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国家间。一个国家会与大量购买其出口商品的贸易伙伴保持可观的贸易盈余,同时也可能与低成本供应其进口商品的贸易伙伴发生贸易赤字。表2-8列出了1998年美国最大的贸易盈余国和贸易赤字国。 如果所有国家都加入保持一对国家间进出口平衡的双边贸易协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贸易量和专业化程度将会大幅削减,资源向生产率最高地方的流动也将受阻。尽管出口能够用来平衡进口,贸易收益却将减少。 退出壁垒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开放的贸易体系会形成一条通道,使资源从生产率低的地方流到生产率高的地方。从长期来看,竞争迫使高成本的工厂退出,留下低成本的工厂运转经营。然而在现实中,重组无效率企业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为它们通常不愿放弃老式工厂的生产能力。为什么当利润低于正常水平并且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时,企业还要拖延关闭工厂呢?部分答案在于存在退出壁垒(exit barriers),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成本,企业做出的理性反应就是延缓退出。 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钢铁业的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产业分析家们一直认为,生产能力过剩是美国钢铁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因素包括进口、钢铁需求的萎缩,以及现代技术的运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使得投入较少的资本和劳动就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专家们认为,如果能够提高钢铁行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在现有价格下成本将大幅下降,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会因此上升。传统经济理论把每小时的劳动数量看做生产中的一项可变成本。然而,美国钢铁企业与美国钢铁工人联盟这一工会组织订立合同后,就使得小时劳动成为固定成本,而不是变动成本,至少在部分上是这样。这种合同要求企业为工人提供各种福利,诸如健康和人寿保险、抚恤金、工厂倒闭时的一次性支付,以及其他与失业有关的福利等等。从商业角度,如果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即使一家工厂在赔钱,让它继续营业也是理性的。例如,1980年凯赛尔(Kaiser)钢铁公司决定继续雇佣超过1000名的工人,因为关闭一家陈旧的工厂需要支付给员工超过3500万美元的福利费! 除了员工福利,其他退出成本也促使企业延迟关闭陈旧的钢铁工厂。这些成本包括 终止原材料供给合同的罚金,以及注销未贬值的工厂资产相关的花费等。当关闭工厂时,钢铁公司还面临着环境成本:它们有义务承担处理存放报废设备等的清理成本和处置成本,这些成本加起来很容易就会达到数亿美元。而且,钢铁公司出卖工厂后也得不到太多的资产。设备专用于钢铁行业,除了炼钢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更重要的是,倒闭工厂中的设备通常需要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因为在工厂关闭前这些设备在上一任所有者手里就已经过时了。 美国钢铁企业坚持认为,如果削减工厂的生产能力,它们就会在与国外竞争对手的较量中面临成本劣势。它们指出,外国企业关闭过时的工厂时,通常会得到政府资助。例如,日本银行向日本钢铁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它们进行重组。欧洲钢铁企业则可以从政府处得到关闭补助。 总之,退出壁垒的存在延缓了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市场调节。资源从生产率低的地方向生产率高的地方转移,实际上可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比较优势的实践证据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表明,每个国家都将出口与贸易伙伴相比,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的商品。他的理论是不是准确预测了现实中的贸易模式呢?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了实践检验。 英国经济学家G.D.A.麦克杜格尔(MacDouga11)e在1951年最先对李嘉图的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比较美国和英国1937年25个独立行业的出口模式,麦克杜格尔验证了李嘉图的预测,即各国倾向于出口本国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商品。他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李嘉图的理论。 在麦克杜格尔研究的每个行业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都领先于英国,因此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然而,美国的平均工资率是英国的两倍,这又使得美国具有了一项绝对成本劣势。麦克杜格尔认为,在美国工人的生产率高于英国工人两倍以上的行业中,美国的生产成本较低。这些行业就是美国具有比较优势并在世界市场上以低价格向英国出售商品的行业。在英国工人的生产能力是美国工人一半以上的行业中,英国具有比较优势,并在世界市场上能以低价向美国出售商品。 表2-9总结了麦克杜格尔的研究结果。在所研究的25个行业中,20个符合预计的模式。当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至少是英国劳动生产率的两倍时,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麦克杜格尔的研究因此支持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巴拉萨(Ba1assa)和史坦(Stern)在随后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系列的数据也证实了李嘉图的结论。 最近斯蒂芬·戈卢布(Stephen Go1ub)又对李嘉图的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研究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工资与生产率的比率)与美国同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贸易的关系,他发现相对单位劳动成本有助于解释这些国家的贸易模式。如图2.11所示,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情况很好地支持了李嘉图的模型。美国对日本贸易数据的散点图表明,所调研的33个产业的相对出口额和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该图是美国和日本
本文档为【国际经济学全文翻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391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9KB
软件:Word
页数:63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4-26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