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举报
开通vip

方剂学总论nullnull方 剂 学主讲教师 陈华圣绪 言绪 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方:既有医方、药方、处方的含义, 又有规定、规矩之意。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剂”,古文通‘齐’,有整齐、整合、 排列之义,还有调配、调和之意。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

方剂学总论
nullnull方 剂 学主讲教师 陈华圣绪 言绪 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方:既有医方、药方、处方的含义, 又有规定、规矩之意。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剂”,古文通‘齐’,有整齐、整合、 排列之义,还有调配、调和之意。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null 可见, 方指药方、处方,剂指调配、调和,方剂的原意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null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性质: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医药、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课与中医临床课之间的桥梁,学好方剂学是学习临床课的基础。方剂学的性质: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医药、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课与中医临床课之间的桥梁,学好方剂学是学习临床课的基础。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研究方剂学奠定基础。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研究方剂学奠定基础。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之后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辨证是论治的基础,运用方剂或组方用药是论治的主要环节,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因此,每一位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必须牢记一定数量的方剂。 null方 剂——是指单个的、具体方剂。方剂学——是对众多具体方剂进行概括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得出的系统理论、规律性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方剂与方剂学的关系:null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准备练习本, 用于记笔记和做作业。 总 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总 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方剂学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反映着这门学科不断发展的轨迹,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其价值,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主要课程并对今后的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 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方剂学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反映着这门学科不断发展的轨迹,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其价值,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主要课程并对今后的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null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万物》— 迄今通过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 《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是战国晚期的作品,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五十二病方》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 283首方,用药242种 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五十二病方》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 283首方,用药242种 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方剂临床运用 已初具规模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 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 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 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 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配伍严密,药变方殊   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 剂型丰富,煎服有法 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配伍严密,药变方殊   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 剂型丰富,煎服有法 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方书之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 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小品方》—《小品方辑录笺注》 《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 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小品方》—《小品方辑录笺注》 《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简、便、廉、效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 载方7500多首 病症类方,首列妇儿 专辑“食治”卷 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王焘 载方6800多首 保存许多散失方 按科、病分类方剂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 载方7500多首 病症类方,首列妇儿 专辑“食治”卷 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王焘 载方6800多首 保存许多散失方 按科、病分类方剂 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天下高手医,各以行效秘方进,下太医局试验”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此书由裴宗元、陈师文等校订 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用药辛温香燥 2.方书由博返约 博:量大而博。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王怀隐等) 《圣济总录》(赵佶) 约:简要而约。小型方书--《普济本事方》(许叔微)              《济生方》(严用和) 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天下高手医,各以行效秘方进,下太医局试验”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此书由裴宗元、陈师文等校订 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用药辛温香燥 2.方书由博返约 博:量大而博。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王怀隐等) 《圣济总录》(赵佶) 约:简要而约。小型方书--《普济本事方》(许叔微)              《济生方》(严用和) 3.专科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妇人良方大全》(陈自明) 4.方论专著产生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成无已) --开方论之先河 北宋医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 亦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 --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 3.专科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妇人良方大全》(陈自明) 4.方论专著产生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成无已) --开方论之先河 北宋医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 亦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 --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 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相继产生,为方剂学增添了新内容。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寒凉派的刘完素,著有《宣明论方》,著名方剂如益元散、防风通圣散、芍药汤;攻下派的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著名方剂如三圣散;补土派的李东垣,著有《脾胃论》,著名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滋阴派的朱丹溪,著有《丹溪心法》,代表方剂如大补阴丸、虎潜丸等。 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相继产生,为方剂学增添了新内容。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寒凉派的刘完素,著有《宣明论方》,著名方剂如益元散、防风通圣散、芍药汤;攻下派的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著名方剂如三圣散;补土派的李东垣,著有《脾胃论》,著名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滋阴派的朱丹溪,著有《丹溪心法》,代表方剂如大补阴丸、虎潜丸等。六、明清时期 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普济方》载方61739首 --我国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著,层出不穷 《医方考》——明·吴昆: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清·汪昂 《删补名医方论》——清·吴谦等 六、明清时期 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普济方》载方61739首 --我国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著,层出不穷 《医方考》——明·吴昆: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清·汪昂 《删补名医方论》——清·吴谦等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功效分类方剂 《医方集解》(汪昂) (2)治法分类方剂 《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功效分类方剂 《医方集解》(汪昂) (2)治法分类方剂 《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七、近现代时期 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11个分册,共1 800万字,载方量多达96 592首。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七、近现代时期 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11个分册,共1 800万字,载方量多达96 592首。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null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null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证候千差万别,治法千变万化。 治则,是有关治疗学规律的高度理论概括。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总原则。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则 :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治法 :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脏腑治法、六经治法、卫气营血治法、三焦治法等null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医宗金鉴•凡例》:“方者一定之法, 法者不定之方也。”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后于方剂形成的一种理论。 2.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3.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1.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后于方剂形成的一种理论。 2.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3.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方以药成”,“先有方、后有法” ——治法是后于方药形成的理论 “方从法出” ——方以法为指导(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法随证立” ——法以证为依据 “从方见法、以方验法”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以药成”,“先有方、后有法” ——治法是后于方药形成的理论 “方从法出” ——方以法为指导(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法随证立” ——法以证为依据 “从方见法、以方验法”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null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第三节 常用治法第三节 常用治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null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汗 法汗 法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null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null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吐 法吐 法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null2、适应病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下 法下 法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null2、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null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和 法和 法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null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对于和解,金·成无己认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至于“调和”之法,清代医家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广温疫论》 至于“调和”之法,清代医家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广温疫论》 null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温 法温 法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症: 里寒证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null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null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清 法清 法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里热证 火证 热毒证 虚热证2、适应病证:里热证 火证 热毒证 虚热证 3、常用分类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消 法消 法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null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等。null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null3、常用分类: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下法、温法、清法等结合 运用。补 法补 法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null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null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null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 二、病证分类法。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 五、综合分类法。1.按主治分类1.按主治分类病证:《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 病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张氏医通》等。 脏腑:《备急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     便于按病证索方,但内容重复较多。 2.按组成分类:2.按组成分类:“七方”说:始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重)。至《伤寒明理论》才明确提出。   最早的方剂分类法,蕴含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方制方的思想,但临床价值不大。 祖方(主方):《祖剂》、《张氏医通》等。   创立类方研究方法,便于寻宗究祖,溯流追源,但有时始末欠清。 3.按功用(治法)分类:3.按功用(治法)分类:“十剂”说: 宣——瓜蒂散(涌吐、宣郁之剂,升而上也) 通——八正散、芍药汤等(通淋、行滞之剂,流通之意) 补——四君子汤、四物汤等(补益之剂) 泄——大承气汤(泻下之剂) 轻——桑菊饮(解表之剂,轻可去实,轻而扬之) 重——珍珠母丸、磁朱丸(重镇安神之剂) 滑——麻子仁丸(润肠通便之剂) 涩——牡蛎散(固涩之剂)   燥——平胃散、黄连解毒汤(燥湿、苦燥之剂)   湿——增液汤(润燥生津之剂)    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内涵不够清晰,而且许多重要方剂未能概括其中。  重——珍珠母丸、磁朱丸(重镇安神之剂) 滑——麻子仁丸(润肠通便之剂) 涩——牡蛎散(固涩之剂)   燥——平胃散、黄连解毒汤(燥湿、苦燥之剂)   湿——增液汤(润燥生津之剂)    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内涵不够清晰,而且许多重要方剂未能概括其中。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 4.综合分类:4.综合分类:治法(功用)与主治相结合    《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部分《方剂学》教材等。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配:组织、搭配。 伍:队伍、序列。 徐灵胎:“药有个性之专长, 方有合群之妙用。”null一、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 二、产生协同作用。 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四、扩大治疗范围。 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一、增强药力—增效一、增强药力—增效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能增强治疗作用,这种配伍方法在组方运用中较为常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药对”,如:桑叶、菊花,共用能增强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党参、黄芪,同用增强健脾益气的功用。二、产生协同作用二、产生协同作用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常相互需求而增强某种疗效。如:中医常说“附子无姜不热”,附子与干姜配伍,能增强温阳祛寒的作用。 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如:桂枝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温经止痛、温经活血、温阳化气等作用。 桂枝+麻黄,具有解表散寒作用; +细辛,具有温经止痛的功用; +芍药,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 +丹皮,具有温经活血作用。 四、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四、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针对基础病机的基础方剂(四君子汤等),但在临床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医生在确诊后,应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随证配伍,不断扩大治疗范围,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遣方用药要严格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通过药物相互配伍能降低、减弱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十枣汤中用了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药,这三味药均有毒性,但用十枚大枣煎汤送服,就能大大降低三味药的毒副作用。生姜和半夏相伍,生姜不仅能解半夏之毒,还有温中止呕的作用。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不仅能增强附子温阳的作用,而且干姜能解附子之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药物配伍相反相成的作用。 第二节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可保证方剂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null“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null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null使药: 1、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null麻黄汤  组成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甘草3g  主治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     风寒束表(主),肺气失宣(次)null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 1. 为何麻黄为君,桂枝为臣? 2.为何方中无反佐药与引经药?null每首方剂中君臣佐使药不一定俱全,亦非每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 但君药不可缺少 ,剂量相对其作臣、佐、使药时较大。 方中每味药并不一定仅任一职。 根据治疗需要及药性特点,择宜而用。补:组方原则(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补:组方原则(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 (1)方从法出,依法制方:临证处方,必须以准确的立法为依据,准确的辨证是正确立法的基础,而正确的立法是恰当遣药组方的依据。只有在具体治法的指导下处方用药,所处方药才具有针对性,才能药到病除。因此,辨证立法,依法制方,是临证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 (2)君臣佐使,主次有序,相与宣摄:临证组方,必须主次分明。方中诸药既需各尽其职,又需密切配合。“主次有序”者,指方中药物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章不紊。“相与宣摄”者,指各药之间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或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或相制相成,确保安全。 在“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遣药组方,可使方中诸药主从有序,相辅相制,各药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配合,从而使方剂成为配伍严谨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组方原则的要求。 在“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遣药组方,可使方中诸药主从有序,相辅相制,各药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配合,从而使方剂成为配伍严谨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组方原则的要求。null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①君药不变,方剂主要功效不变   ②君药改变,方剂作用性质变化* 如:桂枝汤变化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 麻黄汤变化为三拗汤、华盖散、麻杏甘石汤。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 null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①改变作用强度    ②改变作用性质* 如: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 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null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①口服给药,改变药力峻缓 ②静脉给药,改变作用性质* 如: 理中丸改为理中汤(改变药力) 如: 九味羌活汤改为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 如: 桂枝茯苓丸改为催生汤(改变功效主治) 第五章 剂 型 汤剂 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一般供内服使用。汤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其优点是:制备简单;易于服用;以水为溶媒,无刺激性及副作用;吸收快,作用强,能迅速发挥药效;能根据病人或病证的变化情况,加减灵活运用,适应辨证论治的需要。其缺点是:须在服用时制备,不利于及时抢救危重病人;由于溶媒的限制,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不易煎出;容积与服用量大,味苦,小儿较难服;运输携带困难。 第五章 剂 型 汤剂 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一般供内服使用。汤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其优点是:制备简单;易于服用;以水为溶媒,无刺激性及副作用;吸收快,作用强,能迅速发挥药效;能根据病人或病证的变化情况,加减灵活运用,适应辨证论治的需要。其缺点是:须在服用时制备,不利于及时抢救危重病人;由于溶媒的限制,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不易煎出;容积与服用量大,味苦,小儿较难服;运输携带困难。 散剂 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根据其用途,分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散剂有研成细末,过筛混合,用量较小者,可直接吞服或冲服,如行军散、七厘散等;亦有研成粗末,临用时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的,称煮散,如银翘散、败毒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散疮面或患处,如金黄散、生肌散等;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的,如八味眼药、冰硼散等。散剂具有制备方法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以及运输、携带方便等优点。 散剂 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根据其用途,分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散剂有研成细末,过筛混合,用量较小者,可直接吞服或冲服,如行军散、七厘散等;亦有研成粗末,临用时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的,称煮散,如银翘散、败毒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散疮面或患处,如金黄散、生肌散等;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的,如八味眼药、冰硼散等。散剂具有制备方法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以及运输、携带方便等优点。 丸剂 是将药物粉碎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赋形剂混合或包裹制成的圆球形或椭圆形的固体制剂。丸剂服后在胃肠道缓慢崩解,逐渐释放药物,吸收较慢,药性持久;对有毒及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少毒性或不良反应;体积小,对药材的利用率高,携带、贮存等比较方便。因此也是中医常用的剂型。但丸剂服用量较大,小儿吞服尤为困难。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浓缩丸、糊丸、微丸、滴丸等。 丸剂 是将药物粉碎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赋形剂混合或包裹制成的圆球形或椭圆形的固体制剂。丸剂服后在胃肠道缓慢崩解,逐渐释放药物,吸收较慢,药性持久;对有毒及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少毒性或不良反应;体积小,对药材的利用率高,携带、贮存等比较方便。因此也是中医常用的剂型。但丸剂服用量较大,小儿吞服尤为困难。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浓缩丸、糊丸、微丸、滴丸等。 1.蜜丸 系将药物细粉用炼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蜜丸性质滋润,崩解缓慢,作用持久,并有补益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病。一般多制成大蜜丸(北方多用)和小蜜丸(南方多用)使用,如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和乌鸡白凤丸等。 2.水丸 亦称水泛丸。系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药汁等为粘合剂而制成的小丸。水丸适用于药材本身具有一定粘性且所含成分遇水稳定者。水丸具有较易崩解、溶散及显效较快、便于服用等特点。水丸适用于多种疾病,为一种比较常用的丸剂,很多成药制成水丸在临床使用,如左金丸、清气化痰丸、防风通圣丸等。1.蜜丸 系将药物细粉用炼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蜜丸性质滋润,崩解缓慢,作用持久,并有补益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病。一般多制成大蜜丸(北方多用)和小蜜丸(南方多用)使用,如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和乌鸡白凤丸等。 2.水丸 亦称水泛丸。系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药汁等为粘合剂而制成的小丸。水丸适用于药材本身具有一定粘性且所含成分遇水稳定者。水丸具有较易崩解、溶散及显效较快、便于服用等特点。水丸适用于多种疾病,为一种比较常用的丸剂,很多成药制成水丸在临床使用,如左金丸、清气化痰丸、防风通圣丸等。3.糊丸 系将药物细粉用米糊或面糊等作粘合剂制成的丸剂。糊丸粘性大,在胃内崩解迟缓,可使药物缓慢释放,既可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又可避免或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一般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多制成糊丸,如舟车丸。 4.浓缩丸 亦称药膏丸。系将药物或部分药物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其余药物的细粉或适宜赋形剂制成的丸剂。浓缩丸是丸剂中一种改进剂型,有效成分含量高,体积小,剂量小,服用方便。如六味地黄丸、保和丸等。3.糊丸 系将药物细粉用米糊或面糊等作粘合剂制成的丸剂。糊丸粘性大,在胃内崩解迟缓,可使药物缓慢释放,既可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又可避免或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一般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多制成糊丸,如舟车丸。 4.浓缩丸 亦称药膏丸。系将药物或部分药物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其余药物的细粉或适宜赋形剂制成的丸剂。浓缩丸是丸剂中一种改进剂型,有效成分含量高,体积小,剂量小,服用方便。如六味地黄丸、保和丸等。5.微丸 系指直径小于2.5毫米的丸剂。其特点是体积小,表面积增大,有利药物的崩解溶散与吸收,方便服用,如六神丸、王氏保赤丸等。 6.滴丸 系用滴制法制备的丸剂。即用一种熔点较低的脂肪性基质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后,滴入一种不相混合的液体冷却剂中,液滴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凝固成球形、扁球形或圆片形的丸剂。滴丸特别适合于含液体药物及主药体积小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制丸,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刺激性,如苏冰滴丸、速效救心丸和复方丹参滴丸等。5.微丸 系指直径小于2.5毫米的丸剂。其特点是体积小,表面积增大,有利药物的崩解溶散与吸收,方便服用,如六神丸、王氏保赤丸等。 6.滴丸 系用滴制法制备的丸剂。即用一种熔点较低的脂肪性基质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后,滴入一种不相混合的液体冷却剂中,液滴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凝固成球形、扁球形或圆片形的丸剂。滴丸特别适合于含液体药物及主药体积小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制丸,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刺激性,如苏冰滴丸、速效救心丸和复方丹参滴丸等。膏剂 是将药物制成半流体(或曰半固体)状的一种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及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内服膏剂中以煎膏为常用,流浸膏和浸膏除少数单味药制剂直接用于临床外,一般均用作其他制剂,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 膏剂 是将药物制成半流体(或曰半固体)状的一种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及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内服膏剂中以煎膏为常用,流浸膏和浸膏除少数单味药制剂直接用于临床外,一般均用作其他制剂,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 1.煎膏 又称膏滋。系将药材加水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液,再浓缩,加入适量蜂蜜、冰糖等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煎膏剂是中医药传统的剂型之一,因其多能滋补,故又名膏滋。煎膏因经浓缩后制成,体积小,便于长期服用,有滋补调理作用,适合于久病体虚者服用,如当归养血膏、琼玉膏等。 2.软膏 又称药膏。系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混和匀后,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软膏在常温下呈半固体,具有一定的粘稠性,涂于皮肤、粘膜或创面后能渐渐溶化,有效成分则由表皮透入,为机体缓慢吸收,发挥药效。软膏的作用主要是局部的,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如三黄软膏、生肌玉红膏、四季青油膏等。1.煎膏 又称膏滋。系将药材加水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液,再浓缩,加入适量蜂蜜、冰糖等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煎膏剂是中医药传统的剂型之一,因其多能滋补,故又名膏滋。煎膏因经浓缩后制成,体积小,便于长期服用,有滋补调理作用,适合于久病体虚者服用,如当归养血膏、琼玉膏等。 2.软膏 又称药膏。系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混和匀后,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软膏在常温下呈半固体,具有一定的粘稠性,涂于皮肤、粘膜或创面后能渐渐溶化,有效成分则由表皮透入,为机体缓慢吸收,发挥药效。软膏的作用主要是局部的,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如三黄软膏、生肌玉红膏、四季青油膏等。3.硬膏 系以食用植物油等将药物煎熬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加入黄丹、铅粉等制成的铅硬膏。摊涂于布或纸等裱背材料上,用时经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膏药用法简单,携带、贮藏方便。对于外科疾患,有消肿定痛,去腐生肌等作用;对内科疾患,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止痛。如狗皮膏、千捶膏和阿魏膏等。 4.流浸膏 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使每毫升相当于原药材1g的液体浸出制剂。除少数品种直接用于临床外,多用作合剂、酊剂、糖浆剂等的原料。一般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用渗漉法制备。亦可用浸膏剂加规定溶剂稀释制成,也有用浸渍法者。常见的流浸膏有当归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甘草流浸膏等。3.硬膏 系以食用植物油等将药物煎熬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加入黄丹、铅粉等制成的铅硬膏。摊涂于布或纸等裱背材料上,用时经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膏药用法简单,携带、贮藏方便。对于外科疾患,有消肿定痛,去腐生肌等作用;对内科疾患,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止痛。如狗皮膏、千捶膏和阿魏膏等。 4.流浸膏 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使每毫升相当于原药材1g的液体浸出制剂。除少数品种直接用于临床外,多用作合剂、酊剂、糖浆剂等的原料。一般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用渗漉法制备。亦可用浸膏剂加规定溶剂稀释制成,也有用浸渍法者。常见的流浸膏有当归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甘草流浸膏等。5.浸膏剂 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去除全部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的粉状(干浸膏)或膏状(稠浸膏)浸出制剂。浸出溶媒大多为不同浓度的乙醇,少数为水。除另有规定外,每克浸膏剂相当于原药材2-5g。含有生物碱或其它有效成分,尤其是毒剧成分的浸膏剂,经含量测定后应以稀释剂调整至规定标准。常用稀释剂为干燥淀粉、乳糖、蔗糖、原料药渣粉末等。一般采用渗漉法制备,亦有采用煎煮法、浸渍法及回流法者。常见的浸膏剂有刺五加浸膏、颠茄浸膏、甘草浸膏等。除少数品种直接应用于临床外,多被用作其它制剂的原料。5.浸膏剂 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去除全部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的粉状(干浸膏)或膏状(稠浸膏)浸出制剂。浸出溶媒大多为不同浓度的乙醇,少数为水。除另有规定外,每克浸膏剂相当于原药材2-5g。含有生物碱或其它有效成分,尤其是毒剧成分的浸膏剂,经含量测定后应以稀释剂调整至规定标准。常用稀释剂为干燥淀粉、乳糖、蔗糖、原料药渣粉末等。一般采用渗漉法制备,亦有采用煎煮法、浸渍法及回流法者。常见的浸膏剂有刺五加浸膏、颠茄浸膏、甘草浸膏等。除少数品种直接应用于临床外,多被用作其它制剂的原料。酒剂 又称药酒。是以黄酒或白酒为溶媒,将药物有效成分浸出的澄明液体。供内服或外用。本剂因含乙醇,能久贮,易于吸收和发散,可以活血通络,也是中医常用的剂型,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等。酒剂 又称药酒。是以黄酒或白酒为溶媒,将药物有效成分浸出的澄明液体。供内服或外用。本剂因含乙醇,能久贮,易于吸收和发散,可以活血通络,也是中医常用的剂型,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等。丹剂 将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条件下经烧炼制成的无机化合物,称为丹剂。现代主要供外科使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古代对丹剂的命名,较为混乱,有以丸为丹的,如小活络丹,至宝丹等;有以散为丹的,如紫雪丹等;有以锭为丹的,如玉枢丹等;甚至有以液体制剂为丹的。这主要是古人为了说明该方制备精良、药物名贵及功用神奇等,而冠名以“丹”的。故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丹剂 将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条件下经烧炼制成的无机化合物,称为丹剂。现代主要供外科使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古代对丹剂的命名,较为混乱,有以丸为丹的,如小活络丹,至宝丹等;有以散为丹的,如紫雪丹等;有以锭为丹的,如玉枢丹等;甚至有以液体制剂为丹的。这主要是古人为了说明该方制备精良、药物名贵及功用神奇等,而冠名以“丹”的。故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茶剂 是将药物粗末与粘合剂混合制成的块状制剂,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代茶服用。茶剂外形并无一定,常制成小方块形或长方块形,亦有制成饼状或制成粉末定量装于袋中的。由于茶剂具有一定疗效,制法简单,服用方便,群众都乐于采用。多用于感冒和食积等,如午时茶。茶剂 是将药物粗末与粘合剂混合制成的块状制剂,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代茶服用。茶剂外形并无一定,常制成小方块形或长方块形,亦有制成饼状或制成粉末定量装于袋中的。由于茶剂具有一定疗效,制法简单,服用方便,群众都乐于采用。多用于感冒和食积等,如午时茶。露剂 是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经水蒸汽蒸馏法制成的水溶液。一般收集馏液与药材量之比为四比一。药露气味清淡,便于口服,多作为饮料,夏天尤为常用。如金银花露、青蒿露等。 露剂 是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经水蒸汽蒸馏法制成的水溶液。一般收集馏液与药材量之比为四比一。药露气味清淡,便于口服,多作为饮料,夏天尤为常用。如金银花露、青蒿露等。 锭剂 是将药物细末加适当的糯米糊或利用处方中有粘性的药物作粘合剂混合后制成的固体制剂。其形状有长方形、纺锤形、圆柱形等。可供内服和外用,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磨汁涂患处。如紫金锭等。 锭剂 是将药物细末加适当的糯米糊或利用处方中有粘性的药物作粘合剂混合后制成的固体制剂。其形状有长方形、纺锤形、圆柱形等。可供内服和外用,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磨汁涂患处。如紫金锭等。 条剂 又名纸捻。为中医外科常用的剂型。是将药物研细过筛,混合均匀,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后再粘附药物而成。条剂的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化腐拔毒,生肌收口。如红升丹条剂等。 条剂 又名纸捻。为中医外科常用的剂型。是将药物研细过筛,混合均匀,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后再粘附药物而成。条剂的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化腐拔毒,生肌收口。如红升丹条剂等。 线剂 是将丝线或者棉线,置药液中先浸后煮,经干燥而成的一种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通过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性紧缩作用,使病灶自行萎缩脱落。线剂 是将丝线或者棉线,置药液中先浸后煮,经干燥而成的一种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通过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性紧缩作用,使病灶自行萎缩脱落。灸剂 是将艾叶捣、碾成绒,捻成一定大小的形状,置于体表的某些俞穴或患部,点燃熏灼,使之产生温热感,以达到预防或治疗作用的一种外用剂型。灸剂按其形状可分为艾头、艾柱和艾条三种。临床应用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灸剂 是将艾叶捣、碾成绒,捻成一定大小的形状,置于体表的某些俞穴或患部,点燃熏灼,使之产生温热感,以达到预防或治疗作用的一种外用剂型。灸剂按其形状可分为艾头、艾柱和艾条三种。临床应用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栓剂 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用于腔道并在其间融化或溶解而释放药物,有杀虫止痒、润滑、收敛等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曾有蛇床子散坐药及蜜煎导法,即最早的阴道栓与肛门栓。近年来栓剂发展较快,可用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它的特点是通过直肠(也有用于阴道)粘膜吸收,有50%-70%的药物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一方面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相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婴幼儿直肠给药尤为方便,常用的有小儿解热栓、消痔栓等。栓剂 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用于腔道并在其间融化或溶解而释放药物,有杀虫止痒、润滑、收敛等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曾有蛇床子散坐药及蜜煎导法,即最早的阴道栓与肛门栓。近年来栓剂发展较快,可用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它的特点是通过直肠(也有用于阴道)粘膜吸收,有50%-70%的药物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一方面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相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婴幼儿直肠给药尤为方便,常用的有小儿解热栓、消痔栓等。冲剂 是将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等制成干燥颗粒状的内服剂型,服时用开水冲服。分为可溶性冲剂和混悬性冲剂(又称颗粒剂)两种。冲剂是在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克服了汤剂体积大、容易变质生霉等缺点,并可掩盖某些中药的苦味,且服用方便,易于运输和贮存。如感冒退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和刺五加冲剂等。 冲剂 是将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等制成干燥颗粒状的内服剂型,服时用开水冲服。分为可溶性冲剂和混悬性冲剂(又称颗粒剂)两种。冲剂是在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克服了汤剂体积大、容易变质生霉等缺点,并可掩盖某些中药的苦味,且服用方便,易于运输和贮存。如感冒退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和刺五加冲剂等。 片剂 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赋形剂经加工后压制成圆片状的内服和外用制剂。中药片剂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临床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成药主要剂型之一。批量生产的中药片剂约有200多种,有资料总结者达千余种。片剂的优点是: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运输、服用方便,成本低廉,片剂使用机械化生产,产量高,卫生条件容易控制,包装成本亦较低。如银翘解毒片、快胃片、通塞脉片等。 片剂 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赋形剂经加工后压制成圆片状的内服和外用制剂。中药片剂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临床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成药主要剂型之一。批量生产的中药片剂约有200多种,有资料总结者达千余种。片剂的优点是: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运输、服用方便,成本低廉,片剂使用机械化生产,产量高,卫生条件容易控制,包装成本亦较低。如银翘解毒片、快胃片、通塞脉片等。 胶囊剂 胶囊剂分硬囊剂、软胶囊剂(胶丸)和肠溶胶囊剂,大多供口服应用。硬胶囊剂是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与药粉或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充填于空心胶囊中制成;或将药材粉末直接分装于空心胶囊中制成。软胶囊剂系指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肠溶胶囊剂系指硬胶囊或软胶囊经药用高分子材料处理或用其他适宜方法加工而成。其囊壳不溶于胃液,但能在肠液中崩解而释放活性成分。胶囊剂外观整洁,易于服用,可掩盖药物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高,有的尚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剂型,其中用于临床者约有近百种,如桂枝茯苓胶囊、牡荆油胶囊、藿香正气胶囊等。胶囊剂 胶囊剂分硬囊剂、软胶囊剂(胶丸)和肠溶胶囊剂,大多供口服应用。硬胶囊剂是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与药粉或辅料制成均匀的粉
本文档为【方剂学总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32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94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20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