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蜀语校注_补证

_蜀语校注_补证

举报
开通vip

_蜀语校注_补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 第 2期 《蜀语校注》补证 张美兰   四川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黄仁寿、刘家和等校注的四川古方言词典《蜀语》¹ 已正式与读 者见面了。校注本校注详慎,不仅再现了《蜀语》的本来面目, 同时方便了读者的使用。书末所 附词目索引表让人一目了然。这对研究蜀方言、汉语史均是极为有利的。本人在阅读过程作了 大量的笔记。兹选取其中十余条以作补证。 ( 1)《蜀语》:言语忤人曰触人。触音杵。《校注》: 《集韵·去·遇》:“触,昌句切,抵也。”今蜀 人犹谓言语忤人曰触人。触音杵系方音,至今犹然。(...

_蜀语校注_补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 第 2期 《蜀语校注》补证 张美兰   四川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黄仁寿、刘家和等校注的四川古方言词典《蜀语》¹ 已正式与读 者见面了。校注本校注详慎,不仅再现了《蜀语》的本来面目, 同时方便了读者的使用。书末所 附词目索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让人一目了然。这对研究蜀方言、汉语史均是极为有利的。本人在阅读过程作了 大量的笔记。兹选取其中十余条以作补证。 ( 1)《蜀语》:言语忤人曰触人。触音杵。《校注》: 《集韵·去·遇》:“触,昌句切,抵也。”今蜀 人犹谓言语忤人曰触人。触音杵系方音,至今犹然。(页 8) º 兰按:言语忤人曰触, 唐代已有用例。《六祖坛经》» 卷上:“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 奸丑,乃至冤之于亲,言语·触·刺欺诤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 不思前境。” ( 2)《蜀语》: 下垂曰身单。身单音妥。《校注》: 《康熙字典·身部》引《篇韵》: “身单,音妥,垂下 也。”《说文· 部》:“ ,草木花叶 ,象形。”引申为凡下 之称。古音在戈部, 今音是为切。人 不知其为一语,读今音则假垂为之,读古音则假身单为之。(页 17) 兰按: 身单、垂、妥其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如“耳垂”从垂得声, 却音如“朵”。《蜀语》: “耳曰 耳垂。耳垂音剁平声。”《校注》曰: 《新方言》曰:“《说文》:耽,耳大垂也。耳詹,垂耳也。耽音丁含切,瞻 音都甘切。今人谓耳曰耳耳詹,音转如朵。耽、耳詹训垂, 本由双声流转。古音垂如土垂,《说文》: 土垂 读如朵。朵训树木垂朵朵也。故耳詹得读如朵。”(页149)故“身单”也可写作“躲”。如宋代《五灯会 元》¼卷十九杨歧方会禅师:“你且身单避,我要去那里去。”(页 1229)身单, 声符为“单”,躲, 声符为 “朵”。可见古身单、朵垂、妥音同或音近也。 ( 3)《蜀语》:十读若诗。杨升 曰:“十, 执切,入声,亦可作平声。⋯⋯。”《校注》: “升 语 见《丹铅总录·诗话类》:‘十字平声’条。⋯⋯”(页 32) 兰按:“十”字可读平声,宋人笔记小说中常论及。宋·袁文《 牖间评》½ 卷五:“白乐天好 以俗语作诗, 改易字之平仄。⋯⋯又有不因俗语而改易字之平仄者。如‘为问长安月,如何不相 离。’自注云‘相音思必切’, 乃以相字为入声;‘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乃以十字作 平声。’”陆游《老学庵笔记》¾卷五: “故都里巷间,人言利之小者曰‘八文十二。’谓十为谌,盖语 急,故以平声呼之。白传诗曰:‘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曰:‘三十 六所春宫馆, 二月香风送管纟玄。’晁以道诗亦云:‘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则诗家亦 以十为谌矣。”《容斋随笔》亦有此说。 ( 4)《蜀语》:伸面曰擀。擀音敢。《校注》:《集韵·上·旱》:“擀,古旱切, 以手伸物,或省。” 故伸面可曰擀也。今蜀人犹谓“伸面”为“擀面”,谓伸面杖为擀面杖。(页 39) 兰按:擀面杖,在今许多方言区仍用。擀面杖有时亦作“ 面杖。”宋·《五灯会元》有用例。 卷十报慈文遂导师。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 “ 面杖。”(页 591)“ ”、“擀”音同( 《广韵· 旱韵》: “古旱切。”)义通。“ ”强调物体的来源(从竹)“擀”强调了动作行为(从手)《太平广记》 ·17· 卷二三四引孙光宪《北梦琐言》:“有能造大饼,每三斗面擀一枚, 大于数间屋。”现代汉语常作 “擀面杖”、“擀面棒。”如: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等老板捏着擀面棒气呼呼地打来时,他已三 口吃完了一个。” ( 5)《蜀语》:嫂与弟妇曰先后。先音羡。《史记》“见神于先后宛若。”《校注》: 《史记孝武本 纪》:“神君者, 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裴 集 解:“孟康曰: 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 字。”司马贞索引:“先后,邹诞音二字并去声, 即今妯娌 也。”按:“先”之去声,正读“羡”。今蜀中亦有谓此为“前后”者。(页 49) 兰按:“先后”之称亦见于《汉书·郊祀志》: “神君者, 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 师古曰:“先音苏见反,后音胡构反, 古谓之娣姒, 今·关·中俗呼为先后, 吴楚俗谓之妯娌, 音轴里。”蜀地属关中, “先后”之称汉时蜀地已有。《尔雅·释亲》: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 为姒妇。”晋·郭璞注曰: “(娣姒)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 ¿”可见“先后”之称汉魏唐明一直沿 用。 ( 6)《蜀语》:“指物事曰者。者,止野切,俗作这, 非。考字书,这音彦,走也,迎也。考《六书 正 》: “者,原古诸字, 从白,即自字, 从 , 古旅字,谐声, 音专於切,又假借为止野切,即俗这字 也。又假借为掌与切,即洲渚渚字也。”《校注》: 按: 王力《汉语史稿》中册: “这字在唐代就出现 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比较近理的推测应该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 来。”(页 60) 兰按:近指代词“这”在唐宋有多种表示:者、遮、只、拓。关于“这”字的来源,学术界曾讨论 过,较为有代表的当推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中的一番阐释。“这这个语词的本字大概 就是‘者’字。者在古代本有指示的作用,如‘仁者,人也’; ‘杀人者’;‘儒家者流。’所以《说文》才 有‘者, 别事词也’的定义。但是现在可见的文献里头,者字的指示作用已经限于如上的几种特 殊场合,一般场合的指示代词则以兹、斯、此、是诸字为主,而‘此’字应用尤广。以后也许因为方 言消长之故, ‘者’又取‘此’而代之;后来又为了避免跟文言通用的‘者’字相混,或是因为这个 语词的声调已变, 才有‘这’和‘遮’的写法。者是上声,而现在的“这”是去声;这个语词在宋代已 经是去声。可以用下引二事来证明:只者天时过湖得,长年报道不须愁。(诚斋集 35, 330)‘者’ 字下自注‘去声’;⋯⋯‘遮’是平声字, 不能真正地代表这个语词,这恐怕也是‘这’字最终排挤 了‘者’和‘遮’而成为这个语词的唯一写法的原因吧”吕先生此说与《蜀语》“指物事曰者”暗合, 可供参考。 ( 7)《蜀语》:凡去瓜果皮曰雪。《校注》:李氏所举例证,“雪”均谓擦拭或擦洗, 非谓去皮,去 皮则应用“削”。(页 62) 兰按:去瓜果皮曰签。《五灯会元》卷七太原孚上座:“保福签瓜次,师至,福曰: ‘道得与汝瓜 吃。’师曰:‘把将来。’福度与一片, 师接得便去。”(页 434)签瓜正是削瓜、切瓜之义。今南通方 言仍说“签皮”、“签瓜”。考其本字疑为“ ”字。《集韵·盐韵》:“ ,千廉切, 切也。”签、 音同 义通。 ( 8)《蜀语》:鬼梦曰魇。魇曰 。《校注》:《说文·鬼部新附》:“魇,梦惊也, 从鬼厌声。於琰 切。”《集韵·琰韵》:“魇,惊梦。”按:李氏所云“鬼梦”, 非梦见鬼怪之意, 盖即使人惊恐之噩梦 也。(页 75) 兰按:魇,音 (掩)。今南通地区许多地方仍如是读。与《蜀语》不同的是: 凡做梦均谓发魇。 ·18· 不一定仅指恶梦。 ( 9)《蜀语》:村市曰场。入市交易曰赶场,三、六、九为期, 辰集午散, 犹河北之谓集,岭南之 谓墟,中原之谓务。(页 85) 兰按:村市谓墟,宋人笔记小说有记载。吴处厚《青箱杂记》Á曰:“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 《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容,绿荷包饭趁虚人。’即此也。盖市之所 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盖墟之为言虚也。 又村市为务。《刘知远诸宫调》bk卷一:“举步如飞来到, 见庄院景堪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前临官道, 新开酒·务,一竿斜刺出 篱。⋯⋯牛七翁庄头卖·务场,刘知远试端详。”此中原称村市为务之例。 ( 10)《蜀语》: 破鱼曰犀刂。犀刂音迟。《校注》:《玉篇·刀部》: “犀刂,素奚切, 爽刂也。”《字汇·刀 部》:“犀刂,陈知切,伤皮也。”按: 由“伤皮”引申为将皮肚划开。(页 96) 兰按:破鱼曰犀刂。字又作“治”。如:《乐府诗集》卷四十六《华山畿》:“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 鱼,历乱杀伤汝。”干宝《搜神记》卷一:“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说文·刀部》:“ ,楚 人谓治鱼也。”《广韵·韵》: “ ,割治鱼也。”今江淮官话区、吴语区、赣语区、容家方言区均有 “治( chi)鱼”的说法。从字出现先后时间看,“治”早于“犀刂”。bl。 ( 11)《蜀语》:碎麦为米曰麦麦沙。麦沙音沙,麦粥也。江北谓之麦 ,淮安谓之麦麦乞。 音现, 麦乞 音忽。(页 109) 兰按: ,《集韵·裥韵》:“ ,麦屑。候裥切。”今南通地区许多地方将麦子炒熟加工成粉, 称“焦 ”、“焦麦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字条引例仅引清代唐甄《潜书·大命》: 吴西之民,非凶岁为 粥, 杂以艹收禾旱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是天下之美味也。”较之于《蜀语》 引例时间晚了。又《汉语大词典》失收“麦沙”字。 ( 12)《蜀语》: 小儿女曰幺。幺音腰,凡幽幼字从此为声。俗作么,误。《校注》:幺字, 俗作么, 古有此说。《康熙字典·幺部》云:“幺,俗作么。”(页 142) 兰按:幺,俗作么,唐宋已然。唐代琵琶曲名“钅录要”, 唐宋又称“六么”、“六幺”。南宋袁文 《 牖间评》bm卷五:“元微之诗云: ‘六幺散序多笼扌然。’王建诗云:‘琵琶光抹绿腰头。’盖此曲先 名钅录要,后改名绿腰, 而今曲名六幺者,偶从省耳, 非有他说也。”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八: “《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 一名《钅录要》。”宋名将杨幺(因在钟相的起义军将领中年最 幼而称)又名杨么。陆游《老学庵笔记》bn卷一:“鼎澧群盗如钟相、杨么。”自注:“乡语谓幼为 么。”陆游曾任夔州通判,此“乡语”不知是否为“蜀地”之语?按:补一个用例,又古代数字“一”别 称为“幺”。故俗谓“一”为“幺”,“幺”亦因此可指骰子上或骨牌中的一点。此“幺”亦有书为 “么”的。《五灯会元》卷十九太平慧勤心禅师:“师室中以木骰子六只,面面皆书么字。僧才入,师掷 曰:‘会么’”(页 1260)此皆“幺”、“么”互用互称之例。又“么”亦可表“小”义。《三国志·吴书· 孙权传》:“而 (丕之子)么麽,寻丕(曹丕)凶迹。”明《俚语征实》卷中下: “么麽, 微小之称。”由 上可见么、幺、幼音近义通。《蜀语》“幺俗作么, 误”不成立。 ( 13)《蜀语》:不知名呼之曰那。那音懦。《校注》: 《广韵· 韵》:“那,语助,奴 切。”(页 144) 兰按:那音懦,此说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记载。卷四:“百官入殿门, 门合门辄促之曰:‘那 行。’(那,去声, 若云糯。)予去国二十七年复还, 朝仪宀浸有不同,唯此声尚存。”糯与懦音同, 且 “那”正是称谓词, 不是语助词。此盖即不知名呼那。 ·19· ( 14)《蜀语》: 自谓曰我每,谓人曰你每。俗用们,误。考字书: “们,音闷, 们浑,肥貌。”宜用 每字为是。(页 146) 兰按:汉语中词常音同音近通用,人称代词的复称也如是, “们、每、门、懑”等等, 故俗作 “们”不误。“们浑”之“们”只是书写形式、读音同复称之“们”,意义无关联。且“们浑”也写作“没 浑”、“没忽”。例如:唐·王梵志《道人头兀雷》: “生平未必识, 独养肥没忽。”《太平广记》卷二三 四《御厨》(出《卢氏杂说》:“取鹅,去毛及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调五味,先取羊一口,亦 剥,去 肠胃,置鹅其中,缝合炙之, 谓之‘浑羊没忽。’”没忽即们浑,肥也。今南通方言仍用“没浑”,引申 之,作副词相当于副词“很”,如没浑地肥,或肥得没浑。 ( 15)《蜀语》: 凡初赠工匠曰利市。《校注》: 利市指开工时主人赠给工匠祝吉利之钱或物。 (页 167) 兰按:利市为一词,宋元常用。其义由具体的表祝吉利之钱物, 泛指可喜之事, 吉利之事。南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bo卷八: “三山之俗,立春前一日,出土牛于鼓门之前。若晴明,自晡至达 旦,倾城出观,巨室或乘轿旋绕。相传云:看牛则一岁利市。”明沈 《情笑记》:“老爹昨日才到 任,你说这般不利市的话。”此词吴方言区常用。《苏州府志》: “喜事曰利市。”《太仓州志》:“得 财曰利市。”今黄岩、无锡仍有此词。bp ( 16)《蜀语》:狡狯曰 。 , 胡刮友。《方言》: “ , 黑吉也。建平人呼狡为 。”《校注》:《方 言》卷十:“央亡、嘿 , ,狯也。江湘之间或谓之无赖,或谓之 。凡小儿多诈而狯谓之央亡, 或谓之嘿 , 或谓之 。”郭璞注:“ ,胡刮切,言黠 也。”《方言》卷二:“ 、蹶,狯也。秦晋之间 曰狯;⋯⋯(楚郑)或曰 。”郭注云:“今建平(蜀·巫山县)人呼狡曰 。”(页 160) 兰按:《蜀语》及《校注》承袭《方言》及郭璞《方言注》之义, 释“狡狯”为狡诈、狡猾。其实“狡 狯”也是一种游戏。陆游《老学庵笔记》续一卷云:“盖古谓戏为狡狯。”《列异传》云: ‘北地傅尚书 小女折荻作鼠以狡狯。’是也,今人间为小儿戏为‘狡顽’, 盖本此。或谓奸猾为狡狯,则失之。”又 陆游《示子 》诗: “诗为六艺一, 岂用资狡狯。”自注: “晋人谓戏为狡狯,今闽语尚尔。” ( 17)《蜀语》: 凡戏玩曰耍。耍音 。《校注》:《字汇·而部》:“耍,沙雅切,戏耍。”川语称玩 为耍,至今犹然。(页 166) 兰按:耍为戏玩,元明常用。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折: “元来是我兄弟燕二, 大家耍一 会。”《西游记》第一回: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又作“耍子”。元无名氏《陈州 粜米》第三折:“这几日只是吃酒耍子。”明汤显祖《南柯记·侠概》: “空庭寂静,好是无聊,山鹧 儿扬州有什么会耍子的人么?”今天如皋方言仍称“玩戏”为“耍子”。 注释: ( 1) ( 2)《蜀语校注》巴蜀书社 1990年版。下引词条仅注页码。(3)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4)《五 灯会元》中华书局 1984年版所注页码均自该书。( 5) ( 12)《饔牖闲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8 月版。( 6) (13 )《老学庵笔 记》中华书局 1979年版。( 7)此条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杨建国老师所示,在此表谢意! ( 8)《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 1985 年版。( 9)《青箱杂记》中华书局 1985年 5月版。( 10)《刘知己诸宫调》中华书局 1993年版。( 11)参见刘坚先生《治鱼补说》一 文《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 14)《游宦纪闻》中华书局 1981年版。( 15)参见鲁国尧先生《南村辍耕录》与元代吴 方言《中国语言学报》第三期。 (作者单位: 南京师大中文系) ·20·
本文档为【_蜀语校注_补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4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20
浏览量: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