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讨

举报
开通vip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调研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后果;最后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新型培养目标的构建原则和建议方案。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求同存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出现的一个新专业,由原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调研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后果;最后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新型培养目标的构建原则和建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关键词
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求同存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出现的一个新专业,由原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整合而成,1999年正式招生。通过将若干个覆盖面过于狭窄的专业整合成一个覆盖面比较宽广的专业,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经过9年的教育实践,该专业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全国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已猛增到两百多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但由于该专业没有专业特色,培养出的学生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学生就业困难。
  虽然国家教育部在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就已经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实际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该专业开办历史短,各高校办学背景不同,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理解各异,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定位、培养目标问题成为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例如,在文、理、工的性质上,究竟应该偏重哪一方面?学生走向社会后究竟应该主要扮演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角色还是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角色?各高校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各不相同,这严重地困扰着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贯彻执行。人才培养目标的混乱势必影响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进一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质量评价上引起争议。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三化”建设,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该专业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调研国内外该专业发展现状,建立符合实际的、新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发展现状
  
  2.1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如下能力的高级人才:
  (1)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具有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编程的能力;
  (3) 具有信息管理的能力,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等能力;
  (4) 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数学分析、应用统计、运筹学等;要有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包括软硬件、数据库、通信网络、电子商务技术等;要有宽广实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会计;要有系统深入的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的知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资源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ERP)、电子商务、系统模型与模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实施等。
  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隶属管理学院,前身是管理科学系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它的培养目标可以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参考。我们认为,由于复旦的本科学生很优秀,教研型特别是教学型大学的学生要达到这个程度是比较困难的,能具备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4种能力中的一种即可。
  2.2发展现状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5个背景专业中,学生来源、所在院校、主要分配去向、早期培养的人才类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见表1。
  由于该专业是由原来的面向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类型(综合性、文科、理工科等)高校的专业整合而成的,原来的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基础等都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整合后的一段时间还会受“惯性”的影响而出现与教育部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另外,对于整合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部也允许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灵活掌握,办出各具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是,问题在于对“灵活”的把握。“灵活”多了,就会造成偏离统一培养目标的情况。有的学校只着眼与本校,强调灵活,而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不伦不类,从而给高校教育、招生工作和分配过程带来混乱,引起不良的社会后果,有违教育部合并前述5个专业的初衷。
  
  我们通过对湖南省内该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有待规范,个性的东西太多。湖南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会计学院,分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安全”、“会计信息化”、“财务信息化”、“税务信息化”等六个培养方向。中南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商学院。湖南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信息系,分“经济信息管理方向”和“软件工程方向”两个方向培养。
  2.3后果
  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巨大差异。不同学校的同专业学生学到的知识结构居然可能完全不同。这样,这个专业似乎什么都学,但什么都没有学好。部分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问题表现如下:
  (1)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偏重于计算机课程。由于人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错误认识,使得在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计算机课程比例过大,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重视不够,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总量不足,不符合教育部对该专业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2) 重专业轻基础。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基础知识更为重要。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课比较薄弱,人文教育几乎为空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不高。
  (3) 重理论轻应用,课程中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理论课过多,而应用和开发工具类课程少,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信息管理发展的现状。虽然各高校对该专业的学生以各种形式设置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实施、运行管理等技能的培养,但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停留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造成学生不会实际运行、管理、维护大型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如目前流行的MRPⅡ、ERP、CRM、SCM等),延长了工作后的适应时间。
  (4) 选修课程的类别和方向不够丰富。选修课的课程数量不足,覆盖范围小,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灵活自由地进行选择,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潜能,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近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等问题。各高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这严重地困扰着教育部给该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的贯彻执行。人才培养目标的混乱势必影响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进一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质量评价上难于界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看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两个专业的一个交叉结合,而实际情况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软件的设计、实现、维护上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企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体制、方法上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目前的现实下,需要调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将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使该专业的学生能有相对优势的知识结构。
  
  3 建立符合实际的、新型的专业培养目标
  
  3.1建立背景
  教学是一个随着社会变迁与学科发展而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改革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是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的具体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要什么”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用什么教”的问题。其中,培养目标是决定办学成败的首要条件,它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应用非常广泛,各个分支已经形成较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必须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都要有自己的信息系统,需要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编程,并要对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实施、配置、维护、管理、评价。而这些任务的完成与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密切相关,需要熟悉不同行业的单位、相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单位的运作流程,需要掌握不同的领域知识。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分层次、分方向的。
  3.2求大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立到现在,对定位问题经历了争论到统一的过程。例如核心课程“信息系统”涉及经营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决策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

管理信息系统的多课程融合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提出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方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课程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管理信息系统
  
  1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各种教学法的实践与相应教材的问世,都有力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就现状而言,高职高专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虽然现阶段的教材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门课的教学仍各自为阵,采用单一的教材,无法将不同课程的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贯穿在一起,即便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仍无法打破课程间的界限。
  第二,教学中虽然强调实践,但往往仅限于某课程甚至某教材的实验。学生对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虽有所加强,但如果项目需要应用多课程的知识点才能完成时,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弱的实践能力。
  第三,缺乏团队教学机制。班级课程与教师依然是一对一关系,某一教师被指定承担某班某门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多个教师共同讲解某些内容。这样无法发挥教师的优点,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的团队教学。
  最后,现有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改进与加强。
  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2多课程融合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不应该也不能理解为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而是
  
  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就是要打破课程内容的界限,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融合多课程内容,考核时模拟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过程,强调过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重点训练学生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实行动态教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就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内容的编排而言,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是一致的。
  
  3多课程融合教学实践
  
  为了避免教师独立教学导致的课程割裂,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解,部分内容所有课程都不讲的现象,必须对相应的内容及学时安排作必要的调整[2]。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3.1融合多课程教学内容
  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文档写作、VB.NET数据库编程、关系数据库和SQL、软件测试、程序设计语言等,涉及多个教师,传统教学通常由每个教师负责某一门课程,独立教学,教师间的沟通很少。学生独立学完每门课,却很难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而使用融合多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软件工程的教师经常发现,对授课过程中布置的案例,学生一开始提交的作业虽然功能都已经实现,但存在着界面设计很随意、程序代码编写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主要因为学生学习某门MIS系统开发语言时,任课教师往往着重从语法角度考查学生是否实现了程序功能,忽视了软件工程要求的规范编程、重视软件质量、设计先行等,认为软件工程课上会讲。而通过融合编程规范,教师一开始就统一讲解分属两门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分两次讲解,学生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脱节,一开始就养成了规范编程的好习惯。
  3.2以项目的形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只有在这个阶段被要求将所学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往往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与应用时间间隔太长,而且以前从未进行过将不同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实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虽然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但内容实在太少且时间实在太短。
  多课程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尽早进行类似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均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项目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而简单、基本的内容会不断重复,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要设计平时成绩管理系统的平时成绩录入模块,在 需求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需求分析技巧,了解业务,整理出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测试计划;在设计数据库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范式,比较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劣,应用PowerDesigner设计ER图,设计测试用例;在实现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注重界面设计风格,学会规范编程,认识掌握具体控件的应用场合和技巧,掌握单元测试的技巧等。这样,课程案例体现了连贯性,强调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程序。
  3.3多种教学资源并用
  传统教学往往以一本教材为主,而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则是综合利用多种教材,将其加工成多本自编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验室设备,针对不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3],在完成相关项目的过程中适时布置与项目有关的实验,并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指定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就会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比起传统教学,开展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因此要注重教师团队资源的利用。从教材组织、教学安排、项目知识点讲解到课后总结,始终应以教学团队展开。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学生也能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3.4动态教学
  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各种调查表应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
  3.5其他改革
  在多课程内容融合时,多资源综合利用是主要特点,而其他改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对考试内容与考核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加大动手能力的测试,突出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及团队合作能力[4]。考试不再仅仅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而成为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工具。
  3.6教学实例
  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如表1所示。
  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 教师小组集体备课。主要任务如下:
  ① 授课顺序的安排。
  
  ② 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初步分工。
  ③ 确定讲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
  ④ 事先完成软件的编写或利用以前编写的软件。
  
  (2) 各节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
  第1、2节为VB程序设计(4学时),主要内容如下:
  ① 演示整个项目的实现效果。
  ② 主要控件的使用,重点是文本框、标签框及命令按钮。
  ③ 菜单的设计。
  ④ 事件代码的编写。
  第3、4、5节为关系数据库和SQL(6学时)。
  讲课方法与传统的讲课方法没有区别,内容涉及表格的创建,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在介绍相关命令时,介绍前台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概念及方法,以便与VB程序设计课程相衔接。
  第6节为VB程序设计(2学时)。
  本节主要内容是实现VB与SQL数据库的连接。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安排一两个小实验。如“点击某按钮,在文本框中显示若干文字”,“设计一个输入密码的界面,并判断密码是否正确”。
  第7节为软件文档写作(2学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通过对核心专业课程开发、模块化教学与学期项目的实施,本文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师资条件、实验实训条件和教材条件等。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是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具体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由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逐步梳理出专业课程,再经过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完整工作过程中学习,以适应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通过对学院所处地域软件企业走访与交流合作,将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和学习能力,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开发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结合学院周边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负责编码调试的软件开发成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主要的职业岗位,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服务等是我们的次要职业岗位,而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等则是我院的拓展岗位。
  
  1 核心专业课程开发
  
  核心专业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系列课程,是学生主要专业能力的培养基础,将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开发遵循软件人才的工作过程,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工作岗位对应的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1.1 寻找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Rauner)教授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典型工作任务则是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软件技术专业目标职业岗位面对的是开发软件产品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一般软件产品的开发工作都包含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调试、软件测试、技术支持等任务,但是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往往与软件产品类型、开发技术平台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寻找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我们分析了目标岗位可能面对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发、GUI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企业架构应用程序开发和移动服务应用程序开发等五种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并考虑到,NET和Java两种主流开发平台,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得到我们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1.2 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
  行动领域指的是在职业、生活和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对27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0个行动领域,如表1所示。
  
  1.3 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标。将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起来。通,过对行动领域的转换,得到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都能找到与其明确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特定行动领域在工作过程中对目标岗位的重要性和行动领域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某些行动领域合并为一个学习领域。比如,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分析(学习领域)分为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两个行动领域的内容。针对内容较多的行动领域,进行拆分,可得到多个学习领域。比如应用程序界面开发这一行动领域的内容被分在NET平台GUI应用程序界面开发、Java平台GUI应用程序界面开发和Web应用程序界面开发三个学习领域中学习。也有一些行动领域的内容将不是被集中安排进某一学习领域,而是融合在其它学习领域中学习,比如软件服务行动领域。绝大多数的行动领域将被直接转换成单一的学习领域。
  
  1.4 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帮助我们实施学习领域的具体案例教学,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明确具体的技术条件,又能反应工作过程的具体环节。虽然学习领域所涉及的技术往往并不唯一,但是我们通过具体一种典型技术条件上的案例学习,就能够实现此学习领域所包含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比如数据库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中,涉及的技术条件虽然有ORACLE、MS SQL、DB2、Sybase、MySog等很多种,但在这一学习领域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却不需要包含所有种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只是按照一般特定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要求,使用一种数据库技术。在这一种特定数据库基础上,学习具体的包括通用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技术,就构成了数据库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所对应的SQL server 2005设计与开发课程。具体根据学习领域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如表2所示。
  
  2 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模块化教学与学期项目
  高职不仅要培养软件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培养保持求知欲和进取心,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具软件操作能力,和掌握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中,专业核心课程不是独立存在的,所有课程都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被安排在四个模块中,分别在四个学期进行。每个模块内的课程都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学生学完以后可以完成一个学期项目,如图2所示。学期项目在模块开始时由教师布置,并参与制定每个学期项目小组自己的具体目标。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加学习。经过学期结束前的验收和项目答辩,学生将获得学期项目成绩和学分。
  
  3 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相对于以往的各种课程体系,其核心专业课程的整体性更强,而且对具体实施条件也有着独特的要求。
  
  3.1 师资条件
  四个模块中的学期项目不仅是课程体系实施的主线,也是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软件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养和能力的第一模块,将由教师直接参与学生项目小组的学期项目分析和设计等工作。之后的模块中,随着课程的进行,教师将逐渐减少对学生学期项目的参与程度,同时更多的工作由学生们自己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能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还要具备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
  
  3.2 实验实训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性强,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验技术环境企业同步以外,还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小型项目开发室,提供给学期项目小组成员进行团队协作项目开发和实训。
  
  3.3 教材条件
  教材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常见制约因素。多数教师习惯在拥有一本教材的前提下开展教学,也有学校推行活页讲义。但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再加上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既没有适用的已出版教材,也没有自编教材。经过比较,我院选择了国际领先的软件技术培训教材。
  
  4 结语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一贯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数年来,学院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实训环境、课程考核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与国外先进教育机构的合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得到了应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很激动,也好不自在。被评选为师德标兵就让我有点惭愧,再代表师德标兵发言本是没有这个资格,但是看到除我之外的九位标兵,有老校长、院长、首席,他们都是比我更忙的人,所以我就接受了这个机会。也非常感谢学校的安排,能使我借此向各位汇报我做一名普通教师的感受。
  从小我就梦想做一名教师,可是真正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分量,是在我从教的过程中。我看到过一首小诗这样写道:“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你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用爱播撒着希望……”。这首诗本是对教师的赞美,但是我感到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教师应该是用师德谱写动人歌曲的人,是用师魂营造隽永风景的人,是用爱播种希望的人!而这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正是需要教师用勤奋和执着、用知识和智慧,在平凡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勾画出来,它需要用一生的精力不断地去创造和完善,这就是我理解的教师所具有的美丽人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讲话在全国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从敬业、勤业、创业、乐业四个方面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师德精髓。光阴荏苒,转瞬间我做教师已经整整30年。回首这30个冬去春来,不论是摸爬滚打,还是酸甜苦辣,在大学校园这个追赶太阳的特殊氛围中,容不得半点懈怠。我们只争朝夕,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实践着这些师道精髓,不断地成就别人,陶冶自己,积累着经历,收获着成长。如果用几个关键词
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来表达我做教师以来的体会,那就是:敬业、奉献、进取、创新!
  敬业是为人之本分!教师必须敬业,否则将误人子弟。而“敬业”一词对教师而言深度无限!完成工作可谓敬业,用心完成工作同样称为敬业。可这其中的付出完全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我深爱教师这个职业,痴迷于教学和讲堂,也甘愿为这个职业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心血,为之认真敬业!本来工会希望我们讲点有关师德的先进事迹,我苦思冥想,竟然找不出称得上先进的事迹,家人提醒我说你不是多次整夜不睡早上再接着上课吗?记得那是在90年代末,扩招使教学手段的改革迫在眉睫,当时多媒体技术刚刚走进课堂,电子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还没被更多的老师熟知和接受, 这时计算机课理应作出示范。但是这种完全多媒体教学使备课的工作量巨大,要想在一学期内靠一个人完成是很难的,每次课几十个页面,时常要整夜赶着备课,早上再接着去上头两节课。当时我的身体不是太好,自己也有点担心,可每次一到了课堂上,看到座无虚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渴望的目光,便会精神倍增,思维活跃。这些事应该算不上先进,顶多可记为事迹。而且为此我已经得到了许多荣誉,1999年获得了我校首届电子课件评比个人一等奖。制作的CAT软件获国家教委“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优秀奖。不仅如此,同类内容还获得过多项集体奖。我是想说,这点努力、这种敬业理当是做教师的本份,却得到了许多肯定和荣誉,这种鞭策和鼓励使我时常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在工作。
  爱岗敬业是我校教职工的整体特点,在这个群体里,我不是最敬业的,但我一直在努力。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也热爱北京理工大学,我从这里毕业,感受着校园合着时代脉搏的千变万化。我希望我们学校快速发展,能真正成为国际一流,也愿意为此付出我的全部心血。我是工农兵学员,有时代留下的无奈,不得不学会一些必要的放弃,但是我更多地选择了坚持,为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无怨无悔。我时常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座的有我的领导、我的老师、师兄师妹,我没有太远大的理想,只要求自己能像你们一样,为北理工增光添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而勤业、敬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职业,育人是目的,谁都知道,达到这个目的是要有奉献精神的。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地,教师的师德也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申报教学名师时,要求写“名师寄语”,我是这样写的:“在固定的教室里固定的座位上等待老师的讲评和答疑,这是高中:背着书包找教室找座位和老师在网络教室交流,这是大学。大学有更自由的空间,更丰富的生活,更精彩的舞台。自由需要自主,丰富需要选择,精彩需要设计。大学是追求人生大目标的开始,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的有限目标,并用自信、用意志、用速度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其实,这是为大一新生第一堂程序设计课讲过的话。在新生的课上到三周以后的时候,我会提醒学生借什么类型的参考书,听哪位比我讲得好的老师的重复课,十周左右会推荐给学生一些时间安排建议,期末之前会给他们一些课程总结复习方法指导,第二学期开始再给他们一些如何设计大学生活的成功案例,平时会给一些特殊学生开点小灶。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尤其做好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有很多潜质很好的学生糊里糊涂就在第一学期把自己的保研资格丢掉了,很可惜。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无限的。作为大学的一名教师,最能理解奉献的含义,要将教书和育人同时并举,才不辜负这个职业。
  我时常会收到学生“呼救”的信息,比如:“老师救我,上机程序又怎么怎么样了……”,“老师,急!!提交作业又如何如何了”,“老师,我都想退学了……”。记得我还在数学系的时候,有位很有漫画天份的学生考到了数学系,勉强坚持到大一第一学期时就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我是她的班主任,费了很多周折,把她调整到艺术学院,在那里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这位同学非常感动地说:“老师是你救了我”。听到这些真诚的表白,谁还能吝啬自己的付出呢?爱与责任应该是师德的灵魂!还是在网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曾做伟人的老师。”我感到很有意思。是的,谁说我们平凡的工作面对的学生就不是将来的伟人?我正是带着‘做伟人的老师’的欣幸和责任来对待我的工作。当在课堂上听到一阵阵掌声时,当收到一封封激情洋溢的邮件的时候,我深深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感到奉献的价值。尤其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仅仅是课堂教学,同学们就给了我名过其实的肯定:2005年在“我爱我师”评选活动中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2006年获我校首届T-more优秀教师奖;2007年在计算机学院“当红谁主教”学生评选活动

中获十佳教主。昨天在准备这份稿子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个社会点评老师网站,上面也有很多评价。这些评价、这些荣誉远远超过了我所做的工作,其实也超越了荣誉本身,她让我感受到心与心碰撞时的那份快乐,感受着自己总是走进生命最灿烂的时刻。
  进取是教师制胜的法宝。自古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面对着和时代赛跑的学生,我时常在问自己,拿什么丰富我们的讲堂?如果现在谈我的体会,那就是:用科研促教学!因为科研可以使你了解更广‘泛的需求、更先进的技术、更前瞻的构想:可以使书本变活,使课堂和社会相融,使学生的思维和国际接轨。当然,这对搞基础课的老师来说,谈何容易!我的态度是:因为不易才要进取!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开始作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从应用开发到国防基础研究,从总装预研到基金,从“十五”的一百多万到“十一五”的六百多万,这和我们的科研大户比起来差之千里,但是这些科研使我在研究生课上开设了虚拟现实的开放实验,在“教授开讲”系列讲座中向本科生作为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学科讲座。许多学生从本科毕业设计就加入到我们的科研队伍,直到在我的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尽管这个过程经历了许多坎坷,也正面临着新的问题,但是,科研的开展迅速提高着自己,也着实促进着教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蚂蚁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天道酬勤,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有自身的不断提高,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创新是教师的生命力。有人批评教师墨守成规说:“有人教了一辈子书,但实际上只相当于教了一年,因为,其他都是这一年的完全重复”。是的,这样的教学可以完全用现代的电子设备来完成,教师将失去了他的生命力。21世纪是一个需要开拓、充满生机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教育的主导。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需要配合日新月异的需求和发展,创新是教改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多次主持了我校的教改课题,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获得了校级、部级多项奖励。这些工作,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经验、对学生的责任体现在这些成果中。1999年,在配合“211工程”检查的过程中,我将自己制作的电子课件刻成光盘发给所有讲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师,这是一种乐趣所在,既方便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2001年,我主编的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3年主讲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获首届“北京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师的创新性工作不是有工作量的任务,它是时代的需要和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有主动的意识和不懈努力。21世纪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执著去追求,用行动去准备,机会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几十年的教师经历告诉我,师德不是长篇大论的大道理,它是教师用不断进取的旋律谱写的歌,是从教生涯中的一点一滴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它让学生如沐春风,也让自己在春风中自由飞翔。我想用魏 摘要:本文根据对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计算机;双语教学;学科损伤
      
  1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本节首先对近年来双语教学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并据此推断出双语教学在近年来收到普遍关注,并快速发展。接下来就本校计算机相关双语课程与北京邮电大学进行了比较,并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 双语教学关注度统计
  1979年至1993年15年间,双语教学相关的文献总量为221篇;1994年至2007年期间,双语教学相关的文献年度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起,双语教学开始受到广泛重视,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双语教学,并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这说明各高校自2001年起开始积极推行并探索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图1 双语教学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
  
  河北师范大学各个学院的每个专业也都在积极广泛地实践和研究双语教学。目前有省级双语教学试点课程11项,校级双语教学教改课题27项。与以往相比,成效显著。
  (2) 河北师范大学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相关双语教学课程的调查与比较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邮电大学2006~2007学年开设计算机相关的双语课程44门,本校计算机相关双语课程14门,如图2所示。北京邮电大学开设有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导论、Linux系统与程序设计基础、数字电路设计、因特网编程、高层网络协议、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计算机图形学等;并且有多门课程教材为自写英文教材。本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有:计算机导论、Java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系统开发、智能计算、模糊控制等。
  
  图2 两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双语课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北京邮电大学开设的双语课程在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在类别上涉及领域广泛,如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软件设计开发、硬件设计等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而我校目前开设的计算机相关双语课程,重点在基础课与软件方向,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一定差距。我校的双语教学之路任重道远。
  (3) 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高校都在积极的推行双语教学,特别是在教育部2001年对双语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后,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还不完善,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都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本校双语教学老师和学生进行访问,发现“学科损伤”是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发现,原本用10分钟就可以完成的知识点,使用双语或英语教学后,需要30分钟,甚至更多。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有限,在双语教学活动中,难以自如的完全用英语教授课程;而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英语水平的局限,在听课时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和创造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样以来,就影响了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会造成学科知识本身的损伤和本末倒置的结果。
  “学科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偏移。有的双语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英语单词传递专业知识上,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学科重点的教学过程;同样地有些学生把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词汇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对技术本身的理解。这种教学效果就会偏离双语教学的本意,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并造成“学科损伤”问题。
  长期以来,各学科的教学全部是用母语进行,因而学生已经建立起了以母语为背景的知识体系、理解方式和思维习惯。而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语作为部分或全部教学语言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其中还包含着各学科特殊专业术语的表达。这就会形成学生英语能力与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并且是造成“学科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如何实施双语教学的建议
  
  对于如何解决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学科损伤”问题,如何不断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发挥双语课程培养国际竞争力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作者对国内部分重点大学双语教学实施办法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其双语教学在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堂授课以及最终考核等各方面都具有一些共同点。本校在积极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同时,也应学习重点大学的成功经验,并从这些方面努力:
  (1) 教学准备与教案公布
  双语课程的教师会从查阅、消化国外原版教材以及本专业的相关文献入手,并结合学生的先修课程及本课程的自身特点,撰写出双语教学大纲、教案和讲稿,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双语教学课件。教师备课会以学生所用教材为主线,并尽可能在网上公布相应的教案或课件,以方便学生的课后复习。
  (2)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鼓励双语课程教师编写专业词汇手册或专业词汇表,使学生能在课前事先掌握一些专业术语;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做好课前预习指导,例如给学生发放外文讲课提纲或为学生指定需要预习的原版教材中的相应内容。即教师会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工作,使学生在课前了解一些专业词汇以及讲授梗概。
  (3) 授课方法
  在授课时,对于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难点、重点,教师会以汉语为主进行讲解,其他则会尽量以外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中应合理安排出学生的口语训练部分,例如采取课堂讨论、外语提问和回答问题等互动形式,注意调动学生使用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授课时,会努力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例如探索开展互动式教学、启发研究式教学等;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来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氛围。
  (4) 课后交流沟通
  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到学生的理解程度,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多地在课下沟通,或采取课后问卷调查方式,逐步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课程编排和设计上迎合学生的“口味”。
  (5)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也是计算机双语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计算机专业原版专业教材一般都配合有相应的资料网站,学生在网站上可以看到该门课程相应的讨论组、讲稿、课程项目,以及其他相关的阅读资料。在讨论组,学生可以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国外的学者一起互相交流学习。
  (6) 考核办法
  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成绩是注重和鼓励学生用外语回答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完成书面作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外语或双语命题。因为是专业课考核,所以学生在外语拼写、语法方面的错误会不作为主要扣分因素。
  (7) 教师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课下,教师需要对自身进行英语拔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用英语理解专业领域知识水平的能力,如可以通过浏览国外专家的课程讲义、与本校的专业外籍教师沟通与学习等。
  
  3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双语教学的起源,并分析了计算机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随后对双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进行比较,发现本校计算机双语教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际教学,发现了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了一些重点大学双语教学经验后,对本校下一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胡锐.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张铭,周立柱,庄越挺,张学杰.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4] 孙朝云,姚秋玲. 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若干问题研究[J]. 现代电子技术,2003,(9).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形势下,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扩充和院系调整的情况,分析了非计算机各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与特点,论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指出要把握专业特点,体现特色与创新,重视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最后,提出了课程教学方案制定原则、教学内容模块化,网络教学,教材及网站建设等观点。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精品课程;改革;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类别繁多,涉及面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全体学生的95%以上,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对这部分学生加强计算机教学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按照知识结构来构建大学的课程体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的专业需求不同,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不同专业与计算机科学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培养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应当深入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特点,做到准确定位,有的放矢。既要看到其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性的一面,又要十分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与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课时不同,应用方向不同,因此,不应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区别对待,进行特色教学。
  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要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必须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要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归宿。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文档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33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5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4-19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