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第1章 绪论 1. 近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述略 (1) 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新闻界的早期新闻采访实践步入了实质性的实践与改进的时代。其主要标志是: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从采访内容来看,注意经济新闻的采制,社会新闻的采访也从幼稚而发展。 驻外采访的勃兴 我国新闻界对驻外采访的重视始于十九世纪末。以《国闻报》、《民立报》为代表的若干报纸,延请驻外记者。但是,早期的驻外记者多是由一些留学生兼任的,并非专职记者。驻外记者采访活动的真正勃兴始于五四。19...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第1章 绪论 1. 近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述略 (1) 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新闻界的早期新闻采访实践步入了实质性的实践与改进的时代。其主要标志是: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从采访内容来看,注意经济新闻的采制,社会新闻的采访也从幼稚而发展。 驻外采访的勃兴 我国新闻界对驻外采访的重视始于十九世纪末。以《国闻报》、《民立报》为代表的若干报纸,延请驻外记者。但是,早期的驻外记者多是由一些留学生兼任的,并非专职记者。驻外记者采访活动的真正勃兴始于五四。1918年,一战结束后,国人迫切要求了解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国内各大报派遣驻外记者与日俱增。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大公报》主编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但这种境外采访仍是临时性的,而非长期驻外。 直到1920年10月,我国新闻界驻外采访的新纪元才开始开启。上海的《时事新报》和北京的《晨报》合筹经费,选派专员,,两报一共选派了16名特派记者。值得一提的是外派俄国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瞿秋白还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通讯集。 由于一战后,列强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国际形势大变,中国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日衰,而与世界的联系日强。国际局势的变动可能影响国内民生,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采用以国人自己的眼光直接采访到的报道更符合国人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世纪20年代驻外采访蓬勃发展。一方面,这一采访方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拓宽了报道范围,延伸了读者的感官,在采访方式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驻外采访使得我国报纸对国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及时自行报道,不是照登外国通讯社电讯,从而形成自己的报道特色成为可能。作为一个直接结果,当时报纸上的国外通讯与旅行通讯也日益增多。但这一时期所派出的特派员或者延请的特约通讯员,大多不具有新闻业务知识与背景,他们的活动大都以个人名义采访新闻,影响了采访报道的水平,表现在报道形式上为电讯过少,通讯过多。 独家新闻与通讯的采访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界的一大通病是,外来新闻多,自行采集的新闻少。过分依赖通讯社造成各报新闻源单一与彼此雷同。在克服这一弊病方面,北方的《大公报》与南方的《申报》卓有成效。他们在重视驻外采访的同时,同样重视国内新闻的直接采访,并追求独家新闻的采访报道。 为打破依赖通讯社办报的成规,《大公报》建立了一个覆盖面广、机动性强、反应灵敏的记者、特派员与通讯员采访网络。独家新闻更是《大公报》孜孜以求的,同时也是其后来居上的一大原因。其独家新闻依靠三条途径:关系网、信誉、记者的新闻敏感。 在对新闻采访理论的探求、总结方面,企业化进程中的私营报业做出了喜人的贡献。《申报》老板史量才从与国内外新闻界人士的接触中了解到,现代报业的趋势是重视报纸的新闻传播,意识到报纸作为新闻纸乃第一要义。《申报》遂将在新闻采访报道方面的开拓,作为迈向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申报》向全国各大城市、重要商埠派驻记者或特约通讯员,直接在第一时间采写报道。另一方面,史量才在新闻业务上的帮手总主笔陈景韩,归纳出新闻采写三字经:确、速、博。在此基础上,《申报》副刊自由谈的主编周瘦鹃还补充了:新。史量才本人在办报中形成的“报纸是现代之史记”的新闻观点,对这一新闻采访理念事件的结果是,记者采写的电讯和新闻通讯大大增多。山东临城劫车案使《申报》意识到现场采访重大事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开始了对现场采访的高度重视。 在采访技巧、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探索、运用方面,一代名记者邵飘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邵飘萍具有高超的采访技巧,常常能够采访到别人所不能采访到的独家新闻。 社会新闻由幼稚到发展 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新闻界,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财经新闻相比,其地位是卑微的,采写是幼稚的,尚登不得大雅之堂。各报社在机构设置上,也没有与政治、财经等并列的社会新闻部。从事社会新闻采访的多是些素质相对较差,被称为探访的人。低下的采访水平决定了当时社会新闻的质量不高,又反过来导致各报社对其的不重视。面对社会新闻的这种恶性循环,邵飘萍大声疾呼。他认为记者应该多接触广阔的社会,从而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得以逐渐提升,社会新闻的采访也得以重视。这首先表现在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新闻记者的身份演变上,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公开法庭,开启了上海报界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的先河,打破了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其次,就新闻的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就思想性而言,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新闻的社会意义也随着其地位的提高而提高。新闻的真实矛头指向黑暗的政治现实,触及了深层的社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经济新闻与体育新闻的采访 在私营大报企业化时期,报纸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新闻报道面上的竞争既是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又是报纸自身实力的体现。对经济新闻、体育新闻采访的重视与投入,成了社会新闻之外的又一热点。以商业报自诩的《新闻报》在与《申报》竞争中的经营战略定位即是以工商为主,兼及其他。其于1922年最早开辟经济新闻专栏,然后又增辟了经济新闻版。为确保经济新闻来源充足,除派专门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业及一些大的工商企业聘请兼职通讯员,随时向报社提供信息。 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新闻采访的出现,则较经济新闻采访为晚,我国的现代体育采访报道,大致开始于五四运动前后,据说最早的新闻刊物是《体育杂志》。在当时的报界,最重视体育新闻报道,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时报》,特辟体育新闻专栏,凡是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必派记者前往或约请特派员采访。 (2)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20世纪30到40年代的动荡岁月,给中国新闻事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战争与患难成了这一时代影响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也是新闻事业聚焦的主题与服务的对象 党报理论的形成于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实践 从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萌芽时期,而党报理论的真正产生并逐步形成,则是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无产阶级新闻学的产生是时代使然,更是阶级斗争使然。一方面,随着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新闻学;另一方面,中国无产阶级也有了一定时间的新闻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思想界出现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在此形势下,如何运用马列主义考察新闻现象,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学理论被提上议事日程。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党报工作的论著和共产国际关于宣传工作的文件,不断被翻译到中国。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人也更重视对党报宣传理论的研究。在此情况下,无产阶级新闻学应运而生。 首先,关于党报的性质。无产阶级毫不隐晦自身的阶级性质,坦陈是无产阶级的武器,明确提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和党报是党的报纸,也是工农群众的报纸。 其次,关于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无产阶级认为报纸不只是进行宣传鼓动,还要指导工作、组织斗争。 再次,关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全党办报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核心。 这个时期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还不完备、不全全面,但对党的新闻事业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表现在对采访的影响上,首先,从宏观上框定了这一时期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的指向:一切为革命。其次,它间接规定了该时期新闻采访报道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新闻采访的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深入探讨党的新闻事业理论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整风期间,在《解放日报》改版的过程中,我党系统地总结了党报的工作经验,形成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 第1, 深化对党报的性质与作用的认识。 第2, 正式提出全党办报的思想 第3, 主张办报的群众路线,批判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4, 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必须真实。 第5, 强调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 这一理论虽然仍有待发展,但毕竟为中国特色的党报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到1948,《晋绥日报》发起并在整个解放区新闻界展开的反客里空运动,从深层次上改造了记者的立场与采访作风。报纸、记者比以前更深刻地认识到新闻采访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求证的必要性。 著名媒体的采访实践 抗战时期新闻采访报道的题材与范围是抗战、民生、民主 《申报》的采访报道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的政治思想和办报方针开始趋向进步。自1932年实施革新以后,《申报》的进步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以实际做的精神,逐步实现其采编方针:国外通讯的采写,多刊载有系统之通讯;国内通讯的采写,于各地方的民生疾苦、政治经济情况,务求有系统的记载。对于商业新闻的采写,也逐步加以改善。抗战爆发后,《申报》于1937年8月21日曾出夕刊,加强军事新闻的采访报道,同时呼吁团结、抗战、民主。《申报》一直坚持抗日采访报道,直到12月15日因拒不接受日寇的新闻检查而被迫停刊。1938年,《申报》在沪复刊,将及时采写报道全国各地的抗战消息作为其中心任务。 《大公报》的采访报道 《大公报》的特色是其切中时局的采访,在关键时、关键处总有《大公报》的采访。在新闻采访方面,《大公报》的采访活动体现出了一个纯粹的媒体奉新闻为圭臬的职业操守。 早在1936年,《大公报》就派范长江赴内蒙古与绥远战地采访。抗战爆发后,《大公报》的国内战事报道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 重视国外新闻的采写也是《大公报》的一大传统。萧乾在授课期间担任《大公报》驻伦敦特派员,为《大公报》采写新闻。萧乾领到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黎秀石在1944年被派往国外,担任《大公报》东南亚战地记者,并随美国太平洋舰队到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报道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 旅行采访的出现 战争年代的实际生活,为通讯报道的大发展提供了需求与供给的客观有利条件。频仍战事,使得人们不仅需要反映最迅速变动的电讯,更需要知晓形势发展的各方面详细情况。 所谓旅行采访,是指记者选择特定的路线,沿途边走边进行的收集新闻素材的游历、考察活动,将采访、考察的结果写成的通讯就是旅行通讯。 在30年代,反应国际情况影响最大的旅行通讯是邹韬奋的欧美之行,撰写成《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两部旅途通讯。反映国内情况影响最大的旅行通讯是范长江的西北之行,写成了《中国的西北角》。 邹韬奋旅行通讯采访成功的原因: 第1, 采访的主题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一切采访活动都围绕着探求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的出路何在这一时代主题来展开。 第2, 多层次、多侧面地深入采访,以获得展现主题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将精心观察与审慎思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始终,从而能揭示问题的实质。 第3, 从技术手段上来讲,娴熟的英语表达为其自如地交流、成功地访问提供了基础。 范长江旅行通讯的成功的原因: 从宏观上来讲 第1, 他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对时局的判断力 第2, 韧性的战斗精神与献身精神是他能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西北采访的重要支撑。 从微观上讲 第1, 厚积薄发,在访前做了大量的知识与资料的积累 第2, 高超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 第3, 充分运用眼睛明察细访 第4, 深入现场,融入情境,亲身体验。 第5, 深思熟虑,在采访中将观察、探问与思辨结合起来。 战争采访形成高潮 陆诒的战地采访 第1, 陆诒的战地采访时间长、地域广、影响大 第2, 团结抗战的主题是贯穿其采访活动始终的一条主线 第3, 高度的政治敏感,进步的政治取向。 第4, 亲临前线,亲眼观察,亲身体验。 阎吾的军事报道:其战地采访最大的特点是情景采访,即用眼睛捕捉,用身心感受。 中外记者对延安与抗日根据地的采访 斯诺对延安的采访: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到达陕甘宁根据地采访的外国记者。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首先发表他采写的长篇报道《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以及他拍摄的照片。1他又撰写成30多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斯诺的陕北采访,突破了国民党对红区长达十年的封锁,最早向世界报道了中共和红军的真相。 斯诺成功的原因: 对错问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除技艺层面的手法外,还在于他具有无畏的探索精神,当机立断的勇气。 外国记者群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 在斯诺西北采访的感召之下,不少外国进步记者纷纷前往红区抗日根据地采访,形成了一股中国红区热。其中较著名的有史沫特莱、斯特朗与汉斯-希伯。 (3) 建国初期 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在建国之初,从以农村为中心到以城市为中心,从对战争报道的优先性到向重视政治、经济报道的转型,从全盘学习苏联经验到反躬自省,新中国的新闻业务建设在1950年到1956年间,呈现出引人瞩目的发展与变化。 采访的制度性安排: 1950年,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被认为是改进报纸工作的三个主要方面。新闻总署颁布《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在新闻体制方面要求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同时对新闻采访做出新的制度性安排,即调整过去的编辑、采访、通联三分格局,实行采编合一制。 1950年,新华社的性质由党的宣传机构改成国家通讯社。调整了编辑部门,加强了采访力量。新华社提出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 盛典的协同式激情采访 开国盛典的报道是全国通讯社、报刊、电台等媒体第一次大规模协同采访,在协作的基础上分工,真正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采访,首开新中国大型政治新闻采访之先河,为我国新闻界进行大型的国事活动的采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抗美援朝的军事报道 朝鲜战争爆发后,关于抗美援朝的宣传是我国新闻机构的主题。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记者采写的关于抗美援朝这一头等大事的新闻,始终占据了《人民日报》头版和国际版得大量篇幅。朝鲜战争的采访丰富了我国新闻界军事采访的经验。 首先,军事记者尽量往前伸的求实作风和牺牲精神在朝鲜战事采访中得到了空前的弘扬。 其次,朝鲜战争的采访在深入程度和思想性的开掘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这表现在采写深入,能够注意运用科学的观点说明战争的基本形势,从各种现象中抓取本质的问题。 国际会议报道 195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对本次会议的采访,是不同媒体间的又一次战役性协同作战。 1955年,对于万隆会议的采访报道,是继日内瓦会议之后宣传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次出色的国际活动报道。进行了及时、真实、全面的报道,反映了我国求同存异的方针。 财经报道: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财经采访报道在整个新闻采访报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新闻媒体在经济建设方面,着重采访工程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面貌。 就经济报道的特点而言,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头两年里,报道比较零碎,多是就事论事,罗列现象有余,剖析问题不足,没有明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一五计划的采访报道则克服了这一缺陷,指导采访的报道路线明确,即采访报道的目的在于通过报道,向读者宣传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轻工业的重大意义,以吸引人民群众关心、支持、投身重点工程建设。 新闻改革背景下的新闻采访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一直是中国新闻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我国新闻界大批译介、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另一方面,1954年各媒体纷纷率团前往苏联取经,掀起对口学习热潮。 如此大规模、全方位地学习苏联新闻采访、写作、评论以及经营管理等,有益的一方面是普遍提高了中国新闻业者的实务水平,采访水平受当其要。但暴露的问题是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与盲从迷信的心理指引下,对苏联经验的借鉴沦为了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民日报》改版为起点的一场短暂的新闻改革应运而生。但是随着反右运动的来临,这次改革很快流产了。 大跃进与浮夸 在大跃进运动的洪流中,全国新闻机构被席卷其间,推波助澜,宣传报道了许多左倾错误,大跃进这个口号就是最早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浮夸风的突出表现便是新闻媒体对农业卫星的宣传。在工业战线上,新闻机构宣传的重点是大炼钢铁运动。这段时期,各个新闻媒体对大跃进运动的宣传报道,虚假掩盖真实,高调排斥真话。新闻媒体一手高指标,一手右倾帽。谁若表达对卫星的异议,报刊就给其扣上帽子,当时报纸发表了许多批判观潮派的文章。直到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大跃进不得不停下来。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媒体对放卫星的宣传,使得其自身也陷入被动。在纠左的情况下,中央重新提倡调查研究。在此背景下,各媒体在采访中努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记者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法: 第1, 解剖麻雀法,即通过蹲点,掌握基本情况,解剖局部来发现一般规律 第2, 建立采访根据地法,记者在了解一个点外,还要了解其他的点,乃至一个地区的情况,以便分析比较,发现问题 第3, 专题调查法,即记者带着一个具体的问题深入基层采访,目的明确。 第4, 参加党组工作,或随同领导同志一起下基层,进行各种调查研究 第5, 回访检查法,即配合检查大跃进以后三年来的新闻工作,派工作组到过去报道较多的地方和单位去,调查群众对媒体的意见,以改进新闻工作。 总的说来,调查研究对于新闻采写的积极作用还是明显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六十年代前半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作品。 若干典型宣传 六十年代前期的典型宣传,比以往任何时候声势更大、更为集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关于我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采访报道,关于大庆、大寨的报道和对雷锋和焦裕禄先进事迹的报道。 (4)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新闻界首当其冲,被推入批判之列,成了被革命的重要对象。建国17年来的新闻工作经验被认为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刘少奇疯狂推行反革命资产阶级新闻路线,反革命修正主义新闻路线的毒果,从而统统被加以否定。1966年5月31,以陈伯达为组长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不仅把持了该报的编辑部门,还指使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外报道。新闻界被纷纷夺权。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界是这场浩劫中实质的受害者,但同时,由于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十年文革中,新闻界虽抗争过,但从鼓动造反,宣传个人崇拜,媒体对于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表现如下: 摆布与造假 十年文革中,新闻媒体沦为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舆论工具,新闻报道从其政治目的出发,推行极左路线,在罗织罪名进行大批判、炮制影射文章攻击谩骂外,根据形势需要,指示记者摆布甚至编造假典型加以报道。 对媒介灾难的采访学检讨 原因:历史地看,既有记者主观的内因,也有新闻体制缺陷的客观外因。新闻工作者在激情岁月的革命情节和从众心理是导致采访失实的主观原因。一方面,革命的热忱冲淡了独立思考力,屏蔽了科学求实的精神。另一方面,在革命的洪流横扫一切的年代,一切非主流的认识,均会受到革命名义的冲击。同时,当时的制度缺陷是造成报到失实、媒介灾难的根本原因。盲目崇拜、神话领袖的结果是导致党内外民主的丧失,政策被等同于领导意图。 教训 三个矛盾: 第1, 政治潮流一体化与思想独立的矛盾 第2, 原则与纪律的矛盾 第3, 新闻采访与媒体报道的矛盾非常突出 三点启示 第1, 政治思想领域既要反右也要反左 第2, 新闻工作的原则,尤其是真实性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动摇 第3, 加强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前提是切实改善党的领导,重分培育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对于新闻、文化事业应尽可能给予更大的自为空间,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 三个结合 第1, 新闻从业人员要将革命干劲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 第2, 独立人格与健康心智结合 第3, 新闻体制与法制结合 (5)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传统观念被摒弃,媒体的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开始重视信息量,强调采访,注重新闻价值与时效,批评报道积极、有效地开展和深度报道的崛起是这一时期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 采访正名与采访方法论 80年代,南振中从语义学角度分析采访中的采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摘取,二是搜集。访字也有两种含义:一是访问、咨询;二是寻觅。 基于这样的过程分析,得到几点新认识: 第1, 采访不仅含有访问之义,而且含有搜集之义。把采访单纯理解为访问,只说对了一半 第2, 无论是摘取、搜集还是访问、寻求,都含有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因而采访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第3, 孤立地看,采访是个微观的活动。但若联系的看,作为一种执业行为,其贯穿于记者生涯的全部过程。 采访活动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1, 日常的知识、生活、思想积累 第2, 广泛了解情况,去得新闻线索 第3, 调动、运动各种手段,详尽地搜集新闻材料 第4, 综合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5, 明确主题思想,完成新闻作品的构思 艾丰在八十年代初,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采访。艾丰认为,所谓新闻采访方法论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科学。 批评性报道的重大突破 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指出,在此情势下,新闻界积极恢复与加强批评报道,在针砭时弊中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整个八十年代的批评报道成绩显著,不仅在主流上推动了改革阵痛中的行政、经济等工作的改进,而且,也为九十年代直至今天的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在社会承受力方面、在经验教训等方面,打下了基础。 深度报道的勃兴 中国的深度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发展而发展。深度报道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媒体的崛起,置于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便会发现,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改革的需要。在新旧体制交替转换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撞击,不同群体的利益重新分配,这些使得人们对改革既充满了希望,又产生了许多困惑。变革社会中的动态时局为深度报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现象的解读之需求,为深度报道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 深度报道采访的核心是必须在深字上有所突破。深度报道解决深的问题后,还必须做到准。准确再现事实,准确分析判断。记者需要在贴近庙堂、贴近广场、贴近泥土这三贴近的交叉点上做文章。 (6) 网络发展时期 网络对传统采访方式的影响: 第1, 技术支持带来的实践演进:在技术的支撑下,网络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使1 信息容量极大化 2信息组和多样化 3信息交流自由化 4 信息传播快捷化 称为可能 第2, 冲击与应对:1 传统媒体触网 2 记者地位再认识 3 新闻教学面临挑战 新闻教学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第1, 应注重对学生的网络针对性使用能力的培养 第2, 应注重对学生网络采访能力的养成 第3, 应注重对学生辨别、求证信息真伪的水平与过滤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4, 应注重对学生深度挖掘新闻能力的养成 如何搞好网络采访: 第1, 从方法论角度看,记者必须完成采访方式的调适,学会数字化生存 第2, 记者必须完成观念上的转型:必须完成向学习型记者、法制型记者的转型,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掌握外语,提高外语阅读能力;还必须了解并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律。 从微观技术上来讲 第1,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以了解最新信息 第2, 利用网络收集背景资料 第3, 利用网上讨论组,发掘专题新闻,拓展消息来源 第4, 用电子邮件采访 第5, 运用网络进行调查 近百年来中国新闻写作历史述略 (1) 五四时期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新闻写作业务空前发展,在体裁上,诞生了现代杂文、通讯和报告文学;在文字上,摒弃了传统的文言文,开创了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在题材上更加丰富多彩。 新闻日受重视 长期以来,长篇评论是报刊的主体。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一方面,由于内忧外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激增,要求报道新闻更多,更快;另一方面也由于电报的使用,因其价格昂贵,迫使记者不得不采写短新闻。从这以后,新闻体裁日趋增多,消息写作日趋成熟。新闻导语的初步运用是这个时期新闻写作业务发展的又一大亮点。专栏新闻的创设也是这一时期新闻写作业务的特色之一。 述评的涌现 五四时期,新闻述评大量涌现。新闻述评就是将述与评相结合的、夹叙夹议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与问题的新闻文体,早在民国初年便已出现。新闻述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当时报界竞争激烈,有些报纸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在新闻的速与博放卖弄取胜,便转而将所得到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写成一篇国内大事述评,或世界大事述评,力图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报告文学的萌芽 五四运动时期,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增强了,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要求知道更详细、更具体的新闻内涵。因此,运用文艺表现手法迅速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性文体,变便顺乎自然地问世了。具有鲜明的报告文学性质,但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报告文学,仅可称之为萌芽而已。 白话文与标点符号的运用 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开展,还推动了白话文与标点符号的运用。 (2) 十年内战时期: 在十年内战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呈现三足鼎立态势: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处于垄断地位;中共的新闻事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时丧失殆尽,被迫重建自己的新闻事业;私营新闻事业呈现相对繁荣的景象。 电讯稿的大量使用 国民党为了强化其中央新闻事业,改组并扩充了中央通讯社,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构成了全国电讯网络。自此,中央社既可通过自己的电台收集国内主要新闻,游客通过自己的分社采集新闻,迅速播向各地。 国际新闻日益突出 五四以前的中国报纸,国际新闻所占篇幅甚少,五四以后,随着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增长以及国际局势的重要变化,报上的国际新闻日趋增多。 报告文学的时兴 五四以后,报刊上出现了一些具备报告文学特征的作品,但没有采用报告文学一词。直到三十年代,左翼文化团体发起工农通讯员运动,报告文学得到大力提倡。1932年,作家阿英编辑成《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一书,由南强书局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冠以报告文学称谓的结集。但是三十年代初期的报告文学尚未成熟。直到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发表,才标志着报告文学的基本成熟。 (3)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报刊的新闻写作 抗战初期,国民党报刊暂时结束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宣传,一度进行了抗战报道。然而,到了抗战中期,日寇对国民党开始政治诱降活动。在这种背景下,1939年至1943年间,国民党当局连续制造三次反共摩擦,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言论也充斥了国民党的各大报刊,特别是《扫荡报》,重谈成于一,定于一。进入抗战后期,国民党报刊对反共宣传十分卖力 《新华日报》的新闻写作 第1, 在标题上做文章 第2, 代邮的运用 第3, 开天窗以示抗议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对新闻文风的影响 《解放日报》的整风宣传,不是从消息报道开始,而是以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章领先。在评论文章的写作有了较大气色后,消息改革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段时间实践以后,消息写作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采取集纳的形式,把若干条简讯编在一起,表上一个总标题,新闻面广量大,能较快反映新情况新经验;二是以具体的、生活的事实做引导,发挥了党报所特有的指导性。三是抓住重大事件,进行集中突出的连续性报道。 通讯与报告文学的昌盛 抗日战争爆发后,通讯与报告文学一跃成为时代的宠儿。社会现实的演变供给了作家们异常丰富的材料。但大量的救亡工作,出版条件的恶劣,限制了作家写较长的作品。作家们不得不采取短小的形式,以把握剧变的现实片段。这一时期,通讯与报告文学内容空前广泛。我国的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历来以写事为主,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些写人的作品,但写法过于接近传记。抗涨后虽然出现了一批写人的作品,但大多涉及军政界人士。在中国新闻写作史上,第一个用通讯或报告文学体裁为普通人中的先进人物立传的是丁玲。 广播稿写作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央电台成了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宣传阵地 中央电台加强对日本和日本公众的广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行,重庆之蛙曾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40年,中共创建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广播电台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4)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向上海、南京一带转移,发展速度也比以往迅速。与此同时,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区新闻事业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 综合性消息的广泛使用 综合性消息是全面、概括反映一个时期或某一重大事件的全局性情况,要求点面结合,分析综合,可以多事一报。 特写的发展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物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三种新闻写作风格 革命报纸的写作风格:公开宣布为党的机关报,有明确的政治宗旨,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任务,形成了观点倾向鲜明、格调严肃庄重、语言通俗易懂的特色。在文风上,革命报刊上的新闻严肃庄重,一般采取朴实的叙述,描写不多,文字通俗;在内容上,由于处于农村环境、战争环境,因此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生产、战争两大类 进步报纸的写作风格:进步报纸的写作风格是:观点力求隐蔽,形式活泼多样,文字轻松自然,善于借用春秋笔法,在表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报道中,表现出自己的立场观点。 国民党报纸的写作风格:新闻充满了假话、大话、空话。 军事通讯写作的一个高峰 军事题材在抗战时期称为通讯的重要题材,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几乎是通讯唯一的题材了。 毛泽东的新闻写作特色: 第1, 题材重大,篇幅短小 第2, 直扑事实,真实可信 第3, 导语简洁,一语破的 第4, 语言生动,鲜明有力 第5, 叙评结合,加强深度 反对客里空运动 1947年春,中央新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到晋绥解放区发现报纸宣传有严重失实现象而造成农民对报纸产生不信任的情况,开始纠正右的偏向。《晋绥日报》着手检查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自我批评和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反对客里空运动,推动了报纸工作的改进,《晋绥日报》创造性运用编者按语,报纸公开反对客里空去得了群众的信任。 (5) 建国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新闻写作概述: 第1, 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 第2, 突出报道重点建设的成就 第3, 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 第1, 扩大报道范围 第2, 开展自由讨论 第3, 着力改进文风 通讯写作的勃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通讯体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新闻失真,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到处出现虚假的、畸形的现象,而作者不以为是假象,反而一味追求真实地加以反映和肯定。这些通讯作品在赞扬英雄人物的同时,对毛泽东的歌颂也越来越频繁,且调子越来越高,写英雄人物越来越变成歌颂领袖的一种手段。领袖逐渐被神化。总体来说,这十年的通讯写作是发展了,但题材狭窄,主题单一,艺术质量下降。 (6) 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成为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工具,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控制下,又成为他们煽动极左思潮、鼓吹个人崇拜、阴谋篡党夺权的舆论工具。 第1, 盲目宣传个人崇拜 第2, 假大空泛滥 第3, 扩大虚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突出的两个因素: 第1, 四人帮别有用心编造典型,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往往是用来打人的石头 第2, 新闻工作者长期对典型报道有片面的认识,为典型而典型。 (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花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新闻事业也开始进入正常状态。再次大背景下,新闻写作呈现立体化、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第1, 新闻本位的复归 第2, 新闻批评的回复和发展 第3, 新闻文风的改进和突破 第4, 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第5, 电视报道的立体化特色 第2章 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1. 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2. 新闻采访的特点: 第1, 目的是为了传播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 第2, 时间的限制性 第3, 项目的突发性 第4, 需要的广泛性 第5, 知识的全面性 第6, 活动的艰辛性 3. 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第1, 个别访问 第2, 开座谈会 第3, 现场观察 第4, 参加会议 第5, 蹲点 第6, 查阅资料 第7, 改写 第8, 问卷 第9, 电话采访 第10, 网络采访 4. 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 第1, 准备要充分 第2, 提问要凝练 第3, 记录要及时 5.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 第1, 直接转载信息 第2, 组织网络调查 第3, 查阅收集资料 6. 新闻采访类型: 第1, 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第2, 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的采访活动 第3, 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第4, 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的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第5, 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第6, 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7. 新闻体裁:所谓新闻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一般由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量大类组成。 8. 消息:所谓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消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消息,即迅速简洁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通常一事一报;另一类是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 9. 通讯: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我国最早的通讯出于王韬之手。 10.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第1, 表现对象不同:消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事;通讯主要是人 第2, 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讲究简洁、明快,不要过多描写、议论和抒情;通讯在以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第3, 人称不同: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记者不直接在新闻表述中出现;通讯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 第4, 结构布局不同: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要比消息灵活 第5, 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简洁单一,篇幅短;通讯篇幅长。 11.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第1, 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程序不能颠倒。 第2, 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 第3, 从活动的性质上看,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 第4, 从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看,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第3章 新闻报道策划 1. 新闻报道策划:即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报道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他们联系、贯穿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2. 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 第1, 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第2,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第3, 新闻报道策划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第1, 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第2, 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第1, 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第2, 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第3, 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3.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第一类: 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其中可细分为两小类: 狭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价值显露的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关广告等活动过程的谋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可称为策划性新闻。即使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或事实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新闻人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 4. 新闻报道策划是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第1, 从报道客体的性质来看:必须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策划:一是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二是题材的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第2, 从报道主体来看:必须把握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个方面。一是对报道时间长短所作的划分和报道时机的把握。可分为长期、短期和中期报道策划。二是主体对报道组织方式的选定,常用的报道组织方式主要有集中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讨论式报道。三是对实施策划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报道者组成方式的把握。 第3, 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必须把握报道内容采用何种体裁或手段予以呈现。 5. 新闻报道策划题材: 第1, 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第2,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第3, 人物典型报道 6. 新闻报道策划注意要点: 第1, 选题应准,选位应低,切口应小 第2, 采访的时间、报道的密集度、时段的分布要策划有度 第3, 谨防过度介入 第4, 不能滥用新闻报道策划 第5, 策划必须符合实际 7. 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 第1, 目标锁定:在策划活动前的构思中,首先要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和位置 第2, 制定方案:应该制定几套方案,或是同一目标的不同方案,或是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案。 第3, 落实政策:包括人财物的配置,各部门的分工协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奖惩机制的完备 第4, 目标校正:要及时注意收集最新信息,适时修订原方案。 第4章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1.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第1,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期那工作的指导意义 第2,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第3, 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第4, 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第5, 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3. 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第1, 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第2, 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第3, 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第4, 知识广博有利于培养敏感 4. 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 5.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构成新闻诸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6. 新闻价值五要素: 第1,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第2, 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瞩目的特质 第3, 时新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一是时间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含有新闻价值。二是新鲜性,即新闻体裁新鲜感强。 第4, 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第5,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7. 新闻政策:是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 8.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是要看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制约。 9. 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 第1, 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第2,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10. 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11.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第1, 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第2, 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第3, 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第4, 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第5, 通过广大受众、亲友提供 12. 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 第1, 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第2, 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第3, 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第4, 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13. 采访准备: 平时准备 第1, 理论的准备: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 第2, 政策的准备:除了熟悉党和政府的总方针总政策外,对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自己分工负责报道的行业的具体政策,应该学习掌握 第3, 情况的准备:记者要留意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 第4, 知识的准备:1 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交谈 2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3 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临时准备: 第1, 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第2,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第3,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第4,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14.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类: 从性质上分:先期性心理、临访性心理 第1, 先期性心理:是指采访对象对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 第2, 临访性心理:是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 从表现形式上分: 第1, 积极配合型: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先得十分主动热情 第2, 一般协作型: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 第3, 蓄意应付型: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 15.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第1,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1 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第2, 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第3, 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第4, 调节融洽的访间气氛 第5, 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第6, 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第7, 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1 强调采访意义 2 约束神情语态 3 排除外来干扰 4变换活动方式 第5章 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1. 提问:所谓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就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2. 提问的三种形式: 第1, 正面提:即提问要开门见山。此行是一般适用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二是干部、学者、演员、运动员、外宾等。 第2, 侧面探: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办法有:接近性启发引导、相似性启发引导、对比性启发引导。 第3, 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此形式通常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自恃过高不屑谈的采访对象。办法有两种,一是激问,即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然后乘势追问。二是错问,要求记者从事实的反面设问,促使对方的兴奋程度剧增,迅速产生要否定错误、澄清事实的感觉。 3. 提问的注意事项: 第1, 提问宜简洁 第2, 提问宜具体 第3, 提问宜简洁 第4, 提问宜深刻 第5, 提问宜自然 第6, 提问宜节制 4. 调查座谈会的效果 第一, 节省时间 第二,互相启发 第3, 及时验证 4. 主持调查座谈会的技能: 第1, 事先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对方:即记者要在采访前把座谈的内容、目的及要求告诉对方,以使对方早有准备 第2, 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一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知情者参加;二是要选择对某事物持不同意见的人员参加;三是要选择那些不仅了解情况而且对新事物热情、对新闻报道工作支持的人员参加。 第3, 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以三五人或六七人为宜,这个人数可以保证谈的深刻、具体,记者也容易主持。 第4, 不要轻易下结论:记者千万不可轻易表态或作结论,只能因势利导。 第5, 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5.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 6. 为什么要强调现场观察: 第1, 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 第2, 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 第3, 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7. 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第1, 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第2, 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第3, 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第4, 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第5, 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8. 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第1, 明目的:目的明确后,方可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第2, 多请教:记者应主动请教采访单位的行家或者熟悉情况的人,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邀请行家陪同观察 第3, 抓特点:应该将客观事物某些有特点的方面提取出来,然后与有关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第4, 选地点:1 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2 选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3 记者与观察目标应正面相对 4 应尽量接近观察目标 缩短视觉的空间限制 5应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 6 应当注意动观与静观相结合 第5, 善用脑:要求记者在强化视觉功能时,要同勤于、善于用脑思考问题结合起来 9. 如何积极通过听觉有效采访 第1, 悉心闻取线索 第2, 适时调节音强 第3, 着力训练听力:1 专心 2虚心 3 耐心 10. 现场记录的主要范围: 第1, 记要点:采访时,记者不可能也没必要记录下采访对象所说的全部内容。所谓要点,即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其中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与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第2, 记易忘点:这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名、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业术语等。 第3, 记疑问点 第4, 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即指记录采访对象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 第5, 记观察所得 第6, 记记者的联想 11. 记录的注意事项: 第1, 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得宽一些。这边与记者随时插入要补充和改正的同类材料,还可插入记者的思索、联想和认识。 第2, 字迹应尽可能工整,便于事后整理笔记。 第6章 新闻采访后期活动 1. 悉心抓特点: 第1, 看准形式抓特点:新闻宣传报道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中心,记者在采访中要抓取事物的特点,首先得站在这个全局上,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第2, 通过比较抓特点: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通过纵向的比较,其二通过横向的比较 第3, 选择角度抓特点: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切入点,然后深入挖掘 2. 悉心抓本质: 第1, 记者调查的面要宽广,思考问题要深远 第2, 记者对问题要钻研得透彻深刻 3. 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第1, 盲目自满 第2, 忽略质量 第3, 怕苦畏难 第4, 先入为主 第5, 轻视理论 4. 验证材料的严密: 第1, 投入记者智力:在有些材料不能直接付诸采访对象面前验证时,就需要通过记者的逻辑推理,凭借以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检验。 第2, 在直接通过采访实践:此阶段的采访活动与一般的采访有区别,一般的采访活动是排斥那些不是新闻的事实,此阶段的采访时排斥那些不是事实的新闻。 5. 验证材料的注意事项: 第
本文档为【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39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3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9
浏览量: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