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举报
开通vip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nullnull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null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矛盾尖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导火线)null梭伦改革的必要性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激化了阶级矛盾。 2、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动荡,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null改革的措施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解负令发展工商业确立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nullnull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null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矛盾尖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导火线)null梭伦改革的必要性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激化了阶级矛盾。 2、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动荡,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null改革的措施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解负令发展工商业确立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改革国家权力机构)颁布“解负令” 颁布“解负令” 1、内容 2、影响 实际上取消了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独立为其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禁止以人身作抵押; 禁止以土地作抵押,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平民的土地所有权 恢复了平民的人身自由发展工商业 发展工商业 1、措施: 2、影响:①手工业:提倡学习手工技艺,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商业:鼓励谷物进口和限制谷物出  口,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①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 ②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  社会经济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多元化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 解负令、发展工商业保证和壮大了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政治改革——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政治改革——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改革财产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创立四百人会议   组建民众法庭    (陪审员制)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null  财产等级制度对哪一个阶层最有利?有何进步作用?这样的制度能否给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理解财产等级制度对工商业奴隶主最有利。 打破了血缘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有利于富裕的平 民参与政权。   不能!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不是真正的平等。政治改革——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改革——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1、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确立相应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官职越高。 影响: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null请思考:   梭伦改革前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何变化?反映什么本质问题? 梭伦改革前: 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改革后: 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本质上反映了雅典贵族政治逐渐被民主政治取代。理解四百人会议null3、组建民众法庭 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 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null公民大会执政官 (掌握各项具体权力)贵族法庭民众法庭 (取得多数司法职权)元老院(四百人会议为常设机构)想一想:这样的政治改革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 是近代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源头,首创了陪审员制。null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1、中庸性(折中性): 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2、革命性: 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 3、民主性: 改革开创了城邦民主政治体制。 4、全面性: 实行废除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 null 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打击氏族贵族势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础;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 2、梭伦改革的经济措施,稳定了雅典公民群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3、梭伦改革的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政治,并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也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4、渗透在梭伦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null  雅典改革国家权力机构的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有哪些启示? 要实现和维护民主,必须建立行之有效民主的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 必须要维护司法公正;  必须要加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发挥公民的民主监督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null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 族融和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null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null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吴起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具体表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根本原因 直接动力null由春秋至战国各诸侯国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出: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国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这正是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它又有哪些可能性呢?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null指导思想宗旨性质范围商鞅变法法家理论;富国强兵;地主阶级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null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控制人民,兵源得到可靠保证1、军事方面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null1)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2、经济方面2)奖励耕织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null积极: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其深远影响有: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 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3)统一秦国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null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3、政治方面3)轻罪重刑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null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null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思想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null 探究——据上所述,排斥儒家是更好地执行变法的唯一选择,但是排斥的办法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假如你是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位贤士,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财政收入null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变法的核心农战法治null巩固练习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 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null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守旧势力的反扑 商鞅之死 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犹存”null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成功重要因素null探究1、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什么商鞅却因变法而死材料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材料二 太史公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原因: A.变法侵犯了贵族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旧贵族的强烈抵抗(根本); B.严刑重法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C.支持变法的秦孝公去世(直接);null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局限性)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积极影响: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实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null2、历史作用(积极性)(1)经济上:(2)政治上: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1、性质:秦——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null 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3、消极影响: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3)旧制度、旧文化等仍然存在4、历史局限性:null四、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⒈全面性   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   ⒉有效性   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⒊在法律上确定封建制度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null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 二、内容 三、评价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null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P27导语)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一、背景一、背景原因: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北魏社会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条件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潮流冯太后曾进行改革魏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null必要性可能性改革的目的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 汉文化的坚定态度。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 局面;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 集团内部矛盾,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二、内容二、内容1.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原因:鲜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改变游牧生活 内容成年男女可以领种土地(露田、桑田) 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 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作用 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国家按人口向农民征发田租及徭役 均田制null    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     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推行土地私有制null整顿吏治原因:官商勾结,贪污成风,影响政府收入,激化矛盾 措施任期不固定,由政绩决定严惩贪官污吏推行俸禄制,由国家统一筹集作用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 2.推进汉化的措施2.推进汉化的措施有利条件:迁都洛阳措施易胡服 说汉话 改汉姓 胡汉联姻 作用: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民族融合 革除旧俗扩大汉族官员比例 迁都洛阳原因减少改革的阻力推动改革的深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过程:493—495年 平城洛阳意义: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促进鲜卑族汉化及民族融合 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根本原因nullnull你如何评价魏孝文帝的迁都? 这是必要之举,也是成功之举。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 四、特点和认识四、特点和认识特点: ①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具有历史必然性,顺应时代潮流。且具有策略性 ③与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分不开 ④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进行的。 ⑤推动北魏政权的三化(封建化、汉化、农业化)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小结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null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辽、西夏的威胁边防危机 (民族矛盾)军队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null兵虚财匮 内忧外患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直接原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人物:范仲淹宋仁宗措施: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宋仁宗动摇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null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必要性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可能性二、王安石变法富国 强兵 育才1、根本目的:2、核心内容: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3、主要措施:二、王安石变法null1、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以钱代役兴修水利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政府低息贷款政府协调供求关系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null2、强兵: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了武器的质量精兵淘汰老弱减少军费开支null3、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撰注教材,作为考试依据培养改革人才,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null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精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 队战斗力。关注人才的选拔、 培养和使用,为 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编撰教材。 培养了变法人才富国强兵育人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null探究一 王安石变法收到了显著地成效,有哪些表现? 结论: 王安石变法的性质:王安石变法是一场 (阶级) 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 的改革。 1 增加了政府的 财政收入 ,缓解了“冗费”问题。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开源)(强兵) 2 加强了 军 事力 量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 null探究二:如此全面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最终失败?1 触犯大地主、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操之过急,引起 民间不满。3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为首)。4 变法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本原因null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进步性(历史作用):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局限性: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 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失败根因王安石变法的评价:null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 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  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 底,要注意用人。 null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null巩固练习1、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A、宋太祖 B、宋神宗 C、宋仁宗 D、宋高宗、 2、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A、发展经济 B、加强军事   C、整顿吏治 D、调整阶级关系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CCBnull4、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的负担 5、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反映了   A、封建制度由强盛转衰   B、中国经济重心转移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封建剥削的加重ACnull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土地荒芜、水利废毁7、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原因是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CBnull8、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是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赋税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①③④D. ①②③Anull欧洲宗教改革null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根本原因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经济-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超过1/3的土地思想-垄断文化艺术、教育等,在意识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生活-欧洲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其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null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教会,进行反封建斗争 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观念的崛起,要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④思想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异端思想的推动 ⑤直接因素: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宗教改革运动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教会的斗争null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 4)主观原因: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null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3、改革的主张; 具体见讲义和书本第58页。 思考:马丁·路德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null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 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____________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意义:___________ ③“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______ ④建立廉俭教会 意义:_______________ ⑤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_________________    _____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追求地位平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比较:比较:天主教会主张 上帝 神职人员 教徒路德教主张 上帝 教徒因行称义因信称义null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4、改革的结果; 1)马丁·路德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德国社会接受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 3)1555年,德皇被迫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null5、改革的影响; 1)确立了与罗马教廷不同的基督教派; 2)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3)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4)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6、改革的实质; 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null卡尔文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了解一下)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null卡尔文宗教改革; 2、主要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 2)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3)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 主张简化教会仪式,严禁偶像崇拜,精简神职人员,反对铺张浪费,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规定神职人员全部由选举产生,长老会负责监督所有人的行为。 坚持《圣经》的权威,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作辩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 null核心内容——“先定论”主张: 影响: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的作用;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null延伸:比较卡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卡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null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 1)16世纪,罗马教廷控制着教会,不但掌握着英国大片土地和大量财富,还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 2)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的情绪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null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2、时间: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进行宗教改革。3、内容: 1)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 2)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null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4、影响; 1)英国建立了民族教会,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使英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但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后出现了清教运动;并对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null思考: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1)改革方式: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新教内容: 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 null尼德兰宗教改革; 1、原因; 1)经济上: 2)政治上: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6世纪初,尼德兰受西班牙统治; null尼德兰宗教改革; 2、性质; 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过程; 4、结果;尼德兰宗教改革是把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nullnull改革冲击波—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P63 1、性质: 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null2、作用:1)政治上: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2)经济上: 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null2、作用: 3)文化上: 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null欧洲宗教改革核心知识 1)时间:16世纪 2)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 3)领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null第六专题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null   政局动荡:   经济落后:    3、阿里上台 ——必要性——可能性改革的背景1、奥斯曼统治下的埃及2、英法的入侵null政治—— 经济—— 外交—— 奥斯曼帝国的宗主国身份是表象,但真正掌握埃及统治权的是埃及的军事封建集团——马木鲁克(内忧)表现 内部争权夺利,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掌握包税权,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欧洲几个世纪 闭关锁国排斥西方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打破闭关自守 进行深层次变革 应对工业文明挑战 求的生存发展null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在建立前后面临怎样的形势?内忧: 外患: 奥斯曼帝国和马木鲁克卷土重来 经济十分落后 军事力量弱小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null1、改革的目的维护统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 2、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二、改革的内容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上——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null推行土地改革,实行休养生息。改革赋税制度;兴修水利, 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最高国务委员会;改革行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完备的机构;打击马木鲁克割据势力;实行征兵制, 组建新式军队,改良装备,按西式方法训练军队,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创办各类学校,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选派留学生去欧洲;政府建立印刷厂, 创办报纸,促进了商贸繁荣,经济复苏,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数百年来未有的统一局面.军事实力大增,成为维护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培养了人才,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创办近代国营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保护民族工业;农业工业null三、改革的评价1、积极影响:P75结束内战混乱局面,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了以阿里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建立近代工业,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埃及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增强军事实力,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 头等强国,事实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文化---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赞扬说: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进行有限的开放,加强同西方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主义的阴霾,带来了近代化的一丝曙光。null2、消极影响: 1)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封建制度) 2)实行对外扩张和独裁统治,削弱了埃及的国力;null“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 的原因1、内因: 2、外因:(欧洲列强干预) 1)阿里对外战争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矛盾, 致使起义不断;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2)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2)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三、改革结果:失败null  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关于改革的性质P75观点一: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观点二:认为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null俄国农奴制改革null俄国1861年改革原 因1、经济上: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 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 矛盾尖锐化——直接原因 统治者必需改革俄国改革的必然性 二 目的二 目的缓和矛盾,增强国力,维护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三 方式自上而下,被迫实行。四 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1.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给农民人身自由。 2.农民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但需要缴纳赎金。 3.建立“村社”组织,加强对农民的管理。(p88)null五、评价(1)性质是沙皇和贵族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P88(2)进步性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农民获得自由和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③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化)。 null为什么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从内容来看,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从影响来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null(3)局限性①不彻底性A、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农民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②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③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地主土地占有制照旧保留,农民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农民获得份地的同时,需要缴纳高额赎金;而且获得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规定赎取份地的最高和最低限额,地主有权”割地”.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欺骗和掠夺.)null 六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一)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二)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司法和军事);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一)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政治改革的原因 农奴制的废除实质上是逐步废弃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便适应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了改变,必然对旧的上层建筑提出改革的要求。 2、目的: 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枝节的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维护俄国专制制度和沙皇政府的统治 3、内容:(政治近代化)null3、内容 5、影响: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5、影响: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4、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 null (二)、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概况: 工业上;农业上;(2)特点: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 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 (经济近代化)null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改革使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农民富农 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地主 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力赎地的农民 富农 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农业发展null专题八 明治维新null综合归纳:明治维新有哪些历史条件? 政治保障——倒幕运动的成功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商人、高利贷者力量增强, 新兴地主的产生 动力——人民起义不断和民族危机为 维新运动提供了图变的动力可能性必要性 通过武装倒幕,以天皇为首的、下级武士掌控的明治新政府成立。为明治维新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null三、明治维新的内容(一)目的1.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2.摆脱外来压迫 3.发展资本主义(二)特点:“破旧”和“立新”(三)内容: 脱亚入欧实现民族振兴null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1.政治:(1)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置府、县,道、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3)派遣使节团学习资本主义制度null政府扶植和保护大资本家是日本资义发展的一大特点2.经济: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资本积累)    殖产兴业(引进西技,发展资义) 日本资义薄弱(原因) ‖ 官营企业-模范工厂-劝业政策 ‖ 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义 (优惠转让大资本家)null(1)扶植军事工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3.军事:(3)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独立,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建设新型军队,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4)建立近代警察制度null用西方文化改造封建文化 A、教育改革(整顿机构,颁布法令,建立近代学校体制,培养人才,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B、成立团体,传播启蒙思想 (明六社) C、生活习俗提倡西化null四、明治维新的意义(如何评价)1)性质: 2)评价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积极:资本主义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摆脱 了民族危机 局限: 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军国主义——侵略扩张null五、迅速崛起的日本1、经济: 2、政治: 3、外交:资本主义的发展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亚洲强国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null国家的扶植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 80N以纺织业为中心轻工业 ‖ 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 ‖ 19C末20C初,垄断组织逐渐统治了各个工业部门,并向帝义阶段过渡。 null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 国内市场狭小 资源不足,面积小帝国主义特征: 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更多依靠政府, 更多依靠军事手段null1)明治领导人为什么要制订1889年宪法?(背景) 3)1889年日本宪法的影响2)该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天皇、议会、内阁、人民)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1889年宪法) 4)比较日本和英国宪法的不同 (议会、君主、内阁)看书思考:null评价: (1)性质: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   (2)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2)进步性: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null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国际环境:1、条件 2、过程明治维新消除了国内的封建割据,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实力得到很大增强。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欧美列强对日政策出现多元趋势, 欧美之间矛盾重重。null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步征服世界 ——大陆政策1、原因: 2、表现1)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2)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1)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国王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2)中日甲午战争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3)1905年,日俄双方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null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null明治维新的局限性①经济: ②政治: ③文化: ④影响: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 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 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 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null 一、历史背景国际:国内:社会背景: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null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原因:a“设厂自救”和“实业救国”的浪潮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null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他们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null原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实业救国”的倡导;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19世纪末或甲午战后)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并在19世纪末作为 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null二、维新变法经过(一)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1.著书立说2.进行论战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意义: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null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a 报纸:康梁 北京 《中外纪闻》梁启超 上海 《时务报》主笔严复 天津 《国闻报》b 学会:1985 北京 康梁 强学会1898 北京 康有为 保国会c 学堂:康 广州 《万木草堂》 长沙《时务学堂》null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其原因何在? 1、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2、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的旗帜 3、 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采取此策略三、康梁等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封建君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null思考: 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会引起极大轰动?㈠借助孔子: ⑴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厚,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 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 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㈡当时的背景与其理论: ⑴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⑵洋务运动失败,需要一种新的救国方案; ⑶其理论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null思考: 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会引起极大轰动?㈠借助孔子: ⑴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厚,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 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 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㈡当时的背景与其理论: ⑴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⑵洋务运动失败,需要一种新的救国方案; ⑶其理论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null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内容: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散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军事方面:改用西法训练文教方面:废八股...      兼习中西科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义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百日维新---高潮(103天)增强国防null经 过㈠宣传维新思想㈡爱国救亡运动㈢百日维新高潮借用着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拒和 迁都 变法变法救亡 君主立宪开始结束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民资参政民资发展传播西学增强军事改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度,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时光隧道 如果你是1898年的康有为、梁启超,你会在变法中怎样维护自己利益? 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 1895年《公车上书》 null结果——失败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顽固派势力强大,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②各地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没有落实。 ③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 弱小 。 ②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 皇帝 身上。   ③④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null爱国:一次救亡图存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主: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启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积极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西学变革成为时尚潮流null1.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 进步意义。 2.政治: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本文档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405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2-04-15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