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國文化史

中國文化史

举报
开通vip

中國文化史null檔案:中國文化史2和8沒使用到檔案:中國文化史2和8沒使用到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一、歷史的意義 二、文化的意義 三、文化傳承與演變 四、中國名稱的由來 五、歷史和今天的文明 六、世界文明?現代化與西化 七、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 八、中國文化史的分期 九、中國的民族 十、中國的政治制度 十一、中國的商業(介紹貨幣) 十二、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一、歷史的意義一、歷史的意義歷史的意義 歷史的意義 古代國家建立後,1. 國家進行管理需要有條理的文書,2. 為了有效地強化自己的統治,統治者吸取了歷史的經驗教訓,文...

中國文化史
null檔案:中國文化史2和8沒使用到檔案:中國文化史2和8沒使用到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一、歷史的意義 二、文化的意義 三、文化傳承與演變 四、中國名稱的由來 五、歷史和今天的文明 六、世界文明?現代化與西化 七、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 八、中國文化史的分期 九、中國的民族 十、中國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十一、中國的商業(介紹貨幣) 十二、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一、歷史的意義一、歷史的意義歷史的意義 歷史的意義 古代國家建立後,1. 國家進行管理需要有條理的文書,2. 為了有效地強化自己的統治,統治者吸取了歷史的經驗教訓,文字記錄就成為國家一項經常性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中國古代很早便基於上述目的設立史官,如甲骨文中“史”“尹”“作冊”與“卜”“占”“巫”,並沒有明確的分工。  主觀 主觀 強調感情、信仰、美感等價值判斷,反建立的規範性的法則。就這方面而言歷史猶如宗教、哲學、文學與藝術所欲達的目的。客觀 客觀 19世紀科學性歷史 ( Scientific History ) 發展的結果,歷史為忠實地記載或重建人類生活的經歷,並企以找出歷史上各種事件的因果關係,並建立歷史演變的法則。科學的法則的建立科學的法則的建立1. 規則性 ( regularity ) 講求程序與方法。 2. 經驗性 ( empirical ) 能以自己的知覺 ( sense ) 可以加以認識的周遭環境。  3. 解釋性 ( explanatory ) 不僅要知道“是什麼”( What it is ? ) 還要知道“為什麼”( Why ? )  4. 推測性 ( predictive ) 歷史要想建立科學法則有其困難,一因對象滲入過多的變數及主觀的影響。 二、文化的意義二、文化的意義文化的意義文化的意義中國古代 現代 中國古代中國古代1.<<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是指: (1) 典籍,如<<詩>>、<<書>>、<<禮>> (2) 禮儀風俗 2.<<說苑,指武>>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文化是指興武力相對的教化。 ∴ 綜 1. 2. 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禮案典章制度現代現代最先將文化作為專門術語使用為E. B. Taylor ( 人類學家 ) 於1871年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社會裏一切的能力與習慣”自此後文化定義成百上千眾說岐出有: 1.   列舉描述性的:1.   列舉描述性的:文化包括-社區中所有社會習慣,個人對其生活之社會習慣的反應,及由此而決定人類活動。2.   歷史性的:2.   歷史性的:社會之遺傳即是文化。 3.   規範性的;3.   規範性的;強調文代乃一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式具有動力的規範觀念 ( Normative Ideas ) 及其影響。 4.   心理性的:4.   心理性的:意指調適、學習、及選擇的過程,基本上視文化係滿足慾求、解決問題及調適環境及人際關係之制度。 5.   結構性的:5.   結構性的:均以每一文化之系統性質 ( Systematic Quality ) 及可隔離的文化現象之具有組織相互關係為中心。文化在此為抽象,必須建立於概念之模型 ( Conceptual Model ) 上,並且用心解釋行為,而文化本身卻不是行為。 6.   遺傳性的:6.   遺傳性的:強調文化之來源為何? 文化的存在及繼續存在的因素為何? 此一定義亦涉及文化的其他本質,但其重點係置於遺傳方面。 歸納以上說法 歸納以上說法意識形態 生活方式 精神的物化產品:1.             意識形態:1.             意識形態:世界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徵、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認識能力。 2.             生活方式:2.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態度。 3. 精神的物化產品:3. 精神的物化產品:即從形式上看是物質的東西,但透過物質形式能反映出人們觀上的差異和變化。 三、文化的傳承與演變三、文化的傳承與演變文化的傳承與演變文化的傳承與演變文化進化 文化播化 文化涵化 文化進化文化進化發展過程是持續的,有階段性的每個階段是過去階段的產物,又在未來階段中起一定作用。 含有進步的性質,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  有單線與多線進行兩種  單線:將人類文化視為一整體。  多線:將人類文化分有若干平行的個體。 文化播化文化播化文化現象透過人類的交往聯繫- 商業、戰事、遷徙等-而傳播開來。 人類的創造與發明不是輕易出現,因而傳播與借用在文化傳承與演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進化是時間序列,播化剛為空間的轉移。 文化涵化文化涵化兩種文化經過刻烈的衝突與鬥爭後,雙方產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在兩文化間出現一邊界模糊,交叉滲透的局面,最後經由社會有意識及無意識的調整,一種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新文化被綜合出來。 一完整的涵化過程,必須經歷文化傳播、文化衝突、文化融合和文化更新四個階段。 四、中國名稱的由來四、中國名稱的由來中國名稱的由來中國名稱的由來在不同時代和場合有不同含義 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的文化的概念 19世紀中葉以後才成為我國全部領土的專稱,成為近代國家概念的專稱。 null遠古時代的國家,規模得很小,人口聚集的邑就構成了國,中心邑稱為都,餘稱為鄙,鄙的耕種地稱郊,郊之外之大未開墾地稱野。 如國與國相鄰,則對歸的利用權,加以劃定,國界就包括歸在內,所以古時國很多。 null後來出現一些中心國家,如三代,秦後出現了統一的國家。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號,直到清朝。19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己經形成,疆域也早已奠定,由於西方的入侵,此和古代與“蠻夷戎狄”的鬥爭不同。具有近代國家意義的概念-中國就自然開始用了。 null在古代“中國”的狹義可作京師解“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詩經 )“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之位焉”。 “中國”也可作“國中”解“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內怒于中國;覃及鬼方” null“中國”的廣義,泛指黃河中下游文明中心地區,與“中原”、“中土”、“中州”、“中夏”、“中華”等含義相同,<<莊子秋水>>“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秭米之在大倉”<<史記>>“吳于是始通於中國”。 <<中庸>>“是以聲明洋溢於乎中國,施及蠻貊” 有時“中國”也被引伸為中原地區 的王朝,諸葛亮對孫權言“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晉書>>符堅對其弟符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并” 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於地域亦由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於四夷之上。 null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和文化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 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 “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 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 “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 null五代有三代 ( 後唐、後晉、後漢 ) 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 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疏中說,不能“置中國于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于中國”( 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占據中原的金國 ) 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null在西方帝國主義入侵下,“中國”這個字眼被賦於神聖的意味與深摯的感情,固而後的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法定的地位。 五、歷史和今天的文明五、歷史和今天的文明歷史和今天的文明歷史和今天的文明(取材自Samnel P.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al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ull一、文明的本質 單數文明和複數文明的區隔 單數文明是指文明的一元化 複數文明是指文化的多元化 文明是一個文化實體,只有德國例外。文明與文化都是指人類整體生活方式,文明不過是文化的擴大,兩者都涉及對價值觀、規範、制度及思考方式。 人類按文化特質區分為不同文明,和由身體區分為不同種族相似。null文明是包羅萬象的,欲瞭解其構成必須參與概括的文明。 文明是最高層次的文化組合,也是最廣泛的文化定位。文明不只有共同客觀因素如語言、歷史、宗教、信仰、民俗、及制度界定。也包括人類主觀的自我定位。 文明會滅亡,但也可以延續很久,文明不斷進化調整,是人類所有組合中最持久的。其「最獨特的精髓」是「長久延續的歷史,文明事實上就是最源遠流長的史實」。 文明不斷延續,也不斷進化並充滿動力,有起有落,分分合合。null由於文明是文化而非政治實體,因此並未建立一套秩序和司法,也不涉及收稅、征戰、談判條約,或政府其他的一切施政。大部分文明包含一個以上的國家和其他政治實體。 歷史上古文明和現在世界所存的文明多半都能取得共識,但其數量有多少尚未定論,主要文明為:中國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回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也許存在)六、世界文明?現代化與西化六、世界文明?現代化與西化null一、世界文明:意義 全球化(globlization)並不能將全球文明成一單數文明,文明一有其普同性( Ulniversal ),但亦有其特異性(Particular)。此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和制度。 世界文明是指文明社會所共有的城市、教育等特性,使其有別於原始社會和野蠻人。(此是指十八世紀單一文明而言)null世界文明是指西方文明中很多人和其他文明某些人目前的假定,價值觀和理論,諸如他們莫語流利,交遊廣闊,對個人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有共同信仰,這些都是西方文明社會人民所共有的。但具此標準者,除了西方外,唯有1%,甚至千分之一人享有。 一般認為,西方消費型態及全世界通俗文化的普及,正在創建一種世界文明。但來來走走的時尚,無法全然改變接受一個文明的文化潛質。 無法促成世界文明形成的因素(主要):語言、宗教null二、世界文明:來源 19世紀「白種人的負擔」使西方得以在政治、經濟上理直氣壯對非西方社會的控制。20世紀為世界文明(全球化等)概念,使西方文化得以義正辭嚴的支配其他社會,及那些追隨西方模式國家認為必要。 認為世界文明正在形成乃是根據: 蘇聯共產的瓦解,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自由民主及市場經濟的勝利。 資訊的普及使世界流動易而加速,可減少衝突。null三、西方和現代化 現代化和傳統文化間無疑有巨大差異,但並不意味現代化社會彼此同性質,比傳統文化社會之間的同性質要高。 現代社會之間同質性高的原因乃是因:現代社會由於由於互動增加,也許無法產生共同文化,卻助長技術、創新、發明的快速轉移;傳統社會以務農為主,現代社會以工業為主,傳統社會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甚高。null西方現代化之前的主要特色特性為: 古文明的遺澤:希臘、羅馬、拉丁文 天主教和新教 歐洲的語言傳承於拉丁文 劃分精神和俗世權威;上帝歸上帝、凱薩歸凱薩使政教分離 法治 社會多元化 代議制 個人主義null四、對西方和現代化的反應 拒斥排外 凱末爾主義 改革運動七、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七、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一、促成全球化的因素 政治因素:蘇聯的解體,冷戰結束。 經濟因素:西域經濟的整合,自由經濟的普遍化,以及新的全球經濟組織的形成,如:WTO、IMF。 全球生態意識的形成:生物多樣性,及公害防治。 全球民俗的形成:媒體的傳播﹍如新聞影視、網路與視訊。 思想的世界化 null二、全球化下的文化認同 全球化下的文化發展,一方面是多樣性被同質化而趨於弱勢,另一方面是因新的文化涵化而出現另一種形式的多樣化,也就是文化的普同化增強的同時,文化特異性依然存在,此從經濟全球化下的商業傳播明顯呈現出普同性與特異性。null全球化並非全世界都同質化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依然存在。此種認同並非所謂「基本教義派」式的本土化認同,而是基於國家發展與現代化的認同,是一種文化涵化整合式的認同,諸如歐盟(EU)在文化活動方面一方面強調歐洲文化遺產之維護,尤其是在建築方面,一方面協助文化工作者使其享有較好的社會保障。歐洲少數語言作品享有優先翻譯權等。猶如瑞士,有四種語言同時存在,但英語成為各族普遍的傳達工具。 null全球化下的政治,一方面是趨於整合,另一方面是在走上分裂。如歐盟走向整合但是內部亦有分裂的因子,如西班牙之巴斯克,法國之科西嘉,英國之北愛爾蘭,比利時之南北岐異,義大利之南北差異。其他如南聯盟及蘇聯解體而帶來組合困難。最近的又如回教與基督教的衝突,其因素:null每個人都有多重定位,可能因血緣關係,職業、文化、制度、領土、教育、黨派、意識型態等因素而彼此競爭和強化。 文化認同越來越突顯,尤其文化基本教義派的疏離感。 任何層次的認同,不管是個人的、部族的、種族的、文明的,都只是解決和「另一個」個人部落、種族或文明之間的關係來界定。null不同文明的國家和團體之間的衝突,包括人民、土地、財富和資源的控制,以即可以一方的價值觀,文化和制度強加於對方。 人類的衝突是無所不在。 (取材於S.Huntington書)null三、在全球化下,文化必須走上重組,再重組的進程之中,必然普同化走上加強,而特異化依然存在,也就是在文化的走向,如何保存自身文化的特異性,次易看各國在政治上的角力,在經濟上的競爭,在社會上的整合﹍進程之中,如何發揮本身文化的特質。有史以來許多文明消失了,但中國文化依然存續下來,其根基就在涵化整合過程之中,保存了文化特異性,如佛教的中國化、近代基督教的中國化,其與儒家思想的不斷整合而產生的結果,其他在硬體方面,諸如寺中國建築特色的發揚等。八、中國文化史的分期八、中國文化史的分期中國文化史的分期中國文化史的分期古典中國:1300 B.C. ~ 383 AD 變化中國:383 AD ~ 1839 AD 整合的中國(1839 AD至今) 古典中國:1300 B.C. ~ 383 AD古典中國:1300 B.C. ~ 383 AD1. 封建時代:1300 B.C. ~ 771 B.C. 2. 春秋時代:770 B.C. ~ 473 B.C. 3. 戰國時代:473 B.C. ~ 221 B.C. 4. 帝國時代:221 B.C. ~ 88 AD 5. 帝國衰亡與古典文化沒落時代:88 AD ~ 383 AD 古典中國特徵:古典中國特徵:1. 華夏族的形成 2. 中央集權的確立 3. 華夏文化與大一統思想的形成 4. 夷夏之防的理念 變化中國:383 AD ~ 1839 AD變化中國:383 AD ~ 1839 AD1. 南北朝隋唐五代:383 AD ~ 960 AD 2. 宋代:960 AD ~ 1279 AD 3. 元明:1279 AD ~ 1528 AD 4. 晚明盛清:1528 AD ~ 1839 AD 變化中國特徵:變化中國特徵:1. 漢族的形成 2. 少數民族的漢化 (1) 政治因素 (2) 文字因素 (3) 族群數因素 (4) 土地因素 3. 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共治 4. 文化與血統的融和 5. 宗教的移入與中國化 整合的中國(1839 AD至今)整合的中國(1839 AD至今)特徵: 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中國文化的調適 1. 船堅砲利的推展 2. 政治制度的更易 3. 西方思潮的倡議 4. 傳統文化的再出擊九、中國的民族九、中國的民族中國的民族中國的民族遠古時代 夏商時代 周 春秋戰國時代 遠古時代遠古時代在中原地區: 九黎、三苗、炎帝氏、黃帝氏等部族 中原以外: 肅慎、山戎、葷粥、氏、羌、巴蜀、烏夷、淮夷 夏商時代 夏商時代 中原地區部族相互聯合 異族占據的地方叫“方”也有作為族稱的夷和戎 周 周 中原地區形成的民族自稱華夏 四方的少數民族分稱蠻、夷、戎、狄 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 中原地區華夏民族以“尊王攘夷”為霸主事業的準則,此時“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夷夏之變也義正辭嚴。 華夏單稱,連稱以及諸華、諸夏、方夏、區夏、東夏乃至與之同義的中邦,中國,上國之稱。 蠻夷聯稱,戎狄連稱,夷狄連稱,夷夏對舉,戎華對舉,戰國時代則發展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與中國或華夏對舉但並非全然如此,邊區也有華夏,中土亦有四夷。 周人所謂的華夏,自身以外, 亦括夏、商的遺裔在內,甚至包括遠古傳說中的黃帝、帝堯的遺裔在內,但他們的祖先均非華夏,孟子:“舜東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史記:禹興於西羌,就連周本身亦具戎狄身分,直至古公亶父才從戎狄分出,周的世代互婚兩大姓,姬姓非戎即狄,姜姓是羌,屬戎。 秦、楚、吳、越為強國,亦居夷狄成份,楚國並將更多蠻族,秦國將更多戎狄帶進華夏的領域。 漢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 經過三次較大的民族融合 從春秋、戰國到秦統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 宋、遼、金、元時期 從春秋、戰國到秦統一 從春秋、戰國到秦統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北方及南北方少數民族內徙,“漢人”的名稱出現,此一稱呼始見族北齊,那時有“漢”“漢子”“漢輩”“漢家”“漢婦人”“漢老嫗”“漢小兒”“一錢漢”“狗漢”“賊漢”“漢兒” 開始為入居中原的少數民族對內地居民的貶稱,後來成了一般罵人的語匯,并不限於內地人,連西胡,鮮卑與漢人氣質相近者,也一概被罵為“漢人” 宋、遼、金、元時期 宋、遼、金、元時期 契丹、女真、蒙古建立了以本族為主的多民族國家。 漢化的結果造成“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 漢人與漢兒之類的名稱又一次大量出現。 遼代以契丹與漢人對舉,并把原非漢人的渤海也視同“漢人”。 金代以漢人與南人對舉,又以燕人與南人相對舉,這時的燕人即舊遼境的漢人,而南人則謂山東、河南之人,亦即遼宋分界的漢人。 元代所指漢人已將契丹、女真、西夏包括在內,南人指舊宋的漢人。十、中國的政治制度十、中國的政治制度封建時代(夏商周) 封建時代(夏商周) 政體為宗法貴族君主制 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主體有二: 君主和貴族組成的議事會 君主和貴族官員的任期為終身制和世襲制 君主和貴族議事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 國家組織原則是宗法血緣紐帶 秦漢時代 秦漢時代 皇帝制度始建,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各官直接向皇帝負責,實權獨攬由於政多繁重一人無法顧及,到了漢代形成了丞相為主輔助皇帝處政務的統治核心。 null明以前,形成三省六部制,以尚書省行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明開始去宰相及中書省,皇帝大權獨攬。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 皇權至高無上不可分割,國家最高權力全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皇權不可轉讓,登基使為終身職。 父死子繼不可更改,嚴格實行世襲制。 政權機構的組織原則是尊君卑臣。 但皇帝賦予宰相一些權力措施,用以制約皇帝的皇帝的脫軌行為 但皇帝賦予宰相一些權力措施,用以制約皇帝的皇帝的脫軌行為 封還詔書,宰相對皇帝詔書認為不可者,可以封上詔書,拒不辦理。 臣下奏請,已由皇帝裁可,案經宰相,宰相不贊同,拒絕簽字的“不肯平署”。 十一、中國的商業(介紹貨幣)十一、中國的商業(介紹貨幣)中國的商業中國的商業一、春秋戰國以還由於社會結構性變化商業發達 商人可與諸侯分庭抗禮 兩漢有「市井」,商虞稱「商肆」,同類商品集中而稱「列肆」。存放貨物稱「店」、「邸舍」「廛」,市置市長,市令。 唐:以長安為例,有東市與西市,同類貨物店肆,排在一起叫「行」,堆放貨物「邸」。日中為市以鼓為號(三百下),日落前三刻下市。null 4.宋朝商業發達,突被唐代住、商、分界,突破晝夜的分界,出現信用交易「賒賣」,紙幣「交子」,及官營的匯兌機構「便錢務」。 5.明代地區性忙分工出現,形成了初期的資本主義。 元代紙幣的發行元代紙幣的發行一、成功原因 以金銀為準備金(鈔母)。 強制人民以紙幣納租稅。 管制物價,以促進幣值的穩定。 控制貨幣的流通。null二、失敗原因 動用準備金。 增加發行量。 物價無法控制(如挪用儲備物質)
本文档为【中國文化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89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9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7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