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学》课件

《金融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金融学》课件nullnull(1)* 金融学 第一篇 范畴 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五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第一篇 范畴(1)*第一篇 范畴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金融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1)*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第六章 金融市场概述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八章 金融中介机构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十章 中央银行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金融学》课件
nullnull(1)* 金融学 第一篇 范畴 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五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第一篇 范畴(1)*第一篇 范畴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金融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1)*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第六章 金融市场概述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八章 金融中介机构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十章 中央银行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1)*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一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第四篇 宏观均衡(1)*第四篇 宏观均衡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第十四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第五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1)*第五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第十六章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第一篇 范 畴第一篇 范 畴金 融 学 第一篇 目录 第一篇 目录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金融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篇 范 畴第一章 目录第一章 目录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第六节 货币制度 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Money 与 Currency的异同—— 2. 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难找出与货币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和地方。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流通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流通1. 个人有货币收支,经营单位有货币收支,财政、机关、团体有货币收支,金融机构有货币收支,有对内的货币收支,有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些货币收支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现实的货币收支。 2.这些收支紧密连结在一起,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 3.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流,称之为货币流通。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1. 一切外国的货币都是“外汇” (foreign exchange, exchange) 。 2. 对于外国人来说,人民币RMB 是他们国家的“外汇”。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的权势 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的权势 1. 为什么“钱能通神”? 只要货币存在,货币的权势就是客观必然! 2. 道德的、法律的约束,会把货币的权势约束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但约束并不可能使之消除;必然存在的只能是约束与反约束的持续较量。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 主流观点:肯定物品交易的发展,导致货币的出现。 也多有人强调,货币是由睿智的统治者制定的。但这样的论点也并不否定交换发展的背景。 2. 物物交易为什么必然演进到通过货币的交易? 对此,有种种论证: 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3.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 基础理论:劳动价值学说; 具体推导: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4.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从交易社会成本角度的论证:出发点不是物物交易的困难,而是交易成本高的必然趋向交易成本低的规律。 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交易分别需要的交易网点数量(设 n 指商品数量): 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离开货币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离开货币1.一切企图取消货币的行为,都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而被迫放弃。 2. 20世纪,以扬弃商品、市场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把取消货币的任务推至“遥远”的将来!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 有生就有死。 货币有“生”——它并非古已有之;那是否就可认定:它必将有“死”——消亡? 这个问题涉及基本的货币理论,可以思考,但无需急于予以回答——这需要足够的理论准备。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1. 种种实物货币——货币最古老的形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古书有“夏后以玄贝”的说法,考古屡有证实。 世界其他地区也多有使用 贝的。荷马史诗中,经常用牛 标示物品的价值;马可波罗游 记中记载:中国吐蕃地区用盐 块作货币。 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2. 金属货币,其中,金属铸币流通了几千年,直到上世纪中,在世界上才基本成为货币的历史形态。 (中国的刀布、五铢、开元通宝)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中国的银元) 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 ⑴金属作为币材的优点:一是价值比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 中国的晋唐两代,帛曾充当主要币材,与铜币并行流通——具体条件下,不理想的材料也可充当币材。 ⑵铸币的界定: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 ⑶称量货币:中国的元宝。 ⑷劣币驱逐良币律: 西汉贾谊:“奸钱日繁 ,正钱日亡”,从而“法钱不立” 。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3. 用纸做的货币: ⑴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二章四节有说明); ⑵国库发行的纸币; ⑶两者之间的区分。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历史上的货币形态 ⑷始于南宋的大规模纸币流通——世界最早。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当代货币的种种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当代货币的种种形态1. 不兑现的银行券及硬辅币。 2. 账簿上的货币——存款货币:可签发支票的存款与定期存款。 3.以电磁信号为载体的货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1. 比较确切地说,外汇不仅是指外国的货币(外国的钞票和硬币, 外币的存款),而且还包括: ⑴ 用外币标示的有价证券; ⑵ 限定用于国际支付的本国货币…… 2. 更精确的定义见于 IMF 和各国有关外汇法规的释义,属专业从业人员需掌握的知识。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电子计算机与无现金社会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电子计算机与无现金社会 首先,电子计算机运用于银行的业务经营,使很多种类的银行卡取代现钞和支票。是否它们终将取代现金,并出现无现金的社会? 同时,由于互联网迅速覆盖全世界,是否有可能使得处于电磁信号形态上的货币成为货币的主要形态? 这样的趋势将使货币本身乃至市场经济的运作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货币的形态为什么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货币的形态为什么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思考这一问题,有两点提示;或许应该说,思考任何经济问题,都不可忽视这两点。 1. 效率; 2. 节约(社会费用,交易成本……)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最基本的职能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最基本的职能 1.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2. 作为购买和支付的手段; 3. 作为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1. 经济生活中的交易对象多种多样,但都有价格。 2.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人们无不承认交易对象都有价值,但什么是价值,则有种种理论解释; 而对价格如何表现价值,也即价格形成的规律,同样有种种理论解释。 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3. 价值、价格,这是经济学里面的一大门学问。 就本 教程 人力资源管理pdf成真迷上我教程下载西门子数控教程protel99se入门教程fi6130z安装使用教程 来说,是以经济学课程已有的讨论作为给定的前提; 本教程所关注的,只是货币度量价格的种种有关问题。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单位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单位1. 任何价格,都是货币单位的倍数;没有货币单位,谈不上货币的度量。 2. 抽象想来,度量单位越稳定越理想; 但能够保持稳定的,相对说来,只是货币单位的名称;而货币的“值”,不论人们做出怎样的努力,自古及今,却总是不停地波动。 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单位的“名”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单位的“名”1.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货币名称: 一般规律:(国名)+(货币单位名) 2. 中国货币的特殊叫法:“法”币;“人民”币。 3. 货币单位的的名称大多与衡制的单位名称有渊源关系,如中国的“两”,英国的“镑”。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单位的“值”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单位的“值”1. 金属铸币时的“值”: “重如其文”;文重分离——“七钱二”; 英镑(重1镑的金=金币46.725镑——1816 ) 2. 没有金流通的“金平价”: US$1=0.888671g ——1934 3. 黄金非货币化之后的货币 “值”: a. 购买力; b. 汇率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购买力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购买力1.货币购买力基本是指对商品、服务的“购买力”。 2. 货币购买力与商品、服务的价格水平互为倒数。 3. “货币购买力”这个词的不同用法。    关于货币购买力高低的波动,是本教程的核心问题之一。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交易的媒介和转移价值的手段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交易的媒介和转移价值的手段1. 它们有流通手段、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等名称,是正在流通着的、现实的货币。 2. 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首先就是指对这些正在流通着的货币的需求: MD = PQ/V 3. 货币流通速度V,实际是一个比值: PQ : MD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保存价值的手段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保存价值的手段1. 积累和保存价值,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必然要求;货币是实现要求的必然手段之一。 2. 保存价值的贵金属形态;保存价值的现代货币形态。它们的异同。 3. 积累和保存价值必须以现实的货币进行,用于这方面的货币构成货币需求的另一部分。 4. 但它们是不流通的货币。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图示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图示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任何界说,都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任何界说,都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 任何概念、范畴的界说,都不可能是惟一的、绝对全面的;从而不可能彻底地“排他”。 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果不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深度来认识其性质,那不可能对之有多少全面的、基本的理解。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什么是货币?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什么是货币?1. 最粗略的表述:可用来买东西的What ; 或:在购买、支付和储蓄中被普遍接受的。 2. 20世纪以前古典的说法:一般等价物。 3. 始于凯恩斯:流动性;最具有流动性的。 4. 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 还有种种机智的说法:给人以启发,但却不见得有真正的理论价值。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有关货币本质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有关货币本质的一些理论问题 1. 货币与财富; 2. 货币与法…… 许多古典的论点,今天看来很容易评判。但当今,有些观念实际是古典论点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再现。鉴古而知今,学说史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分辨的能力。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生产关系的体现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生产关系的体现1. 货币是商品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货币的存在、货币的特征、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作用、对货币的偶像崇拜等等,总之,所有货币之谜,均可由商品经济这个根子得到解释。 2. 商品经济的根本原则是等价原则:在这条原则的基础上,货币具备转化为任何商品的能力。国家必须保护货币的这个根本特性。不过,由于某种需要,如反“洗钱”、反毒品交易、反国际恐怖主义等,国家也应作必要的限制。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六节 货币制度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1. 有史以来,各个国家都力图建立符合自己政策目标的货币制度。 2. 由国家成文法、非成文法,政府法规、规章、条例,以及行业公约、惯例所规范的有关货币的方方面面,是一国的货币制度、货币体系。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1. 货币单位的确定:“名”与“值”; 货币单位是当今货币制度中的核心构成要素。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比如以金为币材,称金本位,等等。当币材的构成要素消失之后,货币制度则首先以货币单位表示特征。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2. 对本币(本位币)和辅币的规定; 3. 对钞票发行和存款货币创造的管理; 4. 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无限法定支付能力和有限法定支付能力; 5. 涉及对外的规定,如外汇管理; 6. 其他,如实名制、反洗钱的规定,等等。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币材的确定 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为币材,实际上都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比如以金为币材的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币材的确定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本位币和辅币 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之为本位币或主币 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但由于商品价格和服务付费很多是不到一个货币单位或在货币单位之后有小数,因此还需要小于一个货币单位的流通手段。这就出现了辅币制度。 铸造权由国家垄断,铸造数量一般也有限制。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本位币和辅币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所谓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 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需要有一点货币制度史的知识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需要有一点货币制度史的知识1. 金本位,——现今,仍有人鼓吹恢复金本位。 2. 我们有过几千年的货币制度史;改革开放以前有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制度下的货币制度史。 人们不能割断历史而凭空按照某一外国模式去搭造一个全新的货币制度:过去影响当今,当今不能全然抹掉过去的印痕;不懂过去,无以懂当今,更不会远瞻将来。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第一章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第一章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1. 对货币制度作出国际性的安排,是国际货币体系问题。 2. 国际货币体系所指范围有多种:有涉及所有主要国家的;有涉及某一地区的;有仅涉及双边或有限多边的; 有多种层次:从某些方面的协调直至建立超国界的地区统一币制。第一章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举要第一章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举要1.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a.美元与黄金挂钩; b. 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的浮动汇率制与盯住汇率制。 3. 货币局制度;“美元化”。 4.欧元。第一章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制度与主权第一章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制度与主权 货币制度的独立性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两者关系密切;分析国际关系中的货币制度时,这个问题应特别予以关注。 但这样的问题极为复杂,涉及全方位利害的权衡,切忌作简单的、想当然的判断;而且,一些看似不成问题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会走向自我否定。 第二章 信 用第二章 信 用第一篇 范 畴第二章 目录第二章 目录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第二节 高利贷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第五节 股份公司 第二章 信 用第二章 信 用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1. 在中国的传统文字中,如果是讲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是一个“信”字; 如果讲的是经济范畴,与之相当的是“借贷”、是“债”,等等。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2.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集合。 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3. 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1. 逻辑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应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其所以出现这种行为,显然是为了满足在不同所有者之间以不改变所有权为条件的财富调剂的需要。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3. 信用与货币,它们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如货币借贷。 但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却很难从逻辑上推导出谁应成为谁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 信 用第二章 信 用 第二节 高 利 贷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高利贷的特点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高利贷的特点1. 极高的利率是界定高利贷的基本特征。它广泛存在于古代; 2. 现今,在最发达的国度中也并未销声匿迹。 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水平的借贷,通常视为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对高利贷的态度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对高利贷的态度1. 西方历史上的主流:道德上视之为罪恶;政策上的取缔。 2. 中国历史上的主流:谴责贷者;救助借者;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借贷。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我国的民间借贷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我国的民间借贷1. 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 2. 当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借贷需求时,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可避免; 蔑视、谴责,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简单禁止必将是禁而不止。 3. 应取的对策。第二章 信 用第二章 信 用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经济”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经济可以称之为“信用经济”。理由是债权债务关系无所不在,相互交织,形成网络,覆盖着整个经济生活。 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它的债务负担之大如同它的财富之多一样地出名。截至2007年,美国债务总额为48.8万亿美元,相当于GDP13.8万亿美元的3.536倍。 《联邦储备公报》,2002(10)。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经济”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债权债务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债权债务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1. 在商品货币关系下,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都时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 收大于支——盈余;收不抵支——赤字。 2. 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盈余,都同时意味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债; 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赤字,都同时意味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资产。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部门的划分及其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部门的划分及其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 将具有相同经济活动性质的经济行为主体分别归类,划为部门;一般划为 5 部门: ⑴ 个人部门; ⑵ 企业部门; ⑶ 政府部门; ⑷ 国外部门; ⑸ 金融部门。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1. 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国家中,通常是大多数年份盈余,从而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 2. 个人货币收入与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 3. 可支配货币收入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 “预算约束”与“跨时预算约束”。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关系中的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关系中的其他经济行为主体1. 信用关系中的企业:资金融入者; 2.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3. 国外部门——盈余赤字互见; 4.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它们有自身的经营收支,或盈余、或赤字。但作为金融媒介,它们还有资金聚集和运用的债权债务对比;这是调剂资金功能的反映。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资金流量分析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资金流量分析1. 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分部门的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 2. 模型依据的恒等式: Y = C + I + X-M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资金流量分析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资金流量分析3. 资金流量模型: 第二章 信 用第二章 信 用 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态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态1. 借贷资本,是指处于借贷关系中的货币资本。 2. 他首先是资本;但与用于生产、流通、服务的实际资本有别:他并不参与实体资本的运作过程,但有收入——“利息”。好像货币与生俱来有一种自我增殖的天然属性,就如同树能自己结出果实一样。关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3. 在《金融学》的领域中,对借贷资本的分析,是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考察借贷资本与实际资本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1. 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作为卖主的企业以赊销方式对作为买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2. 在商业信用中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和借贷:就买卖行为来说,在发生商业信用之际已经完结,就与通常的现款买卖一样;而在此之后,它们之间只存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 3. 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联系形式;与交易相伴而生的商业信用,必然是基本的信用形式。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商业票据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商业票据1. 本票与汇票——期限不超过1年。 汇票必须经过债务人“承兑”方才有效; 2. 票据的“无因性(抽象性……)”和“不可争辩性”。 3. 商业信用在中国。 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1. 由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作为媒介的信用;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2. 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而商业票据贴现和抵押贷款,则是银行发展过程中首先扩展的主要业务。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3. 票据贴现: 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 4. 银行承兑票据: 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券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银行券1. 银行家的票据。 2. “可兑现”。 3. 银行券与纸币的相互转化。1914年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国家信用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国家信用1. 国家从国内以借入方式筹款是内债;从国外以借入方式筹款是外债。 2. 在国家信用中,中国的统治者对百姓——特别是对农耕贷放,是持续几千年的国家理财政策,极具特点。 3. 在现代经济中,要求“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观点。 4. 国债的规模允许有多大,这是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消费信用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消费信用1. 现代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放在现代经济背景上考察,消费信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促成虚假繁荣。 3.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没有消费信用。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国际信用的形式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国际信用的形式1. 国外商业性借贷。 2. 国外直接投资: 国外的直接投资,不完全等同于简单借贷,但投资一旦跨出国界,立即构成国与国之间债权债务总体的一部分。null第二章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我国对国际信用的利用第二章 信 用第二章 信 用 第五节 股份公司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1. 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大中型企业的主导组织形式,其特征: ——公司的资本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 ——股票是公司的所有权证,持有人为股东,股东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 ——股东不能退股,但可以出售、转让; ——股东有投票权;但大量小股东,所以买股票,勿宁说是选择一种保存自己财富的形式; ——经营由专门的经理人员进行……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与信用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与信用 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是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前提条件: ⑴ 货币资金的借贷市场极大的拓展,使股票的发行和转让成为可能; ⑵ 投资而只负有限责任的创意,是“投资”准则与“借贷”准则融合的产物。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1. 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 ⑴资本从私人的变成“社会的”,从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必然分离; ⑵经理人员形成了一个阶层,所有权已不再是发挥资本职能的前提。 2. 这在社会经济制度发展中的意义无疑极为重大。 马克思曾认为,这 “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在中国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在中国1. 19世纪后半叶,先是洋务派创办了一些近代军用工业,随后,又兴办了一些官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这是中国最先采取股份公司形式的一批企业。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在中国第二章第五节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在中国2. 计划经济无股份制的存在余地。 3.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进入90年代,股份公司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 发展前景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课题。第三章 金 融第三章 金 融第一篇 范 畴第三章 目录第三章 目录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范围 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第三章 金 融第三章 金 融 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金融这个由中文组成的词所涵盖的范围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金融这个由中文组成的词所涵盖的范围 1. 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金融”概念大体覆盖: ——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短期资金拆借市场; ——资本市场; ——保险系统; ——国际金融等方面。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金融这一由中文组成的词所涵盖的范围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金融这一由中文组成的词所涵盖的范围 2. 近年,有一种理解,即认为“金融”仅指资本市场。 稍宽一些,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微观领域。 比较 “1” 和 “2”,可以粗略地以“宽”口径、“窄”口径加以区分。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金融”这个中文词并非古已有之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金融”这个中文词并非古已有之1. 由“金”与“融”组成的“金融”这个词始于何时,无确切考证。估计应在19世纪后半叶(也许还早一些),即现代西方文化东渐之际。 2. 现在,在工具书中都是把“金融”与Finance对译;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也是简单互译。 3. 作为经济范畴,中文的“金融”与西文的Finance能否全然等同视之?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 1. 最宽泛的诠释: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具体包括财政 public finance;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和个人理财personal budget。 2. 最狭窄的诠释: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在国外经济学界,这样的用法通行。上面提到的近年在我国开始流行的对“金融”的狭义解释,即来源于国外对finance的这种用法。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 3. 介于两者之间的诠释: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如果上述两种口径以“宽”和“窄”表示,介于两者之间的可称“中”口径。 4. 概而言之,西方对finance并非一种用法。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法。多种用法并存不以为怪。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比较“金融”与“finance”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比较“金融”与“finance” 把中文的“金融”与西文的finance相比较,可列图如下:宽口径的 finance中口径的 finance窄口径的 finance宽口径的“金融”窄口径的“金融”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1. 就中文词“金融”来说,当前事实上是宽口径和窄口径两种主要用法并存。 既然不同用法的并存是客观事实,那就难以存此废彼。 2. 中国人对金融涵盖范围的宽窄两种口径并不是排斥关系。图示如下: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2. 中国人对金融涵盖范围的宽窄两种口径, 并不是排斥关系: 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第三章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3. 本教材对“金融”的界定是立足于我国多年来习惯形成的观念。 这不仅是出于尊重存在多年的现状,而且也是出于: 这样观念的形成的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章 金 融第三章 金 融 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第三章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古代相互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 第三章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古代相互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 1. 在现代市场经济之前,货币范畴的发展同信用范畴的发展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 2. 货币在以实物形态存在时,不是信用的创造;金属铸币的体制也不依存于信用。 3.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信用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并存;由货币借贷发展而出现的信用流通工具,也非流通中货币的主要形态。 第三章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第三章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1. 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有了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银行券和存款货币完全占领流通的转折点。 3. 从这时起,在工业化国家,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难以设想。 第三章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第三章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4. 同时,任何信用活动也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紧缩和资金调剂,就意味着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的调剂。 5. 当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变成同一过程时,在经济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由货币与信用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 我们习惯使用的“金融”词义正好符合这一范畴的外延。第三章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金融范畴的扩展 第三章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金融范畴的扩展 金融范畴,在自己形成的过程中,也同时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资本市场)和保险等领域覆盖。 此外,信托、租赁等,或大部,或完全与金融活动结合,也成为金融所覆盖的领域。 第三章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金融体系 第三章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 ⑴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⑵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⑶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 ⑷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 ⑸制度和调控机制。 第三章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金融范畴的界定 第三章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金融范畴的界定 凡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也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一篇 范 畴第四章 目录 第四章 目录 第一节 利息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第五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一节 利 息 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人类对利息的认识 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人类对利息的认识 1. 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利息的基本观点,是把利息理解为: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 2. 补偿由两部分组成: ⑴对机会成本的补偿; ⑵对风险的补偿。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息的实质及其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息的实质及其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1. 关于利息实质的分析,马克思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论证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2. 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资本未贷出,其所有者认为付出了机会成本; 运用自己资本的经营者也总是把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似乎利息是资本的收入,而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的所得。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资本化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资本化1.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并不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甚至也不是真正有一笔现实的资本存在,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称之为“资本化”。 2. 资本化公式:P——本金 C——收益 r ——利率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1.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相当广泛: 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利率的影响非常直接; 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需求与供给,对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对国民收入分配,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2. 在经济学中,无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还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在基本模型中,利率几乎都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变量之一。 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1.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所以极大,基本原因在于:经济人有足够的独立决策权。 对于各个可以独立决策的企业、个人等经济人来说,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的准则;而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人的收益; 在利益约束的机制下,利率必然有广泛而突出的作用。 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第四章第一节 利息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2.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要使利率的作用能够较为充分的发挥,核心的问题,是经济行为主体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国有经济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地基本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null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1.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其他利率会相应随之变动的利率。 2. 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由于—— 利率 = 机会成本补偿水平 + 风险溢价水平 所以,无风险利率也就是消除了种种风险溢价后补偿机会成本的利率。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3. 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无风险的投资,所以也无绝对无风险利率;市场经济中,只有国债利率可用以代表无风险利率。 4. 有的中央银行规定对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也称基准利率。其中,如中国人民银行直取基准利率字眼,并必须执行;有的不用基准利率字眼,其意义在于诱导市场利率的形成。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1. 在借贷过程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2. 考虑进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是名义利率;从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是实际利率。 3. 公式: R——名义利率; i——实际利率; p——物价水平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4. 名义利率适应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在内)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同步的。在市场经济中也是这样。 5. 我国由政府管制的利率,在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和利率水平高低是否适当时,币值的变化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上世纪最后 15 年 7 次调整利率都是与通货膨胀率的涨落密切相关的。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年率、月率、日率第四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年率、月率、日率1. 利率,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2. 基本形式——年率% 、月率%、日率%。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是按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划分的。按日计息,多用于金融业之间的拆借,习惯叫“拆息”或“日拆”。 3. 中国的“厘”: 年率1厘,1%;月率1厘,1 ‰ ;日拆1厘,0.1‰。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两种计息方法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两种计息方法 1. 单利是对已过计息日而不提取的利息不计利息的计息方法。其本利和是: 2. 复利是将上期利息并入本 金一并计算利息的一种方 法。其本利和是: C——利息额 P——本金 r——利息率 n——借贷期限 S——本利和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复利是计息的根本方法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复利是计息的根本方法 1. 利息的存在,表明社会承认资本依其所有权就可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利; 2. 只要承认这种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按期结出的利息自应属于贷出者所有并可作为资本继续贷出。 3. 因而,复利的计算方法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是更符合生活实际的计算利息的观念。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终值与现值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终值与现值 1. 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和,也称为“终值”。其计算式就是复利本利和的计算式。 2. 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就可按现行利率计算出要取得这样金额在眼下所必须具有的本 金。这个逆算出来的本 金称 “现值”,也称“贴 现值”。算式是: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终值与现值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终值与现值 3. 计算现值的经济行为,由来已久;自古及今,在借贷行为中的“倒扣息”、“贴现”等等,都在其使用的范围之内。 4. 现值计算并不限于借贷领域,要加总不同时间的货币金额,比较不同时间的货币金额,还原为现值是基本方法。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竞价拍卖与市场利率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竞价拍卖与市场利率 在市场经济中,有的债券只有面额(还本时的金额)而不载明利率。发行时采用竞价拍卖方式。 拍卖成交价,即现值;与面额,也即终值相比较,决定当前的利率。 这样形成的利率是市场利率。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利息率与收益率 第四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利息率与收益率 1. 有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收益率”概念与利率概念并存。 2. 收益率实质就是利率。 作为理论研究,这两者无实质性区别。 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两者使用的差别,取决于习惯。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1. 任一国家的一定时期,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率水平,可视之为平均利息率。 2. 平均利息率高不过平均利润率;低不能等于零。当然,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总有例外。 3. 至于处于中间何处?没有规律可以论证。 相反,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的竞争等因素都起作用。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1.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实际上都是论证利率水平为什么趋高、趋低,而不是论证决定平均利息率必然处于哪一点的规律。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2. 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的实际利率理论: 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投资不变,储蓄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S——边际储蓄倾向 I——边际投资倾向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3. 凯恩斯的理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货币,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 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4. 可贷资金论: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均衡利率。其均衡条件为: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 影响投资风险
本文档为【《金融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745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4-05
浏览量: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