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张佳杰 � 丁凌华 � � [内容摘要] � 西方文官制度始于对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模仿。本文介绍了 自 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尾声时期以来中国科举制度在西方的传播,并分别阐述 了科举制度对法、德、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影响。 � � [关 键 词] � 科举制度 � 西方文官制度 � 中西交流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自唐武德四年( 621年)创立,至清光 绪三十二年( 1906年)废止, � 在我国历史上共存续 1300多年。在此期间,科举考试成为一 种制度化...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张佳杰 � 丁凌华 � � [内容摘要] � 西方文官制度始于对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模仿。本文介绍了 自 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尾声时期以来中国科举制度在西方的传播,并分别阐述 了科举制度对法、德、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影响。 � � [关 键 词] � 科举制度 � 西方文官制度 � 中西交流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自唐武德四年( 621年)创立,至清光 绪三十二年( 1906年)废止, � 在我国历史上共存续 1300多年。在此期间,科举考试成为一 种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作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在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维护统一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作为封建社会成熟时期出现的选拔方法,科举考试与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步骤是一致和适应的, 是上层建筑的一种体现形式, 因此对其历史作用不能抹杀。 首先,科举制度使统治基础下移,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知识分子的 特权地位, 虽然有部分是依靠财富获取的,但更多的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而形成的。因此, 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晋升。科举提供了一 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 不断进行阶级的对流,对巩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稳定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 其次,科举选士制度的确立、健全与完善,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官队伍的建立和世界上最 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的形成。 再次, 科举考试制度,严格奉行�三公�原则, 即�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和�公正录取�。 这是中国人才选拔方式长期演变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 文明的一部分。 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 径,保证了封建国家的政治需要。正因为如此,早期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士来华后都对科 举制度大加褒赏,向西方予以介绍,并希望为西方所采用。18世纪前后的西方有识之士极 65 �法学论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高祖武德四年诏令: � 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 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唐摭言�卷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诏谕: � 自丙午( 1906年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 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德宗实录� )。 力推祟中国的科举考试和文官政治,并在此后相继仿效中国的办法, 推行了文官考试制度。 � � 一、科举制在西方的传播过程 (一)科举制最早在西方的传播 西方人中, 到底谁最早提到了中国的科举制? 根据美国学者邓嗣禹在 1943年哈佛亚洲 研究学报上的说法, 关于中国科举制的最早记载见于加斯帕德�达�克鲁兹的著述。�他曾于 1548年航抵东印度,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前往中国; 是到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1569 年他回到葡萄牙, 1569至 1570年间,他用葡萄牙文写作的游记手稿在威尼斯以意大利文首 次出版。R�威尔斯将其译为英文, 以�来自中国行省的报告�为题,收入里查德�艾登的�东 印度群岛及其他国家旅行记�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克鲁兹在文中说中国官员们�必须有那项功名或头衔 ��他们效忠皇上, 不避危难。他们奉行�学而优则仕� 。�文中还简要地提到了硕士、博士的 情况。而另一种说法是, 尚在克鲁兹之前,就至少有两位葡萄牙人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中国的 科举取士。而这两位葡萄牙人,竟然曾经是中国监狱的囚犯, 一个叫维埃拉( Vierira) , 另一 个是盖略特�伯来拉,他们都是葡萄牙人。维埃拉是一支由费尔隆�伯列士�德�安德拉吉率 领的葡萄牙舰队的成员, 1517年到广州, 在粤停留三年后赴京, 因葡萄牙人不懂得为皇帝举 哀期间(明武宗朱厚照在 1521年即正德十六年去世)暂停海外交易的中国规矩, 1521年 9月 被送到广州拘捕, 1524年(明嘉靖三年)从广州监牢中维埃拉( Vierira)发出信函回国。他在 信中就中国的外交、社会关系、吏制等发表了不少看法,其中说到:中国的法官都是来自文人 学士, �获得一种学位的每位文人学士, 起初做做小官, 以后再升任到高级职务上�。盖略特� 伯来拉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被中国海防军俘获,他虽不是当年葡俘中惟一写出自身经 历的人,但他有关科举制的叙述可以说是最详尽的一个, 这在其著作�南明行记�中有所体 现。据他所说, 察院要审讯囚犯和授予学衔。察院年年巡视,被选拔来充任要职的人则每三 年会聚一次,在为他们准备的大堂里受到考试。向他们提出许多问题,如回答合格,够得到 学衔, 那察院不久就授予他们;但那些要当� 老爷�的, 在皇帝批准之前,不得使用帽子和腰 带。考试完毕, 测验通过后, 要为那些得到学衔的人举行隆重仪式, 经常要共同盛宴庆祝。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这位葡萄牙囚犯知道了中国考生是在严密监视的条件下进行考试时,也 戏称中国应试者为�囚犯�, 将他们等待金榜题名的人生得意之际, 则称为�等待判决�。而 且,他还发现同牢的中国�难友�中,竟有因考试落榜而蹲监狱者。 对科举制度记载更为详细的、对西方影响更大的是圣奥斯丁会修士儒安�贡查列斯�德� 门多萨编写整理的著作。门多萨的著作首次于 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在罗马出版,目前在 中国的中译本名为�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文中除了介绍了科举的竞争 性,还介绍了如何授予学位,以及是如何庆贺的,对中国的科举极具赞美之意,他写道: �在当 今世界上为人所知的国家中, 这个庞大的王国是治理最佳的一个。�但应该说门多萨对中国 事物具有一种近乎于不切实际的信心与心有灵犀的理解力。他在零乱的资料中敏锐地发现 中国教育与统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和中国文明对知识特有的尊重。在那里只有饱学博闻的人 通过国家考试才能成为官吏参与管理政府事务, 任何一个人在学识上的努力都可以使他进 入社会上层,这就意味着一种平等与竞争的健康的社会机制。这一发现对 16世纪末西方封 66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 2004年第 6期(总第 37期) � 邓嗣禹:�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 ,载�哈佛亚洲研究学报�1943年第 7卷。 建等级社会是一大震惊, 同时也预示着以后一个多世纪里西方对中国科举与文官制度的利 用。 (二)西方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随着西方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会士)一批批前往中国,他们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同时 又向自己的国家介绍中国的哲学和许多奇闻轶事, 其中也包括科举制度。在这些耶稣会会 士中,最有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在明朝末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自明万历九 年(公元 1581年)至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 1609年)在中国生活了 28年, 并被任命为帝国政 府的高级官员, 他在�书信集�中,有不少关于科考的记载。� 例如在1597年 9月 9日的一封 长信中,利玛窦应一位神父的要求, 介绍了当月在南昌举行的乡试情况。他说: 现在我就开 始介绍中国科举,也希望您把这种制度介绍给您目前服务的公侯,要他们知道这在中国与意 大利各邦所推行的有多大的区别! 在管理、政治与秩序等方面, 中国的确超过其他民族。利 玛窦作为在中国度过了后半生的耶稣会传教士,晚年时(他于1610年 5月去世)以十分赞赏 的态度高度评价了中国科举选士制度形成的文官政治,他认为: �标志着与西方的一大差别 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哲学家� (指儒生知 识分子)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他们来掌理�(�利玛窦中 国札记�第 1卷第 6章)。利玛窦这段话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他认为中国当时的文官政治 优于当时的西方;二是间接地评价了科举取士制度。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中甚至将府试的日期都能写得清清楚楚, 他对中国的考场(贡院)的 描写更是极为详尽, 将小单间大小、构造都描绘得如此细致, 甚至注意到了小单间有防止考 试舞弊的功能: �在每个大城市都有一座专门为这一考试而修建的宽阔无比的宫殿,四周围 以高墙。考场内有许多套间隔绝外务,专供上面提到的考官讨论呈交上来的手稿。在这座 宫殿的中心有四千多个小单间,每间只够放下一个人用的一张桌和一把椅。小单间构造得 使相邻的人不能谈话甚至见面。当本地考官和朝廷考官到达这个城市时,立即被带到这座 宫殿里各就各位,而不得与任何人谈话。甚至在评阅考卷时他们也不准彼此交谈。这段特 殊时期日夜都有地方官的和军队的警卫不断在巡逻,以防宫殿内工作的人和外边的人以口 头或书面形式进行任何接触。� �在第三天, 要从指导行政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时将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 中抽出三道难题或策论进行考试。答卷仍要写成一式三份, 各份都说明作者对解决他选择 来讨论的争论所要提供的判断。当各个候选人选定他要进行讨论的论题并记牢以后,他就 进入负责官员指定给他的房间,默默地进行写作; 每个人都必须把他的手稿再抄入一本特别 带来的纸本上, 在文章的最后除了自己的姓名以外,还要写明他祖上三代的姓名。然后这个 纸本也要加封, 只有负责人才能启封。每个人这样的手抄本可以随他用多少,并把它们亲手 呈交负责人。这些抄本由专门指定的书记或抄手再重新抄过。为了防止任何徇私,抄本上 都用红笔写上一个特别的字, 然后再送交呈考官, 而作者的笔迹则全部消除。这些不留笔迹 的手稿才是送交考官评定的试卷。本人手迹本则编号与送呈考官的试卷上的符号相对应。 遵循这种方法是要防止识别手稿并从书写的字体中隐瞒作者本人及其笔迹。� �在文中利玛 窦准确地介绍了中国科举考试为防止徇私舞弊而采取的弥封、红号和誊录制度。利玛窦对 67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 �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 34- 44页。 [意] 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 ,罗渔译,台湾光启、辅仁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 242- 247页。 于中进士后的士子将会得到如何地位也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写,他惊叹中国简直是一个�文 凭社会�。 在新教徒中,另外一个较早到中国的是马礼逊。他于 1807年受伦敦会派遣, 1809 年受 任为东印度公司翻译。1817年(清嘉庆十三年) , 他作为翻译随阿美士德勋爵到北京。1824 年他返回英国, 带去大批汉文书籍。他的代表作是汉英字典,在这部字典中他根据中文的原 始材料,精辟详尽地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他的记述迄今仍是有关科举制最重要的英文史 料之一。 而奥伐罗�塞默多,汉名曾德昭,他是继利玛窦之后通晓中国语言文学的欧洲人。他将 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历史等通过�大中国志�(葡文名为�中国及其附近地区宣教史�)介绍 到欧洲,引起一场中学西渐的浪潮。正如英译本序言所说: �他的辛勤撰述,已被译成多种他 国文字,且为若干作家引用,在欧洲诸国深受欢迎。�曾德昭在其�大中国志�中给中国教育描 绘了一幅理想的图画。他注意到了在德行、善举、孝顺等方面进行道德教育的早期作用, 曾 德昭很推祟这种教育方式,特别是在道德方面的开发, 这点至关重要, 因为品行不良的人是 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对考生进行考试的小房间作了详尽的介 绍:它有 4. 5英尺长、3. 5英尺宽、一人高,以及上面是如何的脏不可言。每个小 房间里有一 张桌子用作写字和吃饭, 还有一把椅子。曾德昭强调小房间的�小�, 突出了考生们进出通道 的狭窄,也谈到了中国的三级考试,即学士(秀才)、硕士(举人)、博士(进士) , 还介绍了一甲 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 17、18世纪,随着一批批来华传教士的宣传和媒介作用, 中国已在西方国家中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的科举制已为西方文化输进新鲜的血液,而中国的 科举制度已被当时的欧洲各国广为赞誉。笔者认为中国的科举制首先对法、德两国发生了 深刻的作用,而且可能最早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的是德国。 � � 二、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一)对法国和德国的影响 中国与欧洲尤其是与法国之间,从 17世纪末开始, 出现了长达一百多年极不寻常的以 西方效法中国为其显著特征的文化交流史。 从伏尔泰的诗歌和其他作品中,我们知道他是中国文明最真诚而热切的崇拜者,是所有 的�爱慕中国�者中最狂热的一位学者。伏尔泰认为,中国自平民选择优秀人才为政府服务 的方法很值得欧洲各国模仿。对中国文明始终加以赞扬的伏尔泰, 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赞 不绝口,不过伏尔泰美化中国科举制,其目的是利用中国来攻击法国封建王朝的专横。 一般而言, 孟德斯鸠对中国是持批判态度的, 但他却用中国的科举取士谴责法国的以财 富买官。孟德斯鸠读过不少欧洲汉学著作和中国典籍的译作。他从他的中国朋友黄嘉略处 获知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材料, 并将他们之间的谈话做成笔记,内容涉及中国宗教、政治和法 律、历史、文字、民俗等。他在与黄嘉略的谈话中认为中国历代帝王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 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 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这有助于以儒家思 想治国。除科举外,地方官吏还可以向朝廷荐举品德高尚的人充任官员。这种制度有利于 提高官吏的素质。而法国实行卖官鬻爵制,宫廷以此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其结果是官员极 68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 2004年第 6期(总第 37期) 端无能,唯以敛财为目的,百姓深受其害,而且代代相传,贻患无穷。� 魁奈作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农学派的创始人, 在其著作�中华 帝国的专制制度�中专有一节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人一旦获得进士的荣耀称号,即无 必要再为贫困而担忧,对他来说,这个称号本身就是一种保障。除了他能从亲戚和朋友那里 收到不计其数的馈赠礼品以外,他肯定会被任命在最重要的政府机构任职��。� �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法国教育受中国竞争性文化考试原则影响很大,而从竞争 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通过学者们(尤其是伏尔泰)的宣传,在法国已是众所周知。 除了法国以外, 德国也是较早提到中国的科举制并加以采用的西方国家,而且可能是最 早吸收中国科举制的合理内核 � � � 平等竞争、公开考试的国家。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 家,欧洲重视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之一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 � 1716年) 是一个有远见的学者,他在�中国新志�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中西文化应相辅相成的见解。� 曾多次建议西方君主向中国的科举制学习。� 德国哲学家康德( 1724 � 1804年)的著作中也 有类似反映。正是这些学者的大声疾呼,于是在德国大地上还是小邦林立、战火纷飞之时, 威廉占据普鲁士王权后就实行了一种�开明专制�的统治,并着手对官吏制度进行改革。当 时考试制度已在普鲁士运用,如挑选军队中的军法官, 就必须采用考试的方法。1713年, 威 廉一世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所有的法官、律师等都必须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后任命。1737年,考试的范围又 扩大了,规定凡与司法行政有关的官吏都必须事先通过考试才能任命。1743年, 菲特烈大 帝规定凡到政府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先进行实习,期满 1年后经过考试,合格的才可正式录 用。1770年,政府又颁布法令, 对考试内容、范围及其它方面加以补充, 规定凡要在政府部 门担任高级官员的, 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凭,而且还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考试。从这些措施我们 可以看出, 18世纪时, 德国的文官制度已初具规模了。而其官吏制度的核心就是考试制度 的运用,无疑是借鉴了中国的传统科举制度,吸收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精髓 � � � 平等竞争、公 开考试。此后, 德国的文官制度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行之有效的文官制度并未作多 大变动,德国的魏玛宪法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虽然法国、德国早期就吸收中国科举制精髓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但是较不稳定和正 规,对其他国家影响也较小。而英国在 16 世纪处鼎盛时期, 号称�日不落帝国�, 它于 1855 年以后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系统而卓有成效,因而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 所仿效。英国成为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文官考试制度影响的典型国家和重要中介。难怪孙 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中说: �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制度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 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 (二) 对英国的影响 G�L�斯当东爵士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写道: �中国的考试据说永远公开举行。 监考人员以及到场的长官和地方官员不许存一点偏见私心。举子得参加笔试及口试两种, 69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 � � � � 孙中山 :�五权宪法� ,载�孙中山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 496页。 [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 � � 两个世界的撞击� ,王国卿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3年版 , 第 30- 31页。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 �中国教育通史� ,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第 407- 408页。 [法]弗朗斯瓦�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 ,谈敏译,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第 59- 65页。 许明龙:�孟德斯鸠与中国� ,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89年版, 第 86- 87页。 这一点同英国大学考试制度有些近似。录取的人不止于取得一个科名,而且是做官的必要 途径。即使考试落第的人,只是由于他参加了考试, 有助于社会文化, 也可以取得从事若干 职业的身份。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的和平等的,没有人被排斥在 这种机会之外。但事实上富人子弟受教育的机会比穷人子弟多,自然录取的机会也比穷人 子弟多。虽然如此,有些天才的穷人子弟还是可以通过这种制度脱颖而出。至少有这种可 能性对穷人来说就是一个安慰。官的权势是由自己的功名得来的, 这也增加官在人民群众 中的威信。除非考试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有学问和才干的人是有一定的保证的。除非有 特殊原因使人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这种制度对维持社会秩序是有利的�。� 他赞扬了中国的 科举制和中国政府。 英国人麦杜思在中国封建制度已进入晚期,科举选士这一政治制度也已严重腐朽、凝固 僵化了的 19世纪中叶, 在他撰写于1847年间的�留华札记�中,仍极力主张西方国家仿行中 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 高度赞誉: �中国的国脉之所以历久不坠,纯粹地完全是由于政 治修明,政治之所以修明是由于能起用贤能有学问的人。�对于麦杜思对科举选官制度的这 一评估是否具有科学性, 当然还要作具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进一步的研究。实际上通过科举选拔出来 的国家管理人才也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读书人中的精英豪杰也未必如唐太宗所标榜的�尽 入吾彀中�。诚然,即使在现代社会,也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哪种人才选拔制度能够确保这一 点,毫无遗漏地把所有优秀人才�入彀�, 为国家所用。要求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完全做到 �野无遗贤�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审视,麦杜思的评估是有道理的。 应该说在英国有着一大批中国的祟拜者。其中密迪乐最为持久并几乎是狂热地鼓吹实 行中国科举制, 他坚持认为: �中华帝国之所以长治久安,其原因仅仅是也完全是因为它有个 只提拔德才兼备者的好政府。�他强烈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 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而英国人约翰逊更认为: �知识 和显赫是一回事,升迁是品德和能力提高的结果。� � 科举制使任何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学 识和才具取得官职, 即使皇亲国戚也是这样。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英国学者强调的不是中 国科举制的具体实施的细节,而是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内核和竞争的精 神,这就是考试制度, 公开竞争。一般学术界、教育界人士都认为,英国 18世纪开始实行的 考试制度是直接模仿中国的。�大英百科全书�就曾指出: �在历史上, 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 于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据公元前 1115年的记载) ,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实 行定期考核(据公元前 2200年的记载)。� (三) 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文官制度是在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 经过多次改革逐步建立起来的。但仍有详 尽的证据表明美国文官制度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重要影响。 美国在1776年宣布独立后,联邦政府任用官员的制度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 华盛顿总统到亚当斯总统,任用官员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品格;第二时期是从杰克 逊总统到 1883年,任用原则是�政党分赃�;第三时期是从 1883年现代文官制度确立以后, 任用原则是�竞争择优�。 70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 2004年第 6期(总第 37期) � � 许明龙:�欧洲 18世纪� 中国热��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92- 193页。 [英]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叶笃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475页。 1868年10月, 在中国京师同文馆任总教习的美国人马丁博士(中文名丁韪良) ,出席了 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东方学会�会议, 并宣读了题为�关于中国的竞争考试�的论文,在文中 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像新近实行文官考试的英、法、德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并 向长期有效地实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 其中说到: �在中国这种制度最为成功,如果此次能从 他们的经验中获益, 那么这不是第一次获益也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和火药、造纸术一样,这也 会是我们大的获益的经验。他们的这些贡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之一影响了现代社会彻底变革,其他的对经济文化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样应该承认, 如 果我们采用了他们的测试候选人能力及为政府提供最佳人才的方法, 那么我们心中的获益 绝不会比刚才提到的那些发明对我们的影响少。� 另一位美国人施惠廉写了一本�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帝国 � � � 中国与美国�, 在书中也极 度赞美中国的科举制度,推荐美国政府采用。终于, 任用制度的改革开始了, 首先是从举行 考试开始的。1853年,国会对一项拨款法案作了修正,要求� 通过考试�来挑选政府工作人 员,以使他们不致因无能而坏事。考试在这里一举而被提出了。然而,那时参加考试的往往 只限于被提名的少数人, 所以仍不能保证最合格的人入选。1870年内政部长D�科克斯发出 行政命令,要求用公开竞争考试作为挑选政府工作人员的基础。1871年国会通过了一项至 今有效的法案, 授权总统制定有关美国文官的规程以提高行政效率。格兰特总统仿效英国 建立了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 协助起草有关规程, 并监督公开竞争考试的进行。这个委员会 做了很多工作, 后来因为国会不予拨款而于 1873年中止了活动。但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会终于在1883年通过了�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即�彭德尔顿法�。从而确立 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功绩制原则, 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综上所述, 中国的科举制在 16世纪就为西方国家所悉, 西方人把中国看成是西方文官 制度的故乡,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 所以盛行一千多年, 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这就是考试制度和公开竞 争。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 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 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应该说西方文官政体是西方各国结合 本国国情所创立的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官政体源于中国的科举制,而又在中国的科 举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 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 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 义。科举制具有恒久的价值。我们更需从科举制中吸收其合理的内核 � � � �公开考试,平等 竞争�的精神,以期获得启迪和收益。 (作者单位:上海女子监狱、华东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 万 � 航) 71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本文档为【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01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19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