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论文集)

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论文集)

举报
开通vip

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论文集)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教育 陈更海 1.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 年第 4 期) 2. 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 2007 年第 5 期》 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4.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责任与道义——获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奖之感言 □ 理 论 探 讨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陈 更 海   进入 21世纪以后 ,科学技...

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论文集)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教育 陈更海 1.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 年第 4 期) 2. 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 2007 年第 5 期》 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4.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责任与道义——获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奖之感言 □ 理 论 探 讨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陈 更 海   进入 21世纪以后 ,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 的发展 ,对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空前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 ,给与人们审美活动最为紧密的 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面貌。网络时代的 大众文化不仅影响审美风格、审美趣味的变 化 ,也使人的文化艺术活动日常生活化 ,产生 新的创作、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如何认识网 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 在以商业目的为主要推 动力的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在以计 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的艺术创 造和传播方式面前 ,我们的审美教育要关注 什么 ? 意义何在 ? 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的。其中 ,有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和令人神 往的憧憬 ,也有让人困惑不安和深深的忧虑。 一位曾对网络社会作过深入思考的“网 络空间哲学家 ”告诫过我们 :“计算机一开始 或许会通过增加通信而解放社会 ,甚至煽动 革命。然而 ,它们还有另外一面 ,阴暗面 ”。 “当文明达到某种密度时 ,从这个文明内部 就会生出野蛮部落。”“一个全球性的国际 村 ,靠加速竞争过日子 ,靠信息驱动 ,可能会 培育出亘古未有的野蛮来。”①面对网络时代 大众文化这个“天使 ”与“魔鬼 ”的共生体 ,我 们为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社会文明的发展 进步感到鼓舞、产生憧憬 ,也有担忧与困惑。 在高度信息化和传播媒体多样化的今天 ,随 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资本的强势推进 ,从 形式到内容都不断翻新的各种大众文化 ,对 于社会普通民众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对 于青少年一代人生价值取向、人格品德的形 成、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生活态度、行为习 惯、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 造成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些影响甚至 可能超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也让许多负 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高度关 注。解决当今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 代的消极影响 ,并不是单纯靠学校教育和审 美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 ,但是 ,我们也不是无 所作为 ,而应该迎难而上 ,勇于面对。学校实 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是让全体学生能实 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审美教育是实现这个目 标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在接触网络时代的大 众文化时 ,作为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与介入是 绝不能放弃的 ,我们亟待解决的是如何使我 们的引导能得法、介入能有效。其中 ,关键是 如何准确把握对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一些基 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在参加这场“大众狂 欢的盛宴 ”中始终保持必须的冷静与清醒。 这些问题 ,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仅选 911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 4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个角度展开讨论。 1、全球化共时性的大众文化形态与中国 当下的社会现实 时下中国的大地上 ,可以看到两股来自 不同方向的浪潮猛烈撞击下汇集成的文化大 观 :一股来自外部世界 ,构筑于信息社会的互 联网基础上的全球化趋势 ,西方人的说法 :推 动“世界是平的 ”的力量 ;另一股则是肇始于 1970年代末 1990年代始提速的中国社会追 赶现代化的冲动 ,用理论界的表述 :实现“跨 越式 ”的发展。西方世界经过长期历时性发 展形成的文化景观 ,在相当短的时间里 ,在当 下的中国的文化领域 ,共时性地呈现 ,当代中 国人能在极短暂的时差里 ,共享了全球 (主 要是西方社会 )大众文化发展的成果。来自 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中散透出时尚、新 奇、靓丽的生活景观 ,对于身处现代化迟到者 国家中的人们 ,特别是年轻人 ,有着巨大的吸 引力 ,也会让一些人在尽享愉快时往往有意 无意忽略或忘记中国社会发展程度与西方社 会的巨大差别。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逻 辑的揭示 ,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 段作为划分基础 ,将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 主义、跨国资本主义或消费资本主义与文化 发展阶段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相对应。②当我们面对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 网络时代 ,我们在庆幸今天能够紧跟世界文 化潮流、追随全球文化时尚、几乎是实时共享 当代西方文化 (主要还是杰姆逊所称的后现 主义大众文化 )的时候 ,不要忘记十多年前 一位西方社会学家曾经给予我们非常善意的 告诫 :“中国人许多有关新信息社会的观点 , 大都取自美国的意识形态专家 ———未来学 家。这些人是商业作家 ,他们的观点多半是 没有学术研究根据的臆测 ,以一种新版的文 化殖民主义 ,将美国所发生的经验推延至世 界各地。”③也许看到“文化殖民主义 ”的字 眼 ,会让人觉得这个话题过于政治化、意识形 态化 ,我们则可以转向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历 史现实的层面去思考。西方当代大众文化 , 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丰裕富足的消费 社会阶段出现的一种消费形态 ,如果我们不 顾中国社会经济整体上仍处于相当落后的现 实 ,忽视中国社会内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仍 然存在巨大差别的实际国情 ,放纵或者怂恿年 轻一代去效仿和追随西方生活的时尚和潮流 , 结果将是悲剧性的。前不久 ,一位痴迷香港某 歌星 13年的超级女歌迷之父在港跳海身亡的 事件 ,也许属极端的个案 ,却让人看到大众娱 乐时代一家两代人的悲剧人生。 崇拜明星是青少年普遍而正常的心理现 象 ,在大众文化占主体的时代 ,文化已经商品 化 ,娱乐本身也是消费生产 ,对于电影、唱片 娱乐公司 (当然还有他们的同谋 ———部分媒 体 )喜欢搞的造星活动 ,我们没有必要作过 多的批评 ,这是文化工业发展和文化资本运 行的必然逻辑。70多年前 ,电影艺术兴起不 久 ,本雅明在他那篇富于天才远见的长篇论 文《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中 ,已经非常 精辟地分析过这些现象 :技术复制时代的电 影艺术 ,与传统的舞台艺术不同 ,演员的表演 与观众的欣赏是分离的 ,艺术的“灵晕 ”(Au2 ra,也译作灵光、灵韵、光韵、韵味 )容易消失 , 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 ,就需要通过电 影资本创造的“明星 ”崇拜来保存名流的魅 力。④娱乐公司和媒体推动的造星活动 ,是文 化资本实现增值和利润最大化的最有效手 段。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都知道 ,只有通过制 造“明星效应 ”,才能让影星、歌星以及他们 的表演 ,在文化市场上尽快完成其作为商品 的“惊险的跳跃 ”(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用过 的一个经典比喻 )。至此 ,我们也可以理解 当前颇受争议的“学术明星 ”和“少年作家 ” 现象 ,“学术明星 ”和“少年作家 ”的成功 ,并 非只是学术本身的魅力和写作才华所致 ,更 多的是出版商成功地借用制片商和唱片商常 021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用的造星手法 ,如签名售书、读者见面会、媒 体不间断地追踪报道等等。 歌迷父亲跳海事件发生后 ,许多专家和 媒体已经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不同层 面进行讨论 ,对其产生原因也从社会环境、个 人心理和性格缺陷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我 只想从一个最基本的唯物论立场切入思考 : 在西方发达国家 ,更加疯狂的歌迷可能还可 以找到许多 ,但是 ,在一个经济文化仍相当落 后、社会成员物质生活仍普遍很不宽裕、完善 的社会基本保障系统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的 国度里 ,其结局必然是可悲的。在文化资本 轰轰烈烈造星的背后 ,真正关心的是销量与 票房。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个不幸的家庭给予 过多的指责 ,但是 ,还是有必要提醒生活在当 下中国现实中的人们 ,不要忘记唯物论所揭 示的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 教等等 ”。⑤今天我们在中国城市见到流浪 汉 ,总会让人感到他们流浪街头是生活所迫 , 让人怜悯与同情 ,而在西方街头看到那些牵 着一只狗 ,背着一个睡袋的流浪汉 ,知情者会 悄悄地告诉你 ,这是他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 体验 ,甚至是一个生活乐趣 ,那些露宿街头或 乡间荒野的流浪者 ,很可能还是一个时尚的 “布波族 ”(BOBOS,布尔乔亚的波希米亚 人 ) ,正在做“丰富内涵的苦难 ”体验。⑥同样 是“流浪汉”这种共时态的街头现象 ,却包含 着巨大的社会历时差异。青少年可以有崇拜 的心理和狂迷的举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家 长 ,则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明确的立场和必要 的介入 ,还有不可缺少的审美引导 ,特别要提 醒年轻人 ,在投入全球化共时态的大众文化 的狂欢中 ,虽然不可回避文化资本的巨大推 动力 ,但是 ,不能总是随着文化资本的节拍起 舞 ,不要忘记我们所处的实际生存境遇。 2、娱乐、轻松、戏谑、恶搞 :意义的消解与 责任的缺失 大众文化进入后现代以后 ,以娱乐消费 为功能和价值的大众文化 ,最明显的特征就 是平面化、表层化、破碎化、同一化、庸俗化。 文化深度的削平、意义的消解 ,反对阐释 ,搁 置价值判断 ,给审美主体带来更多的轻松愉 悦。1990年代中国文学界喊出“告别崇高 ” 的宣言 ,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 风向标。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文化现象 :强调 娱乐、追求轻松、戏谑风格、游戏态度 ,甚至恶 搞成风 ,都是后现代时期大众文化基本特征 的表现和凸显。大众文化的发展 ,可以给人 带来更多的宽松自由、多元化需求的满足 ,摆 脱传统上过于严肃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伦 理道德化的束缚 ,实现审美趣味、功能、价值 取向的多元化 ,对抗过于严肃、高雅、精英化 的文化 ,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平等、民主化和身 份确认 ,更好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 ,丰富 人们的精神生活 ,特别是能让处于生活节奏 紧张、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人们 ,自由支配闲 暇时间 ,身心获得片刻的舒缓和放松 ,从束缚 中得到解放。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取 向 ,一方面 ,为文化资本的运营和文化产业的 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旺盛的消费需求 ,为社会 大众提供多元的审美选择 ,另一方面 ,大众审 美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伦理 道德的影响之后 ,陷入了一种异化状况 :“娱 乐至死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尼尔 ·波兹曼 的警告 )。如果说 ,反讽、戏谑、游戏等 ,开始 还是对传统的叛逆和反抗 ,是自由的追求、个 性的张扬、创新的冲动 ,发展到后来 ,在一些 电视滥俗的真人秀节目和网络流行的恶搞成 风之中 ,则是美的颠覆 ,品味的错乱 ,价值的 虚无。一些年轻人 ,对于主导文化和内容较 有意义的大众文化 ,总是以宏大叙事、矫情、 太严肃、太沉重为理由而拒绝、排斥。在网络 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中 ,所见到的是 :能指的游 移 ,所指的迷在。我们看到的文化现象是 :议 论影星更多于影片的人物、故事和艺术 ,关注 121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 4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外的“绯闻 ”更胜于其表演的技艺 ;“红色 经典 ”遭到极不尊重的恶搞 ,甚至庄严的《国 歌 》也被改编为让人啼笑皆非的《股歌 》;哗 众取宠成为主要创意 ,赤裸裸的媚俗成为艺 术的价值取向 ,艺术取巧的策略代替了艺术 技巧和表现力的创新。意义消解以后 ,则是 价值的失落 ,思考的停止 ,理想的丧失 ,崇高 的颠覆 ,信念的瓦解 ,道德的失范 ,判断力的 迷失 ,创造力的死亡 ,更甚者则把玩世不恭、 逢场作戏、懒散懈怠、享乐至上奉为人生准则 和生活态度 ,最终是人的社会主体的责任缺 失。 伴随着形形色色娱乐文化成长起来的年 轻一代 ,不少人的心中 :只有“自我 ”,没有 “他人 ”;只有“当下 ”,没有“未来 ”。在个别 行为极端者的“自我 ”视界中 ,往往连至亲至 爱的父母、亲友都可以排斥。美国当代著名 记者马斯 ·弗里德曼所写的《世界是平 的 ———21世纪简史 》,对全球化取得的成功 和面临的挑战问题有着独特的洞察力 ,他分 析了美国社会“静悄悄的危机 ”以后 ,特别引 述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保罗 ·A·萨缪尔森接受德国《明镜周刊 》 (2005年 12月 )的采访 :“美国作为领先国家 的地位变得越来越脆弱 ,因为我们已成为一 个低储蓄的社会。我们是一个只关注自我和 眼前的社会 ,不考虑他人和明天。我认为问 题出自选民而非领导人 ⋯⋯过去聪明孩子都 在玩有挑战性的拼字游戏 ,今天孩子在看电 视 ,有太多分心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关 注自我和眼前的另一个原因 ”。⑦中国的国情 与美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 ,这位西方 主流经济学泰斗的话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现实、虚拟界限的取消与社会禁忌的 突破 与麦克卢汉 (McLuhan)所看到的电子传 播媒体时代相比 ,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的出现 ,其特有的实时互动功能 ,不仅使传播 更为便捷、广泛和多样化 ,虚拟现实的效果更 加逼真 ,想像力更为丰富 ,被压抑的愿望和各 种幻想可以得到镜像和模拟 ,也很容易让人 将现实与虚拟混淆 ,陷入“不知周之梦为胡 蝶与 ? 胡蝶梦为周与 ?”的迷惑之中。网络 传播具有隐匿性和无界性的特点 ,在网络虚 拟的世界中 ,参与者往往都是以匿名方式出 现的 ,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 ,如《纽约客 》一 幅漫画所说 :“在互联网上 ,没有人知道你是 一只狗 ”。新的数字技术 ,通过文本、声音、 视像等创造的虚拟效果 ,不仅是物质层面的、 可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虚拟体验 ,还包括精 神和社会关系层面的、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 方面的虚拟体验。正是这种互相匿名和非现 场实时交流的特点 ,使得许多现实生活中的 禁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被彻底突破。禁忌 的突破 ,源自于道德自律和内心信念的自我 约束也就荡然无存。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 一些禁忌 ,可以作为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约束 ,对于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 ,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 随意去突破这些禁忌 ,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扩散 ,软、硬件成本的 降低 ,信息高速公路上大量不良信息以文本、 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在数字化网络世界毫 不遮掩、不受限制地传播。在网络世界中 ,人 们如同加入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 ,每个人都 带着面具 ,可以无所顾忌 ,尽情地狂欢作乐。 如网上流行的网恋、网婚、裸聊、木子美的网络 写作等 ,都是可以看到一些大胆挑战道德规 范、突破社会禁忌的举动 ,至于色情网站 ,更不 必言说。网络中形形色色、亦真亦幻的世界所 产生的吸引力 ,让不少人沉迷其中 ,不可自拔 , 网瘾已经成为一种危害身心健康的新病症 , 计算机网络世界对于一些人的心智和意志的 控制 ,并不亚于毒品海洛因。在印刷媒介时 代 ,沉迷于文学虚构中 ,也只会出现如鲁迅说 过的情况 ,一些人读《红楼梦 》,自己钻进书 中 ,硬是充当其中角色。而电子与网络媒介 221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高度普及的时代 ,如果把虚拟与现实混淆 ,或 者把虚拟引入现实 ,悲剧就更容易萌生 ,近些 年国内外已经有过不少可怕的个案。 4、分辨良莠 ,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接受网络时代大众文化这个“天使 ”与 “魔鬼 ”共生体的捉弄 ,也许是生活在我们这 个时代的人不可逃避的历史安排 ,我们不必 将其看作洪水猛兽 ,作为一个负责的教育工 作者 ,要积极地引导与介入。不少教师过去 对网络世界比较陌生 ,现在随着计算机信息 技术的广泛运用 ,能有机会比较多地接触和 了解计算机网络 ,信息素养能得到培养和提 高 , ⑧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熟悉网络世界。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 在此基础上 ,我们 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在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 问题。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 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具有正、负面的不确定 性 ,也为我们审美教育留下可以有所作为的 空间 ,带来新的课题、新的视界。利奥塔在描 述后现代状态下学校教育的变化时 ,讲过一 件事 : 1970年代未法国教育部门为了抵制电 视节目对青少的消极影响 ,尝试建立一个独 立频道 ,后来 ,教育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宣 布尝试失败 ,并且说 ,“教育的第一个任务是 告诉儿童怎样选择他们的电视节目 ”。⑨教育 工作者要有反省的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不同 于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立场和自己的选择取向 与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审美 教育的要求 ,其实可以理解为 :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设立 上为我们的引导和介入提供充分的正当性和 资源保证。我们要主动掌握发展的趋势和动 态 ,整合资源 ,分辨良莠 ,因势利导 ,积极寻找 趋利避害的对策。 审美教育需要感性、渗透、体验、领悟 ,需 要通过交流和对话找年轻人的关注点和兴奋 点 ,创设沟通的语境 ,进行有效的介入和引 导。应该承认 ,在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方面 ,年轻一代有着天然的优势 ,我们的审美 教育应该放弃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传统教 化模式 ,引入平等、互动的交流模式 ,我们要 倡导在网络时代“两代人共同成长 ”的教育 新理念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与孩子们一起 寻找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享受和消费 大众文化时 ,让孩子们懂得 :仰慕时尚、娱乐 狂欢、畅游虚拟世界 ,不能忘记我们的实际生 存境遇与奋斗路程 ,不能放弃必要的思考与 追问 ,更不能忽略物理现实世界 ———我们无 法超脱的依赖和归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 无所作为的态度 ,都无济于事 ,只有以实际行 动、从身边做起 ,才能有利于年轻一代健康成 长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的目 标。这也许是一种理想 ,但也是一种责任和使 命 ,是教师职业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 ①[美 ]迈克尔 ·海姆 ,金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 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第 103—106页 ,上海 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②[美 ]詹明信、张旭东编 ,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 的文化逻辑》第 484页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版。 ③[美 ]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 起》第 1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④[德 ]瓦尔特·本雅明著、胡不适译《技术复制时代的 艺术作品》第 125页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 ⑤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 3卷第 776页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⑥[美 ]大卫·布鲁克斯著、徐子超译《布波族 :一个社会 新阶层的崛起》第 223页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2年 版。 ⑦[美 ]马斯·弗里德曼著 ,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世 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第 311页 ,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06年版。 ⑧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 10期。 ⑨[法 ]让 - 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 状态 :关于知识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第 113页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1997年版。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 321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 4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l6卷 总第65期 voJ.16 Sum No.65 广 东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RADIO &TV UNIVERSITY 2007年第 5期 No.5.2Oo7 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 的几点思 "X- Some Thought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against the Prevalence of Intemet 陈更海 CHEN Geng-hai (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惠州,516007) (Huizhou Radio and University,Hu&hou,Gnanga~ng,China,516007) 【摘要】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带来了审美风格、审美趣味的变化,激发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和令人神往的憧憬,同 时也有让人困惑不安和深深的忧虑。面对这个 “天使”-9 “魔鬼”的共生体,我们的审美教育应该勇敢接受,主动熟 悉,坦诚沟通,积极引导,有效介入,并把握主导。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众文化;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764(2007)05—0013—03 Al~'tract:Popular culture in the era of intemet brings about the changes of aesthetic styles as well as aesthetic interests.On one hand。it provides us with unlimited space for wild imagination along with fascinating yearnings for the future;on the other handI it also leads to 8onle sorts of irritating anxiety and deep eOneeills.Facing this symbiotic entity of“ansle,’and“devil”。oar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accept it with COUlIt~ and be familiar with willingness but also have sincere communication with it;what’s more,we should positively get involved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t and take the dominant role of actively steering it. Keywords:prevalence ofintemet;popular culture;aesthetic education 一 、 技术的发展与审美的新变化 从上世纪 90年代以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 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所构建的 “数字化生存”环 境,不仅给社会许多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 为社会普通人艺术冲动的满足和艺术才华的展 示,提供了非常容易实现的技术条件和宽阔的创 作、传播、交流的平台。如网络歌曲和歌手走 红、博客写作和网络 DV剧的流行等等,网络时 代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已经成为今天人们 生活的一道独特景观⋯。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突破传统文化的观念,.赋予每个人 自由发展的机 会,如果能够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此提高人 的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有利于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 发展,带来了审美功能的变化,传统的审美教化 功能明显弱化,审美的交流功能则更为突显。审 美的交流功能强调的是审美活动中双方的地位平 等,以自身的兴趣为目的,在审美活动上与其他 主体就审美体验、审美趣味等进行平等互动的交 流,从而在确认、丰富、发展自身存在样式和意 义的同时,实现复数主体问自由而平等的交流与 共处L引。当审美走向交流的时代,从美学发展的 意义上说,审美主体间的自主独立的平等交流和 “美是 自由”的理想能够更多得以实现,在审美 价值标准、审美趣味以及生活情趣等方面,传统 上少数 “精英”一元独霸的局面被动摇,取而代 之则是更加多元、宽容、共享与平民化。进一步 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看,则有利于社会个体成员 自主独立意识的确立 、自我身份的认同、个性的 张扬、潜能的开发、情绪的发泄、兴趣爱好的满 。本文为 2OO6年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 目研究课题 “远程开放教育与素质教育双重建构下的美育”的成 果之一,项目编号:YJ061o。 【收稿日期】2OO7—07—10 【作者简介】陈更海 (1955一),男,广东深圳人,惠州广播电视大学高级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 l6卷 总65期) 2007年 lO月2o日 足 、精神生活的丰富、交流欲望的实现等等。 有学者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催生的 大众文化形态称为真实虚拟的文化 (culture of re. al virtuality)c引。对于计算机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 虚拟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作理解:一是人的感官 的层面,计算机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可以通过 人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感知; 另一个则是人的意识层面,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 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意识中的时空感也发生变 化,在 “真实虚拟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1. icv)显现 的是 “流动空间”与 “无时间的时 间” J。这种虚拟性 附着在大众文化 中,不仅让 我们看到许多新奇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景观,也 让我们意识中的时空感出现改变和迷乱。感官上 全新的感受和时空感的变化,也会带来审美趣 味、道德约束等方面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欢呼 “天使”的降 临,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它 “魔鬼”的另一面。 二、面I15的问题 一 位曾对网络社会作过深入思考的 “网络空 间哲学家”告诫过我们:“计算机一开始或许会 通过增加通信而解放社会,甚至煽动革命。然 而,它们还有另外一面,阴暗面” J。当前大众 文化正借着强大的市场资本运行机制和现代信息 技术和传播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 术)的运用,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断翻新,对于青 少年一代人生价值取向、人格品德的形成、审美 趣味的培养以及生活态度、行为习惯、人际交 往、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都造成非常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学校教 育和家庭教育。对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予 以高度的关注,本文仅选三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潮流、时尚与纵情消费中的沉迷 当我们面对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网络时代, 我们在庆幸今天能够紧跟世界文化潮流、追随全 球文化时尚、几乎是实时共享当代西方文化的时 候,不要忘记十多年前一位西方社会学家曾经给 予我们非常善意的告诫:“中国人许多有关新信 息社会的观点,大都取自美国的意识形态专家未 来学家。这些人是商业作家,他们的观点多半是 没有学术研究根据的臆测,以一种新版的文化殖 民主义,将美国所发生的经验推延至世界各 地。” J西方当代大众文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到丰裕富足的消费社会阶段 出现的一种消费 形态,如果我们不顾中国社会经济整体上仍处于 相当落后的现实,忽视中国社会内部经济发展极 不平衡、仍然存在巨大差别的实际国情,放纵或 者怂恿年青一代去效仿和追随西方生活的时尚和 潮流,结果将是悲剧性的。前不久,一位痴迷香 港某歌星 l3年的超级女歌迷之父在港跳海身亡 的事件,也许属极端的个案,却让人看到大众娱 乐时代一家两代人的悲剧人生。 青少年可以有崇拜的心理和狂迷的举动,但 作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则必须有清醒的头脑, 还要提醒年青人,在投入全球化共时态的大众文 化的狂欢中,不能总是随着文化资本的节拍起 舞,不要忘记我们所处的实际生存境遇。 (二)意义的消解与责任的缺失 大众文化进入后现代以后,以娱乐消费为功 能和价值的大众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平面 化、表层化,破碎化、同一化、庸俗化。文化深 度的削平、意义的消解,反对阐释,搁置价值判 断,给审美主体带来更多的轻松愉悦。9o年代中 国文学界喊出 “告别崇高”的宣言,成为当代中 国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风向标。今天我们能看到 网络环境下的文化现象:强调娱乐、追求轻松、 戏谑风格、游戏态度,甚至恶搞成风,都是后现 代时期大众文化基本特征的表现和凸显。当代大 众文化的消费主义取向,一方面,为文化资本的 运营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旺盛的消费 需求,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元的审美选择,另一方 面,大众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政治、意识形 态、伦理道德的异化之后,又陷入了一个新的异 化状况:“娱乐至死”一美国文化传播学家尼尔· 波兹曼的警告。在网络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中,所 见到的是 :能指的游移 ,所指的迷在。表现为文 化现象:议论影星更多于影片的人物、故事和艺 术,关注戏外的 “绯闻”更胜于其表演的技艺; “红色经典”遭到极不尊重的恶搞,甚至庄严的 <国歌>也被改编为让人啼笑皆非的 (股歌>;哗 众取宠成为主要创意,赤裸裸的媚俗成为艺术的 价值取向,艺术取巧的策略代替了艺术技巧和表 现力的创新。意义消解以后,则是思考的停止, 理想的丧失,崇高的颠覆,信念的瓦解,道德的 缺失,判断力的迷失,创造力的死亡等等,更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 5期 陈更海: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 l5 者把玩世不恭、逢场作戏、懒散懈怠、享乐至上 奉为人生准则和生活态度,最终是人的社会主体 的责任缺失。 (三)现实、虚拟界限的取消与社会禁忌的 突破 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其特有的 实时互动功能,不仅使传播更为便捷、广泛和多 元化,虚拟现实的效果更加逼真,想象力更为丰 富,被压抑的愿望和各种幻想可以得到镜像和模 拟,也很容易让人将现实与虚拟混淆,陷人 “不 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迷惑 之中。网络传播具有隐匿性和无界性的特点,在 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参与者往往都是以匿名方式 出现的,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如 <纽约客>一 幅漫画所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 只狗”。新的数字技术,通过文本、声音、视像 等创造虚拟效果,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可以作用 于人的感官的虚拟体验,还包括精神和社会关系 层面的、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方面的虚拟体验。 正是这种互相匿名和非现场实时交流的特点,使 得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禁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被 彻底突破。禁忌的突破,使许多源自于道德 自律 和内心信念的自我约束也就荡然无存。在电子与 网络媒介高度普及的时代,如果把虚拟与现实混 淆 、或者把虚拟引人现实 ,悲剧就更容易萌生 , 近些年国内外已经有过不少的可怕的个案。 三、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对策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一面是天使,一面是 魔鬼。面对这个 “天使”与 “魔鬼”的共生体, 我们的审美教育的对策应该是:勇敢接受,主动 熟悉,坦诚沟通,积极引导,有效介人,并把握 主导。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主动深人了解 和熟悉网络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深人 思考在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网络 时代的大众文化是一把 “双刃剑”,对青少年成 长的影响具有正、负面的不确定性,也为我们审 美教育留下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带来新的课 题、新的视界。70年代未法国教育部门为了抵 制电视节目对青少的消极影响,尝试建立一个独 立频道,后来,教育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宣布 尝试失败,并且说,“教育的第一个任务是告诉 儿童怎样选择他们的电视节目”。 7J教育工作者要 有反省的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不同于大众文化生 产者的立场和自己的选择取向与标准。全日制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教育的要求,在制度的 设立上为我们的引导和介人提供充分的正当性和 资源保证。我们要主动掌握发展的趋势和动态. 整合资源,分辨良莠,因势利导,积极寻找趋利 避害的对策。比如,同样是 “明星与英雄”的偶 像崇拜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媒体和网络的 展示中,可以让张含韵、韩寒、郭敬明等迅速成 为少年偶像;同样在大众媒体和网络的展示中, 子尤一位 13岁发现身患绝症的少年,在他勇敢、 平静完成生命谢幕的过程中,他的生死爱恨,他 实践的生命道德、表现的生命意识,也给众多的 同龄人带来生命的震撼和心灵的感动。 审美教育需要感性、渗透、体验 、领悟,要 通过交流和对话找到年青人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创设沟通的语境,进行有效的介人和引导。应该 承认,在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方面,年青 一 代有着天然的优势,我们的审美教育应该放弃 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化模式,引人平 等、互动的交流与沟通模式,我们要倡导在网络 时代 “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教育新理念,给予他 们更多的关爱,与孩子们一起寻找和构建自己的 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J]. 哈尔滨:文艺评论,2000,(04). [2]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06:203. [3][4][6][美]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 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0,353,1. [5][美]迈克尔·海姆,金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 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103—106. [7][法]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 关于知识的报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7:113. (责任编辑:四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网络时代的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 陈更海 (说明:本文是与另两篇已正式发表的论文:《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是同时写作。 论文稿送学术期刊编辑部后,认为篇幅太长,需删减。只好将原文一分为三,做 成一“菜”三“吃”。删减整理未发表部分,现贴于此。) 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审美功 能的变化,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 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一、网络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种新的可能途径一、网络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种新的可能途径一、网络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种新的可能途径一、网络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种新的可能途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毕生的理论探讨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始终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进 步,进行社会革命的最终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有 一段人们都非常熟悉的描写: 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 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 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 2 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 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 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的设想中,就是要通过消灭社会分工,克服分工带来的 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的艺术才能也能够得到自由而充 分的发展,“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的身上,因而广 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每一个人都 能成为出色的画家”,同时也“决不排斥每一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 的可能性,”他们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 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曾经有学者认为, 这些论述未免太浪漫主义了,有较多的空想色彩。我更倾向另一些学 者的看法,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 社会信念和人生的信念。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无论在东方还是 在西方,古往今来,都是人们一个永恒的理想和追求。马克思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人本理念的社会理想,一百多年来,在整个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一直散发着独特迷人的光芒,一直是那些关心社 会进步和富于批判精神的思想家重要的思想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的新 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劳动时间的节约和生产率的提高,为劳动者 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如十多年前中国开始普遍实行的双休日制和近 些年的黄金周),“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 3 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 于劳动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时间和物质上提供了必要的 保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积极因素,在马 克思所处的时代都已经可以察觉得到其中的影响。《经济学手稿(1 857-1858 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计算 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所构建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不仅 给社会许多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为社会普通人艺术冲动的满足 和艺术才华的展示,提供了非常容易实现的技术条件和宽阔的创作、 传播、交流的平台。如宽带互联网的建立、DV摄像机、数码相机、M P3、MP4、iPod 以及多功能手机(集摄像、照相、录音、音视频播放 和上网为一体)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各种计算机图形软件、数字音频 处理和音乐制作软件、视音频编辑软件等的出现,用于网络高速下载 与传播的 P2P 技术的运用、网络歌曲和歌手走红、博客写作和网络 D V剧的流行等等,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也已经成为今 天人们生活的一道独特景观。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为艺术的平等创造了条件,网络社会 的崛起和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审美功能的变 化,传统的审美教化功能明显弱化,审美的交流功能则更为突显。审 美的交流功能强调的是审美活动中双方的地位平等,以自身的兴趣为 目的,在审美活动上与其他主体就审美体验、审美趣味等进行平等互 动的交流,从而在确认、丰富、发展自身存在样式和意义的同时,实 现复数主体间自由而平等的交流与共处。当审美走向交流的时代,从 4 美学发展的意义上说,审美主体间的自主独立的平等交流和“美是自 由”的理想能够更多得以实现,在审美价值标准、审美趣味以及生活 情趣等方面,传统上少数“精英”一元独霸的局面被动摇,取而代之 则是更加多元、宽容、共享与平民化。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看,则有 利于社会个体成员自立独立意识的确立、自我身份的认同、个性的张 扬、潜能的发展、情绪的发泄、兴趣爱好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丰富、 交流欲望的实现等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突破传统文化的观念, 赋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如果能够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此提 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社会理想。 二、大众文化:审美走向日常生活化二、大众文化:审美走向日常生活化二、大众文化:审美走向日常生活化二、大众文化:审美走向日常生活化 提到“大众文化”,总会与这样一些词语或概念相关联:消费文 化、工业文化、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城市文化、大众传 媒、媒介文化、传媒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影像文化等,这些 词语或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些基本 特征。对于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无论是西方的知识界还是近年中国 的理论界,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本文 并不准备、也没有能力对大众文化的理论作全面深入的阐述,主要是 关注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以来,对审美教 育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审美教育的影响。 5 从 20世纪 30-40 年代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为代表 的法兰克福学派早期大众文化研究理论,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巨大影响 力的以杰姆逊、利奥塔、博德里拉为代表的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理论, 虽然所持的立场、态度、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但都共同注意到,随 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 的文化模式,是由文化工业塑造和支撑起来的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取 向。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还提醒人们注意到: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每 一个,正每时每刻、不可躲避地受到大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 文化塑造人们的情感、思维、和思想,为人们提供生活方式的样态,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从上世纪 90 年 代起,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管理体制的改变,外 来文化(主体是西方的当代的大众文化)的涌入,使得曾经是意识形 态严格控制的社会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大众文化、 主导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作为当代中国 社会新的文化景观,我们看到的是,当前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影响 力,正借着强大的市场资本运行机制和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特 别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攻城掠地,势不可挡,将后 两者逼迫于不同程度的尴尬困境;另一方面,后两种文化也受到大众 文化渗透、浸淫。 在大众文化欣欣向荣、蓬蓬勃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社 会大众的审美也发生重大的转向,审美的功能、趣味、标准、价值取 向、形式、内容等都走向日常生活化。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 6 使文化从传统的贵族特权享有,变成渗透到大众生活之中的平民化产 业。文化不再服从于自由创造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是要迎合大众 需求的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同时,大众文化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消 费社会中一种日常生活重要的消费品,其制作与生产也必须服从商品 生产的规则。大众文化本质上就是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制作生产, 也就具备了一般商品的基本特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通过 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实现文化资本的利润最大化。正如杰姆逊的分析, 经济的因素化入了文化,而文化的因素化入了经济,它们彼此在对方 的领域实现了自己。文化的消费需求毕竟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与物质 的消费相比,具有更多的好奇性和变异性,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销售 者都会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和强化人们对其文化产品的需求欲望,大 众文化自然就会无孔不入地渗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品 经济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中,各种商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也往往会使 用本来是以无功利性为理想目标的美学功能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 手段,为创造商品的需求和促进商品销售服务,许多传统高尚典雅的 艺术,已经成为市场获取更丰厚利润的技巧和谋略。在当代的中国, 文化刚刚从严格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不久,很快又投 入市场的怀抱。在大众文化这种的发展趋势的引导下,审美也全面走 向日常生活化,往往以实用、快乐、轻松、满足取代了理想、崇高、 深刻、反思。 当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和审美的转向,有其历史的 必然性和合理性,从积极意义上看,大众文化的发展,使文化艺术, 7 从传统的贵族独享成为大众的共享,让审美的趣味和标准选择,从少 数精英坐而论道的玄奥旨趣成为普通大众可感、可近、形而下的日常 生活,实现文化艺术和审美选择上的平等、自由和多元化。更多的人 可以从大众文化中获得精神的娱悦和满足,也获得更多精神上的自由 和独立,大大丰富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大众文化以满足消费为 直接目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动机,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也必 然存在,审美走向日常生活化、多元化的同时,也走向同质化、平面 化、庸俗化、碎片化。在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某些消极因素在青少 年中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必然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三三三、、、、计算机网络催生的大众文化计算机网络催生的大众文化计算机网络催生的大众文化计算机网络催生的大众文化::::梦想的张力梦想的张力梦想的张力梦想的张力、、、、虚拟与现实虚拟与现实虚拟与现实虚拟与现实 的跨越的跨越的跨越的跨越 网络社会的崛起,整体上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已 经有了许多的讨论。这里要关注的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恰 巧也是网络社会的崛起,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大众 文化的形成样态和审美特征,产生催化促长效应。 互联网的发展,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 国,收音广播的发展,花了 30年才达到涵盖 6000 万人;电视机在 1 5年内达到这种的传播水准;而互联网的发展,只花3 年就达到了。 在中国,网民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迅速惊人,2007 年 1 月,中国互 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1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8 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6 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 亿,宽带 上网的网民达到 10400 万人,占网民总数的 75.9%。而新兴上网方式 ——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 1700 万人。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 长率为 23.4%,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 万人。 以数字化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作为传播媒介的大众 文化,与之前的印刷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大众文化 相比,显示出更多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个人化。网络时代之前的大众 文化,也有通过读者来信、听众来电、听(观)众点播、歌迷(影迷) 见面会等形式实现传播的开放与互动,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单向传 播还是其主要特征。进入网络时代,由于数字技术的成熟带来的革命 性进步,为大众文化的制作、生产和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提供了实 现的可靠的技术平台。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形往往是:欣赏者也是创意 的参与者,使用者也是制造者,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葛兰西文化 霸权理论所揭示的文化领域中抵抗与融合、支配和让步的互动规律更 为明显,哈贝马斯所建构的主体间性的交往与对话,通过审美主体的 交流与共享而体现。个体的能动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主动性、 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理想和愿望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实现, 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体现更多的随心所欲、尽情狂欢的个人 化。当然,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则是其中文化资本的拥有者。 迈克尔·海姆将这种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生成的环境称 为:虚拟实在(virtu
本文档为【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论文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195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0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