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武汉大学郭熙保 ch13-16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武汉大学郭熙保 ch13-16

举报
开通vip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武汉大学郭熙保 ch13-16null第五篇 外贸与外资第五篇 外贸与外资第十三章 国际贸易第十四章 外资利用1314第十三章 国际贸易第十三章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常被看作是经济增长发动机,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实现工业化,新兴国家也是通过贸易实现工业化的。没有一个国家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第一节 贸易理论第一节 贸易理论贸易理论追溯各国存在技术差别,以及由此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18世纪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对贸易双...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武汉大学郭熙保 ch13-16
null第五篇 外贸与外资第五篇 外贸与外资第十三章 国际贸易第十四章 外资利用1314第十三章 国际贸易第十三章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常被看作是经济增长发动机,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实现工业化,新兴国家也是通过贸易实现工业化的。没有一个国家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第一节 贸易理论第一节 贸易理论贸易理论追溯各国存在技术差别,以及由此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18世纪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每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而相对生产成本较低。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如果生产和出口相对成本较低商品,同时进口相对成本较高商品,贸易双方的国民产品和福利都会增加。即使一国所有产品的劳动成本比另一国高,只要这些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例,相对于其贸易伙伴而言,不完全相同,那么该国就能通过专业化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从贸易中获益。主张任何国家,不管是先进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一理论一直被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一)要素禀赋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把李嘉图的一要素(劳动)的解释扩展到多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解释。1920、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也称要素禀赋理论。只要国家之间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价格)不相等,贸易对各国都是有利的。相对成本(价格)差异,李嘉图认为是由技术差异导致的劳动成本差异引起,但俄林认为是由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引起。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差异引起,由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生产要素相对成本(价格)的差异又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假设有两个国家(N为发达国家,S为发展中国家),S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劳动力价格低而资本价格高。 S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N国资源禀赋状况刚好相反,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两国进行贸易,汇率一旦被确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就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结果,两国都充分地、有效地利用了本国的资源优势,通过贸易使国民产品和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国际贸易发生的最终原因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国际贸易发生的最终原因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若没有差异,要素相对价格都一样,则商品的相对(成本)价格也一样,结果贸易不会发生。要素禀赋贸易表面上是商品交换,但实际上“暗含着丰裕的生产要素同稀缺的生产要素相交换”。第一,主张自由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比较优势存在,因此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结论第二,发展中国家应该从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比如农产品和原料)的生产和出口;而发达国家应该从事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第三,国际贸易促进贸易国资源优化配置(静态收益),而且能刺激经济增长(动态收益),因为贸易可实现专业化和扩大市场规模,以较低廉价格获得本国所需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以及知识、思想和新技术等。国家从贸易中获得利益,并不能均等分配到各国的每个人。 发展中国家廉劳动工资上升,发达国家资本利润上升;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收入趋于均等化,工资和利润趋于均等化。(二)剩余出路理论(二)剩余出路理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未被利用的资源:闲置土地和劳动力。主要理由1950年代,缅甸 明特(Myint,H.)提出剩余出路(vent for surplus)理论,把它用作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横轴表示初级产品轴线纵轴表示工业品假定一个封闭国家因市场需求有限而存在着严重资源利用不足,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之内如A点所示,产品组合是OM1工业品和OX1农产品。假定国际市场的贸易条件即农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为Px/Pm,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切线CB的斜率(B为切点)。null于是,该国就可以把农业生产从OX1增加到OX2,增加的X1X2用于出口,换回M1M2的制成品。结果,通过贸易,该国未被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找到出路,生产增加AB农产品,消费增加AC数工业品,该国的总福利增加。明特的剩余出路理论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种极端情况。 考虑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动力闲置,劳动的机会成本为零, 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比较优势。null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存在着规模巨大的剩余劳动力。从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国际贸易通过生产出口产品(农产品和初级制成品)把这些闲置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不失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明特认为,“与传统理论(即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剩余出路理论更有说服力地阐述不发达国家过去和现在的国际贸易形式”。剩余出路理论所说的剩余是指未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就业不足的劳动力。剩余出路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发生原因。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解释了一个国家为什么出口这种产品而不出口那种产品的问题,而剩余出路论则解释了具有剩余资源的国家为什么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二、贸易条件恶化论二、贸易条件恶化论1950年由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和德国籍汉斯·辛格(Hans Singer)同时提出,称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Singer thesis)。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加以论证的概况论证的不是贸易是否产生好处, 而是贸易产生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主要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是指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贸易条件概念null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Px表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xi表示基期商品i占出口总值的比重,Pi表示商品i现期对基期价格的比率。口商口的平均价格指数Px,等于n种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按照它们各自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加权而获得的。相应地,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贸易条件等于这两个平均价格指数之比乘以100如果T大于100并是上升的,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了;相反,如果T小于100且趋于下降,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了。(二)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本观点(二)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本观点发达国家作为“中心”主要出口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作为“外围”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普雷维什和辛格把世界划分为“中心”和“外围”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价格长期具有下降趋势。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受损,而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益。工业国作为初级产品消费者和工业品生产者而拥有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 欠发达国家作为工业品消费者和原料生产者拥有两个世界最坏的东西。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下降的原因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下降的原因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工业品低。随着收入提高,消费者对初级产品相对需求越来越少,对制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大。首先其次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大多是西方国家殖民地,被作为原料供应地。 政治独立后仍然保留着原料出口格局,甚至主要依靠一、两种农产品出口换汇。在国际贸易中缺乏供给弹性。即使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也不能调整出口结构,甚至为了使出口收入不减少,它们还将出口更多。再次最后发达国家的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 工业化国家由于工会和垄断势力的存在,工资和利润不断上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工资被压到很低水平; 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农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跌。技术进步还降低工业原料的消耗系数,对初级产品原料进口需求并不随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的后果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的后果把一部分财富和收入从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无偿转到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使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外贸来促进发展。首先其次使得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赤字不断增加。 这就不得不减少国内工业发展所需进口设备和材料,阻碍工业发展。为了维持一定的进口水平,不得不向国外借款,使得外债负担加重, 一旦外债负担过重,造成债务危机,对经济增长极为不利。再次(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意义(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意义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静态性质。在传统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是既定的,不变的,不存在长期恶化和改善问题。但实际上,贸易条件在长期是变化的,而且是下降的。首先其次否定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的结论。认为在现有的贸易格局下,贸易只对出口制成品的中心国家有利,对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是不利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是对正统的贸易学说的彻底否定。不仅否定了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说,而且也否定了剩余出路理论。政策意义很清楚,即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为发展中国家走进口替代的工业化道路,为实行贸易保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战后50至60年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国家普遍采行内向型发展战略,在理论上受普雷维什等人的观点的影响是很大的。评述(四)实证研究(四)实证研究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长期呈下降趋势。从1900年到1991年,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虽然短期有波动,但长期是下降的,尤其是1970年以后下降得更为猛烈。这意味着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得到了验证。null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开始呈上升趋势,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综合价格指数也呈上升趋势,但没有前者上升幅度大。进入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相对于制成品价格指数是上升的,这意味着近10年来,贸易条件恶化已不存在。矿产品价格指数和粮食价格指数都大幅度上升了,但前者比后者上升得更快。这种情况意味着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条件在本世纪初已经改善了。 MUV5是指5国集团(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综合指数。 null贸易条件改善主要得益于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对金属品、矿产品和粮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致使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趋势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各国对资源保护增强,这种上涨趋势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依靠能源出口的国家将会从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依靠非能源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也会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例如中国那些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都是比较贫困的,但现在资源价格如煤炭价格、石油价格、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价格都大幅度飙升,致使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就是依靠“羊煤土气”而迅速崛起的。贸易条件恶化已成为历史关于贸易条件恶化的一些理论可能已不再适用了。三、动态比较优势论三、动态比较优势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假定资源禀赋是大自然赐予的,是固定不变的,这种静态的观点也与近几十年来尤其与1980年代以来发生的国际贸易事实基本不相符。事实日本、韩国原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现在却变成资本丰富的国家,由出口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工业消费品到出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钢铁、电子、汽车等产品。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是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改进针对这一缺陷,基于技术扩散带来的生产技术变化,以及要素禀赋状况变化,学者们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首先是由美国雷蒙德·弗农在1960年代提出来的;到19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展了这一理论。横轴表示时间轴线纵轴表示销售量曲线P为总产量虚线D表示国内消费产品生命周期经过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产品研制阶段,创新国(一般是工业国)最初发明和生产一种新产品。创新国获得暂时垄断地位。 成本和价格很高,首先在国内小规模销售, 图中A点以前。null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随着市场扩大和技术标准化,产量不断增加,平均成本下降,越来越多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它。随着市场扩大和技术标准化,产量增加,成本下降,越来越多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创新国开始大规模地生产,除了满足国内外,还大量出口,首先向发达国家出口,然后扩展到较不发达国家,于是,这种产品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成长阶段。如图中AB所示。 总产量曲线与国内消费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明出口量在持续增加。null第三个阶段是成熟阶段经过一段时间,通过进口、外商投资、技术交流和技术转移,别国、甚至不发达国家开始模仿这种产品,与创新国进行竞争。凭借低成本优势大规模生产该种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以低廉价格向创新国和其他国家出口。开始是用本国生产的产品来替代从国外的进口,一旦技术变得很成熟,产品质量与创新国相差无几,创新国对这种产品的技术垄断被打破,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竞争力下降,出口趋于减少,直至减少到零, 如图中的BC所示。null第四个阶段是衰退阶段超过C点,创新国由出口国变成进口国,比较优势完全让位于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国家。这就是第四个阶段,即衰退阶段。这样,该产品就完成产生→成长→成熟→衰退整个生命周期。随着技术扩散,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就从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电视机是一个典型例子。 首先由美国研制并生产,其他国家逐渐掌握技术,开始生产电视机,与美国竞争,最后美国从电视机净出口国变成电视机净进口国。现在美国电视机市场几乎都被外国厂家占领。(二)比较优势阶梯理论(二)比较优势阶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特(Porter,M.)斯蒂格里茨(Stiglitz,J.)提出了比较优势阶梯论(the ladder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把生产要素分为两类基本要素(basic factor)是指未开发的物质资源、无技能劳动者等,这些要素适用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包括具有特殊技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和知识资源如政府和私人研究机构、研究性大学等。 高级要素的创造也许是第一重要的任务。 教育、本国技术能力和信息、以及现代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波特认为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和转移基本上是沿着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熟练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研发(R&D)与技术密集型方向进行的,它呈现一个阶梯形状null日本已经从较低梯级中爬升到最高梯级,在贸易中比较优势变化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现在已达到研发和技术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阶段。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开始向上爬到或占据日本空出来的梯级,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进入资本密集型比较优势。 已经变成劳动稀缺而资本丰富,正在向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攀升。东盟国家(如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开始前进到亚洲“四小龙”空出来的梯级,从资源密集型比较优势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比较优势转变。中国仍然处在劳动密集型这个梯级上,与东盟同处一个梯级。null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比较优势阶梯理论把静态的、自然的比较优势扩展到动态的、创造的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自然比较优势,而且是不变的,因此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各国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政策改变,强调国家干预和一定程度贸易保护。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意义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保持比较优势和前进到更高的比较优势,必须: 对教育和科技进行投资, 制定符合本国资源禀赋状况的产业政策, 扶植资本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及时升级换代,逐渐地向比较优势的较高梯级攀升。第二节 贸易战略与政策第二节 贸易战略与政策贸易发展战略有两种形式: 一是内向型进口替代,一是外向型出口促进。选择采取什么战略最有利于经济发展,要看历史条件和所处国际环境,以及发展政策是否根据形势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有时根据贸易条件恶化论选择进口替代战略,有时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出口促进战略。一、 进口替代战略与政策一、 进口替代战略与政策(一)进口替代的含义与依据定义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 指当某些进口商品量达到可以进行国内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时,通过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政策,将这一市场保护起来,利用它来建立和发展国内同类商品生产的工业。实施 进口替代战略一般是由后进国家实行, 工业没有先进国家发达,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较落后生产率较低,不可能与先进国家的工业进行竞争,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某种程度的保护。贸易保护理由一是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二是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幼年工业null通过进口替代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体系已有200多年历史了。18世纪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19世纪中叶德国弗里德利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除英国外,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都曾经实行过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这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不是贸易条件恶化论,而是幼年工业保护论。二战以后主要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1960年代1950年代初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则从理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提供了依据。在政治上纷纷独立国家为减少对工业化国家制成品进口的高度依赖,改善贸易条件,加速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纷纷走上进口替代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经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主导战略。(二)进口替代的政策工具(二)进口替代的政策工具1、关税和进口配额定义关税是指政府对进口商品按照其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收。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使之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也可以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作用关税定义是政府对特定商品规定一个可以进口的最大数额。很多,有全球范围的配额,也有分国别的配额,有进口国单方面设置的,也有双方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种类进口配额作用供给往往不能满足需求,进口配额会提高商品价格。如关税一样,进口配额也可以起到对国内工业生产的保护作用。如果对一种商品施加的数量限制刚好等于征收关税时进口的数量,那么,进口配额与关税就起着大体相同的保护作用,null关税和进口配额有重要区别造成收入损失。在进口配额情况下,政府不再获得关税收入,而是向为数有限的进口商发放进口许可证,赋予他们购买某种商品的进口权;垄断。配额会使国内少数制造商转变为垄断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正因为配额的这两种后果,贸易改革和国际关税协定总是首先把配额转化为对等的关税,被叫做关税化。关税与进口配额也往往随进口商品的不同而不同。如对于国内生产必须的投入品与消费品之间存在相当大差距,前者可以交纳较少的进口关税,后者则可以被禁止进口,或者在一个极高的关税下才能进口。一是二是发展一般进口配额与关税一起使用。在配额范围的进口商品,不征收关税,而超过这一配额,进口需要交纳关税。2、工业补贴2、工业补贴作用政府对国内进口替代工业进行补贴,可以起到与关税同样保护作用。首先,保护成本是由不同人负担,补贴由纳税人负担,而关税是通过加价转嫁给了消费者。 纳税人和消费者一般不是同一个人。因此,由关税改为补贴,或由补贴改为关税,将会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工业补贴与关税的区别 其次,关税将会造成课税商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其价差一般至少等于关税率。补贴可以保持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等。第三,补贴比关税更能促进幼年工业成长和成熟。因为补贴是政府的一个负担;关税则是政府的一项收入, 取消一项负担比取消一项收入要容易,对幼年工业的发展就会造成一种压力,促使提高效率。最后,关税为政府收入,补贴为政府支出,把关税改为补贴则在两个方面增加政府负担,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给政府预算造成紧张。由于这一点,政府通常是用关税而不是补贴来保护本国工业。3、外汇管制3、外汇管制定义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以平衡国际收支的一种制度。在外汇管制下,出口商必须把出口所得向外汇管理部门集中,进口商所需外汇向外汇管理部门申请购买。 政府通过外汇收支集中控制来限制进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和来源国,达到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机制措施一般对本币汇率定值偏高,因为需要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让国内厂商便宜进口资本品。但是,本币汇率高估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违背进口替代战略。 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其他措施如关税、配额等来限制进口。问题有的国家通过实行双重汇率,对非必需品进口,采用高汇率,对民生必需品和资本设备进口采用低汇率。优点:能够把有限外汇用在急需地方。缺点: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可能诱使国内非必需品生产增加和国内必需品生产减少,还会引起寻租和腐败。(三)关税的保护程度与福利效果(三)关税的保护程度与福利效果关税意味一个净福利损失,关税保护程度越高,福利损失越大。原因在于随着时间推移,本国替代工业成长,关税保护能够带来动态的福利。不但能克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比较优势陷阱,而且可以在关税保护的条件下获得动态比较优势,以及实现工业化。关税保护下,国内替代工业生产成本为何下降?一是受益于边干边学。通过学习、吸收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在使用这些技术过程中对员工的培训和员工之间相互学习,国内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主要理由有二:另一个是获益于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null对某一产业的关税保护,对其他产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关税保护的动态溢出效应。随着关税保护下替代工业发展,通过前向、后向联系,其他产业也会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需求的扩大。理论上替代工业发展会刺激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劳动力增加,这缓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协作失灵问题,使所有产业获益。但是,在实施进口替代的国家,动态福利效果并不太明显, 甚至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 (四)进口替代的阶段(四)进口替代的阶段进口替代按程度和顺序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是消费品的进口替代,被叫做“初级进口替代”。 包括食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和其他家庭日用品等。 国内市场是现成的,只要施行必要保护,国内替代品很容易把这一市场夺过来。第一个阶段从生产方面来看,消费品生产在技术上和生产规模上一般都要求不太高,对缺乏资本和技术人才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品的替代较易获得成功。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时候会遇到很大困难,突出的困难是市场变得越来越小,最后达到饱和。或者再进一步走向高级进口替代,或者改变方向,在进口替代工业基础上把消费品工业发展成为出口型工业,打入国际市场。发展null高级进口替代即为进口替代的第二个阶段。由初级进口替代走向高级进口替代意味着国内工业化扩张到大部分工业部门,意味着要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高级进口替代应具备条件(1)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必须达到较大的规模,从而形成足够大的中间产品与资本品市场;(2)国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原料、燃料等方面有可能为高级进口替代部门提供强大的后盾,否则,进口替代将会失败;(3)要有较高资本积累率,能同时满足多个工业部门的大规模投资;(4)要有大量的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群体。(五)进口替代的效果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五)进口替代的效果分析进口替代战略是后进国家走向工业化的一种途径,成功典型是日本。首先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然后再推向世界。没有进口替代就没有出口促进,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成效只有国内有了坚实工业基础,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后果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的进口替代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进口替代是有很高副作用,如果推行过了头,或者对它的成本估计不足,就会使这一阶段性战略变成了永久性战略,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1950、60年代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反而导致被保护工业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外汇短缺,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严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实行强烈进口替代的国家一般都没有取得预期成功的原因实行强烈进口替代的国家一般都没有取得预期成功的原因保护过头时,往往使经济趋于“内向化”。阻止进口,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贸易依存度降低,经济变得越来越“内向化”。发展民族和幼年工业,需要进口大量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外汇。汇率定值过高影响出口,使国际收支恶化。依靠高度贸易壁垒,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因为造成价格体系扭曲;越来越多的资源离开没有受到贸易保护的有比较优势的部门。123被保护工业无需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会维护这种保护措施,使之永久化。对幼年工业的保护变成对落后工业的保护。由于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依赖进口,这些工业很少有后向联系,产品质次价高,市场需求有限,也缺乏前向联系。结果,起不到带动作用。未必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因为进口替代工业多使用的是进口的节约劳动型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使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对劳动力吸收能力很低。456保护措施助长寻租活动和腐败行为。以进口许可证为例。谁获得许可证,谁就可以获得暴利。7二、出口促进战略与政策二、出口促进战略与政策(一)出口促进战略的理论基础出口促进(export promotion)或出口鼓励(export motivation)是进口替代的对应面。差异出口促进战略则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出口。内涵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缺乏充足理由,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国际市场。 大国可以选择进口替代,小国经济发展则不然,它必须向国际市场出口其产品。广义出口促进战略包括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促进。但由于初级产品出口会遇到贸易条件恶化、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专门生产初级产品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应该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因此,出口促进指利用国内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来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以工业消费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进而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null发展中国家出口促进战略的一个潜在好处,是国内工业发展可以与世界技术进步保持紧密联系,通过技术扩散不断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好处对发达国家消费者,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的出口工业制成品,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两种类型一类是出口鼓励与国内市场并重的出口促进战略,即鼓励出口与发展国内市场并重的发展战略。该战略适合那些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另一类是“一切为出口”的出口促进战略。这种战略适合一些人口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本质出口促进政策是一种较为开放的贸易政策,不仅放宽或废除进口替代所采取的诸如关税、进口限额、外汇管制等限制措施,而且把放宽限制与各种出口鼓励政策结合起来,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发展。(二)出口促进的政策措施(二)出口促进的政策措施1.取消不利于出口的措施。包括:当出口增长有赖于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时,需要降低中间产品与原材料进口关税,取消进口数量限制。降低最终产品关税,取消最终产品数量限制,使企业家和资源合理流向出口部门。如果进口关税很高,导致这些进口商品生产利润过高,国内资源就会流向这些工业,而使出口工业投资减少,生产萎缩。要为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必须降低高估了的汇率,让汇率反映外汇的市场实际供求。汇率贬值以后,通过出口所得到的一美元价值所换取的国内货币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者的利润将增加。(1)(2)(3)2.采取有利于出口的措施。2.采取有利于出口的措施。出口者可以得到税收减免优惠,包括所得税取消和销售税减免,即所谓的出口退税。在国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不设任何关税和配额,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从国外进口,生产的产品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出口。出口补贴指就出口产品而给予出口生产企业的一种鼓励性补贴。出口退税自由贸易区出口补贴以零租金或补贴性租金给出口者提供土地、资金、保险。 让出口者得到免除关税和许可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出口补贴产品以低于国内价格出售,与别国进行竞争,从而形成同一产品同时具有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双层价格制。 这种做法遭到进口国的贸易报复,征收很高的反倾销税。造成社会福利损失非常大。尽管在短期内可能对出口国不利,但从长期看,随着国际市场份额上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边干边学、规模经济,以及对其他产业的积极的动态溢出作用。(三)出口促进的两个阶段(三)出口促进的两个阶段以生产和出口普通消费品为主,这些消费品包括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玩具、小型家用电器等。初级阶段从供给方面来看,这些产品所要求的技术程度相对较低,投资规模比较适中,生产方法较简单,技术易于掌握,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非熟练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禀赋状况。从需求方面来看,这些产品的需求价格与收入弹性都比较大,所以,国际市场潜力较大。当出口到一定程度,工资上升,成本增加,技术提高,资本积累变得较为丰富;同时,某些产品的世界市场趋于饱和和贸易条件趋于下降。高级阶段这时,发展中国家就应转向更高级出口促进阶段,即由消费工业品出口为主转向机器设备、电子仪器、汽车、通信器材、计算机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为主。前面所说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比较优势阶梯理论可以用来说明这一出口促进阶段的升级问题。(四)出口促进战略的绩效分析(四)出口促进战略的绩效分析出口促进战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成效显著几乎所有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都与它们采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带动起来的。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高速增长由较高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实绩的改善是随着它们从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促进而出现的。那些从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走向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却比较低, 也就是说,一直实行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经济实绩较差。相反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把41个有数据的经济体按外向和内向程度划分为四类坚定外向、一般外向、一般内向、坚定内向。外向型经济体较之内向型经济体要低,这表明外向经济体的资本使用效率更高。资本-产出比外向型经济体最高,而内向型经济体最低。 制成品出口增长率外向型经济体的经济绩效要比内向型经济体的经济绩效要好。结论外向型发展战略或出口促进战略成功原因外向型发展战略或出口促进战略成功原因制成品出口的工业化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摆脱国内市场狭小制约,有可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技术可行范围内,把资源集中用在能产生最大经济效果的工业部门。工业制成品比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大,可缓和贸易条件下降趋势,利用低工资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赚取外汇,扩大高科技资本品进口,促进国内资本品与高科技工业发展。 出口促进所创造就业机会要大于进口替代,因为出口行业一般比进口替代工业有更高劳动密集度,而且由于面向世界市场,增长速度更高。123由于面向国际市场,出口工业被置于国际竞争压力之下,迫使出口厂商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这比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增长。进口替代容易形成垄断。出口促进战略加强与世界经济联系,扩大科技、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快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步伐,增强了学习、借鉴、模仿和利用外国先进技术的能力,有利于本国技术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出口促进战略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一般说来,推行出口促进的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维持着盈余。456null出口促进与进口替代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经济越是外向越好。但是问题首先,过多地补贴过分偏向出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可能会使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也倾向于出口,结果导致资源效率降低而不是提高。其次,出口促进战略成功与否与世界经济总体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在世界贸易迅速扩张时期,实施出口促进战略容易取得成功。 在世界贸易扩张相对缓慢甚至衰退时期,实施出口促进战略就很难取得成功。 三、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协调三、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协调(一)内向型与外向型的判别进口有效汇率和出口有效汇率的比较。指进口1美元商品所实际支出的本国货币数,它包括支付的关税和各种进口规费、预付定金的利息以及其他影响进口商品价格的政策;进口的有效汇率指出口1美元商品实际所获得的本国货币数,它包括出口税、特殊汇率、与出口有关的投入补贴和其他影响出口价格的金融和税收措施。出口的有效汇率null当一个国家的出口有效汇率对进口有效汇率之比小于1时,这个国家可以看作是奉行内向型发展战略。如果这个比例从小于1转变到等于1即从旋转到时,该国的贸易体制是中性的,或者叫做自由贸易型的。如果这个比例大于1,则该国可以看作是对出口补贴过度了,变成了一种极端的出口促进。赞同温和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学者认为,实行中性的出口促进战略即自由贸易政策(即不过度限制进口也不过度鼓励出口)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协调(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协调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个国家在对某些行业实行出口促进政策的同时可以对另一些行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也可以对某些行业先实行进口替代政策而后实行出口促进政策。韩国政府每年对企业的信贷补贴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韩国整个1970年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电子、汽车能在80年代迅速地打入国际市场是与70年代政府的大规模扶植、补贴目标产业分不开的。在实行出口促进战略的同时,进口替代政策也明显地存在于许多工业中,特别是在一些生产中间产品的工业。 中国台湾当局用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加速折旧、免税或低税进口原材料等措施刺激这些工业的生产。一般说来,外向型的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对某些幼年工业实行保护使之能在日后参加国际竞争也是完全必要的,否则,这些工业不可能发展起来。因此,把出口促进与进口替代结合起来可能是最为明智的政策。对出口促进与进口替代应该如何协调的三个指导原则对出口促进与进口替代应该如何协调的三个指导原则对幼年工业概念应该有一个严格限定,并作为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首先其次针对那些预计能够实现预定出口目标的企业提供广泛的关税保护和信贷补贴,象日本和韩国所作的那样。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不应该受到保护,而应该鼓励其出口。再次只有那些初始保护成本能够由最终在取消保护情况下获得的收益完全补偿的工业才值得保护。选择保护工业需要进行严格评估,对所选工业实行的保护措施应该是温和的,暂时性的。应该有明确的时间目标,且保护程度应该逐渐降低,最终完全取消,使受保护工业逐渐适应国际竞争的环境,最终参与国际市场。第三节 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第三节 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的成就为贸易规模不断增长表现贸易结构升级,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地位提升,进出口总额已从1978年第29位上升到2010年第2位,出口额上升到第一位,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在初期发展阶段,竞争力较弱,按照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经验在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扩张,竞争力增强,制成品出口增多,逐渐取代初级产品出口。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快,致使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持续下降,最后下降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受益于出口促进的贸易战略与政策,已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产品出口为主,出口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阶段在外贸中的反映。结果(一)贸易规模飞速增长(一)贸易规模飞速增长1980年代,中国的进口每年大于出口,意味着年年贸易逆差从1990年开始,中国的出口除个别年份之外,每年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意味着贸易年年顺差,而且顺差越来越大 长时间贸易盈余,中国的外汇余额越来越大到2011年3月,外汇储备高达3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余额最大的国家(二)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二)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在1980年代初是很高的,到2000年下降到10%,到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5%。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由1980年50%上升到2000年90%,再上升到2009年95%。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比重从1990年15%上升到2009年50%以上。二、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二、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之相适应,奉行的外贸发展战略就是严格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对外经贸往来很少。改革开放前中国改弦更张,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转换到事实上的农业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之相适应,采取外贸发展战略是出口促进战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发展战略相似,并且几乎同步。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在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纷纷从进口替代转到出口鼓励,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开始从内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外向型发展战略。 80年代中期以后30多年来,中国出口促进战略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进口替代和出口鼓励并行的混合战略到激进的出口鼓励战略再到贸易自由化的外向型战略(一)封闭型进口替代战略(一)封闭型进口替代战略在进口替代战略下,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停滞不前。这个时期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微不足道。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特点是高进口限制和低出口鼓励。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一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对外贸易体制。(二)混合型贸易发展战略(1978-1991)(二)混合型贸易发展战略(1978-1991)把过去封闭的大门开始向全世界敞开,一方面大力鼓励出口,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资。大约在1978-1992年之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竞争力较弱。是高进口限制、高出口鼓励。 特点在鼓励出口的同时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加以保护。以高关税、普遍的进口许可证制度实施进口替代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几年用人民币贬值、出口补贴尤其是出口退税及其他政策鼓励出口这种混合战略使这个时期中国的外贸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2年,中国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比GDP增长(9.67%)快了3个多百分点。 到1990年,出口首次超过进口,出现顺差。进口限制进口限制维持较高进口关税率一是二是更多采用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人民币汇率高估三是到1992年,关税率还略为上升到40%,比世界14%的平均关税水平高出很多。为促进外商投资和进口机器设备,对很多进口产品进行关税减免,实际关税比名义关税低很多。到80年代末增加到53种。受许可证控制的进口商品占总进口的46%。许可证制度在限制进口方面比关税作用更大。到80年代末,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价上升到到376。仍然存在较大的幅度的高估。汇率高估能降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客观上限制出口,鼓励进口。由于实施严格配额和许可证制度,汇率高估没有起到刺激进口作用,但阻止了出口。出口企业大都亏损,依靠国家补贴来弥补成本。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变化(1981-2010)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变化(1981-2010)1980年代的出口鼓励1980年代的出口鼓励出口补贴一是二是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贬值三是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四是人民币定值过高,出口企业连年亏损,由财政补贴。 减轻财政负担,并使企业逐步成为独立实体,1991年取消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 但对出口的其他补贴却增加,如税收减免、优惠信贷、出口收汇奖励制度、低生产要素价格等措施。这种政策延续到现在,退税率根据当时情况不断调整。退税率在80年代基本上维持在10%以上。人民币汇率一直在贬值,从1981年1.7下降到1989年的3.76。客观上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空间。实施很多特殊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促进出口。(三)激进的出口导向战略(1992-2001)(三)激进的出口导向战略(1992-2001)邓小平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从1992年开始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大力鼓励出口的时期,而同时对进口的限制也在逐步减少,其特点是低进口限制,高出口鼓励。首先是进口关税大幅度下调。到2001年,平均关税水平下降到15.3%,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进口限制在这个时期逐渐减少还对资本品、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外商企业的进口产品实施关税减免。其次是进口许可证逐渐减少。到2001年第八次削减非关税措施为止,实际取消了绝大部分商品的许可证和限额制度。关税的下调和进口许可证的取消意味着对进口的限制逐渐放松,从而使进口大幅度增加。null一些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更便宜,减少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出口;一方面中国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特点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其原材料和半成品主要来自海外,而生产的产品也主要外销,也就是所谓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模式。另一方面进口关税下降和减免、许可证取消及经济特区优惠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推动出口扩张。出口鼓励力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出口退税在这个时期不断调整,有时提高,有时降低,尤其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从5%提高到15%。进口的增加刺激了出口的扩张出口的鼓励最有力的出口鼓励措施是大幅度贬值人民币汇率。一直在降低人民币汇率一直在降低人民币汇率一直在降低人民币汇率,但与市场调剂价相比仍然存在高估。1994年取消官定汇率和市场调节汇率的双重汇率体制,通过汇率并轨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同时取消了外汇留成制,代之以售汇结汇制。人民币汇价,降到1美元兑换8.62。开始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1996年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使出口企业成本降低,增强国际竞争力。结果汇率大幅度贬值不利于进口但取消大多数许可证和限额限制,大幅降低关税,对经济特区、开发区、自由贸易区和机器设备进口,实施减免税等优惠,抵消汇率升值对进口的不利影响,进口增长较快。进一步举措1992至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3.3%,高于GDP增长率9.7%,也高于前一个时期的进出口增长率。(四)自由化出口导向战略(2002-现在)(四)自由化出口导向战略(2002-现在)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WTO成员国,既享有成员国的各项权利,也同样承担成员国的各项义务。以加入WTO为契机外贸发展战略开始转型,即从激进出口导向战略转到自由化出口导向战略,特点是低进口限制、低出口鼓励。这实际上是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战略,让市场来决定中国的对外贸易,国家对外贸的干预措施大大减少。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逐年减少,到2008年,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只有一种。进口限制措施几乎都取消关税进一步下降。下降到2008年的9.8%。首先是出口退税逐渐下调,大多数产品退税率被取消或降为很低的水平。出口鼓励政策也逐渐变为中性但自2005年以来,中国开始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是对中国长期贸易盈余和巨大外汇储备的反应,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演变阶段与特征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演变阶段与特征思考题:思考题:1、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政策意义何在? 2、要素禀赋理论是怎样论证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是剩余出路理论?该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有什么不同? 4、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是什么?它得到经验支持了吗? 5、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比较优势阶梯理论?它们与传统比较优势论有什么异同? 6、什么是进口替代?支持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7、试分析关税保护的静态福利损失。请用图形证明。 8、为什么进口替代战略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 9、什么是出口促进?支持出口促进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0、出口促进战略为什么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11、中国外贸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12、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第十四章 外资利用第十四章 外资利用发展中国家收入低,国内储蓄一般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利用国外资本来弥补,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重要途径。1980年代以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载体,资本跨国流动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影响逐渐超过国际贸易。 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外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创造条件。第一节 外资概念与两缺口模型第一节 外资概念与两缺口模型一、外资的定义与分类从资本内涵看首先其次从资本结构来看从资本来源来看,外资分为官方外资和私人外资。私人投资最大的特点是商业性和盈利性目的。再次狭义外资指外国资本或外国储蓄,广义外资还包括外国的技术、管理方法,以及运销渠道特别是国际市场运销渠道。债权性外资即外债,要求引资者在固定期限内偿还投资者本金和利息。包括以外国政府为代表公共的、公共担保的和未经担保的私人长期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信贷的使用以及短期债务。股权性外资则仅当投资国在东道国的资本发生盈利时才需要支付,这其中又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二、两缺口模型二、两缺口模型传统观点认为,利用外资最主要目的是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即填补储蓄与为实现增长所需资本之间的缺口。也扩展到填补外汇缺口和技术与管理的不足。两缺口模型从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导出来的调整得到: I - S = M – X最初是在1960年代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和斯特劳特(A.M.Strout)提出来的。其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两缺口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三缺口”、“四缺口”模型。总支出(C + I + X)与总收入(C + S + M)恒等,其中,C指消费,I指投资,X指出口,S指储蓄,M指进口。左边(I - S)是投资与储蓄之差,称为储蓄缺口,右边(M - X)为进口与出口之差,称为外汇缺口。null两缺口模型含义外资起到弥补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的双重功效如果投资超过储蓄,就会形成储蓄缺口。 维持既定投资只能依赖商品与劳务的进口;会造成进口超过出口,形成外贸缺口。在进口大于出口下需要更多外汇,所以外贸出口也称为外汇缺口。无论是两缺口分析,还是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具体衡量,以及国外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模型 都集中强调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显带有“唯资本论”的烙印。利用外汇储备和外资是弥补外汇缺口的可行途径,当外汇储备不足时,利用外资是唯一的途径。对两缺口更深入的分析对两缺口更深入的分析根据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类推,经济增长率g也可以为进口率(i=M/Y)除以边际进口倾向(m=M/ΔY),也就是g=i/m。经济增长率g=s/k, k=ΔK/ΔY =边际资本-产出比假定国内与国外资源间不存在完全替代性,两者所支撑的经济增长速度不相等,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其中的最小值。国内储蓄允许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外汇储备允许的经济增长速度。则,经济增长受国内储蓄所限制, 若这种限制未被消除,则有一部分外汇储备被闲置。国内储蓄允许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外汇储备允许的经济增长速度假设1假设2 相反则,经济增长速度受外汇储备所限制, 若这种限制未被消除,则有一部分国内储蓄被闲置。null一国的目标经济增长率为r,假设3由上述的两个经济增长率等式得到,目标储蓄率s* = rk,目标进口率i* = rm。国内储蓄不能维系既定的经济增长如果预测到那么存在着储蓄缺口为: I - S = s* Y - sY = (rk)Y - sY维系既定的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最小的进口量高于出口的最大能力如果预测到那么存在着外汇缺口为: M - X = i* Y - iY = (rm)Y – iY其中i为出口能力所允许的进口率。要达到目标增长速度,外资流入必须要填补两缺口中的最大者,同时另一缺口随之被填补,外资流入发挥着双重功效。三、两缺口模型的扩展三、两缺口模型的扩展第三个缺口赫尔希曼(A.O.Hirschman)等人国外资本在填补储蓄和外汇缺口的同时,又填补了技术缺口。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但不是最关键的约束。最关键的约束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缺乏,也就是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管理和企业家的才能。在经济发展中,除储蓄和外汇两个缺口外,还存在着第三个缺口,即技术缺口,也就是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的缺口, 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源尚无能力填补第三个缺口,只能依赖国外资本。第四个缺口,即税收缺口第四个缺口,即税收缺口就是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支出与税收之间的缺口。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导出来可以推出税收缺口G-T: (I - S) + (G - T) = M - X通过完整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C + I + G + X = C + S
本文档为【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武汉大学郭熙保 ch13-1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731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2-24
浏览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