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 农业害虫防治学-水稻害虫2

3 农业害虫防治学-水稻害虫2

举报
开通vip

3 农业害虫防治学-水稻害虫2nullnull大螟 (Sesamia inferens)null前翅中部有1条暗褐色纵纹。大螟 (Sesamia inferens)null幼虫:腹足趾钩单序,横列。大螟 (Sesamia inferens)null稻螟蛉nul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nul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nul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一、分布与为害 全国发生普遍,以黄淮流域以南发生多,为害重。 主要为害...

3 农业害虫防治学-水稻害虫2
nullnull大螟 (Sesamia inferens)null前翅中部有1条暗褐色纵纹。大螟 (Sesamia inferens)null幼虫:腹足趾钩单序,横列。大螟 (Sesamia inferens)null稻螟蛉nul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nul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nul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一、分布与为害 全国发生普遍,以黄淮流域以南发生多,为害重。 主要为害水稻,偶见为害小麦、大麦、粟及甘蔗等作物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幼虫吐丝纵卷叶片成虫苞,幼虫在苞内取食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皮及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响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导致严重减产。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局部性、偶发性害虫。70年代以后,为害日趋严重。在河南、山东及沿渤海湾的辽东半岛等地己经成为水稻的重要害虫。null二、生活史 我国1年发生2-8代。河南北部发生3代,河南南部发生4代。 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在30N左右,相当于1月份4℃等温线附近。 周年发生区:1月份16℃等温线以南,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台湾南部等地,周年为害,无越冬现象。 越冬区:位于1月份4-16℃等温线之间,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湖南、江西、浙江的中南部,其中南岭以南以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越冬场所在再生稻、稻桩和李氏禾、双穗雀稗等杂草上,幼虫藏于卷叶内,蛹在叶鞘、株间或地表枯叶上的薄茧中。 冬季死亡区:位于30N以北的广大地区,即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北部和四川中部一线以北,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nul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二、生活史 河南: 5/下-6/中 豫南发生第1代,虫量少。 6/下-7/中下 豫南发生第2代,虫量大,为害重。 7/中-8/中 在北方各稻区普遍发生严重,豫南发生第3代,一般为害较重。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三、迁飞及虫源 每年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北迁,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 第1次北迁:3/中下-4/上中,虫源由大陆以外的南方迁入我国岭南地区,构成当地第1代虫源。 第2次北迁:4/中下-5/中下,仍由大陆以外的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岛等地向岭南和岭北地区迁入,构成当地第2代(岭南)或第1代(岭北)虫源。 第3次北迁:5/下-6/中,由岭南地区向岭北及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区迁入,并波及到江淮地区(豫南), 构成该地区第2代或第1代虫源。 第4次北迁:6/下-7/中下,由岭北地区向江淮迁入,波及华北、东北地区(豫南), 分别形成当地第2代和第1代虫源。 第5次北迁:7/下-8/中,由江南和岭北地区向江淮地区和北方迁入,构成北方第2代虫源。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三、迁飞及虫源 每年8/底-11月有3次回迁过程。 第1次回迁:8/下-9/上中,由北方和江淮地区向江南、岭北、岭南迁人。 第2次回迁:9/下-10/上。 第3次回迁:10/中下。 在福建古田有“7月上山,8月下山”的垂直迁飞现象。 稻纵卷叶螟无固定的虫源发生基地,此点与飞蝗不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三、迁飞及虫源 迁飞机制:迁飞与生殖停滞有关。 迁飞前卵巢发育处于停滞状态。 光周期和升温是诱发生殖停滞和迁飞的主要因子。 夏季在长日照条件下,高温(28.2℃)是诱发北迁的主要因素;秋季在降温条件下,短日照是诱发回迁的主导因子。 迁飞是主动起飞,被动运转,中途可停息再飞。 降落的气象条件为锋面天气、气旋和副高压控制。 迁飞的能源为蛾体中的粗脂肪。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四、主要习性 成虫:飞翔力强。雌蛾趋光性强于雄蛾。成虫喜吸食植物的花蜜和蚜虫的蜜露作为补充营养。 产卵:选择生长嫩绿、茂盛的丰产田和圆秆拔节期及幼穗分化期的稻田产卵,抽穗后稻叶上卵量较少。 每雌产卵100多粒,单粒散产,以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尤其是上部2、3叶最多。 幼虫:5龄。初孵幼虫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的叶鞘内,或钻入旧虫苞内啮食叶肉,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透明小点;2龄幼虫开始在叶尖吐丝纵卷成小虫苞,称为束叶期。1头幼虫一生可取食为害5-7片叶。 化蛹部位:分蘖期多在基部枯黄叶片及无效分蘖上;抽穗期多在叶鞘内或稻株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 远距离迁飞靠水平气流运载,所以迁飞方向取决于气流场的走向。8月底以前以偏南气流为主,蛾群由南向北逐代迁飞; 8月底以后以偏北气流为主,由北向南回迁。 2、食料 叶片浓绿、肥厚、宽软的稻株着卵多。密度较高、偏施氮肥的稻田叶片嫩绿,着卵量较多;分菜期和孕穗期与成虫发生期相遇的着卵量大。 一般粳稻比籼稻受害重;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受害重;阔叶品种比窄叶品种受害重;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受害重。 3、天敌 卵期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等,寄生率一般达20%-50%; 幼虫期和蛹期常见的寄生蜂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瘤姬蜂等。 捕食性天敌有多种步甲、隐翅虫、青蛙和蜘蛛等。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六、防治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叶色淡、窄、薄、硬,叶脉间和表皮硅沉积多且硅链排列紧密)。 2、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8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3750-4500克/公顷(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1800-2250克/公顷);使用技术要点:于稻纵卷叶螟卵盛孵期喷雾使用。注意事项:(1)施用期一般比使用化学农药提前2-3天,对害虫的低龄幼虫效果好。30℃以上施药效果最好;(2)不能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或杀菌剂混用;(3)Bt可湿性粉剂对蚕毒性高,在养蚕地区使用时,必须注意勿与蚕接触,养蚕区与施药区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2、生物防治 信息素诱杀稻纵卷叶螟必须要使用粘胶诱捕器,水盆诱不到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六、防治方法 3、化学防治:孵化盛期-2龄幼虫期。 20%米满胶悬剂30-40ml/亩 50%辛硫磷EC 1000-1500倍液 48%乐斯本EC 40-50 ml/亩 杀虫单或杀虫双:810-1080克有效成分/公顷 氟虫腈:30-37.5克有效成分/公顷。注意事项:该药剂对甲壳类虾、蟹及蜜蜂高毒,使用时防止田水污染养殖池塘、河流及喷药污染蜜源植物。null直纹稻苞虫成虫:体、翅黑褐色,有金黄色光泽。前翅7-8个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环形,后翅4个白斑呈“一”字形。 幼虫:头正面中央“山”褐色纹。前胸背板1条褐色横纹。(Parnara quttata)null直纹稻苞虫null直纹稻苞虫nullnull曲纹稻苞虫null曲纹稻苞虫null隐纹稻苞虫
本文档为【3 农业害虫防治学-水稻害虫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590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2-02-20
浏览量: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