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举报
开通vip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 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 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64   讲课学时:60 学  分:3 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 世界通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 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 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64   讲课学时:60 学  分:3 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 世界通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另外要求撰写有批判性的读史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或书评两篇。将邀请校外专家讲座,组织观看录像或教学参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 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教学要求: 识记:史学概论的对象;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  围;史家“四长”;学本体论;历史的认识论;历史的方法论 理解: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三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运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编 史学本体论 第一章 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对史学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明确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克服史学危机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识记: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 历史记录;历史学的产生; 历史学的分类; 理解:现代史学结构体系;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学危机出现的原因;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运用:明确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克服史学危机论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史学概论的对象 二、史学概论的任务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一、历史的本体论 二、历史的认识论 三、历史的方法论 第三节 学习史学概论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二、具体学习方法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史学概论的要求 一、要具备史家“四长” 二、要具备“四性” 第五节史学概论的历史和现状 一、起源 二、形成 三、发展 四、曲折前进时期 第六节学习史学概论的主要参考书籍 一、解放前的一些重要书籍 二、解放后的有关专业参考书 三、最近十年翻译引进出版的西方参考论著 四、参阅教材 第二章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目的: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多样性的综合体,历史学作为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它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在研究范围上不可避免地与许多学科交叉。掌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加自觉地从事历史研究,推动史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信息量大,信息交叉的现代化社会中,历史学必须打破传统的界限,进行许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说这个问题做得好不好,引不引起的注意,是关系到历史学的第二生命和第二春天的问题。 教学要求: 识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理解: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运用:如何利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知识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试 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与其他邻近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一、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哲学对历史学的指导作用 (二)史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 (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一)史学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 (二)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 (三)史学对文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史学和自然科学学科的关系 一、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一)治史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技术手段 (二)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 (三)历史学与其它自然科学融和,产生了一系列颇具生命力的历史边缘学科 二、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需的物质前提,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二)地理环境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舞台,因此,地理学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方法。 (三)地理学与历史学渗透,形成了历史学一支重要的分支学科—历史地理学 第三章 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观的演变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从古到今最主要的史学观点、流派和史学思想及其演变过程。 2.在中西方史学发展的对比中,寻找中国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对中国史学进行反思。 3、吸取西方新史学的长处,拓宽历史视野,为以后新史学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识记:纪事史学;修昔底德;神学史学;人文史学;马基雅弗利;理性主义史学;伏尔泰;历史哲学;维柯;兰克;克罗齐;柯林伍德;斯宾格勒;汤因比;天命历史观;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三统三正”的唯心史观;“六经皆史”的历史观;进化论历史观;“二重证据”法;“整理国故”;“层累说” 理解:希罗多德史学思想和观点;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史学(又称教会史学)特点;黑格尔历史哲学主要观点;. 兰克实证主义史学主要观点和特点;法国年鉴学派主要观点及方法;相对主义历史学派的史学思想和观点;世道变异”的历史发展观;两汉时期的主要史学思想和观;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史学发展的繁荣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当代西方史学新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史学。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史学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新在什么地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史学的奠基人 运用:对人文主义的简要评价;史形态学的主要观点及运用;当代中国史学的反思。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新思潮 一、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 (一)古希腊罗马的纪事史学 (二)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史学(又称教会史学)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史学 (四)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史学 (五)历史哲学的兴起 二、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新思潮 (一)兰克实证主义史学 (二)法国年鉴学派 (三)新黑格尔主义历史学派 (四)相对主义历史学派:现在主义历史学派 (五)历史形态学派 第二节 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史学的反思 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史学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二)两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成熟期 (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史学发展的繁荣时期 (四)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史学从全面整理史料发展到考证史学时期 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 (二)中国近代著名历史观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 (二)郭沫若式中国马克思史学的奠基人 (三)对马克思史学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代表人物 四、当代中国史学的反思 (一)几十年来中国史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当代史学存在的主要失误和不良影响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思和运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增强抵制的自觉性。 2.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重点是掌握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和历史的动力问题,并能够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学要求: 识记:历史观;历史解释;历史规律;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历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历史的现象与本质;历史发展的渐变和突变;历史遗产; 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历史规律的特征;认识历史规律有时会出现谬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动力观的基本内容;“合力系统”;农民起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动力;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怎样正确理解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人类历史的螺旋式发展;“批判”与“继承”的辨证关系;封建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怎样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怎样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怎样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 运用: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动力论的反思;历史创造者的命题;如何认识帝王将相和英雄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将原理运用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并形成一种自觉行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一、历史解释与历史观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划分标准 (二)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三)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二)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过程的原理 (三)关于历史主义的原则 二、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一)历史规律的基本含义 (二)历史规律的特征 (三)认识历史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认识历史规律是曲折的,有时也会出现谬误 三、历史的动力 (一)历史动力与历史观 (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讨论及其评价 (三)“合力系统”对历史的发展作用 (四)历史动力论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四、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原理 (一)什么叫偶然性和必然性 (二)二者的关系 五、历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二者的概念 (二)怎样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 六、历史的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二)两者的关系 (三)注意两个问题 七、人类历史的螺旋式发展 (一)内容 (二)举例分析说明 八、历史发展的渐变和突变 (一)历史的渐变 (二)历史的突变(质变、飞跃) 九、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一)什么叫历史遗产 (二)“批判”与“继承”的辨证关系 (三)“批判继承”历史遗产的具体标准 (四)关于封建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 十、民族和民族关系的问题 (一)怎样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怎样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 (三)怎样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 第二编 史学方法论 第五章 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鉴别 教学目的: 1. 理解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种类及不同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 掌握收集、鉴别和整理史料的一些基本功。 教学要求: 识记: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校勘;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辨伪;考证;本证法;理证法; 理解:史料的作用和分类;搜集史料的方法、途径;资料的整理的方法;勘的基本依据;校勘的方法;考证的方法; 运用:史料的制卡摘抄;为什么要对史料进行鉴别;如何对史料进行鉴别、辨伪、校勘和考证。 教学内容: 第二编 历史学的方法论 第五章 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鉴别 第一节 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史料的作用和分类 (一)作用 (二)史料的分类 二、史料的搜集 (一)搜集史料的方法、途径 (二)史料的制卡摘抄 三、资料的整理 (一)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按时间先后的整理 第二节 史料鉴别的主要方法 一、为什么要对史料进行鉴别 (一)记录时产生的错误 (二)流传中产生的错误 (三)有意作伪 二、鉴别史料的方法 (一)校勘 (二)辨伪 (三)考证 第六章 重构历史过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历史重构的基本原则。 2.使学生掌握史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方法和途径。 教学要求: 识记:重构历史;史学论文 理解:重构历史过程的方法;为什么要写论文;史学论文的类型;选题的方式;选题的依据;题目取舍标准;题目的可行性;史学论文的鉴定与评价 运用:如何判断论文有无新意,有无创新?摸清行情,了解信息;按照史学论文的撰写要求和方法撰写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教学内容: 第六章 重构历史过程 第一节 重构历史 一、什么叫重构历史 二、重构历史过程的方法 (一)按时间观念重构历史 (二)按空间观念重构历史 (三)按内容和性质来重构历史 第二节 史学论文的撰写要求和方法 一、什么叫史学论文 (一)论点 (二)论据 二、为什么要写论文 (一)为了巩固读书和听课的收获,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二)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增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能力 (三)写论文即是训练历史研究的目的 三、史学论文的类型 (一)从内容和性质看 (二)从分量来看 四、怎样选题 (一)选题的方式 (二)选题的依据 (三)题目取舍标准 五、写作步骤 (一)摸清行情,了解信息 (二)收集资料 (三)整理资料 (四)草拟大纲 (五)打好初稿 (六)修稿和定稿 六、史学论文的鉴定与评价 (一)最重要的是看论文学术价值的大小(是根本) (二)在具备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是否具备社会价值(无论大小,这不是判别的根本) 第七章 新史学方法 教学目的:     了解系统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历史计量方法和口述史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 教学要求: 识记:历史系统方法; 心理史学方法;精神分析学派;疾病学派;历史比较研究;横向比较;微观比较;机械类比;历史计量方法;口述史学方法 理解:现代系统论形成和发展;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现代历史心理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流派;心理史学研究必要性和局限性;历史比较研究的客观基础和理论根据;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历史比较研究的运用程序;历史计量方法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手段;计量史学的优缺点;口述史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如何运用口述史料。 运用:系统论在历史学中的运用和要求; 心理史学方法及其运用;计量史学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七章 新史学方法 第一节 整体系统分析方法 一.系统 系统方法 历史系统方法 (一)所谓“系统” (二)所谓“系统”方法 (三)所谓历史系统方法论 二、现代系统论形成和发展 (一)概况 (二)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三、系统论在历史学中的运用和要求 (一)整体分析 (二)层次分析 (三)结构分析 (四)环境分析方法 (五)动态分析 第二节 心理史学方法 一、什么叫心理史学方法 二、历史心理分析的形成 三、现代历史心理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流派 (一)精神分析学派 (二)疾病学派 (三)人文主义学派 (四)社会学派 四、现代历史心理分析的使用范围和研究资料 (一)适用范围 (二)研究资料 五、现代心理史学理论及其适用的初步探讨 (一)心理学理论举要 (二)心理史学方法研究实例分析《天京事变的个体心态探由》 (三)心理史学研究必要性和局限性 第三节 比较史学方法 一、什么叫历史比较研究 二、形成和发展 三、历史比较研究的客观基础和理论根据 (一)客观基础 (二)理论指导 四、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 (一)横向比较 (二)纵向比较 (三)宏观比较 (四)微观比较 五、历史比较研究的运用程序和适用范围 (一)运用程序 (二)运用举例 六、历史比较研究的局限性 (一)根据可比性原则,进行比较研究要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 (二)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错误,流于形式化比较,甚至作错误的比较  第四节 计量史学方法 一、什么叫历史计量方法 二、形成和客观基础 (一)形成 (二)客观基础 三、历史计量方法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手段 (一)基本要求 (二)一般手段和方法 四、计量史学的优缺点 (一)优点 (二)缺陷 第五节 口述史学方法 一、什么叫口述史学方法 二、口述史学的复兴及现代口述史学的发展 三、口述史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一)从研究对象看 (二)从研究主题上看 四、如何运用口述史料 (一)首先要具备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对口述史料必须经过核实证实 (三)具备一些具体的调查访问的知识和才能 五、中国口述史学的设想 第三篇 史学认识论 第八章 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 教学目的: 1. 理解历史认识的主体、客体、历史资料及其特征以及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2. 理解为什么说历史真相是可知的,为什么说历史学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科学。 教学要求: 识记: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资料;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主体化的历史; 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实践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怎样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问题;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 运用: 1.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2. 为什么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这种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3. 如何认识评价历史客观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 教学内容: 第三篇 史学认识论 第八章 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 第一节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历史认识的主体 二、历史认识的客体 三、历史资料 四、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一)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作用 (二)三极能动统一的结构图示 (三)历史认识中的三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达到统一 第二节 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是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史客观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 (一)历史客观主义 (二)历史相对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对历史客观实在性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主体化历史和客体历史的关系 一、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一)概念 (二)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二、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 (一)两者的关系 (二)为什么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第九章 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 教学目的: 1.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及其层次结构。 2.理解历史认识思维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 识记:历史感性认识;历史知性认识;历史的理性认识;思维方式; 科学与艺术; 事实判断; 成因判断; 价值判断 理解: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人们的需要; 历史认识的过程:感性、知性、理性及其相互关系。思维方式特征历史发展变化过程; 历史思维首先必须运用形象思维; 为什么说价值判断是目的或归宿呢?为什么说成因判断是关键呢?为什么说事实判断是基础呢? 运用: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及其相互关系和运用。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特征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人们的需要。 二、中外实例说明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过程:感性、知性、理性 一、三者的概念、特点和关系 (一)历史感性认识 (二)历史知性认识 (三)历史的理性认识 (四)三者的关系 二、人类历史认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特征: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运用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 二、思维方式特征历史发展变化过程 三、历史学与科学和艺术 (一)科学与艺术 (二)历史思维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 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一、事实判断 二、成因判断 三、价值判断 四,三个层次判断的相互关系 (一)相互关系 (二)为什么说价值判断是目的或归宿呢? (三)为什么说成因判断是关键呢? (四)为什么说事实判断是基础呢? 第十章 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检验历史真理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 2.理解历史认识的是非得失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 3.理解历史认识能够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的真理目标推进,对真理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 教学要求: 识记:用社会实践检验历史真理;历史真理;社会实践;以今推古;真理的相对性 理解:检验历史真理的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检验历史真理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历史真理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才能判定其是非;历史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 运用:如何检验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检验历史真理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 一、检验历史真理的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二、历史真理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才能判定其是非 (一)所谓用社会实践检验历史真理 (二)历史真理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才能判定其是非 (三)个人的生活“经验”,“权威们的陈述”是检验历史真理的标准的认识 第二节 历史真理的可知性和可检验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坚信,客观历史真相是可知的,因此历史学能够而且应该探求客观的历史真理。 “以今推古”方法,就是以对现实的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的认识作为理论指导原则,返回去推知古代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的方法。 第三节 历史认识三个不同层次的检验标准 一、如何检验事实判断 二、如何检验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四节 历史真理的探索,历史科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真理的相对性 二、人类对自己的历史的认识同他们对自然界极其历史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科学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而且都是由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推动着向前发展的。 三、回顾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过去走过的历程和当代的趋势,历史科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实践环节 1、条件具备时,可到博物馆和科研机构参观。 2、假期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60 4 64 六、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面试答辩、讨论、写论文、写假期社会调查等相结合。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史学概论》:主编:庞卓恒;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2006年6月版。 (二)主要参考书 一、解放前的一些重要书籍 ①姚永朴,李泰棻的《史学研究法》 ②《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研究法外编》梁启超(图书馆有) ③吴贯固《史之梯》(一名《史学概论》) ④胡哲敷的《史学概论》 ⑤何炳松的《历史研究法》与《通史新义》 ⑥吕思勉的《历史研究法》 ⑦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图书馆有) 二、解放后的有关专业参考书 ①《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苏双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③《中国历史研究法》,赵光贤,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④《唯物史观与史学》,蒋大椿,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桂道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⑥《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⑦《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上,下),葛樊春,项观奇,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⑧《历史学理论辑要》(上,下),梁寒冰,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⑨《历史学的视野》,彭卫、庆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史学入门》,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华书局,1988年6月版。 11.《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室编,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另外,凡是李大钊、范文澜、周谷城、尚钺、李亚龙、翦伯赞、刘大年等史学家的史学论文集都可以看。 三、最近十年翻译引进出版的西方参考论著 ①《西方新史学述评》,庞卓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②《历史学》(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流派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④《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北武、陈启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四、参阅教材 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和见过的教材有: ①《历史科学概论》,葛懋春、谢本书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②《史学概论》,白寿彝,1985年,北师大,198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 ③《史学概论》,吴泽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 ④《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1986年2月版。 ⑤《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矍林东、马雪萍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这部教材是集当今几大史学大腕之手笔合成,具有很高价值,现在考研究生,至少考复旦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大,北师大等学校要用这本书,我先想利用些作教材,但对于你们来说难度较大。同时在全国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学大纲相差太远。没有采用。 ⑥《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 ⑦《史学概论》赵吉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这本教材是赵吉惠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全国师专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与大纲大致相吻合,难易度也适中。 ⑧《史学概论》,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⑨《历史学概论》孙恭恂,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版。
本文档为【《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88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4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2-02-20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