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章_存在主义

第四章_存在主义

举报
开通vip

第四章_存在主义null 第四章 存在主义 第四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 第二节 雅斯贝斯 第三节 萨特概述概述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描述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从而揭示人的存在的哲学流派,它形成于一战后的德国,二战期间盛行于法国,以后又流传到其它国家。这个时代产生的存在主义在考察人生境遇时把孤寂、烦恼、畏惧、绝望、迷惘、困惑、沉沦、荒谬等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当作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只有揭示它们才能揭示真正的存在。其代表人物有基尔凯戈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萨特。 存在主义者大都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不断超出自己...

第四章_存在主义
null 第四章 存在主义 第四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 第二节 雅斯贝斯 第三节 萨特概述概述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描述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从而揭示人的存在的哲学流派,它形成于一战后的德国,二战期间盛行于法国,以后又流传到其它国家。这个时代产生的存在主义在考察人生境遇时把孤寂、烦恼、畏惧、绝望、迷惘、困惑、沉沦、荒谬等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当作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只有揭示它们才能揭示真正的存在。其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有基尔凯戈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萨特。 存在主义者大都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不断超出自己的界限。人总是不断地超出现在而面向未来,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谋划、生活和行动。人总是不断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选择、创造自己。而人的这种谋划、创造、选择活动就是人的自由。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一、基尔凯戈尔 索伦·基尔凯戈尔(Sören Kierkeggard又译为“齐克果”、“祁克果”)生于1813年,死于1855年,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他出生于一个笃信基督教的羊毛商家庭,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1841年至1842年曾去德国柏林 大学留学,听过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的课。 谢林的后期神秘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生性孤僻,私人生活充满苦恼和不幸,一生 过着隐居生活,埋头于带有文学色彩而充满忧 虑的哲学写作。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著述: 《非此即彼》(1843) 《恐惧的概念》(1844) 《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 《非科学的结论性附篇》(1846)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1、人生三绝望 A、不知道有自我 这种绝望是指,一个人在世界上奋斗了许久,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有追求代表有欲望,有欲望则代表一个人愿意激发内在潜能,朝着目标奋斗。然而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追求什么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顿,这是由于我们不知道有“自我”。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被塑造来迎合社会的需要,学习如何追求成功。然而,这种成功是相当外在化的(拥有车子、房子、位子……),人的生命绝对不应该只以这些为满足。因此基尔凯戈尔认为,如果人不知道有自我,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到最后也只是一场空,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B、不愿意有自我 有些人发现自我以后却不愿意有自我,因为要独自面对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人是否要成为自我,必须透过自己的选择。 C、不能够有自我 实现自我必须走很长的路,因此会感到非常绝望。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是非常孤独的,而坚持下去是否会有好的结果,更是未知数。 基尔凯戈尔是一个宗教信徒,因此他透过对宗教的信仰来面对这种不确定感。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2、人生的三种状态 A 、美学状态或感性状态 人们生活在追求感性快乐的表面状态中,不愿正视生活,不愿面对自我,不愿承担责任,因此不愿作出选择。他们尽量地向外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和权力,沉迷在当下享乐生活中,忘却了过去和未来。这些的确给人们以片刻的满足,外在的享乐生活的确能暂时掩盖内心的生活,但是,它不能取代永恒的内心生活。外在生活的满足是不稳定的,而且是稍纵即逝的。 B 、伦理状态或理性状态 基尔凯戈尔认为,处于伦理状态或理性的生活状态的人们不是享乐主义者而是禁欲主义者。内在的道德责任心对他处于支配地位。这种状态的个人已有明确的善恶观念并且总是趋善避恶,追求正直、仁爱等美德。这些都只能通过行动的选择才能达到。但是,这时的人是理性的人,并未达到真正的存在。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C 、宗教状态或非理性状态 基尔凯戈尔认为,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是一个摆脱了一切而完全孤独的存在,是一个惟独面对着上帝的“罪人”。这时的人既摆脱了肤浅的感性状态,又超越了矛盾的理性状态而返回到非理性的主观自我,成为真实的存在。宗教状态的人体验到自己生来就是有罪的,只有面对全知全能的上帝,从内心深处悔过、满腔热情地信仰上帝,才能获得存在的真理。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出身于普鲁士萨克森省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864年进波恩大学攻读神学,不久改学古典语言学,成绩优异。1869年,尼采尚未大学毕业便被推荐到瑞士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此时,尼采只有24岁,此后尼采加入瑞士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尼采曾赴前线做志愿兵。后回巴塞尔大学重新执教并开始著述。由于长期工作过度,再加上性格孤僻,一直过独居生活,尼采于1880年得了精神分裂症。他因此辞去大学教职,开始游历欧洲。1889年他完全疯狂,移居魏玛,由他的妹妹照料生活,1900年逝世。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著述: 《悲剧的诞生》(1872) 《扎拉图士特拉如是说》(1883-1884) 《道德的谱系》(1887) 《瞧,这个人》(1888) 《权力意志》(1895)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1、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堕落的时代。这主要表现在整个人类和近代文化的怯懦上。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湮灭了,起而代之的是为“弱者”唱赞歌的“怯懦文化”。普通人全是平庸、凡俗之辈,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漠然置之,没有生活热情,没有创造精神,与动物、植物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哲学也附和这种状况、丝毫不关心人的存在,不关切人的真正价值,却把上帝或理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完全交付给上帝的安排和理性的支配。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因此,首先,尼采反对上帝。他宣称:人们不敢承担自己存在的责任,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全知全能的上帝。人们自欺欺人,相信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人的价值由上帝来评价,善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也由上帝来制定。由此而产生的基督教道德是建立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的,它有利于怯懦、萎靡的大众和奴隶,而不利于强者。 尼采宣称:现在,上帝死了,或者说上帝原本就不存在。这样,以往建立在上帝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就成为可疑的东西,人于是就变成无所依靠的孤独的存在。 尼采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或强者,应该是无所依靠,自我奋斗的孤独的人。孤独的人毫无理由把自己的生存寄托于上帝,他必须自己承担自己存在的全部责任,因为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样,人就要面对这种现实,朝自己内心深处去发掘自己存在的依据。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其次,尼采反对理性。他认为软弱和怯懦的时代还表现在人们把自己的生命或存在诉诸理性。人们试图从思维的理性系统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并依据理性的真理判定其价值。然而,理性是什么呢?理性只不过是不准确的知觉,是人类抽象力所创造的东西。它追求相似性、一致性,而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歪曲了真实的存在,给人描绘了一幅虚假存在的图画。 其实,理性只有作为谋求权力的工具,以维护、促进生命的存在才有价值。但是,人们为了生活往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安排世界,这也就是要创造出各种逻辑符号,把复杂的知觉整理为理性的系统,因为理性能够提供的只是一般的、反复出现的东西。 于是,人们便把理性当作真理的标准。按照这种理性的标准,世界完全颠倒了。变动不居,充满矛盾、生气勃勃的真实世界被看做是反常,受到攻击,而虚假的、不变的和超感觉的世界却被当作了真实的世界。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尼采认为,正是对上帝和理性的盲目崇拜造成了时代、人类、文化和哲学的堕落。他要从哲学上反抗这种状况,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他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改变人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己的态度。他要把上帝和理性从哲学中驱逐出去,让具有权力意志、热烈地追求生存的人占据哲学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2、权力意志论 所谓权力意志也就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且更主要的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人生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一句话,就是发挥自己的权力。正是这种权力意志派生并决定了在人的生命中所发现的一切东西,从各种肉体的过程到高级的精神活动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不仅人、动物、植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例如引力与斥力、化合与分解等的本质也都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世界的基础,这个世界除了权力意志之外,什么也没有。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因此,尼采所谓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也就是要用权力意志论重新衡量一切传统的和现行的观念。真理的标准不是理性,而是权力意志,任何理论只要对追求、提高权力意志有用,不管它在世人看来多么荒谬和不可思议,也是真理;理性只能作为生命追逐权力的工具才有价值。 按权力意志的真理标准来重新估价一切,世人心中的世界便被颠倒过来了:善就是不惜一切手段增强权力意志的行为,恶则是一切妨碍、反对增强权力的行为;幸福则是掠夺和奴役弱者,增强权力感等等。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听从权力意志的召唤、按照权力意志的原则行事的人就是“超人”。超人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依赖于理性铺设的、通向未来的道路。他清醒地知道自己面前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偶然与混乱的变动不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信赖,自己必须承担其生存的责任,自由地发挥追求权力的意志,以获得真实的存在。 外部的自然的世界、社会及其芸芸众生都不能遏止超人的自由意志,它们不过是超人统治的对象,超人则是自然、社会以及其他一切的立法者。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先驱尼采的思想从“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和“超人”理论可见其全貌,也可见其对西方文化的彻底反省和批判精神。上帝死了,是因为我们杀死了它,我们不再相信它,因而那些建立在上帝观念基础上的一切价值都要被抛弃。 人因上帝之死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如此让人觉得不可靠,仿佛失去了重力的人在太空飘忽不定地、没有任何方向地漫游。尼采希望在彻底扫除旧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价值观,使人成为过着真实生活的人,以权力意志维系失重后人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秉承尼采对人的真实存在的追求,他们同样认为上帝死后人已经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是,他们更为侧重的却是对人的存在的虚幻、荒谬的揭示。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1901年雅斯贝斯考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学,第二年转学到慕尼黑大学继续学习法学,但由于对法学毫无兴趣,便弃法从医。1903—1908年的六年中,他在柏林、哥廷根、海德堡等大学攻读医学。190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海德堡大学精神病理学讲师和副教授。1921年被任命为哲学教授。纳粹上台后,受到迫害,1937年被解除教授职务,侨居瑞典,埋头写作。二战后重返德国,任海德堡大学的荣誉评议员。1948年迁居瑞士,任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1969年病逝。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著述: 《哲学》(1924-1931) 《理性与存在》(1935) 《生存哲学》(1937) 《历史的起源和目的》(1949) 《当代人类的命运与哲学思维》(1969)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一、哲学与人 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人的本质的表露,这突出地表现在哲学的起源上。哲学的起源是多方面的,它首先起源于对世界的惊愕而产生了疑问和认识,觉醒到生活的需要;然后,从认识了的事物中产生了怀疑,继而形成批判的检验,在得出清晰的结论后,自我得到了满足。在惊愕与怀疑之后,人们便返身追问自己的状况。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状况中,有些状况可以改变,有些状况则无法改变,例如人一定会死、一定会有痛苦和孤独感,雅斯贝斯将它们称为“边缘状况”。意识到这些边缘状况无法改变乃是哲学最深刻的起源。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雅斯贝斯认为,他的生存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这种哲学不同于以存在物为对象,以建立体系为目的的古典哲学,也不同于以逻辑为对象,以寻求明晰确定的知识为目的的所谓科学的哲学,它是以人为对象并且以人为目的的哲学。 完整的人不在人的外表,而在人的内心;完整的人不仅包括现实的人,也包括理想的人,超越的人。因此,雅斯贝斯认为生存哲学与科学、宗教都密切相关,它从科学那里获得了批判的、实际的知识;从宗教那里接受了超越性的观念。 雅斯贝斯强调哲学是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个人在一定状况中尤其是边缘状况中的心境和体验。哲学思维的方法是超越的思维方法,只有通过人的内心的自我认识的直觉才能洞察本质。他与海德格尔一样认为,人往往在面临危难和死亡时才能实现这种神秘的直觉,才得以洞悉存在的本质。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二、生存样式 1、实存。实存是指具体的、物理与心理意义上的个人。雅斯贝斯认为,人之为人,首先是一个存在在此的事实。这是人或主体在实存或经验层次上的存在。他具有本能和需要,为了满足这些本能和需要,他努力向外寻求,经验到客体世界并与之发生实际的关系。 人在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受着由自己的经验构成的环境的限制,个人或者是历尽艰难,孤军奋战,或者是退缩怯懦,逆来顺受。尽管它偶尔有些欢乐,但充满于人生道路之上的却是痛苦。因此,在实存的层次上的主体为经验世界所限制,成为有始有终的有限存在。主体的存在的自由在此不能彰显。 因此,如果把这个层次上的存在当成人的唯一存在,那么就会把人视为诸种对象中的一种特殊的对象,众物中的一种特殊物。这显然是以往关于人的错误观点的共同之处。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2、一般意识。这是主体在理智层次上的存在。在此层次上,人是作为一种具有理解力的意识,能把各种事物当作对象来认识的主体。作为一般意识的主体运用公共的、抽象的概念和方法为自己构造了一个观念的、科学的世界。主体在这个世界中总是以科学知识去观察外部事物和自己,把客体和主体自身都变为科学已经的对象。 然而,自我意识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认识的工具—概念总是要把认识对象抽象、肢解,完全抹杀个别性、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如果把这个层次上的主体当成人的真正存在,就会把人当作可以互相替换的东西,当作仅仅是意识的载体。这是理性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之所以错误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3、精神。这是主体在文化层次上的存在。在此层次上,人是作为“综合一切意识所思维的东西和实存着的现实的东西的那种各种观念性的精神总体。” 雅斯贝斯认为,主体作为精神把个别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具体的普遍,历史的整体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文化世界。这个世界以文化传统为纽带,以各种观念为内容形成“各种观念性的精神总体”,例如,民族、教会、党派及其他各种组织。在精神层次上的主体既不是纯粹的个体也不是抽象的意识的存在物,而是总体中的个体,全体中的成员。是作为全体的成员而存在的个体。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4、生存。“生存”(Existenz)具有如下含义: A、生存是指“可能的生存”。它不能完全现实化,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B、生存是独一无二的生存,它是作为不可代替的具体存在的个体。生存是个别的,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只面对自身和超越者而不依赖于任何东西。 C、生存是自由的生存,它不服从于任何必然性。 D、生存是起源性的生存,它充满创造性、自主性,是每个自我存在的源泉。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三、现代人的状况 人是个体的、自由的、主观的可能的存在,这是雅斯贝斯所描绘的一般人的特征。但是由于现代人的状况完全背离了一般人的上述特征,现代社会使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逆转,现代人处于不人道的境况。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现代人的技术状况来看。近代以来,世界进入了技术的时代。就个别情况而言,技术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某些有用的生活条件,但从总体上看,技术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在技术时代,人们不得不从事机械的、无休无止的、重复而单调的劳动;人成为机器的一种可随意更换的配件;无数个人成为无足轻重的东西。技术不仅渗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而且扩展到包括娱乐活动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追求外在的效力和效率、重视物质利益,忘却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忘却了自身的真正价值,忘却了自己。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其次,从政治状况来看,现代西方社会弊端重重,在政治舞台上,虚无主义盛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乘机取得领导地位并用技术制造出一架残酷无情而又无人负责的政治机器。雅斯贝斯说:“在这种政治机器里,好象只是一些无情的官僚主义的公务员在那里例行公事;人仿佛就是一张纸,只要一份证明书、身份证、判决书、等级划分证件,就能使人获得幸运,使人受到限制、遭到毁灭;……人的生存、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仿佛都处于不可预料的外来势力的支配之下。如果我们想知道是谁在那里发号施令,则我们根本找不到司令台。这一切都好象无人负责。” 第二节 雅斯贝斯第二节 雅斯贝斯最后,从意识形态状况看。现时代的共同意识可以概括为:历史传统已经崩溃、精神支柱正在坍塌、未来毫无希望。雅斯贝斯把社会的精神支柱称为“基本的社会意识形态”。基本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所有人的意识统一起来并支撑着每个人的精神生活。 但是,现今已不再有这种统一的基础,人们的精神支柱倒塌了。思想界标新立异,充斥着光怪陆离的想法;人类的意识分崩离析,破裂为越来越空虚的个别人的意识原子。在雅斯贝斯看来,没有传统、没有精神支柱的现代人对未来当然会感到彷徨苦闷,毫无希望。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6.21—1980.4.15)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25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二名是后来成为他的终身情人并以《第二性:女人》而闻名的美女加才女西蒙娜·德·波伏娃。 1931年萨特成为中学的哲学教师。1933年公费留学德国,学习现象学。1939年应征入伍,在驻守马其诺防线时被俘,1941年获释回巴黎后成为地下抵抗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战后参加左翼政治运动,与梅洛—庞蒂等人共同创办《现代》杂志。 他曾分别于1954年和1955年访问过苏联和中国。苏共20大和匈牙利事件后他退出法国共产党。1964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他上街支持学生造反运动,1973年创办《解放报》,1980年病逝,出殡时巴黎数万人为他送葬。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著述: 《恶心》(1938年) 《墙》(1939年) 《自由之路》(1945-1949) 《苍蝇》(1943年) 《密室》(1944年,又被译为《禁闭》) 《肮脏的手》(1948年) 《想象力》(1936年) 《存在与虚无》(1943年) 《唯物主义与革命》(1946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8年) 《辩证理性批判》(1960年)。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一、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萨特与海德格尔一样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从一切存在中可以划分出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类存在:意识的存在,这是一种能动的存在,萨特把它称为“自为的存在”(being-for-itself);意识对象的存在,这是一种既定的存在,萨特把它称为“自在的存在”(being-in- itself)。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自在存在”有三个特征: 1、自在存在是一种既存的事实,它既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由自身创造的,因此,它既不是主动性也不是被动性;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 2、自在存在是固定的自身存在,用萨特的话说,就是自在存在是“是其所是”;它既没有对外物的关系,也没有对自身的关系,它完全被自身“粘合”起来了,它只存在于自身之中; 3、自在存在是处于时间性之外的存在,它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没有可能性,它只是一种偶然的、当下的存在。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自为存在: 首先,自为存在有“三重直接的结构”: 1、事实性。自为存在的事实性与自在存在是根本不同的,自为存在是一种“不完全的存在”,它具有虚无性、否定性,有其真实的自由。 2、价值。自为存在是赋予自己的存在以价值的存在,而不是作为实在而存在的。 3、可能性。由于自为总是一种缺乏或不足,它总是试图克服这种缺乏或不足。这样,自为就永远是一种可能性,它不会完全彻底地实在化。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其次,自为存在具有“暂时性”。萨特与海德格尔一样,认为,只有主体,自为存在才具有时间性,即暂时性。自为存在处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时间之中,它们与自为存在的三重直接结构相对应。 “过去”与“事实性”相对应,它已是既存的事实,自我存在于此,没有理由,没法说明,它只是偶然的事实。 “现在”与“价值”相对应,自为存在最充分地体现于现在,它不断从过去流出,又不断奔向未来,既存在又不存在,处于不断的流转变化之中。 “未来”与“可能性”相对应,自为存在为了克服缺乏总是面向未来,为了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它作为一种能动的主体永远不满足于当下,而是要奔向未来。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最后,自为存在具有“超越性”。萨特的超越性与基尔凯戈尔、雅斯贝斯所说的“超越”不同,它不是飞向上帝,而是指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在萨特看来,意识是自为的存在,但它不会满足于此,不会甘于虚无状态,它要不断地超越自身,拥有它所缺乏的自在,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也就是要成为丰富、完满、永恒、统一的存在。 或者按照萨特的说法:“人要把自己造成如上帝那样的人。”但是,人的这种努力总是归于失败,存在与虚无不可能完全统一,意识永远处于自我超越,实现完满、永恒的徒劳追求的过程中,因此,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人永远摆脱不了不完满的境况。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总之,自在存在的最大特征是“是其所是”,而自为存在的最大特征是“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或者说,自在存在的最大特征是其实在性,而自为存在的最大特征是“非实在性”,即“虚无”。 因此,自为存在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完全是主动的、自由的,不断否定,创造着自身。而自在存在尽管可以不依赖于自为存在而独立存在,但是,那种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它只有依赖自为存在才能得到说明。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二、存在先于本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说,“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萨特说,这个命题从字面上说就是:人之初,没有任何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只是存在、露面、在场后来才由他自己规定自身。人不是由所谓预先的本质规定的。 但这个命题还有着更深刻的涵义,它意味着:“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未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把自身想象为未来的存在。人一开始就有自觉性的设计图,……人是按照自己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而造成的东西。”也就是说,人是由自己创造自己,自己设计自己,人是什么,是由自己选择而定的。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因此,“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意味着人是自由的。人没有自由,则变成虚无。自由是人的命运,所以,萨特说:“人是被判决为自由的”。他强调,人的自由不受任何充足理由律支配,不受任何意义上的决定论的制约,自由是绝对的、无理由的,因为不存在必然性,想依靠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来决定自己的一切是不可能的。 人只能依靠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萨特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事实上,不选择就是选定不选择的一种选择。”因此,自由是绝对的,无理由的,选择也是绝对的,毫无理由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完全自由地进行选择,人作了俘虏,可以有逃跑的自由,自杀的自由,当了奴隶也有可以选择适当方式对抗奴隶主的自由。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既然人的选择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东西决定他非这样做不可,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自我主观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不存在任何决定论,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应该绝对负责,而不应该以任何决定论上的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 首先,自我的行为应该对自己负责。 其次,个人的行为应该对他人以至全人类负责。 总之,人应当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他说:“人在出生之前是一无所有的,生活才给予人以一种意义,这就是人的责任。所谓价值,也只是你所挑选的意义。”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不仅意味着人是自由的,而且还意味着人是孤寂的。因为,存在决定先于本质,这说明不存在上帝,所以,人就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从根本上说他是孤独无依的。 这种孤寂的境况又决定人总是处于烦恼之中,因为他不得不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时时面临着选择。在孤寂、烦恼、忧虑状态中、在他人就是地狱的现实社会,人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逃避自己,其方式就是自欺。 自欺的本质是对自由的逃避。自欺有两表现形式:一是将自己当作自在的存在,另一种是将自己当作完全“为他的存在”。二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放弃选择的责任,把自身的自由本性对自己掩藏起来。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三、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出现了僵化、停滞的局面,出现了一块人学的“空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被弄成了公式化的傀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吞没在观念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不复存在了。 马克思当初研究的现实的人被现代马克思主义抛弃了,而正是由于这种对人的排斥,即把人排斥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外,才需要在知识的历史总汇之外再生长出存在主义的思想。在萨特看来,这是对马克思理论旨趣的根本背离。 因此,他认为,应该用真正的人学来医治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把存在主义并入马克思主义,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使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人,探究人,以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首先,他主张用存在主义的存在第一性原理,以补充或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的学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是一种神话,它势必毁灭人的主观性,剥夺个人的独立性,它恪守决定论的原则,把自然和人都化归为纯粹的客观存在,这样,它就把人的存在不是看作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并归结为某种宿命,这样它就把人僵硬地确定在某种集团的秩序中而失去了自由,从而忽视了人的价值。 其次,他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辩证法”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萨特认为,辩证法不存在于人之外,即自然界没有辩证法,因为自然界不存在总体性的过程。辩证法只存在于人之内,只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总体性之中。第三节 萨特第三节 萨特最后,萨特主张用他的历史人本学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萨特认为,个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它既能克服自然物质的必然性,又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所以被称为“构成的实践”。个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基础,社会历史活动必须从个人活动中才能得到说明。阅读书目和进一步阅读书目阅读书目和进一步阅读书目阅读书目: W.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陈鼓应、孟祥森、刘 崎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J.P.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熙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进一步阅读书目: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本文档为【第四章_存在主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525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1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16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