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韵_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

神韵_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

举报
开通vip

神韵_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05)07—0001—04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不仅是艺术家,更不只是某一 门类的艺术家,他们往往同时是画家、是诗人、是书法 家,又兼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只会画画、写字 的,被蔑称为“画匠”、“写字匠”。齐白石以画著名,但 他却不只一次说,他诗为第一,字为第二,治印第三, 画为第四。李白才气干云,但却有人批评他“才高而识 卑”。中国人的艺术,必须基于他们生活和思想认识的 基础上,而中国人的所有生活和思想认识,则大都希 望由艺...

神韵_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05)07—0001—04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不仅是艺术家,更不只是某一 门类的艺术家,他们往往同时是画家、是诗人、是书法 家,又兼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只会画画、写字 的,被蔑称为“画匠”、“写字匠”。齐白石以画著名,但 他却不只一次说,他诗为第一,字为第二,治印第三, 画为第四。李白才气干云,但却有人批评他“才高而识 卑”。中国人的艺术,必须基于他们生活和思想认识的 基础上,而中国人的所有生活和思想认识,则大都希 望由艺术升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钱穆、陶行知等说艺术是中国人 的宗教,恐怕说的正是艺术对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的统 摄,或者说中国人情智上对艺术的依赖沉迷。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一应该是,西 方的理性科学精神,从古希腊开始,便普照着他们的 文明和文化之路。而东方中国,由于特殊的宗法社会 结构和人伦人文传统,导致了他们格外关注人的身 体、生命和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与生 活合而为一体。中国文化实在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 文化。这种文化的泛艺术化,就是希望人生和生活,尽 是艺术花野。 于是,置身于这片花野之中的中国武术,也因之 而生发出特殊的绚烂。 西方在19世纪以前,“艺术”一词一直被广泛用 来指所有的人类技巧,它包括每一样人类技巧或使用 技巧生产的东西。古代中国也一样,把才能、技艺称为 “艺”。如《论语·雍也》便云:“求也艺”。朱熹注云:“艺, 多才能。”《论语·子罕》又有:“子云:‘吾不试,故艺’”。 邢疏曰:“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于时,故多 技艺。”古人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既包 括艺术,也包括技术。原始思维没有确定专门的审美 对象,艺术与技术最早是共容共存的。这种状态一起 持续了很久。然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艺术与技术终于 分道扬镳,虽然仍给我们留下了“技艺”这样的词汇以 想见当初的风貌。 不难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天平,长期存在着各朝 艺术或技术方向倾斜的状况。西方的许多文化形态, 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化倾向;东方的许多文化形态,则 存在着浓厚的艺术化倾向。这就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特 征,即西方艺术往往显得有些技术化,而东方技术往 往显得有些艺术化。 欧洲古典的绘画与雕塑,讲究严格的比例性。整 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小部分之比即 !"#$%&’。这个被称为“黄金分割”的比例,甚 至被奉为艺术理想的绝对的数学与几何基础。绘画的 透视,要求计算对象的轮廓和大小的变化,计算它们 的色彩和对它们的视觉感受,是否与看它们的人的远 近距离相适合。而这些依照的都完全是科学的准则。 规律、方法被科学化、技术化地定量,是传统欧洲艺术 的一大特征。由此决定,欧洲古典绘画与雕塑,便只能 产生对现实进行现实主义描绘的作品。 直到近代,印象派之后一系列抽象主义流派的出 神韵: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 程大力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泛艺术化倾向。在这种倾向下,中国文化的许多技术门类,往 往发展成为艺术门类,或者把艺术追求作为自己的追求。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特别是“神韵”, 被武术完整吸收。 关键词:神韵 武术 艺术 【专家论谈】 第2卷 第7期 2005年7月 搏击·武术科学 作者简介:程大力(1954~),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武术史。 1 现,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典绘画写实的限阈。然 而,不少现代派绘画给我们的整体感觉和印象,依然 是几何、解剖的表达大于写意的表达。超现实主义流 派的出现,甚至使这刚迈出的一步又缩了回去。 东方技术艺术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书法。 普遍与最初意义的书法,无非便是书写技术而 已。世界其它民族书写方法的使用与改革,无非为着 书写更方便,便于识别记忆,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美感。 许多民族的“书法”,大致相当于我们的美术字范畴, 并不具有我们书法一词的完整含义。而汉字的书法, 早已超越实用的界限而成了一门艺术。林语堂在《吾 土吾民》中,不仅以为“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 的条件,吾们可以认作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而且 断言“中国书法的地位是以在世界艺术史上确实无足 与之匹敌者”。艺术化倾向发展至极端,一门简单、地 道的技术,竟也成了高层次的、纯粹的艺术。 体育是区别于艺术、技术的另一种人类文化形 态。但是人类的一切带创造性的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 形式具有美学价值,都含有审美成份。所以马克思在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 来塑造物体”。因此,体育不仅有着像花样游泳、韵律 体操、花样滑冰、健美操等审美特征很强的项目,其实 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因包含着动作、形体、姿 态等美感因素而成为审美对象。 古希腊奥运会,同时也就是盛大的艺术节。在阿 尔菲斯河边,诗人们在歌咏古希腊的光荣;密林中,歌 手们和竞赛者一起纵歌狂欢;时装,则在会场内外争 芳斗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提出: “艺术、科学、运动,这是构成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思 想的三要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有哪一次不是 盛大的艺术盛会呢。影星、歌星、舞星荟萃一堂。开幕 式、闭幕式演出,全世界万人空巷。 可以说,艺术从来离体育不远。 然而体育毕竟是体育,它有着与艺术不同的,使 得自身作为一种人类独特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的内 在特征。奥林匹克的五环旗,毕竟独立飘扬。体育的最 终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作为体育场范围之内 的竞技运动,则是无限开发人的身体潜能,争取“更 高、更快、更强”和战胜比赛对手。就竞技运动而言,运 动员和观众兴趣的焦点和中心,只是分数、纪录、胜 负。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把金牌、欢呼和赞誉送给一 位失败者,尽管他可能动作姿态优美超过胜利的冠 军。体育的美感,往往只是艺术对运动的附丽或体育 目的的派生。 然而中国武术的艺术化倾向,与此有着本质的不 同。这里所指的“艺术化”,不是指艺术与武术的相互 借鉴,或者在武术形态中集中了更多一些的审美意 识;而是指:中国武术,从来存在一种将武术本身变成 一种艺术,一种纯艺术,乃至放弃技击和体育的宗旨, 一如艺术般自始至终完全追求审美价值的倾向。 如松年《颐园画论》云:“西洋画工,细术酷有,赋 色俱与天生无异。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动,全体以气 运成,形态既有,神自满足”。岂只画,包括诗歌、书法、 舞蹈、建筑、园林等中国古代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玩 味、追求、企图把握和达到的,都是诸如“意”、“味”、 “道”、“气”、“神”、“趣”、“境”、“逸”、“势”,以及人们常 称之为中国艺术最高理想的“韵”(有时又称“气韵”、 “神韵”、“韵味”等)。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追求、审美范畴被武术完整 吸收。 战国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极练兵, 大臣范蠡向他推荐了一位民间女武术家越女。这位精 于剑术的越女,在越王面前,谈了一番精辟高深的剑 术理论。 夫剑之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 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 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先若 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吴 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女论剑讲“道”、讲“意”、讲“神”、讲“气”,已把 武术明显置于中国艺术的审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之中。 直到今天,是否得其“神韵”,仍是多数习武者追 求的武术的最高境界,以及衡量一个人功夫好坏的最 重要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这在今天已相对独立的武术套路的演练 中,更是如此。许多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只练套路者,他 们注意的只是武术的动作神韵,他们沉迷的只是武术 作为艺术的魅力。攻防动作虽然仍然存留,但技击意 识已被完全略去或大大淡化。虽然仍在击拳出腿,但 他们的意识显然不在拳面、脚尖等攻击点上,不在打 击的对象上。而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沉溺、烘托那 股神韵。稍微细心者观看套路比赛无不有此强烈感 觉。 这种极端的倾向当然不值得效仿,因为行拳者他 的意识不在打击点上(有的拳种强调力的透达,意识 还要超过被打击点),对一个技击动作的技击含义不 明了,我们很难相信他的整体和整体的动作能真正具 有这种神韵。大陆许多全国武术比赛名列前茅的著名 运动员,参加电影电视演出,武打表演都动作发飘。竞 技套路比赛,运动员的动作,也总给人只是为了“完 2 3 成动作”的感觉。虽然直接追求一种“神韵”不可取,但 绕过攻防而直接追求攻防效果之一,毕竟说明了这种 效果———神韵的存在。 中国古典文论,用“玩味”、“体味”、“研味”、 “寻味”、“咀味”等术语来描述审美体验。武术同 样如此。如果你见过行家看人行拳,你会很容易 发现,观赏者如同面对着泼墨山水或奔放的舞蹈 表演,在演练者完成诸如一个漂亮的动作之后发 出的“好”的赞叹,亦犹如见到书法大师精绝和淋 漓酣畅的一笔一般。而演练者,那般沉醉,那般得 意,又与创作中的书画家一般无二。在《陈氏太极 拳图说》中作者陈鑫有这么一段话: 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也。 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好景致? 始则循乎规矩,间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 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感有情,外感有 景,真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 处则柳 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 心驰神往。真好景致也。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陈鑫是把拳术当艺术,把行拳当创作的。欣赏了 他的这段文字,想来读者不会怀疑,武术大师陈鑫同 时也是艺术大师。 武术大师特别是创拳的武术宗师,往往都是些天 赋很高,文武皆能的人,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中 国武术家———哪怕只是一般的武术家———多喜舞文 弄墨,吟诗作画,是非常普遍的事。在武林随便走走, 稍有些了解,都能发现这一点。这并不是中国武术家 特别喜欢附庸风雅。诗在诗外,画在画外,拳亦在拳 外,艺术是相通的,艺术本质是相同的。创立大成拳的 王芗斋先生,于诗歌词赋均造诣很深,尤喜书画,和国 画大师李苦禅、徐燕荪是要好的朋友。王芗斋之高足 王选杰曾在《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轶事》中记述道:一 次,李苦禅见到王芗斋练功,为王芗斋功夫的高深莫 测出神入化所感染,激情难遏,便请王芗斋和他当场 联对,以尽雅兴。并提出他以拳为题,王芗斋以画为 题。文中选录了三联。其一为:王芗斋:章不章,法不 法,挥笔之际是真法。李苦禅:形无形,意无意,发拳之 中是真意。其二为:王芗斋:诗是无形画,画乃有形诗。 李苦禅:意即无形拳,拳为有形意。其三为:王芗斋:画 成书为极则。李苦禅:武至文是上乘。 从这些对联里,我看出了两位先生的才气。但同 时我又想,对得如此工整妙合,是否也可看作艺术宏 观法则的一致。拳———画,一也。 刊登于1935年5期《国术周刊》的《国术与美术》 一文这样认为:“学习美术之人,每至嗜好成癖,习国 术者亦然。观其枪舞梨花,剑飘瑞雪,刀显白云,拳动 生风,别具神妙。不唯观者赏心悦目,即学习之人,亦 因之精神愉快,身体畅旺,更有不可言喻之妙。如习武 之人,偶观他人演势,则觉技痒,不期然而然竟至下场 演练,非有美术性,何克臻此”。“美术性”属作者表达 不确,“不可言喻之妙”,其实就是审美满足,而纯粹的 审美满足,只有艺术才能提供,只有在艺术欣赏与艺 术创作中才能获得。 武术五花八门的拳种,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姿 态迥异: 长拳架势舒展,大开大合,高飘响脆。 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绵绵不绝。 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上,勇猛刚健。 形意动静相间,劲力雄沉,含威不露。 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 南拳发劲脆短,以气催力,拳势猛烈。 通臂甩膀抖腕,发力透达,放长击远。 ⋯⋯ 这些不同,实际上也就是审美风格的不同,“韵” 的不同。 中国武术大量的技术动作被冠以美妙的名称。如 “白猿出洞”、“彩凤凌云”、“双峰拜日”、“犀牛望月”、 “青狮托球”、“百鸟齐鸣”、“金蝉脱壳”、“鹞子翻身”、 “白鹤亮翅”、“乌云遮月”、“鲤鱼穿沙”、“女燕穿林”、 “黄龙探爪”,以及诸如“苏秦背剑”、“武松脱铐”、“哪 吒探海”、“织女穿梭”、“仙人卧榻”、“秦王卸甲”等等。 中国武术又讲究流派命名,戳脚全称竟是“九番御步 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正如《体育美学》作者胡小 明先生所指出的:这些名称充分体现了自然的人化, 是非直接性描述,对美好的运动形象偏重于意会,偏 重于形容。一同于比兴之法,托物取喻,借物发挥,集 中而浓缩。朦胧、抽象、回味悠长。这些名称,是艺术的 而不是科学的,是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其着眼点,还 是要符合一个“韵”字。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必 须直接诉诸审美情感。美国著名学者博厄斯在《艺术 起源》中这样说道:“艺术起源于情感与思想的表现, 以及把这种表现用形式加以固定”。不错,不能让人眼 热、落泪、心跳或产生某种感觉的作品是不能算成功 的艺术作品的。这使得艺术同哲学、科学,也同体育相 区别开来。 武术,特别是武术套路,招招式式都沉醉在“神 韵”的追求中,实实在在是艺术式地专注于审美。“神 韵”的追求、形成、展现,实际上也就是他们内在精神、 内在情感的追求、形成、展现。所谓“心意诚于中, 身单 4 肢体形于外”是也。演练者也好,观赏者也好,都 由之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与满足。“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缅怀民 族英烈,寄托永久思念,抒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 感。“满江红拳”这样的武术形式的出现,武术竟 能这样地负载,绝不是偶然。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采取的是裸体竞技的形 式。为了运动的方便,也为了展现运动员健美的体形 和发达的肌肉,现代各项竞技运动,运动员的服装也 力求短小。本世纪兴起的健美运动,更成为赤裸身体 的外形美的竞技。 尽管许多武术运动员都有着漂亮的身材,尽管为 便利运动衣着也应以较少为好,但武术服装却使武术 运动员仅露头手而遮盖得严严实实。这种遮盖也不是 保护运动员免受运动伤害的需要,击剑运动员出于安 全考虑的防护衣是厚厚的,而武术运动员的服装则又 轻又柔。为何如此呢?胡小明先生认为:这固然是受封 建文化的长期濡染,赤身裸体被视为不雅所致。同时, 也是为了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即强调主观 心灵感受,讲求写意和情感寄托。胡先生还诙谐地说: 武术运动员穿体操服或三点比基尼进行比赛表演,将 是不堪设想的。我非常同意胡先生的看法,西方古典 绘画女性胴体的溢美逼真,超现实主义甚至描摹出人 的毛孔的细致入微,都是为了展现活生生的人体和 人,再透过人体和人展现其感觉与精神。而中国艺术, 则表现为略去外形或局部而直接展现这种感觉与精 神。身着武术服装演练武术,飘逸潇洒,意在象外,朦 胧雅致,使人有情感精神无限融入的余地。若为洁纸, 当可直接作色。无迹可求,韵情跃然直出。 剑术有文、武之分。武剑没有剑穗,文剑配有剑 穗。剑穗又有长短之分。短的叫短穗剑,长的叫长穗 剑。演练长穗剑既要留心剑,又要控制剑穗随剑运行, 避免剑穗缠绕在剑身上,难度很大。短穗可藏利器用 于暗袭,长穗碍手碍脚,于实战没有任何用处,作用纯 粹是审美。看看剑穗的又一个名称就更明白了。剑穗 又名“剑袍”,袍者,衣也。人要穿衣,剑也要穿衣。其它 器械实在无法穿衣,只有剑穿了衣,穿衣是为了审 美———好看,所以剑又名为“百兵之秀”。 中国人实际上是把武术当做艺术的。是艺术,就 要符合艺术的标准。可以想见,身材魁梧,骨骼粗大, 肌肉发达,才可能力量也大,更适宜于练武,也更有利 于实战搏击。女性也不应例外。但自从《诗经·卫风·硕 人》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 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以“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形容女性以来,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便都是这般模 样了,会武术的女性当然也不能例外。《水浒传》中的 一丈青扈三娘是“雾鬓云环娇女将”,“天然美貌海棠 花”。《樊梨花征西》中的樊梨花上阵杀得“香汗直流”。 小说诗歌中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个个如此。《红 楼梦》中贾宝玉作《 词》,更依他风流公子的浪漫 想象,吟出了“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的 诗句。 外国人也往往把武术当做艺术,看看他们怎么说 吧:墨西哥《呼声报》说:“这些表演当中最令人畅快的 是表演者的姿态。他们把军事艺术那种带破坏性和暴 力性的部分,抛在一边,而变成表演真正富有诗意的 动作的非凡体操运动员。他们配合一致和完美无缺的 动作,使得表演大放异彩。”某年某月《宇宙报》更称: “参加表演的运动员把一项体育运动变成了一种无可 比拟的艺术作品”。诚然,异文化自有一种独特的吸引 力,但某种文化的局外人第一眼的映象,可能因直指 本质而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 由于一如中国艺术般追求只能靠感悟和体验,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之类,武术便和其它艺术一 样,往往无法用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优劣。特别 是在套路演练、比赛中。 初学入门,当然要循规蹈矩,但往后就不一定,一 入化境就更不一定。一套拳怎么编排都是可以的。不 少武术家打拳,随心所欲地打,打得随心所欲,依然天 衣无缝。 每个动作也一样,只要功力到了,怎么打都够味。 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跟斗越高越好,不是转体度数越 大越好。势正招圆,但可能平淡无奇。歪歪扭扭打来, 却可能极有神韵。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正确的技术、最好的技术只 有一种,科学规律只有一个,而千篇一律却是艺术的 大忌。打得象,模仿,那是凡俗匠人;打得好,创造,那 是艺术大师。 整体着眼,实际上也就是对“神韵”之类的总体感 觉和总体把握。 妇危妇画
本文档为【神韵_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59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2-07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