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

举报
开通vip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 2010年 8月 第 26卷 � 第 4期 外 国 语 文 Fo 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ug. , 2010 Vo.l 26� No. 4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 苗 � 菊 � 高 � 乾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天津 � 300071 ) 提 � 要: 德国莱比锡学派在德国翻译理论界影响深远, 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贡献卓著。追溯其传播学和语言学的 理论渊源, 探究其交际对等、翻译活动委托人意图、语篇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的理念, 即阐明莱比锡学派对德国功 ...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
2010年 8月 第 26卷 � 第 4期 外 国 语 文 Fo 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ug. , 2010 Vo.l 26� No. 4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 苗 � 菊 � 高 � 乾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天津 � 300071 ) 提 � 要: 德国莱比锡学派在德国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理论界影响深远, 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贡献卓著。追溯其传播学和语言学的 理论渊源, 探究其交际对等、翻译活动委托人意图、语篇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的理念, 即阐明莱比锡学派对德国功 能主义的启发和对开创语篇翻译研究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 莱比锡学派;交际对等; 语篇语言学方法; 功能主义学派 中图分类号: H 335. 9�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4- 6414( 2010) 04- 0079- 05 On the Origin of the Leipzig Schoo l and Its Contributions M IAO Ju� GAO Q ian Abstrac t: In the history o f w estern translation theor ies, the Le ipzig Schoo l has contributed to T ranslation S tudies fo r its light shed on the Germ an functiona lism and the tex t�lingu istic approach to transla tion. The o rig in o f the Schoo l is traced back to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theo ry and lingu istics reflec ted in its propos itions concern ing communicative co rre� spondence, the in tention of the comm issioner, and the texua 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K ey words: the Le ipzig Schoo;l commun ica tive correspondence; text�lingu istic approach; the functiona lism � � 1. 引言 在翻译理论史上,德国莱比锡学派未受到应有 的重视。然而莱比锡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贡献 影响深远, 尤其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思想来源。 他们不仅在德国开创了将翻译活动视为交际行为 的功能研究传统,而且为开拓语篇语言学方法研究 翻译奠定了基础。本文重新审视莱比锡学派对翻 译研究的理论贡献, 追溯廓清其思想来源, 阐述其 重要理论概念, 旨在对德国翻译理论正本溯源, 为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 � 2. 莱比锡学派的名与实 在西方翻译史上,所谓德国莱比锡学派即指 20 纪六七十年代活跃于东德莱比锡大学 (前身是卡 尔�马克思大学 )的一个翻译理论研究团体,其成 员主要有: 奥托� 卡德 ( O tto Kade)、吉尔特� 雅格 ( Gert J�ger)、奥尔布希特� 纽伯特 ( A lbrecht N eu� bert)以及海德� 史密特 (H e ide Schm idt )等。 1964 年卡德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论文 �翻译中的偶然性与规律� ( Zu� fall undGesetzm��gke it in der�bersetzung)标志着莱 比锡学派的正式建立。 莱比锡学派兴起于 20世纪 60代, 兴盛于 70 代, 80代日渐式微。 1980年卡德去世,其后纽伯特 离开德国执教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其研究转向语 篇语言学。 80代,雅格由翻译研究转向语言学研究 后就寂寂无名了。 1995年卡德的追随者海德� 史 密特去世,宣告了莱比锡学派的结束。尽管莱比锡 学派存在时间短,但其研究涉及了翻译研究领域的 诸多方面, 理论成果斐然。吉尔德 � 沃特雅克 ( GerdW otjak) �在 �莱比锡翻译学派: 时代的见证 人评价 � (D ie Leipziger �bersetzungsw issenschaf tliche S chule Anmerkungen eines Z eitzeugen )一文中,将莱比 锡学派的理论成果概括为以下方面: ( 1)确定翻译单位和翻译中的必要信息 ( 2)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特点 ( 3)翻译中涉及的文体因素和符号学因素 ( 4)翻译理论史 ( 5)翻译方法和翻译教学方法 ( 6)交际对等 ( 7)翻译词典学 ( 8)译者能力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普遍知识 ( 9)笔译和口译的区别 ( 10)建立口译学所涉及的问题 ( 11)语篇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 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同期,他们也借鉴当时 60年代的传播理论�。如奈达所言, �交际理论是 广义的信息理论。交际理论使译者认识到在跨语 80 � � 曾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应用语言学与翻译学院院长, 从事伊 比利亚罗曼语文学翻译研究,对莱比锡学派颇有研究, 并发表过相 关的文章和专著。 Commun ication在国内普遍译为 �传播学 �; commun ication th eory译为 �传播理论 �,而在译界则称用 �交际理论 �。为此, 本文 在论及该学科时采用 �传播理论 �的译法, 涉及翻译理论时则用 �交 际理论 �。 � 外国语文 2010年第 4期 � 言交际中,涉及了诸多重要因素: 原语方面, 译语方 面,信息的传播, 受到的干扰 (身体的和心理的 ) , 背 景条件,作用反馈 (即时的和过后的 )��交际理论 对卡德、纽伯特的研究影响深远��� [ 1] 据此,莱比锡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立足于原文 的双语间协调性的传播活动或交际行为, 并提出 �交际对等�原则,即译文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的效 果应与原文在原文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一致, 也是 在读者头脑中引发相同的意识。[2] 11卡德等认为, 在 翻译活动中,译语中是否已经存在与原文功能相同 的文本至关重要,这样的文本即为原文的 �交际对 等物�。由此可见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莱比锡 学派的 �交际对等�理论不谋而合。 � � 3. 莱比锡学派的思想来源 3.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现代新兴学科,以人类的传播现 象为研究对象, 对具体的传播活动做出描述、解释 和预测。其产生源自人类的传播研究, 可追溯至公 元前,譬如孔子的�论语�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都涉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和政治传播问题。亚里 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演讲和辩论做了精辟阐述, 指出, 演说由三部分构成: 演说者、演说题目和演说 者针对的对象即听众,听众是演说的目的。[ 3]1这一 论述后来被认为是传播模式的雏形。正如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教授乔治 � 格伯纳 ( George Gerbner)所指出, 使传播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历史推动既是古老的,也是多样的。[ 3] 1传播行为是 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 传播史即人类一切活动的 历史。 传播学最早诞生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美 国,当时美国发展日益迅速且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汇集而至, 创立了众多的新思想 和新学科,其中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新闻学等 学科的建树和发展为建立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借助于上述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传播学概念、 范畴和方法论开始生根发芽。至 20世纪四五十年 代,传播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 规范性的学科。无论是莱比锡学派或是奈达, 借鉴 传播学即借鉴其传播模式对翻译过程进行描述。 因此认识传播学基本传播模式, 是廓清莱比锡学派 思想来源的始点。 传播学的学科奠基者依据不同的研究侧重提 出过不同的传播模式, 但最基本的传播模式依然未 变。1946年拉斯韦尔提出的 5W模式, 被称为经典 模式, 在传播研究中主宰数十年。 图 1� 拉斯韦尔的 5W模式 [3] 162 该模式指出了传播学中五大要素: 传播者、讯 息、媒介、受众和效果, 突出了传播学对于传播效果 的重视。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是目的性行为, 具有企 图影响受传者的目的。但是, 此模式是单向传播模 式,忽视了受众对于传播者的反馈和对传播行为的 影响, 而且 �早期的传播模式易于使人产生这样的 印象: 传播过程是在社会真空中发生的, 社会环境 的影响不值一顾� [3] 161。 厄内斯特� 伯曼 ( Ernest Bormann)补充了拉斯 韦尔的模式,提出以下基本模式: 图 2� 传播基本模式 [ 4] 基于此模式, 莱比锡学派提出, 翻译活动也是 一种传播现象, 与普通传播现象只涉及一种语言体 系不同的是,翻译是一种双语间协调性传播活动 [ 5] , 涉及两种语言体系, 其传播过程更为复杂, 可看作 是两个传播基本模式的复合。如下图: 图 3� 卡德 ( Kade)的翻译过程模式 � � 卡德将翻译过程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骤 是从作者 (讯息传送者 )编写原文到译者接受原文, 是作者和身为读者的译者之间的交际; 第二步骤是 译者从读者角色 (讯息接受者 )转换到作者角色 (讯息传送者 ), 这一步骤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 程;第三步骤是译者将所理解的原文编写成译文, 然后传达给听者或读者,是身为作者的译者和译语 听者或读者之间的交际。 莱比锡学派翻译思想具有深厚的传播学渊源, 将翻译活动视为从原文到译入语读者的双语间交 81 � 外国语文 2010年第 4期 � 际活动, 从而提出 �交际对等�原则, 明确译者的责 任就在于使译文与原文间达到 �交际对等�。莱比 锡学派强调译文效果,和传播学基本模式中对传播 效果的重视如出一辙, 因为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 即传播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传播活动本质上而 言,即目的性行为。此外, 认识到基本传播模式对 于传播过程外部因素的描述不足, 60年代传播研究 者开始关注社会环境对于传播过程以及五大传播 要素的影响, 对现实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 受其影响, 莱比锡学派重视对现实翻译过程的研 究,观察到翻译活动委托人意图对于整个翻译活动 的影响。 3. 2语言学 莱比锡学派的成员都具有语言学的学术背景, 自然开拓了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建树。卡 德、雅格和纽伯特各自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研究翻 译。卡德致力于从细致的文本分析、文本类型和语 言功能等方面来揭示翻译中交际对等规律和交际 对等类型;雅格主要从事机器翻译, 注重文本的字、 词意义和文本意义研究并通过分析翻译中的意义 生成研究交际对等;而纽伯特在传统语言学的基础 上结合传播学理论提出语篇语言学研究方法, 将文 本视为翻译单位,研究文本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意 义以及在翻译中意义的传达问题。 总体而言, �莱比锡学派的特点是采用一种科 学的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大多数成果都集中于科 技文体翻译的问题研究� [ 6]。 �该翻译研究分支以 语言学为基础,很长时间明确地被定义为应用语言 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毫无质疑地接受、沿用应用语 言学的目标和研究方法。正如语言学旨在使语言 研究科学和严谨一样,翻译学使翻译研究更加科学 严谨, 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因其�前科学性 �、�主观 性 �甚至�不成熟性�而被遗弃。� [ 7] � � 4.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贡献 4. 1交际理念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贡献之一是开创性地将传 播学理念引入翻译研究, 提出交际理念。此前传统 的语言学派多将翻译看作单一的语言转换,未揭示 翻译活动的本质,而莱比锡学派在充分借鉴当时传 播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翻译活动是从原文到 译入语读者的双语间交际活动,其中译者充当协调 者的角色。译者的责任在于协调交际活动中涉及 到的诸因素,使译文与原文间达到�交际对等�, 确 保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 4. 1. 1交际对等 既然译者的任务是产生�交际对等�的译文, 翻 译实践中译者应如何去做? 卡德认为, 翻译始于也 应立足于原文文本,重视从语言学角度对原文文本 功能进行分析,以期在译文中再现相同功能, 在读 者中产生相同效果, 从而产生 �交际对等�的译文。 �交际对等�产生于引发读者相同交际效果的原文 与译文的文本功能分析。 他们所强调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言内功能和 言外功能,旨在通过对原文细致的语言分析洞悉原 文的语言功能。卡德进行的功能分析, 并非同诺德 ( Nord)一样对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加以区 分 [ 2] 14, 而是根据文本的形式和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对文本进行分 类,据此进行功能分析。雅格与合作者米勒主要关 注机器翻译,研究字词意义和文本意义的理解, 理 解的前提和主位 /述位的分类问题, 属于 �由下及 上� ( bottom�up)的类型, 即由字词层面到句子再到 文本层面。 雅格提出两个概念以解释原文与译文应有的 交际对等关系:最大对等和最佳对等,但是两者并 无严格区别。[ 2] 12此外雅格认为, 改写和拟作根本不 是翻译,而是一种 �异类对等� ( heterogeneous corre� spondence) [ 2] 12文本。而卡德从字词层面, 提出原文 与译文之间应有的四种对等关系:一对一, 一对多、 一对部分及一对零。卡德主张将原文分解成结构 单位以后,译者从一系列对等项或选择项中挑选出 �最佳对等项�,然后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 8] 46 纽伯特的研究是 �由上及下� ( top- down)的类 型,关注的是语篇而不是字词、句子等层面。他认 为,整个文本是翻译的基本单位, 逆向推演到综合 命题, 然后将其划分为更小的、单独的、可输送的语 义单位。[ 8] 46简言之,莱比锡学派各成员尽管研究方 向不尽相同,但都侧重立足于原文文本的语言学分 析,探讨 �交际对等�,试图为译者提供一个行之有 效的理论框架。 4. 1. 2委托人意图 正如 6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者认识到, 传播活 动不可能发生在真空而时刻处于社会环境的制约 中,从而转向传播过程的外部因素研究, 莱比锡学 派在重视对原文文本的语言学分析的同时,也注重 观察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在现实中受到的制约 情况。他们观察到,作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和支持 者的委托人的意图会制约影响译者的决策及译文 的产生,因为委托人对译作另有它用,期望其发挥 的作用与原作相同, 也会不尽相同, 甚至有悖于 原文。 例如出版商要求译者翻译一部国外文学作品, 其目的仅是让国内读者一睹异国风情, 而并非关心 其译文的文学价值和审美内涵。译者处于两难境 地:依照 �交际对等�原则, 译者须尽力产生与原文 交际效果相同的译文,然而出版商却另有它求, 要 求译文符合其要求。莱比锡学派虽较早注意到委 托人意图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未加阐发、探究这 一现象及其对翻译本质的启示。他们认为,译者受 委托人意图影响而对原文所做的改写或拟作属于 82 � 外国语文 2010年第 4期 � 特殊情况,并不体现翻译活动的本质。它们仅与原 文构成异类对等,不属于翻译范畴。[2] 12而后来这一 现象由功能主义学派加以阐发。 4. 2对德国功能学派的影响 莱比锡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双语间的交际活 动,提出交际对等原则以及翻译活动委托人对于翻 译活动的制约作用;并且从文本分析的视角研究文 本特征、功能的翻译, 其理论是德国后继翻译研究、 尤其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渊源, 主要体现在 以下两方面: 首先,功能主义学派基于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将翻译视为跨文化协调性交际活动的一种形式。 �依据这种思想,翻译不能被视为语言间一对一的 转换。在人类传播学如此宽阔的理论框架中, 翻译 理论不能仅依赖于一种语言学理论, 无论这一语言 学理论有多么错综复杂。� �翻译因此成为一种人类 行为。依据行为理论,弗米尔将人类行为定义为一 种发生在特定环境中的目的性和意图性行为。� [ 9] 11 由于传播学强调传播过程中从讯息发送者到 讯息接受者的目的性和传播效果,功能主义学派继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的观点之后,必然传承传播学 强调目的性的特点。基于传播学理念, 功能主义学 派提出, �每一种译文都直接指向特定读者, 因为 �翻译� 意味着在目的语语境中为既定目的和处在 目的语环境中的既定读者产生一个文本� [9] 12。且 将译文是否实现翻译活动的意图作为译文评价的 标准。 再者, 功能主义学派重视整个翻译活动的 sko� ps(希腊语的 �意图�、�目的�、�功能� ) , 其中包括 原文作者意图、译者意图、委托人意图、读者期待等 对于翻译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如此认识源自莱比 锡学派首先指出了翻译活动委托人意图对翻译活 动的制约作用,为后继论述提供了参考。以赖斯和 弗米尔等为代表的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传承了翻译 是交际活动的观点, 强调翻译活动的目的性, 并关 注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中的参与因素的作用, 由 翻译活动委托人意图对翻译活动的制约现象扩展 到翻译活动中受到的各种意图的制约问题,据此阐 发了目的论。 4. 3语篇语言学方法论 莱比锡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纽伯特是早期提 出应用语篇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的学者。卡德和 雅格采用传统的语言学方法分析翻译, 即由下而上 的方法,从字、词、句的层面进行意义分析和文本分 析。与此不同, 纽伯特采用语篇语言学方法, 即由 上而下的方法,以语篇为基础, 兼顾语篇内各个层 面的分析,强调文本形成的特征和语境的重要性。 纽伯特指出, 翻译的过程是文本形成的过程, 使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联系在一起。译者通过译 文中的语言方式使译入语读者了解原文作者的信 息,译文须具有译入语文本所有的自然特征。因 此,翻译过程中需要一个指导原则,这一原则即强 调了文本再现抽象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使译者产生 的译文成为传达知识和激发思想的有效机制。形 成译文的指导原则能够解释在文本中转达知识, 或 从文本中得到知识。这一原则即文本原则,它使翻 译的操作、主题知识与译文结为一体。[ 10] 69 纽伯特继而提出了文本特征和再现文本特征 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研究即探讨文本原则 何以限定译文与原文在语篇上对等。文本特征反 映了社会和交际方面对文本的限制, 换言之, 这些 限制在文本层面体现为相应的语言表现方式。译 者应认识文本特征的要素是什么,因为实现文本特 征是翻译过程的目标,使译文在译入语中得到认可 接受。他在其重要著作�语篇翻译� (T ranslation as Tex t)中详尽阐述了文本的七大特征。 因此,他精辟的论断是: �文本是翻译的主题, 文本及其语境限定了翻译过程。论述翻译即论述 翻译的文本及其存在的语境�� 翻译是语境、译 者能力、原文和译文的集中表现。� [ 10] 5 纽伯特对于语篇和语境的重视源于莱比锡学 派重视实际翻译活动研究的传统。他提出: �理想 的翻译研究应考察实际翻译行为,对译者面对翻译 情境中的多变性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加以描写。� [ 10] 8 但是, �传统的语言学方法关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 系统性关系。该方法研究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资 源以及在译入语中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源语和译入 语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问题的可能机制。� [ 10] 19 然而, �原文和译文之所以不同,不仅因为它们 的句子不同 (由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的语言规则所 决定的 ) ,而且因为在句子层面之上存在着制约因 素�。这种制约因素即语篇因素。但是, �传统的对 比语言学方法无法解释这些超越句子层面的语篇 因素�。同时, �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无法解释 一个语言学上完整的译文在语用层面上做出的改 动和修正� [10] 23。即传统语言学研究翻译时, 会囿 于句子及其以下诸层面的抽象的语言学规则和语 言学转换机制的研究,不仅忽视语篇层面, 而且缺 乏语用层面研究, 即 � 讲话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讲话经济运行调度会讲话志愿服务队成立讲话校长高三动员讲话经济指标调度会讲话 人和作者在特定交际语 境中多种多样的语言使用� [ 10] 23。 因此,纽伯特提出语篇语言学方法, 将传统语 言学扩展至语篇分析和语用学分析层面。 �语篇语 言学将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 而不是句子和 词汇层面。� [ 10] 24纽伯特将语篇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重视语境对于语篇意义的决定作用, 认为翻译中所 要传达的不是原文在传统语言学分析中得出的意 义,而是交际价值,即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篇意义。 纽伯特将翻译过程视为�理解原文本并在特殊 情境中将其重新文本化、形成译文的过程�,译文即 这一过程的结果。翻译研究应通过严谨的观察和 83 � 外国语文 2010年第 4期 � 实证描写, 研究这一重新文本化过程是如何完成 的。具体考察以下方面: ( 1)相关语言对 (两种语言互相翻译即为一种 语言对 )的体系; ( 2)原文本和译文本的文本特征; ( 3)情境、意图、目的和译入语读者的需要; ( 4)文化、社会和交际实践活动的差异; ( 5)知识结构的文化差异; ( 6)共有知识的范围与构成; ( 7)读者对文本的期望; ( 8)原文本的信息内容; ( 9)译文接受的制约因素。[ 10] 8 纽伯特重视语篇内各因素 (如字、词、句、段落、 语篇结构等等 )对于语篇意义的影响、语篇的特点 (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衔接、连贯、互 文性 )和语篇外因素如交际环境、共享知识等对于 生成交际价值的作用。纽伯特正是从交际价值的 角度来研究翻译中的对等规律。 要言之,纽伯特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将语篇和语 境引入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中,将翻译视为一种基 于语篇的文本操作形成过程, 其特点是重视语篇分 析和语境分析, 为译界提供一种从语言学角度描 述、解释实际翻译过程的新视角,拓展了传统语言 学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纽 伯特断言:就其发展潜力, 语篇语言学方法研究翻 译将在翻译学科领域贯通一体,并提出研究文本和 形成文本的特征将是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主导 理念。[ 10] v ii i � � 5. 结语 德国莱比锡学派出于传播学和语言学的理论 渊源, 对翻译研究的主要贡献如下: ( 1)借鉴了传播学的理论成果, 将翻译视为一 种双语间协调性交际活动; ( 2)提出翻译活动中的 �交际对等�原则, 委托 人意图对译者的制约作用; ( 3)莱比锡学派的翻译思想形成德国功能主义 学派的理论来源之一; ( 4)纽伯特领先开创了语篇语言学方法的翻译 研究; ( 5)卡德是最早提出文本类型学 ( text typolo� gy)的学者, 而后赖斯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 赖斯关注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依据语言功能对文 本进行分类,以此区别于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 认 为卡德的文本类型实际上阻碍了而不是有助于�与 翻译过程相关的文本类型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N 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 ontex t in T ranslating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 ign Language Education P ress, 2001: 119. [ 2] Wo tjak, Gerd. D ie Leipziger �bersetzungsw issenschaftliche Schule Anm erkungen eines Ze itzeugen[ DB /OL ]. 2002. ht� tp: / / www. uni�le ipzig. de / ~ ialt / cm s/ uploads/ leipz� igerschu le. pdf� [ 3] 戴元光, 金冠军.传播学通论 [ M ].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 2007. [ 4] Bo rm ann, E rnest G. C omm unica tion Theory [M ]. New York: R inehW inston, 1980: 89. [ 5] W otjak, Gerd. War das die Le ipziger �bersetzun gsw issen schaftliche Schu le? [ C ] / / P. A. Schm it.t Paradigmen� w echsel in der T ranslation. Festschrif t f�r A lbrecht N euber t zum 70. Geburtstag: T�bingen, 2000: 120. [ 6] 李和庆, 黄皓, 薄振杰. 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 [M ].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2. [ 7] Sne ll�H ornby, M. T ransla tion S tudies: An In tegrated Ap� p roach [ M ]. Shangha :i Shangha i Fo re ign Language Edu� ca tion P ress, 2001: 14. [ 8]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 ] .南京: 译林出版 社, 2002. [ 9] Nord, Chr istiane� T ranslating A sA Purposeful A ctivity: Func� tionalist Approaches Exp lained [ M ]. Shangha:i Shangha 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 ress, 2001. [ 10] Neube rt, A lbrecht. T ranslation asT ex t [ M ]. Kent, Ohi� o: Kent State University P ress, 1992. 收稿日期: 2010- 03- 2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 06JA740029)的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苗菊, 女, 天津人,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 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实证性翻译研究和 翻译教学研究。 � � 高乾, 男, 山西人,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欧阳亚丽 84
本文档为【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664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3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05
浏览量: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