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

国际经济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国际经济学课件null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主讲:高教授 课程结构 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第二章 贸易均衡理论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第一篇 国际贸 易理论第四章 现代贸易理论第五章 动态贸易理论 课程结构 第二篇 国际贸 易政策第六章 关税的基本原理第七章 非关税贸易政策与歧视性贸易政策第八章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课程结构 第三篇 生产要 素的国 际流动第九章 国际...

国际经济学课件
null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主讲:高教授 课程结构 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第二章 贸易均衡理论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第一篇 国际贸 易理论第四章 现代贸易理论第五章 动态贸易理论 课程结构 第二篇 国际贸 易政策第六章 关税的基本原理第七章 非关税贸易政策与歧视性贸易政策第八章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课程结构 第三篇 生产要 素的国 际流动第九章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转移第十一章 跨国企业论第十章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资本借贷 课程结构 第四篇 国际货币 金融理论 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十二章 国际收支帐户第十三章 外汇市场第十四章 汇率理论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整第十六章 国际货币体系 课程结构 第五篇 开放经济下的内部 均衡和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 课程结构 专题讨论开放经济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成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 怎样开展国际贸易 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三大问题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一节 绝对优势原理第一节 绝对优势原理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理论基础上创建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在16和17世纪进入全盛期,代表了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首次从国家财富增长的角度讨论了国际贸易的作用和国家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由于将商业看作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标志,重商主义提出两大政策主张 其一为强调金银为财富的唯一象征,敦促政府尽最大可能积累这些贵重金属,以增强国家实力 其二为主张贸易保护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1、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学派重点研究国际贸易如何为国家带来财富,其发展经历了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分别称为重商主义的“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分别为海尔斯和托马斯。其主要观点为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1)世界资源是有限的、一定的,国家的最主要目标是利用一切方法增强国家实力。国家应该为本国商人、制造业和航运业提供可靠的支持,因为在这些行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必然要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国家的任务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对本国的商人给予支持,但前提条件必然是国家的强大,因而国家必须尽最大可能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海外市场时的情况,具有非常明显的掠夺性质 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2)一国拥有贵金属越多就越富有、越强大,国家富强的最好手段就是保持国际贸易顺差。因为只有顺差才能获得更多的金银 同时,一国的强大表现为武装力量的壮大,而武装力量的壮大是需要大量财富支持的,因而重商主义者认为,增加国家财富的办法有两个 其一为在国内直接扩大贵金属的供给量,寻找更多的金银 其二为开展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金银,他们认为,一国的国内贸易不能增加国家财富总量,对于缺乏金银矿藏的国家而言,如果要想国家富强除了进行掠夺以外,对外贸易是唯一途径 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基于上述论点,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保持国际贸易顺差才可能使国家强大,因为这样可以从国外获得金银,在增强自己实力的同时削弱竞争对手的力量,只有这样,国际贸易对本国才是真正有利的,这是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 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2、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政策 1)严禁金银出口-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而商品不是财富。因而他们主张国家立法,采用各种手段禁止金银出口,同时尽可能增加商品输出获得金银,努力保持国家的国际贸易顺差 这种理论又称为“货币差额论”或者“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这种理论在后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晚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搁置不用的金银是不会增值的,而只有投入流通才会产生价值,因而他们不再反对金银出口,即不再反对进口,而主张国家的顺差尽可能大,这样,流入本国的金银就会大于流出,同样可以达到增加财富的目的,这种理论称为“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2)实行对外贸易垄断 条件:建立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东方与美洲 原材料与市场 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3)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即主张实行高额关税保护政策以获得国际贸易顺差和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必要时国家要对出口企业进行补贴,同时严格限制原材料和半成品出口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4)主张大力发展本国的手工业,并鼓励出口-当时的西方国家还是以手工业为主,劳动力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因而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励增加人口,实行低工资政策,降低成本,以利于出口竞争,禁止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和设备出口,以保持本国的出口优势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3、基本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重商主义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欧洲各国都竞相在海外寻求殖民地,以增强自己的国家实力,在15-17世纪长达300年时间内,对世界特别是欧洲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但由于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基础上的,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因而其理论体系难免存在非常大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 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1)重商主义者认为商品不是财富,只有金银才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标志,这显然是肤浅和片面的,因为从本质上讲金银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是在具有一般等价物性质后,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其他商品,它也只是财富的一种形态而已。在当今世界不仅普通商品是财富,就连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技术、品牌、管理技能甚至人际关系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2)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是流通领域创造的,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实际上,财富是在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创造的,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productproductproductconsumerconsumerconsumerBusiness people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3)重商主义者只研究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金银,而没有研究国际贸易的具体原因和各国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顺差是可以接受的,一国的利益是建立在别国的损失基础上的 这种观点显然没有认识到国际贸易有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如果国际贸易无利可图,那么结果一定是大家都会拒绝国际贸易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4)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采取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种策略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逐步展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在海外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殖民贸易使英国迅速成为西方世界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殖民经济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新型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自己的国际贸易规模,但依据重商主义理论,国家需要对进口进行严格限制,这无疑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障碍,人们对重商主义学说产生了怀疑 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出版了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理论上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次对国际分工的原因、方式和效果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理论至今仍然是指导西方国家国际贸易的基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与政策含义理论与政策含义1、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关于财富的定义-斯密认为重商主义者混淆了金银和财富的概念,金银只是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衡量财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是金银而是社会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因而在斯密看来,一个真正强盛的国家不是为了攫取更多的金银而限制国际贸易的国家而是通过贸易扩大生产的国家理论与政策含义理论与政策含义2)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增强国家力量的论点 重商主义认为,为了增强国家实力,国家应该对经济进行管制,如限制进口,禁止金银出口,对出口企业进行补贴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等,斯密认为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市场本身有一只“无形之手”在自发调节经济的发展,它会自发的对社会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走向进行调节,国家无需干预理论与政策含义理论与政策含义3)批判了重商主义者持续累计金银财宝的政策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者提出的尽力保持国家的国际贸易顺差以积累财富的政策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枉费心机。 巨额贸易顺差----大量金银储备----物价上涨----国外市场吸引力下降----贸易顺差政策破产 原因:金银也是商品,必然受到供求规律支配理论与政策含义理论与政策含义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产品 2)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3)劳动在一国国内可以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4)两国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 6)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7)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8)进出口贸易总值相等 9)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 10)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和管制理论与政策含义理论与政策含义3、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各国都可以利用自己在生产某种产品方面的绝对优势获得国际贸易机会 这种绝对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和后天条件是不一样的,例如中东地区盛产石油,巴西是咖啡的生产大国,这是由自然资源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的,这些国家在生产这些产品时就具有比其他国家更有利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绝对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够只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产品进行交换,那么整个世界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极大提高从而使整个世界获得利益,这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为世界创造的效益,这种效益就是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理论与政策含义理论与政策含义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斯密的理论基础,如苏格兰可以生产葡萄酒,但生产成本是葡萄牙的30倍如果一个工人从事制针生产,他一天连一根针也做不出来,因为有18道工序,但如果10个人合作,一天就可以生产4800根针,所有这些都说明分工的重要性,即分工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如果这种分工可以扩展到国际范围,以国际贸易的方式相互交换各自的产品就可以在全球获得利益使每个参与的国家都得到好处,即专业化创造的效益为所有国家共享,原因在于产品的成本通过这种方式被大大降低了实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实证分析 分工以前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上图可见,分工以前整个世界的劳动时间为6天,A国可以生产1个X产品和一个Y产品,B国同样,但我们注意到两个国家在生产两种产品时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A国善于生产X产品,因为它生产这种产品只需要一天时间,而不善于生产Y产品,因为需要两天时间,而B国则恰恰相反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分工以后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如果两个国家进行分工协作,都只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就会为双方都带来利益,因为分工以后会产生如下结果,即A国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都用于生产X产品,那么3天时间可以生产3个单位,B国将自己的全部资源只用来生产Y产品,3天时间同样可以生产出3个单位,对于世界而言,总体的劳动时间没有改变,即世界所使用的资源没有变化,但由于两个国家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总产量提高了,6天时间可以创造3个X产品和3个Y产品,比原来分工以前分别多了一个单位,如果两个国家的产品进行交换,则分别比原来多了一个单位的产品,这个多出来的产品就构成了新的社会财富,世界可以享用,也是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核心在于对全球的资源整合基本评价基本评价斯密的理论为国际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理论在下述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2)首次明确肯定国际贸易可以为参与的双方都带来利益,从而为消除各国的贸易障碍和开展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本评价基本评价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将劳动价值观念扩展到国际范围,使世界资源达到合理利用是斯密的重大贡献,他为世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5)利用各国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行国际贸易,揭示了国际贸易及其收益产生的真正原因 基本评价基本评价当然,这种理论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 1)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作为前提条件的,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是一定会发生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会引起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和分工程度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就在于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力基本评价基本评价2)这种理论没有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优势时能否进行国际贸易,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没有贸易可能第二节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第二节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和完成者 1817年李嘉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在书中特别强调了比较优势理论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中的内在矛盾,使之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比较优势定理比较优势定理1、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斯密逝世于1790年,其理论与李嘉图的学说相隔不到半个世纪,但在此期间世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权,其次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供应国,从1770到1820年半个世纪的时间,英国的工业大约增长了4倍,机械化大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大量出口廉价工业品的同时,英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因而它开始在全球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以获得市场和原材料 比较优势定理比较优势定理但与此同时,英国的政权还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在经济上,这种斗争的焦点表现为对《谷物法》的存废问题上 1815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旨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谷物法》,规定只要英国的谷物价格低于80先令1夸特,就禁止外国谷物输入。这项法律对地主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可以将谷物价格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对工业资产阶级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较高的谷物价格势必影响到劳动力的价格,如果工人连肚子都吃不饱是没有能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比较高的谷物价格使更多的人更加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使得资本家在雇佣劳动力时会遇到困难。因而在《谷物法》的存废问题上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一直存在非常大的矛盾,直到1846年才最终以资产阶级的胜利而告终比较优势定理比较优势定理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比较优势的核心是论证如果两个国家都可以生产同样的产品,而其中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国际贸易同样可以为双方带来利益 这是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英国的谷物而言,她在世界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但通过交换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带来的好处 为了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李嘉图给出了几种假设条件比较优势定理比较优势定理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 2)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产品成本以单位劳动时间计算,而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 3)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会因产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即生产是在产品成本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 4)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 5)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包括资本、劳动力在内的全部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不可以在国际间流动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即自由贸易不影响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 7)没有运费 8)贸易是按照物物交换方式进行的 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发明,也没有新产品的出现,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比较优势定理比较优势定理3、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为世界创造更多财富,并且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种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在斯密看来,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发生和为各国带来利益,原因在于每个国家都有比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的绝对优势,其生产成本小于其他国家,但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产品时同其他国家相比都不具有优势,它是否可以参与国际贸易,斯密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比较优势定理比较优势定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正确揭示了这种可能性并且指出实际上任何国家都是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好处的,即使这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也是可以的,它只要生产相对劣势的产品就可以获得这种利益 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律师与打字员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分工以前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分工以后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完全没有优势的条件下B国同样可以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分工以前,整个世界的产量为2个单位X产品和2个单位Y产品,总劳动时间为12天,但分工以后,在总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分别增加了一个单位,这就是分工带来的利益,如果两个国家进行交换则分别多出了1个单位的产品,从而都获得了利益 如果英国不生产谷物而是从国外进口谷物,就可以获得这样的利益,这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简要评价简要评价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并且为不发达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同样可以获得利益提供了依据,这在当时条件下为英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和废除《谷物法》做出了贡献,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国际贸易的铁律,后来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基础都是比较优势理论简要评价简要评价但李嘉图的理论同样存在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1)比较优势理论是以资本和劳动力的静止为前提条件的,是一种物物交换的纯理论,不能反映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 这一点实际上连李嘉图都非常清楚,因为根据这样的理论B国的生产要素应该全部转移到A国,这样,它的劳动生产率会更高,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情感,资本和劳动力不会因为可以赚到更多的利润或者更高的工资而背井离乡,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与现实的距离是比较远的,而没有这样的假设,分工和贸易也就不能成立了简要评价简要评价(2)没有对两个不同的国家生产的产品为什么可以交换以及交换的比例关系作出解释,后来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给与了解释,认为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所以在交换过程中这种比率是可以变化的 简要评价简要评价(3)假设条件过于严格,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状况差别比较大 比如假设机会成本不变为理论的前提条件,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之后,不仅成本会发生变化,而且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同时理论也没有说明一个国家怎样改变自己的贸易方式才能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国际贸易效益的问题没有解决 简要评价简要评价(4)不能解释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和各国的贸易倾向问题 根据理论,比较优势相差越大,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今的国际贸易应该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主体,但现实情况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大于前者,另外,既然自由贸易可以为所有国家都带来好处,那么所有国家都应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事实上包括美国都在某些时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供给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利益进行研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国际商品的交换比例问题,他认为,研究国际贸易除了对供给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外,还必须研究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样国际商品的交换比例问题才能够最终解决,并且据此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1848年,约翰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相互需求论进行了阐述,指出国际商品的交换比例取决于两国彼此的需求程度 1)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穆勒认为,两国间的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决定的,而国内的交换比例是由等量的劳动投入生产出不等量的产品决定的,而实际的国际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决定的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举例说明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该生产毛呢,德国应该生产麻布,世界总产量可以增加为20码毛呢和40码麻布,这样,整个世界的产量毛呢是没有变化的,因为劳动成产率不变,但麻布由于德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而增加了5码,如果两个国家进行交换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但关键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比例进行交换,如果按照10:15的比例,则英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会获得10码毛呢和15码麻布,德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以后会获得10码毛呢和25码麻布,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好处完全为德国一家所有,这种情况下,英国是不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相反,如果按照10:20的比例进行交换,则贸易的所有好处为英国所有,德国也不会参与国际贸易,因而对于双方而言,国内交换比例就成为两个国家是否参与国际贸易的上下限,只有国际商品的交换比例介于10:15和10:20之间时,贸易才可能为双方带来好处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2)均衡交换比例的确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穆勒认为,均衡交换比例是由两个国家对商品的需求决定的,它也决定了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假设这个比例为10:17,在这样的条件下,英国愿意用10000码毛呢交换德国的17000码麻布,两个国家的进出口相等,也可以同时获得贸易利益,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分工和交换,英国拥有的毛呢为10000码,麻布为15000码,德国拥有的毛呢为10000码,麻布为20000码,而现在为23000码,但如果英国认为这样的交换是不公平的,或者由于麻布的价格高而减少进口,变为8000*1.7=13600码,而德国对毛呢的需求量不变,仍然为10000码,这样就会使两个国家的需求不平衡了,交换比例也无法稳定,德国为了取得更多毛呢,只好降低麻布的价格以刺激英国对麻布的需求,假设交换比例变为10:18,在这个比例下,英国对麻布的需求增加,而德国由于毛呢的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从而使得两个国家的商品需求量分别变为9000*1.8=16200码和9000*1.0=9000码,交易的比例重新稳定,贸易重新实现平衡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总之,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必须为双方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的比例,也只有总量达到均衡时,贸易才能实现均衡,这就是穆勒的所谓“国际需求方程式”或者“国际价值法则” 根据这样的理论,国际贸易的利益大小取决于贸易交换比例的大小,国内外交换比例差别越大,贸易利益也就越大,实际的交换比例越是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即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这个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如对英国而言,越接近于10:20越有利,反之,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就不会太多了 马歇尔的供给曲线 毛呢德国不进行对外贸易英国不进行对外贸易K(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L(德国国内交换比例) 麻布互利贸易区基本评价基本评价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是对李嘉图比较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表现为 (1)该理论的前提条件为两个国家的贸易可以达到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条件通常是不具备的 (2)这种理论只是适应于经济规模相当的国家,并且两个国家的需求对国际市场价格有相当的影响力度,如果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差悬殊,小国的需求强度远远低于大国的相对需求强度,则大国的国内交换比例就会成为国际市场的贸易条件,对小国反而有利,这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与政策主张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与主要内容相对优势理论的模型与主要内容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如何决定贸易价格H-O模型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深入与拓展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深入与拓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假设条件非常严格,理论的基础建立在这些假设条件基础之上,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假设条件往往是不成立的 本章的内容是在分析现实国际贸易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放宽这些假设条件,从而使得这些理论更加适合于现实状况第三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第三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一、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投入的多少基础上的,并且认为劳动力是同质的,但生产要素不仅包含劳动,而且包含资金、土地、技术和管理等其他要素,并且劳动本身也是不一样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1936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提出了机会成本概念,补充了李嘉图的理论,成为对国际贸易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重要工具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外一种商品的产量假如中国利用现有资源可以生产50单位 小麦或者150单位丝绸,在没有国际贸 易的情况下,它要多生产1单位小麦, 就必须放弃3单位丝绸的生产100个劳动力分别生产50单位小麦和150单位丝绸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用机会成本分析比较优势得出的结论为:当一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相对其他国家较低时,则该国在此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进而该商品成为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的对象 美国在生产小麦方面的机会成本比较小,中国在生产丝绸方面的机会成本比较小,因而两个国家应该分别出口小麦和丝绸,以获得国际贸易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可以用反映一国最大产出能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来刻画和说明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限定了角的两边所在的射线,最小正角给出了角的范围,这样的表述可以保证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角与之相对应.我们把这个角称为直线的倾角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倾角的正切值称为直线的斜率.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当只有一点时,该直线的确定取决于其倾斜程度,就是斜率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利用现有生产要素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生产的不同组合此图表示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其为一条直线AB,这也是古典模型所依赖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各点的斜率均相等,多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所放弃 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是相同的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所表示的一种商品所减少的产量与另一种产品 所增加的产量之间的比例被称为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图形为斜率YXABO(a)机会成本不变各国生产的产品的组合只可能在AB曲线上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 YXABO(a)机会成本递减YXABO(a)机会成本递增此图是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这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一种情况,随着X产品生产的增加,所放弃的Y产品的产量将会越来越多,因而曲线凹向原点,因为这种情况会改变社会的资源组合,降低劳动生产率此图是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该图表示,随着X产品生产的增加,所放弃的Y产品会越来越少,因而曲线凸向原点,这种情况只有在产品具有规模效益时才可能发生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机会成本与商品价格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其相对商品的价格,这是在没有国际贸易的前提下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前提条件 假如美国的全部资源可以用来生产100单位小麦或50单位丝绸,则这种相对价格就是1/2,如果这种格局被打破,小麦的价格比较高,社会资源就会投入到小麦生产从而使得丝绸的供应量减小而价格上升,小麦的生产增加而价格降低,达到重新均衡,这种均衡就是机会成本必须等于相对价格 即资本和劳动的在一个封闭经济体内的使用效率是相同的,100万美元生产小麦和生产丝绸所获得的利润是一样的,同样的劳动付出所获得的工资是一样的 小麦(w)ABC(30,60)D(90,60)EI11020304050608090100120140150丝绸(S)0204060I050020406010301001030504060103020I’1I’0D’(90,60)C’(30,60)小麦丝绸(S)A’B’40ABC(30,60)D(90,60)I10I0I’0D’(60,40)C’(40,20)A’B’小麦(w)丝绸(S)小麦丝绸(S)I’0I’1丝绸(S)I’010I’1丝绸(S)I’0无差异曲线移动的原因分析无差异曲线移动的原因分析如果两国的贸易是自由的,机会成本是不变的,则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两国共有的2050609012015020406040C(30,60)0小麦(w)丝绸(S)3010100C’(60,60)I1I0概念理解概念理解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分析工具,表示在消费者偏好既定时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等效用线 其含义为在这条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满足程度即效用相等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斜率为负,无差异曲线的走向为从左到右向下倾斜,意味着在满足消费者的效用时,两种产品具有替代性 (2)在一组无差异曲线中,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3)对同一消费者而言,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会违背偏好的完全性和可传递性假设 (4)斜率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原因在于存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 I2I0I1小麦丝绸0CBA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基础与得益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基础与得益说明: 社会无差异曲线:使社会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它是由社会的消费偏好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相切于C点(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使得社会满足达到最大化 贸易条件1:1,介于1:1/2和1:3之间,因而可以接受 两个国家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中国由原来的(30小麦,60丝绸)变为(60小麦,90丝绸),美国由原来的(20小麦,40丝绸)变为(60丝绸,40小麦) 条件:两个国家分别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然后以1:1的比例交换两国贸易前后的差别还表现为生产点和消费点的分离小国---大国模型小国---大国模型当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当,对市场的影响力相似时,国际市场的价格,即产品比价是由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但这种情况在实力相差悬殊时,会发生变化ABCDI10I0I’0D’C’A’0XY小国大国YX小国---大国模型小国---大国模型说明: 小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要小于大国,生产能力小,小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大国,封闭条件下均衡点为A,在生产X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开展国际贸易后,大国产品价格即为国际市场价格,小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X产品,并且参与交换,交换比例为大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平行线,因为这条曲线同时表示了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由于获得了比较利益,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形成新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点C 大国由于商品比价没有变化,全部商品Y由大国提供,其消费点没有发生变化,因而社会无差异曲线没有上移,贸易利益全部为小国所得参与国际贸易的关键是贸易条件能否改变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机会成本不变的分析只是理论上的假设,随着某种产品产量的增加,它的机会成本也在增加,这是因为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会日益降低造成的I1I0小麦(w)丝绸(S)I’1丝绸(S)I’0小麦(w)中国美国机会成本递增下的贸易分析0PS/PWP*S/P*W=1EE10E’E’1ACA’C’P*S/P*W=1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说明 封闭条件下,中国的均衡点为E,美国为E’,两国分别在生产丝绸和小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的生产分别向有利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倾斜,分别移动到A点和A’点,这时两国的产品相对价格相等,同时各自的机会成本在不断加大 中国的生产由E点转移到A点,用AC数量的丝绸同美国交换CE数量的小麦,同时,与A点相切的直线表示两国的交换比例,社会无差异曲线与该线相切与E1点,得到的新的社会无差异曲线高于原先的曲线,代表贸易为中国带来的利益 图中AC=C’E’1,CE1=A’C’,表示两国的贸易是均衡的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各国仍然可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生产和贸易,放松古典模型的假定并没有改变最终结果 差别在于,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各国的分工是不完全的,中国在生产丝绸的同时还在生产一部分小麦这是因为小麦的进口会降低国内价格,丝绸的出口会提高国内价格,当两个国家的国内比价趋于一致时,资源就不会发生转移了,因为没有动力 原因在于,随着分工的深化,两国的商品价格在不断接近,当价格在两国相等时,各国就在此均衡点上进行贸易,不再有扩大比较优势商品生产的动力,而这一点通常为两国封闭经济均衡点之间的某一点 结论:机会成本递增导致两国的生产不完全分工比较利益的分解比较利益的分解一国在国际贸易的得益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分工得益和贸易得益,前者来源于一国把其资源按照比较利益重新配置所获得的利益,后者来源于一部分商品以国际价格出口所获得的收益AI1I2I0小麦(w)丝绸(S)0DE1PS/PW=1PS/PW=1E比较利益的分解比较利益的分解说明 做一条与国际价格平行的虚线,在国际市场价格条件下,这条虚线表示产品比价,结果社会无差异曲线提高,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比价线相交于D点,高于原先的福利,这就是贸易为本国带来的利益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以可以达到更高I2是因为两国开展贸易以后,中国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丝绸(生产点从E转移到A点),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产生了分工效益,在世界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它可以获得更多利益,这部分利益是由于分工形成的,跟国际贸易没有直接关系 因而比较利益的获得是由贸易得益和分工得益两个部分组成的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供求曲线EOQPABSDgP’cfh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最有效率的量是从社会的有限资源中得到最大的价值量 从竞争市场的交换双方来说,最大的价值可以用代表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的总剩余来表示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异,从图形上反映为需求价格曲线以下和实际支付价格以上的面积,因而价格的变化会引起消费者剩余和总剩余的变化 消费者剩余能衡量消费者总的净收益,反映了买者的经济福利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极为相似,是指生产者接受的市场价格与生产者成本之间的差额,从图形上看就是供应曲线上方和实际价格下方的面积 当市场上只存在买卖双方时,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就是社会总剩余,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总福利水平,总福利水平越高说明这个社会的总经济效率越高 总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PAP1P2DQ2Q1BACSP1P2Q1Q00PCBQ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说明: 需求曲线为D,代表在这条曲线上各点所对应的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与购买数量的关系,假如价格为P1,消费者实际购买量为Q1,如果小于Q1,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都会高于P1,只有在这个量上实际购买的价格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相等的,因而总的消费者剩余为面积A,如果价格跌到P2,则总的消费者剩余上升到A+B+C,反之,消费者剩余就会减少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对于生产者而言,供应曲线为S,在P1价格条件下,愿意供应的数量为Q1,假设销售量同样为Q1,则生产者可以获得的总效益为A+B,净收益=总效益-总成本=A+B-B=A,这时,生产者剩余就是面积A,如果市场价格提高到P2,则生产者剩余会增加面积C 上述论断的基础为供给曲线同时表示这是一条成本曲线,如果均衡点位于曲线下方企业就会亏损,同样,对于需求曲线也是同样的道理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天霸牌手机 消费者ABCD分别愿意支付1000元、900元、800元和700元 如果只有一部手机,四个消费者竞争,结果一定是A会得到手机,假如他得到手机的价格为950元,则相比1000元而言,50元就是他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假如有四部手机,并且是以700元的价格出售,则四位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分别为,300、100和200元,合计为600元,构成消费者总剩余,图形显示为P1000900800700Q0cba423D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也是同样的道理。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就是生产者剩余,说白了就是企业赚的利润。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各家的成本,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者剩余。假如现在有4家电脑供应商,A的成本是700元,B的成本是800元,C的成本是900元,D的成本为1000元,如果都按照1000元的价格出卖,那么他们出售1台电脑将分别获得300元、200元和100元的生产者剩余。图形显示为Scba1000Q0P900800700432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总剩余如何达到最大化是每个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市场运作中应该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脱离此点社会就会遭受损失PABP00DSP0P1PQQ2Q0Q10QQ1DSbcedEaP’1S’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说明: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市场价格,相交于E点,对应的价格为P0,这时,社会总剩余为面积A+B 假如不是相交于E点,由于某种原因价格上升到P1,则消费需求减少到Q1,则消费者剩余损失了面积a,生产者剩余变为a+b+c+d,但由于实现这样条件的基础为所有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卖出去,但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因而生产者剩余这时只有面积d,与均衡点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损失了面积b,总剩余损失了面积a+b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上述分析还没有考虑过剩产品的成本,如果加上这部分损失,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会更大 同样,如果价格下降,总剩余也会损失 结论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受市场规律的自发调节,最终可以达到总剩余的最大化,这也是众多经济学家反对政府的干预,提倡自由经济主张的主要理论依据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举例说明相对优势理论原理 (2)国际贸易的比价线为什么是介于两个国家国内比价线之间的 (3)图示说明价格偏离均衡点而处在相对较低位置时,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以及总剩余的情况第二节 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第二节 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一、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 考察一种商品或一个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确定,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下图中纵轴为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横轴为丝绸的数量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均衡分析PS/PWP3P2P1C1AQ1DCESCQS进口出口QSQSA2A1C2E2E1D*DAS*PS/PWPS/PWP3C’A’SAE’CQ3000(a)(b)(c)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说明 A图表示中国的供求曲线,C图表示美国的供求曲线,当国际贸易发生时,其条件必然是国际市场价格介于P1与P3之间,中国将出口对于它而言是超额部分的丝绸CE部分,而美国将进口C’E’丝绸以满足国内需求 将中国在P2条件下愿意出口的数量CE平移到B图得到世界市场的丝绸供给曲线,同样,平移C’E’可以得到需求曲线 结论为:P2是双方认可的价格,进出口贸易均衡,如果发生变化就会改变两国的需求和供给,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贸易平衡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提供曲线,又称为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进口某一种商品而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 该理论由马歇尔和埃奇沃斯提出,用于对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分析中国中国提供曲线EDAGCFBI1PS/PW=1/2R0204060I2PS/PW=1Pw/Ps=1/2.5Pw/Ps=1/2Pw/Ps=1ED204060小麦(w)丝绸(S)小麦(w)丝绸(S)C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说明 图中的A点为封闭状态下中国的均衡点,在PS/PW=1的情况下,均衡点移至B点,中国将使用60单位的丝绸与美国60单位的小麦进行交换,从而提高了其社会福利,无差异曲线移至更高的E点,同样,如果Pw/Ps=1/2,中国将用40单位的丝绸交换美国20单位的小麦,而当Pw/Ps=1/3时,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发生了,这样,我们将介于1/3和1之间的各点相连,就获得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供应丝绸的曲线---中国的提供曲线,使用同样的方式,美国也可以获得供应小麦的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一种贸易条件,越接近原点,国际市场价格越接近国内价格,对中国越不利,反之则对中国的出口有利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的回弯部分表示中国出口丝绸的数量减少,这是因为随着PS/PW比值的升高,中国的收入增加,这种增加不仅会刺激中国对小麦的需求,同样也会刺激中国对丝绸的需求,这时,替代效应就会小于收入效应,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丝绸的需求量增加,中国就会减少丝绸出口,比如俄罗斯的石油对国际贸易分析的基础是需求对供给的影响作用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204060小麦(w)丝绸(S)204060贸易均衡条件的一般均衡分析PS/PW=20ACDENPS/PW=3/2PS/PW=1PS/PW=1/2PS/PW=1/2.5C’TT1E1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说明 如果将两国的提供曲线合并,得到的图形为两国的提供曲线相交于E点,这时两国的贸易可以达到均衡 如果两国的贸易条件不是PS/PW=1,则国际市场上的交换不会达到平衡,比如在Pw/Ps=1/2时,中国愿意出口的丝绸为40单位,但美国愿意进口的数额远远高于这个数量(图形显示应该在80左右),具体为此价格线与美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从而促使国际市场丝绸价格上升,价格曲线上移,直到在E点达到平衡 ,这就是两国的贸易均衡模型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两国的需求变化可以影响到贸易条件 如果中国对小麦的需求增加,这时它的提供曲线就会由OC变为OC’,代表中国需要出口更多的丝绸才能换取同样数量的小麦,贸易条件恶化,这时,国际市场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即价格比也会由原来的OT变为OT’,中国会遭受损失而美国会因此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由此可见,两国相互需求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贸易条件第四节 基于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第四节 基于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上述分析的基础为两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同,因而所形成的生产可能型曲线不同,这是两国贸易的基础,但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型曲线是相同的,即比较优势是一样的,是否可以发生国际贸易或者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呢? 结论为:如果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是不一样的,同样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好处,提升各自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置,获得更多的福利,图形显示为第四节 基于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第四节 基于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 I’ESPwPdP’dDS1E’CS’AB0YXI0I1I第五节 交易成本及多维贸易第五节 交易成本及多维贸易国际贸易理论或者模型都是将现实世界进行高度抽象得到的结论,比如模型中不包括交易成本和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些条件与现实是有距离的,如果将这些条件全部放弃,国际贸易理论是否还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是国际经济学应该解决的问题交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的来源 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交易成本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因地域和空间原因引起的运输、通讯等方面的成本 (2)因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差异引起的交易成本,比如由于沟通方面的原因会使得交易成本增加 (3)因限制性贸易政策引发的交易成本,比如关税等 加入运输成本的分析古典模型的假设两国贸易的运费为0,但在实际运作中是不可能的,如果加入运费,双方的贸易会发生下列变化小麦(w)丝绸(S)0E0I2CAPA机会成本递增下加入运输成本的贸易分析E1E2I1I0I1I0C’A’P’APE0C’小麦(w)丝绸(S)0机会成本递增下加入运输成本的贸易分析I2I0小麦(w)丝绸(S)0I1I2I0小麦(w)丝绸(S)0AI1I2I0小麦(w)丝绸(S)0 加入运输成本的分析说明 封闭条件下,中国的均衡点为E0,国内两种商品的比价为PE0,参与国贸以后,生产点下移至A点,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价为PA,由于参与国际贸易,中国可以获得更多实惠,社会无差异曲线曲线上移至E2 加入运输成本以后,贸易条件恶化,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数量会减少,生产点上移至A’,获得的福利减少为E1,但由于E1高于E0,因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好处还是可以体现的。水泥成本为100美元,运费为10美元,价格为115美元,则成本在105美元以上的企业就不会出口了,从而减少了产量 结论:即使加入运费,只要这种运费是合理的,不会破坏两国的比较优势,这种假设还是可以排除的 多国产品的贸易古典贸易理论的模型基础为2×1×2,即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是高度的理论抽象,不能指导现实操作,因而研究在多国参与贸易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情况就非常必要 多国产品的贸易1、多国假定 上表为一个“n×1×2”模型,小麦与丝绸的国内比价为1到5之间,只要国际市场价格介于这个范围之内,就有可能发生国际贸易,如果小于1,则没有国家愿意出口小麦,大于5,则没有国家愿意生产丝绸 什么国家会参与贸易要看各国的商品比价情况,如PW/PS=3时,美国和加拿大具有小麦生产优势,将向中国和英国出口小麦而进口这两个国家的丝绸,而法国则不会参与国际贸易 多国产品的贸易2、多商品假定 多国产品的贸易说明 这是一种“2×1×n”模型 上述条件下,AB两种产品的人民币价格低于美国,DE两种产品高于美国,中国将出口前两种商品而进口后两种商品,C价格一样,不参与贸易 假如汇率发生变化,
本文档为【国际经济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312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2-03
浏览量:100